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城镇化建设

2022-08-23

第一篇:如何推动城镇化建设

以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引导约“1亿人”就近城镇化。城镇化需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近年来,河南、江西、安徽、河北、陕西等中西部省份把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引领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规划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提高了产业发展和集聚人口的能力,促进了农村转移人口就近从业。中西部地区如何依托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关系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集约发展,关系到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健康发展。

中西部地区依托现有的产业集聚区,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关键是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发挥产业集聚区的吸纳效应,引导转移人口就近就业。过去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注重经济功能,强调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忽视了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城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今后,需要从产业可持续、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迁移人口就业能力三个方面,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区对于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的作用。

提升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实现稳定就业。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引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前来集聚进而形成本地特色产业集群;另一种是在本地产业基础上延链条、壮龙头、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基于以上两种模式,中西部地区要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促进要素聚集,推动同类相关产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转移人口稳定就业奠定基础。健全产业集聚区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就近就业。中西部地区要依托产业集聚区,在中小城市着力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就业供给。在此基础上,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立统一高效的用工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县、乡、村就业服务工作机制,实现产业集聚区的用工需求和附近农业转移劳动力供给的有效衔接,吸引农业转移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提高就业能力。针对产业集聚区的用工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水平,促进转移人口的就近就业能力,保障稳定就业。二是发挥产业集聚区的扩散效应,推动产城融合。中西部地区要实现就地城镇化,就必须考虑转移劳动力及其家属的安居问题。迁移人口全家都迁居到城镇,从就业到安居,是城镇化的重要一环。目前,大部分迁移人口居住在工厂宿舍和出租屋等临时住所,这就要求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保障性住房和集中居住区,从科学规划、建立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机制、完善配套服务三个方面,促进产城融合。

强化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的衔接。中西部地区可适度在中小城市边缘布局产业集聚区,与城镇规划相衔接,要强化中小城市产业集聚区的城市功能,围绕产业集聚区做好居住区规划;综合考虑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资源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不同类型产业集聚区功能定位,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建设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功能区。

推动集聚区安居工程建设。绝大多数迁移人口都不具备在城镇稳定居住的条件,需要通过建设安居工程和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可探索在产业集聚区周边建设保障性住房和集中居住区。同时,探索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为进城农民工将农村资产转化为城市资产提供平台,为农村转移人口购房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安居在产业集聚区周围。

完善居住区配套设施与生活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完善集聚区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实现集聚区污水处理和集中供热设施建设和城区设施紧密衔接,推动城区公交、邮政等向集聚区覆盖;加快完善与产业集

聚区配套的幼儿园、学校、医院、商业等生活设施,解决转移人口的就地就医就学等问题,促进转移人口的家庭化迁移。

三是发挥产业集聚区的引擎效应,促进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产业集聚区促进人口城镇化的社会功能依然较弱。新型城镇化要在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城镇化的基础上,通过推动产业集聚区户籍制度改革保护农民农村户籍附着的权益、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迁移人口的城市认同三个方面,实现转移人口市民化。

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产业集聚区要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就需要把产业集聚区的就业人口由“工作人”转变为“生活人”,满足他们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中西部地区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内就业人口全覆盖。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实现集聚区内居民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保障方面的均等化。

推动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合。新型城镇化要更加注重社会融合,实现转移人口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市民化。产业集聚区要强化社会福利渗透,通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高转移人口的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培育社会组织,扶持相关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等,引导其参与当地的社区生活和社区治理;塑造市民文化,通过文化建设,提高转移人口的城市认同感,形成与城市生活相适应的新文化。

第二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进入新千年以来,丰城城市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城市人口由2001年的17.4万人到2009年已经突破30万人,城市规模由原来的5.25平方公里到2009年已突破36平方公里。但是与全国、与沿海发达县市相比,丰城城镇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城市发展实力不强、发展比较粗放、功能不完善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仍然是丰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要任务。

