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宝典

2024-06-23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宝典(精选8篇)

篇1: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宝典

有关幼儿园歌唱教学的宝典

*学唱新歌时,教师范唱要有意识将节奏放慢,而且要清唱。让幼儿准确的听辩,不能模糊处理。但还是要有前奏,尽量将歌曲表达完整。而且要减少空间的移位。

*教学模式上可以辅助图谱、游戏、情景、表演等,可根据作品性质、幼儿实际、年龄、教师价值观偏向等因素而灵活决定,教学策略上,可多用接唱、对口型、听琴默唱、逐一减图等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旋律和歌词。

*教师在做嗓音游戏时,为避免单一的重复,可注意有弹性的表现,如时大时小,如:洗萝卜等,幼儿将会投入更多的情感和控制。*教唱新歌时,教师辅助动作要减少,要稳定,力争帮助孩子记忆和理解,不要碎避免干扰孩子的学习。

*处理改编歌曲时,要注意终止感,如风筝的歌唱 *注意观察与创编。

*歌唱中教师要关注如何维持倾听的变数。倾听的遍数要达到5——7遍以上。但不是机械单一的倾听,而是创造游戏的情境,紧抓住幼儿的无意注意,如:用增减角色变化音量的办法、用情境表演动作创编、用找领袖激励、用合作演唱(教师唱难的,幼儿唱简单的,逐步参与)、用图片展示、用分步藏图等策略,但前提是教师自身注意歌曲本身的吐字、音准、感受等,且每一句首字要有意识的强调。当熟悉后,再用整体或分句教唱法来学唱。

*当唱时值较长音时,可用辅助动作帮助幼儿感受。

*教学中注意用难点前置的办法,或练声中、或在幼儿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

*教学中注意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给发展好的孩子机会,如做指挥(要求会唱会表演会带领同伴等)

*朗诵歌词或唱歌时都要在前面说明歌曲的名字。

*幼儿园歌曲分为游戏和艺术歌曲(叙事、抒情),教游戏歌曲时不是与游戏分离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应以游戏为主,让孩子慢慢的学会,没必要单独的学唱与欣赏,甚至没必要完全跟唱,应更多借助音乐的平台,让孩子不知不觉的学会。(如:点豆、猜拳等)

*设计游戏时,难度要层层递进,首先是在轻松的氛围中没有压力的学习。如打蚊子。

*教具要方便调整,符合逻辑,教师范唱要清晰。争取用最小的力做最大的功。

*给孩子自由选择角色的权利,当个别孩子上去时,教师要给其他孩子表现的机会,大家机会相当。

*歌唱活动中孩子要倾听5遍以上,听什么?(旋律、节奏、歌词、情绪情感、风格等)怎么听?(循序渐进的、有趣的、无意识的、多种感官参与的、尊重孩子学习规律的)听的目的是避免孩子产生错误的判断。而且要通过每一步的激趣和挑战维持孩子倾听的兴趣。这些都源于教师对歌曲的挖掘和分析,将元素一点点体现。*伴奏要干净,要把左手变得简单,不要干扰孩子 的倾听。*教学中要避免孩子跟唱,该听时就认真听,该唱时就放声唱。

*先让孩子集体唱,让孩子安全、舒适地唱,多换位思考。*不要过早让幼儿完整歌唱,倾听变数够了孩子就会自然歌唱。

2010年8

篇2: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宝典

图片展示的目的,一是激发幼儿兴趣,更直观生动地学习歌唱;二是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可以更容易地歌唱歌曲。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思路是先清唱歌曲,让幼儿回忆歌词出现的事物,在幼儿回忆过程中边唱边陆续出示图片,再清唱整首歌,让幼儿排序,这里我清唱次数不少,因为是把整首歌都唱完,所以六张图片的排序对于幼儿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这个问题在课后研讨中也被指出,最好是两句两句的唱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更容易接受一点。之后我在引导孩子“对口型唱”时的引导语也不明确,而只是让孩子“轻轻地唱”,目标不明确。以至于之后的歌唱教学过程中,孩子宁愿做舞蹈动作而很少唱。

篇3:幼儿园歌唱活动组织策略初探

在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往往被认为是最容易进行的,只要教师会唱,幼儿自然会跟着模仿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在新《纲要》中,明确了幼儿园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再一次强调了各领域的内容应该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接下来,我就从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这三方面来谈谈幼儿园内开展的歌唱教学活动。

一、教学活动准备充分

1、完全掌握教材

幼儿园的歌曲虽然多,但是每一首歌曲都蕴含着不同的情绪情感、知识经验、教育意义等,而且每一首歌曲的调式、音域、歌词内容、旋律变化等也都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在课前认真熟悉教案教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班级幼儿的音乐发展水平,透彻分析教材,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和音乐技巧的错误。在设计教案的活动过程中及完成教案后,教师都必须多次熟悉教材,做到教材烂熟于心。

2、课前准备充分

在课前教师应该做到幼儿经验准备适当,教具学具准备合理充分,富有直观性、趣味性。我们的课前准备主要可以分为经验准备和物质准备两个部分。经验准备可以为歌唱活动作出铺垫,它可以是认识方面的准备、也可以是某种技能方面的准备。如在学习歌曲《逛昆山》的活动前我们可以作以下经验准备:父母带幼儿参观过一些昆山著名景点,认识昆山一些主要街道及具有代表性的店铺等等。这样一来,幼儿对参与歌唱活动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对歌曲后半部分唱白中的内容周庄,亭林路,奥灶馆……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活动设计明确合理

1、教学目标明确

歌唱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准确透彻地理解教材和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而且活动目标一定要尽可能具体、明确,可观察、可评估,切忌笼统、含糊,否则不利于把控,不能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可操作的目标。因此,在每次歌唱活动时,教师都应依据课程标准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同时,我们还要突出教学重点,抓住关键突破教学难点。

2、教学环节得当

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学节奏感强,疏密得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我们对每个年龄段每次活动的时间都要有适当的考虑:小班活动时间15-20分钟,中班活动时间20-25分钟,大班活动时间25-30分钟左右。特别是对活动中各个环节所需的时间应安排恰当,也可在教案中作出标注,不然容易出现重点偏移或虎头蛇尾的现象。虽然只是短短的20分钟时间,但如果按合理分配的时间来有序地进行,教师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教学设计策略

(1)由动作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些歌曲:歌曲歌词简单且多重复,特别是歌词内容直接描述动作过程或比较富于动作性。但时,有些时候这种方法还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如动作可以暗示儿童歌曲中比较特别的旋律、节奏或不容易记住的歌词等。

(2)由情境表演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些歌曲:歌词内容所反映的是一些简单的幼儿可以“一目了然”的情境或事件,而且这些情境和事件也是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

(3)由游戏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些歌曲:歌词内容与游戏有关,幼儿可以通过游戏了解歌词内容,并且可以边玩边唱。如《丢手绢》:教师可以先教幼儿玩《丢手绢》的游戏。教师扮作丢手绢的人,并在每次从头开始玩时清唱歌曲。之后幼儿轮流扮作丢手绢的人,教师在每次开始玩时带领全体幼儿清唱歌曲。最后大家一起轮流扮作丢手绢的人,每次改由丢手绢的人清唱前三句,其他人一起清唱最后两句。

(4)由故事讲述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些歌曲:歌词含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述的内容和语言结构也都较前一种稍复杂些。通常会含有难以用动作来表现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描述、情节发展和人物对话等。另外,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体验和记忆,往往在讲故事时还可以配上图片或活动的图景。

