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2024-06-15

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精选6篇)

篇1: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现代文阅读是学生失分的关键,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整天的写呀,做呀——学习非常刻苦、认真,可最终的考试成绩却与之付出大相径庭,学生灰心、叹气,老师着急、头痛------

那么,怎样才能啃动这快“硬骨头”呢?

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下面我就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阅读积极性就高;阅读时投入,思维就活跃,阅读效果就好。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教师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课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当中来当主角,而不是被动的做观众,在我的阅读教学活动中,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尝试来使阅读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借助声情并茂的范读,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把他们带到课文的意境中来。

2、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语音朗读、多媒体教学等),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角色,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3、划分学习小组,进行课外阅读,读后漫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感受以及困惑,并增强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而不是让学生为了完成某一任务布置大量的思考题,使学生产生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完全失去阅读的兴趣。

通过以上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但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他们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二、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时时处处进行培养

其实,学生对现代文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题得分率低,与教师有着直接关系,我们的教师出于种种原因,忽视了现代文的熏陶与感染作用,更为重视的是基础知识、文言文与写作 的教学。殊不知,选编进我们中学课本的这些现代文吸收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髓,就像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可以让学生尽情享受,可以说是学生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三、教师应教给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吕淑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1)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2)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3)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的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个中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意思,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使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四、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现代文阅读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大凡语文“拔尖”的学生,十之八九得益于课外阅读,的确,多读他人的优秀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感。因此,我每学期除了向学生提供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读名著篇目外,每周我都要让学生上一节阅览课,让他们阅读自己喜欢的篇目,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而教师应该做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的阅读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教师可引导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讨论会,互相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可以辅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也可以利用活动课,诱发阅读兴趣,如举办朗诵会、故事会、演课本剧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需要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更需要他们学习新知识。这就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联系课内知识进行课外阅读。

篇2: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唐九林

南京市六合区乌石中学 江苏省 21150

1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得分点除作文外,当数阅读分析,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因此想取得理想成绩,师生们自然将眼光投向了阅读分析题上。农村学校由于条件的局限,通常更多的是采用灌,练,训,测等强制手段,做大量的习题,不停的测试,每到初三尤为严重,学生苦不堪言。每每反思,学生的成绩有时是可以磨出来,但同时被磨去的还有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创新意识,得不偿失。况且更多的时候学生的阅读题分数并没有真正的提高,难怪有时连老师都说:“学生都被考糊涂了。”由此而知,苦练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那么如何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答题技巧得到有效的提高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改变这一现状。

一、贯彻新课标理念,精心的优化课堂教学思路

课堂是阅读水平提高的主阵地,要想提高目前农村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用性。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课堂教学应在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

(一)、倡导情感教学,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回味、感受,设身处地的实践,以获得真实的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体验,从而把学生从“无我之境”带入“有我之境”,变课文中的“彼情彼语”为“我情我语”,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可回忆吟咏春天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满园春色关不住”„„这些诗句在学生眼前展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激发了学生的爱春之情,进一步诱导“对文中的这些景物,你是怎么观察的?”这样他们就会带着对春的美好回忆,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从而更深入地领悟文章的艺术真谛。

(二)、提倡整体感知教学,就是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从细节方面分析文章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写作能力。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呈现的是一种整体美。所以教师要在充分领悟这种整体美后再引导学生来感受,让学生喜爱这篇课文,主动积极的学习它。例如:教《济南的冬天》时可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欣赏济南的美景,而后问“济南的冬天也会有寒冷的时候,作者为什么没写呢?”学生马上会想到作者热爱济南。师说:“我们故乡的冬天也是温暖的,你能知道为什么吗?”生讨论“人的心灵美、建设热火朝天、学习热„„”“因为我们的心是热的,所以故乡的冬天是热的。”由此看,整体感知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培养质疑精神。学贵有疑,有疑才能激发探究精神,才能创新。宋 1

代的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课堂上应给学生充分质疑的时间,让他们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质疑时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点拨,如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有一定的深度,值得别人去思考;是否偏离了文本。总之阅读就是把作者的语言转换为自己内部的语言,把作者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应鼓励阅读一定要读出个性,得出独特见解,敢于质疑,读出自我。教师也要敢于直面学生个体差异,积极呵护学生宝贵的富有创新的思维火花,这样就会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从而让其产生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四)抓住词句,驱遣想像,领会意境。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掌握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培养他们揣摩词句的能力,从而让他们能融会贯通地吸收和运用语言,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语言表现形式角度进行赏析,这样训练多了,学生语感就自然形成了。对于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光从字词上去阅读欣赏还远远不够,还应让学生去思考想像。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而在阅读文本时,只要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发散思维思考即应加以肯定鼓励。

