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视听语言影评

2024-04-10

罗生门视听语言影评(共3篇)

篇1:罗生门视听语言影评

罗生门观后感

著名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是一部对于人性探讨的电影。黑白的电影画面中充满的是对诡异变化的人性的多方位拷问,此外这部影片的叙述方式也十分独特。

影片开头就是一场磅礴大雨,一位乞丐,一位僧人和一位樵夫在破败的罗生门下躲雨。随着樵夫的“我不明白„„我真的不明白。”开始了一桩命案的回忆。而在叙述期间又不断在公堂,案发现场和罗生门之间转换,形成了一种时空的交错感。但是,故事发生的源头只是乞丐,樵夫和僧人在罗生门下避雨的故事,而且影片结尾也是雨停了,樵夫抱着被遗弃的婴儿与乞丐,僧人分别。从这个大方向来说,这部影片的叙述方式是插叙的方式。

除了这一种叙述方式,在公堂上描述武士的死因的时候还运用了文学技巧中的复式人称叙述角度技巧——共焦点式的技巧。对于武士死亡这件事,总共有六个人出面叙述这桩事件。分别是强盗——多囊丸,武士的妻子,一位巫师,抓住多囊丸的人,那位僧人以及樵夫。首先是由僧人和樵夫出面叙述三天前在山上遇见武士和妻子赶路的场景接着是抓住多囊丸的人描述在河边发现痛苦的强盗多囊丸。然后多囊丸出面叙述他的案发过程,他坚称虽然自己确实贪恋武士妻子的美貌而设计绑架了武士并且和武士妻子发生关系,但是并没有想要杀死武士。但是武士妻子一再挑唆,说只能一个人活下去。所以才展开了一场公平的对决。而接着上公堂作叙述的武士妻子却说,多囊丸在同自己发生了关系之后就落跑了,而自己的丈夫却因此而对自己产生了厌恶憎恨之情,自己悲痛交加昏迷过去后,醒来丈夫就切腹自杀了。被请来替死去的武士叙述的巫师却又说出了另一个版本。她说,武士被绑在树上后目睹了自己的妻子和多囊丸发生关系,一开始被迫的妻子却后来变得主动了。不仅如此,本想带着妻子一走了之的多囊丸,却被自己的妻子拉住,说要杀死自己才能走。这不仅让自己震惊,连多囊丸也决定不再要武士的妻子。妻子趁机逃走,多囊丸也走了,武士自杀。除了这几个在公堂上的叙述之外那位樵夫也在罗生门躲雨时说出了自己看到的场景,说是因为妻子的挑唆唔适合多囊丸不得不展开决斗,最终多囊丸用长剑刺死了武士。

然而即使是樵夫的言辞,也受到了乞丐的质疑。四个主要人物的叙述虽然都是针对同一件事情,但是各种细节却大相径庭。这样由目击者提供证据体式的叙述角度,在细微之中让观众逐渐明白导演的用意。

就像那位乞丐刚开始说的那样:“了解的越多越糊涂。”虽然事件的真相只可能有一个,但是我们却从不同人的嘴里听到了不同的故事。除了感触最多的那关于人性的自私之外,我能感觉到的是人自己主观的认识的不同。其实,就个人而言,我更相信多囊丸说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强盗,他也并不否认自己杀死了武士,他之所以认为展开的是一场公平勇敢的决斗是因为内心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而没有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会杀死武士并非自己本意,而是武士妻子的挑唆。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像樵夫说的那样,多囊丸和武士的决斗相互之间都是颤颤巍巍的,拿着剑的手都在抖。没有武士妻子在一边的撩拨,根本无法进行。这是一个人对自己认识上的无意识的误差,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妻子纵然有挑唆两个男人终而使丈夫四方的嫌疑,但是她在对自己行为的认知上也有无意识的误差。她叙述的故事有假的可能,但她觉得自己受伤被害而感到委屈,留下的眼泪是真。她问心无愧的流着泪,想着自己不幸的遭遇。

这种,对于自己认识的误差,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鲜少有人能够深度且完全客观的剖析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就像很小的时候我们同别人吵架那样,被家长或者老师责问起来都是:“他怎么样怎么样,所以我才„„”从来不会是:“我怎么样怎么样。”这种误差比起冰冷的自私自利更为恐怖,它让我们完全沉浸在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并且毫无意识。个人的感观覆盖了一切的理智思考。武士的妻子只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对待,却忘记思考自己可能也对别人实施了迫害。

