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唐诗宋词里

2024-06-25

走在唐诗宋词里(精选14篇)

篇1:走在唐诗宋词里

唐诗宋词里的除夕

文人雅士过年,过的是一种情怀。翻一卷《唐诗宋词》,品味一下诗人词人的除夕夜,就可感受到他们那种情怀留给我们的意义深远。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是北宋苏轼的《守岁》,在古代,除夕有守岁之俗,俗名“熬年”。这既表达了对旧年的留恋,又寄予了对新年的希望,同时,以此来体会光阴似箭,更懂得珍惜年华。

一代天骄李世民的《守岁》似乎只有情调了:“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好一派君主与臣僚、宫女欢度良宵的`奢华景象。但太平盛世,怎能不让唐太宗神清气爽自鸣得意呢?因他历经半生戎马,才稳住江山,偃武修文。所以,他的守岁也守得别有洞天。

如果说李世民的除夕让你看到了盛唐,那么,王安石会让你感受到一个太平安稳的宋王朝:“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还有什么比百姓家家户户喜迎新春更令人欣慰的呢?同样是除夕,一个写宫廷,一个写民间。

写除夕的诗,要数唐代白居易最多,但让他终生难忘的是与挚友元稹的那个除夕夜,即《除夜寄微之》:“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子细谙。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想想,官休了,年过半百了,该与家人团年的时候却还漂泊在外,真不如人意。可这是属于他与知己交难元稹两人的除夕,属于两人共同的人生经历,所以彼此慰藉,并不孤独。对他们,官可以不做,但诗不能不写,看,无独有偶,元稹也有一首《除夜酬乐天》:“引傩绥旆乱毵毵,戏罢人归思不堪。虚涨火尘龟浦北,无由阿伞凤城南。休官期限元同约,除夜情怀老共谙。莫道明朝始添岁,今年春在岁前三。”试想,在那个唐王朝,一个除夕夜,两个男人,有感而发的文字,却都能代代相传,流芳百世,又是何等的财富?

“立春除夕,并为一日,此事今年创见……从教一岁大家添,但只要明年强健。”立春与除夕同为一天,实为罕见,却被宋代郭应祥撞上了,他立马写下《鹊桥仙》,说新年添岁反正是大家添,不用担心老了一岁,只要新年身体强健就好。好一个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与苏轼的《守岁》有着异曲同工之笔,一个强调时光,一个重视健康。

合上《唐诗宋词》,回味文人不同寻常的除夕夜,我们更有理由过一个好年了。

《除夜寄微之》是唐代时期作者白居易写的一首诗词。

《除夜寄微之》原文:

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子细谙。

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

《守岁》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篇2:走在唐诗宋词里

究竟是谁唱出黑灰色的之空,究竟是谁建造奶白色的村子,我翱翔在这里矫若惊鸿的唐宋诗词里,寻找我那随时种植随时绽放的古典风格情结。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钟爱那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的黯然情结,拥有这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点点哀绪。看不到的是你的样子,说不表的,是你的容颜。浅浅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让这宋词别有的若隐若现愁情别有一番情味地在心中。看到的,消失了;既来的,离开了。远处的侄子,你还行么?人会有生离死别,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如是说到。好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清楚这些梦中不知道身是容的人儿听见这话,会扬起如何的浮尘。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你是在宽慰我,让我别为盆友的离开而怅惆若失吗?对啊,水上井明月,天涯共此时。虽然墓霭沉沉,但仍楚天阔。万语千言,道不绝的,是满腔的壮志豪情;低眉信手,弹不绝的,是彻夜的无穷哀愁。走在生命的道上,洒下一颗颗离情别绪之种,用一滴滴快车春色秋月一样的晨露浇灌出一片片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展现出一幕幕的美景良辰!唐诗里的蕴意,亦不比宋词少一些唯美意境恬淡。宋词中的雅致,亦不比唐诗少几个方面雄浑壮观!

翱翔在这里风韵十足的唐宋诗词里,不免有些影响。一伸手,一股足间,洒下的,就是一片片奇美之花,溢释放出来斑斑点点绚丽多彩之风姿。我的古典情怀,在这其中应时而生。桃花宽裕,夏日逸趣,秋叶静美,冬季服装素洁,唐宋诗词,常给我无穷无尽形式美,为什么说间隔并并不是美,为什么说无要求便不成方圆,为什么说遗憾不可以挽回,为什么说有误仅有贬责信手拈来捻来的气壮山河,续续低语的女娲娘娘炼石,这时候无声胜有声的浅浅的焦虑,没念愿君安好,只求此情久长的牛郎和织女,都铸就出一个又一个的绚彩的诗情画意!