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善于抓住文本的切入点,有目的的进行阅读

教学,合理地渗透读、思、议、说的环节,这样坚持不懈,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耐心地教给学生阅读及解题的方法

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经验,还不足以提高阅读成绩,从考试情况来看,考的是没有读过的文章,以前记住的“结论”派不上用场,能派上用场的只有求答的路数和方法。方法是解决“共性”问题及同一类问题的手段,因此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不仅掌握现代文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同时还应把握鉴赏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阅读方法,只有熟练掌握了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解题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展开求答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准确表达阅读理解结果,同样是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改变学生不能全面、准确、连贯的表述阅读理解的结果呢?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生会“找”。文中词句如没看清、看准就很难形成正确的理解,这

是不言而喻的,“找”所达到的程度是阅读能力的一种反映,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定向思维的具体要求,对有效信息加以提炼。例如:《苏州园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两文,《苏州园林》一文让学生找出每一节中心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让学生找出错误的论点,找出立论点,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其次应教会学生会“想”。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课文,已掌

握的求答的路数和方法,通过比较甄别,彼此印证加深理解,使之发现新的问题,找出新的方法,创造新的思想,达到在学习过程中“小不同,大同小异;大不同,小同大异;全不同,标新立异”的境界。教完一课后,教师应积极鼓励、耐心引导他们根据老师的示范自读其它课文,并作点拨。如教完《看云识

天气》之后,让其自读《绿色蝈蝈》,找出异同点。

同时还要善于联系语境,联系背景知识,对语言进行适当发掘,使其内涵

丰富起来。在理论性较强的作品中,要善于发现某要点的概括义、潜在义;在形象性较强的作品中要善于体会某要点的含蓄义、表现力,要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再次,会“搬”。一是借用文中的词语,根据不同需要运用各种归纳的方法

对语言进行组织和适当的变换原文的说法。二是搬以前答题的结论。如回答《故乡》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可套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作答方法,都从人物心情角度思考作答。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圈、点、批、注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熟知

出题形式,掌握答题的技巧,能得心应手地去完成阅读分析的题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及答题能力,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这绝不是通过苦练就可以获得的,由此也就突出教师会教的重要性。

三、用心地设计练习,慧心的评讲作业

既然题海战术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那么阅读练习就不必要了吗?当

然不是,课内外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即使在“减负增效”的今天,作业也应当占有一席之地,问题在于能否优化阅读作业,让学生乐于完成,能否真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

创新欲望,能否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1、可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 :(1)鼓励学生读课外名著,每读一本写一

篇读后感。如:《名人传》、《爱的教育》、《昆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学生往往由一开始被迫读发展到自觉读,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学会了感悟,学会了审美,学会了思考,开始用人文的眼光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章后,让学生写人物评论、写后续,“一箭多雕”,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与分析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2、还可以布置一些可选择性的作业,让学生做自己喜欢作业。如《皇帝的新装》,布置以下作业:编写课本剧并表演;写读后感;评析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等。这些作业可选择性地来做,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提供了选择的机会,而且也给了学生施展才华、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

3、单元及其它测试也

是不可少的,但应做到精而实。总之阅读作业设计的原则贵在于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目的性、主动性、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在体验作业乐趣的同时激起对学习的热情。

当然,对文本的阅读分析,也不能只凭学生自我的练、做。毕竟作业是导

向,评价是促进,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孤注一掷势必影响最终阅读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具体地阅读情况,对作业给予适当而合理的评析。由于作业评讲是提高阅读能力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评析。要有选择性的评讲: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加以评讲;选择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加以评讲。还要注意评讲的多样性:教师的评析,同学之间的评议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向学生提示正确的知识信息、阅读方法,便于学生及时纠正和巩固,同时又可让学生再一次获得强化和体验。可以说准确地评析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篇3: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高职语文,人文素养,素质教育

