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学教学论文

2022-05-1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影视文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影視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学类型。在当今电影、电视艺术盛行的时代,影视文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习影视文学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影视文学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一个板块。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影视文学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使得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影视文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第一篇:影视文学教学论文

影视资源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中的利用

内容摘要: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根据儿童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资源,其作用主要有三:一、强化生理感受,缩小成人学习者与儿童读者之间的审美距离;二、帮助学习者体认儿童对故事性的追求;三、丰富学习者对儿童文学经典内在意蕴的认知。在教学中引入影视资源的最终目的在于:令成人学习者,充分贴近儿童的审美感受,从而在未来的阅读指导中,建立与儿童的平等对话。

关键词:儿童文学 教学 影视资源 审美感受

儿童文学是许多高校在中文师范、小学教育及学前教育等专业开设的选修课。对于以幼、中、小学教育为职业规划之主导方向的学生而言,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在于:一、熟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二、掌握儿童文学基本原理;三、尝试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然而长远来看,儿童文学课程的终极目标在于,令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对教学对象进行有益的阅读指导。这种阅读指导一方面体现为在语文课堂上,引领中小学生体验与欣赏课文的魅力;另一方面则体现为面对良莠不齐的儿童文学文本,进行相对理性的判断和取舍,从而协助拓展幼中小学生的领域阅读。因此可以认为,在掌握相关原理的同时,解读经典文本,是高校儿童文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决定了学习者能否将个体阅读的感性体验及理性思考有效地作用于未来的职业生涯。

然而,对于大多数学习者而言,其阅读视域毕竟与儿童相去甚远。成人读者与儿童读者审美接受能力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当成年学习者真正进入儿童文学文本时,往往会产生思易行难的阅读感受、陷入解读的困境。这种困境或者体现为对作品美学风貌的熟视无睹,或者体现为对作品内在意蕴的过度诠释。若要解决这一问题,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中适当运用影视资源。影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如下作用:

一.强化生理感受,缩小审美距离

儿童文学的作者虽多为成人,但大多数作家书写的基点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去看、去听、去感受。因此,学习者若要对文本有充分的理解并最终合理地诉诸于阅读指导,也应从儿童的文学接受能力与特点出发,才能真正探得文本的精髓。而儿童的审美接受过程虽存在与成人相通之处,却也具有十分明显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首先体现为儿童的审美接受往往以生理器官的反应、运动为基础。H·加登纳指出:“一个听音乐和听故事的儿童,他是用自己的身体在听的。他也许入迷地、倾心地在听;他也许摇晃着身体,或进行着、保持节拍地在听;或者,这两种心态交替着出现。但不管是哪种情况,他对这种艺术对象的反应都是一种身体的反应,这种反应也许弥漫着身体感觉。”[1](199)儿童受年龄、阅历、理解能力所限,其审美接受有重形象、重感性之倾向。不论他们是以聆听的方式还是以自主阅读的方式接触文学文本,其审美过程往往以生理上的感受为基础,他们对文本的感知也往往表现为生理层面的反应。所以,儿童才更容易为小人鱼的悲哀感动落泪,也更容易因贾里的恶作剧捧腹大笑。面对相同文本时,成人读者固然也会获得类似的审美体验,但是重思辨理性的思维模式往往会阻碍了大多数人达到与儿童读者近似的强度,从而影响其对文本美学价值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文本阅读中影视资源的引入便可弥补上述不足。

自从电影艺术诞生以来,将儿童文学经典搬上银幕便成为许多影视工作者及团队孜孜以求的目标,许多优秀的改编影片由此诞生,如《绿野仙踪》、《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夏洛的网》等,更不用说《灰姑娘》、《木偶奇遇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等由迪士尼公司制作脍炙人口的动画电影。改编影视文本与文字文本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传播媒介的差异。文字文本通过文字符号传递信息,而影视文本则通过声、光、色、像的组合完成情节的叙述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文字相比,影视文本特有的传播媒介(图像、色彩、声音等)更容易对接受者(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的感官产生刺激,令其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获得审美的愉悦。而这种由生理的感受所唤起的审美愉悦正暗合了儿童的以生理反应为基点的审美接受特点。

