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逻辑的散文

2024-06-04

爱的逻辑的散文(共8篇)

篇1:爱的逻辑的散文

爱的逻辑的散文

窗外雨声阵阵,心绪思索万千!

经历过甜蜜,经历过风雨,却熬不过时间的等待,你选择在下雨的夜晚告诉我了一个决定,比雨点更能打痛人心的决定,瞬间我石化了,虽然我知道这是你深思熟虑的结果,这是你煎熬内心强迫的决定,但我知道,是伤你的心了,深深的刺伤了你原本脆弱的心!

其实早在相识的过程中,我都是小心翼翼的,我知道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懦弱,自己的妥协,自己的息事宁人,但面对心灵的等待,面对感情的渴望,面对人性的渴求……太多的理由我不能拒绝,太多的美好期望,我不能放弃,我选择我一种爱,一种寄存爱的方式,一种相爱而不能爱,不敢爱的爱的方式——埋在心底的爱!

爱是炙热的,爱是不可控的,爱是让人冲昏头脑的,每当静下心去掂量这份爱的时候,总有种惴惴不安的感觉,因为自己明白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和自己最大范围的给予,也明白自己承受不起这份爱,这无关懦弱,无关自私,息息相关的.心中的那份牵挂,那份来自亲人的牵挂,绝不是懦弱能够解释的!

我期望这一切,又害怕这一切,祈祷享受美好,又担心这种短暂美好会最终毁了心中的美好,日子就在这种害怕与期望中飘然而过,爱不断的让我苦涩的日子慢慢变得有滋有味,每天都充满动力,向往天明,不在害怕黑夜,虽然自己还活在黑夜里,永远看不到亮光的黑夜,但心理上已经出来了,因为不在孤单,爱,与我同行!

时间,可恶的时间的等待,爱是经不起时间的消磨的,会在时间的流逝中,一点一滴的消失殆尽,我曾以为的爱,曾以为的呵护,曾以为的理解,在你抱怨的语言中,显的那么不近人情,那么苍白无力,诚然,我所能承受的是一种畸形的爱,但我绝对不是无所事事,我正在争取更好的一切,但一切在你的描述中戛然而止,终止了,一切都结束了,我所以为的一切,我所享受的一切,我所向往的一切,归根结底,是我所自以为是的一切,自私的享受,自私的拥有,自私的消磨爱的时间。

雨声更大,哩哩啦啦,敲打着我的心,不能承受伤痛,不刻意埋藏我的爱,但绝不能表现我的爱,爱,只有深深的埋在心底,黑暗,是不能与光明相匹配的,我的爱,就处在黑夜,我开始就懂自己所处的位置,也知道自己将在这个爱中所处的位置,因为黑夜,所以平淡,因为黑夜,所以朴实……但这一切都熬不过时间的消磨,熬不过你的心思,因为懂我,所以爱,因为爱,所以懂我,但分歧的节点就在与爱的方式上,轰轰烈烈?平淡无奇?朝夕相处?心底暗思?方式的不同决定思路的不同,决定思考结果的不同!

当爱不在伟大,当爱不在纯粹,这一切终归来临,虽然来的有些措手不及,来的有些让人伤心欲绝,但终究还是来了,不同的思维,决定不同的方式,我不会在你固性的思维里进行狡辩,因为已经成型的结果,对我来说,再多的言语也不可能改变,如此这般而已,但我知道自己的内心,如果这能给你心灵的翅膀,让你飞到幸福的彼岸,我宁愿祝福你!

爱的逻辑不同,我不祈求你懂我,但愿你幸福,哪怕这种愿望是在你认为我十恶不赦的基础上的,我也这样去做,因为,我曾经爱过你,无关其他!

篇2:爱的逻辑的散文

世上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

“妈,我都说过多少遍了,我在外面吃过了,我不饿!我不饿!我不饿!”我朝着老妈大声喊道。“不行!”老妈严厉地说,一对眉毛似乎要竖起来了,“你肯定饿了,就算你在外面吃过了,现在肯定也饿了!”

这是我家隔几日就会上演的场景。不知道为什么,老妈总是把我当成小孩子,一点选择的权利都不给我。每天三顿饭,总是要求我一顿不落地在家吃。可是,有的时候我已经在外面吃过了好吗?有的时候我已经不饿了好吗?

我一边心里抓狂,一边认命地把老妈端来的饭给吃了。老爸在旁边幸灾乐祸地笑着说:“世上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

世上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

每当我睁开惺忪的睡眼,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时,耳边总会传来老妈“亲切”的问候:“你今天又打算只穿这么点衣服,是不是?”我摇了摇头,无奈地说:“老妈,这种天气穿三件衣服就已经够了,不用再多穿了。”“这怎么可以!我都穿了四件衣服,你一个小孩子,只穿这么一点衣服,肯定会很冷的`!”说着,老妈不由分说拿出一件羽绒背心塞到我手上,“再穿一件背心!”

我的妈呀!今天可是出着大太阳啊,您是想热死我吗?我套上羽绒背心,愤愤不平地想着。我终于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你妈觉得你冷了”!

世上有一种累,叫你妈觉得你累。

“萱萱,快点把手机放下,你玩了这么久,肯定累了!”没等我反应过来,老妈就不由分说抢过了我的手机。“啊,老妈,我才看了二十多分钟!”“刚玩?你眼睛本来就近视了,还一直玩手机,你不觉得累?”明明是疑问句,老妈却用了相当肯定的语气。“老妈,我知道您是为了我好,但是……但是那篇文章我还没看完呢。”我摇着老妈的手臂撒娇。“不行!”老妈斩钉截铁地说。“老妈……”“免谈!”

唉!我只好在心里默默地抹了一把辛酸泪,真是“世上有一种累,叫你妈觉得你累”!

