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2022-07-02

第一篇: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县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的思考

县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的思考 (2006-9-29 15:27:54)点击:41回复:0IP:220.180.232.*

一、县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从字面上理解,国有资产是指归国家所有,并由国家进行支配、使用、调度、处分的资产,一般分为自然资源、公用设施、国有企业三大块。通常情况下所说的国有资产主要是指国有企业,本文所述及的也仅是指以企业资产形态存在的这一块国有资产。

经过近几年来的国有企业改制,特别是根据国家“抓大放小,有退有进”的原则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县一级企业中原来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的国营企业基本都已改制结束,国有独资企业不再是县一级国有资产存在的主要形式,县级现有的国有资产主要以参股方式存在于经营性企业中,而且除个别政策性企业外,县一级国有资产在经营性企业的参股一般都在50%以下,也就是说,国有资产不再直接在经营性企业控股。

此种情况下,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为国家管理在经营性企业中以股份形式存在的国有资产的新型“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县级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1、资产经营公司仍存在政企不分现象

将原国有企业转制时的国有净资产进行归集后成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管理国有资产,到企业参股,割断了政府部门与企业在资产上的直接联系,使得原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职责不明的缺陷得到了较为彻底地改善,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活力。

但以往这些政企不分、职责不明的缺陷却又带到了现在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中,目

前县一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中仍普遍存在政企不分现象。例如:(1)资产经营公司的对外投资中按政府指令进行的比例过大。在有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长期投资中,受政府指令的投资超过了总额的70%。(2)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普遍存在为政府借款和担保现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成了政府借贷的主要渠道。(3)还有个别政府部门仍然把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当成自己的下属单位,在资产经营公司列支本部门费用的事时有发生,甚至直接把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收入直接转作本部门的行政经费。

2、已转制企业占用资产较严重,影响了资产经营公司的运作

现有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大多是归集转制企业国有净资产成立的,除了在企业投资参股的资产外,资产经营公司应该把其余转制时的国有净资产收缴到位,但现实中却是转制企业拖欠应上缴的净资产款现象非常普遍,在个别情况较为严重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转制企业欠缴的转制净资产款及转制企业各类借款占到公司总资产的70%到80%,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正常运作,影响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资产经营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讨债公司”。

3、隐性负债严重,存在一定风险

国家规定政府部门不能进行借款和提供贷款担保,以控制地方政府负债和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但是各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由于种种原因,政府负债的情况仍比较普遍,使县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成了为政府借款和提供担保的一个主要渠道,一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此类贷款或担保的金额相当大,个别的已经与公司总资产相当,对资产经营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不可忽视。

4、参股企业仍存在损害国有资产利益的行为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成立以后,通过不断强化对国有资产参股企业的监管,国有资产在各投资参股企业已基本都能做到同股同利,但一些较隐蔽的侵害国有资产利益的行为仍然存在。如:部分国有资产被参股企业无偿借用;一些国有资产应分得的股金分

红不能及时到账等。

5、一些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仍需进一步强化

现有的一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大多依附于原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在财务管理上有许多地方仍沿用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些处理办法,不能正确、完整反映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真实的财务情况,应及时规范:(1)资产反映仍不够完整。收纳的转制企业土地等部分资产未全部记入资产经营公司账面。(2)利润反映不够及时、完整。有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仍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公司收益;也有部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出于调节利润等目的将部分收入挂往来,影响了收益的准确、完整。(3)一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未及时处理已关停、倒闭的原国有企业;对投资参股的已关停、倒闭企业亦未能做到及时清理,影响了国有资产的真实性。

6、资产经营公司资产运作情况仍不理想

受管理人才、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目前县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资产运作情况不够理想。有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只进行转制企业国有资产的归集,未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经营活动,转制企业上缴的国有资产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有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因投资缺乏科学性,大部分对外投资单位出现亏损,公司对外投资长时间无收益,甚至出现亏损;有的资产经营公司满足于现有土地、房屋、设备的租赁收入,把资产经营公司办成了“资产租赁公司”。

三、造成县级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如何有效管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能够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实现“政企分开”的前提,目前这一工作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沿用原来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是目前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仍然政企不分的主因。同时,县级政府财力不足,只能负债搞建设,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不得不充当政府借贷的主渠道。

