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行政机关信访工作办法

2024-06-07

司法行政机关信访工作办法(通用8篇)

篇1:司法行政机关信访工作办法

司法行政机关信访工作办法(试行)

(1991年1月24日司法部令第14号发布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做好司法行政机关的信访工作,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的稳定,根据《党政机关信访工作暂行条例》和司法行政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认真负责地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接受群众的正确批评和建议,及时妥善处理信访案件。

第三条司法行政机关信访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准绳,秉公办事,切实解决来信来访人的正当要求。

(二)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按照各级、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属于哪一级、哪一个部门职权范围内处理的问题,就由哪一级、哪一个部门查清事实,负责处理。

(三)件件有着落的原则。对于群众反映的合理要求,凡能够解决的,要认真给予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要讲明情况,耐心说服;对要求过高或不合理的,要认真做好教育疏导工作。

对于群众的合理申诉,要认真复查、核实,妥善解决。

对于群众的揭发和控告,要积极协助有关部门查明情况,认真处理;对涉及领导干部的问题,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规定,转交相应机关查实处理;对反映问题不实的,要予以澄清。

对确属利用来信来访捏造事实,诬告他人和无理取闹、带头串联滋事,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据事实和有关规定,报有关部门严肃处理。

(四)专人负责,及时处理的原则。每件信访都要有专人负责,除疑难的和涉及面较广的信访外,承办人应在15天内提出处理意见。

第二章组织领导和机构设置

第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劳改局、劳教局(处)和县处级劳改、劳教场所应根据信访工作量设立信访工作机构,配备相应地专职干部,统称信访办公室。计划单列市司法局、地(市)、县司法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设信访室,配备专职或兼职信访干部。

第五条信访工作机构的职责

(一)按照信访工作管理范围和职责分工,决定来信来访是否属本部门受理及受理后的处理方式;

(二)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转办信访问题或案件,协助有关职能部门查处有关信访问题,协调、督促、检查、催办交办的信访案件;

(三)反映来信来访中的重要情况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建议、批评;

(四)了解、掌握信访工作情况,有计划地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交流信访工作经验,推动信访工作的开展;

(五)定期分析、综合信访工作情况,及时搞好信访统计,为领导机关提供信息资料;

(六)完成领导交办的有关信访事项。

第六条信访工作机构在所属司法行政机关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同时接受当地党委、政府信访部门的业务指导。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信访工作机构具体负责督促、检查和指导本机关所属单位、下级机关的信访工作。

第七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及劳改、劳教单位,必须切实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确定一名领导同志分管信访工作,并建立领导干部接待处理来信来访制度,亲自处理一些重要来信来访,直接参与查处重大问题和疑难案件,积极解决信访工作的接待用房、装备、业务经费和干部的生活待遇问题。

第三章受理范围

第八条司法行政机关信访工作机构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的范围:

(一)揭发、举报司法行政干警、职工的违法违纪问题;

(二)司法行政干警在执行职务方面的问题;

(三)司法行政干警对本机关或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作出的决定不服的信访问题;

(四)有关司法行政业务方面的信访问题;

(五)需要司法行政部门协同有关部门处理的信访问题;

(六)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留厂(场)就业人员的安置、待遇问题。

第九条司法部信访工作机构受理的范围:

(一)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办的和上级有关部门交办要处理结果的信访问题;

(二)部机关工作人员和部直属单位领导干部的申诉和控告;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领导干部的申诉和控告,或地方处以下单位和干部中案情重大、需要由部立案查处的信访案件;

(四)向司法部反映对司法行政工作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五)司法行政干警申诉的问题,经当地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处理后仍不服的;

(六)向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反映揭发问题没有得到适当处理和需要跨省解决的问题;

(七)其它应由司法部机关受理的信访问题。

第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信访工作机构受理的范围: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人大领导同志批示交办的信访问题和司法部交办要处理结果的信访案件;

(二)本厅(局)机关工作人员和直属单位领导干部的申诉、控告;

(三)对地(市)、县级司法局领导干部的申诉和控告;

(四)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司法行政工作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五)基层司法行政干警对原单位作出的结论和处理决定不服,并向当地地(市)、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申诉,对其处理仍不服的;

(六)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行政系统内跨地、市和跨部门及不易归口处理的信访问题;

(七)其它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职权范围内处理的信访问题。第十一条属于第九条范围内的信访,分别由司法部办公厅信访处受理,各业务职能部门也应受理有关的信访问题,具体分工依照《司法部信访工作暂行办法》第五条的规

定办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信访工作机构与各业务职能部门受理的信访,具体分工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确定。

第四章制度和方法

第十二条信访工作人员要认真阅办来信,文明接待来访人员,不得推诿、敷衍。对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提出的正当要求,采取漠不关心、办事不公和顶着不办的,应给予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本级司法行政机关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第十三条妥善处理群众举报,保护揭发人、控告人,对揭发、控告材料,应当指定专人查办。举报人要求为其姓名、单位保密的,受理单位应尊重举报人的意见。严禁将举报、揭发材料转给或透露给被举报、揭发的单位和当事人。

第十四条对受理范围内的重要信访案件,应当立案,交有关职能部门或所属机关查办的,要及时催报处理结果。必要时,交办单位可派人协助调查。承办单位对上级机关交办要处理结果的案件,要认真查处,应在交办后三个月内办结上报,不能按时上报的,应向交办机关说明情况。申诉案件的结案报告,应有申诉人对结案处理的意见。凡办结的案件,应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交办单位收到结案报告后,要认真审查,提出可否结案的意见,送主管领导审批。

第十五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受理的信访问题,主办单位要及时向来信来访人回告处理意见或处理结果。

第十六条处理信访问题要立足于地方司法行政机关就地处理,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凡属基层单位职权范围内能够处理的问题,应按照就地处理的原则办理,把大量的信访问题解决在初信初访阶段,减少越级上访,重复上访。

