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基本理论特点论文

2022-04-20

2011年安徽文综历史高考有两个特点,一是“新”,二是“难”。所谓“新”,指的是试题创设情境新、立意高远;而“难”字则尤其体现在选择题的命制上,与“新”字结合在一起,使考生作答时难以判断和无所适从。不少考生出了考场,不由得惊呼:历史考卷怎一个“难”字了得。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历史基本理论特点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历史基本理论特点论文 篇1:

浅谈学生历史悟性的培养

悟性是什么?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悟性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范敬宜认为,所谓悟性是指一个人学养、智慧、感觉、实践的综合体,是一种人本精神,是一种善于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融合贯通的思考和认知的能力,也是不断地对自身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和理论升华的结果。[1]

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悟性教育?世界管理界有一句名言,即“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素质,素质不如悟性”,可见,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高悟性的人才。人人身上都有悟性,但悟性有所不同,这就产生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同。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往往只要教师的一句引导,就能有所启悟,然后能自我引导展开学习。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历史学科的悟性教育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之悟,主要是指历史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会学历史并高效读史;一是启之悟,即从历史上获得自己继续前行所需的智慧之力。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历史悟性培养的一些体会。

一、学之悟

学之悟主要是指让学生领悟历史学科思维的特点,学会高效率学历史。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相同的授课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仍有可能存在极大的差距。例如,教师讲解一个问题,A学生早就弄懂了,而B学生仍不知所云。也许很多人都会由此得出结论说B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或者智力差,教师甚至会埋怨“无论我怎么教,他(她)就是不懂,不开窍,真是笨学生”,言下之意B学生没这个智力[2]。其实不然,学生暂时不懂,更多的是与学生暂时不开悟有关。据笔者对一些个案的跟踪观察发现:学生是否开悟取决于学生个体的思维特点(如思维的方式习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是否适应学科知识的认知规律。适应了,就对学科知识悟得快,学得顺手;不适应的就晚开悟,学得困难。因此,培养良好的历史思维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之悟的关键。

1.悟知识结构

理解知识结构与否对学习效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使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知识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他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

如何让学生学会利用历史知识结构来学习呢?第一,明概念。即让学生明白历史知识结构就是指各种历史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及其组合方式,它是各种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历史知识结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表述了历史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或揭示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各种特殊规律。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就意味着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基本内涵和认识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第二,明特点。即让学生明白历史知识结构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多层次性和立体性等特点。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对知识结构的表述也就不同。从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要素看,历史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构成。从社会文化形态看,历史由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构成。从教材的基础知识来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史实性知识,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现象的记录;另一类是结论性知识,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分析和评价,如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成败原因等。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知识综合,就构成了立体的知识结构。第三,会方法,即让学生学会建构不同知识结构的方法,形成适合自己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2.悟史法

史法通常是指分析、阐释历史事物的方法。学史如修路,史实是材料,史观是方向,史法则是修路的方法和手段。学生领悟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就会把路修得又好又快。

笔者认为必须引导学生领悟六类学法。学习历史,首先接触的是大量的史料,所以学生必须掌握的第一类学法是在史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如解读的基本方法。第二类是分析、阐释历史事物的方法,如归纳史实得出结论的归纳概括法,推演史实说明问题的演绎法,以及历史问题分析方法、评价法、论证法、比较法等。第三类是知识结构的建构方法,如单元知识、每节知识、专题知识和历史线索的建构方法等。第四类是历史知识调动和运用的方法,即如何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如何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第五类是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第六类是探究历史问题和野外调查的方法。

3.悟史观

如果把学习历史比作修路的话,史实就是水泥、沙石等材料,而史观就是路的方向。如果方向不对,把路修向了悬崖、深渊,那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从历史教育服务于学生人生的高度看,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史观,并以正确的史观解读历史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注重历史基本理论的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走向。对史观的领悟和运用是目前很多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学困生更甚。历史基本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如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上的反映,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共同发展而又因国情发展不平衡的辩证观点、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结合史实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并且做到准确无误,是培养学生感悟史观和以正确史观感悟历史的最好方法。