篇3:爱的逻辑的散文

传统的高中散文教学过于注重形象思维训练,过度重视作品的人文化, 往往忽略散文逻辑的解析。入选高中课本的散文名篇,大体具有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新健康的内容、优美宁静的意境、 深刻的思想蕴意等特点,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材料都很丰富。散文还有一个我们不可忽视的特点,那就是它注重 “理性”“理趣”。作者在散文中融入情感体验,融入对社会人生的领悟, 寓理于事、于景、于情。

早在2010年,孙绍振、温儒敏、 李镇西等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就曾呼吁:“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品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应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批判力,让学生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他们打好一定的精神底子。”散文中不缺“理”,这个“理”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绝佳材料。现我就张承志的散文名篇《汉家寨》,谈谈散文教学中,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动性

《汉家寨》是我国著名回族作家张承志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写作者在无边的旷野中旅行,途经汉家寨的所见所感。学生们是在南方长大的孩子,如果无法“入境”,他们就无法理解作者身处大西北这种特殊环境引发的情绪感觉和思想意识。所以,帮助学生搭建“特殊景”与“特殊情”之间的逻辑关系, 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成为我教学中首先考虑的问题。

我的课堂导入这样设计:配乐(《向东方向西方》序曲)、幻灯片播放八幅戈壁大漠的图片,把学生带入作者描述的环境。我有感情朗诵:“连天涌动的戈壁,轻轻撩动天际辉煌的云霞, 满目苍茫。一曲驼铃,敲击着瘦硬的静寂,这份静寂深远得直抵亿万年前,又连接着亿万年后。偶尔看到一簇草墩, 令人眼前一亮。想起胡杨,一千年不倒的西域胡杨。在新疆吐鲁番北的砾石戈壁上同样有一种人,他们傲视风沙吹袭,坚守家园千年,这就是汉家寨人! 今天让我们随作者张承志一起走进汉家寨!”配乐、配图帮助学生“入境”, 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得以激活。

二、朗读中领悟,引领学生在赏析中深情涵泳,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巧借朗读,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较之默读,朗读更易让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更集中,并引发更深层的思考。从注意的心理机制看,“它在于中枢神经过程的诱导规律,这个规律决定着大脑皮层上的每一个兴奋中心,都引起周围区域的抑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识记和诵读,教学与智力发展是不可思议的。”日本心理学家高木重朗说过: “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 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 教师引领学生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 与“思”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汉家寨》一课,我注重学生朗读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汉家寨》 从开篇到结束,处处弥漫着作者悲怆、 坚守的情绪:1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 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2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三百里空山绝谷, 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3我在暴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4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5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 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我把这五个句子找出来进行范读, 配乐《向东方向西方》,让学生感受到戈壁的空旷宁寂、苍凉悲怆、雄大磅礴, 仿佛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在雄浑的大西北坚守着,这就是作者张承志的情绪。 范读后,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文字, 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汉家寨人生活在怎样的自然背景下?坚守的背景是什么?”文本末五段描写了作者离开汉家寨的感受,我配乐《幽灵公主》,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五段。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汉家寨人在坚守什么呢?我们在坚守什么呢?”学生朗读中品出言中之意, 感受言中之情,悟出言中之理:汉家寨人坚守一种传统,这份坚守支撑着汉家寨人历经千年依然坚守家园,这份坚守哺育我们的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学生理解了这份坚守,我再进一步提出问题, 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今天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我们的民族该坚守什么?”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他们积极解决问题,锻炼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开阔性、创造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 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 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发展探究能力离不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开阔性、创造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意识在探究质疑的基础上形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的学生往往也在于他会提问题。思维的独特性是问题意识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思维的独特性程度越高就越能对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对文本的理解就越丰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强调预习,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写下心得,包括发表与编者点评的不同见解,与文本和编者展开对话,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要精心设计,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面临矛盾,使之产生问题, 从而主动寻求问题的解答;要重视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有关资料,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捍卫自己的观点,提出论据和论证;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每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热爱提问,让学生从敢问到会问, 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学生根据阅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较为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自行解决;较为困难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难度较高却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在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可能会有观点的分歧,一时难以形成定论,教师更应以此为契机,把学生的思考向更大的广度和深度延伸。

散文的思想内容丰富,阅读理解存在多向性,非常适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开阔性。执教《汉家寨》时,我强调学生的预习,一开始上课,我就展示八幅荒凉、贫瘠的戈壁图片,最后一幅是戈壁上坚强挺立的胡杨树。授课时,大多数同学都理解并赞同作者“坚守”的信念,少部分学生提出感叹:“这其实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啊!”大家议论纷纷:“是啊,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当地孩子们的教育怎么办啊?我们要坚忍不拔地生活,但我们更愿意幸福地生活啊!” 我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布置学生利用三天的课余时间到图书馆翻阅作者的代表作,如《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 等,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思想特色。 第四天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再一次讨论 “坚守”。学生们根据这几天图书馆、 网络找到的资料有理有据地、大胆地发表看法,我也展示了作家韩少功、周泽雄及张承志的几段文字,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文本的背景。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强烈,课堂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我还让学生扩展阅读周国平先生的散文《坚守精神的家园》。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在提取记忆贮存中的知识基础上结合新的文本进行比较鉴赏并提出疑问,反映了他们对“坚守”精神进一步的思考,这也是灵活性创造思维能力的体现。讨论后,师生逐步达成共识:作者有着一种独立不羁、庄严深邃、冷峻热烈的审美品格,他以一种自信坚定的姿态捍卫着一种神圣价值观。“他以一种心灵独白的抒写方式,忘情于大西北贫瘠凄厉的风景,或借助下层劳动人民贫困然而坚韧的生存方式,赞美了他心目中的‘清洁的精神’,体现出一种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生命激情。”(陈剑晖)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更需要一种在物质横流中坚守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 在“全盘西化”中坚守民族精神的人文主义精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 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教师应该借助语义丰富的散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散文教学如果丢失了关注散文理性的底蕴,丢失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丢失“阳刚之气”。

摘要:传统的高中散文教学过于注重形象思维训练,往往忽略散文逻辑的解析。高中散文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绝佳材料。本文结合散文名篇《汉家寨》,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朗读中领悟,引领学生在赏析中深情涵泳,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积极解决问题,锻炼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开阔性、创造性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篇4:爱的逻辑的散文

