行政可诉性实证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程序性行政行为可诉性及其标准分析 ——从150个裁判案例入手

摘要:笔者首先从程序性行政行为的概念开始,探讨什么样的行为能够被划分到此种行政行为类型中,即程序性行政行为的认定问题。其次,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其是否具备可诉性进行辨析,笔者认为程序性行政行为能够被司法机关审查,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法,从150个裁判案件(包括69号指导案例)入手,通过分析大量实务案件探求法院对程序性行政行为是否能够被起诉这一问题的态度。笔者发现,司法实践中对其可诉性的认定存在分歧。认定程序性行政行为不可诉的主要原因是:“不会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程序性行政行为不具有成熟性,浪费司法资源、过多干涉行政事务、部分程序性行政行为属于内部行为,内部行为不具有对外效力。同时对判定程序性行政行为可诉案件的裁判要旨进行提炼:其中核心因素是程序性行政行为会对相对人造成影响,和判定不可诉中第一条紧密连接,这是程序性行政行为是否具有可诉性的核心点。内部行政行为外部化时内部行政行为具有独立的对外效力,此时程序性行政行为是可诉的。当程序性行政行为阻碍影响当事人救济自己的权利时程序性行政行为具有可诉性。在整理案件裁判要旨中也发现程序性行政行为在司法审查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对“产生实际影响”标准的解读狭窄、指导案例复合标准条件冗余。

关键词:程序性行政行为;可诉性;标准

学科专业: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程序性行政行为的性质及可诉性分析

2.1 程序性行政行为的内涵

2.2 程序性行政行为的定性争论

2.2.1 行政事实说

2.2.2 准行政行为说

2.2.3 程序性行政行为定性之我见

2.3 程序性行政行为可诉性辨析

2.3.1 不具有可诉性的三大原因及其辩驳

2.3.2 具有可诉性是法律规范的内在逻辑

2.3.3 具备可诉性有助于实现立法目的

第三章 程序性行政行为案件概观

3.1 程序性行政行为的常见形式

3.2 案件的数据分析

3.2.1 案件审级分析

3.2.2 可诉案件与不可诉案件的数量分布

3.3 案件可诉与不可诉的原因分析

3.3.1 可诉案件中的裁判要旨

3.3.2 不可诉案件中的原因类别

第四章 司法实务中确立的可诉标准

4.1 69号指导案例中确立的可诉标准

4.2 其他案例中确立的可诉标准

4.2.1 对权利义务造成实质影响

4.2.2 内部行为具备外部效力

4.2.3 不能被后续行为吸收具有独立效力

4.2.4 阻碍相对人救济权利

第五章 司法实务中确立的可诉标准之局限性

5.1 对69号指导案例的反思

5.1.1 法律论证瑕疵

5.1.2 复合标准条件冗余

5.2 其他案例判定可诉时存在的问题

5.2.1 对“产生实际影响”的解释狭窄

5.2.2 判定可诉时缺乏法律规范作支撑

5.2.3 可诉标准不一导致同案不同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英语教学艺术论文提纲下一篇:电影叙事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