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书随想

2024-06-30

《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书随想(共4篇)

篇1:《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书随想

《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书

随想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是: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那么,如何备好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呢?在一个极为偶然的机会里,我看到了由杨九俊、吴永军两位博士主编的《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之一的《新课程备课新思维》。信手翻阅了一下书目,深深地被专家的视角所折服。愿将所悟的主要观点与同行们共飨。

专家们首先指出传统备课的四大主要问题: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程整合。

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每天都在我们的课堂生活中重演,我们也很难走出这传统备课的误区。然而,新课程实施的步伐是不会停下来的,我们惟有面对现实,反思课堂,去迎接新课程的挑战。

“人教网”中《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一文指出: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因此,专家们为广大一线教师指出了新课程理念下备课的基本要求和一般策略。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备课要体现尊重差异性的理念;备课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备课的一般策略:开放性备课策略;预设性备课策略;结构性备课策略;反思性备课策略。对于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备课,实施起来主要有九点:制定计划;素材搜集;备好教案;提前上传;个性修改;执行教案;反馈评价;二度优化,再度上传。对于网络教案的制作,主要步骤有三点:素材的收集;教案的设计与制作;美化和加工

篇2:《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书随想

备课是教师的常规工作,它不仅体现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感,更能看出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备课犹如工程师设计施工蓝图,又如打仗时指挥员设计作战方案,它是完成某项工程和获得作战胜利的前提和保证。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今天,可见其重要性。书中强调传统备课存在的问题有四点:

1、忽视学生

2、价值单一

3、过程单向

4、反思苍白。作为老师,不应该只关注怎样教,也不应该只关注学生怎样学,而是应该站在第三方立场看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比如:汶川大地震中,吴加芳的妻子不幸遇难,但丈夫为了还妻子一个尊严,毅然将妻子绑在身上,用摩托车托回了家。这张图片曾经感动了全中国,我们认为吴加芳有情有义,对妻子不离不弃,甚至出现了“嫁人就嫁吴加芳”的流行语。外国媒体同样也刊登了这张照片,评论却截然相反:中国政府干什么去了?居然让一个灾民自己背着妻子的尸体去处理。由此可见,不同的立场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与判断。

如何做到高质量的备课呢?我想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还是要从教材入手。因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研究教材就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读后感《《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后感》。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别说是年轻教师,就是那些教坛“老江湖”也常常感叹:“真不知教材到底要我们教什么。”可见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的重要性。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我区的《3C知识形成中的学生思维发展研究》要求老师们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个方面分析教材内容,就是为了帮助老师们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使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

特级教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清楚我们要教什么(即学生学什么),在此基础上,才能去思考怎样教的问题,否则就会张冠李戴,盲目教学。

第六册《找规律》一课,无论是教材呈现的标题还是主题内容,似乎都在通过观察几组算式,对比、归纳得出: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和两个乘数都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这两个规律。可细细分析,却不尽然,本课主要是解决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口算方法,找规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算法。如果只是根据教材呈现内容来教学,势必偏离正常轨道。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学时,我既重视规律的寻找与揭示,又有所侧重地强化口算方法的指导、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无论是哪节课,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都有许多需要解决的内容。老师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要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否则,只会欲速不达,得不偿失。

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老师们运用3C知识进行分析,罗列出了一大堆的知识点,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顶点、棱等等知识,如此众多的知识点能在40分钟内予以解决吗?答案是否定的。即使“一网打尽”了,也不能保证学生们都能完全吸收、消化掉。我想,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较深入地认识,也避免学生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是的,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

篇3:实施新课程该怎样备课

一.切实转变传统观念, 为学生的发展制定全面的素质教育学习目标

素质教育学习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单单注重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 更要注重单元素质教育学习目标的制定。这样才能使一个单元的整体目标和每一课的具体目标相互融合,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

1. 把握单元整体目标和对每一课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2.具体细化分目标。每一课的具体目标, 有些应该让学生明确, 但有些目标, 特别是一些隐性的目标, 教师要能把握。

二.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 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从实际的教学过程看, 学生在进行学习时, 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学习原始状况不同等方面的原因, 他们在学习新课文之前, 已有了不同程度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所以, 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1) 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 通过预习, 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 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效果?

(3) 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上述问题可在教学前或开始时进行了解, 教师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再组织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备课才能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 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三.认真挖掘学习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强调“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文本是一堆文字符号, 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 需要读者理解、填充其空白处。文本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生成性, 所以教师首先要能从自己的理解及自己的经验出发去读懂它、感受它、领悟它。这样, 教师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去畅游、去感悟、去思考, 去和作者倾心相谈。

1. 使文章内容情境化。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的,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基础上的建构, 任何脱离学生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情境, 能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情感的培养和提升, 生命的发展和生成。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 让学生产生联想和共鸣, 从而更多地领悟学习内容中那些只能意会的知识。

2. 制造“是非”, 引起争端。

文本的开放性, 使得它留有许多的空白处, 等待读者去诠释。不同的经历, 不同的基础知识, 使学生在阅读时产生了差异性, 有时甚至是“是非”。这样的“是非”得到解决, 学生就能真正地体验到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哲理, 从而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所以, 教师要有意制造“是非”, 让学生在争论中获得体验、获得感悟。