关键词:布罗茨基;《小于一》;悖论

随着译本的出现,布罗茨基的散文进入了当代中国的阅读视野。作为俄罗斯战后的代表性的作家,他更多地以诗歌著称(其俄语抒情诗获得了诺奖),而其散文写作被称为“诗性哲理散文”,具有跨文体写作的意味。长期流亡西方的异乡生活,使其拥有了用非母语(英语)写作的能力,其代表性的散文《小于一》便是英语写作的产物。令人惊讶的是,布罗茨基以其诗人的高度敏感力,熟练而娴熟地使用英语,自称是“俄语诗人和英语散文家的愉快结合”,从这种意义上讲,他又是一个跨文化、跨语种的作家。布罗茨基文化身份和文体写作的多重性、复杂性决定了他的散文内部结构的丰富变化性。而他本人在《小于一》中也表示:“对我来说,试图在这篇文章里保持连续性是没有意义的。生命对我来说绝不是一系列清晰标记的转折……”作者对自己的写作意图有着清晰的界定,但正如莎士比亚在“剧中人物表”和正剧中所体现的权力关系的背反一般(剧中人物表的秩序体现了莎士比亚对封建王权的屈服,正剧则体现了其作为人文主义者先进性的一面),布罗茨基的清醒理性没有办法完全控制其潜在心理因素的呈现,即使这种呈现是无意识的,但它清楚地表明了隐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定位。这种看似无逻辑联系、随意松散的叙述结构,在其背后有一以贯之的“内在理路”,即无处不在的“悖论”式的叙述逻辑,这种“悖论式”逻辑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其诗人的身份和诗性散文的性质决定的。因为诗歌在本质上就是“悖论”,所谓悖论,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自相矛盾的说法,或者一种看起来自相矛盾但可能正确的说法(A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statement that may nonetheless be true)(当然诗歌也可能具备反讽的性质,这里不做描述)。诗歌中的悖论并非正面碰撞与对立的矛盾,而是间接、有过渡地转化,尖锐的矛盾在“隐喻的整体关联性原则”下消解,实现了和谐的沟通。而布羅茨基的散文由于其诗人身份,在修辞上、叙述上带有明显的诗歌色彩,这种“悖论”也时常出现,在看似对立冲突的矛盾中最终融合成一个有机的和谐整体。其二,是由于布罗茨基潜在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决定的。由于二战后的苏联进入集权主义的统治之下,官僚体系腐化,民生水平改善缓慢,战争期间掩盖的矛盾逐步爆发。社会陷入失范状态(Anomie),既有的价值体系崩溃,而新的生活方式尚未形成(这同样是一种悖论)。在瑞恰兹看来,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境中缺失的部分”,我们不妨将“词”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至段落(正如将句法语言学能够扩大到篇章语言学一般),文中的悖论体现的是“日常生活”、“个人生活”的缺失,构成了对社会现实的隐喻,也是对集权体制下不合理状况的反讽。

一、过去与未来

在《小于一》中,布罗茨基的时间观是有趣的,这主要体现在它对过去(历史、记忆)的描述上:“跟一般失败比较,试图回忆过去就像试图把握存在的意义。两者都使你感到像一个婴儿在抓篮球:手掌不断滑走。”在布罗茨基的观念中,存在—时间—过去(回忆)是一体的,它们无法被人类真正抓住与掌握。这是第一层次的历史观,或者说回忆观。“记忆,我想,是一个替代物,替代我们在愉快的进化过程中永远失去的那条尾巴……还有,你记得越多,也许你就越接近死亡”,这是历史观的第二层次,将死亡和记忆(历史)的本质进行了界定,记忆(历史)成为了一种无限逼近死亡的工具和中介。“历史无疑注定要重复自身:毕竟,历史如同人,没有很多选择。”这是第三层次的历史观,在布罗茨基看来,历史注定是要循环的,而非无限、自由和多重选择的,这体现出其思想悲观的一面。在历史决定论者看来,社会科学也必须进行因果解释。例如他们可以用工业发展来解释帝国主义。但布罗茨基的历史观显然是超因果,直观化的,但却更加深刻而富有本质性的洞见。因为在波普尔看来,任何考虑在数量上表达社会规律的尝试是没有希望的,定性而非定量的模糊化表达是社会科学不能避免的手段。从这个角度来看,布罗茨基的观念是宣告了“历史决定论”定量化企图在文学上的破产。

布罗茨基的时间观还包括它的未来观念,而要理解他的未来观念,首先要能够洞悉他对“重复”的看法。在布罗茨基看来,“任何表示重复的东西,都变成一种损害……这包括文字措辞、树林、某些类型的人……只要是大量的,我便立即把它视为宣传。”这种看法显然是对集权国家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生活的反叛,体现出作者追求自由与个人活动空间的期望。而作者把未来同样看作是“宣传”的一类:“基于某种理由,过去不像未来辐射如此巨大的单调。未来因为其大量,所以是宣传。杂草亦然”这是它第一层次的未来观,即把未来看作宣传,从而厌恶和拒绝未来;“监狱意味着缺乏选择,而在监狱里你的未来是可以用望远镜那样精确预测的,这才是真正使你疯狂的。”这是未来观念的第二层次,如若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未来,那么未来将是使人疯狂的地狱,这里的监狱不但是实指,更象征着集权社会下的巨大牢笼,在这样的牢笼中,我们被迫进行生活,然而却无力回避和逃脱,最终迎来的结果是比死亡更可怕的疯狂。因为死亡仅仅代表肉体生命的毁灭,而疯狂代表了理性的丧失和正常精神活动的终结,这种丧失则意味着人类尊严被剥夺与践踏,沦落为与动物无异的被主宰者。一方面是拒绝未来,一方面是被迫接受未来,这构成了布罗茨基未来观的第一层内部悖论。正如本雅明所说道:“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我们。”布罗茨基的对未来的拒绝实际上是对人类文明的守护,拒绝参与游戏(因为游戏规则由对方书写)表明了一种无畏的态度(因为没有东西暗示,这将会带来一个好的结局),而这种反抗的力量本身可能成为每一次法律和秩序的受害者举行政治示威的后盾,它的延续不是绝望,而是希望,这体现其未来观的第二层悖论。

布罗茨基的时间观在宏观上还体现出另一层“悖论式”的叙述逻辑,在提到回忆时,布罗茨基说道:“我回忆它们是因为我从未这样回忆过,是因为我想让这些事情多少能留存下来——至少在纸上。还因为回顾比起相反更有益。明天不如昨天有吸引力。”而事实上,昨天并不会真正的比明天更美好。在作者的未来观中,最为害怕的是巨大的单调。但过去同样是单调的,更可怕的是,过去是不存在变动的可能性的。未来虽然动荡不安,但变更的可能性只存在与未来当中。而对过去回忆的偏好只是失范社会下人类的正常应激反应,他们迫切地拥抱已知的事实,从而获得一种存在的确定感。事实上,这样的一种价值选择正是陷入到作者所刻意回避的“重复”中,批判者在此时无意识地转化为了被批判者。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对“过去”(回忆)的偏好还体现在它对永恒性的追求,这是其自我认同紧张的体现(将事情留在纸上,即把自我意识注入永恒的知识海洋),而这种永恒性是包括未来的,留存下的事物也必须在未来中进行展开,从这个角度讲,对过去的偏好的价值根基恰恰是建立在未来将存在的预见之上的,也就是说,过去与未来并不可能割裂,作者将其割裂的目的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是一種寻求自我确定性的需要,而在无意识间带来的结果,便是文学张力的显现。