第十七条对集体上访,特别是集体进京上访的,发现苗头要及时向领导和上级机关报告,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领导同志要亲自接待,做好劝阻工作,并迅速研究解决办法,妥善处理,防止事态扩大。对因劝阻不力、工作失职、官僚主义导致越级上访、集体上访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单位领导者的责任。

第五章信访干部

第十八条司法行政机关要选配政治思想好,作风正派,有一定政策水平、法律知识和群众工作经验的干部从事信访工作,并保持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

第十九条司法行政机关的信访干部必须做到: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

(三)模范地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坚决抵制和反对不正之风;

(四)顾大局,识大体,主动热情地搞好同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团结协助,互相尊重,密切配合;

(五)严守国家秘密和信访纪律,不得扩散来信来访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等问题。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作细则,建立健全信访工作制度。

篇2:司法行政机关信访工作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规范司法行政机关实施社区矫正的工作,提高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第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遵循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具体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原则。依照有关规定和本办法,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

第四条 社区矫正的任务是:

(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

(二)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促使其成为守法公民;

(三)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其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第五条 对下列人员实施社区矫正:

(一)被判处管制的;

(二)被宣告缓刑的;

(三)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四)被裁定假释的;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第六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分类管理、个性化教育。坚持日常管理与重点监督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个体情况相结合,日常考核与适时奖惩相结合。

第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的规定实施社区矫正,接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

第二章 社区矫正工作的机构、人员及其职责

第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和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设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同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指导、监督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实施,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检查、考核本地区社区矫正实施情况。

第九条 乡镇、街道司法所具体负责实施社区矫正 ’,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非监禁刑罚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二)依照有关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管理,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考察;

(三)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

(四)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五)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

(六)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交办的其它有关工作。

第十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人民法院就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剥夺政治权利的判决、裁定或者决定听取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时,积极配合。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与公安机关密切配合,对拒不服从管理教育、情节严重,或者有重新犯罪嫌疑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提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一条 监狱对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在押服刑人员,应当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准予暂予监外执行;对符合假释条件的在押服刑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及时报请人民法院裁定;对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应当积极给予协助。

第十二条 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当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有关社会团体成员和社会志愿者组成。

第十三条 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宪法,遵守法律,品行端正;

(二)热心社区矫正工作;

(三)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

自愿参与和从事社区矫正的社会志愿者,向居住地的街道、镇司法所报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由司法所报请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颁发聘书。

第十四条

司法行政机关实施社区矫正,应当建立例会、请示报告、培训、信息报送、统计以及内部监督等制度,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运行。

第十五条

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当遵守社区矫正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公道正派,廉洁自律。

第三章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

第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由其居住地司法所接收;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户籍所在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居住地司法所开展矫正工作。

第十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接收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监狱发出的有关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文书和有关材料。

第十八条

监狱应当在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假释罪犯离开监所以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刑满释放前,核实其居住地,告知其按照规定的时间向居住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并令其作出书面保证。

第十九条 监狱应当自假释罪犯离开监所或者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刑满释放之日起 7 日内,将有关文书材料寄至其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

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监狱应当在批准暂予监外执行之日起 7 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和其它相关材料送达罪犯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

第二十条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判决、裁定、决定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 7 日内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 7 日内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

第二十一条

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司法所应当及时接收社区 服刑人员,予以登记,建立档案,对其进行谈话教育,告知社区服刑人员的权利、义务。

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人格不受侮辱,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享有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的权利。

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管理,接受教育,按照规定参加公益劳动。

第四章社区矫正措施

第二十二条

司法所应当根据有关规定,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刑人员采取不同的具体管理教育措施,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二十三条

司法所应当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家 庭及社会关系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社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裁定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等五种类别和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计划和措施,并根据矫正效果和需要,适时作出调整。

第二十四

条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未经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三)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四)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五)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六)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五条

被宣告缓刑或者被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县级公安机关批准;

(五)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缓刑、假释社区服刑人员。还必须遵守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

(六)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六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

(二)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

(三)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或者离开居住区域的,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四)进行治疗以外的社会活动应当向司法所报告,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

(五)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七条

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不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

(四)不得出版、制作、发行书籍、音像制品;

(五)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

(六)不得在境内外发表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他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

(七)不得担任国家机关职务;

(八)不得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领导职务

(九)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八条

司法所应当采用培训、讲座、参观、参加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

第二十九条

司法所应当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个别教育。

司法所应当每月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进行分析,遇有重大事件,应当随时收集分析,并根据分析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

第三十条

司法所应当聘请社会专业人员,定期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十一条

司法所应当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帮教活动,并通过社区服刑人员的亲属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

第三十二条

司法所应当按照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社区服刑人员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必要的公益劳动。

第三十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为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为社区服刑人员遇到的其它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三十四条

司法所应当建立对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遵纪守法、学习劳动等方面表现情况的考核制度。

根据考核结果,对于表现良好的给予表扬奖励;对符合法定条件的,依照法定程序提请有关部门予以减刑。

对违反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但尚未构成重新犯罪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者提请有关部门给予警告、记过、治安处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或者收监执行。

第五章社区矫正终止

第三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管制、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其矫正期限为所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实际期限;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其矫正期为缓刑考验期或者假释考验期;暂予监外执行的,其矫正期为在监外实际执行的期限。

第三十六条

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矫正期满前三十日由本人作出书面总结,由司法所出具相关考核鉴定材料,依照法定程序终止社区矫正。

第三十七条

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暂予监外执行期满前三十日,由司法所出具相关材料,经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查后,报原关押单位。原批准机关决定收监的,社区矫正终止。

第三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被收监执行或者因重新犯罪被羁押的,自羁押之日起,社区矫正终止。

第三十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死亡的,自死亡之日起,社区矫正终止。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死亡的,司法所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书面通知原关押单位,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适用于社区矫正试点地区。各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司法厅(局)可依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司法部负责解释。

