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验交流范文

2022-06-03

第一篇:阅读经验交流范文

阅读教学经验总结

营养均衡;有了色、香、味,有了品尝和欣赏,有了烹调学,有了食文化。不讲食法,就有可能吃出病来。读书也是如此,开卷未准见得有益,因为书有品位的高低,有经典、有一般、也有糟粕,读书,还要讲究读法,因此,读书就要有所选择,就必须讲究方法,否则,书虽读万卷,未准就能从中吸收精神所需营养。于是便有了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就是教人读书,当然是教人读好书。教人读书,一是要读,从书中吸取精神营养,二是从读中学会读书。既要读书,又要学会读书的方法,才是完整的阅读教学。书海浩瀚无边,课本所选文章,沧海一粟而已,不过是为今后读更多的书奠定基础,只读而不得法,学生在未来的书海里就有可能迷路转向。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终身阅读为计,既要读书,又要得法,即读与法的结合。

一、阅读和阅读教学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读者以视觉感知书面语言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渡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为读者自己的思想。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以上说法基本上体现了了阅读的概念,说清楚了阅读是怎么一回事。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价值。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阅读是使人精神得到成长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与基本途径。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探讨的阅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而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和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是有很大区别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在意义目的上,在要求和任务上,在方法过程上,在价值取向上,都有它各自的特点和规律。阅读教学中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大体上可以分为汉语拼音和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目前课程标准又增添了一项“综合性学习”,我们姑且算之。以上这几项纵横交错,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体框架。阅读教学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核心内容。

人们把语文能力归结为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语文教学需要着力培养的也就是这四项基本的能力。从能力角度来说,这四项能力都是重要的,本无轻重之分。但是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从四项能力的形成过程来看,从四项能力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来看,即谁对谁影响、作用更大一些;从阅读教学所占用时间和师生所投入的精力来看,从次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来看,阅读教学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语文教学诸个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是其他教学的基础,对其他训练的影响、作用似乎更大一些,似乎在起着制约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主体中的主体。道理很简单,一个不具有阅读能力的人,他的写作能力则无从谈起,这是自不待言的事情。识字无非是手段,目的是为阅读和习作作准备。至于过去不被重视的口语教学,虽然现在已经引起了人们高度的重视,然其“度”再高,也不能与阅读教学比肩。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虽然都是表达思想感情、进行交际的工具,但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来看,书面语言是比口头语言出现的晚的一种更高级的语言形式,使用书面语言是比使用口头语言更高级的语言能力,使用书面语言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口头语言可以在生活中自然习得,书面语言则必须经过专门的教学才能掌握。小学生入学后,就语文学科而言,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尽快地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阅读教学则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曾经在全国推广过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和目前进行的识写分开、多识少写的识字教学,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尽快地进入阅读学习所采取的措施。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抓住阅读教学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三)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和其他课程中阅读的区别

国家所规定的学校教学的各类课程,各司其职,有着自己的正业、主业。虽并非“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虽各门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是不可避免的;虽其中知识的的重组与分化屡见不鲜;但是各门课程毕竟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区别,比如阅读,学校中各门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阅读。但阅读在各门学科的反映是有很大差异的。由于各门学科都存在着阅读课文的问题,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其他学科的阅读混为一谈、混为一教的问题。

语文教学肩负着指导学生学习母语的任务,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则侧重指导学生理解语言的任务。虽然其他学科也存在着理解语言的问题,但阅读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和其他学科对语言的理解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语言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语义,形式是语音或文字。一般意义上的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文章的内容。比如,学校教育中的数学、物理、历史等课程,学生对教材中课文的阅读,基本上属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学生只要能够读懂课文的内容,并能够回答课文所提出的问题就可以了。因为这些学科的的教科书只负责为学生提供有关这些学科专业知识的信息,虽然这些信息也是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表现的,但在教学中,有关语言本身的知识和形式则不必过问,这些学科不承担学习语言的任务。