(5)由歌词朗诵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些歌曲:歌词的语言复杂,但情境性、故事性却又比较弱。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歌词单独分离出来用儿歌或诗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分散词曲同时学习的困难,并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把幼儿的注意力更有效地集中在歌词的音韵节奏等方面的特殊审美特征上。而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又可以把幼儿的注意力更有效地集中在曲调和词曲的关系上。

三、教学活动过程以幼儿为中心

1、以有趣的游戏情节让幼儿乐于学习

幼儿学唱歌曲的遍数最好不少于6遍,这样幼儿就能很好的掌握歌曲,但是如果让幼儿反复的学唱歌曲,时间一长幼儿就会感到厌烦,不会感兴趣。因此,就需要教师发挥创新的才能,巧妙设计有趣的游戏情节,可以使歌唱活动锦上添花,让幼儿边游戏边歌唱,那他们就不会感到厌烦了。

2、以多种方法调动幼儿有感情的歌唱

幼儿能够有感情的歌唱,是建立在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之上的,大凡中外优秀歌曲都因其有强烈的情感性而流传,例如《春天在哪里》表现春天的美丽及快乐、美好的情绪;《逛家乡》表现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的情感;《好娃娃》则表现了尊敬长辈,有礼貌。而孩子歌唱时能否表现出这样的情感也是幼儿是否受到歌曲情感陶冶的一个指标,因而能否有感情的歌唱是歌唱教学达到目的的一个重要标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运用充满情感的范唱和体态语言,给予幼儿良好的情感润泽。教师在范唱时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细微的面部表情都可能成为幼儿注意和模仿的焦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歌曲内在的情绪情感,通过优美的歌声、传神的眉目、充满感情的脸部表情及生动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真正做到以情传情。其次。教师要多为幼儿提供自主感受、自由表现的机会与条件,可以在活动区中设立表演角、音乐角或小舞台等,为幼儿创设自主多元的表现空间。让幼儿能够将在歌唱活动中所获得的感受、想象、情感等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以表现和交流,以促进幼儿音乐技能、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

总之,歌唱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引导幼儿进入音乐天地的最自然、有效的途径,也是帮助幼儿获得认知技能、形成良好态度、表达积极思想情感的有效活动方式。孩子的歌声是纯真美好的,属于孩子自己的歌是令人陶醉的,愿每个孩子都能愉快地放声歌唱,唱出理想,唱出未来,唱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最纯真的天籁之音。

摘要:幼儿歌唱教育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成功的歌唱教学对幼儿的身体、语言、认知、个性、社会性等方面都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本文就幼儿园歌唱活动的组织策略从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篇4: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宝典

关键词:幼儿园;唱歌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36-01

歌唱活动在幼儿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方法。但常常幼儿在歌唱活动中学习效果却平平,造成这种教学低效或无效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的执行能力以及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如何有效地进行幼儿园的歌唱教学呢?笔者认为歌唱活动的实施和设计应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直观性、游戏化和情境化。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幼儿的学唱兴趣,促进有效教学。

一、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中低效或无效教学的表现

1、教师为教而教

在教学中不乏“为教学而教学”的行为,教师缺乏活动目标意识,不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盲目教学,活动环节凌乱,直到活动时间结束。不管幼儿的学习情况如何,幼儿有没有学会,学的好不好,几个孩子会了。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被忽视,那教学质量更是无从保证。

2、幼儿学习的主体不突出

在幼儿园例行检查中发现一个普遍现象,歌唱活动中很多老师带领幼儿一遍又一遍的唱,似乎孩子们的任务仅仅只是把歌词记住或者说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在课堂上过分的强调教,没有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幼儿的学习主体无法突出,导致幼儿得不到充分发展,影响了有效教学。

3、教材的选择过于随意

歌唱活动的教材选择太过于随意,在我们的教材上有许多歌,但不一定适合幼儿歌唱。通常在选择教材时忽视幼儿的兴趣,或是难度太大幼儿无法理解,或是偏离了幼儿的实际经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二、促进幼儿园歌唱活动有效教学的策略

美国的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类有一种“自主性功能”,就是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以及有效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幼儿的这种心理特征以及歌唱材料的特点决定幼儿的歌唱教学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在唱歌教学时,灵活地选择教学策略,注重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再以趣激学。

1、歌唱活动的形式应游戏化、情境化、激发幼儿的学唱兴趣。纵观许多幼儿园的歌唱教学活动,大多以“示范、跟唱”的教学形式,重在“学歌词”,束缚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禁锢了幼儿的学唱兴趣。而游戏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因此教师应改变教育模式,在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游戏、适宜的情境吸引幼儿,激发孩子的学唱兴趣。如在中班歌唱活动《颠倒歌》中,我用一些卡纸和桌子设置简单的树林场景,让幼儿带上相应的动物头饰,一边表演一边学唱。孩子们可兴奋了,欢快地唱着跳着,把自己当成树林里的动物。

2、根据歌曲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激发幼儿学唱的积极性。幼儿歌曲的歌词内容很丰富,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表现形式来激发幼儿唱歌的积极性。

(1)动作暗示表现形式。在歌唱活动中,教师适当的动作暗示有利于幼儿更有兴致地学唱。如《大猫小猫》的歌唱活动中,歌曲要求唱大猫时声音重些,那么教师就可以将手的动作幅度变大,唱小猫的声音轻些,动作幅度小点。又如歌曲《丑小鸭》的最后一句“个子虽小本领大,整天嘎嘎嘎”其中就有一个音较高,教师在教唱中可以将手抬高,暗示幼儿声调提高。这种方法不仅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快速学会演唱,而且还唱出了歌曲的风格和特点。

(2)故事表现形式。故事对幼儿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对故事的兴趣,将具有较强情节性的歌词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来增强幼儿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如《小乌鸦爱妈妈》、《数鸭子》、《两只老虎》等,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导入时对幼儿说:“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引起幼儿倾听的兴趣,接着讲:“从前有只小乌鸦,它的妈妈年纪大了,躺在窝里飞不动了乌鸦叼来许多虫子……”故事讲完后提出与故事内容相关的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歌词。在幼儿熟悉了歌曲的内容后,教师又可以对幼儿说:“现在老师把故事编成一首好听的歌,小朋友想不想听啊?”激发幼儿想听一听的愿望。这种将歌曲和故事结合在一起,不仅让幼儿理解了歌曲的内容和迅速记住了歌词,而且还体会到了歌曲的思想内涵。

(3)游戏渗透表现形式。游戏是合乎幼儿本性的,也是幼儿最乐意接受的形式。教师在歌唱活动中把歌曲的内容设计成一个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熟悉旋律、歌词、风格等。进而有目的地让幼儿脱离游戏进行演唱。有些歌曲在熟悉旋律的同时,可以设计游戏性的活动过程,改变传统的常规学唱顺序这样既能减轻幼儿的记忆负担,也能让幼儿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如中班歌唱活动《袋鼠妈妈》,教师让幼儿扮演小袋鼠,充分调动小朋友们的兴趣。

