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

2024-06-08

罗生门(精选十篇)

罗生门 篇1

作为一名伟大的导演, 黑泽明在影片拍摄方法等方面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 从影片的一开始, 他就运用独特的方法给我们设置悬疑, 片中黑泽明对阳光的运用似乎情有独钟, 他在表现樵夫在林中穿行时运用了大量阳光穿过树林的镜头, 穿过树林的那段路程的效果目的就是要给我们造成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我们期待着发生很多事情, 同样这也让我们感到茫然无措。接着镜头跟在樵夫背后, 距他背着的那把闪闪发光的斧子很近、很大, 这增添了一种不祥的情调, 使人产生一丝恐惧感。这在我看到的许多日本过去的电影中是从未有过的, 而强盗多襄丸的叙述中更有大量眩目的阳光。日本影评家佐藤忠男曾说:“在片中, 太阳的光线被假借为电影语言的一种, 被超乎想象地加以运用, 可能这是过去日本电影中所表现的流动美的最光辉的范例”黑泽明的电影非要把这个反应丑陋人性的事件都暴露在烈日之下, 这就更有力地揭示了人的无可比拟的罪孽。这种样式, 对于人是可信赖的和人是不可信德这样用言语来表达的观念, 可以说是一种重大的突破。由此, 黑泽明高超的导演技巧也可见一斑。

一、剧情简介

武士和骑在马上的武士妻行进在光影斑驳的森林里。一阵微风吹开了遮蔽在武士妻脸上的面纱, 恰巧被不怀好意在这里休息的强盗多襄丸看见, 正是这惊鸿一瞥, 多丸襄贪恋上了武士妻的美貌, 运用狡诈和计谋与武士周旋、搏斗、厮杀, 终于绑缚了武士, 卑劣的多襄丸当着武士的面强暴了武士妻。武士被杀死在丛林里, 是强盗多襄丸杀死了武士?是武士自杀而死?是武士妻痛恨自己的丈夫怯懦, 抑或是武士妻爱上强盗多襄丸, 替其开脱罪责, 而杀死了武士?这看似简单却又复杂莫测的情节, 樵夫、行脚僧、多襄丸、武士妻和武士这几个人从各自的视角出发, 对同一个案件的叙述大相径庭, 使得真相被模糊, 被扭曲。电影正是从这不同角度不同的讲述中, 展开了对人性的探讨。

二、人性的本质

从目击者和当事人的叙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是非常的矛盾的, 但是真相只有一个, 所以必然有人说谎, 可是他们为什么要说慌呢?这在影片的最后才明朗化, 强盗多襄丸说武士妻是在屈从的情况下与之发生关系, 自己事后是因武士妻的恳求而与武士决斗, 两人大战二十三个回合, 终于将武士杀死。在武士妻的叙述中, 自己则是一个受害者, 被多襄丸奸污, 又遭到丈夫的鄙弃, 生不如死。而死者武士通过女巫之口, 又道出了另一番事实:自己亲眼看妻子与他人媾合, 妻子又挑唆强盗杀害自己, 虽被强盗放过, 但认为自己身为武士, 受到了莫大的耻辱, 为了尊严而自杀。最后, 樵夫作为目击者回忆了事件的全过程:真武士妻被多襄丸奸污, 又遭丈夫鄙弃, 羞愤之下用言语挑起二人的争斗, 武弘终于被多襄丸杀死。这似乎就是事情的真相了, 可是却被杂役一语点破:“定是樵夫盗去了武士妻的那柄价值不菲的短刀。”那么, 真相究竟是什么呢?强盗多襄丸给自己塑造起一个勇猛的英雄形象, 武士妻的叙述则体现了自己对妇道对贞操的持守, 武士所高扬的是武士道精神, 以及樵夫的话语中老实巴交与事实无干的自己。他们按自己的意志行动, 虽陷入苦难, 毁灭的境地, 仍然拼死抗争的精神, 如武士、武士妻。其实说到底, 他们的说词都是将自己粉饰成社会道德所认同的那样, 从而掩饰自己的弱点, 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这也是他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必须遵守的行为戒律, 也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被社会接

三、《罗生门》的悲剧性

不得不说《罗生门》是具有悲剧性的, 它的悲剧性是建立在对整个人类弱点、缺陷的反思之上。如: (一) 爱财。强盗多襄丸告诉武士说他有几把宝剑送给他, 武士禁不住诱惑, 丢下妻子去寻找宝剑, 所以落入圈套, 被多襄丸牵制、拖垮、绑缚、陷入悲剧的深渊。 (二) 好色。正是情欲的无可遏制多襄丸才起了杀人之心, 不仅为别人带来毁灭性灾难, 也将自己推向罪恶与死亡的深渊。 (三) 怯懦怕死。多襄丸与武士搏斗之时, 由于对死亡的恐惧, 防范, 他们无规则地乱打乱砍, 僵持, 躲避, 都渴望杀死、制服对方。 (四) 虚荣。着重表现在武士身上, 他为了尊严和人格不致辱没, 武士的鬼魂声称自己拿短刀杀死了自己。多襄丸不惜抬高武士来衬托自己的勇猛, 樵夫撒谎掩盖偷刀丑行, 也是为了虚荣。 (五) 嫉妒。着重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武士恨恨的说在强盗安慰他的妻子时, 他从没看见过他妻子是那么的美。 (六) 自私。作品中的台词:“无论什么人都是为自己”。法庭辩白,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立场上为自己开脱罪责。樵夫隐瞒偷刀的情节, 行脚僧偏激而又怕连累自己;武士妻想要证明自己的无辜和清白, 在官衙上哭天抢地;多襄丸要把责任推卸到客观上去, 又竭力证明自己的勇猛;武士的鬼魂竭力表白自己人格的神圣不可侵犯, 士可杀不可辱。 (七) 狠毒。表现在多襄丸强暴武士妻, 狠毒地欲置武士于死地;武士起而反抗欲置多襄丸于死地;武士妻拿短刀割断了绑缚武士的绳索, 要武士与强盗多襄丸决斗, 武士报以仇恨、蔑视、鄙弃、妒恨的目光;无奈之中, 她又求多襄丸带她上路却遭拒绝;樵夫惧怕官署, 不肯说出真相;行脚僧表现出宿命般的刻薄、冷漠、愤恨、厌世。 (八) 蒙昧迷惘。樵夫反复的台词:“我真弄不明白, 弄不明白。”所有的人似乎全糊涂得不认识自己, 尤其是不认识逆转之后的自己, 樵夫总是说这句话, 我们觉得他似乎很正直, 可到最后我们发现他也为了自己的利益说了谎, 这是多么的讽刺呀! (九) 欺骗。悲剧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使用欺骗的伎俩。恶人多襄丸为霸占武士妻, 欺骗武士;武士 (巫婆) 为维护自尊欺骗官署;樵夫偷取了杀人的重要物证, 为避免麻烦, 欺骗官署。每个人出自私利, 或为维护面子, 或为减轻罪责, 或怕牵涉官司, 都在欺骗。 (十) 卑劣。突出体现在多襄丸身上。为了彰显自己的胜利, 他决定当着武士的面侮辱他的妻子, “我要把与她相好的样子给她男人看”。之后, 武士不考虑自身的责任和过失, 反而推卸责任, 表现出偏狭自私的卑劣;凡此种种, 均表现出作者、导演对人类的处境、生存、生活状态进行反思。写到这, 突然想到影片开头所呈现的罗生门的破败, 萧条, 以及当时天气乌云密布, 狂风暴雨, 怕也是在折射当时动荡不安定的社会背景或是寓意着人们道德的沦丧, 人性的残缺吧!不得不说这是具有相当大的悲剧性的。

到最后, 真相终是被杂役一语道破。影片的结尾处, 杂役粗暴地抢走了弃婴的包被和外衣, 樵夫和行脚僧欲阻止却无能为力。樵夫对行脚僧表示, 他已有了六个孩子, 尽管贫苦, 也不在乎收养这第七个孩子。最后, 行脚僧说:“多亏了你, 我觉得人还是可以相信的。”这里樵夫回归善良, 说明人间确实还存在这真、善、美。当樵夫抱着弃婴离开罗生门时, 暴雨停止了, 而且还有几缕阳光透过厚重的云层倾泻而下, 这个结尾似乎表现了对人性美好一面的肯定, 以及暗示着人性的光辉终会有回归的一天, 社会的黑暗也终有退去的一天。

摘要: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是上世纪的一部经典影片。这部影片具有深刻的意义内涵, 影片通过对案件的描述, 在思想内容上对人性本质和道德存在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揭示影片在思想上的悲剧性。

关键词:黑泽明,罗生门,人性,悲剧性

参考文献

[1]黄晚.人性的叩问之路——影片《罗生门》浅析[J].财经界, 2007.