所谓的“人文素养”, 就是指人文精神与品质, 它包涵着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 也包涵着对人的精神和价值的理性追求。美国学者怀特赫曾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能教育是不完备的”。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是高职教育目标的要求。由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 高职语文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因而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于漪老师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伴随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 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可见, 大学语文教学的地位举足轻重。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计划和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毕业时除了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外, 还要在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养、知识结构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这样的毕业生才是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职语文教学应区别于其他层次的语文教学, 高职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 已成为教育界同仁的共识。在高职院校中, 语文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是有其优势的, 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民族情怀,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的的审美品位、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高职语文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精神与精神的碰撞, 是可从中找到自我心灵归属的精神世界, 因此开设好高职语文这门课程、搞好人文素质教育, 是高职院发展所需要、社会发展所需。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1. 语文学科地位边缘化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工具课, 基础课是高校的必修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在当今社会,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许多新知识和技能被引入高校, 语文教学在高校中的课时分配明显减少, 作为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 语文教学的课时就更少了, 语文科学科地位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势。在高等职业院校里, 学生们认为到学校是来学技能与专长的, 语文学习与其专业技术学习以及将来的就业没有太大关联和影响, 有的高职院校教务部门在排课时在专业课排好后有多余的课时再考虑安排语文课, 本末倒置, 这就是职业教育的“泛技能化”, 这样使得学生对语文学科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学生用于学习语文时间越来越少, 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边缘化了, 语文学科的普及都成了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2. 语文教学的“泛语文化”

高职语文教学应在工具性、知识性传授的同时融入人文性, 这是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很多高职院校在贯彻这一教育思想时, 错误地认为只要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和论述, 都理解为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认为语文学科以外的东西都要是语文。“语文成了一个筐, 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泛语文化”现象, 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中很普遍。我们曾主张高校语文围绕自然、社会、科学和艺术等内容开展教学, 要求学生走入社会, 走入大自然, 了解社会, 感悟人生, 这是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学的基本内容, 其他的很多学科可能也有这教育功能, 从而产生“泛语文化”错误意识, 这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实质, 取代了语文教学的地位, 这是要不得的。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 改革语文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关注学生情感培育

语文课程的开设旨在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学生的内涵, 提高学生的品味。首先语文教学内容必须以人文精神为支点, 把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等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是重视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获得阅读、朗读、写作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能力。另外, 还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机智和灵感, 重视情感的熏陶和升华, 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丰富教学的形式与内容, 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 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达到人文教育的效果。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倡导人文精神, 加强人文教育, 培养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就要有一批具备良好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专业知识扎实, 专业技术高超的师资队伍。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否获得成功, 关键看语文老师。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的气质修养、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往往比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有影响力。所以大学的语文老师一方面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广阔的文化视野, 另一方面也要有丰富的感情世界、健康的身体心理、生动的语言艺术和灵动的教学机智等, 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把学生们眼中枯燥无味的语文课上的有生命。所以大学语文老师应让高职院的语文课堂走近生活、走近时代、贴近学生, 让语文课堂永远焕发活力和生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老师应努力提高完善自己,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从而影响和带动学生进步成长。

3. 加强校园文建设, 丰富语文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篇4: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一、充分运用教材,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中学语文课程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还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所选的现代文也不例外,是我们进行阅读训练的极好的材料,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也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对于这个“例子”广大教师要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具体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去领悟问题,达到释疑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矛盾”之处着手,使学生掌握从课文“矛盾”之处生疑,分析课文,感知课文。这样,围绕“疑”有的放矢地阅读就能逐渐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从而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针对阅读内容,适时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创设情境,搭桥铺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而启发引导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时,可结合教学内容,推荐、介绍一些相关相似的作品供学生阅读。