但是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学生不仅要首先理解课文的内容,即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而且还要了解有关语言的知识和表现形式。这样,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就比其他课程中的阅读在对语言的理解又多了一层意义。比如:作者是如何炼字、遣词、造句的,是如何安排篇章结构、布局谋篇的;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以及文章的审美价值;还有就是课文所涉及的有关语言文字及有关文学和文章学的知识。从价值取向上看,学生关注的不仅仅是课文的内容,或者说是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而更应该关注的是语言自身的信息,比如有关语言的基本知识、语言的形式乃至于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还要继续下个一半的理解过程,即对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理解过程。可以这样讲,阅读教学,如果只局限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上,是不完整的阅读教学,充其量也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或其它课程中的阅读,只有把理解课文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和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因为阅读教学承担的是学习语言的任务,学习语言,如果只知其所表达的意义,不知其表达的形式;则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基本上失去了本学科的特点;这样的阅读,和其他学科中的阅读并无两样。无怪乎有人曾批评过去的语文教学是费力不小,收效甚微。因为这样的阅读教学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理解课文内容的上面,也可以说力量主要没用在正业上,而在该用力之处,即在需要下大力气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和语言的形式上面,却不闻不问,或轻描淡写,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学习始终徘徊、游离在语言训练之外,说这样的语文教学误人子弟应该是不过分的。

另外,从习作角度看,习作教学虽然和阅读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二者关系紧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学习运用语言,运用语言,不仅要积累语言,还应了解和掌握一些语言的规律。因此,阅读教学还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而这些,就不是其他课程所必须承担的任务。

二、阅读教学是侧重指导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

语言一经人使用,就会使处在语言情境中、听或读语言的人对说或写的语言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这样的心理反应,就是对语言理解的过程。

(一)书面语言

语言存在形式有两种,一是口头语言,二是书面语言。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是语音、词汇、语法的结合体,都是有意义、有内容的。所不同的是口头语言中的语音,是由人的发声器官发出的,是有声响的语言;书面语言则是将声音转化为文字,靠文字记录书写的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是隐含着语音而无声响的语言。书面语言既无声响,就不能靠听觉去感知,它是靠视觉所能感知的语言形式。因此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最重要的形式。

(二)理解书面语言应该是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理解语言表现形式的统一体。

1、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着它的内容和形式,语言也不例外。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无法割裂的。因此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有了两层意义,一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二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有了内容才可能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文章也是如此。写文章要先立意,先有内容,然后再行文,要由“意”去逮文,根据内容决定形式。没有内容,形式也就成了空洞的、毫无意义的容器。读者在阅读语言文字时,首先感知的是语言文字的形式,即语音。通过对语音的感知,了解语音所传递的信息,理解语言的内容。在此过程中,读者虽然在同时接受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刺激,但是内容刺激的强度会大大超过形式刺激的强度。此时人们往往会被生动内容所吸引,而忽视了形式的存在,小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这样。这恐怕也是“内容是第一位的”在阅读当中的体现。既然如此,阅读教学就应该顺应人们的这种阅读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是阅读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单纯的对内容的理解,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其实是多方面的。在这样的理解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作者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长他们的见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理解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将得到发展,因为对内容的理解必须经过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由对生动、具体、局部的语言材料的感性认识,经过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走向理性的认识。学生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由表面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中,思维水平将逐步得到提高。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和语言的表现形式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内容仅仅是理解语言的一个方面,理解语言还有着另一个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对语言表现形式的理解。学生的阅读在经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过程之后,还应该从语言文字的运用角度,对课文作进一步的阅读理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它的思想内容,二是它的表现形式。但更重要的还是它的表现形式。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是高尚的思想,在当时却并非什么新鲜的思想,正是它在形式上有独到之处,比表达类似思想的语言高出一筹,才使它独领风骚,千古不朽,成为语言的经典。无论是从它的精炼简约上,还是整齐对仗上,以及它的大俗大雅上,都堪称无与伦比,都可写出一篇赏析的大文章,因此,它就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如果在教学中仅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忽视了对它的形式的理解,那实在是糟蹋这句话的宝贵价值。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一篇课文,名为《凡卡》,是一篇小说。内容生动感人,但并不复杂。正是小说的作者采用了新颖的、别致的,与其内容相适应的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才使这样一个简单而不复杂的故事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小说的主旨在于表现凡卡离开家乡到莫斯科学徒的悲惨遭遇,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小说的内容,是用凡卡写信的过程这一线索贯穿的。凡卡写信,既是小说的内容情节,更是小说的形式。正是这一形式的运用,才使小说的内容有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的天地,在信里,凡卡可以直接倾诉自己的遭遇,表达急切想回家的心情;在信外,凡卡可以尽情地回忆过去在家里的美好的日子。信里、信外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反差。由此看来,作者运用写信的这一形式,对所要表现的内容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对写信这一形式的运用上,不是仅到写完信为止,又在凡卡写完信后,安排了凡卡写的信封地址不详,梦中实现愿望的结尾,这样不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而且更使人感受到了作者在使用写信形式上的匠心独运,一封信,贯穿小说的始终,使其内容紧凑、结构严谨,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由此观之,小说之所以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然和作者运用的写作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举以上两个例子是想说明文章、语言文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力是如此巨大,忽视或取消对语言文字形式的理解,实际上是阅读教学中一种主观上的分裂。