罗生门影评 篇2

著名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是一部对于人性探讨的电影。黑白的电影画面中充满的是对诡异变化的人性的多方位拷问,此外这部影片的叙述方式也十分独特。

影片开头就是一场磅礴大雨,一位乞丐,一位僧人和一位樵夫在破败的罗生门下躲雨。随着樵夫的“我不明白„„我真的不明白。”开始了一桩命案的回忆。而在叙述期间又不断在公堂,案发现场和罗生门之间转换,形成了一种时空的交错感。但是,故事发生的源头只是乞丐,樵夫和僧人在罗生门下避雨的故事,而且影片结尾也是雨停了,樵夫抱着被遗弃的婴儿与乞丐,僧人分别。从这个大方向来说,这部影片的叙述方式是插叙的方式。

除了这一种叙述方式,在公堂上描述武士的死因的时候还运用了文学技巧中的复式人称叙述角度技巧——共焦点式的技巧。对于武士死亡这件事,总共有六个人出面叙述这桩事件。分别是强盗——多囊丸,武士的妻子,一位巫师,抓住多囊丸的人,那位僧人以及樵夫。首先是由僧人和樵夫出面叙述三天前在山上遇见武士和妻子赶路的场景接着是抓住多囊丸的人描述在河边发现痛苦的强盗多囊丸。然后多囊丸出面叙述他的案发过程,他坚称虽然自己确实贪恋武士妻子的美貌而设计绑架了武士并且和武士妻子发生关系,但是并没有想要杀死武士。但是武士妻子一再挑唆,说只能一个人活下去。所以才展开了一场公平的对决。而接着上公堂作叙述的武士妻子却说,多囊丸在同自己发生了关系之后就落跑了,而自己的丈夫却因此而对自己产生了厌恶憎恨之情,自己悲痛交加昏迷过去后,醒来丈夫就切腹自杀了。被请来替死去的武士叙述的巫师却又说出了另一个版本。她说,武士被绑在树上后目睹了自己的妻子和多囊丸发生关系,一开始被迫的妻子却后来变得主动了。不仅如此,本想带着妻子一走了之的多囊丸,却被自己的妻子拉住,说要杀死自己才能走。这不仅让自己震惊,连多囊丸也决定不再要武士的妻子。妻子趁机逃走,多囊丸也走了,武士自杀。除了这几个在公堂上的叙述之外那位樵夫也在罗生门躲雨时说出了自己看到的场景,说是因为妻子的挑唆唔适合多囊丸不得不展开决斗,最终多囊丸用长剑刺死了武士。

然而即使是樵夫的言辞,也受到了乞丐的质疑。四个主要人物的叙述虽然都是针对同一件事情,但是各种细节却大相径庭。这样由目击者提供证据体式的叙述角度,在细微之中让观众逐渐明白导演的用意。

就像那位乞丐刚开始说的那样:“了解的越多越糊涂。”虽然事件的真相只可能有一个,但是我们却从不同人的嘴里听到了不同的故事。除了感触最多的那关于人性的自私之外,我能感觉到的是人自己主观的认识的不同。其实,就个人而言,我更相信多囊丸说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强盗,他也并不否认自己杀死了武士,他之所以认为展开的是一场公平勇敢的决斗是因为内心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而没有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会杀死武士并非自己本意,而是武士妻子的挑唆。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像樵夫说的那样,多囊丸和武士的决斗相互之间都是颤颤巍巍的,拿着剑的手都在抖。没有武士妻子在一边的撩拨,根本无法进行。这是一个人对自己认识上的无意识的误差,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妻子纵然有挑唆两个男人终而使丈夫四方的嫌疑,但是她在对自己行为的认知上也有无意识的误差。她叙述的故事有假的可能,但她觉得自己受伤被害而感到委屈,留下的眼泪是真。她问心无愧的流着泪,想着自己不幸的遭遇。

这种,对于自己认识的误差,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鲜少有人能够深度且完全客观的剖析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就像很小的时候我们同别人吵架那样,被家长或者老师责问起来都是:“他怎么样怎么样,所以我才„„”从来不会是:“我怎么样怎么样。”这种误差比起冰冷的自私自利更为恐怖,它让我们完全沉浸在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并且毫无意识。个人的感观覆盖了一切的理智思考。武士的妻子只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对待,却忘记思考自己可能也对别人实施了迫害。

这就应了乞丐和僧人的那段对话:“撒谎是人的本性,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甚至不能对自己诚实。”“可能是吧,但那时因为人们太脆弱了所以才撒谎,甚至对自己说谎。”这样的一种悲哀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我们不敢认识自己的本真,不敢坦坦诚诚地看自己的缺点。

然而,即便是像乞丐那样坦然地面对了人性的自私之后。绝大部分的人又选择了破罐子破摔式的生活态度。也是像乞丐一样,公然抢夺一个弃婴的衣物而问心无愧。反正人性是自私的。那么,这世界真要想僧人说的那样:“世界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僧人在这部影片里是一种宗教的代表,宗教看透着人世的苦痛却无可奈何,只好自身和着苦海远离,远远地心痛着,怀着美好的愿望默默祝福。就想僧人表现出来的那样,面对乞丐的责问,面对事实的残酷,总是悲痛的不能自已,总是会往小角落里蜷缩。一方面他显得无奈无力,一方面又坚定着“我还是相信人类”的信念,独自落寞。这是一种比较无力的方式,从中也可以看出导演,编剧在对宗教的态度上持有者肯定但不是很提倡的态度。

而那位可能也是在撒谎的樵夫,却让我看到了导演想要表达的对于这样人性冰冷世事残酷的世界的处理方式。樵夫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虽然很有可能他拿走了武士那把价值不菲的短刀,但是樵夫身上有着一种正义感。不同于僧人的无力的正义感,樵夫的正义感可以使他有力量去和乞丐辩驳抗争——在乞丐抢掉弃婴父母留下的财物的时候。樵夫的正义感也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在面对象征着新的希望的婴儿的时候,将它领回家抚养。

理财罗生门 篇3

达芬奇密码

近期,最值得关注与反思的事件就是达芬奇家居造假事件的案中案。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谎言,令事实的真相不为人所知,特别是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真相可以轻易地被掩盖甚至扭曲。

如今,你对于理财的感觉是否亦是如此,那些曾经的至理名言突然变得面目可憎。比如“找专家理财”——2011年主动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净值平均下跌24.99%,偏股混合型基金净值平均下跌23.5%,跌幅均高于上证综指;再比如“乱世藏金”——现在世道够乱的,标普又下调欧洲9国的主权信用评级,金价却也在下跌;还有就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其实2011年,没有哪种投资品是让你心安的,你理财财更不理你。所以说,谁的话也别当真,那些言之凿凿的结论可能是谬误,像“房价不会崩盘”、“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地球不会毁灭”,听起来是否有些恐怖?