4.悟信息处理

学会获取和解读信息是最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能力之一,也是海量信息社会中会学习的重要体现。要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学会方法与坚持训练很重要。历史学科的信息分为两类,即文字材料信息和非文字材料信息。

文字材料信息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一般地说,阅读文字材料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是有效的阅读。[3] 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保证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

非文字材料包括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在解读这些形象化的非文字材料时,观察是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重要手段。用眼睛观察可解读材料的表面信息,对表面信息的解读,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用心思考才能解读材料的深层次信息。对深层次信息的获取,既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又要坚持用正确的史学理论观点指导。

5.悟记忆

悟记忆就是学生能够将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和自身的记忆特点结合起来,形成自己高效的记忆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

二、启之悟

“学习历史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历史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一门智慧之学、悟性之学、启迪之学。感悟历史,在咀嚼历史中解读我们身上所携带的历史基因,从而获得继续前行所需要的智慧力量,才是学历史的本质所在。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事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从历史中悟出了“存百姓”的思想,及时调整统治政策,从而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繁盛的基础。谭嗣同从历史中觉悟到“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坚定了自己投身维新变法运动的信念,更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与智慧呢?首先,要帮助学生改变“历史就是记忆”“学历史就是为了分数”的应试教育观念。可结合学生本身发展中遇到的困惑或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入手,引导他们用历史的眼光解读这些问题,从历史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依据。多进行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树立起历史可以给人智慧给人力量的观念。其次,进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伦凯乐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是看不到更摸不着的,只有用实践去体验,用心灵去体会才能得到。”[4]科学合理的训练能使学生从成功的历史因素中得出经验,从失败的历史中吸取教训,从历史的长河里总结出规律,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优秀的精神财富,从历史文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适度的训练能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洞察力和使命感,提高人文素质。

当然,学生的历史悟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教师长期耐心的指导,更需要学生勤于阅读和敏于思考。通过长期阅读、分析历史读物,学生的历史悟性会自然而然地转变为人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历史素养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学生的人格也将得到不断的完善。[5]

参考文献

[1]陈晴,周洪宇.大学生个体悟性现状分析及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

[2]钱文波.关于悟性培养的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11).

[3]奥苏伯尔等著.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甘霖.历史教学中学生悟性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0(32).

[5]李春燕.试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悟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3).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作者:张瑾

历史基本理论特点论文 篇2:

由2011年安徽文综历史高考看高三复习应对

2011年安徽文综历史高考有两个特点,一是“新”,二是“难”。所谓“新”,指的是试题创设情境新、立意高远;而“难”字则尤其体现在选择题的命制上,与“新”字结合在一起,使考生作答时难以判断和无所适从。不少考生出了考场,不由得惊呼:历史考卷怎一个“难”字了得。

虽然高考的尘埃早已落定,但关于高考的思考,以及对高三乃至整个高中历史教学的警示应引起重视。毕竟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风向标,当重睹试卷,掩卷沉思。

2011年安徽文综历史高考具有哪些特色呢?

1.浓郁的文化史气息。2011年文综历史高考首先在选择题上表现出一股浓郁的文化史气息:12题通过安徽地方建筑考查中国古代思想史,13题考查国画艺术评论,14题考查维新派主张,15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中对辛亥革命的评论,18题考查对文化现象比如文艺复兴产生根源的认识,22题考查历史学理论,这六题是直接考查文化史的。此外,17题考查法国宗教改革,从文化史角度折射出当时的政局;材料36题虽是考查中外政治制度及其对比,但其内涵亦脱不了制度文化的底子。

2.洋溢着皖风徽韵。新课程背景下的各省自主命题为各省体现地方特色留足了空间,2011年本省的历史高考尤其体现了皖风徽韵。选择题第12题以安徽境内四处人文景观考查儒道佛文化,第15题为辛亥革命题,间接考查了陈独秀;材料第35题考查了安徽古代水利工程芍陂,命意之巧、创设之新,殊为惊叹,掩卷不住的地方襟怀。