飞翔在这唐诗宋词中的丝丝精粹中,一股一股的恬淡涌进心间。采菊未落下来,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何偿并不是一种人之胜果,人生有一知心知矣,人生有一舒适安逸之居,亦足矣!无论忧虑怎样暗情生,但求不问世事安危处世,亦不可多得一种处世哲学!

篇3:唐诗宋词里的童年童趣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碎地声。”杨万里的《稚子弄冰》一诗,是写寒冷的冬季,一顽皮孩童用彩线穿住一块冰,提起当锣来敲,起初声音清亮,孩子越敲越得意,稍不留意冰块被敲落,碎了一地。让人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冬天,玩冰常玩得热火朝天。

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童趣诗较多,将儿童的生活淋漓尽致地再现,像一幅幅丰润有趣的画面。“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宿新市徐公店》一诗。诗中描绘了暮春的乡村,篱笆稀疏,小路幽深,花儿谢了,新叶初生,孩子们嬉戏着追逐黄色的蝴蝶,但偏偏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扑朔迷离,蝴蝶寻不到了,孩子们叹气逗趣,神态可爱。

古代孩子的乐趣并不比现代的孩子少,采莲蓬、放风筝、钓鱼、捕蝴蝶、捉知了等。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小时我最爱读此诗,因这首诗像我童年的录像,午后是安静的,蝉鸣格外响亮,我常赤着脚丫,轻轻走近粗壮的老柳树,屏神静气,踮起脚尖儿,用手悄悄捂知了,知了扑扇着翅膀在我手中挣扎……

刘克庄的《鸟石山》诗里的儿童很调皮“: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小时,天真无邪的孩子都做过“坏事”,白居易有趣地描绘偷莲的孩子“: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活泼稚气的小娃,趁大人不注意,一溜烟儿跑去河里偷采莲,却不知隐藏踪迹,孩子可真有趣。

唐代韦庄笔下的幼女很可爱,小女孩不到两岁吧,刚能听懂大人的话语,就像鹦鹉学舌一样学着说话,口齿尚不清楚,她会跟着别人喊父亲的名字,玩小车上瘾以至不肯睡觉。小女孩都爱漂亮,小衣服上因少绣一朵金花,夜里不停地哭闹。记录小孩的成长很耐人寻味。“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的《长干行》,写男孩骑着竹马,围绕井栏旋转奔跑,小姑娘则玩着刚从门前折回的青梅花枝,天真烂漫。“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是最真挚、最纯净的美好情感缩影。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写的小孩儿学钓鱼活灵活现,把自己藏在野草丛中,不让鱼儿看见,路人问他话,也不敢回应,怕惊动鱼儿不上钩。白描手法,浅显易懂,自然纯真,形神兼备,像一幅现实生活的剪影。

篇4:唐诗宋词里的方文山

采访方文山,是长久以来的宿愿,但前些日子,他一直马不停蹄地为电影《爱到底》做着义务宣传,使得这次采访一拖再拖。很多人认识方文山都因为他是周杰伦的填词人,但在他填词生命展开前,读的其实是编导班,志愿是当导演。

“大学念的其实是编导,但毕业后并未进入电影界,因为台湾的电影从业人口少,圈子很窄,一般人要想人行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才去当了作词人。想不到写了这么多年流行歌词后,绕了一个圈子回来,还是让我圆了导演的梦。这次是电影公司主动找的我,因为他们觉得我这个‘门外汉’会以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更能碰撞出一些闪光点。他们一开口,我立马就应允了。其实在我的填词生涯中,我一直都有留意和自修电影拍摄,自己常常找一些书来看,也有拍过歌曲的音乐MV。这次,终于有机会尝试自己一直不离不弃的东西了,我心里的确很高兴。杰伦见我当上了导演,也很为我感到兴奋。”

说来说去,填词竟不是方文山的最爱,不过是基于当年啃了些中国文学,对填词也有些兴趣,喜欢在工作之余练习填词。前前后后,写了大概百多首词寄到不同的唱片公司,希望能赚点外快。却万万没有想到,竟被宪哥相中,并签了约,这才成了职业词人。也正是在吴宗宪的公司,方文山才认识了周杰伦。