言归正传,之所以理财会陷入罗生门式的困境,是因为理性分析过程的门槛太高,而结论也常常模棱两可,还不如用那种煽动性语言+简单结论更有市场。金价未来的走势取决于欧债危机的发展情况,假如你能洞悉世界政经局势,那或可给出一个趋势性判断。股市最近暖风劲吹,讨论养老金入市、提高分红比例、以及高层领导频频讲话提振信心,结合估值已经接近于记录低点以及不会再有更严厉的紧缩政策,股市或许能够偶尔雄起一把?至少不要过于悲观。

你看,理性分析是无法给予实际操作指导的,不过理性分析却可以过滤掉那些极端煽动性的说辞,让你在大众的狂欢中保持一份冷静,并逐渐的逼近事实真相。

中国经济短周期复苏与长期结构调整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即将召开的“两会”将进一步坚定调整的方向,在旧格局下产生的“地产神话”肯定是破灭了。2011年跌幅在个位数的唯有银行和铁路运输板块,因为估值低,而创业板和中小板跌得最惨,在经济下行周期股票的高估值不可持续,理性分析后你或可减少损失。美国强大的经济创新能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决定美元不会崩溃,但这却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受追捧的美丽谎言。

逼近真相未必意味着捞到实利,所以,有时候要像黄牛党学习。

黄牛党炒iPhone 4S

黄牛党的威力早已在国内闻名遐迩,但在今年的春运中显得有些落寞,不过,他们利用苹果iPhone 4S的发售,透过一个小窗口再次向世人展示了自身的风采。他们有组织、有纪律、行动快,执行力强,这都是成功投资者必备的素质。

投资者分为三类人,一类是上文中说的理性分析派,他们对事物分析得鞭辟入里、头头是道,但往往因考虑太多而赚不到钱;一类是陷入罗生门无法自拔,容易被别人欺骗甚至都自己骗自己的普通投资者;还有就是黄牛党型的投机性很强的人。第二类人一般是埋单者,第三类人有赚有赔,但赚大钱的一般都是这种人,他们是真正懂得游戏潜规则的人。

温州炒房团、炒煤团,最早参与艺术品股票市场的投机客都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黄牛党,他们会迅速抓住市场缝隙,在一定程度上垄断稀缺资源,有外部声势的配合甚至自己就会造势,能以较大的概率成功将手中的资产高价转让出去。千万不要鄙视黄牛党,没有黄牛党,有的人过年真的就回不了家了。巴菲特投资比亚迪,也很像黄牛党的行径,但他确实有那个资本,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他应该高歌一曲“死了都不卖”的。

2012年或许没有大牛市行情,但肯定不会像2011年,股市所有的板块都下跌,每次反弹都没超过10%,所有的投资品几乎全部沦陷。所以,拿出些黄牛党的精神,勇于去搏看得见的机会,是有必要的。在通胀回落的时机,那些需求稳定而成本压力缓解的大众消费品、中药等企业值得配置。而如果欧债危机继续恶化并导致欧洲的银行出现严重问题,可以搏一搏做空黄金。另外,新三板的扩容也许会让某些已上市的企业受益,应密切关注。

那些年,我们一起买的房子

说到校园爱情故事,不能不提最近热映的台湾影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部片子既清新文艺,勾起很多人的美好回忆,也令人思考:勇敢的去执行可以带来成功,但“得到”却并不一定是最美好的结果,享受暧昧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

这让我们想到了房子,2012年,房价的回落几乎不可逆转,很多开发商自己预期的降幅都在10-30%之间。因为房产商的资金链越来越紧张,再加上2009-2010年高速增长的新开工项目开始陆续投放市场,供给压力将会增大,房产税试点扩大看来也不仅是个传闻,需求会继续受到压抑。而房贷的压力却在增加,一月份开始执行2011年三次加息后的累计利率。这样看来,把房子卖掉是最理性的选择。

对于那些投机性强、如黄牛党式的人,房子可能早就炒过几轮,也可能手里压着几套房子无法出手,他们把房子看做是赤裸裸的投资品,只是待价而沽。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房子承载着家庭的梦想、亲情、爱情、责任,即便忍受着财富持续缩水,也不会轻易卖掉。

《罗生门》的艺术特色 篇4

一、巧妙的环境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的绘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使画面中的某一局部更显突出,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指对所写作对象进行突出地描写和烘托。通过烘托,主人公的内心被具象化,无论景物还是人物的动作,都是将主人公的形象凸显。在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巧用了渲染的手法,“倒是不知从哪里,飞来了许多乌鸦。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特别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这寥寥数语的描述,渲染了一种无比凄惨悲凉的情景,为以后主人公仆人心理的变化做了铺垫。作家将主人公家将置于傍晚时分,在“罗生门”下等待雨停,完成了一个空间与时间浑然一体的叙事结构。再如“而包围着罗生门从远处飒飒地打过来,黄昏渐渐压到头顶,抬头望望门楼顶上斜出的飞檐上正挑起一朵沉重的暗云。”这说明了罗生门周围的景物环境,此时瓢泼大雨与漫天乌云也与其落魄无助的心境相对应。在如此寒冷悲惨的气氛中,仆人心中的惶恐和对未来的不安显然被加剧了。此外,雨夜的环境也渲染了仆人心理矛盾斗争的紧张气氛,赋予了故事情节更佳的张力,为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抒发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象征的合理运用

《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以主人公“下人”的心理变化为主线,借用了“面皰”的象征意义,传递出对人的理解、无奈与绝望。象征往往与暗示这个词相生,意为借助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象征手法在《罗生门》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在小说中起到了升华主题的重要作用。“门”作为小说中的核心意象之一,其象征意义值得人们的思考。小说的故事发生的背景可谓均在“临界点”上:故事发生在白天与黑天之间的傍晚时分,季节介于深秋与寒冬之交,小说人物也挣扎于善恶的一线之间,同时罗生门也位于城内与城外正中间,是中心与周边的分割点。因此小说中的“门”具有多种象征意义,主要象征着人性的善与恶。通过对这种普通景物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揭示了小说的深层寓意和深刻主题。

此外小说中“脓疮”的象征意义也值得研究,小说中少有对主人公仆人的外貌描写,除了那脸上的“脓疮”,此特点在小说中出现多次。“这下人穿着洗得发旧的宝蓝袄,一屁股坐在共有七级的最高一层的台阶上,手护着右颊上一个大脓疮,茫然地等待着雨停。”手护着脓疱的动作实际上表示仆人想极力地抑制住心中的恶念。第二次面疱的出现是在仆人走在上楼的台阶上,“在罗生门门楼上的广阔楼梯中间,有一个人猫着腰缩着身子,憋着呼吸在窥探上面的光景。楼上漏下火光,隐约可以找到这个人的右脸,短胡子中长着一个红肿的大脓疮。”此时对脓疮的描写象征着恶念的进一步发展。之后右手又去摸摸脸上的大脓疮、“右手离开大脓包”表现了仆人恶念毫无保留的展现。小说中仆人“脓疮”的由隐而现是与其心理变化想适应的,脓疮暴露的过程也实际暗示这他的恶念显现的过程。芥川在《罗生门》中以审丑的方式深刻地批判了现实社会,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人性由善变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刻画。最后,文中的乌鸦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乌鸦的出现往往代表了阴冷、幽怨,在民间文化中,它同时也是一种不吉利的动物,事实上是恶念出现之前的不祥标志。

三、心理活动的精彩刻画

在以往小说中,心理活动的描写往往是分散式的,而在《罗生门》中作者对主人公心理描写具有连续性,这种对于连续的心理活动的刻画就使仆人的心理转换变为可能,这也是小说中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