例如,阅读《格林童话》,成人读者或许难以理解儿童对灰姑娘故事的感受,这种感受从特定的文本出发,经过自我投射与想象力的无限放大,最终转化为一种从生理到心理的痴心迷恋。通过文字文本简约甚至略显粗糙的叙述,理性的成人读者显然难以达到此种儿童特有的审美境界。但是,若将此童话投影于银幕,当故事用美丽的形象、华丽的服饰、瑰丽的情节为成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听盛宴时,那种由感官刺激所带来的由生理到心理的愉悦,与儿童的审美感受虽不能说别无二致,却也算相去不甚遥远了。因此,对于成人读者而言,影视文本的欣赏可以有效拉近其与儿童读者的审美距离,令其感同身受地从儿童的角度感知作品的魅力。

二.体认儿童对故事性的追求

儿童的审美特点不仅表现为以感官的活动为基础,而且也表现为对故事性怀有比成年人更为强烈的渴望。面对同样的文字文本,成人读者可以轻而易举地超越故事中的聚散离合,透过情节背后的主题意蕴对作品加以评价。但是儿童读者对作品的判断却时常建立在故事性的强弱带给其的阅读快感之基础上。注重故事性的审美接受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提高儿童读者的阅读品位,因此来自成人的阅读指导显然是必要的。但是,倘若指导者不能真正理解儿童对故事的热忱,仅从思想内涵的角度进行阅读指导,也会因忽视了儿童的天性而难以收获应有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影视资源的介入,有助于促使成人体认到其与儿童的审美接受在故事性之需求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而从儿童的天性与趣味出发,施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以E·B·怀特的经典童话《夏洛的网》为例,我们便可见出影视资源在缩小成人与儿童审美距离方面发挥的作用。从情节与人物来看,电影《夏洛的网》与原作并无较大差异,但二者的叙述风格却有明显不同。这个故事的情节尽管充满波折,但是在原著中,叙述风格偏向于从容舒缓。例如,童话中穿插了许多与故事主线关联微弱的情节(《夏天》、《家常话》、《蟋蟀》等章节);亦在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丰盈的生命感悟。如“三点到四点,他打算静立不动,默想生命的奥秘”[2](24),“蟋蟀们觉得向世人警告夏天不能常驻是他们的责任。就是在一年中最美麗的日子——在晚夏转为初秋时——蟋蟀们也在散布关于凄凉和变迁的谣言”。[2](106)这些文字,闪烁着作者对自然及人生的哲理思索,亦减缓了情节发展的进程,使童话表现出一定的散文化倾向,而此种倾向与E·B·怀特极为偏爱与擅长散文书写密切关联。

面对《夏洛的网》,成人读者可能易于从字里行间读出情节之外的韵致,却也会因过于专注“韵外之致”而忽略了情节本身所唤起的阅读快感。儿童读者则正好相反,他们会因学识、阅历的局限对文本的幽微之处视而不见,仅仅出于爱听故事且只关注故事的天性随情节的起伏或悲或喜。电影《夏洛的网》最大限度的缩小了成人与儿童在审美接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上述差异。首先,电影文本并未表现原作中与主线关联微弱且具有明显抒情色彩和哲思意味的段落。其次,在表现芬救威伯、威伯逃跑、人们对蛛网的惊奇等情节时,影片不仅加快了叙事节奏,而且把表现主体置于强烈的矛盾冲突与情感冲击之中,令情节产生更为跌宕起伏的戏剧效果。再次,影片增加的角色及与之相关的情节——觊觎玉米地的愚蠢乌鸦及其与老鼠之间的恩怨——主要作用也是在于增强情节的曲折刺激。可以说,通过对原作情节的提炼与简要修改,影片呈现给观众一个更为凝练、紧凑、充满更加强烈的戲剧冲突的动人故事。这些改动无疑强化了成人观众对故事本身的鲜明印象,令其与儿童的审美感受更为接近。