(三)理解文章和语言表现形式的重要意义

1、对形式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

比如,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露中欢笑着。” 如果仅从语义上理解,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杨梅树怎么会“贪婪”,怎么会“吮吸”,怎么会“伸展”和“欢笑”呢?这些原本都是人的情感、动作和行为呀!但是读者如果在这里知道作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将树拟作人,并非犯了人、树概念混淆的错误,就将会更加形象地感受到那春天的勃勃的生机,杨梅树如贪吃的孩童那旺盛的生命力,也就会更深切地体会到雨中的杨梅树是那样的美好和可爱。由此可见,理解了语言的形式,往往会使对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2、了解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课文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语言现象数不胜数,语言风格多种多样。那生动、贴切的比喻,那铿锵有力、富于节奏感的排比,那形象、巧妙的拟人,那充满音韵美、工整的对仗;那画龙点睛般的神来之笔,那精炼的一语道破,那含蓄深刻的哲理意味,那雅俗共赏的诙谐与幽默......或庄重、或谐谑;或朴实、或典雅;或粗犷、或细腻;可以说,各种语言现象、各种语言形式、各种语言的风格应有尽有,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这些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的形式,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体会到这些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这样,学生对语言的意义和内容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解,才有可能吸收消化,才能谈得上运用,进而熟练地运用,得心应手地运用。否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总是在课文的内容上绕来绕去,对语言的形式却了解甚少,这就基本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意义,丢掉了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

3、理解语言和文章的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的语言贫乏,是造成他们感到作文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有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语言世界,这些与成年人相比,有的时候是幼稚可笑的,但他们的习作所表现的恰恰就因该是这些幼稚可笑的童真童趣。如果依据他们的认识能力,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去拔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再加上得力的、足够的语言训练,比如他们对语言现象、语言的形式有了较多的了解和积累,对一个意思可以选择更加准确乃至于带有一点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习作也许就不会感到太困难。起码文从字顺是不难做到的。也就是说,习作的内容对小学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作文教学无非就是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写什么属于内容的范畴,主要靠学生的生活积累;怎样写属于形式的范畴,主要靠的是学生阅读的积累。怎样写要涉及到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涉及到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不仅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的词汇,了解一些语言现象和语言的形式,还要有对语言比较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以上这些,不是作文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作文课是实践性极强的课,大量的时间用来让学生动笔去写;当然,作文课上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但作文课毕竟不是写作知识的讲座,在作文课上企图对学生系统地传授写作知识是不可取的,那种急功近利的采取所谓习作例文的方法或给学生开一个本次写作所需使用词语清单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这样的读写结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说不好听一点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因为有关写作的知识和技能,语言的积累的问题,主要应在阅读教学中加以解决,但恰恰就是在阅读教学的这一处,目前尚未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依然是一片空白,一片苍白,是一块软肋,是一个薄弱环节,是一处本应为硕果累累的却长期未得到开垦的处女地。这样大的一片空白,企图用作文教学去填补,教师们感到勉为其难,感到力不从心,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结合对课文内容理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理解语言的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当然,有关立意、选材、层次结构等写作知识应该是小学生化了知识,所谓小学生化了的知识,就是将有关知识用最浅显的、适应小学生认知能力语言来表述。比如,不妨将“立意”就说成是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或中心意思,将“选材”这样的概念术语解释为围绕主要意思所要写的内容等等。教材中的课文多为文章的经典或精品,表现手法高超,自然有许多就不适宜小学生学习,但只要是文章,除了特殊的表现手法外,还有一般的、基本的表现手法,比如:写景物的课文,作者是怎样选取观察角度的,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按照怎样的顺序,将景物写具体的;写事的记叙文,作者是怎样将一件或几件事写具体的,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写人的记叙文,作者是怎样写人物的心理、外貌、神态、动作行为的,环境描写与场面描写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等。再比如:作者在具体描写中使用了哪些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这些语言有哪些特色,这些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及表达效果等等。

将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语言的表现形式紧密地、适当地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

