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的民俗文化

2024-06-25

枣庄的民俗文化(通用9篇)

篇1:枣庄的民俗文化

我心目中的民俗

我来自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山东枣庄,枣庄又分为五区一市,其中,台儿庄区就是我从小生活的故乡。台儿庄是一个历史悠久、民俗文化非常丰富的地方,近些年来正在修筑的运河古城更是把鲁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彰显的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经过我的一番回想,把儿时零散的记忆归纳总结,终于写出了这篇关于那昔日岁月的点滴民俗。

首先从“打春”时胳膊上带的“红公鸡”说起吧!“打春”就是立春,但老辈人为什么都说“打春”呢?仔细一想,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生动得多。“打春”就意味着闹春,闹腾个红红火火,闹腾出威威风风,看来这春还真是打着好!再说说这“红公鸡”吧,公鸡一般在早上打鸣,被视为早晨的象征。俗语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公鸡又被引申为春天的意思,“打春”时在胳膊上带个自家缝制的“红公鸡”,即为迎春之意,又名“迎春鸡”,多为红色或黄色,象征着吉祥如意的迎接新的开始。

细细想来,这样一个小小的风俗竟然有那么多的寓意,细到每个字都有它的象征,都带着人们对来年寄予的美好期望。老辈人对生活的用心和认真态度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所望尘莫及的!

一谈到民俗,不得不说的是婚庆习俗。“烧喜纸”即婚庆中十分重要的习俗之一。新婚前一天,新郎和族里的男子要去祖辈的坟前上喜坟,但新娘是不准去的,在古时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中,只要是女人,不管是自家姑娘还是娶回来的媳妇都是不能到坟上去上坟(烧喜钱)的。出嫁的女儿每逢节气的时候要把火纸(纸钱)送到自己的兄弟家,由兄弟或侄子到坟前去代烧。“烧喜纸”时要带上酒、水果馒头等祭祖的物品,跪在祖辈的坟前,点燃喜纸,念叨最近家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如金榜题名、结婚生子等都要到祖辈坟前小叙一番,这也是我们鲁南地区、北方大院的重要风俗之一。

如今,台儿庄古城的重建使民俗文化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联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可是,重建的古城真的能挽救日渐远去的民俗文化吗?当曾经的民俗变成舞台上商业性的表演;当曾经约束人们的习惯变成老人口中的故事,又随着老人的逝去而成为历史;当散发着古朽气息的晚清残垣断壁被推倒,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人造古城拔地而起时,古城台儿庄的日益繁荣,台儿庄古城的渐渐远去„„

(二)台儿庄,鲁南明珠,运河重镇,我的故乡。似乎家乡的风俗只存在儿时零散的记忆中,如同泛黄的老照片,偶然翻开,亲切又遥远。

打春时,老人会在孩子的胳膊上缝上个用布头做的公鸡,何种典故已无从考证,只依稀记得那鸡叫迎春鸡,也许是去旧迎新,祈福纳祥的意思。大多色彩明艳,憨态可掬,在厚厚的棉袄上招摇。婚丧喜嫁总是和风俗分不开的,在我们那,烧喜纸也算是独树一格的习俗。在结婚前的一天,新郎在吹吹打打的乐声中,到本家故人的坟头上燃鞭炮、烧纸钱,然后在一个侄子的陪同下,庄重叩头,敬酒,一来请祖宗也喝杯喜酒,二来也有求祖宗保佑子孙之昌的意思。

如今台儿庄古城的重建使民俗文化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越发频繁的出现在媒体上。可是,重建的古城真的能挽救日渐远去的民俗文化吗?当曾经的民俗变成舞台上商业性的表演;当曾经约束人们的习惯变成老人口中的故事,又随着老人的逝去而成为历史;当散发着老朽气息的晚清残垣断壁被推倒,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人造古城拔地而起时,古城台儿庄的日益繁荣,台儿庄古城的渐渐远去„„

篇2:枣庄的民俗文化

富的实物资料。揭示了七千年前先民在薛河流域定居、繁衍的状况,为黄河下游的东方文明找到了渊源。

第二,开创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枣庄地区出现了三位著名的科技倡导者和践行者:造车鼻祖奚仲、科圣墨子、巧匠鲁班。

第三,丰富和繁荣了城邑文化。夏商周时期,大量城邑出现,标志人类文明进入新阶段。枣庄境内

城邑文化体现了土著文化特点,还受到商、周文化影响。

第四,发展了两汉经学,创造了汉画像石艺术。汉代,儒学成为官方哲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上升为显学,儒家典籍成为士子必读书目。枣庄是汉画像石艺术的起源地、主要产地和命名地。汉画像石对后世的雕塑、绘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五,发展了南北交融的运河文化。台儿庄泇运河,从嘉靖年间提议,到全线通航,经历30多年,至今枣庄段运河仍能通航至杭州。台儿庄因泇运而兴,众多纤夫聚居一处,形成了纤夫村文化,复杂的人流、物流环境,迫使当地老百姓学习武术,保护自身安全,形成尚勇文化。第六,开拓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瓷器和土陶文化。中陈郝瓷窑址享有“中国江北第一民窑”的美誉。始

于北朝,终于明清,延续将近1400年,是山东乃至整个北方地区,最古老的瓷窑遗址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以煤为燃料的瓷窑。

