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考试复习资料

2023-02-28

第一篇:视听语言考试复习资料

《视听语言》期末复习提纲

导言

本章的重点思考与练习

★(结合作品)影像的特点:

(1)影像具有的纪录性与幻觉性特点。

(2)纪录性是电影、电视影像所具有的本性;幻觉性则是影视艺术的生命 的源泉。

德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电影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

第一讲镜头与分镜头、画框与构图

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 ★ 镜头

镜头是一个便于研究与分析影视影像的基本单位。是指摄影(像)机从开始拍摄到结束拍摄所记录下的一段连续画面。对于观众而言,通常所谈论的镜头,则是特指经过剪辑以后,在两个剪切点之间的那一段画面。镜头由画面组成,有时一个画面就是一个镜头,但一个镜头又可以包含多个方面。

2. ★画框

画框,也叫(取)景框,用来把摄影机镜头的内外空间分割开来,从而使艺术创造与欣赏的空间与外在的真实世界相区别。

3.分镜头

把一个事件、场景划分成不同时间、地点、人物和动作,直到每个细节进行表现的方法就是分镜头。

本讲的重点与难点

1. 分镜头的产生。

(1)在拍摄过程中由于拍摄一个完整片断时胶片不够长而采取的无意识组接的方法,促进了分镜头和镜头组接的产生。

(2)分镜头的出现是电影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是电影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标志。

2.构图的主要原则。

(1)平衡原则:感觉舒服、协调;

(2)变化原则:表达特定的内涵;

(3)动态构图原则:画面中所有造型元素都在变化之中,其完整的视觉形象靠视觉积累形成,可以详尽地表现对象的运动过程以及对象在运动中所显示的含义。

第二讲景别与角度

本讲的重点与难点

★景别的概念及其分类。

景别,指镜头由于与被拍摄物体的距离不同或者焦距不同,所摄取的不同范围的画面。

景别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通常是以人物(成年人)在影视画面上出现所占有的空间大小情况来确定;若画面中无人物,则按景物与人的比例参照划分。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五类。

第三讲焦距

本讲的重点与难点

★影视作品中的镜头类型及其各自的特征。

根据光学镜头焦距的可调和不可调,可分为变焦镜头和定焦镜头。定焦镜头中,根据镜头焦距长短,又可分为标准镜头、长焦距镜头、短焦距镜头。变焦镜头:指焦距可以发生变化的镜头,即一个镜头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调整焦距,当作标准镜头、短焦镜头或长焦镜头使用。

定焦镜头:(1)标准镜头:焦距=成像平面对角线大小长度;这种镜头观察事物与人眼的视觉效果相似,具有同样的视觉感觉、透视深度和视觉宽度;拍摄出来的被摄对象,使人感觉和实际生活一样。

(2)长焦镜头:俗称“望远镜头”,其焦距>成像平面对角线大小长度(大于50毫米);视角窄,包括的景物范围小。

(3)短焦镜头:俗称“广角镜头”/“鱼眼镜头”,其焦距<成像平面对角线大小长度;视角广,涵盖的景物范围广;对纵深景物有近大远小的夸张表现,非常有利于表现模向上宏伟壮观的场面。

第四讲运动摄影

本讲的主要内容

了解推、拉、摇、移、升降等不同运动镜头各自的特点与作用

第五讲灯光与色彩

本讲的重点与难点

1. ★ “三点布光法”及其设置步骤。

又称为“区域照明”,一般用于较小范围的场景照明。是电影、电视拍摄场景时,运用主光、辅光、轮廓光三种基本光进行照明布置,能将三维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纵深感的基本造型呈现在二维银屏上。

(1)将“主光”设置在摄影机的一侧,直接照射到人物身上;

(2)在另一侧布设“副光”(补光),部分地清除主光投射下的阴影;

(3)于人物背后布设“逆光”,将人物背景分离,增强人物的立体感。

2. 色彩基调

指在一部影片或一个段落中,以某种色彩为主导所构成的统

一、和谐的整体色彩倾向。

第6讲场面调度

本讲的重点与难点

1. ★场面调度(包含两个层次)

场面调度指导演、摄影师根据剧本提供的内容、情节、人物性格和情绪,组织安排演员的位置、行动路线、姿态手势和摄影机拍摄角度、距离与运动方式。包括:

(1)演员(人物)调度:指导演通过演员的行动方向、所处的位置变化以及演员之间的交流,构成不同景别、不同构图的画面,用以揭示人物关系、情绪的变化。

(2)镜头调度:指摄像机位置的变动、角度和景别的变化、运动摄影手段的运用等。

2. 纵深调度

即在多层次的空间中,充分运用演员调度的多种形式,使演员的运动在透视关系上具有或近或远的动态感;或在多层次的空间中配合富于变化的演员调度,充分运用摄影机调度的多种运动形式,使镜头位置作纵深方向(推或拉)的运动。

3.★(结合作品)影视作品中的演员调度。

(1)调度内容:○1人物出场的方式、地点、与环境的关系;○2多个人物出场时,各自的关系、相互关系;○3人物行动空间,在该空间行动路线的调度。

(2)调度方式:横向调度;纵向调度;斜线调度;环形调度。

(3)调度技巧有:变换姿态;变换表演区;变换数量;换人;换位;远离或走近。

第7讲影视声音

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 ★旁白

指以画外音(指声源不在画面内的声音)的形式出现的人物语言;通常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事抒情方式 也可以剧中人物“第一人称”的主观叙事方式;只对观众交代、说明情况,不与影片中的人物交流。

2. 解说词

是非叙事时空的创作者对叙事时空的事件或人物的评价或解释。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 多用于非虚构的影视作品中,如新闻片、专题片、纪录片、科教片等。

本讲的重点与难点

1. 解说词的功能。

(1)扩大信息含量,补充画面不足,挖掘画面内涵;(2)渲染烘托气氛,提炼升华主题;(3)连接画面实现语言蒙太奇,顺利过渡转场,协调影片的转化艺术效果。

2. 音响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1)还原和创造逼真的环境效果;

(2)反映出人物某种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

(3)代替视像交代剧情;(4)产生对比、象征、隐喻等作用。

3. (结合作品)影视声音中对白的特性。

(1)动作性:说话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形体动作、与人物表情相配合、能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2)个性化:什么样的人就会说什么样的话,“闻其声而知其人”。

(3)口语化:来自生活、力戒“学生腔”、“书卷气”。

4. ★(结合作品)影视音乐的他律性。

影视音乐是一种与影视视觉影像相联系的特殊音乐形式,具有鲜明的他律性。

(1)分段陈述,间断出现的不连贯形态。

(2)必须根据影片的题材内容进行构思创作,并且为剧情服务。

(3)整体上必须要与整部影片的艺术风格相统一,并要有助于创造丰满的银幕形象或表达人物的情感心理。

第8讲声画关系

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 ★声画同步

又叫声画合一,指画面中的视像与它所发出的声音在时间上吻合一致,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所产生的。

2.声画对立

又叫声画分立或声画分离,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匹配、不同步、不相吻合,即声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所产生的,声音通常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本讲的重点与难点

1. (结合作品)影视作品中的声画关系类型。

(1)声画同步,又叫声画合一,指画面中的视像与它所发出的声音在时间上吻合一致,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所产生的。画同步是最常见、最易被观众接受的声画关系。在当前的影视创作中,声画同步还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关系。其主要作用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2)声画分立还可以有效地发挥声音的主观化作用,以连续进行的声音作为

纽带将一系列不同场景、不同内容的画面组接起来,衔接剧情、转化时空,达到独特的叙事结构的意义。

(3)声画对位,指声音与画面中的视觉形象各自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其声音不是画面中人或物动作的自然音响,而是根据需要选编的,但它的含义是与画面表现内容相一致的。这种声画结构形式,是通过声音与画面的相互作用,调动观众的联想,从而取得某种超出声、画本身的新的寓意。

2. ★声画对位的功能。

(1)可以巧妙地承担冲突性的叙事任务;(2)能够鲜明地描摹人物内心和营造独特氛围;(3)直接形象地表达深刻的象征含义。

第9讲剪辑

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 ★轴线

轴线,又称关系线、运动线、180度线。是指由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的一条假定的直线。这条线的方向可由拍摄者决定,但一般由景中两个人物的视线所决定。一旦此线确定,180度的工作区间就建立了。

2. 剪辑

狭义的影视剪辑是影视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编导的意图和节目的要求,对镜头进行选择,然后寻找最佳排列顺序和剪接点进行组合的过程;广义的影视剪辑是指贯穿影视创作全过程的一种思维或意识,一般我们称之为剪辑意识。