三.丰富对文本蕴含的认知

一部作品诞生并进入流通领域,并不意味着它便具备了恒定不变的意义,相反,只有通过不断累积的阅读,作品的意义才得以建构、充实、丰满。于经典作品而言,这一过程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完结,正如卡尔维诺所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3](3)儿童文学亦如是。那些最经典的作品,如《海的女儿》、《绿山墙的安妮》、《宝葫芦的秘密》等,总能带给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常读常新的阅读感受、而这些阅读体验也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更新、丰富、延伸着文本的意义,夯实着其经典地位。可以说,内在意蕴的丰富性与多元化是经典性的重要构成要素。充分体认到这一点,有助于课程学习者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为小读者做出高质量的阅读指导,引领他们以开放性的思维、可持续性的心态,用心品味文学经典取之不尽的美好。只是,文本意蕴的丰富性,未必是短期阅读的认知产物,读者时常需要经过时间的洗礼,在愈益丰厚的经验累积与情感历练中,才能愈益深致地品味出文本意味的深长。就像毕淑敏所说,从八岁到四十八岁,在每一个重要的年龄节点,每次与《海的女儿》亲密接触,她所获得的阅读体验都不尽相同,因而她才会发出“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4](383)之感慨。那么,对课程学习者而言,如何才能在有限的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体认文本意蕴的丰富性?影视资源的介入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首先,影视文本有助于接受者更全面深入地解读经典。影视作品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摄影等多种艺术门类,因而可以通过布景、配乐、声画结合、景别运用、镜头运用、蒙太奇等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作品加以表现,使观众在限定的时间内达到对文本的多方位理解,而这是单纯的文字文本难以做到的。例如,在童话《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罗尔德·达尔是这样描述查理第一次拆开巧克力的场景的:

查理开始用手指慢慢地撕开包装纸的一小角。

床上的四位老人家全把身子靠向前,伸长他们的瘦脖子。

忽然之间,查理像是再也忍不住这样猜想下去了,把包装纸一下子撕到半当中……在他的膝盖上落下了……一块淡棕奶油色的巧克力糖。

里面连金奖券的影子也没有。

“对了——就是这样!”约瑟夫爷爷轻松地说,“正是我们所料想的。”

查理抬起眼睛。床上四张慈祥的脸紧张地看着他。[5](34-35)

这个场景虽然显示了查理对金奖券的渴望以及拆开包装纸时的紧张,但不论对查理还是对四位老人的复杂心态,叙述都是隐而不彰的。电影中的同一场景表现力则更加明确及有力度。与原作相比,电影并未增加任何台词与人物的肢体动作,但是通过俯拍镜头的缓慢拉近、人物特写脸部表情的细微变化、背景音乐的气氛烘托,极清晰地表现了人物极度紧张、满怀希望、失望、无奈、哀伤、又故作轻松的复杂心态。此外,老人们对查理深浓的爱意也通过镜头语言得以显现。而这些微妙之处,读者若仅仅通过共时性的文字文本阅读可能难以把握,在电影文本的接受中却可以相对容易地感知。

其次,影视资源有助于接受者发掘文本潜在的意义。依据经典改编的影视作品总要经历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就其结果来看,我们发现,有些改编文本从人物到情节甚至细节基本忠于原著,因此,二者在主题表现上便不存在较大差异。如《夏洛的网》,电影只是用声音、影像取代文字,以一种更形象具体的方式将故事呈现给接受者。而某些影视文本则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改写。成功的改编,不仅能够保留原作的精髓,亦能够深化原作的主题、延伸其文本意蕴、稳固其经典地位。电影《小淘气尼古拉》便属此类改编。影片的蓝本是让-雅克·桑贝与勒内·戈西尼合著的《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原作共10卷,每卷均由若干彼此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构成。文字部分采用第一人称儿童视角,通过日常琐事表现了以一年级小学生尼古拉为首的顽童们充满游戏、争吵、烦恼、恶作剧又不无乐趣的学校及家庭生活。游戏的欢乐与懵懂的天真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主题,而其性质的单纯明确与叙述、绘画风格的幽默、诙谐正相匹配。这些各自独立、简短有趣的故事若诉诸于儿童的随性阅读显然是合宜的。但若将它们原封不动地搬上银幕却会显得过于散漫、浅显。因而,影片编剧独具匠心地设计了一条串联故事始终的情节主线:尼古拉误以为母亲怀孕、父母打算抛弃他,与朋友们谋划如何讨好父母、送走即将出生的婴儿。原作中许多经典段落都极贴切地穿插于这条主线之中(如《特帅的一束鲜花》《成绩单》《检查身体》《写信》《赌盘》等)。通过一连串的波折,尼古拉最终认识到他的愿望是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带给别人快乐的人。这样的改写一方面令影片从内容到风格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原作的风貌,另一方面也通过剧情的发展表现了原作未曾言明的主题:儿童在快乐中、在烦恼挫折中收获成长。可以说,电影为文本意义的生成提供了有效的延展空间,令接受者对经典的体认更趋开放与深入。