仆人的心理活动转变是阶段性的。首先在罗生门避雨的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雨过去也没什么事可做”告知了读者仆人悲惨的生存现实状况,此时他还在徘徊于选择饿死还是选择做一个强盗的问题,“可是这‘倘若’,想来想去结果还是一个‘倘若’。原来家将既决定不择手段,又加上了一个‘倘若’,对于以后要去干的‘走当强盗的路’,当然是提不起积极肯定的勇气了。”这种心理描写为作恶的可能性埋下了伏笔。随后在罗生门的楼梯上,仆人这揣度的心思被好奇心所取代。当他看到老妇人的罪恶行经后,他的愤怒占据了主导,“家将带着六分恐怖四分好奇的心理,一阵激动,连呼吸也忘了。”暂时收起了邪念的念想。最后听闻了老妇人的解释,仆人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妇人的苍白解释成了其为非作恶的借口,合理化了他的利己主义思想,“他不但不再为着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问题烦恼,现在他已把饿死的念头完全逐到意识之外去了。”由此邪念彻底迸发了出来。这种动摇的心理表现,充分反映了在利益面前人性的扭曲,深切的控诉了当时的黑暗社会中丑陋的现实。仆人的心理经过了由“恶”到“善”再到“大恶”的转变,最终变成了通过伤害他人来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典型利己主义代表。而小说中“老妪”的诡辩对“下人”的心理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罗生门》以看以简单的情节,配以恰当多样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短篇小说中不朽的经典,成为日本新现实主义为学的典型代表。这种淡化情节,着墨于艺术表现力的思想不仅提高了小说的整体艺术造诣,也拓宽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值得我们的借鉴。

摘要:《罗生门》作为芥川龙之介最成功的小说之一,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阅读过小说的读者,都其被鲜明的艺术特色所吸引。《罗生门》以看以简单的情节,配以恰当多样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短篇小说中不朽的经典。其淡化情节,着墨于艺术表现力的思想,不仅提高了小说的整体艺术造诣,也拓宽了小说的主题思想。文章从巧妙的环境渲染、象征的合理运用、心理活动的精彩刻画三方面,浅析《罗生门》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罗生门,芥川龙之介,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霍士富.芥川龙之介文学的时空哲学——《罗生门》论[J].国外文学,2014(2):143-151.160.

[2]谢娜菲.罗生门:一部审丑艺术的杰作[J].钦州学院学报,2010(4).

《罗生门》影评 篇5

在之前,首次听到黑泽明的名字,是因为他的另一部电影——《梦》。正值日本大地震之时,这部关于自然与人的电影被人们再度提起,甚至谣传是对日本现状的预言。

黑泽明是日本电影界一位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与日本著名影星三船敏郎组成的“黄金搭档”佳作不断,这学期课堂上观看的《罗生门》正是他们两人合作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是黑泽明导演的代表作。

在本片的情节安排上,运用了套层式结构。在罗生门下,云游僧人、樵夫和乞丐避雨的时候,闲聊起一桩奇怪的命案,从而拉开了故事的序幕,为人们讲述了武士与妻子荒山遇险,武士惨遭杀害,妻子真莎遭强盗侮辱的故事。作为证人的樵夫,强盗多襄丸,真莎,武士(借助灵魂)作为案件的相关人员都为此作出了各不相同的证词。

对于樵夫,他应当是这个事件的局外人,他的证词也理应更接近真相,但实际上,他掩盖了因为贪图小便宜而抽走尸体胸口插着的匕首的行为。作为凶手,多襄丸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不仅供认不讳,而且还对这次争斗十分得意,实际上他掩盖了自己的怯懦和狗爬式的拙劣战术,把自己描绘得英勇善战,敢做敢当。对于武士,作为受害者,他却并没有把罪归于真正的凶手,他掩盖了自己胆小怯懦,尊严受损和与妻子感情不和的事实,声称自己是绝望而自杀。对于同样是受害者的真莎,不仅掩盖了由她挑起争端的强势的一面,还强调自己的忠贞,以及因忍受不了丈夫的冷漠而误杀,说自己是忠贞、无奈的苦命女人。

他们都怀着利己的目的,竭力地维护自己,将自己美化,将真相歪曲。爱略特说:人类承受不了太多真实。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未必就是真实,所谓的真相也并不真实。黑泽明通过这部影片,提出了“人为什么撒谎”的问题,并不言而喻地作出了解答,由此探讨了人性虚伪自私的方面。

套层式的叙事在电影中运用插叙蒙太奇的手法铺陈开来。在每个人的叙述结束后,都会转到罗生门避雨的三个人讨论的画面,以表明所有的叙述都是避雨人的回忆,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影片的主线正是罗生门下的讨论,贯穿全篇,首尾呼应,以三人的到来开始,三人的离开为止。

在影片中,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是樵夫在荒山行走最终发现尸体的片段。樵夫在茂密的树林中奔走,斑驳的树影,匆匆而过的脚步,伴随着节奏感很强的音乐,行走中逐渐找到一些证物,告诉观众这样的树林必有惊奇的事情发生。重复的声画甚至令人感到烦躁,而且把悬念一步步推进,令人想尽快进入故事主体。在日本影片中常使用俳句画面,上述《罗生门》的这一片段,便是为其启示服务的。

在影片的结尾,贪图便宜的樵夫抱起弃婴远去,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彰显了人性的美,虽然这样的结尾难以与全片的阴郁氛围抗衡,但至少为这部灰色调的电影增添了些许亮色。罗生门,一座被废弃的城门,一个人类社会道德与准则的象征,最终成为道德准则回归之处,是幸运,是无奈,还是值得深思?

“激素催奶”罗生门 篇6

虽然何兵的曝料只是未经证实的传闻,但这条微博很快被转发数万次,多数围观者对此深信不疑,纷纷对乳品生产表示担忧,“圣元奶粉使女婴性早熟”等乳制品安全事件也再次被网友翻出来热议。

对于“激素奶”传闻,国内鲜奶生产商和中国奶业协会均矢口否认,表示2008年以前确实存在高龄奶牛产奶的情况,但之后加大了劣质奶牛的淘汰力度,目前基本不存在这种情况,“高龄奶牛产奶少、质量差,没有经济效益”。

虽然鲜奶企业和奶业协会做出澄清,但由于身份和位置的特殊性,他们的辩解并未得到舆论的认可。从网民的态度来看,在激素奶被证实或证伪之前,他们仍然倾向于“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尤其是在国家乳品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涛及乳业专家王丁棉均表示“激素催奶现象存在”后,网友质疑乳企和奶业协会的声音更是高涨。

对于激素奶事件,媒体普遍认为,“激素奶”的传闻无论真假,乳制品企业和有关部门都应从中汲取教训。一方面,乳企需要自省,必须正视市场危机,严格管理,诚信经营,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同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标准,完善检测体系,让公众喝上放心奶。

电影《罗生门》对原著叙事改编琐谈 篇7

一、叙事结构的重新整饬

由小说到电影, 这种转变由何而来?纵观电影《罗生门》在原著基础上的改编, 主要有两点: (1) 增加了一个凶杀案的真相。 (2) 增加了一段收养婴儿的情节。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添加了一段比原著更黑暗的凶杀过程外加一个光明的尾巴就能有如此的转变吗?事实当然并非如此。那么, 关键何在呢?

直观上, 我们不难回答:两部作品的转变, 源于电影中“善”的回归。如果我们不相信行脚僧和樵夫是向往着善的好人, 那么在这部电影中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感情。如果我们不相信电影中的隐含作者是在追求善, 也不会说这部电影是在呼吁社会精神和道德重建;进一步, 我们会继续追问: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樵夫和行脚僧是好人呢?为什么隐含作者是一个呼唤善的形象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先来分析这两个文本的叙事结构。

二者第一层次的叙事者都是非戏剧化叙事者。文中没有叙事者对事件的心理感受;叙事者几乎不留叙述的痕迹;叙事者也没有一般叙述套路如“想”、“说”等。根据角度的不同, 这种叙事者还被称为“缺席的叙述者”。《筱竹丛中》乍看上去仿佛只有七个叙述者在建构故事。实际上还有一个叙事者把这七个人的话语组织起来, 七个人中每个人从身份、处境来看都没有这个能力, 而且记录中类似“寂寞的微笑”、“长时间的沉默”这样的话也不可能由当事叙事者说出来。因此只能认为是第一叙述层中的一个叙事者说的。同样, 在《罗生门》中, 高于樵夫、行脚僧、杂工之上的是躲在叙事文本之后 (之中) , 引导影片人物说话, 控制一切的叙事者。