二、牢房与医院

布罗茨基曾在十字医院的停尸间工作,因为它决心成为一位医生;但当他开始写诗时,就被迫入狱:“在我改变主意并开始写起诗来之后不就,十字监狱便向我敞开它的牢房。”而在作者的笔下,医院和牢房显示出一种无限的接近性:“当我在医院切割和缝合尸体时,我可以看到十字监狱放风场里囚犯们在走动……由于这种紧邻的地形学,也由于由那个躯壳包围着,因此这些地方、职位、罪犯、工人、看守和医生都彼此融为一体。”监狱和医院在彼此内部都构成一层“悖论”,相互之间又构成一组“悖论”:医院的太平间意味着死亡,而医院的目的却在与拯救;在作者眼里,千篇一律的尸体没有特征可言(因为他心不在焉,仍然有时间看着窗外),而没有特征意味着普遍,而普遍意味着神圣化,在莱维纳斯看来:“上帝的踪迹存在于‘他者’的面容之中”,而面容作为一个无可分割的整体,不能被还原为鼻子、眼睛、嘴巴等有限部分,它象征着上帝的完满和普遍。而作者却在对这些尸体进行着分割,实际就是在对这样一种普遍性进行分解和打破,嘲笑着自以为是的神圣。正如他在前文所提到的列宁画像一般:“这张面孔在某种程度上萦绕在每一个俄罗斯人脑中,并暗示某种标准的人类面孔,因为它完全却反任何特征)他通过个人的行动在对国家机器普遍化的规训进行反抗,并暗示着普遍内部应该存在的诸多可能性,这是医院这一物象的内部悖论。

监狱内部的悖论在于它即是“大于一”又是“小于一”的。在布罗茨基的存在观中,每一个躯壳中都藏有一个“我”,这个躯壳外围绕着正在发生的“一切”,在躯壳里的,那个被称作是“我”的实体,是永远不变,也不会被时间的流逝所影响。他认为:“一个孩子对父母控制他感到不满,与一个成年人面对责任时的恐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你不是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你也许是小于‘一’个”。由于“我”的不变性,决定了“我”不能够完全地成为“我”所被赋予的身份,这样的一种不完全性,使其惊骇与恐惧,使其小于一。在监狱中也是如此,从医生到阶下囚,布罗茨基的“我”仍然没有改变,他无法完全适应双重身份的过度,从这个角度上看,他是小于一的。但是,由于监狱的生活的一致性和集体性,在这个地方所有人都需要放弃自身原有的身份,“我”不需要再去监视和适应外界所发生的一切,和他人一起生活,使“我”成为了所有人中的每“一”个(即上文所引的融为一体),以至于作者分不清:“到底是我想起某人在十字监狱那个熨斗形放风场来回踱步,还是我本人在那里走动。也就是说,所有人都是以“一”的身份存在,整个监狱就是多个“一”的叠加,它等于“一”又“大于一”,这便是监狱内部的“悖论逻辑”,它体现的是作者在自我认同上的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群体认同下带来的个人认同的危机。

而医院和牢房在宏观上又构成一层悖论:医院和监狱本质都是改造工具,是不完善的“旧我”到接近完善的“新我”,但它们改造的方式不是通过自由发展,恰恰是通过对自由的限制,对空间的约束,对地位的挑战(医生高于病患,病患听从指挥,太平间的死人由活人掌握,监狱的囚犯由狱警支配)。这传达出来的悖论便是:自由和完善是不能兼得的。在康德看来,自由世界和自然世界是原本是不可沟通的,要将一个有知识的人(真)逐步引导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善),必须要有审美判断力作为中介。而美作为道德的象征,它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道德本体所留下的痕迹。而这样的一种能力不是用来认识,而是用来满足我们对于自由活动的要求。布罗茨基的写作不正是“道德的象征”吗?它所提出的悖论实际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消解,这不得不说是作者留下的最深层次的反讽。

三、结语

篇5:爱的自由-散文

薛小霏说:“明雨,我们分手吧……”

两年之后,当小霏看见明雨和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手拉手跑过马路的时候,她哭了,蹲在街的拐角,在来来往往的陌生人的鄙夷嫌弃的目光中,哭得抬不起头。

“薛小霏!”小霏妈妈从小霏的卧室走出来,左手拿着抹布,右手从身后拿出手机,“这是谁给你发的短信?”

“妈,你怎么……怎么随便看人家短信……”小霏心窃得瞟了一眼手机屏幕,赫赫然印着“老婆”这两个字,完了完了,被妈妈发现了,大股的寒意从脚低袭来,沁出丝丝冷汗。小霏险些有点儿站不稳,她摸着沙发的扶手,低头坐在了沙发上。

小霏妈妈眼里含泪,拿着手机对小霏说:“我要是不看,也还不会发现,我一直引以为傲的乖女儿会做出这种事情……”( 文章阅读网: )

“妈……我没干什么……”小霏偷瞄了一眼妈妈眼角的泪水,紧攥的双手不由得抖了起来。

“霏霏,妈妈无时无刻不在相信着你,可是你知道么,你这样回报妈妈……真的让妈妈很伤心。”

“妈……我错了……妈……”小霏看着妈妈的眼泪不住的流,自己心里像被铁锥狠狠地戳着,次次见血。她的眼前也开始混混的,如隔了很多水雾,一层一层的,最后两颊湿了,接着衣领也湿了。

“妈……我真的错了……妈……你别哭了妈……”小霏轻轻晃着妈妈。

小霏妈妈放下手中的手机,慢慢的拭去女儿满脸的泪,声音干噎的说:“菲菲,现在谈恋爱真的不适合你,爸爸妈妈不是非要逼你将来多么的飞黄腾达,多么的富甲一方,我们只是希望等到爸爸妈妈都不在了以后你还可以生活的很好,很幸福,不愁吃不愁穿,可是就光这些,不努力也是得不来的啊……”小霏妈妈慈母般温柔的抚着女儿的长发,“霏霏,听妈妈的话……好不好?”