四.结语:促成与儿童的平等对话

成人为儿童选择读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成人与儿童的思、情、智、趣交流沟通的过程。只是对儿童而言,这种交流时常是单向、武断、被动的。儿童文学虽然是专属于儿童的文学,但它的创作、出版、流通无不要经成人之手。即使在阅读接受这一环节中,儿童作为接受者——这一文本价值得以形成的重要一环,实际上也并没有太多选择读物的自主权。他们“可以读什么”、“不能读什么”往往是由成人(老师、家长)决定的。成人在为儿童筛选读物时,由于受到自身视野的局限,往往会不自觉地从功利性与教育性的角度出发进行文本的取舍。这种做法极大地忽略了儿童的阅读天性与趣味,形成了阅读环节中儿童的被动地位。若要尽力避免此种状况,成人指导者不仅要开拓眼界、提高素养,多侧面、多角度地解读经典文本的深长意味,更要放低姿态、充分体认儿童的审美接受心理,才有可能筛选出他们喜闻乐见的作品,从而完成指导过程中与儿童的平等交流。影视资源的介入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如前所述,不论是强化审美过程中的生理感受,还是体认儿童对故事性的追求,抑或丰富对作品意蕴的感知,影视资源都令儿童文学课程的成人学习者,充分贴近儿童的审美感受。这样,在未来的阅读指导中,他们与儿童的平等对话才会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美]H·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美]怀特.夏洛的网[M].康馨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意]伊塔洛·卡尔维诺[M].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

[4]毕淑敏.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A].王泉根主编.中国安徒生研究一百年[C].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5][英]罗尔德·达尔.查理和巧克力工厂[M].任溶溶译.济南:明天出版社,2004.

(作者介绍:彭应翃,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作者:彭应翃

第二篇:语文新课程影视文学作品教学探究

摘要:影視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学类型。在当今电影、电视艺术盛行的时代,影视文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习影视文学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影视文学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一个板块。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影视文学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使得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影视文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实施影视文学作品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审视电影电视艺术,同时也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学鉴赏能力,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大学语文;影视文学;教学探究

一、前言

影视文学是伴随着电影、电视艺术发展兴起而逐渐形成完善体系的一类文学形式。影视文学作品是电影电视剧本,被称为“第五种文学样式”。可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影视文学的地位已经被人接受,也成为文学鉴赏教育的重要范畴。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紧扣影视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扎根于教学实践,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影视文学鉴赏活动中,构建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文学审美课程。通过融入影视文学作品,营造文学氛围,反映生活现象,塑造丰满的人物,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价值引导

钱理群的《语文教学改革与电视观众的对话》一文中论述道:“影视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必然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主观意愿。影视文学教学也要遵循教育规律,而不能简单地将作品展现给学生,然后按照既有的成本大套的理论灌输给学生。影视文学作品是非常注重读者的体验的,与电影电视艺术一样,影视文学作品是关于受众的学问。如果作品的受众不能体悟到其中的内涵,不能产生共鸣,那么这样的作品就会缺乏生命力。”根据钱先生的论述,可以看出在影视文学作品教学中,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价值引导。这属于语文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层次,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影视文学作品时,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计白当黑”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常用的手段和技巧。在影视文学作品教学中,这一技巧也同样适用。学生是影视文学作品的读者,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鉴赏时,就要将学生当做读者。关注学生的鉴赏体验。每个学生的思维和阅读体验都有差异性。面对同一个文本,不同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看法。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

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来讲,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发展的层次是多样性的,包括生理机能发展、心智发展、思维发展、认知层次的发展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在影视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思维和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鉴赏《湘女萧萧》这一影视作品时,这个作品是由沈从文的小说《萧萧》改编而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萧萧这个艺术形象。在传统的理念中,萧萧这一形象是善良、单纯的女性形象。如果以这一理念分析萧萧,就会陷入扁平化、标签化的窠臼中。在指导学生鉴赏影视文学作品时,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指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形象时,并不是要一个标签化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融入到审美鉴赏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学生在自主探究之后,有一些新的看法和观点,教师不必否定学生的观点,而应该引导学生论证自己观点,形成完善的逻辑思维。