3、合理配合提示策略,让幼儿在直观教学中学习

(1)动作提示策略。教师先根据歌词内容设计相应的动作,引导幼儿借助提示建立对歌词的初步表象记忆。同时,教师也注意引导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演,以此来验证动作对记忆歌词的帮助作用。如在《数羊群》的歌唱活动中,在教幼儿识记B段歌词时,教师以正确的歌词内容和节奏提升幼儿的回答,并做相应的动作:当幼儿说“第六只,想跟你玩”时,教师即刻反馈“第六只,真——是——皮”,边说边打响指的动作。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不是仅仅给予重复和表扬,而是予以提升并做相应的动作,有效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及羊的动态。

(2)图谱提示策略。利用图谱进行幼儿园歌唱活动的教学,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如果不借助一些教学辅助材料,幼儿要理解、表现一些音乐材料是有一定困难的。像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材料作为歌唱教学活动的教具,可以把歌唱材料简单化、形象化,增强直观效果,这样不仅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理解和记忆。

篇5: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

(一)歌唱教学与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再次明确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再一次强调了各领域的内容应该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些原则对于大多数幼儿教师,现在似乎一点也不陌生了,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仍然感到难以将这些理想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而且往往在努力试图将不同领域的内容和目标相互渗透或交织时,结果又往往显得勉强,师幼双方都不能感觉到经验整合共鸣的快乐。在歌唱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在预设教育目标时,应突出不同活动的学习重点问题,在预设、引导师幼互动的走向时,应强调以审美感动为核心。我们幼儿教师应该花时间和精力研究怎样在突出审美感动的前提下落实全面发展。

(二)怎样提高幼儿歌唱的艺术水平1.共鸣位置与歌唱的美好音色。

帮助儿童获得正确的共鸣位置和美好自然声音的方法主要有:教师和儿童同伴的正确榜样——口面腔共鸣和向前唱;轻声入手,养成有控制的情感表达习惯;从较高音区开始,从上逐渐向下唱。

(1)教师和儿童同伴的正确榜样——口面腔共鸣和向前唱。“口面腔共鸣和向前唱”,一方面,是中**语语言发音最自然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是获得童声清澈明亮音色的最自然的方式;再一方面,更是使幼儿避免将声音压在喉咙里或压进胸腔里的最自然的防范措施。

(2)轻声入手和有控制地进行情感表达

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最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大声喊叫”。在幼儿用喊叫的方式歌唱时,他们身体的大部分共鸣腔是没有能够很好地参与共鸣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发音器官通常都处在非自然的过度紧张的状态之下,甚至会因为胸部、颈部肌肉过分紧张而造成如下现象:一方面压迫血管,使颈部血管向外暴起,大量血液非正常地涌向脸部;另一方面压迫气管、阻碍气息顺畅地通过咽喉;再一方面引起泛化性的整个肌体的紧张——脸部、头部躯干和四肢都会出现不自觉的强直状态。全身性的强直状态,可以由非自然的发声方法所引起,成为非自然舒适的内部状态的外部信号。这种非自然的体态和非自然的声音,不但会通过内部的反馈循环造成歌唱者不舒适的整体审美感,而且还会造成倾听者不舒适的整体审美感觉。

(3)从较高音区开始,逐渐向下唱

有关研究表明,婴幼儿最先获得的音区是在与口面腔共鸣相适应的中音区。新生婴儿刚开始学习发音时音区还要稍稍偏高一点,通常的共鸣位置都在眼睛附近。所以我们总是觉得婴儿的声音比较“尖亮”一些。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幼儿的共鸣位置会逐渐下移。到了3岁左右,有的幼儿讲话唱歌的位置会掉到喉咙里甚至喉咙以下。由于幼儿下面部位的共鸣腔成熟得比较晚,幼儿应用下面部位共鸣腔的能力也成长得比较慢,所以,有关专家根据多年的研究结果建议:在对3岁幼儿进行集体歌唱发音教学时,应从“重新唤醒”他们婴儿时期的高位置发音感觉开始。

百度文库

2.咬字、吐字、气息与歌唱的情感表达。

帮助儿童获得清晰准确的表现内容和富于感染力的表达情感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教师和儿童同伴的正确榜样。二是从情感体验人手,由内向外,以情带声,身体自然参与体验和表达。三是教师从歌曲情感分类分析人手,结合歌曲的情感表达,指导儿童自然应用各种基本演唱方法。四是教师的伴奏以及讲解和指示语言,具有良好的情感感染性。

(三)怎样设计与组织新歌教学活动

幼儿园集体歌唱活动开始程序的设计,实际上是指在幼儿园集体音乐教育情境中使幼儿第一次接触一首新歌曲的活动设计,也可以说是歌唱教学系列活动中的第一层次的活动设计。以下建议的方法如果应用得合理,就不但能够减轻教师教授与幼儿学习的负担,提高有限教学时间段内的教学效益,而且还能够使平淡枯燥的新歌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情趣。

1.由动作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类的歌曲: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是直接描述动作过程的或是比较富于动作性的。但是,有些时候,这种方法还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2.由歌词创编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一些词曲内容简单多重复、歌词语法结构单纯清晰、具有某些语言游戏性质的歌曲。

这种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歌词创编开始”或“歌词创编在前”。

3.由情境表演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些歌曲:歌词内容所反映的是一些简单的幼儿可以“一目了然”的情境或事件,而且这些情境和事件也是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

4.由故事讲述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些歌曲:歌词含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述的内容和语言结构也都较前一种稍复杂些。通常会含有难以用动作来表现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描述、情节发展和人物对话等。另外,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体验和记忆,往往在讲故事时还可以配上图片或活动的图景。在采用这种设计处理时,教师应该十分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核心是帮助幼儿弄清和记住歌词、语法结构和内容的逻辑顺序,因此,气氛、趣味的渲染应该注意为理解和记忆歌词服务,而不应搞的过分,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5.由歌词朗诵开始的设计

与适宜采用故事讲述导人的歌曲相比,这一类歌曲中歌词的语言更加复杂,但情境性、故事性却又比较弱(当然,故事性较强的歌曲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歌词单独分离出来用儿歌或诗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分散词曲同时学习的困难,并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把幼儿的注意力更有效地集中在歌词的音韵节奏等方面的特殊审美特征上。而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又可以把幼儿的注意力更有效地集中在曲调和词曲的关系上。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学习歌词朗诵开始”或“歌词朗诵在前”。如《蜜蜂做工》:“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来做工。来匆匆,去匆匆,做工兴味浓。春暖花开不做工,将来哪里好过冬。嗡嗡嗡嗡嗡嗡,别做懒惰虫。”

百度文库

6.由游戏开始的设计

历史上有许多传统的幼儿游戏活动都是伴随着歌曲进行的。在早期的传统教育中,这种游戏歌曲也都是在学玩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的。后来不知何时教师习惯了把游戏和歌曲分开来作为两个独立的内容来教授,也就把原本自然的活动人为地弄得不自然了。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只不过是把事情恢复到它的本来面目。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游戏开始” 或“游戏在前”。如《丢手绢》:

7.由“填充参与”开始的设计

可以使用“填充参与导入”方法的歌曲虽然并不多,但对合适的歌曲恰当地使用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可能使用“填充参与”方法的歌曲的主要特点是:歌曲中含有不断重复出现的简单的词曲动机。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教师第一次范唱歌曲时,幼儿就用朗诵或歌唱的方式参与。幼儿参与的部分主要是歌曲中不断重复的那些部分。如《顽皮的杜鹃》:“当我走在草地上,咕咕,听见杜鹃在歌唱,咕咕,当我轻轻走过去,咕咕,杜鹃飞向小河旁,咕咕,我又赶紧跑过去,咕咕,它又飞向远方。咕咕,咕咕,咕咕„„”