薛小霏望向妈妈的眼睛,在那能化一川冰雪的温柔里,点了点头。

妈妈笑了,她拍了拍小霏的手,“妈妈相信你。”

明雨接到薛小霏电话的时候人还在军校,一个好的不能再好的学校。当他隐约感到裤兜里的手机在震动的时候急忙的打了报告,然后拔腿狂奔。他跑过两个操场,一个篮球场,一座游泳馆,一个健身房,最后终于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拿出了电话,接通了薛小霏的电话,“对不起乖,我刚刚在听报告。”明雨大口大口的喘着气,呼吸声通过听筒震的小霏耳朵痒痒的,她简直可以想象到明雨单手支着腿弯腰边喘气边打电话的样子。

小霏低头盯着慌张的画圈圈的脚尖,语无伦次开口说:“今天这里有好大的太阳,你们那里下雨了么?”

“小霏,你怎么啦小霏?”明雨无端的晃了起来,心里七跳八跳,没个稳的。

“那个……明雨……我们分手吧……”还是说了,薛小霏的眼泪吧嗒吧嗒的打在捂着嘴的手背上,另一只手紧紧的握着话筒,死撑着不让明雨听见。

“嘿嘿……你怎么了乖,是不是嫌我在军校没办法经常去看你啊,那我退学好了,然后再复读一年,考你那个学校,好了小霏,我们不闹了”明雨用明明已经笑不出来的嘴向耳后咧了咧。

“明雨……我们分手吧……我……我不爱你了,以后也不会再爱别人了……我们分手吧……”

“没关系,我会努力再让你爱上我的……”

“……我们……分了吧……”

明雨拿着电话的手一下子没有了力气,手机遵循着万有引力直直的掉在了地上,所以他没有听见,薛小霏在挂电话前,轻轻说了一句,“明雨,不要忘了,我们曾经说过的,毕业之后,一起去看大海。”

“爸,我想退学,我想上地方院校。”明雨当天下午就给他的爸爸打了电话,可是回答他的却是——

“不行!”明雨爸爸斩钉截铁的说,“你在军校好好上,有前途的。”

“爸,我现在不想管什么前途不前途了。”明雨在电话里大喊,“爸,我不要前途了爸,我要退学!”

“没出息!”明雨爸爸怒斥道,“你以为军校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么!”接着就是一段长长的嘟嘟声。

明雨无力的躺下,闭上眼,眼前黑的透彻,唯有左膝关节处的痛楚让他意识到自己还在活着。他双手捂着膝盖,蜷着身子缩在被窝里。记得以前,每当他腿痛的时候,小霏总会趴在他的腿上用热乎乎的小手在他膝盖上搓啊搓搓啊措,然后笑呵呵的问他好点儿没,还疼不疼了。每每这个时候,明雨都幸福的合不拢嘴。“不疼了不疼了。”其实怎么会不疼呢?他那是“膝关节给水”,又不是普通的关节炎,不过,心里暖暖的,暖的那个膝痛的注意力就慢慢的转开了。

明雨在黑暗中摸出手机,给小霏打过去了这样一句话——

“在路上,你一个人走着的时候,会不会想起我?知不知道我在想你?我一直在想你的啊,等着你把载有我们承诺的戒指带在手上,对我说‘我愿意’的那一天。我们还能像过去一样么?我还有机会牵你的手一直到老么?我爱你,你是我永远的唯一。要好好照顾自己,不管你以后要不要和我在一起,会不会选择别人,我只要你幸福!记得有这么一个我在等你回来,做我的新娘。”

薛小霏觉得自己很坚强的,在看完短信之后她毫不犹豫的按下了删除键。喝下妈妈给她专程送来的牛奶,盖上厚厚的被子睡了。

半夜里,湿凄凄枕头浸的她脸颊生疼,她揉开那漉气依涟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带着点点晶莹的泪珠,不经意的眨眼间还会扇掉几滴。她疯了一样从上铺爬了下来,冲到自己的桌子前,把明雨的那条长长长长的短信一笔一划的背写在了精美的小纸片上,然后装进和明雨一起买的情侣钱包里,安心的趴在桌子上睡了。

你不会懂,我也不会懂,这样的分开到底是不是对的。就像被沁了蓝墨水的红玫瑰,没有了自己的颜色,却有了别人奢望的价值。我们的美丽或许就停留在表面,一如我们看待这个世界一样,或许再深一点,我们会过的更轻松一点,因为我们都了解了彼此的不容易。

薛小霏的单身生活开始的五光十色,很多男生围着她小霏长小霏短。

“小霏,我们办晚会,过来帮帮忙吧。”

“小霏,圣诞节的party,一起来吧。”

“小霏,帮我改改这份报告吧,急着交呐。”

“小霏,体育老师找你呢,快去吧。”

“小霏,帮我们借个琴房吧,我们跟他们的人不熟。”

“小霏,……”

“小霏,……”

阳光总是那么明媚,就像小时候歌里唱的一样。或许是真的,我可以过这没有你的生活,你呢?发完短信的第二天,明雨就住进了他们军校的医院。医院的大夫阿姨像妈妈一样对明雨特别的好,她总是很心疼得问明雨,“你这孩子,怎么病得那么重啊?爸妈知道么?”

“知道吧……”明雨望着白白的天花板,不想再多说一句话。

诺大的医院,空当的走廊,任何一点声响都能激起层层的回声。在这种地方,连哭都是不可以的。因为就算在这里,每一个学员的表现都会记录到年终成绩里。

他每天都会在漆白的墙壁上写着薛小霏的名字,一撇一捺,怎么写都觉得好看。他不厌其烦的画啊画,画啊画,那里的大夫都说,明雨是个安静的孩子,好孩子。

他在医院一住就是大半个月,在这大半个月里,只有明雨的妈妈来看过他,明雨妈妈左托熟人右托熟人,好不容易才得到了批准进医院探望。

明雨的手机被大夫阿姨没收了,她说带着手机会影响他的治疗,而且学校有规定,新学员不能拿手机。明雨见到妈妈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她把手机要回来,因为他很急着想看看,小霏有没有给他回信。

明雨妈妈探完病,就找到了他的主治医师,把手机要了回去,随即就给明雨了一个新的,明雨妈妈说:“这是新的,号也是新的,你好好养病,有事跟爸爸妈妈联系。”

明雨绝望的看着妈妈,这么久以来,想痛哭一场的冲动第一次这么明显的冲击着他的大脑,他完全没有任何自由——没有自由不要分手;没有自由要退学;没有自由要回手机;甚至没有自由去死。

其实,如果明雨知道,他就会明白,原来,他和薛小霏是一样可怜的孩子,在父母的任何一种爱面前,他们连说“不”的自由都没有。

薛小霏经常会产出很多绯闻,她的一位旧时同学总是很意味深长的看着她身边的`男生。不管薛小霏怎么解释,他总是笑一笑,末了就是一句“人都应该活的潇洒一点”。

薛小霏受不了了的时候,她总是抱着头,从钱包包里面掏出那张精美的小纸片,看了又看,眼睛湿了又湿,然后再小心的叠回去,放进包包里面最安全的小格格里面,然后就笑笑的甩着头发,看着窗外青青的柳叶在相匡式的窗格里一晃一晃,心情总会不由得好的不得了。

这个时候的薛小霏是不喜欢别人打扰的,因为她不希望她和明雨的世界里,除了男女主角还有别人,所以这一段唯一静谧的时光,总是那么美好。

“小霏,你又得奖啦,恭喜恭喜啊!”

