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理论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性著作,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在这部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完成了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逻辑起点的“科学的世界观”的理论建构,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世界观革命”。《德意志意识形态》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以世界历史的眼光、时代精神的高度、人民价值的体认、实践力量的自觉和共产主义的追求,真正超越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的全部哲学。从而也为无产阶级运动和人类解放事业注入了“思想的闪电”,提供了“精神武器”。通过研究和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语境可以发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现有两卷六个章节中,蕴含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深邃的学理命题、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价值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回答和追问的前提性基础命题。开展《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就是要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梳理、总结和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思想论述,从而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奠定在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这也是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为了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经典论断和重要论述与思想政治教育勾连起来,使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思想政治教育意蕴的深入挖掘能够廓清前提和澄明本质。这就需要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畴在“前提批判”的意义上加以概念辨析,从而为深入展开后续的文本研究提供具有较为明确的总体规定和内容界域。通过考察和辨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意识形态”,以及提炼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三个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范畴的本质内涵,能够总结得出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高度的内在同质性,从而可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意识形态性以后,能够进一步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文本中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以这一历史规律为基本依据,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的历史纵向联系上,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的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文本中分析了“统治阶级的思想”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相互关系。以两者的相互关系为核心视域,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的社会横向联系上,理解到“统治阶级的思想”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高度一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对“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的观念呈现、“思想的生产者”对“思想的生产和分配”的时代调节的社会阶级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文本中阐释了“精神与物质”的内在矛盾,基于对两者内在矛盾的根本判断,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的自我内在联系上,总结出“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需求互通性、“物质力量只能靠物质力量来消灭”的现实必然性、“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相互转化性的内在矛盾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原则。根据《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社会精神现象发展进程的经典论断,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从中总结和归纳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原则。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作为一切问题的起点,回归“现实的个人”的生活世界,坚持“教育者本人也要受教育”,努力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其次需要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这一方法论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并且“靠改变了的环境而不是靠理论上的演绎来实现”,努力做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最后需要用“实际手段”来施行。这一方法论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揭露”“批判”“唤醒”三个手段,坚持做到不破不立、立破并举。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探讨了市民社会理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实践哲学、异化劳动、德国社会主义思潮批判、现代国家学说、共产主义社会构想、精神现象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矛盾冲突等多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些重要内容,可以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三个维度归纳和整理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在“思想教育”维度中,包括“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把他们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像的存在物中解放出来”“发展思维的能力”三个方面内容。在“道德教育”维度中,包括反对形而上学的道德说教,尊重自我实现的必要形式以及塑造“真正的共同体”观念三个方面内容。在“政治教育”维度中,包括产生革命意识,信仰共产主义,联合无产阶级三个方面内容。通过考证和辨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意识形态”以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等核心概念范畴的本质内涵,梳理和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方法论原则和主要内容,可以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开展意识形态教化。基于此,可以运用系统性观念和整体性思维,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生活与渗透心理世界的双重研究视野,提炼和概括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的时代启示。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了人们是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中建构着自身信仰、意义和情感等多重维度的精神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想创造出“真正的精神财富”,则需要对“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生活作出真实反映与真切关怀。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明了人的思维、精神、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根本性质和地位作用,揭示了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变化是导致人的心理因素发生变化的决定性原因,从而也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心理学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引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切实发挥出凝魂聚气、固本培元的功能作用,则不仅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入世”,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能够产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社会影响;而且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入心”,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能够获得人们内心的真正认同和自觉接受,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意识形态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概述

1.1.1 选题意涵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域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可能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同质性分析

2.1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的本质内涵

2.1.1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概念的本质意涵

2.1.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意涵

2.1.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本质意涵

2.2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内在统一性

2.2.1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历史结构中的内在统一性

2.2.2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历史功能中的内在统一性

2.2.3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历史目的中的内在统一性

2.3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意识形态性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性

2.3.2 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

2.3.3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揭示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

3.1 历史发展规律

3.1.1 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3.1.2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1.3 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3.2 社会阶级规律

3.2.1 “统治阶级的思想”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高度一致

3.2.2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对“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的观念呈现

3.2.3 “思想的生产者”对“思想的生产和分配”的时代调节

3.3 内在矛盾规律

3.3.1 “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需求互通性

3.3.2“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的现实必然性

3.3.3 “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相互转化性

第四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原则

4.1 从“现实的个人”出发

4.1.1 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作为一切问题的起点

4.1.2 回归“现实的个人”的生活世界

4.1.3 坚持“教育者本人也要受教育”

4.2 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

4.2.1 “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

4.2.2 “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4.2.3 “靠改变了的环境而不是靠理论上的演绎来实现”

4.3 用“实际手段”来施行

4.3.1 “揭露”手段

4.3.2 “批判”手段

4.3.3 “唤醒”手段

第五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

5.1 思想教育内容

5.1.1 “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

5.1.2 “把他们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像的存在物中解放出来”

5.1.3 “发展思维的能力”

5.2 道德教育内容

5.2.1 反对形而上学的道德说教

5.2.2 尊重自我实现的必要形式

5.2.3 塑造“真正的共同体”观念

5.3 政治教育内容

5.3.1 产生革命意识

5.3.2 信仰共产主义

5.3.3 联合无产阶级

第六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的时代启示

6.1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的整体构想

6.1.1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内涵及要素

6.1.2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运行结构

6.1.3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运行逻辑

6.2 思想政治教育的“入世”问题

6.2.1 思想政治教育“入世”的关键点位

6.2.2 思想政治教育“入世”的核心问题

6.2.3 思想政治教育“入世”的视角转换

6.3 思想政治教育的“入心”问题

6.3.1 思想政治教育“入心”的实践基础

6.3.2 思想政治教育“入心”的内在机理

6.3.3 思想政治教育“入心”的路径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佛教史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