3.图文并茂、形式多样;注重情境、立意高远。这一特色突出体现在选择题上。总共不过11题的选择题,却相继采用了图片、地图、漫画、国画、史料等诸多材料形式来命制试卷,巧妙地考查了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及体现国际视野、关注现实等意识,通过不同的考查角度创设了崭新的问题情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科素养及目标导向,真可谓色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比如第12题以四座本省人文景观来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既显现了突出的地方特色,又考查了教材主干知识;第19题由漫画反观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实质,令人忍俊不禁;第16题为抗战题,考查滇湎公路,实则体现国际视野;第21题为福岛核泄漏题体现高考关注现实的导向,无一不折射出立意的高远,透视着命题者的良苦用心。

不过,大量材料题和从材料到材料的命制方式一方面固然考查了学生的学科知识及理性思维能力,体现了能力立意,另一方面整体上较高的思维层次和分析能力要求,给学生的理解和判断平添了不少负荷,整体上增添了试卷的难度,窃以为有所失当。

4.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材料第35题从汉至现当代农业工具与机械化着手,引导学生认识从古至今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第36题把古雅典民主制与中国唐代选官制进行对比,不但考查了制度文化,而且深度考查了文化背后的中外价值取向差异,明显体现了古今中外的贯通及这种贯通背后的深层次蕴含。

回过头看看2011年安徽省的《考试说明》,关于历史科有这样的要求:“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重视‘新材料’的运用和‘新情境’的创设。”无疑,2011年历史高考试题很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

2011年安徽历史高考对高三乃至高中历史教学蕴含着哪些启示呢?我试结合试题谈谈拙见。

1.抓主干,夯基础。历史高考无法回避对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始终是历来历史高考命题的依托和落脚点。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考试说明》都强调了对历史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依旧是并且始终是历史教学的重心之所在,绝不能因为个别高考题的“标新立异”而舍本逐末。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要依据《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要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整理,以夯实基础、从容应对高考。

我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有十二字要诀:系统掌握、层面拓展、深度挖掘。

系统掌握:就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层面性特点,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把握历史发展各阶段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内在关联,形成整体性的历史知识网络,从而系统掌握历史基本知识。

层面拓展:就是“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对课本中的主干知识在内容层面上给予一定的补充和丰富,不但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主干知识。我们从文综历史第13题就可得到印证。该题考查学生对苏轼《枯木怪石图》绘画风格的理解。该画属于文人画。要做好该题,就必须了解文人画的特点,以及苏轼作此画时的心境。而在人教版课本中虽然也介绍了文人画特点,但有这样的表述:“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学生往往误以为文人画在元代才兴起。事实上文人画起源可追溯到汉代,宋代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难怪很多学生面对此题如堕五里雾中,加之审题方面的功夫不够,做不好是自然的。这就启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历史基础知识层面上的拓展。

深度挖掘:仅仅满足于历史基本知识系统上和层面上的掌握不但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而且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目标有这样的界定:通过历史课程学习,“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考试说明》:“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无论是新课程还是《考试说明》都非常重视学科能力及相关素养的考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科能力和相关素养的培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其原因、影响及相互关联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就有赖于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和对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比如第15题通过陈独秀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的考查,实际也暗含了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继承和补课”的内在关系;再比如第36题,从古雅典政治制度和唐代科举制度的比较着手,层层递进,巧设情境,把考查程度逐步推向深入,最终上升到两种制度导致的社会观念的差异层面,真可谓匠心独具、意蕴深远。

2.吃透历史概念。《考试说明》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明确要求考生能够“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实际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历史概念不仅是我们理解和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和载体,而且是对历史史实理论概括的产物,反映着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关联。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其实就是历史概念的体系。历史概念不清,是学生做题时拿不定的一个重要和基本原因。比如第19题通过漫画考查学生对德意志第二帝国实质的理解。如果学生对英国和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及其区别不能很好理解和把握的话,就不会理解“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这句话,也就不能真正做好此题。再比如第16、21题都是直接考查相关历史概念,学生如果具备较清晰和准确的历史概念就不难作答。可见,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历史概念教学,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帮助学生厘清,以免使学生对历史史实要么混沌一团,要么模棱两可。