这种非戏剧化叙述者的声音最大限度地涵盖了文本, 几乎所有的声音和细节都在其掌控之下。正因为如此, 这两个位于第一叙事层的叙述者反而因为近乎无所不包, 无法在叙事结构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它们相对于各自文本的意义。我们必须进入下一个叙述层。

在《筱竹丛中》的第二叙述层, 有七个叙述者。其中前四个 (樵夫、行脚僧、捕手、老媪) 的话语构建了凶杀案的时间、地点、当事人等案件背景。后三个 (多襄丸、武士夫妇) 构建了凶杀案的细节和凶手的身份。在《罗生门》的第二叙述层, 我们发现了三个叙述者:樵夫、行脚僧、杂工。刑讯中的六个人作为叙述者在第三叙述层出现。

二、叙事主题的重新定位

影片对小说原著进行了修改, 并采用了日本的民族音乐, 部分演员的动作源自日本传统的歌舞伎, 使该片看上去非常“日本化”, 属于典型的日本民族电影。黑泽明在其自传中明确地阐述了《罗生门》的寓言性:“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它在描绘人与生俱来的罪孽, 人难以更改的本性, 焦点集中在人心之不可理解上。”在影片中, 三个当事人和一个目击者关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 (或转述) , 都有自我掩饰和美化的倾向, 代表了人们为美化“自我”形象而编造的谎言。有时人们甚至不惜分裂自己固有的社会身份和道德立场, 有时还会借助于抬高敌人、贬损亲人、主动承担罪行等手段来使自己的行为显得合乎某种体面的准则。影片中三个当事人之所以说谎, 其原因或是为了美化自己的形象, 或是为了掩盖对自己不利的事实。三人的假口供共同说明了人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才编织谎言的, 人都有美化自己的倾向。

影片的内涵当然不止于此, 而是通过这种背信弃义、自私伪善的事件来探讨人究竟应不应该对别人保持信心。对于这个问题影片最终所给的答案还是肯定的, 影片的结尾巧妙而深刻地体现了黑泽明的世界观对人———人世间的信任, 人是可以战胜自身的怯懦、卑劣与堕落的。片头的阴暗已被希望所驱散, 罗生门最终笼罩在一片阳光之中。黑泽明影片一贯风格中极其重要的因素———人道主义精神在这部影片中又一次得以展示。

影片的故事主题所具备的深刻内涵本身就对观众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同时影片又充分调用各种视听手段, 创造出了不凡的视听效果。作为二战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导演, 黑泽明不断打破传统, 在视听语言方面以试验的方式作了许多大胆、出色的尝试, 同时又很自然地重视各艺术领域的日本民族精神, 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影片之中。他所导演的多数影片都表现出一种对传统既依从又反抗这样一个特色。

三、电影元素的被充分重视

(一) 时空转换。

《罗生门》有三个时空:一是现实的罗生门时空 (时空1) ;二是过去时纠察便署的时空 (时空2) ;三是案发当时的时空 (时空3) 。

时空1:现实的罗生门时空中樵夫、行脚僧和杂工的故事。在行脚僧、樵夫和杂工在罗生门底下避雨, 三人闲聊, 说起在纠察便署听到的案件, 三人保持着各自的观点。最后, 杂工抢了婴儿的外衣离开。雨停了, 樵夫收养了婴儿离开。

时空2:过去时纠察便署的时空中樵夫、行脚僧、多襄丸、妻子真砂、武士 (借由女巫之口) 受审的故事。被逮捕的多襄丸、在尼姑庵中找到的武士妻子真砂及借由女巫之口诉说案件的武士的灵魂在纠察便署受审的故事。在这个时空中, 樵夫和行脚僧都在现场接受审问, 能和时空1联系起来。

时空3:案发当时的时空。在这个时空中, 黑泽明采用了多重聚焦叙事方式来拍摄。多重聚焦叙事方式是指让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观察同一事件, 以产生相互补充或冲突的叙述。

整部影片借由现实的罗生门时空的叙述引出过去时纠察便署的时空, 再由过去时纠察便署的时空引出了三段不同的案件时空, 在现实的罗生门时空还引出了樵夫眼中的案件时空。可以说, 这三个时空的环环相套的, 使得影片中的故事丰满并富于变化, 更重要的是, 它更有力地表现了影片的内涵和主题。

(二) 光影变换。

对于黑白电影来说, 光影的表现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但是黑泽明却用独特的方式, 展示不同光影下的内在情感和寓意。

开篇中的罗生门阴暗的天空和瓢泼的大雨, 与片尾乌云散去, 罗生门沐浴在阳光下相对比, 预示着在黑暗之中, 总有光明的到来;森林里, 阳光透过高大的树冠缝隙映在灌木丛上, 忽明忽暗, 也让观众感受到森林里的迷幻, 仿佛在着变幻莫测的地方会发生些什么;而在武士妻子真砂被多襄丸占有的那一段中, 树缝间的阳光, 被强吻的真砂映在阳光下的眼睛, 明晃晃的短刀, 多襄丸脖子上的汗珠, 这一切都暴露在阳光之下。这种事情本该是在月黑风高的晚上出现的, 在刺目的阳光之下, 这一切又多了些许的含义。多襄丸曾说:“只要心里生出一个恶念头, 就马上去做, 这样才不会让自己觉得难受。”由此可以理解, 对于多襄丸这么一个玩世不恭的人来说, 一切外界的束缚都是不存在的, 只要自己觉得舒服就行。也从侧面反映了人性当中自私自利的一面。

(三) 景别推进。

影片中经常使用一种三段式推进的景别, 即远景—中景—近景三种景别的直接切换。在多襄丸占有武士妻子真砂后离去, 森林里就剩下俯身哭泣的真砂及坐在一旁被捆绑的武士。在远景这个镜头中, 画面中大片的空地和灌木都处在阳光之下, 武士夫妇处在画面的右上角, 并且是在树木的阴影中。在这个镜头里, 大片的空地表现出了武士在这件事情之后内心的空洞, 而真砂则是面对大片的空地, 不知该如何是好的心情。进而镜头切换成中景, 这时武士夫妇在画面的上方四分之一处, 真砂还在哭泣, 而武士还是一言不发。镜头继续切换, 一个近景, 还在哭泣的真砂和一言不发的武士成为了画面的主题。三个镜头的直接切换, 带有一种紧迫感, 暗示着人物内心的变化, 以及即将发生的某种出乎意料的事情。

(四) 构图多维。

影片中关于人物的构图分为两点构图和三点构图。云游僧初见武士夫妇、武士夫妇初见多襄丸、真砂怂恿多襄丸杀死武士等时候, 出现过两点构图。在画面中, 三人分成两个集团, 相互对峙。当然, 根据二人集团里人物的变化, 也反映出案件不同发展的结果。

在三点构图里, 出现在多襄丸、真砂和武士对于案件的回忆画面中。画面中的三点形成一个三角的关系, 三角形是一个稳定的结构, 但也充满了复杂的关系。在突现人物冲突方面, 有很好的视觉效果。

(五) 配乐精彩。

比如, 樵夫进丛林的一段, 低沉的管乐, 配以节奏鲜明的鼓点, 很自然地带领大家进入了樵夫的环境。天气聒噪更凸显出周围的寂静, 进而又隐含着莫名的不安, 观众的心也跟着悬了起来。接着就是樵夫踩到异物时的配乐, 这时很明显感觉音乐走得时缓时急, 骤然增加了紧张的气氛。高潮出现在樵夫发现尸体时, 配乐突然缓和, 接着越走越急, 越走越急。随着倏然的锣响, 两支僵硬的手赫然现于屏幕。紧接着一声大叫之后就是一段灵快却又厚实的打击乐。这段将樵夫一开始的疑虑而好奇的心理和后来的胆怯与慌张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之后的配乐同样相当出彩, 每一个故事的叙述过程中都有轮廓十分鲜明的乐曲加以烘托氛围和人物情绪。