这就应了乞丐和僧人的那段对话:“撒谎是人的本性,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甚至不能对自己诚实。”“可能是吧,但那时因为人们太脆弱了所以才撒谎,甚至对自己说谎。”这样的一种悲哀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我们不敢认识自己的本真,不敢坦坦诚诚地看自己的缺点。

然而,即便是像乞丐那样坦然地面对了人性的自私之后。绝大部分的人又选择了破罐子破摔式的生活态度。也是像乞丐一样,公然抢夺一个弃婴的衣物而问心无愧。反正人性是自私的。那么,这世界真要想僧人说的那样:“世界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僧人在这部影片里是一种宗教的代表,宗教看透着人世的苦痛却无可奈何,只好自身和着苦海远离,远远地心痛着,怀着美好的愿望默默祝福。就想僧人表现出来的那样,面对乞丐的责问,面对事实的残酷,总是悲痛的不能自已,总是会往小角落里蜷缩。一方面他显得无奈无力,一方面又坚定着“我还是相信人类”的信念,独自落寞。这是一种比较无力的方式,从中也可以看出导演,编剧在对宗教的态度上持有者肯定但不是很提倡的态度。

而那位可能也是在撒谎的樵夫,却让我看到了导演想要表达的对于这样人性冰冷世事残酷的世界的处理方式。樵夫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虽然很有可能他拿走了武士那把价值不菲的短刀,但是樵夫身上有着一种正义感。不同于僧人的无力的正义感,樵夫的正义感可以使他有力量去和乞丐辩驳抗争——在乞丐抢掉弃婴父母留下的财物的时候。樵夫的正义感也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在面对象征着新的希望的婴儿的时候,将它领回家抚养。

每个人都难以抗拒人性固有的阴暗面,然而我们不可以因此而堕落,更不可以因此而放弃希望。直面自己的弱点,用勇气和实际的行为抗争所谓的人性,只要坚持,再磅礴的大雨也有放晴的时刻„„

篇2:罗生门视听语言影评

这个电影所叙述的故事很简单,也很复杂。该片中人物一共有8个人,4个场景,但正是这样才显示出黑泽明的特别之处。

第一个场景——罗生门下。门楼外大雨滂沱,闪电交加,导演用善用的环境手法暗示故事的发展必定是曲折离奇、苦闷悲凉的。镜头拉近,残破的城楼门下,乞丐、樵夫、苦行僧,樵夫和苦行僧一脸忧愁和不解,这也就让躲雨的乞丐闲来无事过来攀谈引出了故事。苦行僧从一开始就开始说教,虽然所说世间万象都是事实,但毕竟过分悲观,这也为影片结尾苦行僧态度转变——为了曾经怀疑樵夫抱走孩子的动机而羞愧——做了铺垫。乞丐从影片到结尾都是一个“恶”人的姿态出现的,只不过是在这个战乱频繁、横尸遍野已经为常态的时代已经麻木不仁的一个人,生存才是王道,所以对于苦行僧说教的嗤之以鼻以及结尾拿走包裹孩子的和服都是情理之中的。樵夫是这里面导演很浓墨重彩刻画的一个人,作为案件的当事人,他有俩个不同版本的描述,一个是为了防止被牵涉到案中编造的谎言,一个是被迫说出来的真相。俩个不同版本的叙述足以证明,人人都有私欲,每个人都是脆弱的,有脆弱的地方就有谎言。如果说4个案件的当事人对于案件发生的描述是高潮的话,那么影片结尾弃婴的出现就是影片的点睛之笔。乞丐收养弃婴让苦行僧在那个人们互相猜忌、怀疑、恶性表露无疑的年代看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希望,也让一直沉浸在悲痛中的观众长舒了一口气,或许结尾是作者自己的意淫,有点刻意而为之,但终归也是对于刚2战结束后不久的日本民众的一个慰藉。3个角色的选择很到位,苦行僧、乞丐、樵夫分别象征着善、恶以及善恶兼而有之,结局的意味也非常明了。