4、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阅读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极其重要的任务。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点基础是大有益处的。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开国大典》,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就是全中国的意思。稍有点地理常识和阅读能力的人对此说法都能理解其意。今天我们读到用“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来指代全中国的句子已觉不新鲜,这是因为长期以来这样说的人太多了,大概也是一种“审美疲劳”吧。但是,当这样说法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肯定会使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长城、大江是中国的象征,雄浑之极,壮观之极;以它们为界,塞外、中原,江南、江北......中华尽含其中。这里作者不仅巧用了“长城”“大江”人文、自然的两大奇观和它们一北一南的地理位置,而且用富有节奏和音韵感的对偶形式的语言将它们组合排列起来,这就使得“全中国”这个抽象化的概念形象化了,情感化了,立体化了,艺术化了,因此,它就有了极强的感染力,极高的审美价值。

教材中选用了叶圣陶《荷花》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作者在这段话里写了荷花的形状及颜色的静态美,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显然作者使用这些动词不是无意识的,其用意何在?活者,动也。这些动词所表达的意思,正是课文后面所说“活的画”的具体体现。正是这些动词的运用,体现了作者从独特角度观察和描写荷花的精妙之处。这些动词,使人明显地感到,荷叶也罢,荷花也罢,花瓣也罢,花骨朵也罢,莲蓬也罢,都在以旺盛蓬勃的生机,以不可压抑的活力,竞相发育成长。因此,这池荷花不仅有外在的颜色、形态的美,更有着它充满着生命力、生机勃发的内在的美,而这一点更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否则为什么他会在后面的课文中慨叹画家难于将这池荷花画活呢?恐怕是画形容易画神难的缘故吧。

以上这个例子说明,文章的美不仅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的运用上,理解文章和语言的形式,将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有许多文学作品。体裁、题材多样,如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艺术化了的语言,也就有了欣赏、审美的价值。作品的形象,语言及其他表现形式,需要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揣摩,因此就离不开欣赏和审美。对语言的审美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阅读能力则必须培养审美能力。由此观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带有一点欣赏和审美的成分,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审美是肤浅的、初步的、幼稚的;不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想水平、艺术修养、审美判断能力的人的文学欣赏,更不是鉴赏家的欣赏,这种审美,仅是初步的,仅是一种渗透、一种融入、一种尝试而已。因此,小学生的阅读审美,宜重具体、形象的感受,宜重情感的熏陶;宜轻理性的分析与概括;仅是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语言能力做点基础性的工作。

三、阅读教学与认识事物密切相关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一切发明创造,都是靠思维来实现的。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的体现。另外,思维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材料之上,即要有一定的凭借,这个材料、这个凭借,就是语言。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人要借助语言思考,借助语言表达。思维中的概念是用词或短语来表示的,判断是用句来表示的。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和积累大量的词与句子。因此,学生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也就是掌握思维的工具,并使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人的思维水平的高低与思维品质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

语文教科书中荟萃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这些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或真实地描绘了社会生活,或道出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或体现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独特的观察角度,或阐明了某些事理。这些文章既体现了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认识事物的水平,同时又是作者思维过程的再现。学生阅读其中的文章,不仅可以学到各种语文知识,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还可以从中了解形形色色的事物,懂得一些事理,弄清楚事物之间简单或复杂的联系;还可以从中学习作者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由此观之,阅读教学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这一特点并非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存在。一个人的语言积累丰富,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很强,必然会导致他的思维水平的提高,认识能力的增强;认识能力增强了,又会促进他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语言和思维,既互相制约,又是互相促进的。归根结底,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与他的认识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教学如果能正确地处理解语言与认识事物的关系,就会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四、阅读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许多作品,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这是因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他所接触的事物有了某种情感,才会产生表现这一事物的欲望和动机,要么直抒胸怀;要么将情感渗透、隐含在事理的记叙和论述之中。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精选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多是感情色彩浓重的文章,既体现了作者健康向上、美好高尚的情感,同时又体现了作者对丑恶、虚假、病态、庸俗情感的批判。人的美好的情感是后天习得的。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体验课文中对各种美好的情感的赞扬和对丑恶情感的批判中,形成对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形成爱美扬善、忌丑憎恶的比较稳定的、持久的态度体验,即在心中逐步形成美好的情感世界。因此,阅读教学在培育学生美好情感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请看教材《翠鸟》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跟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很不容易啊!’我们只好打消了这个想法,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他在苇杆上多停一会儿”。