要立足借势发展,加速融入南昌城市经济圈。区域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经济向更大的经济圈融入的程度有多深,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发展的速度就有多快。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崛起,已成为当今世界区域经济竞争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研究表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城市群驱动,且中国城市的竞争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从过去个体的竞争走向群体竞争;二是从全国的角

度来看,中国经济的驱动将会从过去的单极驱动到多元化竞争。借势发展,就是要围绕建设“开放大气、和谐秀美”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总目标,按照对接融入南昌城市经济圈的要求,重点突出“四个更加注重”。一要更加注重城市规划的完善。随着丰城城市的快速发展,已经由“一江两岸、一江两桥”发展为“一江两岸、一江三桥、一城五区”,总部经济基地、生态经济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等板块,已经突破了原有城市发展规划,成为了城市规划的“盲点”。修订完善城市规划,正成为丰城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要持续按照“富规划、穷建设”的要求,对原有城市规划进行新一轮的重大修缮,将正在大力推进的河西防洪堤、总部经济区、国家湿地公园、隍城富硒温泉等重点版块纳入规划范围之内。二要更加注重交通的对接。重点是加速推进丰昌大道、新105国道改线工程、昌吉赣城际铁路,城西防洪工程综合治理区“三路一区”建设。这是主动对接融入南昌城市经济圈的基础工程、重要工程,要确保在尽快全面启动、全面推进、全面加速。三要更加注重城市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毗邻南昌的区位交通优势,以唯美码头项目、梅林现代物流产业园、城市物流产业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把丰城建成南昌这座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周边的现代物流副中心;以打造赣中金融中心为目标,按照引资引

智引银行的思路,抓好银行引、建、改工作,培育发达现代金融,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以总部经济基地为龙头,加快城市生态经济区建设;围绕职业教育的定位,加快规划建设大学城,支撑丰城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四要更加注重城市功能提升。加快老城区路网、管网、线网建设改造,加快推进中高档宾馆、购物服务等硬件设施建设,加速新老城区社区改造和提升。尤其是要把新老城区的社区改造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坚持社区建设与城市建设、园区建设、小区开发同步的原则,加快社区布局调整与服务范围的科学划分,强化和提升社区服务功能。

要立足蓄势发展,加快农村集镇建设。新型城镇化,其实质就是农村剩余生产要素的转移过程,即生产要素点由分散到聚集的过程。为此,集镇作为农村居民的聚集地、农村物资的集散地、农村经济的桥头堡,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是持续拉动内需的动力。加快农村集镇建设,一要坚持规划促动。规划先行虽然是老话题,但仍然是新问题。丰城市集镇建设之所以水平低、发展慢,其关键问题就出在规划上,规划不完整、规划不合实际、规划不执行,等等。要以中心镇、城市副中心为重点,按照“品位高、定位准、操作性强”的要求,遵循因地制宜、放眼周边、着眼长远的方针,制定、完善集镇规划。尤其是小袁线

沿途乡镇,105国道沿线乡镇和新梅路沿线乡镇,要高标准、高起点搞好集镇规划。对于重点建设的副中心集镇,要纳入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审视、修订和完善,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二要坚持政策推动。农村集镇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与支持。在执行、落实市委市政府相关政策的同时,要积极研究对接上级有关政策,真正向政策要效益,向政策要空间,向政策要未来。三要坚持产业带动。没有产业的支撑,集镇建设就难以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就会因丧失“造血”功能而难以繁荣发展。在推进集镇建设过程中必须突出产业强镇这条主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按照“一乡一业”的要求,培育发展符合自身特色的优势产业。重点要围绕“农”字做文章,跳出“农”字谋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

要立足内涵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城市竞争一般分三个层次,一是产业,二是合纵连横(城市群),三是文化。当前,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城市产业竞争、城市群合纵连横之后,城市较量的制高点。所谓文化软实力,简单说,就是一种凝聚力、亲和力,是一种生产力、创造力。如果说,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硬件设施等硬实力,铸造城市的筋骨肉,那么,文化水平、人文环境、体制机制等软实力,则培育城市的精气神。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一要尽快研究制定

