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教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的高中数学新课导入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重点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经验,强调将数学课堂教学重心从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学习经验的传递与强化上,而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注重新旧经验的联系,符合我国高中数学新课标理念,与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相通,均是以助力学生获得数学学习活动经验的有意义学习为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课堂导入在帮助学生生成有意义学习条件、引领学生有意义学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对高中数学新课导入教学进行研究具有深远意义。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在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高中数学新课导入教学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研究。首先,对目前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成因分析:其次,从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出发,根据有意义学习发生的条件,提取归纳出高中数学新课导入教学设计的三个要素:唤醒学生已有的恰当经验、引导学生新旧经验发生相互作用和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之后对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如何达成这些要素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再次,从实践层面通过对目前高中数学优质导入课例进行特征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导入三要素的客观合理性及适用性,得出了高中数学新课导入通过达成这三种要素,能够帮助学生生成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最后,运用本文提出的导入要素及达成策略进行了导入案例设计,并对其进行了教学实践检验和有效性评价,另外还为新教材下高中数学新课导入教学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实践表明,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的高中数学新课导入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进学生有意义数学学习的实现。希望本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课堂导入的普及和优化,使有意义学习理论为新课改下导入教学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有意义学习理论;课堂导入;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学科专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访谈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观察法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综述

2.1.1 关于课堂导入的研究状况

2.1.2 有意义学习理论研究综述

2.1.3 有意义学习理论与课堂导入相结合的研究综述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课堂导入

2.2.2 高中数学新课导入

2.3 理论基础

2.3.1 有意义学习理论

2.3.2 生活教育理论

2.3.3 HPM理论

第3章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

3.1 教师访谈调查

3.1.1 访谈目的及对象

3.1.2 访谈提纲设计

3.1.3 访谈结果分析

3.2 学生问卷调查

3.2.1 调查目的及对象

3.2.2 调查问卷编制

3.2.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3 现状及成因分析

3.3.1 教师对新课导入价值的认识不够深刻

3.3.2 教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把握不够准确

3.3.3 教师对学生兴趣点的了解不够深入

3.3.4 教师的课堂导入能力有待提高

第4章 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数学新课导入要素研究

4.1 有意义学习理论对高中数学新课导入的指导理念

4.1.1 有意义学习的内涵

4.1.2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有意义数学学习

4.1.3 指导理念的生成

4.2 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导高中数学新课导入的要素提取

4.2.1 导入要素一:唤醒学生已有恰当经验

4.2.2 导入要素二:引导新旧经验发生相互作用

4.2.3 导入要素三: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

4.3 高中数学新课导入要素达成的策略研究

4.3.1 唤醒学生已有恰当经验的策略

4.3.2 引导学生新旧经验发生相互作用的策略

4.3.3 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策略

第5章 对高中数学优质导入课例的导入特征研究

5.1 研究样本

5.2 研究方法

5.3 课堂实录及分析

5.3.1 课例:“几何与代数”主线——“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5.3.2 课例:“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主线——“停车距离问题”

5.4 优质导入课例特征分析

5.4.1 导课时间适宜,善于融合信息技术

5.4.2 导入素材丰富,教学语言艺术突出

5.4.3 达成多种要素,生成有意义学习条件

第6章 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的高中数学新课导入案例设计

6.1 “函数”主线——“函数的单调性”导入教学设计

6.1.1 教学要素分析

6.1.2 导入教学设计

6.2 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的高中数学导入教学设计有效性分析

6.2.1 实践目的及对象

6.2.2 实践过程

6.2.3 有效性分析

6.3 新教材下高中数学新课导入教学的注意事项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上一篇:制度性缺陷考验变革论文提纲下一篇: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