歌词固然可以直白地表达情感, 但对氛围的营造乐曲要更胜一筹。时而轻缓, 时而低沉, 亦灵亦诡。影片中的配乐完美地将故事发展的节奏, 相应的周围环境, 以及人物的心理表现影射到观众的大脑中, 观众毫无意识地就跟着乐曲朝着故事的下一帧走。配乐和影片能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想必也是本片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从空白艺术看《罗生门》的多重主题 篇8

一、故事情节的空白

空白即留白,空白艺术在中国的绘画中被充分运用,指是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在画纸中留下一大片空白,而不将画纸占满,以无衬有,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中国古代文论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对“空白”的表述,如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等等。对于诗歌写作中的“空白”技巧,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者们也有过论述,“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在西方文论中,“空白”概念是文学理论家罗曼·英伽登提出来的。他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是一个图式化构成(a schematic formation)。这就是说:它的某些层次,特别是被再现的客体层次和外观层次,包含着若干“不定点”(“places ofindeterminacy”)。这些不定点在具体化中部分地消除了文学作品的具体化仍然是图式化的,但其程度较作品本身要有所减低。”

影片在一个阴沉大雨的画面中展开,一个樵夫坐在在平安京的正南门——破烂的罗生门楼下,嘴里一直念着“不明白,我真是不明白”,旁边的行脚僧也恐慌不已,认为这是一件比强盗、瘟疫、饥荒、火灾、战争更可怕的事情,如此骇人听闻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樵夫和僧人在故事开始就设置了悬念,给读者心里腾出空间来思考,所谓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这一空白的留出,从而造成观众的热烈关切和急切期待心理,开始在内心猜测如此恐怖的事情究竟是什么,会比海啸地震更可怕,从这一刻开始,观众就开始和导演一起参与到了故事的过程中。

电影的时间有限,所以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出导演真正想传达给观众的东西,情节就必须要在紧凑的氛围中进行,矛盾冲突的焦点就要十分具有代表性才可以,过程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中快速大幅度的进展,所以情节在前进过程中就要充分运用飞跃、跳脱、中断等“空白”艺术。《罗生门》开始后迅速进入了故事中心,四个核心人物在纠察使署为自己做无罪辩护,故事在他们的回忆中展开。中间跳过了很多情节,他们是如何被抓到纠察使署的以及审问人和审问他们的问题、过程、结果都跳过,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他们四个人各自替自己的辩护。这种虚实相间的发展脉络不但使电影故事充满生机的流动性,同时也是观众的心跳和主人公感情融化一起的技巧。

二、时间空间的留白

《罗生门》开端便以倒叙的方式进入正题,整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影片中没有交代,黑泽明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也许是为了节省时间,也许是他认为背景根本不重要,但是我认为他这样安排更像特意为之,他充分相信观众的理解能力,直接省去了背景的介绍,如此,观众就能凭自己的猜测进入到电影情节里,这种潜在的互动又是吸引观众的方法之一。

人物取材方面和镜头组合方面,电影更是充分利用经济原则。人物选取精当,把无足轻重的人物直接省去。《罗生门》的人物及其简单,案件的中心人物强盗多襄丸、武士、武士的妻子真砂、樵夫、和尚和一个杂工。如此精彩的类似于悬疑片的杀人案件,仅4个人就使故事进展得跌宕起伏,险象重生。蒙太奇的镜头组合更是清楚明了,看完整部影片,留给观众的就是五个画面,开片雨中的画面,多襄丸、真砂、武士、樵夫分别为自己辩护的画面,很简单的镜头,观众看起来却津津有味。

电影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情节,就是死去的武士为自己的辩护,一个死去的人怎么能替自己辩解,这也是黑泽明留给观众的去想象的地方之一。日本的传统巫术很发达,导演就借这一观众能接受又似真亦假的方法来给死去的武士替自己辩解的机会,这种超自然、超现实的时空安排,与现实生活中正常自然规律的相悖的情况下展开故事情节。这种超常规的变型技法,导演可以随心所欲的运用极其自由的方式,或是在某个特定的环节上,使影片中的人物摆脱现实自然规律的约束,“既脱离现实世界,又似乎是在“现实”中行走。这种虚实相间,似有非有的模糊状态,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极大的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主题意蕴的未解

影片看完之后,关于电影的主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各种各样观点。对人物的评价、思想观念和情感倾向无法统一,甚至连事件的真实经过和真相都难以确定,这是令读者和观众最感困惑的地方。所以,人们一般都把电影《罗生门》解释为“各说各话的难解之谜”。那人们就会追问,芥川龙之介和黑泽明究竟要通过小说和电影给观众传达什么?《罗生门》中又蕴含了什么样的玄机呢?

这就是空白艺术的高明之处,通过一个不确定的结局,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白是召唤观众根据影片提供的不完整的信息去填补过程,因此观众是艺术空白的实现的一个环节。空白使观众在再创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主动性,一方面让观众感到了参与其中的快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小说和电影生命运动的活力,显示出“空白”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美学价值。

电影和的小说都没有给出一个正面上主题意义的倾向,这种复调式的表达方式留给人民极大的解读空间。人们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作品揭示的是日本当时的社会现实,“罗生门问题”是当时世俗之人的道德问题,反映的是特定历史中人的冷漠与自私。有人认为《罗生门》所要表达的是哲学上真理的相对性的,任何真理只是有限范围内的真理,没有绝对的、客观的真理,佛学和禅学的真理观认为因缘和合才是事情的本真。也有人认为它揭示的是人类真实本性的丑恶,是对人性本质的思考。还有人从生存的角度出发,认为小说和影片是在探究人性世界更深层次的存在,只是限于我们对人的根本存在方式的迷惑与无知,因此暂时还无法作出进一步的深层阐释。

由于结局的不确定性和语言的暗示性,使得《罗生门》的主题成为了人们常解常新的话题,这也正是空白艺术赋予小说和电影的生命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电影《罗生门》的有限解读,文章从空白艺术的角度出发,从故事情节、时间空间和主题意蕴的三个方面论述了影片给予读者充分的情感参与和无尽的想象空间。因此,这部影片一直到今天都还是人们尽力探讨的话题,这也是《罗生门》留给世界的精神财富。

摘要:日本电影《罗生门》是黑泽明大导演留给世人的经典之作。电影的主题由于其的多重性和深刻性,一直在被人们探究挖掘。电影之所以获得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空白艺术也是影片技巧中不能忽视的。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善于运用空白来展现创作的艺术魅力,尤其是电影文学这一高度浓缩精炼的艺术形式,运用“空白”技法就能达到见微知著、微言大义的效果。文章就将从电影的空白艺术来探析黑泽明导演赋予《罗生门》多重主题意蕴。

关键词:罗生门,空白艺术,多重主题

参考文献

[1]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4

[2]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1.

[3]罗曼·英加登,著.陈燕谷,译.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3).

罗生门 篇9

由黑泽明导演指导的电影《罗生门》是一部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著名电影, 电影一经上映就获得了来自各方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并一举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这部影片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两部知名文学作品《罗生门》与《竹林中》。纵观整部影片的主要内容就是强盗多襄丸、武士的妻子、借女巫之口说话的武士以及樵夫等人想尽一切手法编织谎言来掩盖与修饰自己犯下的过错。

1、强盗多襄丸的辩词

首先, 第一幕是臭名昭著的强盗多襄丸编织谎言。强盗说:他坐在山上的大树底下休息, 之后走来了一位武士与坐在马上的武士妻子, 当一份微风吹过, 武士妻子的面纱被风吹起, 他清晰地看清了武士妻子的美丽绝伦的年轻容貌, 便由此心生歹意, 想对武士的妻子实施强奸计划。他为了顺利实施这次强奸计划而做了充足的安排与谋划, 他首先将武士骗入竹林中, 随后在武士背后向武士扑过去, 讲武士按倒在地, 随后再用绳子将武士给捆绑住。随后, 他来到了武士妻子的身边, 编织了武士突发重病的谎言, 将武士的妻子也骗进了竹林中。当武士的妻子看到自己的丈夫被用绳子捆住时, 便明白了他的用意——就是想对她实施强奸。这时候, 武士的妻子一反常态, 表现出极为凶恶的表情, 用自己的匕首拼命地向他刺去, 然而却都被他轻易地躲开了, 一下都没有刺中他, 反而失去了体力。他便趁这最佳时机猛地一下将武士的妻子抱住, 并深深地给她了一个接吻, 而武士的妻子仿佛是在被他强行接吻后接受了他非礼的要求, 便做出了妥协的姿态, 与他当着武士的面开始了男女之间的性爱。最后, 当他要离开时, 武士的妻子与他说:“要么你死要么我丈夫死, 你们中间必须有一个要死, 让两个男人知道我这可耻的事情比死还要糟。”于是, 他就解开了捆绑在武士身上的绳子, 并且在与武士大战二十几个回合后成功地武士打败并且亲手杀死了武士。