第七,发展了辉煌的中国近代工业文化。19世纪末创办于枣庄的中兴煤矿公司,是清末最大的一家

公司和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中兴公司率先实施机器采煤,自备发电厂,自建铁路运输。还投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参与了多所大学的创办,是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股东。第八,丰富大战文化。台儿庄大战,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辱的第一次胜利,也是全

面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首场胜利,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首场败仗。台儿庄大战恢复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台儿庄遗留53处战争遗迹,是二战遗存最多的城市。

第九,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红色文化。铁道游击队和运河支队,抗战时期是枣庄本地的抗日武装,为

篇3:枣庄旅游文化软实力提升策略研究

一、旅游文化软实力概述

上个世界90年代,Joseph S.Nye首次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这一概念。他认为,通过自身吸引力使他人完成预想行动的能力,即软实力。最初应用于政治领域的这一理论逐渐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包括行政组织、企业管理等。旅游软实力是指本地通过自身吸引力,使潜在外地旅游者遵从本地文化并修订自身文化偏好的一种能力。这种吸引力是多方面的,除了旅游地本身的文化内容与内涵,还包括与其他地区地方的旅游文化对比、市场营销以及附属的文化产品。旅游的本质在于激发旅游者的文化欲望,并促使其亲身进入旅游地而得以满足。

二、当前枣庄旅游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分析

(一)枣庄旅游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分析

旅游资源丰富。枣庄是新兴的旅游城市。当地有着“鲁南明珠”的美称,风景名胜众多,人文古迹荟萃。在自然风光上,有着我国四大最,分别是微山湖湿地、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冠世榴园。在历史文化上,明珠璀璨,如七千余年历史的北辛文化,四千余年的城邦文化,近三千年的运河文化以及奚仲、孟尝君多位历史名人,此外还有多项民间艺术及特色小吃。另外,枣庄也是国内红色旅游热土,包括台儿庄、铁道游击战、鲁南战役等诸多红色经典。丰富而多样化的旅游资源是枣庄发展旅游的主要优势。在风景、名胜、人文及历史方面的多项资源使得枣庄旅游呈现出特殊的优势:自然与人文浑然天成,历史与现代相互呼应;较高的知名度;资源多样化,组合组群优势显著;资源的独一性及不可替代性。

区域交通优势显著。枣庄市属于山东省重点发展城市,同时也位于该省“济南-泰安-曲阜”的旅游线上,连接曲阜与徐州。从全国交通布局来看,枣庄处于南北交通枢纽,包括有京沪铁路及高铁、京福高速、枣临高速、104及206国道等。枣庄过境停靠铁路居全省首位;京杭运河穿境而过,港口及配套一应俱全。此外,枣庄目前已在全市开通了快速公交(BRT)。区域交通优势能够有效压缩旅游行程,从而促进市场的形成。

社会优势。由于资源转型的迫在眉睫,目前枣庄市已经当旅游产业作为了承接资源型城市的新方向。当地旅游发展氛围已经初步形成。自2009年以来,枣庄政府已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善基建;政策引导,转变职能。目前,枣庄每年都积极举办各类文旅商贸交流活动,特别是各类旅游宣传。此外,由于区域交通便捷,枣庄本地、所在四省交界腹地都有着众多的市场资源,辐射范围广。这也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枣庄旅游文化软实力的劣势分析

城市形象吸引力薄弱。城市形象排在了旅游观感的首位,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旅游形象的创建是建立在产业战略定位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产业营销所对外创设的形象,其主要体现为潜在旅游消费者的直观感知。由于枣庄旅游起步较晚(从2009年正式纳入政府规划),对外宣传不足,旅游配套功能不健全,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不到位。因此枣庄城市吸引力远远不及济南、曲阜等一级旅游地。从市场调研来看,目前来枣庄游客主要是探亲访友,约占总人数的50.62%,观光旅游仅约占18.71%,其他观光人群则为徐州、曲阜等地中转游客。另一方面,旅游产品的整合不到位,资源零散分散,缺乏具体的市场形象。“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名片初订立不久,其市场效应尚未形成。譬如台儿庄与墨子这两项资源尚无得到有效联系或有机融合,市场吸引力仍然薄弱。

旅游资源整合不足,产品化效能低下。虽然枣庄旅游资源丰富,但如何将它们进行有机融合成为了当前枣庄旅游产业最头痛的事情。一方面,虽然枣庄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是包括墨子在内诸多名人故里。但是这些无形的人文资源缺乏具体的载体,开发难度大。譬如,墨子墨家可同孔子儒家齐名,但却并没有像孔庙这类大型建筑群。缺乏现实的载体,使得旅游资源难以有效转化为产品。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枣庄有着多个自然风景景区,但是其开放程度与配套服务远远不足。虽然景区面积大,但是由于行政管理的限制与开发的不足,导致游客游玩空间过小。而冠世榴园的游玩主要集中于夏季开花,季节性过强;且游玩区域也几乎仅限于青檀寺及观光塔两处。