四.客观分析学习内容, 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

课程改革倡导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 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备课时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多角度、多方式的思维空间。

1.学生自己能学懂的, 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学。对于每一单元中出现的自读课文, 内容一般都比较浅显, 这样的课文老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对于阅读课文, 有些段落内容也相当浅显, 这时老师也可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 不要过多地进行分析、讲解或小组、全班性的交流。在备课时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读懂的, 教师不要包办。

2. 学生不能一下子理解的, 引导探究——自主探究学。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相反, 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取和加工。所以, 对于信息量大、思维容量多的问题, 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中不断地和文本对话, 不断地获取信息, 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如教学《空城计》一文时, 教师针对“为什么说诸葛亮能从计谋上战胜司马懿”这一问题时,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探究, 在读中理解内容, 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 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 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学。在设计教学时,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会怎样与同伴合作。值得注意的是, 不能让合作流于形式, 要追求合作学习方式与效果的统一。作为一节课的教学方式的选择, 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同时, 教师必须清楚以下问题:

(1) 为什么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不用可以吗?

(2) 如何用?什么时候用?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教师该如何点拨?

篇4:音乐的新价值与突破性的思维随想

【关键词】 创新;新价值;独创性思维;借鉴和变通性思维

从人类音乐文化诞生并得到延续以来,创造新的价值与突破思维便成为音乐艺术中重要部分,新价值观念的树立与思维领域的探求标志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和飞跃。

音乐需要创新发展,创新是第一步,音乐家对于创造,需要更深层的认识和更远的思考。提出创造新价值的观点,就是用突破性思维,从价值观念去探求,给音乐发展提速。在今天,社会的开放、科技的发展、人类思想的进化和世界的变迁中。音乐艺术应该放射出时代的多彩来,彰显出无尽而又宝贵的新价值。音乐的新价值是具有突破传统的教育、审美、认识、实用等功能上的音乐的新的体现。表现在立意、题材、手法、包括乐器改革科技改革等方面上的新突破。这需要从思维的动机和思维方式上来考虑创造音乐的新价值问题。突破思维的方式,首先是独创性思维。音乐家将独立寻求音乐发展的新途径。尽善尽美地完成自我创造潜能的挖掘。在立意、题材、手法诸方面创新出有新价值的音乐。独创性思维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个性与风格的创造。另一种是自我情感、精神的体验的和表现。

音乐家立足于现实生活追求个性美的表现与风格的确立值得提倡,任何迁就迎合大众的作品都不可取。创作每个人都能体会和理解作品,只会扼杀音乐家创作的个性和思想高度。音乐艺术的发展,依赖音乐家的个性与风格的衍生,才使得音乐的功能逐渐得以完美的体现。许多指挥认为表现作品应极力找到音乐的律动及音响的平衡,但是一些大师却不拘淤泥,善于打破音响的布局等常规,对音乐作品赋予新的创意。比如:奥泽瓦·塞吉的指挥就非常强调音乐的内在感受,他认为作品符号不是固定的音响,而是指挥家寻求音乐思想内涵与作者情感沟通的工具。在他的创造中,音乐自然的流动似乎是内心在独白诉说。他抛弃了华丽虚饰的技巧、和浮耀的手势,通过神态和激情的冲动,来提升音乐的感染力。

个性的创造还表现在音乐家的即兴创作、即兴演奏上,音乐将在他们独有的感受理解和体会下,发出灵魂的颤音。音乐家拒绝机械生硬、受过训练似的麻木表演。崇尚灵感的闪光。每次风格流派的产生都是新价值的奠基与创造的体现。德彪西的印象风格,是在后期浪漫派与民族乐派的演变中,采用印象绘画手法,依靠感官印象,抛弃了声部写法用乐器色彩变换与和声新创,开拓了自己的独有风格。不论是贝多芬的英雄风格、还是柴可夫斯基的抒情风格等,都是通过创新的思想动机来寻求创造音乐的新价值。

音乐独创性思维的第二方面,是自我情感、精神的体验和表现,他对独创性思维的开放有的积极的意义。比如:艺术家曹建国先生在给自己的对联里写道:“与古人论书,请后人鉴乐”。这正是艺术家孤独的心情。以及自我意识体验的写照。他曾说:“一个音乐家在创作和演奏中,假如不能听见自己的心声,不能体察和表达万情万物,无力追求唯一的纯粹的精神境界,难以做到物法两忘,就不能领悟音乐的内涵和真情的表达”。自我意识的呈现是复杂多样的。曾经,有人把桶罐瓶剪成透露出银白色、夹杂着些线条红的菊花状。取名“我的太阳”。另一作品是用一大堆乱麻塞进密封透明的塑料瓶里,取名“心情”。对这两件作品他解释为。有感于垃圾艺术原理后的原始冲动,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来表现,不去理会人们对它的理解、欣赏、审美和评价。对这种观点及作品的表现,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呢?虽然这类作品不能上升到具有创造新价值的高度,但是毕竟创新的劳动是艰辛的,创造出新的价值更是蜀道之难,即便有点偏激,也应给予鼓励。二十世纪音乐上出现的表现乐派、新古典乐派、绝对音乐、序列音乐、电子音乐、未来派、偶然音乐等众多流派,就是极端化倾向的体现。通过传统规则的突破、思想角度的变换等多方面尝试,对开拓音乐的新空间起到了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对于创新的态度和探索精神表示支持。也许有些作品具备创新的萌芽或已形成新价值的雏形,但尚未被人们认识到。因为其独创的一面,就像一些预言家的断言、科学家创造的发明一样,在当时,人们是无法理解的,通过时间的推移得到证明,许多埋藏在地下的真金,又闪烁出夺目的光辉!因此作为音乐家应该拭目以待或重估他们,并努力发掘其新价值的潜在,让历史公正地去谱写和裁判。