8.由副歌开始的设计。

“副歌前置”的方法,主要是针对带有“副歌”的比较大型的歌曲提出的。由于“副歌”通常都是为增加气势、强调主题而特别设计的,所以,在创造手法上也更强调重复。换句话也就是说“副歌”一般都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容易激发情绪、也更加容易“上口”和容易记忆。所以,先学会唱“副歌”,然后再在教师范唱整首歌曲时邀请幼儿用演唱“副歌”的方式参与,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副歌开始”或“副歌在前”。9.由无意义音节玩唱开始的设计。

所谓“无意义音节”是相对有意义的歌词系统来讲的。有的时候,我们邀请幼儿用“啦啦啦”、“嘟嘟嘟”或“嘀嘀哒哒”的方式或邀请幼儿用唱乐谱唱名的方式来玩玩唱唱,往往也可以起到增加情趣、降低困难的效果。这些“奇奇怪怪”的声音,有的时候可以由教师向幼儿提出建议,有的时候也可以由教师鼓励幼儿进行创造。

“无意义音节玩唱”的方法可以摆在任何程序之中,如果作为导入的程序就要安排在新歌学习的开始部分。

(四)怎样在歌唱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教学方法,许多年来一直都被看作是幼儿园集体歌唱法,而且实践也已经证明这类方法对幼儿的音乐成长是有益和有效的。然而,迈们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目标体系的不断发展,学习歌曲和学习歌唱的歌唱活动的仅有目的了。在被扩充进来的教育目标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或创新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甚至成了相对更受重视的目标之一。于是,幼儿园的教师们开始注意到另一些非正规的、非严格模仿的歌唱活动,并开始逐步将从事这类活动的方法有机地组织到幼儿园的歌唱活动中来。

在幼儿园目前的歌唱教学活动中,常见的创造性歌唱教学主要有:创编新歌词,创编歌表演动作,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即兴歌唱说话等。

百度文库

1.创编新歌词。

在创编新歌词的教学活动中一般应该注意几点:一是选择简单多重复、适合于儿童创编的歌曲;二是只教授一段歌词作为创编的样板;三是必要时预先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以保证活动具有良好的创造气氛和审美气氛;四是创编中应注意集体参与创编和歌唱的密度,以保证活动中大多数儿童都有机会动脑、动口、动手;五是创编中应注意控制好编唱时间的长短,以保证活动结束时具有“余兴未尽”的气氛;六是创编中应注意适当强调创编结果的个人独创性和审美性,以保证编唱的结果能够给儿童留下美好的印象。

2.创编表演动作。

在创编表演动作的教学活动中一般应该注意:一是即兴创编活动与引导创编应该区别对待;二是结构性动作、情节性动作、情感性动作应该区别对待;三是在引导创编的活动中,创编的数量以“够用”为限度;四是在即兴创编的活动中教师应主要以“反馈”的相互展示、交流等学习方式来丰富儿童的创编思路;五是在引导创编的活动中,教师应主要以提问和提供思考线索、提供改善建议的方式来丰富儿童的创编思路;六是知识准备、数量限制、独创性、审美性要求等与“创编新歌词”相同。

3.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

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的活动一般都不会作为独立的新授活动来安排。在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的活动中一般应注意:

(1)教师提供的“感知体验处理榜样”的活动在前,教师引导的儿童进行“榜样经验迁移”的活动在后。这是由于:幼儿积累的歌曲处理经验很少,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向幼儿提供自己的处理榜样,以帮助幼儿大量积累这方面的经验。(2)教师应注意尽量对儿童的各种独特处理,做出积极的建设性的反应。即教师应首先尽力帮助幼儿寻找自己处理的独特的而又合理的理由,而不应轻易地否定幼儿的意见。即便你认为幼儿的意见确实有不太合理之处,也应该尽力选择建设性的表述方式。

(3)数量限制、独创性、审美性要求同前。4.即兴歌唱说话。即兴歌唱说话活动,是指用歌唱或类似歌唱的方式来进行对话,讲故事或其他语言游戏活动。这种活动在历史上曾经普遍地存在于家庭中的亲子交往活动中和儿童的社交游戏活动中。儿童在这种活动中不仅学习音乐、锻炼语言和交往能力,而且以幽默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歌唱说话活动完全可以在任何音乐或非音乐的活动中进行,在即兴歌要的原则就是:为儿童创造出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气氛。教师与儿童同伴的良好榜样,也是影响活动教育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打 击 乐

打击乐演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打击乐器演奏教学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而百度文库

且能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织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基本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

一. 教育目标与教学模式

1.从目标上看,在促进儿童发展的目标体系内容上已经发生了全面性的变化。

(传统目标):

第一:激发幼儿对奏乐活动的兴趣。

第二:了解一定的乐器知识,学会简单地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技能,使幼儿能在歌曲、律动曲的伴奏下,齐奏、轮奏。

第三: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第四:学会演奏一定数量的打击乐作品。(现在目标):

第一:让幼儿享受奏乐活动的快乐。其中包括体验音乐和打击乐器演奏的整体音响在时间流动过程中不断保持和变化的乐趣,以及体验与他人协调合作的乐趣。

第二:发展幼儿运用打击乐器进行艺术展现的能力。其中包括幼儿在自己的声部中感知整体音响效果的能力,以及与其他人、其他声部相互协调、共同创造某种既定整体音响形象的能力。

第三: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其中包括对所有音乐要素的敏感性:如节奏感、旋律感、音色感、结构感——主要指音乐横向的曲式结构,织体感——主要指多声部音乐各纵向层次之间的织体结构。

百度文库

第四: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其中包括音乐曲调的语汇,打击乐器演奏节奏型的语汇,打击乐器的各种不同音色及其表现力的语汇。

第五:促进幼儿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其他要求。

因此,对于一次集体打击乐器演奏教学活动来说,具体目标应划成三个方面:

第一:“音乐”素质发展的要求。第二:“学习”素质发展的要求。第三:“做人”素质发展的要求。

2.从教学模式来看:目前我们已经认识到由于多声部音乐是按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关系构成整体音响审美形象的,所以,只有在整体感知、形成整体音响表象的条件下,多声部音乐的学习、表演和欣赏才会更有情趣和更有效果。正如感知心理学和审美心理学所告诉我们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当整体中的部分发生变化时,整体亦变化而成为另一个新的整体。在音乐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更像是化学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二. 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法

1.打击乐器演奏教学可以让幼儿接触到多声部音乐形式,因此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目的除了通常强调的培养节奏感、音色感和集体观念外,还可以让幼儿初步了解到多声部音乐的特点。多声部音乐是由许多声部构成的一种音乐,它的美妙之处体现在整体音乐形象上。就像幼儿用积木来搭房子时,搭房子的乐趣在于能搭出各种各样的房百度文库

子,而不在于每一种房子用了几块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积木。

2.如果幼儿在教学过程中能了解和掌握多首打击乐曲的整体音响形象,那么就不仅能达到上述教学目的,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质量,使以往让教师和儿童都感到枯燥、困难的打击乐器演奏教学变得轻松、愉快、富有乐趣。