2、武士妻子真砂的哭诉

紧接着由武士的妻子真砂哭诉:强盗多襄丸在强奸她之后, 就将她丈夫松绑, 并且大笑而去。她跪在她丈夫面前, 渴望得到她丈夫的原谅, 然而她的丈夫么有说任何话, 只是一味地用极为冰冷的目光看着她的妻子, 并表现出一脸憎恶的表情。她拿出匕首, 请求丈夫将她杀死, 然而她的丈夫依旧静静地端坐在地上, 并且用冰冷的目光看着她。最后, 她用匕首亲手刺死了她的丈夫, 并且晕了过去。她之后尝试过多种自杀的途径, 却依旧没有自杀成功。

3、死去的武士借巫女的口述说他的经历

为了弄清楚真相, 巫女施了法术, 于是武士便借巫女的口说出了自己的经历:强盗多襄丸在强奸完自己的妻子后, 劝妻子嫁给他, 而妻子则答应了强盗的请求, 便向强盗提出了要他杀死自己的请求。强盗听到这样不大逆不道的请求后极为生气, 询问自己是放妻子走还是让他杀了妻子, 而就在此时, 妻子逃脱了。强盗之后也没有找到逃脱的妻子, 并为自己松绑。自己在悲痛欲绝的心情下选择了用匕首来自杀, 却没有死, 只是晕过去了, 直到一位人将刺在自己身上的匕首拔出来, 自己才真正地死去。

4、樵夫讲述自己亲眼目睹的事情经过

在电影中, 樵夫既是案件的报案人也是本案的第一目击人。在一位中年男子的好奇追问下, 他说出了他所看到的事情经过:强盗多襄丸在强奸武士的妻子后, 就劝武士的妻子嫁给他, 武士的妻子暗示多襄丸与他的丈夫决一生死, 谁活着她就跟谁。起初, 武士表示不愿意为他已被他人玷污的妻子而战, 之后受到妻子的挑唆, 两人终于开战了。最终, 武士死于强盗的剑下, 而武士的妻子并没有信守承诺答应嫁给强盗, 而是逃跑了。

二、真相的探析与影片人物说谎的原因

1、樵夫

樵夫是本案的报案者, 也是本案的第一目击人, 然而他却不仅仅是一位普通的旁观者, 他拿走了武士妻子的匕首。虽然樵夫是在本案中说谎的可能性最小, 也没有说谎的必要, 但由于他拿了他人的匕首, 为了掩盖这一真相, 怕自己受到官司的牵连, 他会为此编织谎言。武士借巫女之口说出他的经历之后, 樵夫只对武士说是用匕首自杀这一故事情节强烈的反对。纵观武士与樵夫的供述中, 他们两人叙述的故事情节冲突的地方很多, 为何樵夫偏偏只强调指出这一点呢?武士说他是用匕首自杀的, 至少武士没必要在用匕首还是用剑终结了自己的生命上说谎, 对他毫无意义。如此说来, 樵夫真的是看中了匕首的珍贵而将匕首从武士的胸口中拔出。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从而导致了武士死去, 他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 故在杀人凶器上做了篡改。他叙述的其他故事情节与他本人的利益冲突不大, 没必要说谎, 故其余故事情节的真实性较大。

2、强盗多襄丸

强盗多襄丸一开始就说他是远近闻名的强盗, 被抓住后一定会被处于死刑, 所以他会讲出事实真相。他作为死刑犯已经无需要逃脱太多的罪责, 然而在他的供述中依然存在着谎言。按照樵夫所言, 他在对武士妻子实施强奸后就苦求武士妻子嫁给他, 随后武士妻子要求他和自己的丈夫决一生死, 而再整场决斗中两人都表现出贪生怕死的心理, 最后强盗侥幸将武士杀死。作为一名远近闻名的强盗, 他为了保住自己的脸面, 将他苦苦哀求武士之妻嫁给他的真相说成是武士之妻跪求他与丈夫决一生死, 并将他和武士之间那场不值得宣扬的打斗说得十分的隆重, 以体现出他的能力高。

3、武士

武士在与强盗决斗中, 表现得极为怯弱, 之后被强盗杀死。他为了掩饰他的无能与怯弱, 就编织谎言, 说是由于亲眼目睹妻子被他人玷污而悲痛欲绝, 故选择了自杀。这样一来, 他就把所有的罪责全部推向了他的妻子身上。

4、武士妻子

按照樵夫的供述, 是由于武士妻子的挑唆而导致了强盗与武士的打斗, 最终强盗杀死了武士。武士妻子却编谎说是由于武士不肯原谅她, 并且始终用冰冷的目光盯着她看, 表现出一副憎恨的表情, 于是她便用匕首亲手杀了她丈夫。她自己虽然尝试过许多自杀方式, 却没有自杀成功。她的谎言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卸给了她刻薄无情的丈夫身上, 从而为自己降低了罪责。

参考文献

罗生门 篇10

一、“罗生门”的后现代析义

“罗生门”本是日本平安时期京城正南门“罗城门”的别称, 建成后屡次毁于暴雨台风, 自十世纪末由于饥荒战乱开始荒废, 许多无名尸体被丢弃在这里, 在日本传说中, 遂化为荒凉无人的鬼魅出没之地。在芥川龙之介1915年发表的《罗生门》原著小说里, 讲述了一个无路可走的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 正纠结于是否要去做一名强盗的时候, 目睹了一个老太婆为求生而拔去死者的头发, 在与之进行简短的对话后, 终于摆脱道德束缚而决意做一名强盗的故事。在小说中, 罗生门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 代表了放弃人间道德选择从恶的“人间地狱”。

1950年, 导演黑泽明和编剧桥本忍改编的电影《罗生门》, 只是借用了小说的故事场境, 故事的情节则源于芥川龙之介的另一部小说《竹林中》 (有的译为《竹林深处》或《莽丛中》) 。这部电影放映前, “罗生门”的在语境上等同于原作篇名的“竹林中” (薮の中) , 放影后, “罗生门”则被世人定义为一个富有后现代主义印记的特指名词——指某事 (或某人某物) 复杂诡谲, 扑朔迷离, 有多种歧异的可能性, 且令人难解其悬疑。现代汉语的“罗生门”可以解释为“各说各话, 真相不明, 事实扑朔迷离”。可见, “罗生门”的语意指象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由传统语意发展到具有后现代主义语意, 当然应归功于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

二、电影《罗生门》中后现代主义的意蕴与叙事

电影《罗生门》用一种开放的叙事方式, 通过樵夫、强盗和武士夫妇在法官面前不同的陈词, 打破了传统社会中非黑即白的一元化世界, 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自私与阴暗, 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重新思考。电影这种反绝对化的相对主义观点和多视角、多层次叙事方式, 与后现代主义的风格不谋而合。而在芥川龙之介的同名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之恶的可怕之处——“人人都在作恶, 我也不妨作恶”, 在“要么饿死, 要么做强盗”的两难选择中, 最终选择从恶, 这种对人性趋恶的悲观思考, 也一定程度上在电影中得到展现。

影片一开始, 导演用了11个镜头将一座在滂沱大雨下摇摇欲坠的破败的小庙展显在观众眼前, 这座庙上所挂的牌子就是罗生门。直到第15幅画面才切换到影片中的人物主体——樵夫、和尚、乞丐。影片通过他们的对话, 展示了这么一个案件:在12世纪的日本平安京, 发生了一件轰动社会的新闻, 一位武士和他的妻子在远行途中被强盗拦截并捆绑, 其妻被强盗强奸, 之后武士又不明原因地死在丛林里。此案证人——强盗、武士之妻、武士的灵魂、樵夫都曾被招到纠察使署。然而, 作为案件当事人的强盗、武士之妻、武士的灵魂 (通过女巫之口) 出于不便言说的原因而各执一词, 他们的主观叙述存在许多相互冲突和矛盾的地方。而作为本案唯一无利害关系目击证人——樵夫, 他的证词也许最能接近真相。但是这位看似忠厚的汉子因为刻意隐瞒了拿走武士之妻的短刀去换钱这一情节, 其证词也受到质疑。影片最后没有给观众道出百分之百的真相。他们的陈述孰真孰假, 交给了观众自己去判断。因为, 无论在小说的作者还是电影的导演, 在他们看来, 真相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通过叙事, 引导人们去认识人性恶的一面!