创造音乐的新价值的第二个重要环节,就是运用借鉴和变通性思维。鲁迅先生早在文章里就愤慨地批判了盲目的“拿来主义”。强调取精华去糟粕的意义。音乐家要重视对生活的感受,提高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对于借鉴应有所法度、变通应有思想性,不能为了掩饰内涵的虚乏,七平八凑、罗列技法、凭空想象,凌驾与虚无缥缈的感受、故作姿态、无病呻吟、时而用现代技法玩弄色彩等低级游戏,时而田园变换朦胧,民族乡情上加点刺激音响,用与风马牛不相及的哲学思想来解释,真可谓煞费苦心。生产出一堆精神垃圾,来麻醉自己,欺骗大众,这种虚华浮躁之作是没有价值的。作家欧文斯通在他的著作《渴望生活》中写道:“一切真实都是美好的,大自然的一切比在巧妙的谎言里有更多的美,因为他们都顺应着自然的款式。编织成生活的图案”。这样论述,是为了强调生活的体验和思想高度的提炼,强化思维结构的拓展与突破,也是对不良创作动机和心态的批判。

严肃地正视一些弊端,对音乐发展是很有益的。音乐创作上模仿和走形式两种趋势是很可怕的“敌人”。有些人违背了创作的宗旨,对音乐创作随意改编、顺手拈来,甚至偷梁换柱,为了完成任务或匆忙地寻找一些额外的经济收入,模仿便成为他们的创作手段,在作品中时常呈现出某些熟悉的旋律,这样创作音乐的人群已经很具有一定规模了。这绝不是音乐发展之路,其前景不会光明。走形式这种常见病,也泛滥的厉害。有些人的创作理念书本化,认为音乐无非是发展动机、完全作品的形式,如:复三部曲式等。然后哼顺曲调,找出一种感觉即可。试想一个凭空想象创造,不从生活中获得真实的心理感受、角色和思维方式的体验,不从主体思想来指导创作,怎么能对音乐有真实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有价值的创造呢?有一些人常被一种虚荣所驱使,似乎完成了一件作品就成专家了,这些现象都不可取。

关于思维的变通性,创作不仅是采用奥妙的音响问题,更应该是一个哲学问题。是建立在生活里的新观点、新思考、新手段、新角度上的认识与创造,并运用物理学、音响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在音乐理论和技术、思想内涵和形式表现、意识和感受等方面进行变通性思维,本着创造的意图去突破性地思考问题,充分利用综合、比较、移植、放大、缩小、转化、代替、颠倒、重新组合等方法,找到一条发展的途径。发掘音乐的新价值,也许是表现一个人生的意义、过程、美的闪光、独有感受、技术革新、思想理论的升华等。只有塑造音乐的价值,才是变通的意义。如:在一次艺术课上,学生无意识地说:“用蜡染与时装结合,如同古朴与华丽的结合,表现一种馄饨,迷茫躁动的印象”。这不正是一种艺术重新组合的方法吗?这样的渠道很多,音乐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我们要善于借鉴和变通从主体思想上寻找并把握各种创造新价值的机会,从偶然性中寻找到内藏的价值。

思维的运用及发展是复杂多样的,探索音乐的奥秘,思维要呈现立体放射状的伸展,才能对音乐新价值的全面开发。传统文化是发展的核心,继承和深掘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又要唤醒和强化传统音乐走向未来,这就需要音乐家们有不竭的开拓尝试、探索和创造的精神。要回顾历史,反向思维地进行创造,探索和发掘古代音乐价值,重新认识、嫁接并多元化的发展。我们相信客观实际还存在着多元化的音乐发展历程。

许多新价值的发现都是思维的灵光返照,思维结构的无限拓展和突破时空各领域的跨越,对于音乐家创新、创造新价值起到重要作用。把创造新价值视为一种创造的原则,用一切手段去突破思维,来创造出新价值,是音乐家的应有的素质。总之,创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创造新价值,更有异同。在探索思维对创造音乐的新价值及发展音乐新道路上,期待音乐家们创造出更多的新价值,让音乐艺术之花遍地盛开!

上一篇:廉政风险防控整改措施下一篇:国旗下讲话活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