本讲的重点与难点

1.★如何确定轴线关系。

一般情况下,摄像机在选择拍摄角度时,不能随意越过画面中的轴线,而只能在轴线一侧的180度之内进行拍摄。否则,就会出现人物动作、方向和关系的偏离,称之为“离轴”或“越轴”。

2. ★(结合作品)剪辑的重要性。

苏联著名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普多夫金:“电影不是拍摄成的,而是剪辑成的。是由它的素材即一段一段的胶片剪辑成的。”

扎奇·斯坦恩伯格:“是剪辑成就了电影”。

剪辑对电影的影响是致命的,差的剪辑把电影推向深渊,好的剪辑能使电影起死回生。

剪辑对电影《美国往事》先以商业版失败后以导演版成功的影响。

第二篇:情书视听语言分析

追忆似水年华——《情书》视听

语言分析

岩井俊二的处女作《情书》一上映便迅速引起轰动,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部岩井的作品。它具有典型的日系风格,画面似乎总是高光、过曝,使得颜色褪去了一部分色彩,显得清新淡雅。《情书》正是这样一部纯净的有关纯爱、有关死亡、有关追忆的电影。 博子在参加未婚夫男藤井树(以下简称男树)的悼念祭奠时,偶然抄下他中学纪念册上以前的地址。本来是不抱期望地寄了一封信过去,寥寥数字以寄托哀思,没想到居然收到回信,而且落款正是“藤井树”的名字。于是辗转周折了几番,终于明白,对方是和男树中学同班同名同姓的女孩。两个女子通过书信,女藤井树(以下简称女树)将封存在记忆深处的有关男树的“美好”回忆一一倾诉,也让博子得以了解未婚夫不为她所知道的一面。

由中山美惠分饰博子和女树这两个虽然相貌相似性格却相距甚远的角色,这就为影片设置了障碍,博子和女树不能够相见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故事结构和导演的设计巧妙地避免了二人相撞。博子与女树的通信往来,女树对男树的回忆刻画,加之影片三重线索插叙展开的叙事手法,共同构成了这一稳固而奇妙的三角关系。片中博子专程到小樽想要见一见女树未果,导演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镜头,在喧闹的路口,博子轻声呼唤了一句“藤井小姐”,已经骑车驶过的女树停下转身回头,此时镜头固定几秒,在所有观众都以为她们就此相见时,镜头切到全景,人潮扑拥过来,将博子淹没。女树没有看见博子,博子却清楚地看到了与自己相貌相似的女树,从而得知了男树选择自己的真正原因。她也怨恨过,但是到了最后,博子冲着埋葬着男树的远山一遍一遍撕心裂肺地大喊“你好吗?我很好!”时,一切都释然了,她不再念念不忘,不再怨恨,放下了一切对过往的怀恋,真正地与之告别。

整部电影就是一场对逝去时光的祭奠——逝去的故人、逝去的青春、逝去的朦胧的爱情。但是就日本的传统文化来讲,美好的事物中也总隐藏着幽怨和死亡的气息。日本有着“春日的樱花婀娜多姿,但其根下总埋着尸骨”的典故。该片虽如一首散文诗一般优美,但其中也处处藏匿着死亡的气息。男树的祭奠典礼、女树的感冒、女树父亲的过世、冻死在冰雪中的蜻蜓、旧屋搬迁、抢救女树等等这一系列传达着死亡讯息的符号贯穿着影片始终。几乎在岩井俊二的所有影片中,他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剥开死亡的面纱,《莉莉周》中的斗殴,《梦旅人》中的意外和手枪。影片中,博子和女树都笼罩在死亡中。尤其要讲的是女树在医院看病的场景。她靠在座位上睡着了,依稀听到护士在叫“藤井树”的名字。走廊的尽头突然被照亮,一辆无人推扶的病床从拐角处驶来,画面快速剪辑了两三次,病车越来越近,女树看到上面躺着的是正在被抢救的父亲,她与父亲站在走廊的两端,此时导演运用了补偿镜头(希区柯克镜头),摄影机一边后退一边使用快速向前变焦镜头,画面突然变形,楼道空间被拉长,树奔跑起来,镜头跟随在她身后,左上右下地来回摇摆,时不时切换她的侧脸与背影,当女树推开抢救室的门,画面突然切换到少女藤井树与少年藤井树的那次告别和中学开学时点名的情景。她梦中见到的人都已逝去,她的那段青春记忆也已逝去,现在她开始慢慢回想起来。然而死去父亲的妹夫忘记大哥的忌日,少女藤井树在父亲的葬礼日轻快地在雪地上滑冰,在忌中见到前来还书的男树露出灿烂的笑容……在这部影片中,岩井俊二将对死亡的写照处理的十分唯美,哀而不伤。