《罗生门》执导于“二战”之后, 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 然而战争对人性造成的伤口远远没有愈合。利己主义、怀疑主义盛行一时, 现实中的各种“罗生门”在不断上演!敏感的作家和电影创作人对生命的荒诞与沉沦有着切肤之痛。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 传统的道德与理性在人类的相互侵害中变得不可依靠, 理性主义和人性向善的主张, 以及人类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获得终极真理的观点, 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神话。后现代主义学者罗蒂认为, 任何追求唯一的、普遍的、绝对有效的、永恒的真理的诉求, 实际上都会造成残酷, 因为这样是把原本属于某个或某类言语者的语言强加到所有的社会成员身上, 压制了其他阶层的言语创造, 强势阶层由此形成了话语权力, 建立或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 黑泽明采用的是一种多样性和多种可能性处理方式, 而不是传统电影中的以教化式、单一可能性的叙事方式, 来消解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权威式的影视主流话语权。

在电影的叙事结构上, 它一反传统电影中有主线有中心的经典设计模式, 而是采用“多重式聚焦”手法, 即多中心、多线路的叙事结构, 让故事在不同角色的叙述中变成一些片断。甚至连结局都是不确定的, 而是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这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反表象主义——反对主体与客体的认识二元对立, 消解思想的客观性;反基础主义——主张以差异、多元取代统一、普遍, 以模糊性取代确定性;反本质主义——反对现象与本质的逻辑的二元对立, 消解哲学所追求的超验的“本体”这三个基本特征是十分相符的。后现代哲学家们反对传统的西方哲学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普遍化、总体化, 反对以追求“同一性”为唯一目的。他们认为人类思想的根系是多元化的、动态的、异质的;差异性是普遍的原则。福柯曾说过:“世界的意义不是单一的, 而是具有不可计数的意义。人们解释世界的方式是无限的, 我们面对现象, 应当寻求多种多样的解释。”库恩的科学范式理论也佐证了福柯的观点, 他认为科学家的自由想象是受其思维模式的局限, 科学领域的研究存在着多种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真理都是片面的, 相对的, 在某种范围内成立的。我们可以这样说, 如果真理尚且存活于世, 则它必然苟活于自然科学的某个角落里, 在社会科学中决然没有它的容身之处。

三、电影《罗生门》对传统人性观的解构与消解

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 人类在整体上相信善和理性的力量, 认为人性之恶虽然存在, 但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向善的力量。但是欧战爆发以来, 人们开始对这种传统的人性观表现出强烈的怀疑, 对人类的理性也持悲观的态度。电影《罗生门》充分体现了这一转变。在这部电影里, 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美化自己, 推脱罪责, 夸大自己的美德或能力, 使一桩真相并不复杂的案件变得扑朔迷离。每个陈述者都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而罗织了一套陈词, 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无罪且完满的人。有学者指出, 人们的言辞的立场往往是变幻不定的, 因言辞者的欲望而变化。在这部影片中, 言辞者的这一特征得到充分体现。强者或说侵害者——强盗之语固然不可信, 弱者或说被害者——武士和他的妻子一样也不可信, 甚至中立之人——樵夫一旦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或声誉也变得有所保留。总之, 人是不可信的!在这部影片中, 不同阶层中的代表人物都被解构和消解, 作为本案主犯的强盗在陈述中—味强调自己的勇武。他的观点主要有: (1) 我本没有邪念, 是女子的美貌激发了他的欲望; (2) 我本不想杀死武士, 是女子激发他杀死的; (3) 我与武士大战二十回合, 最终杀死对方。而经过樵夫之口, 我们得知, 传说中无所不能的江洋大盗原来不过是孱弱的、内强中干的, 他用下三滥的欺骗的手段捆绑武士。所谓的大战几十回合, 也不过是在不堪入目的打斗中侥幸取胜而已。

作为被害者的武士则通过女巫之口, 强调自己的不屈与绝望, 其主要的观点是: (1) 妻子要求大盗杀死他, 这个要求令大盗震惊, 大盗转而去杀妻子, 但她逃跑了; (2) 大盗回来割开武士的绳索, 但他心冷至极, 于是自杀而死。而事实上, 作为在日本受到普遍尊敬的武士阶层的一员, 他虽然穿着武装到牙齿, 有刀有箭, 却经不起强盗小小的利诱。更不堪的是, 当自己的妻子被强盗凌辱后, 竟然为自己那点可怜的虚荣, 将过错全部推给自己的妻子, 甚至与施害者结成联盟, 指责妻子的不贞与背叛。所谓的武士精神顿时被消解得荡然无存!

作为本案关键证人的武士之妻, 为了推脱自己的罪责则强调自己的无助。她陈述的主要观点有: (1) 面对强盗的欺凌, 她是作了反抗的, 但最后还是被强暴了; (2) 丈夫的冷漠的眼神与蔑视的态度令她几近绝望, 甚至比强盗更可怕; (3) 晕过去后, 发现丈夫胸前插着匕首死去。她作为一位看似传统的女性, 在经过无望的反抗后, 终于把手放在强盗布满汗珠的强壮的脊背上, 而此时, 阳光穿过树丛的缝隙, 可以看到她正处于心醉神迷的境界!刚才那位不屈与忠贞的女子又去哪里了?

樵夫, 一位忠厚老实的下层民众, 在他以一位旁证者的身份叙述事情的时候, 显得公正无偏, 然后当大汉对樵夫说出的那一句“你把那短刀拿了去哪里?”时, 雷声轰然, 苍天也为人类的自私自利而怒吼。这位唯一的利害关系的证人, 也隐瞒了将这把短刀拿去换钱的事实。至此, 所有的人物的光环, 无论是所谓英雄还是普通民众都被消解得一干二净。电影似乎展示了这么一种观点:强者固然可恨, 弱者也不值得同情!人们在为人处世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趋利避害地去思考问题, 每个人都在言说对自己有利的话, 每个人的主观陈述都是不可信的, 每个人都是不可信赖的!

然而, 影片的结尾表明, 黑泽明并没有对人性完全绝望, 也没有完全遮蔽人性向善的本能。当樵夫把在罗生门下的弃婴抱入怀中之时, 传统的人道主义在经过严酷的解构以后, 又再次被唤醒并得以张扬!电影通过樵夫领养那个弃婴这一善举向我们表达出了一个希望!这个希望与其说是导演的希望, 不如说是观众的希望、人类的希望。

参考文献

[1]秦刚.《罗生门》阐释: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到黑泽明的电影[J].外国文学动态, 2010 (4) .

[2]仲冲.“罗生门”历史发展中的语意指象差异性解析[J].德州学院学报, 2012 (5) .

[3]李兆新.《罗生门》一部反映人性的力作[J].电影文学, 2012 (4) .

[4]龙跃国.《罗生门》思想解读[J].电影评介, 2011 (13) .

上一篇:《桂花雨》下一篇:塔城地区师范学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