这本是一段充满情感的语言。但是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很容易将理解的重点放在翠鸟住处的特点上,大讲什么翠鸟的生活习性。这和作者的初衷就相去甚远了。其实这段文字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由想逮到打消念头到远观希望多停留一会儿,无一不体现着对翠鸟的喜爱。“打消想法”是对“真想”的无奈与失望,“远观”和“希望”又是对失望与无奈的补偿,一个“情”字贯穿个这段文字的始终。如果忽视了这段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就可能在理解上出现偏颇。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因此,感情内容是语言意义组成部分之一。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那些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所以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又是理解语言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在阅读时,对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内容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能否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内容;二是能否对把握住的情感内容迅即做出自己的情感反应。这种“把握”与“反应”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必须要让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内容,同时对语言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感情的参与,将会使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变得更加丰富和敏锐。总之,指导学生阅读,不仅要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还要重视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如若抛开对语言的情感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就不可能对语言做出准确、完整的理解。

五、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丰富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语感虽然和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乃至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首先提出语感概念的却是语文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这说明语感这个概念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直至写入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

语感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语感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语感在听、读时会表现出理解的功能;在说、写时会表现出遣词造句的功能。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就会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因此,无论是从语感形成的心理因素看,还是从语感的功能上看,培养语感,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阅读教学和和口语交际、习作教学密切相关

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教学,同时又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对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是一个密切相关的对立统一体。训练的形式就是听、说、读、写。四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处理得当,则相互促进;处理不当,则相互掣肘。

阅读教学离不开听、说。比如,课堂上的复述、问答、讨论等,既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又是听说训练。这样的听说,既反映了学生的理解,又体现了学生对理解的表达。离开听、说,阅读教学则无法进行;阅读教学,又为听、说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极好的机会。为学生的说提供了材料。读得懂,则有利于说得明白,有利于听得懂;说得明白,听得懂,又会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理解与表达的训练,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训练,就是这样自然地融合在阅读教学之中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即是说,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阅读的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与此同时,逐步积累反映客观事物的词语,认识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种种方式,了解写文章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并从中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使认识能力得到发展。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是习作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同样,习作教学也会对阅读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思索、去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认识又提高一步,再去阅读,他所关注的不仅是文章表达了什么,还要关注文章时怎样表达的;了解这样的内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就会把理解文章内容和理解表现形式变为自觉的阅读行为。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所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对它的研究与认识永远不会完结终止。旧的问题尚无定论,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否定之否定,反思与发现,回顾与展望,这些都是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应该承认,对阅读教学的规律,我们的认识还是很有限的,本文也只能就其中的某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2005-12-02 关闭 打印 推荐给朋友 大 中 小

【上一篇】略论语言训练 【下一篇】教与学关系新论

第二篇:学校阅读活动特色经验介绍

江西省瑞金市谢坊镇大胜小学

刘杰

谢坊大胜小学秉承传统,鼎故革新,锐意进取,在“知识改变命运、科教振兴中华”的校训指引下,实践“成功、成才、自强、自立”的校风,在现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文化理校、自强育人”为办学理念,挖掘了一个世纪的积淀,开创了新世纪的辉煌。大胜小学高举“文化理校”的旗帜,在文化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搭建了各种阅读平台,开设和举办了各级各类的体验活动和阅读竞赛,使学校沉浸在浓郁的阅读氛围之中。

一、文化长廊 重在熏陶

阅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大胜小学追求一种无处不在的阅读状态,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每一块砖都有文字,每一处景都是文化。走进校园,面对一幢幢教学楼,迎面扑来的是一条条富有特色的长廊。

二、休闲书角 年段彰显

在大胜小学的不同楼层里,都有一处阅读休闲角,它是孩子们的乐园。每当午间休息时,总会看到不少学生孜孜不倦地捧着书在那里阅读,那么投入,那么专心。一楼是低段的读书休闲角,所以那里的书以拼音读物和绘本为主,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在那里寻找自己的乐趣,有的喜欢进入童话王国探寻宝藏,有的喜欢跟科学交朋友,有的喜欢在百科的海洋里邀游。这里的环境布置也都充满了童趣,有大风车的陪伴,有卡通形象的共读。二楼是中段学生的读书角。这里陈列着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类书藉,不仅书的内容更加广泛了,书的层次也更丰富了。

这些书角全都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每天都有专人专班管理,与教室相隔一定距离,保证了阅读的安静。学校花了不少资金打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同学们可以在这些优美惬意的环境中尽享读书的快乐。

三、班级图书 室内“悦”读

对于班级里的学生来说,最方便的阅读还是在教室里可以随时取阅。大胜小学主张班班有图书角,室室有读书点。走到班级里去走一走、瞧一瞧,你可以看到每个班的书架上琳琅满目地摆放着同学们的各类书藉。这些书大多是宋庆龄爱心公益基金捐赠的图书,