电视台出身的岩井俊二在电影的拍摄上也诸多沿用了拍摄电视的手法,如现场报道式的跟拍、多机位跳切。从传统上来讲,为了创造电影画幅内,角色之间、场景之间的立体感与空间感,进行角色的走位调度,纵深构图安排,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达到这些目的,比如轨道的安排、变焦镜头的细微调整,以及灯光的精巧摆放,都是所谓现场调度所必须明确的工序。但是岩井俊二另辟蹊径,并不想一味的使用业已成熟的方案,而是大量地使用广角镜头,大量地进行非正常的多主光源布光,大量地进行机位的灵活变换,以一种高效省时省力,但是同时能带来一种莫名的临场感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影片中,导演使用浅景深镜头对中山美惠的表演进行诠释,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贴近人物。在构图上,既可以看到符合标准构图原则的稳定画面,也可以看到故意打破平衡的画面。人与景物相呼相应,景物的及时出现总能填补人物语言的短暂缺失,使得画面具有极强的流动性。

在色调的运用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在讲述博子的这条线索时,画面是冷色调,到处充斥着漫无边际的皑皑白雪。影片的开始,一个长镜头,博子从雪地里起身,从离画面很近一直走到山下看不到人影,画面只有雪白和青黑两种色彩,博子的着装也以冷色系为主。直到秋叶先生向博子示爱的场景,才出现了桔红的火光;在讲述女树这一线索时,由于是冬季的小樽,处处被大雪覆盖,色调仍然偏冷,但好过博子;只有在回忆少年时期的画面,犹如宫崎骏的动画片一样色彩鲜艳。此时,配乐也由哀婉的钢琴曲转变成活泼轻快的小提琴曲。导演用暖色调描摹回忆,用冷色调书写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引导观众对这段回忆更加关注,其对于往昔的留恋和追忆可见一斑。

在用光方面,岩井俊二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高光、逆光拍摄,这种在其他摄影师看来是自杀的行为,却成为他招牌式的电影风格。这样的手法,在《情书》以及《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作品中均有体现。从摄影角度来看,所谓逆光摄影,是一种有别于正常摄影的技法,因为它所描绘的最终成品并不是人眼正常情况下能够识别的。一般来说,逆光摄影的最明显标志就是剪影,因为往往背景曝光级数高于前景,背景正常曝光,缺少光线的前景就会漆黑一片。而正常的肉眼观察是看不见这一现象的,因为人眼会自动调节,保证注视区域的亮度信息完整。岩井俊二所使用的逆光技巧,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统一提高曝光量,从而能够看清人物的面孔,同时让人物的轮廓融化在稍微曝光过度的背景中。这个是接近肉眼观察的效果,而且是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状况。一般电影会在电影布光上下很大功夫,通过4到5个角度的光线,塑造起在美术上十分正确的人物形象,但也因此丧失了真实性。而逆光,可以很好的充当主光源,同时淡化背景因素,突出演员的存在,真实性也大大增强。不矫揉造作,体现淳朴的美感,岩井的电影普遍存在这种倾向。同时,逆光是一种十分内敛的手段,这对于表现片中主角的心绪来说非常合适——男树深沉内敛的性格,最终也没有告白;女树朦胧的好感却也不了了之;博子压抑的情感寄托。我注意到,《情书》中所有存在窗户、门等会透光的地方,都无一例外地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光线效果,是由于高光太过充足而导致的,人物经过也因此而被虚化,轮廓若隐若现变得不那么真实。最经典的一个画面是,男树靠在窗边看书,身旁白色的窗帘随风舞动,男孩在窗帘旁若隐若现。此时,光线从窗外打进来,男孩处于逆光的位置。若是普通拍摄,男孩的面目将会暗淡不清,导演于是做了补光的处理,使男孩的面孔足够清晰而又与窗帘的高光部分形成对比,出现局部光斑的效果,亦真亦梦。女树不经意地抬起头,注视着沉默的少年,朦胧的情愫暗暗铺开。