3.传统教学法是一个声部一个声部地教和学,然后再合起来演奏,并在合奏时要求各声部不要去听其他声部的演奏,以免受到干扰。而整体教学法则首先要求教师要尽力帮助儿童了解和把握所有声部合起来演奏时的整体音响形象,并要求各声部在演奏时随时注意倾听其他声部的演奏,在知你、知我、知他的基础上达到配合一致。

三. 变通总谱

“变通总谱”是针对通用总谱,也就是我们常用的简谱和五线谱来讲的。由于通用总谱的认知方式和过程比较复杂,使用这种总谱,不但不能对儿童的整体感知过程有所帮助,反而会人为地增加儿童的认知负担,影响儿童感知音乐的快乐,但是不用总谱,儿童在学习中的记忆负担又太重。“变通总谱”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矛盾而被创造出来的。其中有“动作总谱”“图形总谱”“语音总谱”。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这些变通总谱中,幼儿所要作的仅仅是跟着旋律做动作、看图和朗诵,并不需要看旋律和节奏谱。

例:木瓜恰恰恰。

四. 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的程序及方法

1.“先整体,后分部”的程序。(适合于各声部间交错进行的结百度文库

构、整体音响上较为单纯的作品。)

程序:

(1)导入,引出兴趣。

(2)欣赏或进行简单的节奏活动。(感知情绪、风格、拍子)(3)模仿学习或创作变通总谱的具体内容。(横向,纵向结构)(4)在掌握总谱的基础上,进行分声部徒手练习。(倾听、配合)(5)个别幼儿指挥,集体练习。(6)教师指挥进入多声部乐器演奏练习。

(7)个别幼儿指挥,集体练习。(可以改变原定的配器方案)(8)改进的练习。

2.“累加”的程序。(适合于各声部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整体音响较为复杂的作品。)

程序:

第一、第二步与第一种程序相同。

第三步是模仿或创作一个最有特色、最复杂、最有独立性的声部,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横向结构。

第四步在充分掌握该声部的基础上,将其他具有伴奏性质的声部一一加入;或等先整体后分部的程序掌握后,再加入到这个独奏声部。

第五步到第八步可参考第一种程序。五. 打击乐曲的编配:

配器原则:

第一:适合幼儿使用乐器的能力。(简单多重复)

百度文库

第二:有一定的艺术性。配器步骤:

第一:熟悉原音乐作品。

第二:揣摩、分析。抓住主要矛盾。第三:安排节奏型和音乐作品的布局。第四:试奏和调整。

第五:记谱和转换为幼儿可以使用的变通总谱。六. 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常规 1. 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

听音乐的信号整齐地将乐器从椅子下面取出或放回。

2. 活动进行的常规

演奏时身体倾向指挥者,眼睛注视指挥者,积极地与指挥者进行交流。交换乐器时,先将原来使用的乐器放在自己的椅面上,再迅速无声地找到新的座位,将乐器放在腿上。

七. 打击乐器演奏的指挥

1. 幼儿指挥者应明白如何用动作表示:准备、开始、结束。2. 在指挥时应将两腿稍稍分开,站稳,便于身体灵活地转动。3. 身体倾向被指挥者,能用体态和表情激起被指挥者的合作热情。

4. 在声部转换之前,提前将自己的头部和目光转向下一个将要演奏的声部。八. 打击乐器演奏的空间处理

百度文库

常规的打击乐器演奏应该有“碎响音色”组(铃鼓或串铃)“圆润音色”组(碰铃或三角铁)、“脆响音色”组(圆弧响板或木鱼)、“混响音色”(大鼓或大钹)。

1. 半圆形或单马蹄形。2. 双马蹄形。3. 品字形。4. 满天星形。例:土耳其进行曲

幼儿园的“集体舞”是指全班幼儿共同参与的,强调在对形中进行人际交流的一种舞蹈类型。

在现今的幼儿园中,为了确保圆满完成“人人与乐”和“在队形的空间变化中进行人际交流”的教育要求,其他音乐和动作方面的困难应该被控制在最低的水平上。在集体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给幼儿一定的创编机会,但与“创造性律动”不同,在“创造性律动”教学中,教师可能会给幼儿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幼儿想出与他人不同的动作。而在集体舞蹈的教学中,只要有足够合适的动作可用来跳舞,教师就不应该再把时间花在创造不同的动作上面。

圆圈舞是幼儿园集体舞最常见的一种形式,队行有“单圈”和“双圈”两种,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时可注意采用以下方法:

一、用“面向圈里”和“面向圈上”来作为一种固定不变的指示语,以表示两种特定的圆圈队行状态。

二、在“面向圈里”的空间状态下,一般应该做“向前”“向后”和“向上”“向下”的运动,即尽量避免做“左右”运动,以降低左右分辨,左右干扰所造成的不必要的困难。

在“面向圈上”的空间状态下,一般应该做“向右”、“向左”的运动,而尽量避免向上、下、前后的运动,降低前后干扰所造成的不必要的困难。

三、教师在示范的时候以及与幼儿共同舞蹈的时候,应该与幼儿一样站在圆圈上,以便让每个幼儿都可以看到教师的动作,并感受到教师与所有的幼儿一样,大家都是平等的。

四、双圈舞蹈的教学应该从单圈队行开始。在双圈队行的空间状态下交换舞伴时,应该采取单圈顺时针移动,每次移动一个人的位置方法。可用其他形式。

五、集体舞教学一般先从舞蹈的大轮廓开始,尽可能早地加入音乐,(应从教师口唱伴奏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琴声伴奏,最后再过渡到录音音乐伴奏),并在舞蹈的过程中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逐步将舞蹈动作和结构复杂化。

百度文库

也可将难点前置,将舞蹈中复杂的队行在日常活动中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学会。或将一个集体舞分两课时完成。既先欣赏音乐,再跳舞;也可边学舞蹈边加入音乐。

六、所有集体舞蹈都应该是简单而多重复的,一般在一个八拍中不要变换动作,如果有明确的持续性同方向的动作,下一个八拍还应该在反方向再做一次,以求得平衡感。一个舞蹈中的基本动作一般是一个,最多不要超过两个,应该以基本动作变化来求得舞蹈作品整体统一的审美感觉。尽量将舞蹈动作情节化,并设计一定的游戏情节或游戏的口吻,提高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记忆舞蹈顺序。

七、由于集体舞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人际交流,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始终注意激发和引导幼儿学习、应用体态交流、目光交流的技能并同时享受人际交流的快乐。帮助幼儿自己学会控制队行的理想状态,同时还应该尽量避免推桑或拉扯幼儿的急燥行为,教师应逐步退出。

圆圈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花之舞》、《葡萄丰收》、《筷子舞》、《红手绢》、《花环舞》等。

除了圆圈舞蹈以外,还有“行列舞蹈”、“方阵舞蹈”、“链状舞蹈”等。集体舞在创造性律动的基础上研究的,创造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幼儿之间的人际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可能通过集体舞效果更好。

幼儿园的舞蹈往往是跳给别人看的,孩子并不快乐,集体舞应达到自娱自乐目的,一般舞蹈越跳越累,而集体舞则应越跳越快乐。

一.集体舞的材料选编 我们都知道,事物的性质是其两面性的对立统一。“贴近(适应)” 儿童和“离开(挑战)”儿童,作为同一类处理技术在宏观上是统一的。我们还知道,感觉的好坏都离不开一个“度”字,凡事一过了“度”感觉就不好。下面,我们就从音乐、动作、内容三个方面入手,来谈谈有关把握“贴近”和“离开”幼儿生活经验的适应度的问题。