三、引导学生参与,强化语文素养

影视文学作品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板块,与其他模块的教学一样,影视文学作品教学也是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指导学生进行影视文学作品鉴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审美鉴赏活动中,让学生在文学鉴赏中锻炼审美能力,提升文学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如果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没有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学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学生的思维也会很混乱。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融入到文学作品鉴赏活动中,形成良性的探究模式。要抓住影视文学作品与小说、散文、诗歌文学样式之间的差异性,尤其是要从影视文学作品的特征入手,着眼于形式文学的艺术技巧。

例如,在指导学生鉴赏王实甫的《西厢记》,小说被改编成多个版本的电影剧本。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小说与电影剧本进行比较阅读。组织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探析。比较探析的内容包括叙述的方式、视角、人物、情节、结构等多样化的内容。以影视文学作品教学为契机,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掌握影视文学作品的要素和特征,更加直观地理解影视文学作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1)相对于小说原著,改编后的电影剧本《西厢记》的主题有何变化?(2)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学样本对于读者的阅读体验有何差异?通过创设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探究活动中。同时也可以用具体的影视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文学鉴赏活动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审美思维。

四、关注文本语境,探究精神内涵

在语文影视文学作品教学的实践中,必须要注重教学方法,关注作品的内涵和精神意蕴。影视文学作品将声、色、文、像融合起来,构建光怪陆离的文学世界,有以丰富多彩的叙事手段和艺术技巧,呈现引人入胜的文学语境,深化精神世界的具象表现。影视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就在于此。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讲道:“戏剧影视文本的叙事构架与小说文本有明显的区别。在文本结构上,小说与不能仅仅依靠情节,还需要从任务内心心理活动、精神世界、语言思维、行为表现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影视文学作品的框架性比较强,突出情节本身,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刻画比较少,这就是艺术中的留白,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指导学生进行影视文学鉴赏时,就是要以此为突破口,关注文本语境,探究精神内涵。将影视文学作品叙事成分与精神层面的内容挖掘出来,丰富作品的意蕴,提升审美鉴赏的层次。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边城》的鉴赏时,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其精神内核是一脉相承的。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要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翠翠这一形象以及这故事的悲剧根源。这是一个层面的内容,例外,还需要通过对人物的对话、行为、心理进行剖析,抓住文本的语境,这个故事的语境是20世纪20年代的边城湘西,古朴的小城、纯真的乡情、古道热肠的人,为何酿成了这个爱情悲剧?这是需要透过作品的语言和叙述技巧,结合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找到端倪的。在鉴赏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社会分析理论探究文学作品,体悟文学作品的精神意蕴。

五、小结

综上所述,影视文学作品是大学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丰富语文学科内容,拓宽语文教学范畴的重要资源。在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中,影视文学作品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范畴。随着电影电视艺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影视文学作品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现状。在影视文学作品教学中,要不断完善教学手段,重视影视文学作品教学的意义,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开拓开放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影视文学作品鉴赏与文学审美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激活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强化文学审美鉴赏思维。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浅析大学语文古诗文阅读与理解教学问题研究和写作能力的提升策略[J].才智,2016 (16):110.

[2]王超群,韦冬余.大学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 (03):60-62.

[3]刘小礼.书香润心田,字里天地大——浅谈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考试(教研版),2012 (09):74.

作者:杨敏

第三篇:外国文学教学中影视作品的选取原则研究

摘要:外国文学教育是中国一些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課程。学生通常在理解外国文学过程中面临着文化差异的障碍。通过影视作品来消除这种障碍,是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理解的有效指导方法,并且对调查选择原理和应用战略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影视作品

1.外国文学教育中电影和电视的使用的可能性和优点

从现代远程教育的观点来看,我国教育部明确表示,要充分利用我国目前的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建设,经常促进各种教育的改革和革新。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形成开放的学习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外国文学教育过程中可以选择电影和电视作品。在中国大部分大学和大学教育的当前过程中,审美教育的不足是很广泛的。主管部对此并不十分重要,在美学教育的理解上有很大的偏差。那是学生慢慢的审美意识、低情商以及创造性思考问题的大问题。中国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在义务教育期间往往会忽略外国文化教育。文化差异成为重要的障碍,阻碍了学生对外国文学的理解。因此,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难以满足外国文学教育的需要。通过使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我们真正的意义是促进教育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新媒体教育的手段,影视作品向学生提供更真实的文学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创造性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外国文学教育。