影片的最后,女学生们将夹着画有少女藤井树的借书卡的书送到女树手里,书名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女树曾经翻看过借书卡,遗憾的是她没有发现背面的秘密。那本书是少年藤井树交给她手里,那次是他俩最后一次相见。女树拿着借书卡,明白了一切,一时间百转千回。之前进行的一场关于过去的回忆,她以为那是属于博子的,其实那是属于她自己的。

第三篇:《视听语言》课程总结

课程名称:《视听语言》 任课教师:崔皓越 学

时:54学时 考核方式:考查

期:2013——2014年第一学期

班级:11级播音与主持专业1班、2班、3班、4班、5班

当前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视听文化的年代,人们越来越依靠影像来获取信息,传播学家施拉姆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受众对于媒介产品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否以最省力的方式获得最完整的视觉信息。视觉文化的发展为影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前景,而人们日益增高的视听审美水平,也对从业人员和即将走上影视传媒道路的高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播音主持的专业课程《视听语言》旨在向学生讲授构成影视画面和声音的基本元素和其构成的基本语法,为学生以后的拍摄实践打好基础。作为高校的艺术类专业,面临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传媒从业人员。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社会相关动态,意识到这门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即传统的视听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教学的专业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应该把启发学生思想,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

随着时代的发展,开放性,流动性、灵活性与竞争性对高校进行了挑战。在这一背景之下,我们课程组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手段、课件以及考试的模式等部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补充和修正,使该课越来越贴近素质发展的需要。并在教学实

践中打破原有的旧框框,尝试着建立多元、立体的教学体系,将“视听语言”课程置身干文化群落以及声画景别中来创造一个重审美更重创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于素质教育的该课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宏观上。打破单一的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系统的工程来研究,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中观上,结合大学的特色,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了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培养体系,实现了以科研促进教学。微观上,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体系。并做到“三个一”,一个知识点,一个或多个能解释知识点的实例,一个或多个相应的思考练习题。

视听语言是电影的画面、声音艺术表现形式的代名词,又是电影艺术手段的总称。视听语言的基础是电影的两大基本元素——活动影像和同步声音。它涉及镜头内容、镜头形式、分镜头规则和声画关系处理四个方面。具有一定内容和以适当拍摄方式拍摄的镜头是电影视听语言的基本单位,镜头组接和声画关系处理则把它们联结成电影视听结构的整体。视听语言是表现电影内容的基本方式。与剧作、表演一起,共同构成导演创作的三大艺术手段。视听语言也是形成电影风格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导演以不同的方式运用视听语言。从而创造出风格各异的影片。

《视听语言》是一部论述电影基础知识和构成元素、分析电影艺术技巧的比较全面的大专院校电影教材;是大众传播专业学生、电影爱好者的良好读物;也是一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用结合,便于应用和操作的创作指南。《视听语言》从电影的最基本元素影像入手,结合中外电影作品中的经典段落,分析光、色彩、构图等视觉构成要素的艺术特性,进而深入讨论蒙太奇、长镜头、场面调度、镜头组接、节奏、声音等视听语言各个重要环节的表现力及相互关系,体现了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系统分析和总体把握。

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是不会满足于对具体事物的机械复制的,画面上的形象是他对事物的主动选择、组合的结果。艺术家首先是借助画面进行思维。有研究显示,人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90%来自视觉,视觉在人的五种感觉之中是最重要的。电影艺术家通过画面和观众交流,或叙述故事,或抒发情感,或表达意念。罗伯·格里叶说:“考虑一个电影故事,在我就已经是用画面来构思的过程,这里涉及一切细节,不仅包括表演和背景,而且还包括摄影机的方位和运动,镜头段落的组接。”

电影的诞生多少克服了其他艺术表达方式中视觉与听觉、时间与空间、表现与再现相互问彼此隔离的美学矛盾,它可以更直接、更全面地表现生活。作为传统艺术,文学、音乐、绘画、雕塑、舞蹈和戏剧分别以文字、声音、线条和色彩、材料和造型、演员现场表演等为基本表达方式。电影则以影像作为基本表达方式,它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来讲述故事,传达艺术家对世界、对生活、对人性的看法。在中国的文化环境当中,有文化的人或者说读书人更爱一种曲折,一种东方的、儒教的委婉。这一点与西方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决定着西方的视听语言在语境的营造上同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别。比方说西方可能更注重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而中国人可能更喜欢故事本身,也就是更关注镜头呈现出的情节。所以,中国的视觉是有寓意的影象,深刻的,而且其深刻性必须完全育于故事中,绝对不是直白和热烈。否则很可能被有知识和思想的人士指斥为庸俗和无聊。这是中国特色的欣赏文化,不追求感官而要求思维。不过,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化的衰变,这种欣赏文化也开始转变--好莱坞的标准成了世界的标准。但是,唯一不变的是语法,这个是相通的,因为人的生理结构是相似的。

