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保护消费者权益

2022-08-22

第一篇:浅谈保护消费者权益

浅谈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

天津农学院

旅游法规期末论文

题目:浅谈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

学生姓名系别专业班级成绩评定

2012年6月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成为市民休闲的重要活动,我国旅游业也迅速发展。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侵害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件层出不穷,这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障碍。文旨在对旅游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进行探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的一些新构想,以促进旅游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中国进入WTO后,旅游业作为一种产业,成为了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旅游消费者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旅游业秩序混乱,损害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较为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保障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对我国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1.我国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的现状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求偿权、结社权、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权等9项权利,作为旅游消费者同样享有上述权利。除了上述权利,旅游消费者还享有旅游安全权、签约旅行社服务亲享权、质介相符服务享有权、第三人顶替旅游权、旅游合同单方解除权等其他权利。然而,目前我国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

1.1旅游企业经营者缺乏安全意识,导致旅游消费者的旅游安全权受到侵害由于旅游活动过程牵涉到食、住、行、游、购、娱等方方面面,只要经营者稍有疏忽,很可能会导致发生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其中,发生人身财产安全事故是最为常见的旅游纠纷。很多旅游经营者安全意识不够,在旅游活动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例如:旅游运输过程中由于车船超负荷运作、司机疲劳驾驶或者违规驾驶而导致的旅游交通事故;在漂流、登山、蹦极等高风险旅游项目中发生事故;由于食品不卫生导致的游客食物中毒;饭店设施不安全而发生的各种危害旅游者人身安全的事故如火灾、盗窃等。

1.2通过虚假广告误导旅游消费者、侵害旅游消费者的旅游信息知情权

有些旅游经营者凭借其主导地位,发布虚假的广告信息,误导欺骗旅游者。如现在许多广告上出现的“零团费”现象;旅游经营者故意隐瞒旅游商品和服务

的瑕疵、危险性或副作用等信息;旅游经营者擅自减少或增加游览项目;导游串通商家诱导旅游消费者购买价高质次的商品等。

1.3强买强卖、片面节约服务成本、侵害旅游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旅游合同通常是格式合同,因此致使旅游消费者常常被误导。有些旅游合同中的用词含糊不清或者暗藏玄机,通常不利于旅游消费者;在旅游活动开始后通过压缩游览时间、改变行程、诱导强迫旅游消费者购物等不法方式来牟取非法利益。

1.4侵犯旅游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权

我们时常会听到旅游服务人员打骂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消费者进行搜身,侵犯旅游消费者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限制游客人身自由,甚至扣押旅游者做人质等事件。

2.我国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原因

这些侵犯旅游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屡禁不绝,不但有旅游消费者欠缺自我保护意识的原因,更为主要的是我国法律制度的设计层面存有较大漏洞,尤其是让旅游消费者想要维权时往往需要顾及维权成本过高而被迫放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至今尚未出台旅游基本法

我国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准备起草旅游基本法但却至今没有颁布施行。这部旅游行业宪法的缺位对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若我们仔细研读各地出台的旅游保护条例,就会清晰的看到地方保护主义的身影。因此,如果不能为旅游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就会损害人们外出旅游的热情。

2.2旅游合同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

旅游消费者在旅行之前会与旅行社由签订旅行社提供的格式合同。这些格式化的旅游合同内容均事先由旅行社拟定,其中的内容大都是偏向旅行社方面,对 于旅游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提及有限,并且旅游消费者不能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进行调整。再者,旅游合同在《合同法》中属于无名合同,一旦发生了纠纷就只能依据《合同法》总则来调整。这样就忽视了旅游合同的与其他合同的差异性,对

2.3旅游旅游消费者的法律意识淡薄

很多游客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没有很好的重视自己的权利,不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也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这给了那些不法的经营者有

了空子可钻,利用旅游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这一点损害旅游者的权益,逃避法律的制裁。

2.4利益的驱使

旅游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因此许多旅游经营者会想尽办法甚至不择手段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利益与旅游消费者权利两者之间旅游经营者通常会选择前者而忽视后者。并且许多地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制约了各地区旅游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区域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也使得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遭遇来自旅游市场、服务、交通等方面的障碍。

消费者权益保护目的难以实现。

3.保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措施

3.1制定和完善旅游法律法规

首先要制定旅游基本法,旅游基本法是旅游法律规范体系中的“宪法”,它处于主导地位,具有权威性,它规范旅游经营行为,具体规定旅游消费者的权利,对其基本权利予以特别保护,因此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在旅游法的指导下制定包内含旅游六要素以及相关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细分法律,形成完整独立的旅游法律体系,为旅游者保护自己的权益提供充分