2、目前,归集转制企业国有净资产成立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一般仍依附于原企业主管部门,资产经营公司与转制企业仍保持着一种似是而非的上下级关系或行业管理关系,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与投资参股企业的关系沿续了原企业主管部门与下属企业的关系,转制企业欠缴应缴款、无偿占用资产、侵占国有资产利益也就成了企业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发展的支持。

3、县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受其所处地域条件限制,资本市场发育相对较为落后,资产运作、资本经营所需人才也较为匮乏,束缚了县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正常运作。

四、改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管理的几点建议

1、在国有企业实施转制,归集国有资产建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后,应积极探索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管理模式,对资产经营公司实施政企分开。考虑到为满足县级政府各方运作所需,除个别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仍继续承担必需的政府行为外,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应彻底实行政企分开,通过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考核、评价体系来强化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管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应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运作,提高效益,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对现有的依附于原国有企业主管部门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进行合并重组,割断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与原国有企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不再依附于原主管部门,消除原行政事业机构对资产经营公司的影响,增加资产经营公司在经营上的独立性,同时把资产经营公司与投资参股企业间的关系简化为单一的投资与被投资关系,名正言顺地行使出资人的权力。

3、不断改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管理。一是强化对投资参股企业的监督管理,通过加强监管,一方面减少直至消除投资参股企业对国有资产利益的侵害,保证国有资产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投资参股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及早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二是强化国有资产经营

公司内部管理,特别是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及时清理历史遗留问题,严格执行财经纪律。防止因管理不到位、不及时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4、县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要积极引进人才,探索新投资渠道和新投资领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既要盘活现有固定资产,又要用好货币资金,同时注意分析现有投资项目,根据参股企业发展趋势和不同收益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对外投资收益率,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张家港市审计局顾放

第二篇: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改革思路

当前,对于国有资产能否管好,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成功,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政府、企业及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平民百姓的热门话题。因为这上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与否,下连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现就当前国有企业产生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谈些看法。

一、国有企业发展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经济所创造的财富维持了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壮大了国防力量,保证了国家的安全,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可以说没有国有经济的物质基础,就没有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 但是国有经济的发展也同其他所有制经济一样,不是、也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有时也带有明显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既受国有经济政策、政治环境制约,也与国际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以说,建国以后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实行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在当时我国工业化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不高,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但解决了占全世界1/5人口的吃饭和就业问题,而且为我国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内、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继续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继续实行原有的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我国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出现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亏损面逐年增大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1992年~1995年分别为22.7%、29.8%、32.7%、33.5%,1996年上半年则达到43.3%,并且1996年一季度出现了全国性的整体亏损,国有资产的损失数额也逐年增大,据1994年全国开展清产核资的12.4万户国有企业的不完全统计,全部资产损失达2231.1亿元,全部资金挂帐22069亿元,损失与挂帐合计达4438亿元,占这些企业全部资产的10.7%。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少看法,有的归结为管理体制落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有的归结为企业目前存在三座大山:负债过高,冗员过多,社会包袱过重;有的认为主要是企业管理混乱,管理水平低。上面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我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是管理制度不顺,企业管理落后。虽然近10多年来,我国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放权让利,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际两权分离,进而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什么药方都用过了,但成效并不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以往这些改革,停留在企业层面的多,政府层面的少,浅表性的多,深层次的少。因此,必须抓住问题的本质,改革才能见成效。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起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仍困扰和阻碍着企业的发展。

传统的体制下,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被政府部门分割,造成了产权管理的多元化,政府各部门都可以所有者的身份向企业发号施令,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企业要对多个政府部门负责,但却没有哪个部门真正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任。由于所有者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企业缺乏应有的监督的约束,尤其是那些直接归各级政府管理的大企业集团,其产权归政府所有,但政府是由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由于政府没有授权由哪个部门进行监管,结果是政府哪个部门都可以管企业,但谁都管不了,谁都不负责任。政府对企业的情况完全靠听汇报,对企业的内在情况不清楚,结果不出问题则可,一出问题就大得不得了,就要关闭乃至破产。

那么国有企业如何进行改革?这方面中央有了明确的规定,即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目前,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从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到中间或中介性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再到生产经营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框架,在认识上是统一的。近年来,各地也根据实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目前全国已有11个省、市、自治区及经济特区先后建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尽管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但新的管