文化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今后努力的方向。要站在社会整体发展高度,审视文化发展,适应社会形态发展需要,结合丰城文化传统实际,把握好原创性、差异性、不可替代性等原则,加快研究编制好丰城文化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二要加强市民文明素质建设。一个城市,看其发达程度,不仅看经济实力、城市设施、生态环境,还要看市民总体素质和人才拥有情况,在市民素质这个“塔基”上形成的人才队伍这一“塔尖”,是决定性的竞争力,是城市软实力的根本。要以建县1800周年庆典为契机,着力发掘、弘扬、传承我市底蕴深厚的瓷文化、水文化、剑文化、书院文化,加快文化建设步伐,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三要加速事关丰城文化品位的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和体育馆“五馆”建设、心广堂等文化项目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加快启动,为推进文化立市战略夯实基础。

第三篇:科学统筹城乡规划 推动特色城镇建设

——赴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学习成果汇报

参加了全国市长研修学院承办的“梁平县第二期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培训班”学习,深化了对科学统筹城乡规划,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认识,结合梁平县情和工作实际,汇报“一点体会,两点收获,四点启发,三点建议”。

一、一点体会

县委政府高瞻远瞩。“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 者不足以谋一域”。县委、县政府以前瞻思维用智慧引领发展思路,组织全县领导干部远赴北京全国市长研修学院研修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全国权威专家的系统培训,丰富了理论素养,完善了知识结构,提高了干部智慧,更新了发展理念,拓展了思维空间,为梁平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干部支撑。

二、两点收获

收获之一:拓展了思维理念。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突出行色,生态宜居,和谐发展”24字方针,要用城乡一体、产城互动的模式以产业发展集聚人口解决人的城镇化,防止被城镇化产生产业空心化和城镇空壳化。要通过功能定位体现各个城镇的差异化发展,突出特色,达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宜业,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的目标,河道治理要用生态的模式实施,避免河道硬化人为阻断水体与土壤交换的自然净化通道,使自然界的生物链在人为的状态下断裂,水体无法自然净化,稍有污染就形成死河。

收获之二:开阔了发展视野。过去城镇建设的“七通一平”旧观念大挖大填没有小景观特色,格调一致的模式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新型城镇化不能“普适性”发展。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

1 形地貌,按照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体现房屋的风貌,合理布局交通等基础服务设施,完善实体产业落地区域,这样的城镇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产业发展的延展性。

三、四点启发

启发之一:功能定位是前提。要把梁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科学定位梁平各区域的功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确定工业发展区、粮食安全区、生态保护区。以最高城镇化率70%估计,梁平的城镇人口终极规模约70万人,因些,梁平县城的最大规模只能定位中等城市。这样就可以按照“一圈六带多点”的模式布局全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城30分钟经济圈——建设绿色生态经济中心;六带集镇群——福禄天然气产业带,云龙加工产业带,屏锦建材产业带,袁驿原材料供给产业带,新盛粮油生产产业带,合兴水果产业带;多点新型集居点——新农村。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集镇群为射线、集居点为补充,功能各异、特色突出的城镇发展模式。

启发之二:科学规划是龙头。现在的规划是顺向规划,从宏观到微观,做总规的时候容易忽视局部的特色和定位,要保持一个区域内的各个点的地形和地貌,打造一些小的自然景观。采取反向规划,先控制必须保证的生态用地和景观,从微观到宏观,反向研究形成规划,顺应自然等高线布局,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比如,双桂湖的打造要做好亲水、宜居、生态、湖韵文章,提升特色品味。

启发之三:突出特色是关键。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突出本地的风土特点、自然特色和文化要素,遵循“一城(镇)一特,一域一策”,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房屋特点、自然景观,体系搭配都要体现当地的风貌。比如说,金带镇就要体现佛教休身