传媒学院播音教研室

崔皓越

2013年1月7日

第四篇:《美国往事》分析视听语言

《美国往事》的视听语言分析

这是一部描写友谊与对立、忠诚和背叛等人性冲突的黑帮史诗电影,导演一改好莱坞传统西片的格局,以独特的视角塑造了美国黑社会人出生入死的人物形象。影片颇有气势,暴力的描绘有一种诗意。时间跨越40年,从经济大萧条、禁酒令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均作为背景。影片只选取原作中的几个人物和几件事件,采用典型的好莱坞叙事结构。所不同的是,影片的时空结构处理颇有特色,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将故事逐渐展开。

《美国往事》有很多更深层的思想在里面,影片三个多小时的片长所容纳的是一段较长的历史,里面的厚重让我在看完影片后想了很多。《美国往事》蕴涵了很多沉重的东西,从人们反抗大环境到人性光辉的体现,从友情到爱情,有很多残酷的东西。

音乐在这部影片起着重要的作用。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始终,无时不在感受音乐的力量。长迪吹出缓慢、哀怨的而略带怀旧的情调。无论是黛布拉舞蹈场面,穷孩子搞恶作剧的场面,还是抢珠宝店时面条对卡萝尔施暴的场面,无不伴随着优美的旋律,音乐的作用旨在阐释主题,用音符去述说一段值得回忆的往事。“上帝赐福美国”、“夏日时光”、“昨天”、“日日夜夜”等歌曲和配乐无不再现了叙事的年代,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 影片的摄影相当讲究,画面的明暗处理十分得体。回忆的镜头,多采用近似黑白的摄影,有些场景画面非常明亮,场面出人意料的豪华。

面条的自我逃避,如影片的首尾所暗示,他的一生就像鸦片,是场幻梦。

他一直在逃,却始终被过去追杀,被影子缠绕。鸦片馆里无人接听的电话铃声,让他想起向警居的告密,这告密把三个朋友送向了死亡;仇人的追杀,让他坐上离开家乡的列车,这列车把他送向了35年的逃亡;“贝利”部长的请柬,让他看到掩盖过去的面纱,这面纱几乎欺骗了他的一生;即使Max的出现使真相大白,他也仍然不愿承认35年前的一幕是场戏,仍然不愿承认眼前就是夺走他一切的曾经的挚友,他悲怆到欺骗自己。最后,年迈的面条仿佛又回到35年前的鸦片馆,他躺在床上,静静的等待那无人接听的电话铃声,但电话没有响。于是他面对镜头,露出了笑容。一切的悔愧和伤痛,被幻梦洗清。

幻象消灭是人生里命定的悲剧„„转瞬间,或许,便已敛息了最后的焰舌,只留存有限的余烬与残灰,在未灭的余温里自伤与自慰。

没有哪部电影把友谊的忠诚与背叛写的如此沧海桑田。

一切都无法言说。

除了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彼此沉默着看到过去,仿佛面对远古的海洋,埋藏着人类最深沉的情感。