理体系基本上是按照三个层次的框架建立的。其大致情况是: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一级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简称国资办);在中间层建立资产经营公司;在下层是由企业群组成。这三个层次,在上层通过国资委直接管理资产经营公司,而不是靠各部门分工把关,这样既能实现将政府各部门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又直接加强了对资产经营的监督和领导,形成了有效的制约机制;在中间层建立了国有出资人制度,为资本运营构建合格的载体,使企业对投资主体负责,投资主体对出资人负责,出资人向政府负责,实现了国有资产监管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的分离;在下层由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参股及合资企业群组成,这些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拥有法人财产权,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具体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从而实现了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理顺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

三、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坚持改革与加强管理相结合 现在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并没有与经营者的利益直接挂起钩来,经营好了没有得到实惠,经营差了也不负责任,出了问题只要自己没把钱装腰包仍然万事大吉,这个单位搞不好调到另外一个单位去照样可以当官,这样的一种机制打击了先进,保护了落后,也出现了一些投机钻营和短期行为。我认

为,加强管理应该坚持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方针,内部管理主要是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内部人控制制度目前很难奏效,因为现在是厂长经理说了算,你要么坚持原则看饭碗,要么保饭碗说假话。因此,加强政府对企业管理尤其重要,但加强管理并不是捆住企业手脚,不能采取计划经济那一套行政办法,而应该用政策进行规范,用制度约束和监督考核的办法。

四、国有企业改革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

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情况非常复杂,当前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以下几种倾向。

一是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当前有的地方为了赶速度,不顾客观实际,搞指令性计划,要求在一段时间内全部完成改制计划。应该说,改制有个计划是对的,但计划应该实事求是,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致,要成熟一个转一个。否则即使转了,也是换汤不换药。

二是改制应讲究实效。现在有的企业改制图形式,赶时髦,为组建企业集团搞拉郎配;改变主管厅(局)为公司,把牌子一换,结果机构没变,管理方法没变,职能也没改变;组建经营公司不但未能减少行政干预,而且增加了新的婆婆。这些不讲究实际的改革,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劳民伤财。

三是改制应采取多种形式。现在有一种误解,似乎一搞改制就只有搞贴身经营”,搞员工持股;一搞抓大放小就只有卖

企业。于是出现了不顾企业和职工的反对,把本地好企业全卖光,似乎卖得越彻底越好。有的企业借改制之机化公为私,最近朱总理就曾两次对安徽扬子集团改制中化公为私问题进行指示,提出这种改制”问题很多,父职子继,把国有企业变成家族企业,要严肃处理,吸取教训。

四是要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现在有的人把国有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都归结到所有制问题,有的甚至怀疑公有制的优越性,这是十分片面的。任何所有制都有优劣,关键是如何去扬长避短。就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他们许多现代大企业大多都是委托聘用的经理人员作为其代理人控制企业经营,他们本身也并没拥有企业产权,但他们对于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他人财产,为什么能够兢兢业业,尽智竭力呢?其奥妙在于有一个经理市场和企业家职业利益风险机制。企业家是一种资本化的商品,一旦经营失败,不但资本家要跳楼,企业家也要跳楼。西方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吸取的。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而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随着国有资产新体制的建立和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我国国有企业是可以也是能够办好的。

第三篇: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和思路

--- 研究文献述评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进展

从总体上讲,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到目前为止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各地的改革也极不平衡。1999 年9 月中共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要坚持“ 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即“ 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国有资产,授权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控股公司经营国有资产”,“ 从体制上、机制上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由于实践上尚未找到成熟的管理模式,所以“ 允许和鼓励地方试点,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方式”。从目前进展情况看,除了中央政府管理的国有资产,国务院有了较大动作外,地方政府管理的国有资产,主要是上海、深圳等少数地区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他大部分地区1998 年之后由于面临机构改革总体上基本处于滞后的状态。

1、中央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探索。为了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中央政府在最近几年连续出台了几项力度较大的改革措施。

一是国务院机构改革顺利实施,撤消了主管工业企业的十个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为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同时转变职能,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将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改为按投入资本享受所有者权益的资产纽带关系。

二是采取坚决措施,停止军队系统、中央公检法系统的一切经商活动,同时中央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及管理的直属企业坚决脱钩。到1998 年底,原属52 个中央党政机关的530 个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全部解除了行政隶属关系。

