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之导语有效性初探

2022-09-12

近年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 高中语文教学也迎来了课堂教学的革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认为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要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的, 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活跃起来, 师生互动起来, 课堂生动起来, 但往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里面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 其中之一就是许多老师忽视了教学的导入语。可以这么说, 阅读教学是否有效,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上课伊始的导入艺术。

一、导语的重要性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总能先声夺人, 它既能提起学生的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更能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时, 自主, 自觉, 整个教学活动自然就生动、活泼、精彩。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 就像一粒小石子, 虽然小, 却可以击中学生的“心湖”, 激起多多涟漪, 形成“一波才动万波随”的局面。它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迅速进入到有效的阅读状态, 为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反之, 如果导语仅仅流于形式, 或简单直白, 或目标不明, 或模式固定等等, 无视每一篇现代文不同的特点, 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这将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实现, 导语也就失去应有的作用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导语在激发学习动机, 促进智能发展, 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调剂学习情绪, 发挥美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正是阅读教学中的导语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灵活导入, 选择有效的切入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就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 行走在文学的大观园里, 流连忘返。

二、有效性导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 针对性特点

1.因文而异。现代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个难点, 在于内容和形式千变万化。有的以情动人, 通过文章可以感受到作者心灵的博动;有的抒写对人生或大自然的独特感悟, 给人深刻的启迪, 文章处处闪耀着理性之光;有的情理结合, 相遇成趣, 让人感受到既有情感的清醇、芳香, 又有理性的清澈光辉。因此, 首先要根据文章内容明确课型, 抓住重难点, 然后再选择行之有效的导入语。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动人的北平》要以语言赏析为重点, 可采用情境导入法, 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 把学生带到上个世纪的北平, 感受其独有的风情,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再赏析文中语言的表达效果, 体会林语堂的语言风格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如果重点是分析写作技巧, 不妨从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讨探学习文章的写法。所以说内容不同, 重难点不同, 教法不同, 导入语的选择上也是有差异的。它也是需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

2.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对象, 不同的教师, 个体上都存在差异, 有可能同样的导入语, 运用的对象和运用者的不同, 而产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因此, 在设计导入语时不仅要因材施教, 还要因人而异, 量体裁衣, 争取达到最佳效果。以《故都的秋》为例, 善长抒情, 表现力强, 语言有感染力的教师就可以选择情感共鸣法导入, 在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的京韵中娓娓道来, 谈及文人眼中的秋天况味, 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但是不善长煽情的教师也来用这样的导入法, 恐怕只会暴露自己的短处, 令人尴尬, 更别提效果了。所以, 有效的导语也要根据自己的风格喜好来设计, 这也就是导入语的针对性。同样的, 不同的班级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学生的构成、班级风貌、班级个性不同, 在导语设计时都是要考虑进去的因素。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方法, 针对性是行之有效的前提。

(二) 趣味性特点

现代文阅读教学中, 往往会和高考考点相结合, 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再加上有的课文篇幅较长, 甚至较为难懂, 学生不太感兴趣。这些因素都极容易使教学的课堂沉闷枯燥。给课堂注入一些趣味的元素是很必要的。授课教师完全可以在导入语部分精心做“文章”, 给整个课堂增添一些趣味性和活泼性。《老人与海》这篇课文是外国小说, 情节并不跌宕起伏, 相反还比较单一, 文中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 这些都不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集体备课时, 采用了激趣式导入。选用一张李小龙的图片, 让学生描述特点, 通过描述得出“硬汉”这一形象, 再自然过渡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李小龙的图片一打出来, 学生就闹开锅了, 有羡慕李小龙的成就的, 有迷他的功夫的, 七嘴八舌, 老师一稍加引导提问, 学生都愿意发言, 并且发言欲望极其强烈, 在一两分钟内课堂气氛迅速升温。这样的导入切合了学生对影视明星的追捧特点, 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 连带着学生对这篇课本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就为一节成功有效的课开了个好头。

(三) 灵活性特点

现代文教学有极大的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也决定了导语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一个“变”字上, 课堂教学切忌照本宣科, 一成不变, 而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我在上《说“木叶”》这篇文章时, 已经准备了一个导语, 当时正好是秋天, 站在教室里, 看到窗外的梧桐树时, 我就让学生站起来观察窗外的落叶有什么特点, 可不可以叫木叶。提出问题后, 每个学生都非常认真的观察, 并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然后我就顺势引导学生也来说一说木叶, 很快这篇生涩难懂的文艺理论文章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学习顺利地完成了。因为这一临时的导入有效利用了周围的事物, 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悟, 也许按部就班的导入语反而达不到这种效果。这种灵活性因人因时因事的不同而变化, 一个好的老师懂得抓住学生的心理,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一个有效的导语就能确保优质高效的教学课堂的顺利展开。

(五) 简洁性特点

好的开头贵在简洁。有些老师为了引入课题, 曲径通幽, 几经周折, 很是费力, 就算这个引入的过程是吸引人的, 但时间过长, 就会逐渐降低学生的兴奋程度, 或者学生注意力出现了分散, 关注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从而本末倒置, 以致在学习新课时注意力反倒不集中, 这都是极为不利的。新课导入目的是为了唤醒、鼓舞、激励, 它如同文章的“凤头”, 小巧玲珑, 要精彩要漂亮, 这样才能扣人心弦。因此, 一个导语要有效, 是要能在极短的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让学生能倾心于此, 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 才能达到高效率的教学。

(六) 启发性特点

古语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教师从启发入手, 设计有价值的导入语, 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启发性语言, 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 也是发展学生思维,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一堂课导入的好与坏, 有时候会影响一节课的质量, 如果在导入时就能让学生自主动脑进入所学文本, 一定会“事半功倍”。

例如, 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 探究前问学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题目结合小说三要素去说说本节选部分小说的内容。”这种启发就像一条绳子一样帮助学生串联起了全文。导语的启发性特点要求教师在设计时抓住重点、难点, “少而精”, 能够起到“点播”作用, 赋予创造性, 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思考空间。

(七) 审美情感性

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笃厚的文化底蕴, 且不说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本身就是审美和创造美, 就是其它文体的阅读和写作同样离不开审美情感, 社科文有科学美, 议论文有思想美, 记叙文有人情美……因此, 设计导语时, 不妨充分利用审美情感因素, 以美启智, 以情促知。用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用感人的爱、动人的情、火热的心去感染学生, 打动学生, 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重视审美情感, 导入语就如同一条富有诗意的涓涓清泉, 流淌在课堂, 流进学生的心间, 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亢奋的精神姿态中顺利完成接受知识传递的教学活动, 从而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 精彩、生动的导入语应是语文教师情感禀性、学识修养、教学风格和教学机智的生动呈现, 应是富于情感、有启发性、容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 容易引起师生共鸣的;同时, 它又应当是互动的.能够体现新课改中新的教学理念和新型师生关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入, 大家一直致力于探究如何提高和优化课堂。而在现代文教学活动中, 新课导入无疑是有效性达成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导入语在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强化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现代文阅读教学实际案例的基础上, 总结出了导入语有效性的几个主要原则, 希望这些经验之谈能给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语,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创设有效情境, 打造高效课堂》, 戴琴美, 《吉林教育》, 2011年第8期.

[2]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 宋秋前,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对“和谐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李永强, 《吉林教育》, 2011年第8期.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反思下一篇: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养成感恩习惯的驱动力及行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