3.2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监督体系

要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监督体系,发挥新闻、社会、行政部门的监督作用。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监督功能,借助新闻媒体,提供一些免费的旅游咨询服务,让记者在旅游市场进行调查,及时披露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建立网上监督制度,通过地区旅游网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网页,让社会各界都能监督旅游质量。此外还可以健全旅游质量监督员制度,对旅游景点、导游、从业人员等可以进行随机检查,对旅游中的衣食住行等进行监督,向相关部门反映结果,通过反馈结果,相关部门给于答复。

3.3加强对导游人员素质考查和管理

导游人员代表着一个旅游地的形象,一个好的导游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进行积极有效地宣传。对于导游人员甩客、宰客的行为要严加惩罚,促进导游队伍的高素质建设。

3.4加强旅游消费者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

旅游消费者是旅游活动的直接当事人,要通过开展教育,使旅游者有能力在目前尚不平等的旅游市场上做出明智的选择,积极及时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加

强对旅游者的宣传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广泛宣传各种旅游知识,提高旅游者消费素质;第二,大力宣传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提高旅游者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加强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分清想要和需要的界限,学会合理分配家庭资源以获得最佳效益。

参考资料:

【1】王卫涛浅谈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太原大学学报 2010年9月

【2】阮友利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河北旅游职业学报 2011年3月

【3】徐冰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国商贸 2011年5月

【4】罗东娥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问题摘要求索 2004年8月

第二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国际经验浅谈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收购,美国国际集团(AIG)难以为继,这一波金融危机影响力了成千上万金融消费者,从而引发了美国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高度重视。后危机时代,各国都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提上了重要的议程。

在我国,随着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得以快速发展,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却没有足够的提高,金融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问题呈扩大趋势。当前,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步伐已明显加快,国务院已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球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趋势下,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对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现状

1、立法落后

一方面,现阶段我国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体法律依据就是目前实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法于1994年颁布实施,距今已经23年了。在这23年中,不论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银行的发展都是迅猛的,23年前的法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现状。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这方面更是出现了空白。另一方面,对于“银行业消费者”在法律角度并没有专门的法律解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主体。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银行购买基金、国债、理财,以及一些中间业务的开展已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消费这个范畴,那实施上述行为的主体是否在消费者保护法的保护范围内呢。

2、金融消费者缺乏金融常识,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不强。 必要的金融知识是参与金融活动及保护自身权益的基础,但当前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较低问题突出。调查显示,金融消费者学历在大专及以上占76.70%的情况下,居然有20.11%不清楚信用卡与借记卡的区别,金融知识水平之低可见一斑。与此同时,65.40%的金融消费者认为,银行由于经营不善倒闭后政府应该赔偿其损失,23.40%的金融消费者认为,购买理财产品亏损时政府也应该赔偿其损失。可见自我保护能力明显欠缺,风险防范意识较差。

3、金融机构信息披露不足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开始,银行间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各家银行机构为了完成存款、贷款、利润等指标进行抢占市场而各出奇招。有意无意地夸大其产品的优点、而忽略了其内在的风险,没有对客户进行不要的风险提示,甚至误导客户,忽视其合法权益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银行机构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缺乏统一的认识,使得各家银行内部处理消费者群益投诉的途径和方式不尽相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广大银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实现。

4、金融监管不到位 一方面目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缺少高层级、专门、明确的法律规范和依据,造成实际工作缺乏必要的工作手段与措施。在当前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的职责不够明确,相互之间的沟通不够畅通,联动机制也不健全。另一方面,存在着凭借垄断优势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现象,如实施公共事业缴费强制办卡、强制搭售新产品或新业务、捆绑销售等强制交易行为。

二、国际经验

1、制定专门法律

美国,2011年7月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是美国政府针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新措施,首次统一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在立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法案的主要内容是专门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CFPB),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以确保该机构对处于弱势的消费者提供更为倾斜的保障措施。

英国,出台了以《2010年金融服务法案》和《2012年金融服务法案》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方案,进一步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完善的法律制度建设是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当前应抓紧制定《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实施细则,尽快出台金融消费者保护专门法律法规,明确金融消费者在接受金融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应当享有的各种权利及权利实现机制。同时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规范性约束,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立专门机构 英国,根据《2012年金融服务法案》,由金融行为局(FCA)单独负责金融消费者保护:FCA被赋予金融产品管理和干预权,如果金融产品对金融消费者构成了不可接受的风险,FCA可制定规则禁止这些产品在市场上销售;FCA具有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广限制权,可以不通过执法程序,即可禁止误导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推广;FCA还具有公开执法程序的权利,通过公开披露对金融机构采取的纪律处分措施更好地实现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法案还从立法层面确立了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

加拿大,2001年就根据《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署法》成立了独立于监管部门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署(FCAC),统一行使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和金融教育职能,主要实行风险为本的合规性监督。