2 养心的禅韵文化特色,双桂堂风景区要借助寺庙中的佛教文化,借壳“造假、造景、造势”,跳出寺庙打造风景点,在高台处人为造一尊1公里外就能看见的高大佛像,用声、光艺术将佛教的前世今生与当前的社会心态和崇尚的和谐社会联为一体,每天定时响起佛音乐为特色,以“因果循环,和谐静心”的理念教化人们遵纪守法,倡导“负重、自强、厚德、包容”的梁平文化风尚,吸引游客,达到“骗人、骗钱、骗心”的目标。观音竹海以风景休闲养身,以观音像和禅韵吸引人们到此静心养心,完善配套设施,将观光旅游转化为休闲旅游,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启发之四:持续发展是核心。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以产业吸引人口的聚集,达到“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化、农村社区化、工业集中园区、土地集中规模、农民集中社区”的新型城镇模式。城市、集镇、集居点,规划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时都要考虑可持续发展,否则没有拓展性。比如,梁平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集镇、特别是新建的新农村居民点,都以现有交通干道为街道,两边建房,目的是节约眼前投资,人为造成公路的通行瓶颈,不但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使公路失去了拓展升级的可行性,过境场镇尤为突出。比如仁贤、福禄天香塔处进口、柏家、新盛等。这里面有规划理念的问题,也有当地政府的理念问题。比如福禄镇银水河岸新居点规划未审批就动工建设,以村民一事一议的方式,强行在国道边不到5米的距离建设居民点,严重违反《规划法》和《公路法》。同样是福禄镇金水河岸居民点,与交通干线结合非常好,在国道一边用公路联结的方式,在山坡上顺应自然等高线建设的集居点,风格独特,保持了山体自然景观,对干线交通没有干扰,成为一道风景。

四、三点建议

3 建议之一:挖掘城市之魂。梁平县城的核心是什么?梁平县城之魂是什么?可是否为“佛、竹、柚”集合天人合一的易学文化?可否为“竹柚飘香,佛光之城”?

建议之二:竞标开发旅游。一是规划方面,要通过全国竞标的方式精心编制梁平县旅游总规、祥规、景点规划,选中的才给钱,多给一点规划费是值得的。二是开发方面,将规划的区域分块拍卖50年开发经营权,由投资人按照规划实施开发,投资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梁平的单位,用政策鼓励N个投资人在一台戏中各出各的节目,形成“统一规划,分区实施,各方联动,合力开发”,不用政府投资。比如竹海风景区的开发完全可以这样做。这需要决策的勇气和政策机制。

建议之三:科学经营城市。一要做好土地文章,科学储备土地,以土地换资金,以资金促开发;二要转变思维模式,对地下管线通道要一次建成,避免多次重复开挖浪费,建成的地下管线通道投资分摊成N分,谁进通道谁付费,政府只垫资,资金压力得到分散。同时,要改革考核机制和淘汰灭商机制,全民大招商不能遍地工业化,所有工业项目必须进园区,但不具备工业项目落地的乡镇引进的项目进入园区后,要从税收分成等机制上给予鼓励。对进入园区的工业项目度过政府扶持期后,顺应市场淘汰规律,优胜劣汰,壮大优势企业,毁灭出局劣势企业,给新进项目腾出空间。

结语:新型城镇化要重点解决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员就业、户籍政策、公共服务方面的问题,实现农民市民化。

第四篇:乐从镇借助物联网推动产业升级、建设智慧城镇

广东佛山顺德区乐从镇,一个仅有78平方公里的小地方,曾成就一个经济奇迹:这里集聚了世界最大的家具市场、全国最大的钢铁交易市场、华南最大的塑料交易市场。但土地供应的捉襟见肘等问题,越来越束缚这个专业镇的发展。乐从重整思路后的选择是,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宜居度。

