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秋季防流感标语

2022-09-01

第一篇:学校秋季防流感标语

防流感、综合治理标语

普及传染病防治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宣传传染病防治法,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学习传染病防治法,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传染病防治法,利国利民。

1、甲型H1N1流感是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国家已确定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2、防控甲型H1N1流感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合作、全社会公民共同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

3、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全身酸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会出现腹泻和呕吐,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4、群众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措施:多运动,强体质;讲卫生,守公德;勤洗手,吃熟食;晒衣被,常通风;有发热,上医院;打喷嚏,要捂手;境外回,就报告,少外出,少聚会。

5、从境外返乡人员入县境内时,要主动与当地卫生院和县疾控中心联系,并提供相关信息。若有发热、咳嗽、打喷嚏等症状者,及时与当地医疗机构联系,以便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及时就诊方式。

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境外返乡人员最好单人乘坐出租车直接到家,居家观察7天,不外出,尽量减少与家人接触。

1、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防控甲型H1N1流感

2、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整治城乡环境卫生

4、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5、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创造少患病环境

6、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7、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8、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提高城乡整体卫生水平

- 1

35、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36、远离烟草,健康你我他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标语

治理城乡环境,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消除城乡脏乱差,创建城乡新文明。 参与环保行动,构建和谐犍为。 保护生态环境,共创美好家园。

人人参与环境治理,天天享有健康生活。 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 开展环境治理,共建美好家园。 崇尚文明,告别陋习,从我做起。 管住脏、乱、差,留下真、善、美。 环境关联你我他,齐抓共管靠大家。 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 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 认真贯彻落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决定。

积极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营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 环卫工作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全民参与,治理环境,建设整洁优美新犍为。 公德规范言行,文明美化心灵。

革除生活陋习,美化人居环境,优化生存空间。 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投身城乡环境建设,争做城市文明市民。 消除城市脏乱差,创建城市新文明。

- 3 -

第二篇:学校秋季新学期开学宣传标语

1、我们的人生随我们花费多少努力而具有多少价值。

2、一个勤奋学习的人才是力量无边的人。

3、成功的秘诀:不断追求,奋力拼搏,敢于超越。

4、最弱的人,集中精力于单一目标,也能有所成就,最强的人,分心太多事务,可能一事无成。

5、你想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层次、更有品位吗?那就努力改变你的现状!

6、给自己撑起一方未来的天空,给父母送去一片希望的慰籍。

7、多一分努力,多一分成绩,多一点希望,多一些欢乐。

8、在羡慕别人成绩的同时,更要欣赏他们走过的足迹。

9、在学习中学会复习,在运用中培养能力,在总结中不断进步。

10、树信心振足精神,比成绩不甘落后。

11、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

12、惜时、专心、苦读,踏出拼搏之路。

13、破釜沉舟 超越自我 拼搏进取 勇创佳绩

14、快乐把时间变得很短,苦难把岁月拉得很长。

15、若要今生不虚度,立志自当少年时。

16、给你翅膀,你能飞多高?

17、X班是我家,班荣我荣。

18、端正态度,重塑自我。

19、您将美放入我的手中,那就是我的开端。您,我的老师,给我教诲,想象,见识,由此营造起我的一生。不管我在建造什么,您总是帮助我垒好基础。

20、如果说“妈妈”是我们步入人生的的第一声呼唤,那么“老师”便是我们开始成长时的第一个台阶。是他(她),把我们从懵懂带入成熟,从无知变得学有所长;也是他(她),领着我们看到了天有多高,地有多深,梦想,可以有多大!

21、听好每一课,做好每一题,过好每一天。

第三篇:职业学校秋季迎新宣传标语[范文模版]

为了营造开学迎新的良好环境和文化氛围,深化学校办学思想,提升黄陂职校的办学品位,决定以学校的展示版、电子屏等为宣传窗口,热情迎接新生到校入学。

【竖幅】

热烈欢迎满怀求知渴望来xx职校深造的莘莘学子

【横幅】

书山有路强技为径 学海无涯立德作舟

【电子屏】

今日喜迎学子进修报国术 明朝欢庆精英成就人生梦

爱心育人 情感动人 道理服人 制度管人 构建和谐校园

法规正校 诚信立校 质量兴校 特色强校 打造品牌职校

面向现代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坚持科学发展

力致服务 力致实用 力致就业 培养创新人才

第四篇:防流感教育

防流感,保健康主题班会

题目: 人人讲卫生,预防流感

关于流感的事例通报

1、 香港因流感而停课

香港有关部门公布,截止2月24日在香港流感死亡儿童人数增至4人。香港政府宣布全港小学、特殊学校、幼儿园今天起停课两周。

2、 深圳发现9宗局部爆发的流感疫情

深圳发现的疫情与香港的不同在于此种病情为乙型流感,尚未出现人员因流感死亡。

二、 从事例中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流感?