三个阶段

方文山说话的语调沉稳而缓慢,与他粗犷的外表形成浓烈的张力,如同武侠小说中的高手一般,内敛的外表下隐藏着深厚的内力。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似乎意味着一个波折的过去,入行前的艰难我们姑且不提,即便是在吴宗宪唱片公司的起步阶段也不能不算是一个需要咬紧牙根的时期。

“从新人开始到现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家觉得我的词不好,不采用。第二个阶段是觉得我的作品应该还可以用,就把同一支曲子,交给包括我在内的几个词人一起试填,最后可能会用,也可能不会用我填的那一个。当然,没有采用的自然就没有钱赚,人家总不会因为觉得你辛苦了,而付你一半的填词费。这个阶段,被退词是我工作上十分平常的事,日子其实蛮难挨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开始有了知名度,大家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我的词,有人会指定要我的词了。”

几年的努力,挨过了朝不保夕的日子,方文山在华语流行歌词词坛,终于到了这样一个位置,不同的地位对于他的创作又有什么影响呢?

“也没有什么影响,唯一的影响就是可以小心地挑选工作了吧。以前为了糊口,只有工作挑我的份,现在不用乱接工作了。这样我才有更多时间去琢磨一些作品,让我的作品可以保持较稳定的素质,也让我有机会在其他方面,譬如电影等行业有所发展。我想我是个幸运的人,能够尝试自己喜欢的东西并将之作为职业,这样的机会不是人人都能拥有。”

爱上的灵感

每次从方文山歌词的意境中回过神来,都会在心中暗忖:“这家伙到底是如何写出这样的东西来的?”当我把这个问题抛出的时候,方文山笑道:“我都是在夜里写词,因为我只有在绝对不被打扰的状态下才写得出东西。通常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在办公室,一边抽烟一边写,一个晚上要抽包。夜里一个人想东西,抽烟的整个过程和动作:拿起烟,点烟,吞云吐雾,揉熄烟蒂;仿佛在跟谁聊天,令人特别有灵感。”

至于创作的技术层面,方文山又是怎样把多元而深刻的歌词

风尚Style

创制出来的呢?

“填词生涯的初期我会用笔记本抄下同韵的字,因为那样在填词时就能更快地找到合适的字。但现在写多了,就不用了,因为很多东西已经在脑内。另外一个关于创作的东西可以与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在动笔前就已经想好了所需的东西,包括题材、意境,甚至里面可能会用到的比喻。就拿《青花瓷》来说吧,副歌的第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我在还未动笔之前已经在想这个意境,你知道吗,天要下起烟雨之前,天空就会泛起涩青的颜色,直到烟雨真的落下。我一直就很喜欢这个景象,便把它和一个人在等另一个人的心情联系起来,这句词就这样诞生了。又例如在创作《倒带》的时候,也是一早就想好了以‘回忆可以倒带,但感情不能倒带’为主题,让这种意境贯穿整篇歌词。这样子经营创作方能写得出好的东西,我想这就是我写歌词的唯一要诀了。”

他眼中的通俗文化

像《青花瓷》这样的作品,意境深远、词藻婉转绮丽,配上周杰伦中国风的曲,的确是当今华语乐坛的一绝,但当中的用词和意境对于现今速食文化的新生代而言,是否会显得过于艰涩呢?又或许这正是方文山希望借此教育新生代的一片苦心?

“我想其实我们不应该小看年青人的接受能力,好像一些古装的电视剧或电脑游戏,里面包括的场景、用语和所说的东西都古老而严肃,但一样可以引起年青人的兴趣,广受他们的欢迎。所以,我从未担心过大众会不接受我的创作风格。”

“再说教育、不教育的那个问题:我做‘写流行歌词’这种通俗文化的创作,当然不会想写一些对人有坏影响的题材,但并不会刻意往‘教育’上面靠,因为通俗文化就是要照顾到大部分人,不能只照顾到小众对于某些东西的关注。比方说环保这一类问题,不是说不应该关心,但社会上已经有不少团体在严肃地、有系统地研究和讨论这方面的事情,所以也不必再从通俗文化的角度去着墨这件事;再者,听歌于我而言,就是一种安慰,让你在某些情况下,好象有一位朋友和你在倾诉心事。通俗文化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功能,能够让人得到安慰是通俗文化最大的使命,而我觉得流行歌词就应该守在这个给人予以安慰的社会功能之上,各司其职。”

《环球生活》对话方文山

w:《环球生活》 方=方文山

w:你的词和别人不同,平时你都看哪种类型的读物?

方:我看的东西比较杂,上次去北京,我买了一套《大国崛起》的纪录片,非常好看,我很喜欢这种文化比较的作品,所以不仅仅局限于一本书、一部电影,甚至包括一个时间也是值得观察的。

w:你家的装修风格是什么样的呢?