首选物联网,还因为它相当于智慧城镇的基础建设。乐从正以此为基础做一个智能村居项目,地点选在葛岸村,预计上半年上线。智能村居包括智能安防和智能家居的项目,此项目运营公司为广东物联天下物联网信息产业园的进驻企业之一—广东易居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实施运营。智慧村居还包括对门禁系统实施改造,刷卡进门可自动识别身份信息,方便了安全管控和财产保护,还能对流动人口进行身份登记。从生活服务上来说,将为每户村民配备一个置物箱,村民可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实现网上购买蔬果等食品和生活用品,都会直接配送到置物箱,并且所有采购物品都可溯源。

这还只是智慧城镇生活的初级形态。小镇的未来生活,可以在当地的物联网体验馆提前看到:家居产品网上采购,物流配送实时监控并能追溯原产地;戴上电子腕表,能实时显示身体各项指标并远程发送给医生诊断;去超市购买新鲜食品,将电子标签在指定终端进行扫描,产品的价格、产地、营养指标、原料、运输和管理信息等一目了然……个性化服务、便捷的“后现代”生活,不必非得到大都市才能享受。

第五篇:强抓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

实施小城镇带动战略牵引农村经济大发展

——××镇强抓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近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迅速推进,如何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小城镇建设与繁荣农村经济“双赢”?最近,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到××镇进行了典型调查。

××镇是××县的一个边远乡镇,距县城57公里,与重庆市××县××镇毗邻。该镇小城镇建设自1995年起步,累计投资7000余万元,征地200余亩,建房11.7万平方米,改造旧房3.2万平米,新建街道12条,硬化道路33600平方米,新增程控电话1500余门,水、电、气、广播电视、邮政通讯等设施逐步完善。2002年全县文明场镇竞赛考核评比中,该镇以99.5分获得第一名。发展小城镇,不仅改变了××的场镇面貌,而且使××镇成为周边乡镇的商贸集散中心,场镇呈现出人气旺、商气活、财气浓的繁荣景象,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预计今年全镇可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3433万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9元,同比增加150元。该镇的主要作法是:

一、坚持“四高标准”,推动小城镇快速发展和扩张

××镇作为一个农业镇,工业基础薄弱,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要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就农业抓农业肯定不行,引进大企业的可能性也小,怎么办?镇党委、政府经过思索,决定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强镇利民、寻求新的经济支撑的第一要务来抓,作为农村经济起飞的载体来抓。于是,“城建兴镇”战略便成为镇党委、政府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在整个场镇建设过程中,他们坚持以“四高”为标准,有力地推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一是高起点规划。按照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对整个场镇进行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的规划。突出规划的科学性、综合性、超前性、效益性和可行性。始终着眼发展,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做到既保证阶段目标的实现,又不改变规划或降低标准。为了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镇党委、政府还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到重庆、泸州、宜宾等地参观学习,为场镇规划布局提供超前的思维构想和有力的科学依据。二是高水平设计。先后邀请××市建筑学院、××市设计室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到现场设计,在立意上突出新、特、美、实用,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择优选样后再付诸实施。今年新建、改建竣工的8幢楼房,都注重了立面造型新颖美观、色调搭配适宜和谐、功能结构合理完善,改变了以往规划设计中“一般化、一溜齐、一个样”的现象。三是高投入建设。仅今年1-11月,全镇共投入146万元资金加快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在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上做文章。硬化场镇道路4200平方米,修下水道1120米,新装路灯65盏,新建花坛81个,新增绿化带1440平方米,全面改造了水电、通讯、电视及排污系统;大力加快“四个一”工程建设进程,总投资55.7万元修建的一个中心广场、一个农贸市场、一个汽车站、一个垃圾处理场,预计明年初可以全部竣工。四是高标准把关。集体和私人的建筑工程,均发包给建设水平高、完成质量好、社会信誉佳、具有资质的建筑单位和能工巧匠修建。镇党委、政府组织国土、建设等有关单位现场监督,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并严格把好验收关。

二、立足“四个到位”,着力提升小城镇质量和水平

一是领导到位。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充分认识到搞好小城镇建设,对于加速商品流通、开发利用本地资源、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度重视场镇建设工作,牢固树立起“抓场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把场镇建设和发展工业、农业摆到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成立了小城镇建设工作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副组长,建设、工商等乡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征地、规划、设计、建设。为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又将各项工程和建设任务具体分解到每一位领导和政府工作人员,并与其工资、奖金挂钩,逗硬奖惩。