二、授之以“渔”,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帮助学生归纳解题的方法,让学生明确:现代文阅读命题紧扣阅读材料,尽管文后的几道问题考查的角度和形式不同,但其思维大都指向全文的中心,答题时需要按认知规律对文章进行略读→品读→精读,在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文章中心的前提下,按题干要求逐一解答。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整体感知的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按先文后题、先整体感知后局部研读、先析命题意向再找准命题点分析求解的思路,指导学生有条不紊地从容答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记叙文的阅读训练比重较大。而记叙文阅读中对文章主人公的判定是个难点。记得在做课外现代文《大年初一没下雪》练习题时,针对“谁是文章的主人公”这一问题,学生产生了很大分歧,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主人公就是小女孩,理由是文章对小女孩的描写最多。面对学生证询的眼神,我没有马上给出结论。通过类比几道同类试题的解答后,我告诉学生要依据文章的主题,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人物才是该文的主人公。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大年初一没下雪》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写父爱,所以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小女孩的爸爸。从而澄清了学生以为文中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一般就是主人公的错误认识。由此可见,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适时归纳题型特点,指点解题思路与技巧,这不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要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不能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应该说有两种目标,就是说从学习者的角度讲,一个是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比如疑难问题大家讨论解决,这是学业目标;还有是合作技能的问题,就是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学会合作,养成合作的意志,这是情感态度的目标。它往往比学业目标更重要。因此,我们在组织合作学习时,除了关注解决学生知识方面的问题,还要关注意识的养成,还要培养态度的端正,还要做方法的指导等等非学习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四、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避免走入评价误区

语文课堂评价,指的是发生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新课程启动以来,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正确的评价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大大提升学生的潜能。但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决不是不绝于耳单调乏味的表扬,真诚的表扬才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另外,积极评价为主,决不意味着不要消极评价——批评也不是评价的雷区,课堂评价中只有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学生才会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当然,评价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同学的评价来自不同的个体,角度不同,更全面也更亲切,应该让学生倾听。由此看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是阅读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环。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笔者认为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了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适应当今语文学习的需要。为此目的,写出自己的做法和体会,以此求教于大家。

篇5: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作者] 高潮

[内容]

(江苏省扬州中学 高潮)

提要 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根据现代社会阅读教学的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需求心态,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第二,运用整体论、系统论、信息论的基本原理,强化整体观念,培养学生对读物载体的整体感受和把握;第三,树立创造意识,加强高层次阅读能力的培养。

* * *

现代文阅读理解是语文测试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高中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大量研究表明: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它既有认知的参加,也有情感的参加,更伴随着紧张的思维活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思维品质应包括思维的自觉性、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就当前语文测试和高中阅读教学的实际,我以为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把握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一、激发需求心态

阅读应该是自觉的。自觉的阅读必定有强烈的阅读需要,它是培养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动力。

当前中学生,特别是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对现代文中的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戏剧的阅读,自然饶有兴趣,这类文章无论是人物或情节,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到了高中以后,文艺性的作品尽管仍然需要加强阅读,但是在教材和一些阅读测试训练中增加了不少抽象的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对这类文章,一般的高中学生往往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思维跃动不起来,而恰恰这些文章具有特殊的功能,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社会学家认为,任何阅读都要受到社会要求的制约。阅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目前,在校高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是一种专门的理解型阅读训练。近几年来,高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所选的材料,基本上是现当代能够反映人们日常生活阅读实际的文章,材料的内容多种多样,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形象的、理论的。材料的文体也不拘一格,其中尤其是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字占有相当的比例。因为随着科技发展的社会化、现代化,将来的高中学生不管是学文的,还是学理的,不管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还是走向社会工作,均要接触这一类的大量的文章。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实际生活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比叙述文和抒情文用得多。高中与大一的学生应该多练习这两体文字;一面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思想。”[1]对朱先生的这一见解,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顾黄初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阐述:“朱氏强调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训练,一是由于这两体文字最能显示学生的思路的清晰度和严密度,二是由于它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2]两位先生谈的虽然是作文的问题,其实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

训练这类现代文阅读能力,正是社会现代化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课题在阅读教学中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高中阅读教学应着重于理性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鉴于此,现在好多国家都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并以此作为测试学生读书能力,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教师很有必要引导他们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动机和目的,要从现代社会对阅读教学的需要入手,对自己的阅读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引导学生问问自己,在阅读方面,你好什么,乐什么;阅读的好与乐是否还停留在感官的刺激上,有否注重理性的思维;明确为什么阅读,以及阅读对于自己能力的培养,跟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何联系。这样,阅读的动力就能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这是阅读的心理素质产生质的飞跃的标志。有了意志的作用,阅读训练才能进入高度自觉的`境界。为此,除了主要利用好教材上那些“例子”进行训练外,每学期还可以有目的地选编一些文质兼优、短小精悍、贴切生活的典范文章,按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按序列编拟一些训练题,经常让学生去阅读,去历练,不断激发学生自觉需求心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的关键性一步。

