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师范院校生态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022-09-11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地列入国家建设的总布局中。这是党和国家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 在反思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 对人与自然关系与时俱进认识的新成果, 也是党做出的理性选择。

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 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1]。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 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 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 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2]。因此, 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 而且是人的思维方式、伦理价值观念的转变。生态文明的构建, 在本质上就是公民生态意识的变革与成熟[3], 而成熟的生态意识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可以产生深刻、持续的推动作用。

生态学课程教学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紧密, 因为生态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态环境结合紧密的学科, 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兴趣、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意识, 逐步形成生态观。因此, 高校的生态学课程教学可以成为一个宣传生态理念和环保意识的阵地,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的挑战和机遇下, 如何使生态学课程教学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使之在传播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能适应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是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2 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

由于人类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发展,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已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等方面。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 生态学也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类生态环境问题。因而生态学课程内容及其教学也在为了适应这种形式而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

2.1 对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已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生态学是一门基础性强、研究范围广、学科间渗透面大、应用范围宽的正在蓬勃发展的学科。但是传统的生态学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比重过大。随着科学技术、学科的发展以及时代的需求, 生态学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如, 为生态专业型人才培养而进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4]、为进行综合素质及创新人才培养而进行的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5,6]、为加强学生的独立能力而进行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7]等, 这些实践都为生态学课程教学为适应时代需求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2.2 生态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生态学课程也在逐步调整教学目标和方向。生态学课程教学除传授生态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外, 还尝试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将生态学的思想、理念、原理、原则等融入生态意识的培养中, 努力培养和造就一代不仅能掌握基本生态学原理、更具有“可持续发展”信念、价值观和能力的和的新人。因此, 生态学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生态理论和生态知识, 还包括培养生态哲学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观等。如, 通过生态系统物质及能量流动模型的演示等培养学生的生态哲学观、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和投身第二课堂以实现对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8]等。

2.3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课程教学改革尝试较少

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 十八大将其列入国家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这种价值观只有被人们所接受和掌握, 并转化为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才能最终成为公民的自身行动, 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发展。但到目前为止, 仅有少量的关于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生态教学改革尝试。如, 朱慧等 (2008) 提出通过案例教学、主题活动开展、生态知识拓展、野外实践四大措施来增强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以使生态学课程教学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然而, 明确地提出在生态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尝试却很少。因此, 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改革生态学课程教学, 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使之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是生态学教育工作者责任和使命。

3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为顺应党在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要求, 并基于上述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已有的研究, 本文将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理念的指导下, 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 试图从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拓展课堂教学知识、增加体验式教学模式和开展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等进行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切实促进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3.1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将生态知识传授与生态德育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生态德育的主渠道, 学生只有扎实地学习和掌握生态学知识和生态理念, 才能更好地实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 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知识、能力及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深入地讲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 并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道德因素,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 以达到知识传授与生态德育相结合。

3.2 拓展课堂教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导致基本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以及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 从而危害人类生存发展的先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地球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的生态环境也同样破坏严重, 人类的生存收到了威胁。明确这一事实, 唤起大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是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前提。如, 在课堂讲授“环境”、“生态平衡”、“生态危机”等概念后, 组织学生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 进行实际的调研、观察等活动, 了解大气污染、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和农药化肥污染、工业污染、城市交通污染等, 体验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性, 从而增强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

3.3 增加体验式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意识

生态文明中的生态价值包括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伦理价值和生态的功能价值三个方面。而传统的价值观认为, 自然界的水、空气、山脉、矿藏、森林等是大自然对人类无偿的馈赠,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只有使用价值, 而没有自身的价值, 更不会有价格。近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把人看做是宇宙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 人之外的存在物只具有相对于人的需要的工具价值, 导致了人对自然的滥用和生态危机。这是因为人们容易认同的是现实的、有形的实在价值, 并为此价值而忽略或损害社会的、潜在的、长久的价值。譬如, 人们只看到办个化工厂, 立即财源滚滚但却忽视化工污染对生物和人们的危害。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就在于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态环境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 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生态体验式教学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构成的整体性生态情境中, 通过师生的生态体验和交往互动, 不断确立学生的生态价值意识, 提高他们的生态价值认知、生态价值情感、生态价值意志、生态价值实践能力和生态智慧境界, 以养成具有良好生态人格的一种生态价值教学活动。

3.4 开展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生活方式

工业文明下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不可持续发展使得环境终于不堪重负, 爆发出众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 绿色消费应运而生。促成生态经济和绿色消费的制度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三项核心任务之一。因此, 生态学课程教学在介绍绿色消费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绿色产品知识的同时, 应有目的地开展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如, 举办“绿色产品知识竞赛”、“废弃资源循环再利用大赛”及到相关单位进行实践等, 树立学生过简朴的、绿色的、生态的、环保的文明生活的观念。此外, 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比如不用或少用一次性木筷, 以节约宝贵的木材资源;把自己不用的, 而仍有使用价值的用品尽量捐献给他人或社会;少用塑料袋以减轻“白色”污染等, 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文明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4 结语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 在传授生态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探索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的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 使生态学课程在传授生态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合格的“生态”型人才。本文提出通过课堂教学内容优化、知识拓展、体验式教学模式和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的展开, 逐步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生态危机意识、生态价值意识和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 同时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高职院校的生态学课程教学可以成为一个宣传生态理念和环保意识的阵地,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生态学课程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 还是在环保意识的培养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 但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课程教学改革尝试较少。因此,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 (1)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2) 拓展课堂教学知识; (3) 增加体验式教学模式; (4) 开展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等形式, 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使之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5 (3) :16-18.[1]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5 (3) :16-18.

[2] 朱慧, 马瑞君, 邢树文, 曾宪锋, 唐为萍.师范院校生态学课程教学与生态文明[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2:160-161.[2]朱慧, 马瑞君, 邢树文, 曾宪锋, 唐为萍.师范院校生态学课程教学与生态文明[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2:160-161.

[3] 卓越, 赵蕾.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 3:106-111.[3]卓越, 赵蕾.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 3:106-111.

[4] 侯颖.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高校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读与写, 2012, 9 (4) :70-71.[4]侯颖.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高校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读与写, 2012, 9 (4) :70-71.

[5] 王友保, 刘高峰.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生态学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7, 5:40-41.[5]王友保, 刘高峰.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生态学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7, 5:40-41.

[6] 胡斌, 段昌群, 毛晓玲, 年永梅, 王跃华, 王焕校.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 6 (4) :315-317.[6]胡斌, 段昌群, 毛晓玲, 年永梅, 王跃华, 王焕校.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 6 (4) :315-317.

[7] 章家恩, 骆世明, 秦钟, 叶延琼, 赵本良.我国高校生态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 (7) :1630-1634.[7]章家恩, 骆世明, 秦钟, 叶延琼, 赵本良.我国高校生态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 (7) :1630-1634.

[8] 张希.在环境专业大学生中加强生态伦理教育的实现途径——以聊城大学为例[J].商业经济, 2010, 35 (8) :122-123.[8]张希.在环境专业大学生中加强生态伦理教育的实现途径——以聊城大学为例[J].商业经济, 2010, 35 (8) :122-123.

上一篇:农业信息化技术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下一篇:手术室护士个性化护理对外科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