篇3:难忘的三年司法行政工作实践

在等待新的行政体制到来的日子里, 除继续坚守岗位, 做好原有工作外, 更多地沉浸在回忆的色彩之中。翻看着前年编撰的《汉沽司法行政三十年》1981-2011) 一书, 我浮想联翩, 许许多多过去的事情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掠过……

2010年7月21日塘汉大撤销行政区后, 我被汉沽工委、管委会任命为汉沽司法局局长、党组副书记的。与我一同调任的还有张杰书记、黄伟副局长, 和原有的两位副局长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

几个月的司法局工作就使我真正认识到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与繁重, 十几项工作职能, 处处维系着民计民生, 处处连接着社会稳定。而相对于其他政法部门, 司法局又比较弱势和繁杂, 承担着维护社会和谐的柔性责任。正如从公检法调入的几位老局长所言, 司法局的工作虽然刚性的业务不多, 但像律师公证、人民调解、矫正安帮确是当今社会所必需的, 是其他部门不能替代的。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党和国家必将高度重视这种柔性的政法部门工作。

3年来, 我和党组一班人, 带领全体干警团结进取, 务实创新, 共同谱写了汉沽司法行政工作的新篇章, 在收获了希望的同时, 对我来说也收获了一份份感动!

在调到司法局的不长时间里, 工委、管委会的主要领导几次听取司法局的汇报, 每年管委会主任办公会议都有司法局的议题, 加强司法所和司法工作室建设意见、“六五”普法工作规划和公证体制改革方案均由管委会主任办公会议和工委常委会顺利通过。

市区局领导高度关注汉沽司法局工作, 市司法局祖文光局长在百忙中每年都抽出时间到汉沽, 不仅在工作上给予支持, 还在经费上给予大力帮助。刘晔副局长作为市局常务副局长, 到汉沽司法局的次数最多, 在基层基础建设中, 对汉沽倾注了大量心血。新区司法局曹金秋局长更是亲力亲为, 汉沽的所有街镇、村 (居) 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说到局领导班子, 不管是老书记、新书记都是实干家, 为人正直、坦诚易处。大家积极配合、主动工作, 业务精、状态好, 想事干事, 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我们的中层干部和所有的干警、辅警都怀揣着梦想, 他们顾大局、识大体, 人心向好、人心向善, 在向一个个目标的冲击中加足了马力, 创造了多项第一。

有这样一支钢的队伍, 铁的集体,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没有攻不下的战略高地。

正是有了他们, 我们打造了几个在全国、全市的单项排头兵项目。法治文化园作为全市第一家集休闲娱乐和法治元素融为一体的主题公园, 新区投入500多万, 从开工到竣工只用了38天, 高质量完成任务, 体现了滨海速度。

在去年成功举办汉沽辖区法治文化艺术作品展览的基础上, 打造了8个表演类法制文艺节目, 选送两个参加了市“法律进农村”工作推动会现场演出;选送两个节目参加市司法行政系统喜庆党的“十八大”文艺汇演;选送6个节目参加新区法治文艺大赛, 囊括了所有奖项。每月一期的具有汉沽特色的《法治时空》电视节目走在了全市法宣工作的前列;诉前联合调解中心更是探索出了一条与《人民调解法》对接的新路。

在争创“五好司法所”的活动中, 汉沽的六个司法所申报了四个优秀司法所、一个示范司法所、一个达标司法所。在上个月的初检中, 六个司法所的各项元素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名列前茅;在今年的第三季度汉沽工委岗位目标责任制、排头兵项目和招商选资加零行动综合考核结果排名第八, 进入了盼望已久的前十名。

信息督查工作连续3年进入工委、管委会先进行列, 去年在汉沽工委系统排名第二, 被评为2012年度党委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3年以来, 由于全体干警的出色成绩, 我们涌现出了“全国人民调解能手”李秀莲;“第四届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市级劳动模范”李岩峰;“全国普法先进个人”张学双以及市普法先进单位和个人、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市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一系列称号。在各项工作争先进位的同时, 局党组高度重视工作环境的改善, 协同有关部门投入100多万元, 整修办公楼。为了解决中午休息时间短的用餐问题, 用了27天修建食堂, 彻底改善了脏乱的工作环境, 并于当年被评为“市级卫生先进单位”。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无不心生感激, 这3年是硕果累累的黄金期, 也是艰苦打拼的创业期。我作为滨海新区汉沽司法局的首任局长, 见证了新区体制改革后汉沽司法局的巨大变化。历经3年, 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 继续深化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 撤销塘汉大行政管理体制, 做大做强滨海新区司法行政工作, 这将是一件大事和一次新的历史性机遇, 我将融入这次改革大潮中, 乘风破浪, 披荆斩棘, 勇往直前!

经过局党组研究, 对3年多的司法行政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 编辑《滨海汉沽司法行政实践》小册子, 目的就是为了铭记这段历史, 铭记3年以来为汉沽司法行政工作创造辉煌的人们。

篇4:司法行政机关信访工作办法

一、基层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现状的主要原因

(一)、客观原因。一是历史上的原因。检察机关是国家司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犯罪、履行检察职能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尽管提出了依法配备法警人员,但相关的办法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再者,由于受检察机关工作性质的约束,法警工作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其专项工作也未能得到具体体现,如当前一些地方仍然承袭检察官提解、押送、看管、搜查、追捕等司法警察的专项职责,这些地方认为,从工作分块和保密度来讲,检察官直接代替司法警察的某些工作是有必要的,因为它不但可以节约人力,促进工作进度,而且能够避免知密范围扩散,容易造成泄密的被动局面。二是检察机关人员配备上的原因,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在一段时期内,进入的大都是专业学校毕业生,多从事文职性工作,司法警察一旦从他们中产生,便不能够充分体现“三会”(会使用枪械具、会擒拿术、会微机操作)技能,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制约司法警察工作全面开展的又一客观原因。