二、强化整体观念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者刘守立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3]整体与局部,宏观和微观,是当代许许多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重视并妥善处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使局部功能服从于整体目标,从而取得理想的整体效益,这正是现代系统论的重要观点。而阅读理解中的整体性思维,说到底,就是对阅读载体能够整体把握。因此,这一理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强化整体性思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调对读物本身整体的直接体验和感受。现代文的阅读训练,一般是以篇为单位进行的,是立足于全篇这一整体的。我们平时反复强调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意思也就是说,文章是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的字词句段,也不能只抠只言片语、个别章节,获取杂乱零碎的知识与信息,而要善于从总体上去驾驭它,把握它,理解它。阅读的精力应放在揣摩作者意图,着重抓住文章的主要精神、内容要点、思路脉络这些全局性的问题上。这些问题抓住了,理解了,字词句、层次关系、表现方法这些局部性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或者起码可以说为正确解决局部性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现代文的阅读训练远不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简单相加,它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读懂一篇篇难易程度与所学教材大体相当的各类体裁文章的能力,关键在于教会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各个单项知识及其技能去读懂一篇篇文章。这一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阅读训练材料和高考试题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小到对一个词语、句子的理解,大到对某一段落、某一信息内容及表现手法的理解,都要求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放到一定的思维流程中去思考。比如考查修辞手法,不仅要从狭义的辞格上去认识,而且要从语义上直至从作者的感情、写作的意图等方面去理解;考查某一段材料的内容,就要联系其他的材料,研究它们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

可是每次练习或高考,仍有不少学生忽略整体感受,他们重文句轻 篇章、重局部轻整体,缺少统览全篇、整体把握的思维方法,缺乏整体性思维品质,有的只是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对某些局部的理解,没有把材料各组成部分的情况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的研究,领会其通篇的内容和形成,得出整体性的结论。所以说,要使文字信息的传输发挥有效的整体作用,一定要帮助学生纠正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思维方式。

2.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现代文阅读训练用于检测的题目,都是从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中产生的,而提供的阅读材料一般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题目的设计必然联系整篇文章。这就决定了题目设计的整体性。在各类练习、测试题内,尽管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要考查的能力很多,题型变化很大,但在训练与测试时不可能也不允许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所设计的题目只能依据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作整体设计,使之既有重点,又能反映文章的全貌。训练与测试,自然要牵涉到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但考查这些知识往往与考查运用这类知识的能力结合起来,是为理解与鉴赏文章服务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测试出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的实际能力,而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品质才能得以培养。

可是,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不能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了解发问要点同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拿到文章,一读题目,就急急忙忙到文中寻找信息,结果不是选择片面,就是判断失误。由此可见,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必然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必然有利于对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形成一种能力。

3.注重训练程序的整体优化。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急于求成,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结果欲速不达,收效不大。整体教学理论及其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按照阅读理解的过程与规律,规划训练程序,优化阅读效果,同样需要整体性思维。阅读训练的程序一般分为“两部分”、“三阶段”。

“两部分”是指分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先谈分项。阅读中不重视文章的整体是不对的,它无异于舍本逐末,但如果因此而轻视局部――词语句段的理解,也必然影响对文章全局的把握。所以,我们在强调阅读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应该把视线投向影响整体性阅读能力提高的各个方面。分项训练仍应注重整体性原则,区别在于它的目标单纯。有人形象地把 篇章阅读比成一台复杂的机器,把包含在 篇章中的每一单项的知识,比成大机器上分解下来的一个个简单零件,并且指出,对这些“零件”的认知,不能离开整个“大机器”。这是经验之谈。为此,学生头脑中首先必须了解“大机器”的“构造”以及“工作原理”,同时,还必须经常装有一份“零件清单”,当看到阅读材料需要思考问题时,立刻能从“清单”上发现激发思维的“机器零件”。比如:怎样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怎样正确理解段落的含义,怎样概括具体的内容,怎样理解抽象、含蓄的内容,怎样梳理繁复的内容,怎样明确指代的内容,怎样把握关键的语句,怎样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评赏作品的写作技巧,怎样准确地评价文学作品,怎样进行比较阅读,等等。这些局部训练显示了有序性,局部优化了,就能为取得阅读的整体高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训练”是指在分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将点连成线的全方位的理解训练,即由语文形式到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直至表达效果的探索。综合训练方式多样,不拘一格,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考查阅读能力。无论是分项,还是综合,都显示了阅读训练的有序化。这种有序训练在整体性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必然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个阶段”是指阅读训练中思维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包括“认知”、“选要”和“简缩概括”。这三个思维层次都是有计划地在分项和综合训练中由浅入深地逐一展开的,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认知”必须整体认知,它是理解的前提,读者要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就需要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句子,根据具体语境推断字义和语义,读完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能够明白写了什么。“选要”是整体制约下的摘要,就是能够在文章中尽快地判断和选择出重点词句语段和全文的内容要点。这一能力对准确而又快速地理解文意,提高阅读效率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简缩概括”是对整体的简缩概括,阅读时不仅要明了文章蕴含着哪些信息,而且还要善于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并用自己简括的语言反映出来,或对加工概括的答案(选项)作出选择,它包括以句或段为整体的简缩概括,也包括对全文的简缩概括,既有浅层概括,也有深层概括。