三是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组建一批特大型的企业集团公司,进行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即集团公司对国家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并相应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2、以深圳、上海为代表的地方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探索。在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上海和深圳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头。以上海为例,从1993 年7 月起,上海市便着手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经过六年多的探索,目前基本形成颇具特色的“ 两级管理、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所谓“ 两级管理”,即通过市对区县的综合授权,市、区县两级政府对所属企业中的国有资产行使所有者职能; 所谓“ 三个层次”,即经过改革,两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均

构造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及专司机构—— 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以及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以资产为纽带的独资公司、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体系。通过构建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体系,初步实现了“ 三个分离”。

二、关于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弊端的研究

学者们认为存在以下弊端:

1、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

从理论上看国有资产的最终产权主体是明确的,是全体人民;但人人所有也就是无所有者,产权的统一所有导致出资人缺位和责任主体缺位。有学者认为目前国有资产管理是”五龙治水”,即计委管立项,经贸委管日常运转,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管劳动与工资,财政部门管资产登记和处理,组织人事部门和大型企业工委管理经营者任免。

也有学者认为是“七龙治水”,即财政部、人事部、组织部、经贸委管大型企业,计委管国企项目,财政部门管资产,工委管人事。

2、政企职责不分,政资机构不分

政府往往将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混为一谈,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管理者,政企之间仍然保持着行政隶属关系,使政府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的努力大打折扣,出现“鞭打快牛”、“拉郎配现象”,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难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规律独立运作,影响了国有资产效率的提高。

3、条块分割,流通不畅

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按照行政分权的格局建立的,各个地方或部门不可避免地依据各自利益使用国有资产,重复建设、重复生产、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十分严重,生产要素难以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使得国有资产失去了在资本市场上追求利润最大化、获得资本增殖的机会,而且不能及时从劣势产业转向优势产业,加大了国有经济升级换代的难度,也影响了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有效发挥。

4、企业法人财产权不落实,政府承担着无限责任

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企业并未按照现代企业缺席的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企业仍未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不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企业吃国家“ 大锅饭”,敢于大胆借债,低水平重复投资,甚至炒房地产、贷款炒股,而借贷则由国家担保,一旦亏损或出现不良债务都由政府或国有银行来承担。

5 、“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

有学者具体归纳了国企内部人控制问题的8 大表现,并进而分析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1. 在目前政企不分和政资不分的情况下,政府同企业的关系不是以资本为纽带的出资人同企业的产权关系,而是一种行政授权的关系。其结果是一方面政府对企业在行政上的表现为“超强控制”,另一方面表现为产权上的“超弱控制”。经理人员同政府对博弈的结果是一部分经理利用政府对产权的“ 超弱控制”形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来谋取自己的利益,同时又利用政府行政上的“超强控制”推脱责任;2. 我国国有资产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不一致。一方面没有剩余索取的刺激,内部人员的工作不努力,导致损失严重; 另一方面,内部人员利用控制权损害所有者和相关者的利益。

6、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弱化了制衡机构

有学者认为,由于国有资产缺乏人格化代表,股东没有动力来监督和激励公司经理。在规范的公司治理中,董事会拥有聘任、监督公司经理人员的权利,有权对经理人员作出奖罚决定,甚至可以解除其职务。但事实上,我国国有公司的董事大多是内部董事,许多公司的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董事会无法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监督,导致的后果是董事会成员同经理人员合谋私权。[ 34] 还有学者认为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1. 仍把董事会、经理层、监视会视为传统的

企业领导班子,强调集体负责,成员不愿发表意见;2. 认为企业非有一把手不可,于是让董事长手握重权,使本应有董事会依法决定的事也由“ 一把手”决定; 3. 公司治理中讲究“ 官阶”,监事会除主席外,其他监事被定位于中层干部,形同虚设; 4. 实行分工职责制,董事无法分工便去兼任副总经理,造成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 5. 只对上级负责,只要有上级授权,什么违纪的事情都敢做。

主要参考文献:

1.庄序莹.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2)期

2.陈俊雄.借鉴西方国有资产管理经验深化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南京经济,2002(2)期

3.李至信,苏瑞翩.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河北学刊,2002(1)期

4.李健.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论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1)期

5.唐宗焜.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关系问题.中国集体经济,2003(1)期

6.唐立群.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广西经贸,2003(1)期

7.余佳群.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辽宁工学院学报,2002(5)期

8.金成晓.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问题再探讨— 兼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财经问题研究,2002(6)期