第二个场景——树林。该影片大多数镜头和情节都放在树林这个场景中,一方面树木丛生和阴郁的树林和犯罪挂上钩是最正常不过了,另一方面我觉得也隐喻了案件真相的扑朔迷离。很明显,武士、武士妻子、强盗都在为了提高自己的形象都有自己不同的叙述版本。武士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有血性更符合武士精神,强盗为了突出自己对于英雄的惺惺相惜和自己的“侠肝义胆”甚至是来解救武士妻子的,而武士妻子则为了突出自己的忠贞。而通过同一场景四个人不同的叙述逐渐将人性中恶的一面展现出来。比较起来樵夫作为旁观者的角度更为客观,也可能更接近事情的真相。原来强盗和武士在面临生死抉择时是如此懦弱无能,决斗就像市井上的吓破了胆的小混混胡打乱挠,而武士妻子也掩盖了在被强暴中产生的快感以及在武士和强盗搏斗过程中自己因为害怕而逃之夭夭的事实。印象很深的是武士妻子一直都在嚎哭,不管是她自己叙述被丈夫漠视后的因为内疚而痛哭还是樵夫叙述的她自己看到丈夫和强盗俩个人都懦弱无能而自己因无助嘲笑而痛哭,或许这也印证了女人在日本社会中的下层地位,也算是黑泽明对于女性不公的一种呐喊吧。

第三个场景——县衙。不知道在日本审讯犯人的地方叫什么,我们姑且称之县衙吧。这个县衙中的审讯人员是没有露脸的,就是几位案件当事人的各执一词,因为没有逼迫和质问,所以更能让人们讲出真实的谎言。县衙背景很干净,只有一堵墙,大堂布置也很简单,不像审讯,而仅仅是心灵的拷问。在人们申诉供词的过程中有一幕很精彩,就是武士借巫婆之神还魂,诉说武士版本的“真相”。巫婆的双眼充满了怨愤、憎恶,而且都用的是近镜头,给人一种压迫感,混音的配置在那时候应该已经很超前了吧,而死人也是会说谎的更让案件陷入了僵局。从县衙前前后后不同人的叙述,不断的推进事情的发展,让一个个脉络清晰展现在观众面前,没有大幅多的跳跃也没有刻意刻画,仅仅是平铺直述,让观众有种代入感。

第四个场景——河滩。这个场景虽然是为了讲述强盗被抓至县衙顺笔带过的,但是也为刻画强盗内心挣扎以及还原强盗供词做足了功夫。强盗落马我本来很倾向于强盗的叙述的,毕竟身强力壮的强盗怎么能轻易跌下马然后在沙滩上面部痛苦四肢痉挛呢?但仔细推敲下也不对,如果他中了蛇毒,为什么在与武士搏斗以及强暴武士妻子的时候毒性没有发作,偏偏在事情结束后才发作,是不是太巧合了?如果樵夫的那个版本是真相的话,那之所以强盗跌下马在地上匍匐爬行精神不振是因为他确实胆小如鼠,而且又经过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的洗礼。

篇3:罗生门影评专题

一部片子能衍生出一种叙事手法,并且被提到用其名字命名,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希区柯克讲故事之高明举世公认,但从来也没有谁说过“《眩晕》式叙事”吧?奥逊威尔斯是大牛中的大牛,但你几时听说过“《公民凯恩》式叙事”?爱森斯坦更是一个电影语言发明家,但你恐怕也没有听过“《战舰波坦金》式叙事”吧?徒子徒孙们每拍出一部几个角色来回回忆往事的片子,无论是剧情战争还是侦破,影评人都得把罗生门这个老祖宗重新拉出来膜拜一次,如此积累起来的高人气,恐怕连巴菲特资产滚雪球的效率也要甘拜下风。

罗生门是如此具有超前性,以至于这个在当时略带实验手法的叙事在后辈手里竟难以再发挥出新的创新,无论是最终拼接出了战争英雄感人故事的《生死豪情》,还是案件真相在多人叙述后反而成了一团糟的《蛇眼》,基本上都是在老框架里兜圈子,无法跳脱老黑的结构。在2000年,一个天才的年轻导演通过把一部电影完全倒拍创造了一种比罗生门更为花哨的叙事,虽然得到了评论界的吹捧,但也使得很多人看不懂,可见要在玩叙事和把故事讲得通俗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老黑这部60年前的作品仍能给当代导演上一课。直到新世纪,《刺杀据点》和《基地疑云》这样的纯商业动作片仍通过罗生门式叙事加入相当不错的悬疑效果,就是明证。至于《英雄》,呵呵,我不想评论,你知道原因的。

老黑即使一辈子只有这部片子,他也足以被推上大师的神坛,并且在电影仍存在的未来中,都不用担心会被挤下来。当然他又继续拍了很多其他片子,虽然这其中再也没有一部能被用来命名一种手法了,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些片子一样的好看,大师嘛,就是这样的。