方:爱琴海风格的客厅,废旧仓库式的卧室,热带雨林般的卫浴,英式浪漫的后花园,还有一个看似古老的红色“公用电话”,来到我家就好象出国旅游一样,哈哈!

w:办公室又是什么样的呢?

方:办公室就不敢让人进了,我的办公室大概只能用柑仔店来比拟,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杂货,就像刚刚摆完地摊才回来,随时又可拎着出门叫卖一样。

w:喜欢什么类型的女孩子?

方:气质型的吧,让人一眼看去,就觉得聪明,办事能力很强的女孩子。

w:周董曾告诉媒体,说你向来不穿布鞋,是真的吗?

篇5:唐诗宋词里唯美的句子

2、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蝶恋花》

3、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蝶恋花》

4、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蝶恋花》

5、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

6、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蝶恋花》

7、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鹧鸪天》

8、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长成玦!《蝶恋花》

9、银河星月,流年一季,邀约鹊桥共度。佳期蒙昧恨相思,煎熬苦,痴心念赴。《鹊桥仙》

10、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南》

11、钗凤斜攲,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踏莎行》

12、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踏莎行》

13、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蝶恋花》

14、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婵娟,菱花缺。《满江红》

15、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鹊桥仙》

16、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鹧鸪天》

17、远山漠漠不见树。花落潇湘,寂寞终黄土。皆道留春春不住,烂柯归来秋已暮。《蝶恋花》

18、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蝶恋花》

19、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

20、妆成挼镜闻春风,比似庭花谁解语。《玉楼春》

21、广寒宫里,散天花、点点空中柳絮。是处楼台皆似玉,半夜风声不住。万里盐城,千家珠瓦,无认蓬莱处。但呼童、且去探梅花、攀那树。《念奴娇》

22、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浪淘沙》

23、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鹧鸪天》

24、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

25、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满江红》

2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

27、惟有诗情,犹被花枝恼。金樽倒,共成欢笑,终是清狂少。《点绛唇》

28、缘身几顾,浮生情愫,轻捻诗卷暗拂。柔情潮岸似朝朝,眷语翘牵期暮暮。《鹊桥仙》

29、心魂暗消,相思犹染,枫叶早作离人血。梦里相逢醒时别,酒后愁泪未央夜。《踏莎行》

篇6:唐诗宋词里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每逢端午,历代诗词作家都会以他们敏感的艺术细胞,创作出许多充满民俗情趣的诗词,让后人得以管窥当年端午节的诗意景象。

据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孙正国教授统计,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共收录了95首端午诗词。唐代有23位诗人创作了28首端午诗歌,宋代有46位词人创作了67首端午诗词。有17位诗人创作了2首以上,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和著名政治家史浩都创作了4首。

唐代最“牛”的端午诗堪称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玄宗曾在端午节之际宴请群臣,赏赐飞白扇并赋诗。“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孙正国分析说,从唐玄宗这首诗中可见当时的端午传统,过节有五天,而且在节日期间要听“五音”、系五色丝续命索、采花佩戴、食粽子等,反映了在唐代的端午习俗已趋于成熟,是人们普遍遵行的重大节日。

“端午竞渡”是一项深受欢迎的重要节俗。唐代诗人张说、张建封、储光羲等,都曾专门写过“观竞渡”的诗。在岳州观看了端午竞渡之后,诗人张说即兴写的《岳州观竞渡》,十分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南方地区的端午习俗。“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逎。”

唐代诗人储光羲在《官池庄观竞渡》一诗中,还记录了当时端午竞渡时间是在落日之后傍晚时分,这一时间的突出,让人们对端午竞渡祭祀神灵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入了解。“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激去采波。水叶藏鱼鸟,林花间绮罗。踯躅仙女处,犹似望天河。”

唐代的端午诗歌,除了记述节日的繁华与意绪,也时常附寄诗人的遭遇和理想。唐代诗人殷尧藩曾写过一首《端午日》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在借端午抒发人生感慨的`同时,诗人也不忘记录当时端午习俗有艾符、蒲酒等节庆事物。

宋代的端午诗词对节俗的描述同样丰富而细腻。著名诗人陆游曾写过一首《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首五律诗向我们展示当时端午节已有卫生保健的内涵。