9.陈郁.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上海三联书店,1998

10.何诚颖.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的比较与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0(3) 期

11.陈小洪.建立国有资本管理新体制.管理世界. 1998 (4)期

第四篇:国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目前正值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不断强化这一关键时期,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出发,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阐述了相关对策。

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银行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且单位价值较高的有形资产。从实物形态来看,银行固定资产主要表现为房地产及交通工具、电子设备、出纳机具等器具设备。作为银行持续经营和开展各项业务的实物载体,固定资产在为银行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提高竞争力、拓展业务空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固定资产管理也就构成了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值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不断强化这一关键时期,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出发,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阐述了相关对策。

一、国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含在建工程管理,下同)沿袭着“财政部——总行——各级分行”的计划管理体制,即财政部作为主管部门,每年根据国有商业银行的计划需求申请,综合考虑银行业务发展、物价变动及上计划执行情况等因素,核批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当年的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购建资金计划。这个计划是指令性指标,不得突破,

对国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提出的是总体要求,即绝对额控制。但这种要求是粗放式的,计划的分配、执行及监管、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等均需通过银行自身的经济活动得以实现。因此,在银行内部建立健全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从纵向上看,固定资产管理遵循“分级管理、授权有限”的原则。与计划的逐层分配相适应,固定资产管理在银行内部实行总行、一级分行(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二级分行(即各地市分行)、三级分行(即各城区、县支行)共四个层次的分级管理体制,各级机构对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负责,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固定资产管理具有审批、指导、监督、检查的权力。由于财政部的考核以总行为单位,出于管理、控制的需要,固定资产的采购、竣工决算、处置、报废、盘盈、盘亏等审批权限集中于总行。

从横向上看,固定资产管理遵循“集中管理、监督到位”的原则。在各级机构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权集中在财会部门,负责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组织计划的编报、执行和监控,完善固定资产的卡片管理与规范会计核算,监督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以及接受稽核部门的监督。行政部门、信息科技部门是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完善固定资产的登记备案及领用制度,监督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是固定资产各项业务的终端,负责合理确定固定资产计划需求,妥善使用和保管领用的固定资产,接受财会部门和实物管理部门的监督。

在上述管理体制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科学配置固定资产购建资金资源,合理安排计划指标,强化各项固定资产业务的审批,保证计划管理的有效性;二是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确保其账务处理的合规性,真实、准确地反映会计信

息。为此,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内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如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制度、集中采购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处置管理制度、核算制度与内部考核制度等,这些制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成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前提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的控制与监督工作也得到了日益重视和加强,管理的有序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经济需要,正在抓紧进行股份制改造,把建设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作为发展目标,因此,提高资产质量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现计划管理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加强监管检查成为了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要求。由于管理要求的不断细化,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一些基于历史原因以及现有体制不完善之处而产生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

(一)账实不符问题

账实相符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准确的基本要求。账实不符主要表现为有账无实、有实无账和账实不匹配。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一是固定资产采购项目的计划指标被挪用,形成固定资产虚列;二是利用“小金库”等账外资金越权违规购建固定资产,但为逃避监管而不入固定资产账或部分入账;三是会计差错,即已报废、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国有商业银行曾在1995年进行了清产核资,在1999年和2000年开展了账外并账检查,相当于在全辖进行了大盘点,规范了固定资产的入账核算,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会计信息质量。但由于账实不符问题来源于多年的积累,并未得到根除。

(二)固定资产计划执行的偏差问题

固定资产购建资金计划作为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进行管理与控制的工具,是指令性指标,必须做到层层负责、不得突破。但一些分行在计划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执行的结果与执行的目标出现了偏差,具体表现为超计划执行、计划被挪用、擅自购建新项目、擅自换项目等。由于银行业务本身的特殊性,其资金流入、流出十分频繁,金额十分庞大,因此,正常情况下银行固定资产的购建资金来源也就非常充裕,从而需要指令性计划对固定资产的购建加以控制。上述种种计划执行偏差现象则使计划失去了严肃性与指令性,管理机构的管理意图未被落实,造成了固定资产计划管理的失控,如程度严重时还将影响到银行的正常经营。