(二)、主观原因。由于客观原因的长期制约,司法警察这个概念便在人们的思想上存在忽视,认为他们“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具体表现在:一是制度不健全,有令不行,有法不依。二是从领导到干警,对司法警察概念认识模糊,法警人员只有在领取津贴时才意识到自己是警察。因此,一些地方便出现了“警检不分,“以检代警,“以警代检的混乱局面。

二、解决办法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基层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工作的现状,虽然是由来已久的客观实际,最根本的一点,还是认识不到位,没有根本从思想上消除人民检察院依法配备司法警察,只不过是个“摆设”的错误认识。若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关键的就是根除思想上的误区。一是重新认识司法警察在检察工作中的应有位置,大力支持和关心司法警察工作,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理顺工作关系。二是明确司法警察职责,彻底消除“警检不分”的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依法建警、依法用警、依法管警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警不能代检”,“检不能代警”,从而真正做到“警检职责分开”。

(二)、健全制度,落实管理。《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试行)》尽管已经出台,但基层检察机关相应的制度建设却未跟上步伐,从而导致基层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一些地方“以检代警”,“以警代检”的现象不能够有效解决。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根本的制度建设是有必要的,首先,建立、健全司法警察工作机构,各县、区院成立司法警察管理科室,实行集中编队,统一协调、统一使用、统一管理,在使用方式上,可采取集中使用,即化零为整,以集中促进管理,根据工作需要,同时又化整为零,以分散强化使用,从而用足、用好有限的法警力量。真正做到警有所用、警有所归,不能流于形式,形成“空壳式”管理;其次,健全各项制度,规范警务活动,如健全派警制度、警务值班制度、安全办案制度、司法警察轮训制度、情报信息制度、保密制度等,严格规范基层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执警行为,使司法警察工作迈向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第三、积极开展法警业务,重点打开司法警察专项职务工作局面,如提解、押送、看管、搜查、追捕等专业性强、危险性大的任务,必须交由司法警察担任,以此展现司法警察在检察机关设立的武装性质的执行法律监督任务不可替代的司法力量。同时,明确法警职责,要严格实行《执行警务令》制度和按照《规则》规定的程序办,做到职责要明、程序要清,确保履行职责的合法、文明、安全、有效。

篇5:司法行政机关信访工作办法

应诉工作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司法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办理行政复议应诉案件,实行统一受理、专人承办、集体研究、领导负责的工作制度。

第三条成立由局长以及局办公室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下关区司法局行政复议应诉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为领导小组组长。

领导小组讨论并决定下列事项:

(一)承办部门提出的行政复议、应诉意见;

(二)行政复议申请人提出的回避申请;

(三)出庭应诉人员及其提交的涉及本机关实体权益的意见;

(四)行政复议和应诉中的重大、疑难问题;

(五)行政复议和应诉中涉及国家赔偿问题的决定;

(六)领导小组认为应该讨论的其它问题。

第四条办公室主管本局的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受理行政复议申请;

(二)审查行政复议申请,提出受理或不予受理意见报局领导审批。对不予受理的,在规定时间内书面通知行政复议申请人;

(三)审查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审查以书面审查为主,必要时可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进行调查取证,查阅文件和资料;

(四)拟订行政复议决定书并报局长或行政复议应诉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五)处理或者转送复议申请人提出对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提出的审查申请;

(六)提出出庭应诉人选并协助开展应诉准备工作;

(七)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与有关科室商拟履行意见及施行方法;

(八)负责行政复议应诉材料的立卷整理工作;

(九)办理局长和领导小组交办的涉及行政复议应诉工作的其它事项。

第五条对局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基本要求

(一)对重大、群体性行政诉讼案件以及涉及行政赔偿的行政诉讼案件,局机关主要负责人原则上应当出庭应诉,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应诉的,分管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

(二)局机关当年在行政诉讼中败诉的,其主要负责人在此后的行政诉讼案件中应当出庭应诉,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应诉的,分管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

(三)一般的行政诉讼案件,由主要负责人委托相关分管领导参加,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应出庭应诉。

第六条局机关各部门在办理行政复议和应诉案件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下列时限规定:

(一)有关业务部门必须自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将复议申请书及相关文书送交办公室。

(二)办公室收到复议申请书后3日内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并报行政首长审批,审批后3日内将行政复议决定书副本及行政复议答复通知书送交行政复议被申请人。对不予受理的须在收到复议申请的5日内书面通知复议申请人。

(三)决定受理的复议事项应在受理之日起2个月内办结,特殊情况报局长批准后可延长1个月。承办部门应在期限终止日一周以前拟订复议决定书文稿报行政复议领导小组或行政首长审批决定。

(四)复议申请人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时对作出具体行政作为的依据一并提出审查申请的,本机关有权处理的,应在3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本机关无权处理的,在收到复议申请后7日内转送有权机关处理。在以上处理期间,行政复议期间停止计算。

(五)接受委托代理出席应诉人员应按法定时间提前三天撰写好答辩状并送委托人审阅。

第七条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和行政诉讼中涉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单位应积极配合复议应诉承办部门的工作,并承担下列职责:

(一)在收到复议申请书副本10日或起诉状副本5日内向复议应诉承办部门提交答辩意见以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和卷宗;

(二)按照复议应诉承办部门的要求报送有关书面材料,接受承办部门和人员的调查、询问;

(三)接受应诉机关行政首长委托代理应诉;

(四)执行复议决定以及对复议事项的处理意见和法院已生效的判决、裁定;

(五)必要时承担复议应诉中发生的费用。

第八条局相关业务部门应积极协助办公室办理行政复议应诉案件。

第九条发生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后应在决定作出或判决生效后10日内向市局政策法规处上报备案。

篇6:司法行政机关信访工作办法

广大市民对食品药品的执法管理一直是十分关心的,那么,下面是山西省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实施细则详细内容。

山西省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加大对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食品安全办联合制定的《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全省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的食品(含食品添加剂)、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等领域(以下简称食品药品)涉嫌违法犯罪案件。

第三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之间应当建立联席会议、线索通报、案件移送、信息共享、信息发布等工作机制。