1.音乐:选择轻松愉快,性质较柔和以及重复性较强 2.动作:生活动作、律动模仿动作、舞蹈动作。

3.内容:具有象征意义的和不具有象征意义的两种。

二、集体舞活动的教学程序设计

1,从队形开始的处理

幼儿园的舞蹈队形学习是发展儿童空间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渠道。有些从基础队形开始进入的集体舞蹈教学设计,能够迅速的帮助幼儿了解舞蹈的整体“骨骼”和“轮廓”,形成舞蹈形象的整体感和与众多同伴共舞的集体感。范例:家庭之舞(以色列)2,从动作开始的处理

动作是舞蹈作品的“血肉”与“色彩”。动作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发展“模仿”、“迁移”、“探索”、“创编”等各种基本学习能力。

分为从动作观察、动作模仿、动作迁移、动作探索、动作创编 3,从音乐开始的处理

从音乐开始的处理可以参照其他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方式进行。可以从音乐的某一要素(声势节奏、语音节奏)开始,也可以从音乐的某一局部百度文库

(动机、乐句)开始,还可以从有音乐伴随的画面(舞蹈表演、配乐美术作品、动画片)欣赏开始等等。

三、集体舞中的空间位置

1,教师教的方面看空间处理(1)教师站位。

在集体舞教学中教师站位的主要功能是:示范。在圆圈状态下,教师与幼儿同样站在圆圈上。在双圆圈的空间状态下,教师一般应该站在内圈上。并正面迎向幼儿。在方阵或行列的状态下,教师可与幼儿相向而立。(2)教师移位

在集体舞教学中教师移动的主要功能是调节。2,幼儿学的方面看空间处理

(1)幼儿站位(2)幼儿移位

四、集体舞中的标记运用

1, 空间问题

2,角色问题 3,审美想象问题

4,符号运用问题

音 乐 欣 赏

一 音乐欣赏的研究

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比较困难的研究课题。从85年开始我们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研究。由于主要是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的,所以也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反映了我们十年来的思考轨迹。

研究的最初阶段(1985—1987),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改变教师不愿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和幼儿欣赏不起来的现象。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理学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论知识。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百度文库

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我们知道,一些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在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感知、欣赏音乐的能力,因此有可能进行仅仅只有听觉参与的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

第二阶段(1988—1990),我们就“如何确立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研讨。如果说在这以前,我们对目标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音乐感发展诸方面的话,那么在这一阶段,我们对音乐欣赏活动目标的思考已经涉及到了智力(包括音乐与非音乐方面的智力)、情感(包括音乐情感与一般的社会性情感)、个性(包括自信心、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独立性等)及社会性(包括守纪、责任感、交往合作意识及能力、公平竞争意识及能力……)等幼儿心理发展的全部领域。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吸收了教育学领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教育哲学中“整体的观念” 和“系统的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是一个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也是一个整体。虽然在学术研究中,可以把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音乐经验与美术、文学经验等分开进行研究。但是,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这些经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绝不是人为地强加给各个学科教育的任务,而是教育向儿童提供的一切实践活动能够完成、而且应该完成的百度文库

任务。

以上述理论为指南,我们确立了对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要求:

1.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观。设置目标应从音乐感、一般智慧能力、情感、社会性等诸方面来综合考虑,以保证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2.目标必须围绕活动的具体内容、程序和方法提出,使其能与之相匹配。

3.目标必须针对教育对象的现有状况及发展需要提出,避免过高、过全;过低、过偏。

4.目标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判断儿童的实际行为是否与目标相趋近,并及时正确地调控自己与儿童的行为,使活动朝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

举例来说,让小班儿童欣赏一首段落上有明显强弱对比的乐曲,若将活动内容定为让儿童想象、创造性地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和欣赏。这时活动目标中一般不应出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类空洞的提法,而应代之为:“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想象自己是某种笨重的大动物或轻巧的小动物,用自己想出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强弱变化进行表演,并力争使所做的动作与他人不同”。“初步培养和同伴一起面对面进行表演的习惯,初步学习看着对方的眼睛与对方交流表情,并体验其中的愉快感觉。”

第三阶段(1990—1993),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解决的是: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问题。

百度文库

90年,我们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情感表现的适度性”争论的启发,开始研究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及其对儿童参与活动的影响。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人生实践活动,它充满着人的活生生的情感。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双向的情感沟通渠道,才能使教育活动不仅具有传递知识、培养个性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使师生双方共同获得人生意义的积极体验,促进精神享受、精神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功能。

第四阶段(1993年至今),为了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能够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多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课题组重点研究了“怎样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游戏化”这一问题。

音乐欣赏的作品:

首先,选材方面要考虑到幼儿的可感性、可接纳性。歌曲和所谓的标题音乐并不一定是仅有的、最为理想的选择对象。而音乐作品在形式上特点是否鲜明突出、结构是否方整、长度是否适宜、可参与性是否充分等应成为选材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长大而复杂的结构删减,压缩为短小而简单的结构。

如《狮王进行曲》就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截取出来的。

音乐欣赏的教法和学法:

我们在为幼儿选择学习方法时,最需要优先考虑的应是特定的音乐为特定的儿童提供了哪一些合适的参与机会,在所有可能的参与方式中又有哪一些是更有利于帮助特定的儿童欣赏好特定的音乐的。在百度文库

诸多感知通道中,我们目前在幼儿园使用的除听觉通道外,其他的辅助通道即为运动觉,视觉和语言觉。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一般较多选用的辅助通道是运动觉;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不仅可以广泛使用所有的辅助性感知觉通道,而且使用的要求、方式、方法也与小年龄幼儿选择的有所不同。如意大利民间音乐《啄木鸟》,我们在让5岁孩子欣赏时,就选择了听觉,视觉,运动觉同步开放的参与方式,先让幼儿耳听音乐,眼看结构图,手按音乐结构随教师的手在结构图上移动的方式“书空”一次,然后再让幼儿耳听音乐,眼看教师,手随教师按设计做“啄木鸟抚摸树干—啄木鸟啄虫—树叶重新长出来”的律动表演动作。要求幼儿最终达到:在脱离结构图和教师示范的情况下,在集体中,能随音乐做动作并能基本准确地反映出音乐的结构,性质,还能体验和表现出啄木鸟对树木的亲切关怀的情感和啄木鸟为树木治病的愉快心情。对于6岁的幼儿,我们除了可以提高听音动作的要求以外,还可以加文学语言活动和美术活动。

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欣赏要求,也要选择参与通道和辅助材料所必须要考虑的条件。如欣赏贝多芬的《欢乐颂》,由于该歌音域较窄,可以考虑幼儿用歌唱的方式参与到欣赏过程中。欣赏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由于该乐曲结构工整,节奏感强,可以考虑幼儿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方式参与到欣赏过程中。舒曼的《梦幻曲》,旋律优美,情感平静温柔,由于其节奏不适宜舞蹈和奏乐,其音域过宽,也不适宜歌唱,因此便可考虑采用配乐故事讲述或诗歌朗诵的参与方式,让百度文库

幼儿通过故事诗歌的意境,隐约地感受该乐曲的意境。贺绿汀的《森吉德玛》,具有诗的气质和舞的气质,因此便可考虑采用配乐朗诵或随乐舞蹈的参与方式等。在为幼儿选择参与方式时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幼儿能够参与操作,幼儿喜欢参与操作,操作过程能够有效地强化幼儿的音乐感觉与音乐享受。