(三)房地产未确权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要进行股份制改造,要实现上市目标,就必须保证其资产的产权清晰,固定资产中涉及产权问题的项目主要表现是房地产。由于历史上银行办公用地多采用划拨形式、管理制度的松散造成房地产购建资金来源多元化以及办证意识淡薄等原因,银行内部无论是正常入账还是账外并账的一些房地产项目存在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等证照不全的现象,即未做好房地产的确权工作。这些房地产长期归银行使用,虽然不存在第三方对其产权进行要求,但为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这些房地产须补办相关证照,这往往需要一笔不小的税费支出。

(四)基建项目竣工决算造价不完整问题

基建项目的竣工决算代表了基建资金循环的终结,决算造价是基建项目成本的准确反映,是入账原值的确定依据,因此,银行内部都有一套完整的竣工决算审批操作规程。但在

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已经办理竣工决算的基建项目仍需要追加投资的现象,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在利益的驱使及基建项目主管机构的干预下,一些独立审计机构违背职业道德,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掩盖基建项目中存在的或有债务(如税务机构口头承诺的税费减免),将决算造价从表面上控制在批准的预算总投资内,以逃避监管,可一旦或有债务发生,银行必须面临付款问题。二是客观上的原因,近年来,国家逐步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制度,一些基建项目靠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面临着支付土地出让金的局面,从而需要追加投资。

(五)责任人处罚机制不到位问题

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规定要求,银行应该对造成上述违规现象的责任人进行处罚。但实际上,这种处罚的权力集中在人事部门,而一些责任人往往现任或曾担任过领导岗位,由于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对其处罚往往是象征性的,或者根本不处罚,造成一些责任人长期逍遥“法”外,有关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这也是国有企业监管不利的通病。由于责任人的处罚未得到彻底落实,容易造成有关负责人责任意识差,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不重视,结果形成恶性循环,产生更多的违规现象。此外,责任人处罚不到位的问题也影响到了基建项目决算、闲置固定资产处置等业务的审批。近年来,随着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及三令五申,逐步将固定资产违规现象与有关负责人的职位升迁挂钩,这种情况已有所好转。

(六)闲置固定资产的处置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的闲置固定资产是指不需用固定资产,主要表现为闲置房地产及闲置电子设备。闲置固定资产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三种因素:一是银行内部流程整合产生的闲置,在

进行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推行“减员增效”措施,甩掉历史包袱,对一些经营效益差、无发展潜力的县支行以下机构进行了撤并,造成了撤并机构房地产闲置;二是科技进步造成固定资产无形损耗而产生的闲置,这在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三是违规途径产生的闲置,即一些分行通过各种手段逃避总行监管,购建账外固定资产却未实际发生使用效益。这些闲置固定资产属于非生息资产,占用了银行大量资金,需要积极加以盘活处置。在处置的过程中要确保程序的公开、透明,最大限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三、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对策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之所以会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历史上长期粗放式管理形成的遗留问题积淀,还有一部分源于现有体制的不完善之处。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做到“权责分工明确、管理高效有序、过程公开透明、监督检查到位”,具体对策如下:

(一)完善人事约束机制

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归根到底是由各级机构相关管理人员(即负责人及经办)的活动完成的,因此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以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而目前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或者约束机制得不到落实的状况是历史原因形成的通病,是产生各种违规现象的症结所在。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人事约束机制必须受到银行高层的重视与认可,具体措施如:设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岗位人员的任职资格,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实行竞聘上岗;对管理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其发放个人绩效奖金的依据;将

固定资产违规现象与管理责任人的职位升迁挂钩,对有关责任人应及时、合理地进行处罚;将固定资产违规现象与责任人所在机构的人事费用、业务费用挂钩,按违规金额的一定比例扣减人事费用、业务费用指标等。

(二)树立计划的权威性

在目前的计划管理体制下,计划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主线,必须向各级机构树立起计划的权威性,防止计划管理扭曲、失控,实现预期目标。各级机构应形成“没有计划、不得执行;执行计划、不得突破;专项计划,不得挪用”的观念;跨使用计划,必须重新申请;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必须与批准的计划相配套。各级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转变思想,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对计划的执行实施认真有效的监控,同时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预算管理,细化成本控制,科学、合理地申请、安排计划,减少超计划情况的发生。作为处罚措施,对于出现超计划等违规问题的机构,总行可在处罚责任人的同时,按违规金额的一定比例扣减违规机构下一计划。