第四条 人民检察院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活动和公安机关对移送案件的立案活动,依法实施法律监督。

第二章 案件移送与法律监督

第五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查办食品药品违法案件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实施行政执法的主体与程序合法。

(二)有证据证明涉嫌犯罪事实发生。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稽查机构和公安机关案件管理机构负责涉嫌犯罪案件移送的衔接工作。

第六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查处食品药品违法行为过程中,应当妥善保存所收集的与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

第七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自作出移送决定之日起24小时内移交案件材料,并将案件移送书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附有下列材料:

(一)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书及材料清单;

(二)涉嫌犯罪案件情况的调查报告(包括案件来源、案由、嫌疑人基本情况、主要案情和违法事实、证据材料、认为涉嫌犯罪的依据等情况);

(三)已获取的涉案证据材料(检验检测报告、认定(鉴定)意见、现场检查笔录、现场提取的物证、现场照片或录音录像资料、相关书证等);

(四)涉案物品清单,载明涉案物品的品名、规格、数量、生产批号或生产日期,并附查封(扣押)决定书等相关资料;

(五)其他有关涉案材料。

对材料不全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受案件的24小时内书面告知移送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3日内补正。但不得以材料不全为由,不接受移送案件。

第八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不依法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线索的,应当及时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协商,并可以派员调阅、查询有关案卷材料;对于涉嫌犯罪的,应当提出建议依法移送的检察意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检察意见之日起3日内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并将执行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第九条 公安机关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经审核应当在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的送达回执上签字并加盖公章,属于本公安机关管辖的应立即受理案件并展开立案审查;属于公安机关管辖但不属于本公安机关管辖的,应当在24小时内转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并书面告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退回移送案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条 公安机关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一般应当自接受之日起10日内依法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的决定;案情重大的,应当自接受之日起30日内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的决定;特殊情况下,受案单位报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再延长30日作出决定。

公安机关作出立案、不予立案、撤销案件决定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3日内书面通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同时抄送人民检察院。对决定立案的,公安机关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日内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交接涉案物品以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证据材料。公安机关作出不予立案或者撤销案件决定的,应当将案卷材料退回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3日内通知移送案件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第十一条 公安机关审查发现涉嫌犯罪案件移送材料不全,证据不充分的,可以就证明犯罪事实的相关证据要求等提出补充意见,商请移送案件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补充调查。必要时,公安机关可以自行调查。

第十二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认为公安机关不予立案决定不当的,可以在接到不予立案通知书之日起3日内向作出不予立案决定的公安机关提请复议,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复议请求之日起3日内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的复议决定,并书面通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对于公安机关逾期未作出是否立案决定,以及对不予立案决定、复议决定、立案后撤销案件决定有异议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予以立案监督。

第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议人民检察院进行立案监督的案件,应当提供立案监督建议书、相关案件材料,并附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立案后撤销案件决定及说明理由的材料,复议维持不予立案决定的材料或者公安机关逾期未作出是否立案决定的材料。

人民检察院认为需要补充材料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提供。

第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接到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对涉嫌犯罪案件进行立案监督的建议后,应当在7日内启动立案监督程序,向公安机关下达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公安机关应当在7日内向人民检察院书面说明不立案的情况、依据、理由,连同有关证据材料回复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的说明,人民检察院应当进行审查,必要时可以查阅案卷相关资料,询问证人、执法人员和行政相对人。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成立的,应当将审查结论书面告知提出立案监督建议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下达立案通知书。公安机关接到人民检察院通知后应当在15日内立案,同时将立案决定书复印件送达人民检察院,并书面告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于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应当依法作出行政处罚或者其他处理。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前,已经作出的警告、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给予配合;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时,应当附有行政处罚决定书。已经作出罚款行政处罚的`,人民法院在判处罚金时依法折抵。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原则上应当在公安机关决定不予立案或者撤销案件、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人民法院作出无罪判决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后,再决定是否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六条 公安机关对发现的食品药品违法行为,经审查认为没有犯罪事实发生,或者立案侦查后认为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依法应当予以行政处罚的,应填写案件移送书移送同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同时移送相关案件材料。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对移送的案件材料进行签收和审查,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说明理由并书面告知公安机关;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在作出行政处理后3日内以书面方式将处理情况反馈公安机关。

第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对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案件、人民法院对作出无罪判决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的案件,认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及时移交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处理,并可以提出检察意见或者司法建议。

第十八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公安机关在案件移送过程中,对案件管辖权存在争议的,应当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各自报请上一级机关协商指定管辖。

第十九条 对流动性、团伙性、跨区域性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的管辖,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办理流动性、团伙性、跨区域性犯罪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公通字〔〕14号)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案件移送中涉及多次实施危害食品药品安全违法行为,未经处理的,涉案产品的销售金额或者货值金额累计计算。

第二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依法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检验检测报告、认定(鉴定)意见、询问调查笔录、检查笔录等证据材料,经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审查,人民法院庭审质证确认,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第二十二条 对于人民法院尚未作出裁判的案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需要配合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给予配合。

对于人民法院已经作出裁判的案件,依法还应当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作出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的,应当及时通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依据人民法院裁判认定的事实和证据依法予以行政处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认为上述事实和证据有重大问题的,应当及时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反馈,并在人民法院通过法定程序重新处理后,依法作出处理。

第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对实施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犯罪,一般不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对确需判处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应报请上一级人民法院审核备案。

第二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过程中,应当依法处置涉案财物。在案件移送时,应当将涉案财物或相关法律文书依法移送。人民法院作出裁判时,应当同时对涉案财物作出处理。

篇7: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抚恤办法

司发通(1999)13l号

发 文 时 间

1999年11月16日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做好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的伤亡抚恤工作,激励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献身司法行政事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和国家有关优抚法规、政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民政机关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现行优抚法规、政策,根据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的工作性质,准确、及时地办理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的伤亡抚恤事宜。

第三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政治工作部门负责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伤亡抚恤的具体工作。