二是宣传到位。镇党委、政府响亮地提出了“××镇是我家,文明城镇靠大家”,“创建文明场镇就是抓经济发展”等口号,号召全镇人民齐心协力积极参与创造优美的场镇环境;组织居民学习《城镇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和文明常识,加强“三德”和“三个主义”教育,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中普遍形成了一种勤奋创业、爱镇爱家,有利于加快场镇建设的思想舆论氛围,加深了人们对推进小城镇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三是资金到位。加快小城镇建设,关键在投入。镇党委、政府充分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把场镇作为商品来经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大力吸引外资投入参与小城镇开发,因地制宜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吸农、加速发展”的路子。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统征统管,并着力建立场镇资本的生成机制,以政策性投入和生产要素投入为主,选择让开发商能够赚钱的项目,使无利变有利,资源变资金,让土地在流动中升值。今年1-11月,新增建设面积2万余平方米,总投资达625万元,全部属个人

投资。今年城镇建设收益约80万元,除拿出20万元用于合金会个人股金兑付之外,其余全部用于场镇建设再投入。

四是管理到位。镇上成立了专门的场镇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了考核管理制度,派出所、建设、工商、税务等相关单位齐抓共管,整治环境卫生、经营秩序和交通秩序,效果突出。镇上购置了垃圾车,聘请了保洁工,对垃圾实行定时清运,街道随时保洁。对“乱摆、乱放、乱建、乱倒、乱停、乱贴”等现象进行坚决整治,实行“四归”,即坐商归店、行商归市、车辆归点、广告归栏。切实加强对各类市场的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反对欺诈暴利,要求经营者明码实价、亮证经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在各行业中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在居民中开展争做文明镇民活动,居民的思想素质、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法律观念、道德观念明显增强。形成了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和睦友善、尊老爱幼的良好社风。

三、注重“四个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突出特色经济。在小城镇建设中,××镇党委、政府立足镇域经济特点,着重抓了农副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确立了蔬菜、水果、竹木、畜禽四大支柱产业。各种轻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通过市场源源不断销往外地,特产“仁”字豆腐干更是远销重庆、达州等大中城市。随着场镇建设发展,基础设施和功能的日益完善,××镇还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场镇从事

二、三产业。几年来,全镇就地安置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小城镇的发展为农民致富开启了希望之门。村民周××搞养殖业,投资20余万元养蛋鸡1万余只,年收入达15万余元;朝阳村

9、10社蔬菜种植形成规模产业,今年仅蔬菜一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将增加13元。市场的吸收,利益的驱使,政策的开放,使农民不再囿于有限的土地,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纷纷告别以往传统农业单

一、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进城入镇,建房经商,自觉走上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路。

2、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坚持工业强镇。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乡镇企业逐步向场镇集中,逐渐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支撑力强的骨干支柱企业。如矸砖厂一年可生产矸砖1200万匹,产值达108万元,产品供不应求。该镇农民与*县业主合资70余万元新建的页岩砖厂,预计年产值可达196万元。彩瓦厂系回引工程,由打工青年周*等回乡创办,今年可初创工商税5万元左右。

3、与商贸流通相结合,繁荣场镇经济。小城镇建设的良性发展,旺盛的人气有效地剌激了商贸流通。××镇不仅将周边乡镇的农民群众吸引了过来,连重庆的商人都云集赶来搞展销会。镇中心黄金地段的地价已攀升至每平方米3000元。以运输、餐饮、服装、文化娱乐为主的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600余户,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424人。

4、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文经互促互进。场镇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针对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观音镇适时引导兴建中心广场等一批开放性的文化娱乐场所,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提高。同时,活跃的场镇文化集聚了旺盛的人气,带来了商贸流通的新发展。

上一篇: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下一篇:如何选择家用净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