(三)减少管理层次,科学上收固定资产管理权、核算权

管理层次多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乃至其他各项工作的共同特点,其弊端在于管理效率低下、风险点分散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监管难度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推行机构“扁平化管理”政策,即减少管理层次。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上,可以考虑将固定资产的管理权和核算权统一上收至一级分行,由一级分行负责辖内的资本性支出及日常核算等职能,未经一级分行批准,其辖内各机构不能动用固定资产账户对外支付款项,辖内固定资产的入账和计提折旧也全部由一级分行来完成。管理层次的减少将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提高管理效

率,降低管理风险,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四)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电算化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固定资产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手工统计已远不适应工作要求,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电算化,即建立起包括计划管理和核算管理等功能齐备的信息系统,将固定资产的购建、决算、处置、报废、核算等各项业务全部通过系统加以反映,按照管理权上收的原则设置相应系统管理权限,与文件审批流程同步,实现固定资产的电子化管理与实时监控。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有助于银行管理机构实时掌握固定资产信息,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透明度和效果。同时,在实现核算电算化的前提下,可以取消手工固定资产明细账和总账,有利于减少手工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五)重视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

根据会计制度规定,银行固定资产应定期或每年至少盘点一次。但在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的盘点往往因为人手少、工作任务重而流于形式,这也是账实不符等违规现象长期未被发现、整改的直接原因。因此,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必须认真落实,从小、从细抓起,对发现的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等历史遗留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使资产的安全、完整得到充分保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六)加强固定资产的采购管理

固定资产采购是银行对外付款、发生现金流出的环节,也是逃避计划管理、风险最大的环节。加强固定资产采购管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有:积极实行集中采购制度,对于大额项目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供应商,项目决策通过集体评议,项目效果进行后评价;电子设备、运钞

车、业务用车、出纳机具等固定资产可由总行集中采购,后分配至各一级分行,以进一步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对于在建工程要严格落实建设工期,执行投资预算,按期决算并交付使用。

(七)积极盘活闲置固定资产

为了实现“上市”目标,提高资产质量,减少非生息资金占用,闲置固定资产应及时处置盘活。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闲置固定资产的处置应引入资产评估程序,首选竞价出售、拍卖等公开、透明方式,最大限度回收资金。同时,为了提高各分行处置闲置固定资产的积极性,可采用处置闲置固定资产规模与分配计划等奖惩方式相挂钩的办法,以努力压缩闲置固定资产存量。

总之,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建立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深入,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将日益严格。对现有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予以健全、完善,必将有助于加强内部控制,降低风险,实现固定资产价值最大化,为国有商业银行成功转型、提高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及对策浅析

余少华

(华东交通大学,江西省南昌市,330013)

摘 要:国有企业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将绩效管理简单等同于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当;绩效评估受主观影响较大;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薄弱;考核结果缺乏有效的应用,与员工回报之间的关系较弱。解决绩效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应当从抓好每一个细小环节开始,本文提出了:结合国情,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建立全面科学的考核指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加强人力资源基础性工作,建立整合绩效管理系统;注重绩效沟通,建立绩效反馈机制;加强员工激励等五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绩效管理 对策

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其成效直接影响企业发展战略落实、标准化管理实施、激励员工和企业文化的形成。当前,许多国有企业为了加强经营管理,纷纷引进了绩效管理系统。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甚至有流于形式之嫌,面临较为尴尬的境地。

一、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国有企业在绩效管理的制度建设与意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有企业自定薪酬、薪酬与业绩脱节、薪酬增长过快以及只升不降等问题,加快了企业效益的增长。但是,通过近几年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及发展过程来看,大部分国有企业对于绩效管理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其绩效管理水平仍存在较大的不足,呈现出较多弊端,其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绩效管理简单等同于绩效考核

很多国有企业简单地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认为其全部内容就是制定考核计划以及完成考核结果,而实际上,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应具备四个主要的流程:①制定绩效计划;②绩效沟通与辅导;③绩效考核与反馈;④绩效诊断与提高。企业管理者绩效管理的重点不在于回顾和检讨绩效完成过程中的得与失,而只是简单的注重评价员工最终的工作结果,其后果就是严重忽视绩效沟通与绩效反馈、诊断。不但使绩效管理失去了其本质意义,起不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作用,也造成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得不到绩效管理结果的