第四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政治工作部门,要做好伤亡抚恤的信访接待和政策宣传工作。关心伤亡人民警察及其家属的工作和生活,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

第五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政治工作部门,对伤亡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的有关材料,应当严格管理,详细登记,按牺牲、病故、伤残分类建立档案,一人一档,长期保存。编辑本段

第二章

死亡抚恤

第六条

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死亡,根据死亡性质确定为:

(一)革命烈士;

(二)因公牺牲;

(三)病故。

第七条

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死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批准为革命烈士:

(一)因执行监管改造任务被犯罪分子、劳教人员杀害或报复杀害的;

(二)因制止现行犯罪,追捕犯罪分子,平息**、骚乱,紧急处置重大治安事件壮烈牺牲的;

(三)在(二)款行为中负伤后因伤死亡或负伤致残医疗终结评残发证后,一年内因伤口复发死亡的;

(四)因维护社会治安,被歹徒或犯罪分子杀害或报复杀害的;

(五)为保卫或抢救人民生命、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及其他公民的合法财产而牺牲的;

(六)因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革命原则,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被犯罪分子杀害或被报复杀害的;

(七)死难情节持别突出,足为后人楷模的。第八条

革命烈士的审批程序: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监狱、劳教所,由死者所在单位查清死难情节,提供有关证明材料,报省监狱管理局、劳教局审核,由司法厅(局)审定后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写出申箔报告;地、市所属监狱、劳教所,由死者所属单位查清死难情节,提供有关证明材料,报地、市司法局,由地、市司法同审核后,向所在地、市的人民政府写出申请报告。民政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要认真审核上报的材料,必要时可在司法行政机关的配合下,对死者的死难情节等进行核实。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司法厅(局)申报的革命烈士,由民政厅(局)提出初审意见后直接审批;地、市人民政府对地、市司法局申报的革命烈士,经研究认为符合革命烈士条件的,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厅(局)提出初审意见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地、市司法局应及时地将所在地、市人民政府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革命烈士审批材料抄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政治工作部门。

(三)死难情节特别突出的,由民政部审批。

(四)对死难情节特殊、疑难的,各级民政、司法行政机关要密切合作,共同做好调查取证、审查结论工作。对于不符合革命烈士条件的,民政机关应及时通知死者所在单位。第九条

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死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批准为因公牺牲:

(一)在执行任务或上下班途中,遇到非本人责任或无法抗拒的意外事故而死亡的;

(二)因战致残医疗终结评残发证一年后因伤口复发而死亡的;

(三)因公致残医疗终结评残发证后伤口复发而死亡的;

(四)因患职业病(参照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死亡的;

(五)在执行任务中因病猝然死亡的。因医疗事故死亡的,也按因公牺牲对待。

第十条

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因公牺牲,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审查批准,由发放一次性抚恤金的民政机关复核,实施监督。

第十一条

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病故,其死亡性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政治部门认定。因人民内部矛盾自杀身亡,或非执行任务时遇意外事故死亡的,按病故对待。

第十二条

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死亡,根据死亡性质和本人死亡时的工资收入,由持证明书的死亡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家属户口所在地的民政机关计发一次性抚恤金。一次性抚恤金的标准为:

(一)革命烈士,40个月工资;

(二)因公牺牲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20个月工资;

(三)病故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10个月工资。第十三条

立功和获得荣誉称号(含死亡后追记、追认功勋)的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死亡后,按以下比例增发一次性抚恤金:

(一)被国务院授予英雄模范荣誉称号的,增发35%;

(二)被司法部授予司法行政系统英雄模范称号的,增发30%;

(三)立一等功的,增发25%;

(四)立二等功的,增发15%;

(五)立三等功的,增发5%。

第十四条

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死亡后,被批准为革命烈士,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其家属可以享受定期抚恤金。

(一)父、母、抚养人、夫、妻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收入的、或虽有一定生活收入、但不足以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

(二)子女未满18周岁,或虽满18周岁,但因读书或伤残而无生活来源的;

(三)弟、妹未满18周岁,且必须是依靠其生前供养的。第十五条

革命烈士家属是孤老、孤儿的,应增发定期抚恤金,其增发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应享受定期抚恤金的20%。领取定期抚恤金的对象户口迁移时,应同时办理定期抚恤金的转移手续。户口迁出地的民政机关负责发给当年的定期抚恤金。户口迁入地的民政机关凭转移手续,按本地规定的定期抚恤金标准,从第二年的1月起发放。

享受定期抚恤金的人员死亡,停发定期抚恤金,另外加发半年的定期抚恤金,作为丧葬补助费。

第十六条

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因公牺牲或病故,符合人事部、财政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暂行规定》条件的,由所在单位发给其遗属生活补助费。

第十七条

在司法行政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人民警察死亡后,除按规定享受以上抚恤外,按司法部、民政部司发通(1997)079号《关于发给司法行政系统作出突出贡献的牺牲病故人民警察家属特别恤金的通知》的标准,增发一次性特别抚恤金。

第十八条

《革命烈士证明书》、《人民警察因公牺牲证明书》、《人民警察病故证明书》由民政部统一印制。证明书的管理,按民政的规定执行。编辑本段

第三章

伤残抚恤

第十九条

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伤残,按致残性质分为:

(一)因战致残

(二)因公致残

第二十条

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在制止违法犯罪活动中,追捕犯罪分子,平息**、骚乱,执行监管改造任务,紧急处置重大治安事件行动中被犯罪分子致残,属因战致残。第二十一条

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因公致残的具体范围是:

(一)在从事训练、执勤等任务或上下班途中,遭到非本人责任或无法抗拒的意外事故致残;

(二)在维护社会治安,抢救、保护人民生命、国家和集体财产及其他公民合法财产中致残;

(三)因患职业病致残。

因医疗事故致残,也按因公致残对待。

第二十二条

伤残等级根据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生活能力的程度确定。因战、因公致残的伤残等级,分为特等、一等、二等甲级、二等乙级、三等甲级、三等乙级。确定伤残等级的具体条件,按《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执行。第二十三条