音乐欣赏的程序与模式

让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时,还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欣赏活动的程序。程序设计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是:幼儿的年龄,能力与作品的难度,因此可以说不必追求一般能够普遍照搬的模式。(1)层层深入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设计考虑到:一开始就完整地欣赏作品,但并不要求幼儿能够听出音乐较细致的情趣。然后随着音乐听赏次数的不断增加,逐步深入地帮助幼儿去体验音乐中更细致的东西。如《赶花会》,欣赏和随乐表演活动可以进行几次,每次都可以提高要求,但并不一定要求连续地听赏。(2)层层累加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设计考虑可以把作品的主要节奏感、或主题曲调、或希望重点欣赏的段落先提取出来单独欣赏、操作,然后再将作品的其他部分逐步地累加进来。如《金蛇狂舞》,在设计时就可以先将作品中的中段提取出来单独进行欣赏,然后再将严格再现的前后两段和简短的尾声累加进来作整体欣赏。(3)一一匹配的模式

百度文库

这种模式的设计考虑是先向幼儿提供一个与音乐作品具有某种“类比”关系的文学的、美术的或动作的“先行组织者”,然后再让幼儿根据“先行组织者”提供的线索来听辨和欣赏音乐作品。如《爱丽丝的梦》《啤酒桶波尔卡》《啄木鸟》等。

参与音乐欣赏的模式:歌唱参与,律动参与,打击乐参与,美术活动参与,文学欣赏参与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史莉

篇6: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宝典

周宁娜

南京市第一幼儿园

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线索理解歌词,学唱歌曲,用不同的动作表现狼、羊、枪。

2.用替换词的方法创编并演唱歌曲,并根据歌词内容快速反应对应角色的任务。

3.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一只狼》的游戏玩法和游戏规则,并能将转盘角色用唱歌的方式表达出来。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听过故事《狼和羊》,了解大致情节。

(二)物质准备:

教具:

1、狼头饰、游戏转盘、狼、羊、枪的图片(附1)。

2、曲谱《一只狼》(附2)。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以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导语:高高的山上住着一只狼。听——它来了!

二、基本部分

(一)初步感受歌曲

1、教师示范唱歌曲,引导幼儿理解歌词线索。

——刚才歌曲里唱的是谁?它要到哪里去?想要做什么事情?进了村庄后,狼是怎样找羊的呢?让我们听听歌里是怎么说的。

2、教师示范唱歌曲,引导幼儿重点理解“东张西望”的意思。——进了村庄后,狼是怎样寻找羊的?“东张西望”是什么意思?谁能学一学狼东张西望的样子?

3、教师演唱歌曲,加入东张西望的动作。

(二)学唱歌曲

1、教师带领幼儿集体演唱。

2、幼儿演唱歌曲。

3、教师帮助幼儿梳理歌词,幼儿再次演唱。

(三)根据情境逐一创编歌词演唱

1、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创编狼看到羊的歌词。

——有一天,狼下山进村庄,东张西望想要吃羊,终于看到了,狼看到的可能是什么呢?(幼儿猜测)听“看见了,那是什么呀?看见了,那是一只羊。”狼看到的是什么?

一(出示羊的图片)我们一起来唱一唱“看见了,那是一只羊。”今天狼儿的运气怎么这么好,下山就看到了美味的羊。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2、引导幼儿加入羊的动作。

——刚才大家在唱歌的时候,我还做了一个羊的动作,我是唱到哪个字的时候做这个动作的?

3、幼儿和教师一起演唱羊的歌曲。

4、引导幼儿创编,狼看到枪的歌词。

5、引导幼儿加入打枪的动作。

6、引导幼儿创编,狼看到狼的歌词。

7、引导幼儿加入抱抱的动作。

(四)通过转盘游戏,学唱歌曲

1、介绍转盘的使用方式。

——今天这只狼跑到我的转盘指针上来了,当我转动转盘后,转盘的指针对着谁,我们就要唱谁。唱出它的时候还要用动作表示出来。

2、教师转转盘,演唱歌曲,并根据歌词内容加入动作。

3、配班教师扮演狼,个别幼儿转转盘,大家随乐游戏。

4、回忆游戏玩法,明确游戏规则。附:游戏玩法

(1)转转盘的幼儿在音乐开始前转动转盘,转盘指针指到“羊、枪、狼”中任意一个角色就代表坐在圈上的幼儿集体扮演这个角色。

(2)下山进村庄的狼的扮演者是不知道大家要扮演的角色的。(3)音乐响起时,下山进村庄的狼围着幼儿坐成的圈慢慢走,等唱到“看见了”的时候要找一个朋友面对面站好,面对面的朋友可以起立退到椅子后面,等大家唱完“看见了,那是一只狼(羊、枪)”的时候,两人要快速反应是追是躲,还是抱抱打招呼。

4、教师扮演狼,随乐游戏。

5、幼儿扮演狼,完整游戏。

6、反馈游戏问题,随音乐进行游戏。活动反思: 1.体验唱游活动带来的快乐从三个方面把握唱歌和玩游戏的尺度:

(1)游戏和歌曲情境相互匹配。

《一只狼》的游戏灵感来源于“人、枪、虎”游戏。本次活动中,根据歌词内容教师将原来的“人、枪、虎”调整为“羊、枪、狼”。游戏中幼儿在三个角色之间不断转换,他们可以多次边唱边玩。

(2)游戏与歌唱的比重要协调。

一节活动的承载量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幼儿的学习效果最大化,这是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需要反复思考的问题。教师设定的r!羊、枪、狼”游戏比较难,是一个需要幼儿快速反应的智能游戏,因此歌词一定要简单,降低幼儿边游戏边唱歌的学习负担,促进幼儿快乐游戏。

(3)游戏对歌唱要有推进作用。

在活动中教师引入了转盘游戏。转盘这一物品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如超市、楼盘开奖等。转盘具有未知性、不确定性,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促使幼儿对结果产生好奇。幼儿有了对结果的好奇心,就会想以最快的速度知道“狼看见了谁”,从而满足好奇心。因此,幼儿才会一遍遍、一次次地想去转转盘,去唱歌。

2.激活智能游戏带来的兴趣

篇7: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宝典

年龄班:小班

言佳

南京市第一幼儿园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小兔菜园》,学唱歌曲中的说唱部分“吃掉了萝卜,啊呜啊呜啊鸣啊呜。”

2.通过动画的提示,了解小兔吃菜的顺序,模仿吃菜的有趣动作。3.体验与动画游戏互动的快乐。活动准备:

1.《小兔菜园》的电脑动画。2.幻灯屏幕。

3.曲谱《小兔菜园》(附)。活动过程:

1.分段观看动画的开头(1)引导幼儿观察:

——谁来了?它是怎么来的? ——什么叫小菜园呢? ——里面会种些什么菜呢? ——它会先吃什么菜呢?

——吃菜的时候又做了哪些有趣的动作呢?

(2)教师帮助幼儿逐句提炼开头部分的歌词,并和幼儿共同模仿,连贯讲述。

2.在乐曲的背景下,完整观看动画(1)教师根据动画中小兔子吃青菜、南瓜、碗豆的情境提问。——小兔子在吃每种菜时做了哪些有趣的动作?

