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2022-11-15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无效性问题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最重要元素之一, 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从一开始就处于争论的焦点, 特别是教学效率的低下。吕叔湘先生特别指出语文教学花费时间多, 但收效慢, 特别强调现代文阅读教学就是如此;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颁布后,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出现在大家们的争论之中, 还是受到置疑。有两篇文章可以看作是这类置疑的代表。一是南开大学徐江先生在《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上发表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质量搞不上去归根结底是语文界对自己的教学缺少理性认识, 换句话说, 人们还不能进行理性教学”, 他认为“语文教学其实存在两个基本问题——该教的教得不太好, 不该教的教得又太多”。另一篇文章是浙江师范大学李海林老师的《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李老师把因为错误解读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而造成的一些无效性教学作了分类诊治。他们都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缘于此, 我特意在这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来反思这中间存在的无效性现象。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无效性

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一般都偏重“怎么教”, 而忽视“教什么”这些技艺之外的方面。而新高中语文课标给了教师在“教什么”方面更多的自主权, 那么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与无效问题了。结合着十几年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从教学内容方面看, 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无效性教学现象。

1. 教学内容不合学生实际需要。

我们大家都知道, 教与学是双向的, 只有教与学的契合, 才能给学生带来兴趣, 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教学内容高深莫测, 或者太浅显易懂, 直接的是要么课堂死气沉沉, 要么不屑一顾, 不屑一答, 显然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 都无助于课堂的有效性。因此, 最科学的教学内容, 应当是学生想学、能学、学了即可见效的方面。现代文阅读教学实施, 我们就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荀子的《劝学》进入高中语文教材已有一些年头,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作过这样的调查:我们的学生究竟学后到底有多少印象。我听过两位教师执教这篇文章, 他们都把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定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中, 大谈特谈各种治学的道理, 应该说这样的处理肯定是正确的。但是, 从学生的实际来看, 我觉得一是从背诵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 可能更加有效。也可以从议论文写作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 应该都是很有效的。

2. 教师的专业素养低下。

毫无疑问,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师学历肯定没问题, 但随着大学的入学门槛降低, 教师自身的素养参差不齐, 甚至有的教师对自身具备的语文学科专业素养没有充分的信心, 教学中底气不足, 说话水平不吸引人, 当然在处理教学内容时也无法服众。我第一次执教艾青《大堰河, 我的保姆》后一直无法释怀, 无法忘记, 依然记忆犹新, 有一句诗:献给你泥土下紫色的灵魂。查看了我能找到的教学资料, 对“紫色”一词或者一概不谈, 或者“揭示大堰河地位低、死得寂寞”这样作些不知所云的解说。早在大学上现代文学课上, 老师借助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反映黑人苦难的电影《紫色》, 告诉我们, 紫色是受伤后的肤色, “紫色的灵魂”就是“伤痕累累的灵魂”的意思。所以, 只能在熟悉的领域里纵横驰骋、腾挪跌宕。语文教师只有站好语言文学这块阵地, 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

3. 教学不落实听说读写等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是有专门要求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 要充分考虑这些内容与听说读写这些能力间的对应关系。然而,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淡化整体的课堂教学。如有些老师在《绿》的教学中, 学生根本不知道该文整体的情况下, 就让他们划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然后读读议议, 这样既抽象又无效;如《窦娥冤》的教学, 在课堂上作静态的分析, 而不是从整体出发, 从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出发去作综合的分析。这样安排的教学内容本身就与读写的整体性原则相违背!在分析人物形象时, 往往“主题先行”, 先给人物定性, 然后让学生去找“证据” (文本中相应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 而不是遵循听说读写的规范, 由学生深入文本, 仔细体味, 从而得出属于他自己的探究成果。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 学生对文学人物的认知很难有一个生成的过程。这种贴标签式的阅读教学内容, 自然无法培养学生阅读、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自然就效率不高, 甚至无效了。

4. 教学没有课程目标。

无论哪门学科都必然有它的目标, 既有长远目标也有短期目标, 高中语文也概莫能外, 当然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每一篇课文的设计, 既要考虑整个三年、整个学期的课程目标, 也要考虑所属单元、所属文体的课程目标。教师绝不能有任何含糊, 随意处置, 任意发挥。有些老师执教《项链》时, 把主要精力放在情节上, 一再拷问学生要是项链没丢, 玛蒂尔德会有怎样的结局;项链是假的, 小说中有没有预先作过暗示等等, 这些教学内容, 都可视为与语文课程目标不一致的节外生枝。这样的安排, 肯定能激起学生短暂的亢奋, 但肯定与课堂目标有些违背。

三、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无效性

什么是教学方法?毫无疑问就是“怎么教”所取得的结果使教学更有效。教学中的无效, 肯定与教学方法不当有很大的关系。现代文阅读教学要运用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有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文本解读基础上的拓展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等。应该说这些方法对于凸显语文学科的学科教学特色、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无疑是行之有效、弥足珍贵的。但这些方法在具体使用时, 也会出现使用不当, 从而造成实际教学的无效。具体表现为:

1. 教学过于依赖多媒体, 造成无效。

在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 如果能科学、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起到积极作用。但是, 在使用多媒体时, 我们往往没有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课堂气氛与教学密度、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关系。没有突出教师与学生、文本三者间的交流, 放大了多媒体技术的功能, 抹杀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特色, 有的甚至想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高密度的信息轰炸和习题轰炸, 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这是完全背离学科教学规律的短视行为!整堂课下来, 作者的传奇大大盖过文本的解读, 边缘知识挤垮了语文知识。

2. 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造成无效。

合作探究是一种旨在鼓励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建立在合作探究的高质量基础上;而要保证合作探究的质量, 关键是不能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整理筛选有关文本解读的问题时, 必须处理好这些问题的针对性和梯度。即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同时, 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时间, 以保证人人都能参与探究, 参与具体知识的生成过程。

3. 自主学习的放任, 造成无效。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具体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主体, 他们从生活本身和已取得的经验、已有的语文知识出发, 参与知识的生成;教师仅仅作为“积极的旁观者、热情的支持者和朋友般的监督者”角色, 运用“首席策略”, 与学生一起纠正教学过程中的失误, 对因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混乱、偏差进行矫正, 以便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因此, 学生自主学习的成败始终存在着教师那双无形的手。

有些教师在执教时, 往往借口学生自主, 不仅没有做好相应的组织工作, 而且也没有实施必要的引导和纠偏。

4. 教学中拓展运用不当, 造成无效。

拓展教学好在培养学生拓展性思维。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教学, 应该是以文本为基础, 具有明确目标的延展性阅读, 绝不是故意标新立异的牵强附会。具体教学时, 教师可根据文本的作者、题材、风格、主题等, 寻找一些与之相对应的阅读材料来相互比勘、相互映衬, 从而拓展学生思维, 获取更高的教学效率。比如, 《漫话清高》一文, 作者没有把古代清高的榜样——东汉的严子陵列举在内, 我们就可以把《后汉书·严光传》、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等作为拓展材料, “为什么不举严子陵这个例子”也可作为一个很好的拓展话题。

摘要: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到底该如何教, 怎样更有效, 怎样更符合学生接受水平, 历来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的确, 在教学中遇到了各种问题, 归结到一点就是课堂无效性问题。我们可从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来反思这中间存在的无效性。

关键词:无效性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04年2期.

[2] 语文教学通讯杂志2003年5月上期.

上一篇:井下作业配套特车维修策略的研究下一篇:如何做好区县电视新闻的文字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