伤残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的残情医学鉴定须在医疗终结后,由县级以上民政机关指定的伤残医学鉴定小组作出;职业病的残情医学鉴定由省级民政机关指定的职业病鉴定部门作出。

第二十四条

评残审批程序;

(一)本人向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说明致残经过和残情等情况;申请人所在单位审查后写出证明材料连同本人伤残档案材料(包括原始证明、病历和现场证人提供的证明材料等)、书面申请和本人近期半身免冠照片(着制式服装)等一并报送户口所在地县级民政机关审查。

(二)民政机关审查后认为具备评残资格的,通知本人到指定伤残医学鉴定小组作出残情鉴定,并根据残情鉴定,写出综合报告,填写《伤情等级审批表》和伤残证件,连同本人申请、单位证明等有关材料,一并逐级报送省级民政机关审批。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审查后认为符合评残条件的,在《伤残等级审批表》上签署审批意见,加盖印章,填好伤残证件,加盖钢印,并通过申请人户口所在地的县级民政机关将伤残证件发给本人所在单位,由所在单位负责转交本人。

不符合评残条件的,民政机关应在《伤残等级审批表》上注明理由,加盖印章后,连同其他上报材料退回申请人户口所在地的民政机关。

申请人所在单位应把评残情况报告上一级司法行政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政治工作部门备案。第二十五条

因战、因公致残,医疗终结三年内申请评残的,有档案记载和确切证明,残情符合三等乙级(含)以上,可予评定伤残等级;医疗终结三年后申请补办评残的,有档案记载或确切证明,残情符合二等乙级(含),可予补办评残手续。

第二十六条

由于残情变化,原伤残等级与现残情明显不符的,应按规定调整伤残等级。

第二十七条

伤残证件的发放和管理:

(一)因战、因公致残的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评定伤残等级后,发给由民政部统一印制的《人民警察伤残抚恤证》。

(二)《人民警察伤残抚恤证》是伤残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证明伤残等级和享受抚恤的有效证件,要妥善保管,不得私自涂改、转借或转让。

(三)伤残证件因保管不善被损坏,当事人应及时报告发证的县级民政机关。县级民政机关审查后认为不能使用的,填写《伤残人员换证补证报批表》和新伤残证件,连同本人申请及损坏的旧证一并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换发。

(四)伤残证件遗失,当事人应尽力查找,并及时报告发证的县级民政机关。半年内查找不到,在本人登报声明作废后,由县级民政机关填写《伤残人员换证补证报批表》和新伤残证件,连同本人申请一并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经批准后,重新编号,发放新证。第二十八条

伤残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的抚恤:

(一)伤残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从评残批准之日起计发伤残保健金,并享受有关公(工)伤和抚恤待遇。

(二)生活不能自理、饮食起居确需人扶助的离休、退休的特等、一等伤残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可以享受护理费。护理费标准按民政部、财政部的规定执行,由发放工资或离休、退休费的单位发放。

(三)伤残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伤口复发住院治疗期间的伙食费、因伤口复发需要到外地治疗或安装假肢的差旅费、食宿费等,由所在单位按公(工)伤待遇办理。

因伤需要配制器械的,按民政部或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伤残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死亡后,根据有关规定,停发伤残保健金和护理费,同时注销证件,其家属可以享受以下待遇:

(一)因战致残,医疗终结评残发证一年内因伤口复发死亡的,按照革命烈士的抚恤规定,由民政机关发给其家属一次性抚恤金,其家属符合享受定期抚恤金条件的,可按规定领取定期抚恤金,并享受革命烈士家属待遇。

(二)因战致残,医疗终结评残发证一年后因伤口复发死亡和因公致残医疗终结评残发证后因伤口复发死亡的,民政机关按因公牺牲标准,发给其家属一次性抚恤金,遗属生活补助费出所在单位按规定发给。

(三)伤残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因病死亡的,按所在单位病故人员的规定办理,民政机关按病故人员发给其家属一次性抚恤金,遗属生活补助由所在单位按规定发给。第三十条

伤残抚恤关系转移时,当年的伤残保健金由迁出地民政机关发给,从第二年1月起由迁入地的民政机关发给。第三十一条

伤残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县级以上民政机关注销其伤残证件,停止抚恤、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备案。

(一)死亡;

(二)出国定居;

(三)被判处徒刑期间、被剥夺政治权利期间、被通缉期间。第三十二条

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伤残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取消其伤残抚恤。编辑本段

第四章

第三十三条

对伤亡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及其家属的优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办法。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民政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篇8:司法行政机关信访工作办法

一、基层检察机关司法会计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 缺少专业培训机会

第一, 在基础检察业务当中, 由于缺少相应的培训, 司法会计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司法会计人员对于工作流程熟悉程度不足;第二, 由于缺少专业的培训, 司法会计人员在司法会计工作当中无法将其本质作用发挥出来, 无法取得明显的成效, 使得司法会计人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司法会计人员无法认识到自身的工作性质。

(二) 缺乏业务发展的前瞻性

新的刑事诉讼法对于证据的要求、对于人权的保障更加严厉, 在侦查经济案件时, 已经否定了先录口供后取证的方法, 在收集证据和线索时都是通过财务会计资料来检查的, 并且也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财务会计问题, 等待犯罪事实查明之后再进行预审处理。这也是司法会计所面临的另一个技术协作的新形势。在新形势下, 想要保持司法会计工作的与时俱进, 就应该将侦查环节的技术协助作为工作重点。

(三) 专业力量不足

第一, 基层检察机关专业司法会计人员严重不足, 往往是由财务人员兼任;第二, 侦查部门委托技术协助的程序不够严密。主要表现在:其一, 司法会计协助没有形成正式的书面性委托;其二, 对于具体的委托鉴定不够明确, 常常是要求:“对某某案件进行司法会计鉴定”, 这样的提出过于笼统, 将所有问题解决的希望都寄托在司法会计身上, 认为只要有要求司法会计都应该满足, 这样就使得对司法会计整体性的认识不足。