有些老师经常说学生难管,有了书的陪伴,这些学生好管多了,他们常常足不出“户”在里面看书,甚至看得废寝忘食的。班级在鼓励学生多看书的同时,也积极提倡看好书,由兴趣指引向内容延伸发展,再作重点转移,让学生逐渐积深加厚自己的阅读功力。

四、同伴共进,师生同读

学生的参与,那么同伴共进的师生互助式阅读,则更体现了校园阅读的整体性、广泛性和互助性。 学生的阅读不可盲目,不仅需要兴趣的指引,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帮助。而今有了老师的“陪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很多原本读书很被动的学生,在老师一帮一的辅导下,产生了对阅读的浓厚兴趣,每次与老师交流时显得那么激动。 学校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会与几名学生结伴读书,他们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按时阅读相关书藉,及时交流读书体会,互相讲述故事情节,评论书中人物事件,聊聊作者和社会背景。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了,教师的精神生活丰富了。

师生共读一本书,读出了书的味道,也读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让和谐的校园氛围更加深入人心,让百年的校园文化绽放光彩。

五、文化艺术 “节”“节“生色

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每次活动在体现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导向的基础上,都能办得有声有色,节目纷呈,内容饱满。 其中有几项保留活动,一直受到师生和社会的好评,让学生在每一次艺术节活动中受益匪浅。其中之一就是读书节活动,不论是好书推荐,还是古诗诵读,都异彩纷呈。 在好书推荐会上,每个班级都会先在自己班上进行一次推介活动,班内同学将自己在课外看到的好书介绍给同学,用班队活动的形式,演讲或展示的方式来演绎自己的感受,将自己的收获和喜悦与人共享。在班级推介的基础上,择其优秀者在年段、校区进行推介,最后向集团师生推介,评选出一位位读书小明星。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中小学生都有课外必背古诗词,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快乐,一种达标式的进步。

六、阅读竞赛 精彩纷呈

读书不消化称为囫囵吞枣,读学生写写读后感,更能深刻体会文章的精彩,学生在查找资料、了解背景、表达思想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文字的美、故事的美。

学校举行了多次班级好书推荐比赛,让同学在休息的同时,更能与好书作伴,在假日里推出精彩好书的介绍,读百部名著、经典的倡议。

七、名师工作 教师天地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所以提高教师的阅读能力显得犹为重要。学校自去年以来,开设了学校教师读书研讨会,将教师的提升纳入到学校品质提升的重要地位上来。为了养成教师勤于阅读、善于钻研的习惯,学校通过互动式的交流来引导我们的教师,在名师指引下,解决教学难题,叩问教学经典,将自己的教和知与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心中衡量自己专业发展的尺子。

一所学校,有好的文化还要有好的传承和发扬,阅读必将提升这所百年名校的品味,让它更加璀璨夺目。

第三篇:灵犬莱西阅读交流教案

《灵犬莱西》导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教师向学生介绍《灵犬莱西》,使学生对这本书、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通过阅读封面、细读、猜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激发读书兴趣,指导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文本 1.互动了解,看提示猜作品

2.读过什么书?有没有尝到读书的甜头?

师:是啊,读书就是旅行,是一场不花钱的旅行!著名作家艾米莉·狄金森说过,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今天我们就要乘着一本书的小船,驶向遥远的英格兰王国。去认识一条风靡世界的柯利犬,莱西。

二、走“近”《灵犬莱西》 1.走近《灵犬莱西》

(1)看图,你觉得它是一条怎样的狗?这就是小说《灵犬莱西》中的主人公莱西。

(2)阅读一本书,封面也能获取重要的信息,你从封面上获取了那些有用的信息。

(3)交流:师引导并出示PPT (4)阅读一本书,开头特别重要,请同学们细读这一段文字,你能捕捉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交流汇报1)出名的原因? 2)从开头捕捉重要信息

师:然而,狗是人养的,而人总会受到命运的逼迫。有时候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命运逼得人不得不低下头去。请同学们大胆猜测,莱西的命运发生了什么变化?生交流。 (5)请大家阅读故事梗概,看我们的猜想是否和作者一样?生朗读PPT哪些是你想到的?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 (6)师小结:阅读长篇小说开头的策略

A细读:捕捉重要信息(初步掌握故事情节人物关系)

B猜读:大胆推测细节(使阅读更有乐趣,你仿佛参与了作者的创作!)