综上所述,现代文阅读整体优化训练的全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分到合、循序渐进的规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品质,在这一系列训练中逐步得到培养。

三、树立创造意识

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对读物的评价鉴赏上,能够很好地体现思维的创造性品质。对读物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进行评赏,除了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的基础知识、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接受性思维而言的,具体地说,就是在理解读物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原文的 篇章结构、写作技巧、语言特点以及思想内容的高低优劣,来一番“评头论足”,作出自己中肯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新的见解,从而获得具有创造性的新认识。比如,评赏文章,能道出人之所未道,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再如,从阅读文章中发现了别人未发现的问题,而确实是问题,这也是创造性思维。

近几年,高中现代文阅读材料中均有一定分值的评赏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之所以必要,不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操和认识能力,也是正确接收信息,真正“消化”信息,并从中得到借鉴,以提高自己有效地输出信息的本领所必须的。人的大脑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器,一般来说,对外界的信息总有所选择,有所加工,这就取决于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优劣了。阅读训练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阅读应该坚持独立思考,认真仔细地分析研究,既注意发现其中的妙处,认真学习和领会,又注意发现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是不足或不妥之处。其关键是不迷信、不盲从,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特别是对名家名篇更需要有这种态度。因为人们对于事物认识从深度上或广度上出现某些不足是很自然的,表述中出现疏漏或含混现象也是难免的。教师要引发学生在无疑处见疑,在有疑处无疑。学生如一时不能发现问题,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加以启发,让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比如有篇题为《南郭的出路》的文章,其中一段,作者在分析和否定了一种错误态度之后,提出还有一些人则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这种态度对不对,没有下文。接着作者通过比较,说:“生活中的南郭没有学好真本领,除了主观因素,还有若干客观因素。”写这些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未加交代,语意残缺,甚至给人造成这些人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是“情有可原”的印象。在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指出其毛病所在,接着要求学生在恰当的地方补上两句话,使其表述完整,并简述理由。补充什么?加在何处?为何要加进这两句话?学生思维活跃,并且各抒己见……。可见,善于发现问题,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需要发挥想象力。科学家说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智力活动的强度和广度,促进思维能力的增强,就能不断有所创见。如阅读材料中的短短一句话、一个素材、一个情节,常常意有未尽之处,在符合原文写作意图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翼,思考更为广泛的问题,或大胆设想,增添补充扩展一些内容,或用不同的方式,改造原有的材料,这对于深透理解原文大有益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再次,要有强烈的撞击意识。阅读文章的时候,朝着与常规性思考方向相反的方向即逆向去分析思考,评价总结,则经常可以从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的撞击之中获得新想法,认识到常人不易认识到的问题,提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创造性见解。如对阅读材料中的用词、造句、构段、表述、情思主旨、风格语言等,均可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必须这样,而不是那样,或不能那样;如不这样,将会怎样。经过这样的反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定能逐步提高。

最后,要有发散思维的能力。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理解事物、分析问题也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事物,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阅读的时候,不是朝着一个方向研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而是朝着几个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最后得出不止一个的正确的结论。这种发散思维是进行创造性阅读时用得最多的一种思维方式。对阅读训练中关于内容和写法的思考,常常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去作出多元而准确的理解。

注释:

[1]朱自清《写作杂谈》第1078页,开明书店1945年版。

[2]顾黄初《略论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载《扬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3期。

[3]刘守立《“大而化之”阅读教学观刍议》,载《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4期。

篇6:现代诗教学之我见

河北省霸州市第五中学 吴晓娟

内容摘要:现代诗教学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之一。而今在新课改教学的要求下,现代诗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所得有所益,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抓住朗诵环节创设氛围,让学生融入其中体会诗情,最后解析意象让学生根据意象体会诗中的意境。由此使学生德育、智育、美育同时得到提高有所收获。现代诗教学也就变得充满情趣吸引学生。本文将据此做详细介绍,使现代诗教学变得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关键词:情感   素养    感知   趣味    意境

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都保留着对诗的印象。读书之后诗却在我们的成长中渐行渐远。中国是诗的国度,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楚辞》的兴起,经唐诗、宋词、元曲的冶炼,再到二十世纪现代诗的兴起,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哺育了一代学士文人。而生长在诗的国度中的我们就更应该利用诗词这种高品位精神文化来陶冶我们的性情

在新课改要求下,现代诗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综合文学素养,而且要使学生情感得到熏陶。在现代诗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诗的形式美、意境美、节奏美,让他们学会用心去感悟美创造美,成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这种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格健全有引导作用。

现代诗教学是使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方面得到发展,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提高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现代诗看似容易却难讲解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和困惑,现代诗教学也就成为许多老师颇感棘手的教学难题。现在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个人的方法

首先在现代诗教学中要创设新旧知识迁移的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对于学生来说要想让他们在现代诗教学中有所得,必须先激发他们对诗的兴趣。在诗歌教学开始,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在情感教育中有相似之处的诗,引领学生进入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如我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思乡诗。学生马上想起来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岑参的《逢入京使》。然后引导他们注意品味诗中的思乡之情。接着引入余光中的《乡愁》,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思乡之情。最后比较本诗和前面诗的不同之处,由此引出作者情感-强烈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的心愿。在教学中,因为知识关联性大,新旧知识的良好迁移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在教学中表现出较大的热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积累了文学知识,而且还加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学生有了兴趣,教学也会进行得顺利,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次利用诵读创设学习情境。现代诗语言精炼,含蓄,有丰富的`意境,能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诵读也就成为有效的手段。诵读有利于学生去理解诗美,感受诗美。古人曰-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由此可见诵读对现代诗教学而言是极其有利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正是运用诗歌教学来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诵读就成为不可忽视的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以多种形式的示范朗读-学生模仿自由朗读-学生试读-学生齐读的教学流程来进行诵读这一环节的教学。现在我又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引用名家录音,视频朗读,朗读伴奏等来创设诵读氛围,使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之中,体会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进而感受诗的意境美。

诵读不但要读,而且要多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鼓励学生多读多体会。(一)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既可高声朗诵,也可轻声低吟;既可一个人用心体会,也可以三五人一起揣摩。这种方法极受学生欢迎,气氛好,声音也比集体朗诵大。极有利于学生深入诗中,体会诗境。(二)用赛读的方式激发学生踊跃朗读。这种方式非常自由,在学生熟读诗文的基础上比赛朗读。即可挑战同学,也可挑战老师;即可挑战某一段,也可挑战全篇。这种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给学生提供不同体验作为参考,更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诗文。

中国古代有-“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在现代诗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利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诗美的感知,也有利于学生文学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综合文学素养。

再次要引领学生寻觅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方式。在现代诗中,诗人主要从自然以及生活中选取物象于作品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这些物象杂有诗人主观色彩,这些物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这些意象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也就是诗的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捕捉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教学《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中,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出所有意象,然后结合课前预习及所读体会,找出最能表现本诗情感的主要意象及本诗情感。学生能很快找出山和海两个意象。我又让她们说出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据此体会诗中的情感-海象征理想,山象征实现理想的阻碍。诗人主要表现自己对理想的向往,告诉我们要想实现理想必须得克服重重困难。主要情感理解了再去理解其他内容也就简单了。

初中现代诗教学,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诗歌中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诗歌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在学习中“入情”,在“入情”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的目的,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的效果。现代诗教学是学生自身文学素养及人文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希望大家能深入研究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1《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北京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图书馆健身室标语下一篇:“六一”文艺汇演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