资源开发粗放,旅游精品少。虽然枣庄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由发展眼光的局限,各地各处盲目地开展复建的情况突出。致使当地旅游始终停滞于“小而全”的低水平发展,旅游产业难以上规模。以优美风景为主体的线路和景区,无法做到优势互补,旅游线长期没有太大的变化,景点单一、陈旧,且差异性不突出,吸引力逐渐减弱。观光型产品多,休闲类和特种旅游产品少,旅游资源功能结构相对单一,游客参与性、体验性较差,满意度不高。譬如在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温泉度假等诸多类型建设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复制与同质。这种产品的趋同性,直接降低了枣庄的旅游软实力。在随机调查中笔者发现,目前外来游客对枣庄旅游的整体满意度仅有68.51%,其中住宿为72.61%,餐饮为62.05%,购物为66.94%,服务为61.57%;其次是游览为62.28%,娱乐为70.14%;再次是长途运输为46.92%,市内交通为44.37%。

三、枣庄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目前枣庄市已经确定了“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名片,完成了资源的统一定位。在后期的实践中,枣庄应当积极围绕优势资源,立足城市发展的宏观大局对外积极树立这一城市形象,从而提升旅游软实力。

(一)加快三大转型,塑造古城水乡旅游形象

枣庄目前已经应当积极推进环境、产业及城市功能的三大转型,配合旅游城市的建设。首先积极争取国家资源转型债券,吸收民间资本,构建生态保护与建设机制;改善基建,完成环境治理,逐步摆脱“煤城”印象。其次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弱化资源型产业,以运河物流、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积极承接替代。全面打造古城重建,构架旅游精品资源。再次,围绕城市水乡古城名片,整合矿区布局,加强城市功能建设与互补,推动组团发展。枣庄旅游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旅游资源的一体化整合,并形成以古城景区为核心的,向外辐射的旅游区带。枣庄应积极立足现有精品,将台儿庄古城、运河古城和江北水乡作为核心,积极构建枣庄旅游三角。以还原历史战役为着力点,积极重建台儿庄古城;以还原商贾文化为着力点,积极重建运河古城;以还原“汪”渠相连的城市水系景观为着力点,构建江北水乡。

(二)依托优势资源,打造精品景区分片式发展

景区品牌是旅游产业的核心所在。品牌塑造差异,精品铸就品质。枣庄应当推动精品化战略发展,树立起“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发展目标。发挥精品景区示范作用,对各示范点的特色进行调查研究。构建龙头景区示范片,纵深推动旅游资源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形成具有枣庄特色的旅游精品。使枣庄旅游形象和品质得到彰显,进而塑造起枣庄独有的旅游品牌。目前枣庄旅游产业呈现为明显的分散特点,满足多样化特点但缺乏组合互补优势。因此当地应当积极依托独一性资源着力开发高品位景区。目前枣庄已经有八个4A级景区。笔者建议,依托4A景区,积极协调组合同类景点资源,以高规格、大规模的构建思路,积极组件精品景区群,带动各片区旅游发展。枣庄市应当积极遵从园区式开发、板块式打造、组团式发展的机制进行规划建设。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枣庄旅游国内外知名度

枣庄的整体营销旅游业是一个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是一个具有较强关系的综合性产业。确立城市名片只是对外形象塑造的第一步。今后枣庄还应当大力创新宣传模式,除了以当地自然景观及人文风情为主题进行拍摄电视广告和宣传片等;设计明信片、画册、挂历,编制书籍;举办推介会、公众演出、旅游咨询等外,还应积极开展旅游电子商务。建设旅游网站;与新浪、网易等网络建立城市联盟,如新浪——枣庄,大力增加枣庄旅游的点击率和浏览量,不断扩大枣庄旅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在专业旅游网站上建立链接。枣庄网上旅游服务主要包括门票售前服务、网上旅游交易、网上支付、售后服务等。同时在枣庄旅游网站上发布旅游招商信息和旅游企业信息等。

(四)加强政府主导,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目前枣庄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枣庄政府应将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到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上,将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根据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围绕“江北水乡·运河古城”这一理念,着力打造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政府主导,应当是行政引导而非包办。枣庄政府在应当加强统一规划、领导组织,从而有序地快速地推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旅游服务系统,从而实现游客的内在需求和旅游相互作用。不断加强枣庄的旅游信息、旅游营销、旅游线路、旅游商品以及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服务设施等综合配套建设。加快枣庄旅游服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建立和完善枣庄的旅游企业制度。通过组建旅游企业集团为发展出口,不断推动枣庄旅游企业股份制改造,从而促使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创新旅游产业资本筹集及利用模式。积极协调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强化枣庄旅游产业基础。积极协调新兴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以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构建各产业协调发展的整体框架。此外,通过设立枣庄旅游特区,针对枣庄各个旅游景点的具体情况,在投资、管理等多个方面制定有效的发展政策,适当采取政策倾斜,恰当引入市场化管理运作,全方位促使枣庄旅游业能够蓬勃发展起来。

四、结语

篇4:枣庄地区地名文化诌议

关键词:枣庄;齐鲁文化;地名;历史变迁;儒家文化

地名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其他承载因素相比(如语言、仪式、书籍等),地名更具地方特色,同时也更具稳定性与延续性。在看似简单与杂乱无章的地名背后,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因素,也真实地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因此,对一个地区的地名进行文化的分类研究,将有利于揭示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有利于我们理解该地区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变迁,同时也有利于旅游经济、历史教育及其他经济社会方面的综合发展。本文将主要从地形地貌与居住文化、齐鲁文化与历史传承、儒家文化与宗法制度等三个方面对枣庄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地形地貌与居住文化