2.外国文学教学中影视作品的选取原则

2.1目的和精确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外国文学教育的预期教育效果。根据教科书的总体概要、指导计划必须严格执行,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精确的原则是,根据目的选择有效的教育电影和电视作品,达到外国文学的教育效果。精确度的原理在选择电视作品的过程中被具体化。许多经典电影和电视作品都有多部电影和电视适应版,不同版本的电影和电视作品反映了外国文学家在作品中的明显区别,需要满足精确的基本要求。[1]

2.2基本与革新原则

基本原则是,在外国文学教育的过程中,电影和电视作品的选择,是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相对合适的电影和电视。然后,为了分析电影和电视作品的详细内容,带学生参观这个作品。革新原则是指,在外语教育中革新的原理和电视作品的应用,应该结合现在的文化背景进行创造性的分析。让外国文学教育的得到理想的效果。

2.3文学联系实际原则

电影和电视作品在外国文学教育中的应用,必须继续关注文学实践的实际原理。外国文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电影和电视作品的本质,在对特定的理解和对外国文化和艺术的认知的基础上,正确的理解态度和能力,应对各种文化倾向。因此,在外国文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循统合理论的原理,培养学生的文明精神,培养文化“健全”的精神,使他们始终保持正确的思想意识。

3.外国文学教学中影视作品的运用策略

3.1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调整影视作品时长

面对各种影视作品,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但并非全部的影视作品都适合外国文学教育。因此,在选择过程中,必须按照特定的原则执行特定的应用程序。需要和实际的教育需求相结合。电影和电视作品的选择内容必须坚持原创作品的精神。而且,由于教室上课时间的限制,很难在一个班上完全说明。在教育之初,学生可以说明外国文学作家的人生经历。很多作家都经历了一条非常崎岖的道路,包括他们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感情上的变化,这些都对作家的人生和文学性的创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些影视作品也介绍了作家的事迹,可以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3.2选择学生容易接受、有育人价值的原声电影

在拍摄电影和电视作品的过程中,许多经典作品在不同导演的拍摄下会出现一些新的内容,或者是有适应不同时代的作品。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电影和电视作品的拍摄方法经常被改革。早期的电影和电视作品,从摄影色彩、技术和音响效果来看,不能与如今的电影和电视作品相比,如今的电影和电视作品使用的技能非常丰富。因此,在外国文学教育的过程中,电影和电视的选择需要着眼于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现代学生对电影和电视的兴趣,尽量避开以前的电影和电视作品。在外国电影文学课上,不应该太注意引进翻译电影。翻译的语言通常会更改内容。现代大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在日常生活中,我非常喜欢外国人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有看电影和电视等作品用字幕的习惯。最近,我顺利地适应了电影和电视的作品。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具有教育价值的原声电影作为教材。他们通常是专业性的评价,整体来说更具代表性。这些应用在教育中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对原作品的兴趣,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创造背景和拍摄技术。

3.3根据课程特点,欣赏完整原著影视作品

外国文学的教授过程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通过读书理解战争场景、国民习惯和神话作品中描写的场景冲击是很困难的。一般来说,外国文学作品的长度很长。学生通常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阅读外国原创文学作品。同时,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很多学生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都有障碍。现代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学习压力、考试压力和就业压力,所以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很难投入大量的时间。因此,在外国文学教育的过程中,电影和电视作品的选择必须基于基本特征,选择与原创作品一致的影视作品。避免电影和电视作品的改编,失去了作品的故事风格。看完影视后,学生可以对整个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有良好的视觉和听觉经验,进而缩短外国文学和学生的距离。

4.结语

概括地说,电影和电视在外国文学教育中的使用在教育中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是电影和电视作品的选择应该特别注意。此外,根据以上原则,合理调整电影和电视作品的时间,让学生容易去接受,选择原创电影让学生有教育价值观。结合课程特征,观看原创作品和电视作品有必要组合授课。外国文学教学中影视作品的选取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促进外国文学教育改革,达到理想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雨蔚.外国文学教学中影视作品的选取原则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2):122-124.

[2]焦玲玲.外国文学教学中影视作品的选取原则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8):269+268.

作者:文乐媛

上一篇:医药数理统计论文下一篇:园林本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