2.大胆猜读故事内容

①你觉得狗可能会怎样逃跑?生交流

②鲁德灵孙女为何要放了这条狗? 猜测,交流。

师总结:小女孩听见了他们的对话,小女孩和狗同病相怜。 这就是阅读的兴趣,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想想狗一路经历的艰辛,体会狗的忠诚。

同学们,狗儿已经成功出逃,这一次,他能不能顺利回到乔的身边,回到他梦寐以求的约克郡的绿桥村!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地的距离,出示PPT。莱西被带到新家时,是坐着火车去的,他并不记得这一条可以回家的路,如今,他要靠着狗的本能,长途跋涉,回到自己的小主人身边。大胆猜测一下,一路上,他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引导学生交流汇报

阅读PPT文字,通过自由读、个别朗读,配乐读,来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莱西的忠诚和坚韧。

4.看电影片段,想象重逢后,乔守候在他身边时悲伤的心情。 小练笔:师导语:整个晚上,乔坐着看着它。狗直着身子躺着,唯一活着的迹象,是那微弱的呼吸。他不想去睡觉。他一次又一次轻轻的呼唤着莱茜……,孩子们,假如你就是乔,是和她朝夕相处九年之久的乔,望着这条气息奄奄的狗,你会轻轻对狗儿说些什么,拿出你的笔,替主人乔写下最想给小狗说的话,他也许在默默的祈祷。也许在回忆美好的过去,也许在倾诉着对莱西的思念之情,用心把你想到的倾注于笔尖。 生汇报交流:

师总结:就是这条狗,穿越千山万水,不惜日夜兼程,只为和你相守至死!对于整个人类来说,莱西不仅是条忠诚的狗,而且它代表了一种金钱也无法夺走的尊严、信念和力量!也正是这条狗,使这部作品三度被拍成电影,翻译成各国文字,风靡全世界,吸引了一大批大观众和小读者!想读这本书吗?一起来回忆如何阅读长篇小说。 4.师总结阅读长篇小说的策略

三、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了灵犬莱西,灵犬莱西也走进了我们心中,让我们一起好好的读一读这本书,从书中寻找更好的自己!

板书:

走近《灵犬莱西》

封面 (影响、作者)

细读 (获取重要信息)

猜读 (参与构思,阅读的乐趣)

长篇小说阅读策略

【教学反思】

第四篇: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讨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高坝镇同益小学

祁晓燕

语文新课程在阅读教学上与传统阅读教学最大的区别是倡导个性化阅读。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那是最愚蠢的。”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无法实现。基于此,本文将结合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状况和教材特点,探索小学三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若干实施策略,从而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一、营造个性化阅读的氛围

诗人舒婷说:“诗歌是一粒种子,花朵是你自己培育出来的。”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专注、兴致勃勃地读,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例如《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选择本文的动化片课件来演绎这个故事,让学生通过“看”初步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从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且还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在阅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通过自己“演”课本剧,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内容。这些个性化的交流激活了学生各具色彩的智慧,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展现了自己的个性。

二、要确立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因为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所以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例如《卧薪尝胆》一课中,当教师问:“为什么越王勾践回国后还睡在柴床上,每天吃饭前还要先舔一下苦胆呢?你觉得勾践是个怎样的人呢?”问题提出后,有些学生能够体会到越王勾践的坚强不屈,但是有些学生却说:“我认为勾践真蠢,都已经回国了干吗还要吃这些苦啊!真是个笨蛋!”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千万不要痛斥这个学生,而是要从“勾践不忘报仇,不忘兵败的耻辱”这一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勾践的坚强不屈。除了这样的引导,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质量。

三、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这一课写了金秋时节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和原野三部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来学,把一篇很长的课文变成片段来学,使学生更容易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很自然地加深了体验,增强了理解。

其次,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打破原有有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朗读、讨论、辩论、表演,互相探讨,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问。

四、拓展文本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可见,个性化阅读不能仅局限于课堂、 局限于文本。比如,在教学《雪儿》、《翻越远方的大山》、《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等生活题材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善于创设丰富的情境,带给学生以宣泄情感、升华体验、深化认识的精神空间,让学生可以跟随自己的感悟,去感恩、歌颂,甚至是反思,从而为学生与文本架起一座阅读对话的桥梁。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要在教学中执行《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阅读活动变成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学生就会在富于个性的阅读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第五篇:《亲爱的笨笨猪》阅读交流课

我们都是好朋友

——《亲爱的笨笨猪》阅读交流课

教学目标:

1.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亲爱的笨笨猪》的了解。

2.通过交流,了解人物品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3.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亲爱的笨笨猪》。

2.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以“朋友”为话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交朋友吗?那你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些新朋友,好吗?