地名的形成首先源自于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认知,它不仅代表着生长于此的一代代枣庄人民,根据他们所居住处的地形地貌对大自然表达出的崇敬与敬畏之情,也反映了古代枣庄人们对于居住地的选择偏好,并以此发展出他们独特的居住文化。纵然历经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但是,这些以地形地貌来命名的村庄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之中却顽强的将自己原有的名字保存和延续下来。因此,透过这些地名,我们不仅能够对枣庄的地形地貌有一个感性上的认知,而且也能够从文化的层次去把握枣庄的居住文化,了解它的历史变迁。

枣庄地处鲁南,位于苏鲁的交界之处,是山东丘陵向淮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因此,这也使得枣庄地区的地形地貌既具备山东丘陵的粗狂,也有着江南水乡的温柔。枣庄是山东省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正是因为水资源丰富,历史上的枣庄人便可依水而居,这就使得枣庄地名中出现众多以“泉”(如薄板泉村、石泉村等,因这些村落有泉水自石板缝中流出而得名)、“井”(如古井等)、“沟”(如沙沟、八里沟、泥沟村等)、“涧”(如双山涧、涧头)等命名的地名。这些地名不仅反映着历史上枣庄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重视及热爱,也反映出枣庄集丘陵与平原于一体(如“涧”本身就反映了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因水而成涧)的地貌特征。

二、齐鲁文化与历史传承

作为特殊词汇的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地貌、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特有名称,地名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们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显示出相当的地域特征(王彦,2002)。枣庄有着悠远的历史文化,境内的北辛文化距今就已经有着7300多年的历史,古滕国、薛国的故城等就分布在枣庄的境内。如滕州,早在西周时期就是滕国及小邾国的故地,因此枣庄人们以滕州来怀念这段久已远逝的历史。

枣庄地处孔孟之乡的鲁南大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之一。除了儒家文化的先辈们,枣庄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譬如春秋百家争鸣时期以“兼爱非攻”思想为著称,至今仍影响深远的墨子就出生在枣庄地区,并主要以枣庄地区为其思想的传播地。墨子重视生产工具等“器”的发展,反映了当时下层人们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此外,战国时齐相孟尝君、“毛遂自荐”中的毛遂、“凿壁引光”中的匡衡等都是枣庄历史文化名人的代表。今天,人们仍然可以通过这些枣庄地名来理解枣庄过去璀璨辉煌的历史文化,也能够通过地名来怀念这些至今仍对中华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

以枣庄的西匡谈为例,这里不仅是西汉匡衡的故里,也是其谈经论道的场所之一。为纪念这一代文化名人,枣庄的人们世世代代以“西匡谈”来体现枣庄人对齐鲁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体现着枣庄人们对于这位圣人的敬仰之情。此外,还有贾泉(明代建村,始名上楼,后因贾三近于村东北隅北石壁上刻石,横额“石屋山泉”后人称此泉为贾泉,村遂改今名)、棠阴(清乾隆年间孙姓所建,取“甘棠遗爱”之意命名)、王开(因元代经略大元帅张良弼于滕城东南房家祠设馆训蒙,遂建村名王开,取义“王开者,吾开也,吾子孙后世必有兴者)、金河(以战斗英雄陈金河命名)等(参见曲春晓,2010),这些无一不反映着枣庄大地齐鲁文化的熠熠生辉,反映着枣庄人们对于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视。

三、 儒家文化与宗法制度

历史上,枣庄地区与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一样,受宗法文化影响深远,人们有着很强的对于姓氏、家族等的宗法观念。作为具有丰厚齐鲁文明底蕴与儒家文化传统的地区之一,传统的儒家文化不仅对枣庄地区有着深厚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宗法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毋庸置疑,儒家文化与宗法制度对于枣庄地区的人们影响尤深,这深刻的体现在其地名文化中。

作为社会结构中一种表示血缘关系的符号,姓氏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姓氏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是宗法制度的主要体现。“家”与“姓氏”的重要性不仅一直影响着生活在齐鲁大地上的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也将这种重要性反映在地名之中。仅以枣庄市的泥沟镇为例,在这个拥有55个行政村的乡镇里,就有29个村子的名字与姓氏紧密关联,占该镇村庄总数的52.7%,它们是:鲍楼、鲍庄、丁楼、东黄庄、南黄庄、冯湖、郭庄、郝湖、贺庄、洪庄、胡洼、霍庄、姜庄、孔河湾、马河湾、刘桥、马庄、宋铺、田营、佟庄、汪庄、吴戴庄、腰里徐、杨庙、姚庄、张山头、赵庄、吉(姬)庄、良(梁)庄(参见曲春晓,2010)

四、小结

地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以地名为切入点,通过对枣庄地区地名背后所蕴含意义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还原历史上枣庄的地形地貌特点与居住文化,而且还可以窥见巍巍大地上,齐鲁文化的历史传承,亦可以体会到儒家文化与宗法制度对枣庄社会人文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枣庄地区的地名中不仅包含了当地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也反映出齐鲁大地的历史变迁与社会转型。虽历经改朝换代与频繁战争,虽饱经大自然的水、旱等诸多灾难的影响,甚至原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奔波流散,赋予其独特名字的先人也流散他乡,但是,枣庄地区的地名变化却相对比较缓慢,一些地名甚至被顽强的保留和延续了下来。也正是因为这种历史的延续性,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才得以看见齐鲁文化的本来面目。