篇7:走在唐诗宋词里

心静自然凉,夏日去唐诗宋词里走一走,不失为一个消暑好去处。

古人那种花木葱茏、长廊幽径、庭院深深、微风绕屋、凉意拂人的夏境,让你体验到一个诗意又惬意的夏天。

“何以消暑热,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这是唐代白居易的《消暑》,诗人坐在庭院中,室无杂物,心无杂念,凉风自然生。好一个清心寡欲的“诗王”。再看“诗圣”杜甫的《夏季叹》:“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意思是夏夜苦短虽不可改变,但敞开窗户就可享受凉风入眠,多么乐观的人生态度。还有“诗仙”李白的《夏日山中》:“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更是造就了一个无拘无束的清凉仙境。

唐代高骈被喻为“咏夏之佳品”的《山亭夏日》,其景撩人:“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站在树荫池塘边的`诗人,观楼台倒影,赏水光潋滟,碧波粼粼,忽感凉风掠面,花香袭鼻,一抬头,原来风动蔷薇一院香。是啊,视觉、嗅觉、触觉都得到了满足,人还会不凉快?

一代词宗李清照则给我们描绘了宋代夏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可谓词戛然而止,言意犹未尽。这是词人的闺情词,她时常想起溪亭映日的傍晚,和一群花季少女划着小船,喝点小酒,赏着美景。天色已晚,划呀划,船一头划到荷花深处,扑啦啦的惊起一滩水鸟。有了这么一天,词人就会清凉一夏了。

“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从李重元的这首《忆王孙·夏词》里,可以看到宋代用井水“冰镇”瓜果的先行,那沉浮的果品冰雪般清凉,吃了凉丝丝的,可消暑解渴,躺在竹凉床上,懒绕针线,悠闲午睡。多惬意的午休。

而苏轼的《菩萨蛮·夏闺怨》岂止写景,还写情,用的竟是“回文”手法:“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篇8:我爱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融化在我们的童年中。在我们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时候,便用稚嫩的童声和妈妈学背“锄禾日当午”。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在傍晚散步的街道旁……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便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儿时的记忆中了。

唐诗宋词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看,那“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白鹅正向我们游来。一个“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蓬头稚子正坐在岸边垂钓呢!还有那“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田园风情,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唐诗宋词让我们领略到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也有“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凄凉和失意;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更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悲愤和仇恨……

唐诗宋词更寄托着游子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孟郊的《游子吟》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成为千古传诵的母爱绝唱。还有“月是故乡明”“低头思故乡”等等,不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唐诗宋词语言精练,含义深刻。一首诗可能是一幅优美的画,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丽的传说,也可能是一句历经推敲的至理名言。如果我们能把古诗中的佳句巧妙地嵌入文章中,那一定有画龙点睛之妙,为作品增光添彩!

唐诗宋词,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给了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它虽历经沧桑,却依然璀璨夺目,它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精髓,它将滋养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茁壮成长。我爱唐诗宋词!

(指导教师郑立军)

教师点评

篇9:沉醉于唐诗宋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你面对茫茫的宇宙,感慨万端却无法把内心的想法一吐为快时,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当你漫步江边,看春水盈盈,花木欣荣,怎么道出眼前的心声?朝起晨岚、晚来凉风等自然变化;春代秋序、沧海桑田等岁月更迭,无一不映射在你的心中,唐诗与宋词恰在这时给了我们许多的慰藉。

唐诗宋词给人以思考,给人以高远的志向。其力量在于情,在于真,在于让后人见识到那个时代的人物、风情与面目,千载而下,后人总是在神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这是一个只可仰望的高度,源于一种敬佩,一种无法超越的力量在延续着这种魅力。

根据上述材料,自選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唐诗宋词是一坛酒,引天上来的黄河水,吸日月江河之精华,采楚国的香花美草,借飘摇山河的荒芜。

在这里,老杜春夜咏哦,贾岛半夜叩门,易安一声长叹。

在这里,志南杖过桥东,志和泛舟垂钓,诚斋夏日赏荷。

在这里,放翁夜阑卧听,东坡赤壁怀古,太白对月吟唱。

……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浓浓春意。沉醉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外发现——高高的院墙中,生机盎然,诗人为一枝探出墙外的红杏所感染;沉醉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人生感悟——牛毛般的细雨落在大地上,好雨无言,草木全知:春,你就像一位清柔婉约的女子。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艳艳荷塘。沉醉于“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绿色意象——一池荷叶映绿了半边天空,而小荷之尖尖角上,蜻蜓独立;沉醉于“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高洁人格——一枝荷花异常纯洁,虽美丽却不妖艳。唐诗宋词中的荷,你是百花仙子啊。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瑟瑟秋风。沉醉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秋江客船——诗人路过苏州,对江心渔火,叹乡愁不眠;沉醉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淡然独处——看漫山遍野的枫叶,陶醉其中,人生况味如漫山遍野的枫叶,火热而宁静。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皑皑白雪。沉醉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热烈奔放——冬天的夜晚,就像刮了一阵春风,晶莹的雪花飘到树上,就像朵朵梨花绽放;沉醉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孤芳自赏——冬天,所有的花都枯萎了,只有梅花在寒风中顶着压力傲然怒放。