说到《罗生门》这部影片,其实在这之前我就听说过,但一直没有看,直到前段时间才完整的欣赏完了这部轰动影坛的电影。

影片《罗生门》是由著名剧作家桥本忍根据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于1921年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改编的,是大导演黑泽明的惊世之作,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历经半个世纪的时光依旧光彩夺目。

我个人觉得《罗生门》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震撼力,一方面要取决于它深刻的电影主题。影片以一宗案件为背景,描写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然而其结尾的人性化转折又将原有的对整个世界的绝望和对客观真理的疑惑,一改成为最终强调人的可信,赞扬人道主义的胜利和道德的复兴。当然,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它别样的拍摄手法,4个人,各自的独白,串起了整个故事的主线,手法创新独特,耐人寻味。

除了我们刚刚说的这部电影的深刻主题之外,我想要谈的应该就是《罗生门》别样的拍摄手法。

其实,一部电影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给人以最大的想象,这可能是很多导演都比较关注的问题。《罗生门》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

拍摄手法一:拍摄凌乱景物,体现象征意义

综观整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象征物:

残破的城门、神秘恐怖的树林、连绵不断的大雨、游移不定的凶杀,以及盗贼、樵夫、武士、僧人、这些象征物连缀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发散性的大网,这张网中不存在任何肯定性的内容,更形象的说就是网里面没有一条鱼是完整的,或者说没有任何一条是确定存在的。残破的罗生门在镜头中坚定地游移着,在这样一个强大而矛盾的场景中发生的一切必然会让人无法琢磨。

拍摄手法二:同一事件,不同情景再现

影片通过用五个人在公堂上的供词和行脚僧、卖柴人、打杂儿的避雨中闲聊的形式,表现了这几个人对武士被杀这一事件的经过作出的不同的结论:

强盗多襄丸说,他没有杀那武士,是武士和他决斗战败而被砍倒的,半败而死,与他何干?同时夸耀那武士武艺高强,借以衬托自己武艺超超群。

死去的武士武弘借女巫之口说,他是用妻子那把短刀自杀的。将死未死之际,插在胸口上的那把短刀被人被人拔走时才气绝的。

武士的妻子真纱说是她手拿短刀扑到丈夫怀里时,丈夫被她误伤而死的。

卖柴人则说真纱挑起丈夫与多襄丸决斗而被多襄丸砍死的,但两人的武艺都稀松平常,决不像多襄丸吹嘘的那亲。这样就掩盖了他把武士胸口上那把刀拔走的事实。

至于多襄丸的被擒,他本人的陈述和捕快说的也不一致。捕快说多襄丸是从马上摔下来而被他擒拿归案的。多襄丸却说,他是喝了泡过毒蛇的泉水,中毒之后被捕快抓住的。

而且几个人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时,都是在相同的地点,背景和环境都是一样的,这样就给观众一种现场感和期待感,迫切想知道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

其实通过几个人不同的说法,把原景再现了一遍,这种拍摄手法在后来的《英雄》,《罗拉快跑》中我们都看到过。这种拍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我个人觉得给观众想象和思考的余地会更宽泛。

拍摄手法三:简单的取景,绵密的镜头

《罗生门》的戏只集中在四个地方:罗生门、山林、纠察使署、河滩。但重场戏却在山林。417个镜头中,仅仅山林就占293个,占去将近全部镜头的四分之三。特别是灌木丛中高速度地跟拍强盗多襄丸奔跑的镜头,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我在这里列举一二。

第一处: 强盗多襄丸追赶武士夫妇(镜头主要集中在被拍摄者的头部和全体)

第二处:强盗多襄丸拉着真纱去武士的所在地(镜头主要集中在被拍摄者的脚部运动,而且光线的拍摄也非常到位)

这些场景的拍摄最具特色的是它使观众感觉不出摄影机的存在,而是观众的眼睛跟踪而去。

《罗生门》共有53场戏,这53场戏,共用417个镜头。这么多的镜头,组接重极其细致绵密。有的舒缓有致,有的只是一闪而过。这么多的镜头,组接得极其细致绵密。有的舒缓有致,有的只是一闪而过,使整部戏明快利落,剧情紧张,篇幅紧凑,人物的动作迅捷,完美地构筑了整部戏。

其实,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罗生门并不是一部纯粹的叙事电影.不仅仅因为在叙事手法上的对一个事件的多重诉说,而是因为所带来的对故事本身的思索带有一种哲学思辨的味道.它通过大量象征的运用,极少的对白,具有在极端环境中的人的恶的展现,使这部电影带有强烈的诗的特质。

上一篇:心理健康部章程下一篇:三年级作文未来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