地名中体现出来的这种历史传承与社会发展,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思索和努力去完成的一项工作。因此,加强对枣庄地区地名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的梳理与研究,大力传承与弘扬枣庄地区的地名文化,将不仅有利保护枣庄地区的老地名与齐鲁文化遗产,而且有利于全社会更好地认识和传承齐鲁文化。同时,保护好枣庄地区的地名文化这样一种鲜活的,有时代意义的文化遗产,也将有利于枣庄地区旅游文化的发展,这将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枣庄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如龙. 汉语地名学论稿,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2]曲春晓. 枣庄地名文化内涵初探. 青年文学家, 2010, (19).

[3]山东省地名研究所编制. 山东省地名志. 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1999.

[4]王彦. 山东地名中的山东方言.民俗研究,2002,(2).

篇5:枣庄的民俗文化

1、在中国历史上,从春秋到秦国统一中国之前的这段时间,被叫作战国时期。

2、清代满族的兵制是八旗制度。

3、中国的种茶、制茶、煮茶、饮茶法是隋唐前后传到曰本、朝鲜的。

4、被称为“汉语托福”的考试是汉语水平考试(HSK)。

5、西汉时期,由司马迁写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中国古代神话非常丰富,其中以《山海经》中为最多。

7、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8、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诗歌。

9、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的作者是白居易。

10、由《家》、《春》、《秋》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

篇6:枣庄名吃枣庄特色

(本文由枣庄论坛整理)四喜丸子

(1)先将猪肥瘦肉剁成小肉丁,放入盆内,加入精盐,酱油、料酒、自做料水、葱、姜、蛋清搅拌,团成大丸子,全蛋湿淀粉,放入碗内搅拌成糊。

(2)锅内放入白油,中火烧五成热时将丸子逐个沾满糊,下入油中,炸至呈黄色的捞出。

(3)将蒸锅放入葱姜垫底,丸子放在上面,中火烧沸蒸三十分钟取出,放在汤盘内,将原汤放在锅中,加入湿淀粉、料酒、花椒油、将汤法浇在大丸子上。

特点:色红个大、鲜香软嫩、入口即散,常用于喜寿宴席。含羞鱼球

鱼球制作的原料、配料和方法

原料:精选白鱼、草鱼、鲤鱼三种鱼的肉适量葱、姜、蛋清、味精、精鱼、葫椒粉、料酒、香油适量

制作方法:

取三种剃骨的鱼肉,用 肉机,粉或鱼肉泥后,放在盆里加剁好的葱、姜、沫,蛋清、葫椒粉味精、料酒适量用手搅拌约十分钟后在加精盐适量,继续搅拌,直到鱼内陷上劲发亮止,扣或四喜丸子状,放进预热的油锅内(花生油)逐渐加热,用勺搅拌约五分钟启,成金黄色即成。

特点,球大、好看、易消、外焦里嫩给人奇感,爽口的享受。山药丸子

山药又叫薯芋,薯药,原名叫薯蓣。山药营养丰富,含有较多的糖分和淀粉,植物蛋白,还含有上些具有较高药价值的营养成分,是一种良好的滋补性蔬。如经常食用,即能增补人体的营养,又可健美肌肤,补贤填精,是理想的长寿食品。

山药能配草菜作辅料,更能单独作。适合与肉同烧,拔丝、蜜汁、蜜焖、制泥、作陷等熟调技法,特别作“拔丝山药”历史更为悠久。

山药刃子是与草拾配制成,成品口感滑嫩,老少皆宜,其做法:将山药、猪膘油、葱、姜、切米粒壮、加精盐、味精、淀粉、鸡蛋接一个方向搅拌上劲、捏成大小均匀的丸子滚上淀粉,下九成热水中,煮熟装盘即成。老东门老公鸡

老东门老公鸡选用山里农家散养的二至三年老红公鸡,此鸡常年在田间觅食、奔跑,饮山涧溪水,从而鸡体雄壮健康,朝气勃勃,因此老东门炒鸡经过严格的加工程序和精良的配料(如选阴历7月7日以后采摘的花椒,树龄8年左右,并且要求不施有机肥、迎风朝阳,在山坡上生长的花椒树、作为必选原料,以及大料,自发酱等等)出锅的鸡、色泽酱红、芳香四溢、酥烂可口、其香美言不能誉。老东门老公鸡有六大特点:一鲜:鲜活现宰。二净:不活、不精神的鸡不用。三补:健脾开胃、强身壮体、炒鸡肉含胶汁、钙质较丰富、适合少年老人食用。四和:人和、味和、万事和、五味和则百味香,炒鸡正因其用料考究,做工严谨,从而达到五味调和、至情至理的妙景。五爽:炒鸡切大块、上大和盘、即热辣又香咸、吃的两手油,吃的一身汗。羊肉汤:

枣庄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出过匡衡、墨子这样的大人物,侠肝义胆的铁道游击队当年就战斗在这里,台儿庄大战让日本鬼子丧胆。这里有万亩石榴园,有国家级森林公园——抱犊崮,还有全国少见的熊耳山大裂谷。这里盛产煤、石膏、铁等,素有煤城之称。有连绵不断的山岭,各种林果遍布全市,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农产品闻名全国。这里的农民喜欢养羊,这里的人们更喜欢吃羊。因此,羊肉汤也就成了枣庄的第一名吃。

枣庄羊肉汤首先在选羊上很讲究,要选上等的山羊。在配料上也很有一套,据说烧羊肉汤都是在夜间,老板要偷偷的放十几味中药和数种调料,至于加的什么,那绝对是秘密。在煮的火候上也要掌握的非常好,过了有些腻,欠了不适口,要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煮熟了,要分门别类放置,选最好的羊肉加上辣椒、芫荽、味精、醋等佐料就可以装盘了。厨师的刀工也要最好,肉要切的非常薄,要均匀。

枣庄人可不是为了吃羊肉才进羊肉汤馆的。虽然要点一道热调羊肉,还要来一盘花生米,最好再上瓶白酒,但更主要的是不能不上清汤。这清汤啊就是加了十几种中药和调料煮了好几个小时才烧好的,浓浓的,乳白色,象是新挤出的羊奶。只所以叫它为清汤,是因为在汤中不加盐、味精、酹油、醋等,清淡,爽口,味美,营养丰富。喝上一口,有荡气回肠之感,喝上一碗,使人一下子精神百倍,喝上两碗,滋阴壮阳,补气通血,再喝一碗可益寿延年。只要你有肚量,能喝几碗就喝它几碗。

薛城冬枣:

果品中的佼佼者,从果实上分为光圆型与扁圆突棱型两种,圆型冬枣果实光滑,果肉脆甜;扁圆突棱型冬枣果实有不规则的突起,果肉肉绵而甜。冬枣霜降前成熟,品质优良而身价倍增,堪称薛城一秀,现已注册为“雪丹”牌商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张庄石榴:

张庄石榴栽培历史600余年,面积大8000余亩。大青皮果大味甜、耐贮运,远销京、津之地;大红袍单果重达千克以上,粒粒透明如玛瑙,以其美观艳丽、汁多味浓著称“九州名果”,1987年进京参展,被誉“京华一绝”、“一大奇果”。年改称薛城县,1962年建置薛城区。

临城桃:

百多年前就形成集中产地,后战火频繁,临城桃资源已近灭绝。农艺师周瑞芳在陶庄镇吴村发现8棵临城桃后代植株,经山东省果树专家现场考察评议,确认其性能优良,列为古老良种桃,系薛城特产名果。临城桃早熟丰产,是同龄水蜜桃单株产量的3.7倍,品质上等,果肉乳白,密甜多汁,果型大,平均重250克,最大单果重370克,果品艳丽,耐贮运,上市期恰逢瓜果空挡。

五香猪蹄:

薛城金虹食品厂特色产品,该产品经10余道制作工序,40余种调料加工而成,其外形色泽金黄,气味芳香,含有高蛋白、低脂肪等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食用五香猪蹄具有开胃健脾、消淤化积、延衰健美之功效。

南石驴肉:

产于南石镇石菜村,已有200多年历史。制作时精选健壮老驴肉,配天然中药材20多种,用多年老汤文火炖6-8小时即成,所产驴肉色泽深红,味道鲜美,口感纯正。驴肉性温偏凉,可常年食用,还可医治部分妇科病,其中驴鞭为大补品。传人张建国小作坊制作,日产驴肉150多公斤。南石驴肉为枣庄名吃,名扬周边地区,部分产品已销往深圳、广州等地区。

鲁南煎饼:

盛产于薛城区,是当地人们生活中的主食。主要制作原料以小麦、高梁为主,兼有大豆、玉米、地瓜等,煎饼主要种类有;麦子煎饼、高梁煎饼、玉米煎饼、芝麻煎饼制作方法简便,口感好,耐储存。

薛城糁汤:

篇7:枣庄游记的作文

今年是建党XX周年,我国掀起了红色风,我们学生也不甘落后,这次我们小主人报记者团就去了红色革命根据地--枣庄。

我们访游的第一站是微山湖湿地。一到那里,一股水气便扑面而来。水时有时无,一片片的芦苇簇拥着小桥。我们走在小桥上,突然眼前一亮,水面渐渐开阔了。只见一片片托着晨露的菏叶漂浮在水上,荷叶中间还亭亭玉立着花中仙子--荷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然盛开,个个像婀娜的少女,向人们摆弄着她们多姿的身材。通过导游的介绍,我还知道了美丽的蓝荷花和稀有的菊荷花。

坐船穿过湖水,再走过一片茂密的芦苇地,我们来到了小李庄。走在茂密的芦苇地里时,我眼前突然浮现出了穿行在芦苇地中打鬼子的场景,不知不觉感觉自己也成了游击队的英雄,走起路来也就有了精神。在小李庄我们观看了吴桥杂技,看到了有趣的狮虎表演。训练有素的狮子和老虎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时而站立、时而爬梯子,这些对它们来说都是再简单不过的了,它们还做了不少高难度的动作哪,比如:钻火圈、鞠躬等。吃过晚饭,我们入住到宾馆后,便和小主人报枣庄站的小记者们一起学唱红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歌的曲调并不复杂,却很感动人心,我们大家一起唱响时,不禁能让人感受到铁道游击队热血沸腾地与日伪展开殊死搏斗时的那种英勇精神,这种精神很是激励我们。