第五篇:视听语言:狮子王影评

我看《狮子王》

这是个关于爱与责任以及成长的故事。影片讲的是非洲大草原的动物王国,史诗般的宏大场面和意味深长的人性的演绎又引起人们有关生死轮回、智慧传递等终极问题的哲理思考。其主题超越任何文化和国界。老狮子王向群儿子传授的道理貌似简单,其实富有深刻的哲理:生命的轮回、万物的盛衰,一切都必须依照自然规律。当太阳从水平线上升起,夜晚转成白昼,非洲苏醒了,万兽群集,荣耀欢呼,共同庆贺小狮子王辛巴的诞生。小狮子王辛巴在众多热情忠心的朋友的陪伴下,不但经历了生命中最光荣的时刻,也遭遇了最艰难的挑战,历经生、死、爱、责任、成长、生命、自我救赎等生命中种种的考验,最后终于登上了森林之王的宝座,也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自然中体验出生命的真义,也体现了亲情、友情的故事。 影片随着一声呼唤太阳从天边升起,金合欢树由黑变绿,非洲草原又迎来了一个灿烂的黎明开始。画面上显示着动物在相互催促着,向荣耀石方向奔走。一支浩浩荡荡的动物大军进行在辽阔的原野上,当所有动物到达荣耀石时,威风凛凛的金鬃狮子木法沙和王后沙拉碧,正接受德高望众的大法师拉菲奇对小王子辛巴的洗礼,然后拉菲奇将小王子辛巴高高举起,荣耀石沸腾了,云散了,一束金光照到未来的国王身上。所有的动物都肃然起敬,向辛巴鞠躬。然而在荣耀石的背面,因未能获得王位而怀恨在心的木法沙的弟弟刀疤正在策划一个推翻哥哥的阴谋。他把目标定在才随父亲视察王国回来的侄儿辛巴身上,他利用辛巴孩子好奇的心理,故意说出大象坟地的神秘,并用激将法诱导辛巴与娜娜进入了那块不属于普莱德国土的禁地。鬣狗一家三口欲吃掉两个小狮子,但遭到辛巴的强烈反抗,最终木法沙的及时赶到,救两只小狮子于危难,在归途中,木法沙告诫儿子:勇敢并不意味着蛮干!父子俩仰望浩瀚星空,沟通着情感。在不太远的山洞中,刀疤正在给鬣狗训话,并布置了杀死木法沙父子的计划。他们计划将辛巴诱入山谷,由鬣狗追赶受惊角马,木法沙一定会来救儿子,最终将他们父子俩杀死。计划基本如期实施,只是辛巴幸免一死,刀疤又命鬣狗三人追杀辛巴,但还是被其逃脱,刀疤如愿控制了荣耀国。

当辛巴醒来后,见到野猪彭彭和猫鼬丁满,在他们人生哲学“Hakuna Matata”的劝解中,辛巴逐渐忘记烦恼与彭彭、丁满结为挚友,开始新的生活,转眼已成长为像木法沙一样威武的雄狮子。在一次游猎中巧遇幼时女朋友娜娜,了解到目前荣耀王的黑暗现状,并在大法师拉菲奇的鼓励下,带着彭彭、丁满回到荣耀王,当众揭穿了刀疤的阴谋,在经过激烈的搏斗中,最终正义战胜邪恶。雷鸣闪电过后,荣耀王在新狮王辛巴的带领下,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辛巴与王后娜娜的儿子仍然是由大法师拉菲奇为他洗礼,彭彭、丁满也为他祝福,所有动物又重新汇聚在荣耀石下,欢呼雀跃,向他们未来的国王鞠躬致敬。

从镜头上来看,影片中的用了远景、全景、近景、特写、俯视、仰视、推拉、摇、移等镜头将角色形象、背景时空、场景气氛等各种视觉元素渲染的淋淋尽至,利用镜头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感知到动画镜头中所传达的时空转换及由此产生的艺术魅力。镜头设计上看得出导演在创作中既传承了传统动画的精髓,又有着强烈而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现代特征。如影片第一段:祝福。天亮了,所有动物要赶到圣岩,向新生的王子辛巴祝福。随着三声呼唤,天开始渐亮,红日东升,百兽苏醒。每一声呼唤配合每一个镜头的变化,画面内容也作调整,然后各种飞禽走兽向一个方向运动,有长颈鹿、大象等。镜头切换到一个瀑布大远景,一群鸟入画,在鸟入画的同时,镜头也转为俯拍大远景,观众看到河流上空鸟的飞行,而且是不同高度的群鸟飞行,画面以暖色调构成一俯视的透视图。即而又接大象等走兽经过画面。有五颜六色的小鸟落在白色象牙之上。又是一个俯拍结合高速摄影手法,加上情绪由低到高的音乐,用推镜头和音乐把观众的视线吸引到由远而近的圣岩上。一头威风凛凛的金黄鬃毛的雄狮屹立在圣岩上,沙祖也随之飞到圣岩,接狮王木法沙微笑的近景,转逆光拍摄全景斑马群,马群由中间分开,阳光显现之处走来大法师拉菲奇。圣岩上的木法沙面带笑容,迎接老前辈老朋友的到来,镜头全景推至中景拉菲奇与狮王的拥抱。转至王后沙拉碧与王子小辛巴。木法沙入画,暖色调画面,给人温馨和美的家庭之感。随拉菲奇前来饿小王子洗礼式的祝福仪式,然后双手举起小王子辛巴,此时,画面全景摇摄,色彩为黑色拉菲奇,黄色小王子辛巴,背景是蓝天。镜头切百兽欢呼雀跃并施跪拜大礼,镜头缓缓拉开,我们看到狮王夫妇满意的笑容,

