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在英语教学中使用心得

2022-12-09

不知不觉中, 我走上教学岗位已将近六年了。在经历了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历练中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 深切地感受到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 要学的东西可多了。其中就制作和使用教学多媒体课件这一话题, 谈谈我的体会。

我是大学一毕业就担任高中英语教师。当时刚好是开始使用新教材的第一学期, 对于这么一个新事物, 不管是富有经验的老教师也好, 还是如我这般纯粹新教师也好, 大家都在相互探讨中学习着。新教材中每一个单元有一个中心话题——Topic, 由“热身” (Warming up) , “听力” (Listening) , “口语” (Speaking) , “读前” (Pre-reading) , “阅读” (Reading) , “读后” (Post-reading) , “语言学习” (Language study) , “综合技能” (Integrating) 共八大部分组成。咋一看觉得内容挺多的,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 尤其是教学课件的使用, 大大节省时间并且连贯更有效率的进行教学。当时教室里学校配备了台式电脑, 投影仪还有展示平台, 而我们所用的教学课件主要以Powerpoint为主, 将每个单元划分为四个大部分, 即将“热身”。“听力”和“口语”划为一部分;“读前”, “阅读”和“读后”划为一个整体;“综合技能”又单独一个部分;本单元所涉及的相关语言点又划为一部分。

就拿单元第一部分“热身” (Warming, Listening&Speaking) 来说吧, 在制作这一部分的课件时, 我事先得在网上查阅并下载相关图片并设计好相关步骤, 如新课程要求那样, 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在这一环节中, 课件起到了衔接作用——适量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传递具体的单元主题信息;精心设计的话题讨论引入给学生提供平台, 在进行分组分角色探讨中培养了学生团队相互合作能力, 从而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能够自如地进行英语对话练习, 从而真正达到锻炼学生口语的教学目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他们好像是打开了“话匣子”一般, 纷纷踊跃起来发言, 收到很好的效果。以至于到了后期, 由于Listening部分的题型与实际考试不符, 我做了删除, 于是乎给学生们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大胆“秀English”, 一节课下来, 学生们练口语是想说就说, 说得都还有些意犹未尽似的, 当然是收获不小喽。

第二部分——“阅读” (Reading) , 也就是我常对学生提及的课文整体理解这一块的课件更是缺一不可, 哪怕是后来到了高三, 教学任务繁多且时间相对紧张时, 我都坚持用到教材最后一个单元。对这一部分课件的如此重视, 是有原因的。在进入讲解课文涉及的语言点之前, 对整篇文章有个全面了解, 不管是课文内容还是牵涉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相关作者的种种情况也好, 对于学生来讲是有莫大的帮助, 对我而言, 也有利于下一步教学的开展。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有它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不应当纯粹直接将语言点向学生讲解就完事儿, 它们毕竟是文章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始终是紧密相连的, 不可人为的切断联系。就这个问题我也曾在学生中做过相关调查, 结果发现他们也认同我的看法, 也觉得如果省略课文整体理解这一环节而只是单纯的记单词、短语和句型的话, 太“单薄”了, 知识学得“支离破碎”的, 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本着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相关知识的原则, 在课件的制作上我可是煞费苦心。这一部分的课件主要分为“导入” (Lead-in) 、“快速浏览” (Fast-reading) 、“仔细阅读” (Careful-reading) 、“读后讨论” (Discussion) 、“课后作业” (Homework) 这几大版块, 尤其是前三个部分更是重中之重。在“导入”这一版块中要让学生对课文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者有所了解, 从而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在“快速浏览”这一版块中则通过几分钟的快速浏览文章, 要求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个整体把握;在“仔细阅读”这一版块中则通过分段落地放课文磁带, 听后就每段内容设置相关问题解答, 从而帮助学生对于细节的理解。问题的设置也是多样灵活性的:有判断正误、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改错、问答题等等。让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把握课文, 方便下一步的语言点教学。若有适合进一步开展的话题讨论, 我还将“读后讨论”这一版块适当延伸, 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说英语, 整堂课安排得环环相扣, 紧凑又有条不紊, 内容丰富形式又多样, 师生教与学的互动体现得淋漓尽致, 彼此都获益不少。

至于单元其他部分的课件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删减。还记得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 学校给每位老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 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学, 不再担心像以前那样在教室里的台式电脑上用软盘因为存储量小 (3.5英寸软盘仅1.44MB) , 有时不得不将一完整课件人为切割分别存储在几张盘上而由此带来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的种种不便。但是就语言点教学这一版块, 从最初的制作成课件到最后“回归”粉笔和黑板是有深刻教训的。说实话本来以为将语言点制作成课件, 在投影仪上放出来是为了节约板书时间, 提高效率, 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抄笔记的速度不一, 抄得快的只得无奈的等抄得慢的, 甚至于还无意间给懒惰的学生“提供”了更为“省时省力”“便利”——课堂上不认真听讲, 课下找到老师直接用U盘拷贝相关课件并转变成Word文档就成了, 只求一个结果而不去深究其间过程的自我学习, 不踏踏实实的学习, 成绩当然就出不来。针对这一情况, 我果断地采取删除这一部分课件而改用最常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黑板和粉笔书写, 让学生手动起来, 脑子转起来, 将例句用英语大声地说出来, 积极地参与和配合我的教学, 让语言点讲解这一版块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而不是先前那种单纯地由老师一人“独角戏”似的念着投影仪上打出来的例句而已……

经过这几年制作和使用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实践以来, 对Powerpoint的制作水平是在逐年提高, 如对模版背景的选择;插入艺术字、图片、声音、视频文件;相关幻灯片的链接;字体的大小、颜色的搭配, 图文的编排;对课件整体的编排和把握等等, 可以说是操作熟练, 做到心中有数, 条理、脉络清晰, 对于教学真正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 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说真的要感谢计算机相关硬件软件技术的支持, 同时也要感谢新教材提供了一个可以利用和施展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机会和平台, 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受益——学生更能形象生动的接受知识, 教师更能有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这过程中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特色, 充分体现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 是合作、共建, 是以教促学, 互教互学, 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 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上一篇:关于农村征地补偿分配问题的几点思考下一篇:农药行业:资产重组风正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