第二天的访游,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泡温泉了。温泉各式各样,有清水温泉、红酒温泉、牛奶温泉、芦荟温泉、瓜子油温泉、玫瑰温泉等等。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我们最喜欢玩水了,不会游泳的同学坐在浅水里用脚拍打着水,而我们这些会游泳便像小鸭子一样在水中钻上钻下,潜在水中嬉戏打闹,蛙泳、自由泳、仰泳,尽显风采,好不开心。

第三天一大早,我们便乘车去了枣庄最有名的小庄--台儿庄,因为在那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听老师说,台儿庄战役是继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又一次巨大的胜利,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我们在战役纪念馆中观看了很多当时战争的图片和那些老式武器,很英勇、很激烈。时过境迁,却依然能鼓舞我们的士气,都想像他们一样做时代的英雄。关于台儿庄名字的来历数不胜数,小庄古香古色,木式建筑随处可见。我们还参观了台儿庄的酒楼馆,酒楼馆里有很多酒器,形态各异,但最有趣的还是象棋酒杯,表面上看是象棋,其实里面装的全是酒。两个人下棋,赢对方一颗棋,就喝一象棋盅的酒,一盘棋赢了,赢的人也就醉了,这就叫作“赢棋醉酒”,很有趣吧?

篇8:枣庄的民俗文化

“校史文化”酝酿“温馨基本色”

80年的办学历程让该校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这是学校珍贵的办学资源, 更是不可多得的校园文化资源。该校坚持“以昔为镜, 昔为今用;以昔为友, 与时俱进”的思路,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着力打造极具特色的“校史文化阵地”, 在校园里用心酝酿“温馨的基本色”。

另类校史展览, 描绘“温馨色带”。该校专门在综合楼的两层楼道里建成了校史长廊, 将原本应该陈列在校史展室的各类展板悉数搬了出来, 原本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陌生人”顿时成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老熟人”。学校的“办学历程”、“文化理念”、“历届知名校友”、“校友书画精品”等各种校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激励作用和感染价值在“温馨的距离”中自然挥发。

创新校庆主题, 突出“温馨色块”。该校坚持举办不同主题的校庆活动, 为走出学校的师生们创造重返校园的机会, 让他们重温昔日温馨的时光, 了解学校的发展和困难, 再续师生情缘;为在校的师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展示自我才艺, 交流彼此成长的感悟, 使广大师生再一次熟悉学校历史和发展脉搏, 增强“我是实小人”的自豪感、凝聚力和进取心。

体验校史教育, 渲染“温馨色泽”。该校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一直注重强化学生的“温馨体验”, 以“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母校”为题举办主题征文、绘画、摄影、书法活动, 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共鸣;以“母校, 我为你骄傲”为主题, 举办主题演讲活动, 并将演讲稿编撰成书;以“今天的实验人”为主题举办MV短片征集活动, 展现师生的多彩生活;举办“校史知识抢答赛”活动, 加强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和认识, 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举办主题文艺演出, 展示现在, 畅想未来, 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一次洗礼。

“环境文化”凸显“温馨三原色”

优美的环境文化, 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同时, 也是学校日常教育的载体。为此, 该校坚持“因地制宜, 统筹安排, 整体规划, 合理布局”的思路, 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 充分挖掘学校一切可挖掘的潜力, 全面提升校园环境育人水平。

亭台相间, 遍布“红色的励志”。走进校门, 光彩亮丽的门厅旁边是新确立的寓意深远的校训、教风和学风;大型主题塑像“奠基之书和智慧之匙”衬托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巨幅的文化墙已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光彩亮点;各类安全警示标志、师生守则规范、公示栏、意见箱、可移动警告牌, 时刻向人们展现着该校的文明之风和诚信理念;“培养走向世界的中国人”、“让每个孩子都拥有梦想”等文化理念, 以标语的形式醒目地展示在每座教学楼的正面;10多位历代科学家的坐像伫立在绿地花圃中;校园里花果飘香、树木葱绿, 师生亲自动手设计的假山、亭台错落有致, 名言警句、各种科技文化知识挂图恰到好处地张贴、悬挂在墙壁、走廊、角落里, 身处其中, 不经意间就会得到美的享受和文化的陶冶。

书香扑面, 不乏“蓝色的陶冶”。该校一直注重“书香校园”建设, 让书香浸润校园, 为师生的生命发展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一是注重读书环境营造, 建立班级图书角, 竞选班级图书管理员;举办校园图书交流会, 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开辟电子阅览室, 拓展阅读空间;利用校园局域网开设读书论坛, 向师生推荐好书。二是积极开展“每周一诗”诵读活动、“每周一星”评奖活动、“阅读童书、亲近文学”教学研讨、师生阅读考级等不同形式的师生读书活动, 使他们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从书籍中寻找到生活的榜样。