“小霏霏大美女,不得了呦。”

“薛小霏,祝贺你!”

薛小霏拿着奖状,不对,这是很古老的词了。薛小霏拿着奖金乐呵呵的在手里晃晃,“走吧,请大家吃饭。”

“哦!”大家欢呼着一哄而起,开心的像是春天里的小麻雀。

明雨出院后的第二个星期,就是他们学校很重要的考试。军校里严明的纪律要求他们的学生一定要实事求是,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在他们看来都是可耻的。

所以就在那一天,明雨在考试的时候,做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弊。而且在很显眼的位置拿出了提前预备好的小抄——从课本上随便撕下来的一页。

也就在那一天,他被停学了。

按照常理说,如果有作弊行为的学生,第一天被停学,第二天就要卷着铺盖走人的。可是,他却没有,明雨的爸爸来了,然后他就被撤销停学,留了下来。

明雨头一次流着眼泪咧着嘴,他笑地很苦涩,也很无奈。

此后他上课睡觉,不交作业,也不学习。在第二学期的期末,他终于如愿以偿的退学了。

回到了复读学校的时候,明雨改了名字,改了身份证,改了一切明雨爸爸觉得他应该改的东西,然后全新的回到了高三的生活。

明雨紧紧地攥着手机,背着爸爸偷偷的在厕所里给薛小霏发了一条短信:“乖,我回来了。”

回来了,回来了。

似短亦长的一年。

一年之后,在他又一次顺利的考上大学,拿到一本大学通知书的那天,在明雨准备给薛小霏打电话的时候,明雨爸爸带着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站在明雨的面前。

那个女孩的笑容很美丽,甜甜的没有一点做作,她对他说:“我听叔叔说,你认识薛小霏呀,你不知道的吧,薛小霏其实早就交新男朋友了,而且还换个好几个,她可是学校的大红人呐,我有一个小学同学和正好就是你们的中学同学,现在和她也还是同学呢,很巧吧。”

明雨的爸爸妈妈和漂亮女孩儿的爸爸妈妈在一旁聊得热火朝天,他们聊着过去的同学,聊着现在的生活。

明雨爸爸对明雨说:“我看她就很好,大家闺秀的气质,我们又住的近,方便来往。”

明雨点点头,又一次,他原以为已经找回了自由,就在刹那间像打在地上的水滴一样飞散四处,无影无踪,现实的使他甚至忘了问一问小霏,她到底有没有找男朋友,没有忘记他们当初的约定。

他总是说,我迁就你,迁就你,总是这么一直迁就着迁就着,到最后,就没有自我了,任何不愿意答应的要求,只要是你提的,我都会接受的那么欣然。

再那么追问你……会不会让你觉得很没有自由?会不会打扰你的生活?你爱怎样都好,就随你去吧。我总是没有办法的不这么宠着你。

其实,如果薛小霏知道,她就会明了,当两人之间的沉默也可以南辕北辙的时候,再坚固的爱情也经不起没有陪伴的远行。

他们在没有自由的同时,相互给予着自己仅剩的一点无私。明雨选择从小霏的世界里默默消失,薛小霏则选择蹲在街角哭泣。

那天,哭完了的薛小霏仰头望向城市里最大的摩天轮,她找啊找,找到了以前他们一起乘坐的红色小车箱,当它升到最高点的时候,明雨在她耳边对他说:“小霏,毕业之后,我们一起去看大海,我为你,在离海最近的地方,建一架摩天轮。”

薛小霏坐在马路边,掏出那张被叠得整整齐齐的小纸片,在它的背面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街灯入眠,摩天轮映星而转。

就像轮回四季,没过终点,掩盖着悲伤……

篇6:爱的伤口散文

爱还需要什么理由?

泛黄的纸上印着曾经的对白,

不经意的承诺逃不出爱的枷锁,

曾经的我以为到现在还只能是以为,

你说过平行线永远不可能会有交错,

耳边的音乐从未离开过忧伤的旋律,

内心的独白坚决还要再试一次不可。

蔚蓝的天空几时变得愁云朵朵?

炎热的夏季又怎么会雪花飘落?

夜深了,

你会常来我的梦里闲坐,

情真了,

醒来时记忆在枕边滴落。

如果可以重来,

我宁愿彼此不曾相识,

就算相知,

再也不要轻易许下承诺。

草长莺飞,

是我的思念在大地上蔓延。

烈日炎炎,

是我的热情依旧不减。

草黄叶落,

是我还在寻根问源。

冰封三尺,

是你冻结了我的思念。

好吧,

带着我的祝福,

希望你可以走的更远。

我会依旧在那个无人的角落,

望着你的背影,

默思默念。。。

风在聆听,这夜色苍凉

总是在有理由脆弱的时候假装坚强,却一次也没能阻止住眼泪的.四散逃亡。在沉睡中清醒,我总是有一万个理由去说服自己去放弃一切应该放弃的。可是在清醒的时候,我却拼了命地矢口否认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我希望所有的过程,它都只是一个梦,梦醒了,采一束清晨的阳光将它轻轻抹去,不留痕迹。

又是一夜未眠,一遍一遍地品读自己的往昔,突然间觉得自己好陌生,我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总之,我似乎早已丢失了自己。好长好长的路,我一直是自己在陪着自己走,不经意间我发现自己丢失了腼腆,遗落了宽容,我惊慌失措,我拼命找寻,掌心里却死死地攥着孤独和落寞不肯放手。

有些痛苦的记忆,自己已经没有足够的勇气再去翻检他们,更不敢向明天去索取希望,命运的掌纹错综复杂,让人无所适从。人生如棋,一步走错,满盘皆输,而此刻的我,就如一只多疑的蜗牛,任随岁月妩媚着她的永恒,我却躲藏在一个沉重而心安理得的负担下,独自咀嚼属于自己的苦楚。

