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应对及引导

2022-12-19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信息自由时代, 网络早已不再局限于发邮件、聊天、购物、打游戏, 其已经能够产生现实的经济效益和长远的社会价值, 广大网民也由信息的被动获取者, 转变为信息的主动发布者, 手机用户更可以随时随地的现场拍摄上传, 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今年7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4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 32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5. 27亿, 稳居世界第一的位置。随着网民数量的高速增长, 网络已经形成了新的网络舆论场, 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网络舆情是网民思想情绪、群众利益诉求和对社会事件以及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 舆论监督力量不可小视。无论是国际或国内的重大事件, 还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经网络传播, 短时间内网民意见铺天盖地, 就有可能被炒作, 放大, 延伸, 发酵, 引发大的负面网络舆论, 演变为振动各界的社会热点事件甚至形成危机事件。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运用的好可以让网络舆情成为社情民意的粘合剂,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运用不好则会适得其反。网络舆情紧扣着社会舆情, 面对当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不断凸显的各种社会矛盾, 互联网为其提供了一个让大家尽早发现的平台。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民意,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做到早发现, 早应对, 早处置, 早解决。这样就消除了社会问题的日积月累, 避免了有可能出现的大型群体事件。相反, 如果采取隐瞒、打压的措施, 唯恐消息公开影响社会稳定, 主动放弃舆论引导, 这种不利的应对方式既违背信息的传播规律又造成工作的被动。尽早的收集网络舆情, 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进行判断, 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对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网络舆情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 开展网络舆情研究正成为热潮, 如何在网络监督环境下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应对和积极的引导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要研究网络舆情就要先了解网络舆情的载体。网络舆情载体可以分为公共载体和个人载体两大类型, 公共载体主要以新闻跟帖、网络社区、网民留言、BBS等公共环境为平台, 个人载体则以博客、微博、微信、个人网站等为主。公共载体如同向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版, 每个人都可以发布消息、提出观点, 每天的访问量以亿为单位进行计算, 很多人都会爆料和讨论问题。以天涯社区为例, 它犹如公共茶馆, 并不偏重于某一种观点, 而是追求观点的平衡, 不批判、不唱反调。近几年, 个人载体的影响力持续壮大, 已经大大的冲击了公共载体在网络舆情中的霸主地位, 极大的影响着网络舆论的广度和深度。随着网络与手机的结合日益紧密, 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浏览信息、发表意见、上传视频。其中, 微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 ( 2014) 》指出, 超过3亿手机用户使用微信, 微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成为第一大舆论场, 是2014年舆情事件的最大信息源。以上这些网络舆情的主要载体, 有的在萎缩, 有的在发展, 在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各种舆情载体在传播方式上的变化。

面对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和舆情载体, 在把握传播规律的基础上,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不断加强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建设。按照网络舆情事件的性质, 可能达到的危害程度、涉及范围, 将网络舆情事件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 具体区分为红、橙、黄、蓝四色预警。根据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具体需要, 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组织机构, 做好网络舆情突发状况应急机制, 制定网络舆情事件的预警、监测、调查、应对等应急方案。从发现网络舆情问题, 监测网络舆情发展, 搜集网络舆情信息, 分析网络舆情内容, 处理网络舆情事件以及协调运作等都要有完备的应急机制。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对全面掌握与网络舆情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 形成处置领导体系和协调运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建设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建立顺畅、高效的协调联动机制, 根据一定时期网络舆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由专们人员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有针对性的预警监测, 发现可能诱发网络舆情危机的情况及早通知有关部门, 保证第一时间获知, 做好应对准备。网络时代, 一件事从发生到成为全国议论的热点只需要几十分钟, 回应网络疑问就像打仗, 要在第一时间抢占山头, 山头谁先抢占谁就是主动, 另一方要想打上去, 就要付出很大代价, 在这个山头空白的时候, 要第一时间抢占舆论的制高点。根据网络舆情议题的特点以及网络舆情热点平均存活时间和最大关注度出现的天数等特征, 注重因势利导, 适时、规范的发布权威信息, 掌握权威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做到早发现, 早应对, 早处置, 早解决, 争取时间, 争取主动引导舆论。

构建网络舆情分析应对系统。及时组织专门人员对相关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进行查找, 对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核实, 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 及时制定应对方案和材料。善于将部分责任人和整体果断的进行切割, 对于与工作无关的个人问题, 要及时、主动、准确的发布权威网络信息,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尽快澄清事实真相。不能让单独的个体代表了整个机构, 甚至整个系统, 这样网民就不会把整件事情与整个单位联系, 网络舆情自然就会去谴责个人行为。相反, 如果不计代价的盲目维护则会将本来与整体关系不大的个别问题复杂化。

网络舆情事件的第一要务还是解决实际问题, 千万要警惕技术决定论, 丢弃有了负面东西就找关系花钱删贴的想法。试问, 你封得住吗? 谁有能力把所有网站都封住呢?要积极妥善面对网络舆情, 有误解的要积极澄清, 有错误的要敢于道歉, 有责任的要敢于承担。哪里出了问题, 哪里先去解决问题, 解决好之后, 才能去做宣传, 问题没有解决, 单凭宣传是没有用的。当然很多问题是比较复杂的, 一时解决不了, 这时千万不要试图用一次虚假的信息发布将事情掩盖, 这样只会让网友失去信心。其实不妨查清一点公布一点, 循序渐进, 用滚雪球的方法发布信息, 因为一旦贸然说出去再想改就不容易了。

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舆论议题和参与对象的引导。根据议题的自身特点因势利导, 放大主流, 缩小负面, 进行正面的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网络和网民进行沟通, 引导他们去正面评论, 疏导民意。要重视网络舆情参与主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 他们起着重要的过滤和影响作用, 往往他们的一个行为会对很多社会普通公众产生很大的影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非韩寒莫属, 他的每一条微博都有上百万次的点击, 号召力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当然, 我们遇到的网络舆情不一定都被名人关注, 但我们可以利用本地论坛, 本地问题本地解决, 影响自然也就小了。绝不能固执的认为本地论坛不能有负面的东西存在, 任何一种社会形势都不能让所有人满意, 老百姓没有在本地的发泄平台, 自然要去外面寻找, 本地论坛搞的好, 外面的负面消息也就少了。

摘要:网络舆情是公众在互联网上表达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 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近年来,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民众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主渠道, 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 一些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使人们认识到网络对社会监督的巨大作用, 同时,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 很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 引发过激行为。置身于互联网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中, 全新的网络平台与舆论环境, 就必须在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的特点, 把握传播规律的基础上, 提高网络舆情应对水平, 有效引导网络舆情, 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舆情,应对

参考文献

[1] 蒲红果.说什么怎么说-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3.

[2] 曾润喜.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 2012 (8) .

[3] 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 2013 (4) .

[4] 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3.

上一篇:如何认识概念设计的创造性下一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并发症的防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