网络规范, 常显“黄色的警示”。该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威力, 把各种繁琐的教育主题幻化成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网络文化资源。开设“师生承诺网络榜”及时警戒不良言行和倡导文明行为;设立“爱心网站”, 把特殊学生的具体困难通过文字、图片、数据等形式形象地体现出来, 避免在教育活动中出现不必要的疏漏;开设“诚信门诊网站”, 学生不论是自己做了错事, 还是看到同学犯了错误, 都可以通过网络到“门诊”去寻求及时的治疗, 并且再也不用像原来那样的担心和顾虑……

“课堂文化”挥洒“温馨主色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课堂文化无疑具有独特而又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此, 该校从打造有效课堂入手, 逐步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课堂文化特色。

立足“成长的温馨”, 完善课堂反思。“课前反思”让集体备课个性化, 不能原封不动地拿来就用, 而是在上课前结合自己的班级、学生实际细心揣摩, 精心调整、修改, 才能进入课堂;“课后反思”让“每课一得”成为现实;“单元反思”引导教师对自己的周期教学活动再梳理, 再比较, 更好地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现在教学反思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 学校也从中择优汇编成100多万字的反思专集, 现已成为全校教师交流学习的校本研究和培训资料。

追求“共享的温馨”, 推行网络备课。该校全面实行网络备课, 过去备课是单人单机操作, 现在有的学科组多人多机同时在网上备课, 小组合作。先由备课组长规定内容、落实到人, 再由备课人自主备课, 最后是集体研讨。每一个环节都注重发挥网络快捷、同步的优势, 突出“说”、“议”等互动环节, 大家积极参与讨论, 主动补充修正, 实现了资源同步共享, 既节省了时间, 又提高了效率。网络备课强化了研究教材的过程, 促进了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提高, 每位教师都要经历个人备课、集体备课, 再到整理教案的全过程。

培育“互助的温馨”, 变教案为学案。该校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多对教材、学生进行分析, 多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多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 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调动学生个体的认知积累、情感积累, 使每位学生都得到自主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调动学生个体的认知积累、情感积累, 使每位学生都得到自主发现、发展、丰富、提高。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 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又视学生为朋友, 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 共同发展。

“班队文化”培育“温馨对比色”

该校在和谐校园创建中, 注意以班队为单位培育富有个性的班队文化, 带动班队工作更为有序地开展。

练好“规范的对比色”。通过师生同起“班名”、共选“班级格言”, 让每个班队的师生拥有一个共同的努力方向, 在此基础上创作自己的班徽、班歌、班旗、口号, 形成自己的班队个性;在教室内布置一些盆景、板报, 还有一些温馨小物件、小装饰, 营造一种温馨的环境;从班队内部开始做好行为规范, 结合不同年级师生的实际, 制定一个长期的思想教育目标和考核制度, 加强师生的集体观念和主人翁意识。

练好“风采的对比色”。该校充分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 开设了10余个兴趣小组, 举行了主题班会、写作征文等一系列评比;开展了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等主题活动。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活跃身心, 展示才华, 其协作能力提高了, 人际关系也改善了。各种书法、绘画、歌咏比赛使学生得到艺术的陶冶, 乒乓球、篮球等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使学生在协作中竞争, 使校园充满生机活力。

练好“评价的对比色”。一是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班队评价中,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习惯、创新精神等各方面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注意评价方式多样化, 大胆尝试自评和互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成长记录袋与课堂观察、管理评价和激励评价、改进建议与发展方向等多种方式, 倡导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

篇9:百工荟萃 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枣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枣庄市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枣庄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是枣庄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延续。为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枣庄市于2006年4月份成立了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和保护中心,并在各区(市)分别成立了区(市)分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带领下,对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截至2011年10月,枣庄市已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838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67项。其中柳琴戏和“鲁班传说”两项人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伏里土陶、“奚仲造车传说”、徐佩小鼓和洛房泥塑等19项入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同时,确立市级项目三批共122项;成功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个;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申报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人;确立了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4人。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跋 认真开展非遗的普查及建档工作 为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情况,枣庄市在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积极组织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了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情况及存在问题。在普查过程中,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库,征集非遗实物600余件,书籍200余册,编制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汇编(枣庄卷)一套,并出版了“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一书。 建立非遗代表作名录体系及传承机制 按照国办发[2005]18号文件关于“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的要求,枣庄市建立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现了与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衔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市政府批准公布,并报省政府备案,严格按照评审标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行认定。枣庄市自2007年公布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起,至今已公布了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效地保护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为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枣庄市对列入市级、县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承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 进一步加强非遗的研究、保护及传播 枣庄市积极组织全市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分类,制订和落实保护方案。以“鲁班传说”为例, “鲁班传说”广泛流传于海内外,其中以滕州市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近年来,滕州市高度重视鲁班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工作,市里成立了鲁班研究领导小组,开通了“中国鲁班研究网站”,成立了滕州市鲁班研究会,建设了鲁班功德堂,复原了鲁班造磨处、鲁班堤、鲁班桥、鲁班工匠营等历史遗迹,排演了大型历史剧《墨子与鲁班》,出版发行了《鲁班的传说》一书,为进一步弘扬“百工圣祖”鲁班的创新精神,挖掘和传承鲁班文化,建立了鲁班纪念馆。 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范围覆盖面广,这既体现了枣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非遗”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挑战。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枣庄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枣庄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信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媒体的广泛宣传、学者和民众的积极参与下,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焕发出更大的青春与活力。

上一篇:浅议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下一篇:桂林三日游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