3.积累课程资源,进行材料教学。本年度历史高考大量材料的密集“轰炸”一方面让考生手足无措,另一方面也警示我们:要注意收集史料、图片等课程资源,有机进行材料教学。高考试题就是一座很好的资源宝库。尤其是漫画题,由于学生对其直观感受性和内蕴捕捉能力不足,从而成为学生普遍畏惧的“沼泽地带”。近些年高考试题出现了大量的漫画题,一方面说明漫画题已经成为高考的一支生力军,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漫画教学训练提供了绝好的靶标和资源。因此,历史教师要很好地运用高考中漫画题等素材资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我认为运用高考试题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让学生和高考“亲密接触”最为有效。

4.注重历史知识的贯通性。历史发展进程本来就是整体性的运动过程,这种整体性体现在历史发展进程的连续性及相互关联之中。没有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能够脱离历史整体发展进程而独立存在。2011年安徽历史高考第35、36两大材料题体现出明显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对高三及整个高中历史教学的喻义是不言自明的。

5.培养审题能力,掌握答题技巧。学生在答题时为什么会觉得无从下手,最后不得不“跟着感觉走”?缺乏审题意识、审题能力不强是做题低效的关键。而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因此,高三历史训练首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这是提高做题实效的“抓手”。在此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通过捕捉题干或材料设问中有效信息来答题。这些信息包括关键字词、限定语、答题要求或材料来源等。尤其是有些题目,题干设问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往往成为解题的突破口,它是解题的“题眼”。比如第13题考查苏轼的绘画风格,四个选项让学生觉得似是而非,实在不知如何定夺。再看一下题干:“……有评价说,枝干‘虬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其中的“蟠郁”就是此题的“题眼”,选项中的“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正好符合题干中的说明。抓住了“蟠郁”这个关键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见培养审题意识及能力的重要性。

在材料题的训练中,要让学生在审好题的前提下,有效提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根据问题要求作答。在作答时要遵循“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的要求,以求层次清楚、一目了然。此举是增加材料题得分的不二法门。

作者:范鸿鸣

历史基本理论特点论文 篇3:

浅议高三历史复习策略

面对高考,如何迅速稳定地提高历史成绩、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是高三学生最为关心的事情。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要想迅速提高历史成绩,在高考中发挥出好的水平,就必须重视历史复习,提高复习效果。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想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果,可以通过拓宽、挖深和提高等途径来实现。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尝试与总结,简要谈一下高三历史复习策略。

一、拓宽

所谓拓宽,就是要拓宽教材所涉及的范围,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与补充。总的来说,这是由现行历史教材不足、范围局限所决定的。对于复习过程中的拓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历史基本理论方面的拓宽。历史基本理论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考试题也经常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能力。但是教材中几乎没有历史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所以历史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对历史基本理论方面的知识进行拓宽,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基本理论,提高高考应试能力。

2.史实与史料方面的拓宽。由于教材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主要的历史现象的知识描述和介绍不够详细,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对史实和史料方面的知识进行拓宽。史实与史料知识的拓宽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与历史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的拓宽。现在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相关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与渗透。因此历史教师要及时对与历史相关的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进行拓宽,尤其是与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科目如语文、政治等,以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二、挖深

所谓挖深,就是要深入地挖掘历史的内涵和外延,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知。挖深对于提高复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挖深,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一般来说,复习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挖深。

1.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背景和原因方面进行挖深。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与原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与高考成绩。

2.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方面进行挖深。由于各种版本历史教材的篇幅有限,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教材在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时,尤其是对事件产生的影响与意义进行描述时,往往不够全面或只局限于一两个方面进行描述,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与意义进行挖深,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提升历史知识水平,增强历史学习能力。

3.通过对相关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进行挖深。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必然受到其所处的历史阶段与地理位置的影响,因此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作为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多个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较。无论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横向还是进行纵向分析比较,都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些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和历史学习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三、提高

所谓提高,就是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近年来,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都强调学生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掌握,高考同样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并且发展成为一种趋势。针对这一情况,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在历史教学中强化对历史基本理论的贯彻,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帮助学生掌握这种分析方法,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与应试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历史复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宽、挖深与提高,努力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帮助学生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

作者:高士普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与就业论文下一篇:物业维修基金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