流感全称为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型。

一、 流感与普通感冒有什么不同及如何传播的呢?

流感与普通感冒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而我们平时讲的感冒,多是指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其特征是:病因复杂多样,包括多种病毒、支原体和少数细菌等,都可以引起感冒。感冒每次发病可由不同的病原引起,所以有些人一段时间内可以反复多次患感冒,但一次流感流行通常为同一种流感病毒引起,患过流感或注射过流感疫苗的人通常短期内不会反复患流感。 在症状方面,流感常表现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并容易引起一些并发症,而普通感冒症状轻微,多以咽痛、咳嗽、鼻塞等呼吸道症状为主。

普通感冒的病原多达百余种,无法控制疫苗进行特异性的预防;流感可根据引起的流感病毒的种型,注射相应的疫苗得到有效预防。

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流感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通过手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对同一型的流感免疫力可维持较久,对同一亚型的变种间也有交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由于流感病毒不断发生变异,故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流感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风。

四、流感如何预防?

流感为乙类法定报告的传染病。隔离病人是减少传播的有效途径,隔离期为1周。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室内注意通风。公共场所可用1%漂白粉澄清液或3%过氧乙酸喷洒,也可用食醋熏蒸。病人的用物可曝晒2小时或煮沸消毒。流感可通过注射疫苗预防,尤其适用于老年、婴幼儿和体弱多病者。流感的预防措施有(讨论后总结):

1、勤开窗户,保持寝室、教室的空气流通。每天通风至少2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其次,保持居室的清洁卫生,尽量少开空调。

2、注意防寒保暖并勤晒被褥。

3、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常用冷水洗脸,不随地吐痰、不随便拧鼻涕以减少空气飞沫传播流感病毒。

4、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提高耐寒能力,增强体质。

5、饮食合理,多吃蔬菜水果,多喝热开水,少吃辛辣油炸食物。

6、劳逸结合,睡眠充足,不要熬夜。

7、若有鼻塞、咽痛、发烧、头痛等上呼吸道症状时,要及早就医。

8、尽量少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9、学校应加强晨检,发现流感病人要及时隔离和治疗,以减少传染源的存在。

10、及早做好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

五、学校针对流感采取的措施

1、领导在大会上动员学生积极行动起来,预防流感;

2、任课教师做好晨检统计;

3、医务室做好学生病因的跟踪;

4、总务科做好消杀后勤工作;

5、全校进行大扫除。

六、建议同学们应该怎么做(3分钟)

1、注意卫生的保洁;

2、注意教室的通风;

3、课后加强锻炼;

4、注意早晚温差变化,做好保暖;

5、感觉身体不适马上就医;

6、多喝水。

小结:预防流感,注意卫生;流感可怕,但可以预防。

第五篇:春季防流感通知

关于做好学生预防春季流感的通知

各位同学和老师:

接教育局通知,据卫生部门监测,近段时间宁波市的流感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流感流行毒株以甲型H1N1亚型为主,其病毒感染力较强。截止2月12日上午9:00,今年宁波市累计报告病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76例,在重症病例3例和危重病例6例中,2例死亡。据专家分析,今后一段时间,流感的流行强度很好可能会继续上升,因此,各班要加强预防流感工作。具体如下:

1、春季是多变天气,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凉;注意适当的休息,安排合理的健康锻炼,增强防病抗病能力。

2、注意室内和教室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3、勤洗手、洗澡,不食不洁和冰冷食物,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各班要加强晨检制度,一旦出现发热等身体不适,应及时报告校医室或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对于腋下体温≥37.5℃(口腔体温≥38℃。)的患病学生,必须在退烧1-2天后,才可以返校上课。一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要及时报告,对因患传染病暂时停课的学生,必须在恢复健康,经有关卫生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并出具有效的复课证明后方可复学。

金星学校校医室

2011年2月5日

上一篇:小学圣诞晚会主持稿下一篇:小学生调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