1有效支持。

(2)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当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指标体系设计与企业战略脱节。大部分国有企业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去理解、设计考核指标体系,使得考核指标与公司战略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承接。②指标不能很好的协调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之间的关系。③从员工的绩效考核来看,空泛的定性评议指标权重过大,将员工的素质考评与绩效考核混为一谈。

(3)绩效评估受主观影响较大

健全的人事考评制度旨在通过对员工过去一段时间内工作的评价,判断其潜在发展能力,并作为对员工奖惩的依据。但在实践中,很多国有企业绩效评估的正确性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而产生偏差,比如公司内部经常会出现:月晕效应、类己效应、趋中效应、近因效应。种种缺陷大都来自评估的主观性与片面性,其结果势必影响考核结果的可信度与效度。

(4)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由于体制因素影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仍相当薄弱。由于缺少对岗位职责、任职资质、绩效指标和岗位价值等基本管理因素的明确界定,造成职务管理行政化、绩效考核模糊化、薪酬激励缺乏公平性和竞争性等一系列问题,绩效管理工作与薪酬管理、培训开发等人力资源管理其他职能无法有机结合。

(5)考核结果缺乏有效的应用,与员工回报之间的关系较弱

绩效管理的结果可以应用在薪酬、晋升以及培训等方面。尤其是在薪酬方面的应用,直接影响了员工在下一个绩效管理周期的行为表现。薪酬对于绩效管理的作用在于用物质的因素鼓励正确的行为,惩罚不正确的行为。由于国有企业薪酬方面的限制,所以在绩效考核的结果在薪酬方面的应用上面,缺乏必要的支持。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对策分析

(1)结合国情,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

经西方国家起步并发展起来的绩效管理体系具备相当多值得国内国有企业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是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差异性来看,各国的企业在引入管理系统时都会考虑自身的“特殊国情”。我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国有企业,更要从自身具体情况和体制出发,不能生搬硬套,要积极的吸收和创新。从而建立起适合于国内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式。

(2)建立全面科学的考核指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国有企业设立科学的绩效管理指标,应对公司支持部门进行全面地工作分析,明确各部门与岗位的职责,从而才能为部门绩效指标和个人绩效指标的设定提供科学的指导。在绩效考核的体系设计中不能一味地追求量化或定性的考核指

标,要通过两种指标的结合,确保考核指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匹配,确保员工岗位胜任能力的提高。因此,国有企业员工的绩效管理考核指标确立为岗位工作绩效指标和岗位胜任能力指标,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加强人力资源基础性工作,建立整合绩效管理系统

改进绩效管理,应当从基础性工作做起。要澄清岗位职责,针对职责交叉、职责不清、职责真空等不合理现象,理顺工作关系,界定工作范围,明确责任权限,规范工作流程,保证岗位设置的合理性。规范不同岗位的任职资格,确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和素质要求,为培训开发和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依据。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实施目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4)注重绩效沟通,建立绩效反馈机制

绩效沟通时绩效管理重要环节和本质组成部分,是管理者和员工一起讨论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潜在障碍问题、解决问题的可能措施以及管理者如何才能帮助员工等信息的过程。良好的绩效沟通能及时排除障碍和最大限度的提高绩效,不懂绩效沟通就不可能打造一个高绩效的团队。

绩效反馈机制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绩效反馈首先清楚地界定目标,比如工作绩效、员工的满意度、缺勤率、流动率、客户满意度等;然后在实施之后对目标情况进行评价,在未能达成既定目标的情况下,企业以及员工需要反思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以谋求改善。

(5)加强员工激励

绩效管理就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和员工的绩效水平。而提高项目人员的绩效,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励机制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配套机制,包括正激励和负激励。激励手段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既要在工资、奖金等薪酬方面得以体现,也要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如晋升、自我实现等。以人为本,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团体激励和个人激励相结合,针对不同岗位有差异化的进行激励。

总而言之,绩效管理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仍处于较为薄弱的部分,国有企业必须重视绩效管理水平,更新绩效管理观念,针对自身状况谋求改进绩效管理的方法,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作者简介:余少华(1973--),男,江西省都昌县人,硕士,从事绩效管理研究。联系电话:13599502266,0592-3825716.

上一篇:高一友情作文友情下一篇:关于团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