漫漫人生路,与唐诗宋词同行,我的生活便会绚丽多彩。唐诗宋词,是我生命的花雨,理想的清露。

拥有唐诗宋词,我的眼泪也会绽放花朵;拥有唐诗宋词,我的人生不会孤独。

热爱唐诗宋词吧!

【另辟蹊径】

本文用排比的结构展开,很有气势;唐诗宋词的列举,特显文采。

其实,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在“在这里……”之后,用一个“我”学习唐诗宋词的故事展开,把题目中的“我”落到实处,让文章有一个可以理解的场景,更能体现唐诗宋词的魅力。从材料中,我们还可以发掘出“唐诗宋词的激励作用”“唐诗宋词折射的时代精神”“唐诗宋词的高度”等立意角度。 (枣阳白水高中杜春香老师荐评)

篇10:走在唐诗宋词里

每天早起晨读

遇见美好的自己点击上方蓝字免费订阅 华恩读书会唐诗宋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中很多句子让我们拍案叫绝,流传千古。很多诗词绝句中蕴含着妙语之最,且意味无穷!最开心的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最难找的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最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最寂寞的时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驾碳车辗冰辙。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最穷的女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最大的额头——未出庭院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最大的门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最恐惧的地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最无才的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最多的爱——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最浓的情——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最长的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最苦的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最寂寞的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最喜欢喝酒的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最悠闲的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勇敢的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最不安分的女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最忙碌的人——城头铁鼓声又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最有计谋的士兵——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最有志气的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最孤独的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最美的女人——回媚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最高的楼房——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最远的朋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醉得最死的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酒量最大的人——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爬得最高的人——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脸皮最厚的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离家最久的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被风吹得最远的房子——茅飞渡江撒江郊,高者挂之长林梢。眼力最差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篇11:唐诗宋词

记得有人说:人的心情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可我要说:人的心情是随着心境的改变而改变。若人的心境好,环境差一点也很快乐;若人的心境不好,身在仙山瑶池也同样不快乐。

近几日,我沐浴在唐诗宋词之中,逐渐被华丽的诗词所吸引,美妙的思想所打动,动人心魄的神韵所折服,不知是乐还是忧,不知是悲还是愁,总有一种相思牵引着我的心,让我走进去不愿意再出来,出来了不知是否还想再进去,因为诗词中的人物活生生地站在我眼前,让我爱也不是,怜也不是,真是载不动,几多愁啊!

走近唐诗,如同走近了美丽的画卷,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陶醉不已。我既陶醉于“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绝美山水中,也忘情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深友谊中;我既陶醉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自信中,也忘情于“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的人生失意中;我既陶醉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报国之志中,也忘情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相思中;我还陶醉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落寞中,也忘情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真诚中。无论如何,走近唐诗,会让人感到大气滂沱,雄浑豪放,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再咏宋词,如同步入了音乐盛殿,让人聆听于美妙的旋律中,感受词的清新、脱俗和忘情。我忘情于“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人生感叹中,也流连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多愁中;我忘情于“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哀怨中,也流连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的温柔中;我忘情于“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英雄豪迈中,也流连于“千古事、云飞烟灭”的`虚无中;我忘情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中,也流连于“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的无奈中;我忘情于“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疑问中,也流连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相约中;我忘情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安慰中,也流连于“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的痴情中。再咏宋词,让人在宛转含蓄之中,闻到一股清新之味,感受爱的伟大,相思之愁怅;让人在意犹未尽中,感受时空的飘渺,人生的无奈和悲壮。

篇12:唐诗宋词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 ①:《百家讲坛》苏轼之初出茅庐 ②:《百家讲坛》苏轼之天伦之乐 ③:《百家讲坛》苏轼之手足之情 ④:《百家讲坛》苏轼之东山再起 ⑤:《百家讲坛》之陆游是否变节之谜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答:

具体内容:

《百家讲坛》 苏轼之手足之情 唐宋八大家中有苏轼父子苏洵、苏轼和苏辙,民间更有诸多传言苏轼还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妹妹苏小妹,关于苏小妹巧妙填词等的趣闻。这节课从历史事实上证明的苏小妹只是民间杜撰出来的一种美好的假想,而真正值得一提的是苏轼的亲生兄弟苏辙,苏轼的弟弟苏辙比苏轼小3岁,兄弟间的情谊非常深,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中秋》就是苏轼想念弟弟不得相见而写下的。至于《醒世恒言》中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物,因为后人太喜欢苏轼了,想象他应该有个和他一样有才学的妹妹。至于他和苏轼学生秦观的爱情也就无从谈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首千古有名的表达手足情深的词。心得体会: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两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等都有极高成就。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表现出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境界高远笔力遒劲的特点,在当时及对后世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百家讲坛》苏轼之手足情深的观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代大文豪的深深手足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千里共婵娟。”最是千古名句,用来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它的序中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从熙宁四年(1071),到写本篇止,外任整整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

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见,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词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并备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所以“大醉”遣怀,表现出世与入世,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苏门三学士”中的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在27岁那年才开始发奋读书做学问,为苏轼、苏辙兄弟做表率。“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洵刻苦学习的动人事迹,被写进《三字经》,激励后世。

苏轼、苏辙就是在苏洵言传身教之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成就“苏门三学士”的不二法宝。苏轼十分疼爱弟弟,有一块糖他总是塞到弟弟嘴里,有两块他也不肯吃,全留给弟弟。看着弟弟开心,苏东坡笑在脸上甜在心里。

学习是枯燥的,当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学习也是快乐的。多年父子成朋友,一起读书志同道合心心相印,清风明月之际,父子三人对月抒怀不亦乐乎,一边享受天伦之乐,一边巩固学习成果。

北宋嘉年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个翩翩美少年从老家四川挺进中原开封,哥俩在那年科举中一鸣惊人。北宋文坛大家欧阳修十分推崇苏轼,宰相韩琦则喜欢苏洵的老道,力荐苏洵出山,苏洵推说多病。苏轼天资绝伦,是一轮冉冉升起的明月。苏辙知道月亮只有一个,尽管自己也可以发光,但只能是一颗星星。苏辙淡泊名利,把更多的精力用来照顾多病的父亲,膝下承欢尽孝,为苏轼免除后顾之忧。

苏轼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的词开豪放先河,大手笔大写意,一泻千里。他是北宋顶尖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墨竹遒劲挺拔,呼之欲出。他为人正直,敢说敢为。为官清正廉洁,杭州西湖的苏堤是他被贬后修建的“民心工程”。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挨刀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作恶多端,一种是作秀到了顶峰。无以匹敌的艺术成就,文人自身的狂狷和不肯苟同,让一些人无法遏制心中的羡慕、嫉妒化作有形无形的力量,把他像线偶一样提捏着。起落之间,让他受尽坎坷磨难。但苏轼依然从容淡定,竹杖芒鞋,笑对风雨人生。

对于苏轼来说,最大的打击是“乌台诗案”,他被关进开封监狱。一直沉默的苏辙站了出来,上书皇帝要求自己效法缇萦,替哥哥坐牢。奔走呼号未果,他烹制鲜美的鱼到狱中送饭。耳目繁杂,不通音讯,苏轼不知道这顿饭是苏辙送的,见到鱼大惊,继而万念俱灰。因为他和妻子约定,如果事态平静就一直送些简单的蔬菜和米饭果腹,如果事态恶化,就送鱼告知。

苏轼以为自己不会有出头之日了,他写了一首诗《狱中示子由》:“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绝望之际,能够托付的只有苏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天上人间,悲欢离合,我们共有一轮月亮。

苏轼苏辙兄弟的手足情深由此体现的淋漓尽致,也堪称后世我们所推崇的一种经典。即

篇13:《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研究

一、课程要求

只有深入领会《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的课程要求, 才能有的放矢, 更好地展开教学与学习。

1. 定位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审查通过, 其编写意图是:精选唐宋不同时期重要诗词流派和诗人、词人的代表作品, 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 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唐诗宋词选读》既不同于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 也区别于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选修教学。其定位首先是“选读”, 即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次是“欣赏”, 即对作品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能“看好处”、“说门道”;再其次, 如有可能, 则可向“鉴别”方向延展, 能对诗词作品评优劣、判高下。