在这个被欲望和冷漠充斥的世界里,温暖真的是一种很奢侈的东西,奢侈到需要用很深的寒冷和疼痛才能体现。我也是凡人,我也渴望温暖,哪怕是一句虚假的问候都能足以使自己那颗死寂的心重新留恋这个世间好长时间。可是我再也不奢望拥有它,因为毕竟它只属于那个寒冬。

篇7:爱的循环散文

小时候,心心念念盼自己长大,以为长大了就可以摆脱父母这不许那不行的无休止的唠叨和束缚,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从此山高水长,一路策马奔腾,像风一样自由。

成家后,为生活东奔西突,被琐碎缠磨得焦头烂额,对于回家并不曾特别上心。也因为他们的唠叨让我头疼,总以为自己长大了,可以远离他们的视线自由自在地飞翔。每一次回家,妈和爸总是不厌其烦:“多穿点,别冻着,老大不小了,别老光顾着臭美,万一着了凉,到老时,病都找来了。”我嘴上敷衍着,依旧我行我素,他们的话当成耳旁风。于是下一次,再下一次还是老生常谈,我干脆打断:“都说八百遍了,耳朵磨出茧子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爸妈总是无奈地摇摇头,然后把厚重的衣物硬生生地披在我身上,在我一次次拿下之后,又一次次扑上来,反反复复,直到我缴械投降。

因为身体发福,便吵着减肥,尤其晚饭几乎是不吃的。可妈偏偏颠颠地跟在后面问:“大姑娘,想吃啥,吃鱼还是吃肉?”“不吃,我减肥呢,”我随口说道。“减肥也不能不吃呀,少吃点。”妈用商量的口吻。“说不吃就不吃,这么磨叽呢。”明显有了不耐烦。在一旁半天不说话的爸突然扔出一句:“也不胖,减啥肥,一天天,竞整没用的,刹棱吃饭,今天看你不吃的。”然后妈笑意盈盈地把满满的一碗饭递过来:“不差这一顿。”小胳膊拧不过大腿,我闷闷地接过饭,乖乖吃吧,要命的是妈做的饭又特别对胃口,结果……哎,你们知道的。

还记得那会街上流行染烫头发,我的心也痒痒的,试探性和爸妈提起,爸横眉立目,义正辞严:“你要敢染头发,就别回来了!”“不回就不回,看你们想我不?”我有点要挟的意味。“小样儿,你翅膀硬了呗,不服天朝管了,是不,你染一个试试,看我不把你剃成秃子!”吓得我好几年也没敢染过头,心里埋怨他是个“老古董”。多年以后,才知道他是因为染头发伤身体才强烈反对的。

他们知道他们的话不是很中听,他们也知道他们的做法可能不被我接受,他们也知道终有一天我会离开他们的视线,可是他们依然故我,而且变本加厉,愈演愈烈。他们从不会迎合你的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缺点,虽然在心里他们认为你是最优秀的,表面却不动声色。他们紧紧地拽住手里的丝线,让你在他们视线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怕一不留神,你就会偏离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

他们所做的一切的一切,只因为,他们爱我。

当有一天我们不用躲在父母的羽翼下,朝着我们心目中的海阔天空拼搏时,甚至会嫌弃他们的唠叨与落伍,笨拙和顽固,一回头却发现他们老了,鬓染霜花,步履蹒跚。从此牵挂的心再也追不上衰老的翅膀,于是我们开始后悔,后悔那些相伴的日子未被好好珍惜,就那样生生地留在了时光里,斑白了年华,疼痛了岁月。

人们常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初为人母的那一刻,才明白,母亲的心是怎样的卑微和小心翼翼。孩子小的时候盼着孩子快快长大,我就不用时时绷紧神经,战战兢兢,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幻想着他与我比肩时,在远离我的庇护时,可以独当一面,延续我们的梦。年少轻狂在岁月里不停地熬煮,渐渐遁入锋芒,那颗牵挂的心日益浓稠,当有一天他真的振翅高飞时,蓦地惊觉,我的青春早已渐行渐远,却开始沿着爸妈的脚步,重复着他们的人生。

不知道是不是时光太毒,让我变成了自己当初最不屑的像妈那样的女子:一个哩嗦的娘,一个疑神疑鬼的妻,一个凡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重复琐碎的烟火女子。

我同样唠叨儿子穿的衣服太少,虽然我知道他也许真的不冷;我同样要在吃饭的时候,把他的碗堆成小山,即使他一再强调他不喜欢吃或他已吃不下;我同样干涉他乐于做而我认为对他不利的事情,哪怕在他脸上看到叛逆和不满;我也会在他的书包里装满各种药物,尽管我知道他几乎不生病,依旧乐此不疲,自作多情,自以为是的`一直给予和付出,因为我怕,这也怕,那也怕,就在又爱又怕中看着他的身影走在人生路口的转角处,他追逐的脚步走多远,我的牵挂就有多长。

因为,我爱他。

当我的角色换成了妈的时候,我明白了他们的喋喋不休,理解了他们的霸道和担心,理解了他们喜欢看一档相亲节目乐得前仰后合,理解他们一遍又一遍听那些老掉牙的评书。于是我怕,我怕今天一不留神就变成再也回不去的昨天,我怕我憧憬的明天就止步于今天,所以学着倾听,学着顺从,尽我所能陪着他们走过剩下的光阴。人近中年,尚有父母可以让我承欢膝下,比起那些“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子女,我的人生何其幸也。

正在老去的我们,在父母望眼欲穿的目光里,望眼欲穿地盼望着自己的孩子,世间的爱之循环如此幸福和相似,又如此残酷和无奈。

然而人生总是这样,在矛盾和纠结中,痛并快乐着。一点一滴寻常的日子里认识生活的美好和无奈,在酸甜苦辣的成长过程里学会知足和感恩,在爱与被爱中感受幸福,感受疼痛,感受生命带给我们的种种折磨,在这种爱的反复循环中生发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一往情深地活在这个纷扰的红尘世间。