设立专业性机构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发达国家适应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代表性做法。目前,我国实行“一行三会”的监管机制,即在央行的领导下,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实施监管。这些监管机构是对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实行从上而下的监管,都没能从消费者的角度去提出很好的监管要求,造成不同程度的监管缺失。成立专门的机构并赋予立法权、执法权,有利于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给予消费者更为全面的保护。

3、完善专门的投诉处理机制

美国,CFPB设立了多个办公室并制定了消费者争议处理标准和程序,建成消费者投诉数据库,与其他相关机构实现共享,并通过数据分析对市场进行实时监控,定期对消费者投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台湾,基于现行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建立了一个覆盖金融业消费争议处理机构,归口处理传统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电子票证及其他金融服务业等新兴业态的经济纠纷。

我国金融消费者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因缺乏相关金融专业知识而无所适从。目前金融消费纠纷解决途径主要有投诉、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其中诉讼的成本较高,非诉讼的解决纠纷机制尚不完善,不能有效解决纠纷。金融机构应不断完善内部化解纠纷、处理投诉的工作机制,改进服务质量、担负起受理、处理金融消费纠纷的主要责任,间构建和谐关系和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作为一项不容回避的社会责任,提升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整个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浅谈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在课外研学讲座中,任教授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例子给大家讲述了一些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知识。并在最后提出了一些关于通过法律途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方法。虽然这些途径对大多数消费者都适用,然而我们也不得不考虑一些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保护。

一农村消费者维权现状及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三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的消费现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村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仍不容乐观。

在大多数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不得不做出低质的消费选择,从而将对商品的选择限定在最狭窄的范围内。同时在自己的权益受损时,更倾向于息事宁人,打掉牙往肚里吞,而不是积极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尤其对一些老年消费者,选购商品往往只注重价格,而不太注重质量,为了节俭,食用不安全、不卫生的食品,致使最后身体受到损害。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首先,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一直对农民起到潜意识的影响,“熟人拉不下面子,小来小去的事不愿意找麻烦,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打官司’”, “我们也打不起官司,碰到有毛病的自认倒霉了”也许这些就是对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写照。

其次,文化素质的制约.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商品知识匮 乏,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较差,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商品知识都不了解,更不要说对商品的鉴别能力了.绝大多数农村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没有索取相关证据(票据、信誉卡等)的习惯,当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提供有效的证据,给解决纠纷带来一定的困难。

再者,救济途径狭窄,维权成本过高,使农民消费维权望而却步.壹是农村消费者居住分散,距购买商品的经营地和能够解决纠纷的部门路途遥远,而大多数纠纷并非壹次就能解决,花费很大的精力,有的甚至要用高于商品价值幾倍的成本才能解决,使得消费者认为得不偿失.因此只有采取自认倒霉的态度,不了了之.贰是在解决消费纠纷,维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各级消费者协会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成为

主力军,但是不可能包打天下,而在解决消费纠纷的伍种途径中采取和解、仲裁、申诉、诉讼方式的少之又少,原因是程序复杂,成本太大,不到万不得以不愿采取消协调解以外的其他方式,造成维权途径不畅.

最后,上级部门的关注较少。目前对农村和农民的关注主要是集中在经济方 面,比如说“五保”,最低生活保障,家电下乡,灾害补助之类的,但是对农民法律权利的关注少之又少,其中主要的侧重点又在于农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利以及农民工在城市的权利保护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农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现代化和商品化。在生存需求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之后,必须要做的是逐步保障其他需求,从而促进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改变农村消费者维权现状

首先应加强宣传,强化引导,增强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上级部门应该进一步深入广大农村,开展多形式的普法宣传,搞好消费警示、现场进行消费维权咨询和识假辨假知识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农村消费者自觉养成在购物时索要发票或购物证明、查验经营者的有关进货证明资料和查验商品标识是否齐全等习惯。逐步提高广大农村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能够自觉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学会保护自己。

相关部门应当加大监管,执法维权。工商行政管理等行政执法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农村市场监管执法力度,积极建立完善商品质量市场准入、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检查、不合格商品退市等工作机制,前移监管关口,在各类市场经营业户中建立完善进货查验、索证、索票、重点商品备案等管理制度。

另外,当前,许多造假者将造假地点选择在一些偏僻的乡村,广大农村地域广阔,行政执法机关市场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假冒伪劣商品出现的比率比较高,消费者的鉴别能力有限,所以,在消费领域出现问题给政府和有关行政机关造成被动,因此,应由政府或有关执法部门,建立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警和防护机制,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快速进行处置,防止问题扩大,减少群众损失。

其次,消费者应该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做到时刻觉醒。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商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造成消费者对信息认识问题更加突出,致使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