——想一想,小兔子吃不同的菜时会发出哪些不一样的声音呢?(2)引导幼儿说出自己觉得小兔子吃菜时最有趣的吃菜动作,想象吃这种菜的声音,并集体模仿。

(3)整理小兔吃菜的顺序,并连贯模仿吃4种菜的动作和声音。3.学唱歌曲前半部分

(1)教师范唱。

(2)幼儿学唱。——随乐演唱。

——边唱边做出小兔吃菜的各种有趣动作。——边游戏边演唱。

4.游戏延伸,学唱歌曲的后半部分

(1)歌唱提问:“哎呀呀,哎呀呀,搞坏了小菜园,哎!怎么办呢?”(2)幼儿讨论种菜的方法,并逐一种上4种菜。

(3)歌唱小结:“哎呀呀,哎呀呀,小菜园呀真美丽!真美丽!”

5、完整、连贯地演唱歌曲《小兔菜园》

(注:在小兔吃菜的声音模仿中,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本次活动只模仿“啊鸣、啊呜”,在以后的延伸活动或复习活动中还可引导幼儿模仿其他有趣的吃菜时发出的声音。)活动反思: 1.核心价值的思考 整个活动过程借助富有游戏性的方式对小班幼儿进行歌唱活动教学,之所以采用富有游戏性的方式主要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和歌曲本身的特点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小兔菜园》歌曲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游戏性,形象生动,歌词有趣,富有动作表现性,歌曲本身就是一种游戏的过程。2.教学方法的思考(1)游戏内容的层次性。

歌曲有两段,第一段是表现小兔吃菜的情节,第二段是表现小兔种菜的情节。在本次活动中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进行了第一段游戏内容的选择和定位。本次活动以游戏的方式贯穿始终,且定位于师幼共同游戏参与,而第二段由教师随情节自然引导游戏,不作为本次活动中幼儿重点感受的内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体验游戏的趣味性,让孩子在随着小兔子摘菜吃菜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模仿小兔子的动作,在一种快乐的、自然的游戏状态中学会游戏歌曲。(2)电脑动画的情趣性。

运用多媒体手段,采用音乐动画的方式,将歌曲的全过程用小兔子的动画表现,变静态的挂图为可操作的动态的画面,变教师的单一讲解为形象的视听刺激。通过音乐动画呈现歌曲的整体意境,强化幼儿的审美体验。利用动画播放,演示小兔种菜的过程,加深幼儿的理解记忆。

(3)教学策略的特定性。

第一,放慢速度、富于感染力的范唱,充分表达歌曲情感,强化小班活动中教师的主体影响力。

第二,针对重点学习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感受学习的方式:首先,动画表现的先进技术增加了活动的丰富性;其次,不同的吃菜动作丰富了幼儿模仿动作时的表现元素,使幼儿能间接地感受歌曲的情趣。

篇8:组织幼儿歌唱活动的方式探讨

一、准备阶段

歌唱活动的内容应当适合相应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点。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指导,《柳树姑娘》这首歌曲符合大班幼儿的歌唱能力特点,因而设计了一节大班歌唱活动《柳树姑娘》。合理设计歌唱活动的环节首先要先对歌曲特点有所了解。《柳树姑娘》这首歌曲需要幼儿在感受三拍子歌曲的节奏特点的基础上用连贯、优美、活泼轻快的歌声演唱。对于幼儿来说,如何理解“三拍子”及其特点是一难点。因而在设计活动时,将第一次范唱作为让幼儿对“三拍子”歌曲的感知环节,以手部画三角形的动作让幼儿从视觉上感受三拍子的特点,以声音强弱变化让幼儿从听觉上感知“三拍子”歌曲“强弱弱”的特点。

二、组织过程

(1)合理范唱。合理的范唱是歌唱教学的基础,教师会唱不仅仅只唱对旋律,更要唱出不同歌曲的特点。教师范唱时,一定要注意三拍子歌曲“强弱弱”的特点,同时在范唱时还应当注意用连贯、优美、活泼轻快的歌声表现。

(2)图谱的设计与介入。1)图谱的设计。图谱是直接向幼儿展示歌曲内容的工具。图谱的设计离不开美与形象。“美”的体现:有些教师总认为图谱只要幼儿能看得懂就好了,从未思考过对美的追求。歌唱是艺术的教育,教师应当把一切美的东西展现给幼儿。教师可以将《柳树姑娘》的图谱设计从画面的布局和色彩呈现出美感。“形象”的展现:图谱的作用在于让幼儿能通过看图学习和记忆歌词,所以“形象”是图谱设计的重中之重。图谱不仅要表现出简单的歌词内容,更应当注意巧妙设计出难以展现的歌词。《柳树姑娘》中的第一句歌词:“柳树姑娘,辫子长长。”在表现柳树姑娘时,用漂亮的蝴蝶结装饰柳树,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柳树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在柳条中呈现出一条用柳树枝条编的长长的辫子,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歌词中“辫子”这一词。2)图谱的介入。既要调动幼儿的兴趣,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图谱的使用价值,关键就在于图谱的适时介入。教师在组织《柳树姑娘》这一歌唱活动时,图谱是在教师第一次范唱后介入的,教师可提问幼儿在老师的歌声里听到了什么,通过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谱。

(3)巧妙学唱。幼儿的学习过程不应有过重的教学痕迹。如何在充满趣味性的活动过程中保证幼儿能学会唱歌曲,是歌唱活动的难点之一。教师在范唱歌曲前可以适当地提醒幼儿仔细听老师范唱。在范唱过后,教师可向幼儿提问:“你在老师的歌声里听到了什么?”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范唱相应的乐句。教师还可以使用其他语句帮助幼儿学习歌曲,比如:“你觉得歌曲中最好听的是哪一句?带着你的好朋友一起唱一唱!”“你觉得最难的一句是什么?请你的好朋友帮助你!”在《柳树姑娘》的歌唱活动过程中,教师发现少数幼儿对最后一句“多么漂亮”的掌握较为困难,于是让会唱的幼儿带领集体学唱以及好朋友帮帮唱等多种方法来学习和巩固,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

(4)多样的巩固练习形式。歌唱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幼儿巩固新学歌曲的环节少不了多种歌唱形式的出现,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柳树姑娘》这一歌唱活动中,教师使用了以上多种歌唱形式,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还让幼儿接触了衬唱的特别唱法。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一组唱原唱,另一组在第一组唱完一句后衬唱“沙、沙、沙”,使他们在有趣多样的巩固练习中学会了新教的歌曲。

(5)情感教育的引导。情感教育可以说是所有教育领域中都应该重视的部分。作为教师,应该注重活动过程中情感的投入。在歌唱活动中,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激励性语言去帮助幼儿提高学习效率。除了语言的激励,教师还可以时常给孩子一个肯定的眼神或是鼓励的微笑。《柳树姑娘》的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尤为注重情感的投入,让美妙的音乐与美好的情感相融,让幼儿体验不一样的歌唱活动。

三、结束语

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拥有一个美好的活动过程,更应当懂得去反思活动中的不足以及其产生的原因。对于《柳树姑娘》这一歌唱活动的组织,教师也有自己的短板,即不知音乐的介入该在何时,说明教师还缺乏对这方面的思考。因此,如何组织好幼儿园的歌唱活动,还需要所有的幼儿教师共同探索与努力。同时,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累教育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以及专业素质,才能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广。

参考文献

[1]程英.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问题的检视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12).

上一篇:股东退出公司的协议下一篇:我对发展樱桃产业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