镜头拉至大远景定格,欢呼声和音乐声也随之结束。它有镜头推、拉、摇、移的运动技巧,也有光线色彩的合理搭配的画面构图。

影片的故事背景被设在了生命力旺盛的非洲草原,在色彩鲜艳耀眼的非洲缀锦上《狮子王》以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故事情节、流畅的画面、深刻的主题,散发着的时代气息。影片的歌曲无论从曲调还是歌词,始终透着“生命轮回不息”的主题,与《狮子王》所要表达的立意相切合——“人生旅途坎坷不平,你要去体会它的真谛,尝尝人情冷暖,或是体会世间风险,没办法逃避,看这世界转动,永不停息”。歌词不仅暗示了辛巴的成长,更预示了草原的生命“永不停息”。

画面上《狮子王》从当拂晓的阳光逐渐吞噬黑暗,崭新的一天降临世界。水流开始孕育波光,山峰展露出挺拔的姿态,黑暗已逝,白昼划开生命的束缚的壮阔场景中拉开序幕。非洲大草原的勃勃生机,由弱到强,通过细腻的视听语言表现出来。影片由初生的朝阳预示“新生”。用红色吞噬黑色,金色吞噬红色的色彩动态来表现日出的壮美。音乐上伴随着清亮的歌声,更给人以一种豁然开朗,充满希冀的感觉。动物纷纷探头想东方观望,飞鸟展翅飞起,脱兔奔跑。画面以红色与黄色为主色调,缓解了人的视觉审美贫乏。全程搭配着女声,由温和到淳厚,有低沉到高昂,与日出的由弱到强相互相应,在视觉和听觉双方面引人入胜。两只长颈鹿缓缓走上山坡,仿佛受到朝阳的召唤,迅速跑下山坡,剪切至蚂蚁迅速的搬运,这其间,动物的肢体节奏明显加快,搭配的女声也明显提高了音调。当沙组从动物上方展翅飞向荣耀石的时候,音乐由温和瞬间变得浑厚而高昂,预示着画面中出现的人将会是这个草原生命的主宰着,保护着,拥有无偿的荣耀。音乐在影片中起到了提炼剧情以及体现人物之间关系的作用。用音乐烘托气氛,紧紧抓住人的心弦,在影片的过渡段落,也利用音乐与画面的剪切,使影片在短暂的时间内能够讲述较长时间发生的事情。《狮子王》音画的完美交融、人性化的叙事方式传递了生命链和进化的原理,它以绚丽的色彩、动人的音乐、夸张的形态、幽默机智的语言和人性化的动作,使辛巴、娜娜、穆法沙、丁满、彭彭与刀疤、鬣狗之间的故事赢得人们的喜爱。在画面的细节上《狮子王》不到五分钟的序幕,可以分为“日出”和“祈福”两个部分。比如动物的行动以及声音细节——小长颈鹿登上山峰时,因为阳光刺眼而微微躲闪;大象牙上停留着各种色彩的小鸟,为象身的灰暗增添了视觉的跳跃感;落后于群队的野鸡险些被大象踩到,发出声嘶力竭的叫声等。画面还很注意整体中寻求变化,比如影片的序幕中出现了四次水的画面。第一次是鸟的栖息地,阳光还未普照,水是蓝绿色的;第二次是瀑布,太阳微露,瀑布呈现温和的粉红色;第三次是俯视的长河,太阳金色的光芒铺洒,水面是耀眼的金黄;第四次是斑马奔跑而过的小涧,太阳已升起,水呈现淡淡的紫色。这一系列色彩的变化,即增添了画面的逼真效果,又体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变换。

《狮子王》编导通过完美的故事情节及色彩、气势给人的视觉冲击相结合。而且加上绝佳的音乐伴奏故事的感染力翻倍,令它超出了一般卡通能给人的震撼,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佳作!。

上一篇:食堂员工培训管理制度下一篇:室外道路清扫保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