第四篇:浅谈劳务派遣及其合同中劳动者的权益保护

“劳动力派遣”,即通常所说的“劳务派遣”,又称“劳动派遣”、“劳工派遣”、“劳动力租赁”,派遣单位根据接受单位(即实际用人单位)的要求,与接受单位签订派遣协议,将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派往接受单位,受派劳动者在接受单位的指挥和管理下提供劳动,派遣单位从接受单位获取劳务费,并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特殊劳动关系。

劳动力派遣具有以下特点:1.劳动力的雇佣和使用分离。劳动者与接受单位不存在合同关系。虽然劳动力派遣合同内容涉及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但劳动者不是劳动力派遣合同的主体;2.劳动力派遣涉及派遣单位、接受单位和劳动者三方之间关系,不适用民商领域中的合同相对性原则;3.劳动力派遣合同约定不明确或者违反法律规定,履行合同过程中有可能因接受单位的过错使劳动者的利益受到损害,需要法律特别保护。

目前,我国劳动力派遣存在“逆向派遣”的情形。“逆向派遣”是一种形象说法,不是一个法律用语。它是指劳动者已经有了工作,用人单位却偏偏不与他签订劳动合同,而是找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力派遣合同,劳动者以派遣员工的名义从事劳动。在此情况下,实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通过签订劳动力派遣合同,将责任转嫁给派遣单位,变成与劳动者没有劳动关系的第三方。实际上,这是一种借用劳动力派遣名义、逃避法律责任的“逆向派遣”,或叫“反向劳务派遣”,其实就是假派遣。劳动者本来就是实际用人单位招聘的,本应依照我国劳动法的第十六条第二款关于“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的规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结果却人为地把劳动关系扭曲为劳动力派遣关系。“逆向派遣”往往导致派遣劳动者与接受单位职工相比同工不同酬,不能享受正常的福利待遇,无法缴纳社会保险,派遣单位和接受单位责任划分不明确、不利于劳动者的保护等一系列问题

有这样一个事例:A通过劳务派遣公司到B公司工作达6年,而B公司无故将A退回劳务派遣公司,A想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实践中,诸如A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一旦用工单位(这里是指实际的用工单位,区别于劳务派遣公司)将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公司,劳务派遣公司便以安排新的工作为诱饵息事宁人。然而,劳动者在此时完全可以通过仲裁(或者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劳动力派遣合同涉及两个法律关系,即劳动力派遣合同关系与劳动合同关系。对内而言,派遣单位与劳动者(本单位职工)有劳动合同关系。对外而言,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有劳动力派遣合同关系。劳动力派遣合同的履行把三方形成的劳动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结合在一起。由于这两种法律关系产生的纠纷性质不同,处理争议的程序、适用的法律以及时效也各不相同。在审判实践中应注意区分对待。劳动者依据劳动关系起诉派遣单位、接受单位的案件为劳动争议案件,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依据劳动力派遣合同起诉的案件为普通民商案件。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和接受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应通过劳动仲 1

裁前置程序,进入诉讼阶段,由人民法院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并且审查仲裁程序和实体处理是否合法,依法做出裁决。

劳务派遣日益成为企业用工的重要方式,通过劳务派遣公司的介入,用工单位可以除却人力资源管理的负担,从而降低了管理员工的成本。然而,基于劳务派遣合同的特殊性,一旦发生劳动纠纷,用工单位会迅速撇开关系,劳动者往往处于诉讼的弱势地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用工单位随意找出理由便可以将劳动者退回给劳务派遣公司,而劳务派遣公司基于对用工单位的“依赖”或“惧怕”而接收劳动者,不去追究用工单位的违约责任。因此,有必要增强劳务派遣合同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震慑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的行为。

12级会计电算化四班管媛媛

第五篇:消费者权益保护

(一)主要法律依据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2、《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消费者申诉暂行办法》

3、《反不正当竞争法》

4、《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

5、《广告法》、《广告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

6、《商标法》

7、《产品质量法》

8、《食品卫生法》等

(二)消费者申诉的受理、解决

1、条件:

(1)有明确的被诉方

(2)有具体的申诉请求、事实和理由

(3)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范围

2、书面材料

(1)消费者的姓名、住址、电话号码、邮政编码

(2)被申诉人的名称、地址

(3)申诉的要求、理由及相关的事实根据

(4)申诉的日期

3、自收到申诉书之日起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4、受理申诉,可以立案,填写申诉立案报告表,同时附上有关材料。

5、受理申诉案件后,应当在5日内将申诉书副本发送被申诉人,被申诉人收到申诉书副本后,应当在5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

6、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制作调解书,写明申诉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办案人员签名,加盖工商行政管理局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

7、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在收到消费者申诉书之日起60日内终结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

(三)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的查处

对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四)受理部门

工商分局公平交易科

上一篇:寝室文化大赛策划书下一篇:青少年近视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