二、基层检察机关司法会计工作有效开展的途径

(一) 完善组织机构, 加大人员投入

基层检察院因人员编制有限, 多以财务人员兼职司法会计。为提高技术协作效率, 应配备专职司法会计并将其纳入技术部门, 负责开展司法会计鉴定工作。对于部分存在条件的区域, 还应该同审计部门或财政部门共同建立协作机制, 专门从事司法会计鉴定工作, 才可增大司法会计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将重复鉴定、一案多家鉴定的弊端消除, 如此才能将诉讼时间缩短, 减少鉴定花费的资金, 为打击犯罪提供有力证据。

要改变上述状况, 首先, 适当增加检察机关司法会计人员编制, 特别是超过百万人口城市的基层诉讼机关, 至少应配备两名司法会计;其次, 省、市诉讼机关的司法会计技术人员既要办理本单位的经济案件, 又要指导基层的工作, 同时还担负着大要案的会审、会鉴工作, 技术力量更应加强;第三, 在人员配备上, 应当遴选具有财会、审计基础学历和具备一定法律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司法会计队伍。

(二) 适应业务需求, 提高整体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经济建设取得的明显进步, 使得经济领域的犯罪行为逐渐趋于智能化, 手段越来越高明, 很多使用方法都非常的隐蔽。作为基层检察机关的司法会计鉴定人员, 就应该迎合新形势的发展需求, 将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通过快、准、狠来打击经济犯罪, 不给犯罪分子任何的可乘之机。

为了确保司法会计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下去, 司法会计工作应该分析经济犯罪的新特点, 定期举办培训班, 加强司法会计人员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培训, 使得司法会计人员能够对新的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等都有新的掌握, 明确新的会计制度的特点, 明确新旧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弄清各类会计制度、汇率、税率等, 以便今后应用到司法会计工作当中去。

科技进步使得财务管理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越来越频繁。在会计核算中, 犯罪分子也会利用计算机来实施犯罪, 这样也给司法会计摆出了一个新课题。这要求司法会计人员密切地注视高科技发展之后存在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尤其是要掌握会计电算化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懂得电脑会计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以及编制操作程序, 这样才更能够轻松地掌握犯罪的特点、手段以及技术方法, 如此, 无论犯罪分子利用何种技术手段, 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此外, 司法会计人员还应该多多掌握法律知识, 比如:刑法、刑事诉讼法、宪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等等。除开会计原理之外, 司法会计人员还应该掌握外语知识以及专业会计知识, 这样才能够适应当前经济体制下的检察工作需求。

(三) 加强司法会计理论研究

就目前国内的司法会计以及司法具体实践的现实情况来看, 司法实践同司法会计理论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使得司法会计的发展会受到司法理论或多或少的制约。所以, 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可谓刻不容缓。对于司法会计的理论研究来说, 需要考虑到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两个方面, 如此, 才能够在理论上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此外, 针对理论建立相应的平台, 也有利于理论研究的开展。

(四) 基层检查机关案件侦查中司法会计的具体应用

1. 明确侦查方案, 搜集证据

司法会计接受委托的案件一般来说都是挪用公款、贪污等案件, 虽然说案件的性质上较为单一, 存在一定的共性, 但是每一个案件的作案手段和表现形式都存在明显差异。一般出现挪用公款或者是贪污的单位, 都存在明显的内部控制环境缺陷, 也表现在单位内部缺少控制制度执行力, 管理层失去诚信, 会计凭证与账簿的完整性、合法性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犯罪嫌疑人往往会通过篡改账目、销毁凭证、伪造凭证等手段, 来达到非法转移资产的目的。司法会计人员通过分析与假设所获取的线索, 搜集相应的会计资料, 将经济犯罪的过程重现, 进一步明显侦查方法。

2. 获取犯罪事实, 审查证据

司法会计通过侦查与审计等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审查所获取的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 将犯罪嫌疑人篡改账目、销毁凭证、伪造凭证等手段、时间等进一步明确, 细致地审查每一个可能存在的线索, 避免疏漏的地方。相比一般的审计业务, 经济案件司法会计鉴定工作属于一项诉讼的活动, 它需要将侦查技术同审计手段相互的结合使用。比如:办案人员在提供相应的涉案资料的时候, 有时候可能不足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对于存在疑问、疑点的事项, 司法会计人员就应该亲自到现场了解, 并且同案件知情人或者是犯罪嫌疑人面对面的询问, 从司法会计的角度上找准方向, 准确的搜集证据, 将证据固定, 进而对犯罪事实加以证实。

3. 辅助司法建议书, 出具司法会计鉴定报告

通过调查取证, 司法会计可以查明事实真相, 将经济犯罪作案手段确认, 认定挪用公款、贪污等具体的犯罪数额, 确认重大责任事故, 玩忽职守所产生的经济损失, 并且对财务管理当中相关人员的失职与渎职问题加以确定, 出具公正、公平、公开的司法会计鉴定报告, 作为最主要的调查依据。在司法会计的具体实践当中, 发案单位的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等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缺失, 财务处理不够规范, 财务管理过于混乱, 这样也容易给司法会计人员的鉴定工作带来困扰, 影响其取证与核实。所以, 司法会计人员就应该对发案单位中的风险评估、控制环境、监督、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这五个方面的内部控制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就能够对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具司法建议书。

三、结语

作为基层检察司法会计人员, 应该做到与时代同步, 永不停歇, 不断地掌握新的技能、新的知识, 及时地做好会计、法律、审计、税务等方面知识的更新, 吸取足够的“营养”, 才能够面临更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宋艾华.我国司法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1 (10) .

[2]张军立, 李霞.我国司法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法学, 2009 (07) .

[3]陈旭东.司法会计鉴定实务中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司法鉴定, 2009 (01) .

上一篇:变频调速能量回馈控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解读下一篇: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