二、走近作者——和杨红樱阿姨交朋友

1.有这样一位大朋友,她动动自己的笔,就能让我们这些孩子心花怒放;她敲敲键盘,就可以让我们这些孩子欢呼雀跃,她就像她笔下的仙女蜜儿一样神奇,知道她是谁吗?

2.对,她就是我们的大朋友杨红樱阿姨(出示杨红樱的图片)

对于她,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自己对杨红樱的了解)

3.教师出示杨红樱的简介:

杨红樱,生于四川成都。做过7年的小学教师,7年的童书编辑。19岁发表第一篇童话,现已发表童话、小说50余本,已经成为畅销的品牌书有:《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杨红樱科学通话系列》《杨红樱非常系列》《淘气包马小跳》等。因为在读者中的影响,因为在童书市场上的号召力,被誉为“中国童书王”。

三、走进童话——和书中的小伙伴交朋友

1.杨红樱阿姨为我们这些孩子写了许许多多的书,前些日子,我们就一起读了她的一本书,书名是——《亲爱的笨笨猪》。(板书书名)

你们喜欢看这本书吗?老师也非常喜欢看。据我了解,我们班有的同学看了不止一遍,感兴趣的地方还看了好几遍呢!现在谁能简单的说说你读完这本书的感受?

2.猜猜他(她)是谁

从这本书中,你一定认识了许多好朋友吧?那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你来猜猜他是

谁,好不好?

出示:

(1)他是一个小诗人,很喜欢做诗,也很喜欢朗诵诗,即使是说话,有时也有一股诗的味道。瞧,这就是他写的诗,我们一起读读:

五只气球系在一起,

是一朵五彩的云;

六颗心儿连在一起,

是一个友爱的集体。

你们猜猜他是谁?(狗汪汪)

(2)她很爱看书,并且看书时总要戴一副眼镜,尽管她并不近视。她的家里还有一个大书房,里面有很多很多的书,秃尾巴老鼠和他的朋友还去这个书房里换过脑袋呢! 你们猜猜她是谁?(猫咪咪)

(3)他也很胖,最喜欢和笨笨猪一起玩,是笨笨猪最好的朋友,他总在别人欺负笨笨猪的时候,替笨笨猪说话。

他又是谁?(乖乖熊)

(4)他性格孤僻、多疑,总爱把别人往坏处想,让人不可接近,所以他的眉头上长了两个大包,但是后来在欢乐村庄那些朋友的帮助下,他完全变了,就连眉头上长了两个大包也消失了。

他就是——(狐狸先生)

3.除了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些,在这本书中,你还认识了哪些朋友?

(学生自由交流)

四、走近笨笨猪——和亲爱的笨笨猪交朋友

听到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了他们的模样。在这些朋友当中,你最喜欢谁?(板书:笨笨猪)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聊一聊,看看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可以说说他的优点,也可以谈谈他的缺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胖:《秋千秋千荡起来》

贪吃:《小猪上学》

爱打呼噜:《笨笨猪打呼噜》

爱帮助人:《天冷要盖房》《圆圆的大月亮》《换了脑袋的老鼠》《鹿妹妹,你大胆地往

前走》等。

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欢乐的学校》《喝盐水生盐蛋》等。

„„

五、走近生活——和身边的伙伴交朋友

1.刚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谈了自己对笨笨猪的看法。我想,通过交流,同学们对“朋友”一定都有了更深的认识。那现在,你最想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呢?嘘!先别说出来,让我们听听一个孩子的心声。

出示小诗,齐读:

我愿我的朋友,

是一个诚实的朋友,

从来都不撒谎,

对谁都那么真诚。

我愿我的朋友,

是一个勇敢的朋友,

无论谁有了困难,

他都会主动帮助。

„„

2.拿出你的小书签,把你最想说的话,按这首小诗的形式,接着写下去!

(学生在音乐中创作,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

3.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啊,正像同学们说得那样:好朋友也许不漂亮,但是因为可爱而美丽;也许不聪明,但是却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能给别人带去许多的快乐!让我们记住:拥有朋友,一生幸福!

六、走到课外——和书籍交朋友

除了《亲爱的笨笨猪》这本书,杨红樱阿姨还写了许许多多的书,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比如《骆驼爸爸讲故事 》《鼹鼠妈妈讲故事 》《没有尾巴的狼》等。课下,同学们可以去读读这些书,和他们交个朋友,相信你会享受到朋友带给你的更多快乐!

上一篇:阅读之星事迹范文下一篇:幼儿防拐儿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