篇8:爱的逻辑的散文

翻译是一门高度复杂且缜密精细的艺术。英文是形合文字, 中文是意合文字, 据统计, 只有大约百分之四十的中文可以和西方文字对等。从解构主义的观点来看, “所谓的‘对等翻译’是不可能的, ”“译文往往要赋予原文以新的意义。”在此客观条件下, 要做好文学翻译是非常艰难的。译者既要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又要确保译文的流畅易懂, 着力发挥译语的优势, 保持原文的美感。为了二者兼得, 译者必须在限定范围内重新构思、组合词语、安排结构。好的翻译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再创作。《郭沫若论创作》中说:“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甚至超过创作。”所谓的“超过创作”正是指文学翻译中的“再创作”。

散文是真实的、诚笃的、不加雕饰的、不做作的。散文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看起来简单, 翻译起来要保留其韵味相当不容易。《英译现代散文选》在再现原文信息、体现原文功能方面为英译散文树立了典范。散文讲究形散神聚, 一词一句看似平淡无奇, 但是整天却产生了一种神奇的效果。这也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斟词酌句, 能体现美的意境。张培基的《英译现代散文选》用词简单明了, 句子短小精悍, 语言逻辑关系清晰。在一个个简单的词句背后潜藏着深厚的翻译功底, 透射出再创作的魅力。下面就遣词构句以及如何处理语言的逻辑关系为例来分析一下《英译现代散文选》中的再创作。

一、用词简单却独具匠心

张培基在翻译散文时, 很少使用大词和生僻词, 用词都简单明了, 却又独具匠心。对于一些关键的形容词、动词和副词以及声色词的处理非常巧妙, 呈现出一种云淡风轻的雅致和行云流水的飘逸。

1.人生三十不仕, 不当再仕, 五十不娶, 不当再取。何则?用非其时也。《八十一岁结婚》

People over 30 should not become an official, and peopleover 50 should not get married. Why? Because otherwise theywould be doing the wrong thing at the wrong time.

在这句英译文中, 一个简单的“over”就表明了人生“三十”和“五十”这两个“仕”和“娶”的分水岭, 然后再用简单的“become”和“get married”这两个表状态转变的词, 就表达了一般译者可能会用含“if”或“when”的主从复合句才能表达清楚的逻辑关系。一个“otherwise”就表明了“如果他们不这么做, 那就会如何如何。”因为这几个简单常用词的巧妙使用, 使译文结构简单, 层次清晰, 逻辑分明。原文六个分句, 译文四个简单句, 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甚至超过了古文的简洁, 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再创作。

2.他的脑子也不小, 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 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差不多先生传》

His brain is none too small, but he is weak in memory andsloppy in thinking.

“none too”表明脑子一点也不小, 跟记性不很精明和思想不很细密形成了强烈反差。一般的译者可能就译成“isn’tsmall”, 这样既没有体现“也不小”的“也”之涵义, 也不能让前后形成鲜明对照。一般译者会用“isn’t”到底, 但是先生前面用否定的“none too”, 后面却用了正译法, 使用weak和sloppy, 这两个词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差不多先生的特点, 让人印象深刻。在细小的点上就表明了大师再创作的深厚功底。

二、句子短小精悍却韵味犹存

张培基的翻译可说是惜字如金, 句子基本都短小精悍, 很少长句。用一个词翻译一个句子, 一个简单句翻译一个复合句, 或者一个简单句翻译了中文几个分句。这些句子信息量大却又短小精悍, 保存了原文的韵味, 不仅不失美感, 而且有时候超过原文的美, 很多地方都体现了他的创译, 真正做到了好的翻译就是再创作。

我们每天有许多的零碎时间于不知不觉中浪费掉了, 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 一遇空闲, 无论其多么短暂, 都利用其做一点有益于身心之事。《养成好习惯》

Every day we are unconsciously wasting many odd moments.We should acquire the habit of utilizing leisure time, and snatchevery odd moment to do whatever is beneficial to our body andmind.

原文五个小分句, 译文只三个简单句就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并体现了本文的主旨, 即做事不要拖沓, 讲高效。用一个snatch every odd moment翻译了出了“一遇空闲, 无论其多么短暂”两分句。可以说先生的译文句句铿锵相比原文的用词冗赘, 简洁明了地表达训诫的力度。

三、结构简单, 逻辑分明

中文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 中文是意合文字, 很多词句摆放好了, 就自然产生一种逻辑关系。这也是汉语的一种优势, 同时也是译成讲究形合的英文的一大障碍。如果英文句子按汉语习惯直接摆放在一起, 会显得散乱, 毫无逻辑。如果译者用过多的连接词, 又会让散文的美丧失殆尽。而张培基的翻译把握好了一个度, 一般都是用简单的句型结构和适量的连接词, 或者有时候只是调整了顺序就产生了清晰的逻辑关系。他的翻译既体现了原文的美, 又不会让译文读者不知所云。

1.那年冬天, 祖母死了,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背影》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原文是典型的散文中先描述, 再下结论。而译文是首先用一句谚语提领, 然后再用事实描述来印证了谚语。调整了顺序之后, 更符合英文读者的逻辑思维, 不会显得突兀杂乱。一小点改变却体现了先生再创作的大智慧。

2.可是她的时间大半给家务和耕种占去了, 没法照顾孩子, 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母亲的回忆》

But she was too busily occupied with household chores andfarming to look after the kids so that they were left alone crawlingabout in the fields.

这句的前半部分是个简单句, 用了too…to句型来表因果关系, 后半部分用so that结果状语从句, 表明了前半部分所产生的结果。先生巧妙地用一个完整的句子简洁地传达了原文信息, 甚至是超导了信息。后半句中的“were left alone”更译出了原文潜藏的那种无奈和心酸。译出潜藏的深意就是一种再创作。

细读先生的英译散文会发现, 先生对散文的每个词都是精心挑选的, 可谓字字玑珠, 看似简单无奇的词却是无可替代的。先生对每个句子的排列重组, 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经过仔细斟酌的, 短小精悍的句子能够完整传达甚至超导原文的信息, 并没有失却散文的那种韵味和美感。看似云淡风轻的译作之下蕴含着先生再创作功底。本文只是小抛一砖, 更多的玉隐藏在先生的译作之中, 有待我们去挖掘品味。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2]许渊冲.文学翻译等于创作[J].中国翻译.2005:1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爱的逻辑的散文】相关文章:

爱的絮叨散文04-24

爱的诠释散文05-02

爱的絮语散文05-07

爱的祈盼散文05-14

爱的滋味情感散文05-26

爱的根植的情感散文05-11

雪花爱的精灵散文05-24

爱着爱的幸福散文04-11

宠着的爱的散文04-29

因为爱的爱情散文05-06

上一篇:中国人民银行年度汇报下一篇:全省文明城市测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