2. 文本特点

首先表现为经纬交错, 逐层推进。从初盛唐到中晚唐, 从北宋到南宋, 以时间为“经”。由意象意境到格律节奏, 从联想到诗眼词眼, 以鉴赏为“纬”。其次, 《唐诗宋词选读》具有歌咏吟诵、多元解读的鉴赏特点。最后, 《唐诗宋词选读》也给了老师授课更大的个性空间和创新的机会。

3. 教学指导思想

(1) 坚持语文课程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有先进的理念都必须依赖于学生的语言实践, 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就无法进入到鉴赏的层面。一些“规矩”是需要学生接受的, 如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 但更为重要的是, 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 更重要的是开启学生学习诗歌的心灵、能够体会到诗歌独特的魅力、体会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追求。

(2) 坚持选修课程的特点———基础性与个性化的统一。虽然必修与选修都强调学生的阅读鉴赏过程, 考查重在这一过程中的应用、审美能力等, 但不同的是, 必修更强调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选修则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评价上必修比较统一, 阅读理解鉴赏、作文等都是常见模式;选修应该加入专题研究, 要有个人小论文等研究成果, 写作表达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依据

在领会课程要求的基础上, 分析该课程的实施依据, 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体会到该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也可避免落入教学误区。

1.“言文合一”

《唐诗宋词选修》课程面临两个误区:唐诗宋词容易误入诗词赏析的训练课;而选修课型则容易让教师泛泛而谈, 误入天马行空的感性空间。只有将两者结合, 才能完全展现出《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的工具与人文相融的魅力。

首先要正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它的工具性具有特殊的内涵。一是在掌握工具性过程中要体现人文性。即掌握母语这一过程中要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二是母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母语学习时间不限, 空间不限, 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三是教学方法的特殊性。不是以学语文知识为主, 而是以语文实践为主, 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内涵应包括三个层面意义:第一是追求自由的精神, 即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尊严,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与自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第二是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 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第三是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

其次要正确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辨证关系。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两者是相成相辅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 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在实施语文课程时,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和理解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两大辩证关系。

再次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以“文化和情感”作为切入点, 使学生的语言文字和思维的训练在文化的氛围中、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在师生和谐平等的情感交流中交替进行,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 最终使其受到人文精神的教育。

2.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结合

首先, 从文学接受看诗词选修教学的取向。在教学中, 真正做到突出学生主体, 教师中心应让位于学生中心, 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和“启发———创新”的教学模式。坚持文学接受中的“以意逆志”原则, 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人品、理解作品, 从而把作品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结构联系起来, 并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 从而得到自己对作品意义的阐释结果。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各种不同理解, 只要是立足于作品本身, 又不牵强附会, 能自圆其说, 都应该支持其成立, 肯定其“合法性”。这样, 不仅使学生从这种支持与肯定中获得成功的愉快, 更使他的独立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他们的虽不深刻却是自己的认识, 要比虽深刻但却是别人的认识更有价值”。

其次, 落实诗词选修教学, 在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结合。人本主义教学理念铺设诗词选修教学的人文背景,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落实诗词选修实际教学。

三、教学现状

通过调查, 较全面了解该课程的教学现状, 是避免错误、更好开展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步骤。

选修课打破了原来的固定班级授课模式, 实行流动班级授课制 (有的叫“走班制”、“走课制”) 。从现有情况来看, 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指导学生选课以及针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调整。

由于很多学生对其他班级或年级的老师不是很了解, 只熟悉给自己上必修课的教师, 选课时往往选择原来老师开设的模块。学校应该在开设选修课前提供机会让教师和学生多交流, 便于学生了解教师。

学校由于客观条件限制, 缺乏实施新课程能力, 很难达到既定的课程标准。较为突出的是经费不足, 理科实验设备和信息技术设备与新课程要求有差距, 教学资料不足。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小班化教学是比较理想的教学组织形式, 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足够的精力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但中国现在的国情总的来说还没有条件都进行了小班化教学。所以, 新课程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会因为学生的人数众多、教师的精力有限而大打折扣。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 教师的权威、职能、角色等都发生变化, 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承受着更大的时间、经济、精神上的压力。

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在高中的第一学年开设选修课, 即采取了上完必修课再开设选修课的做法。只有极少数学校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开设了选修课, 还有的学校开设一个必修模块之后就开设选修模块。选修课的开设时间, 应该根据地区和学校师资、教室等具体情况而定, 不一定采取整齐划一的上完必修上选修的模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第一, 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衔接问题。第二, 要考虑所在地区教研活动的安排问题。

目前实验区一些学校选修课程的评价方案中, 选修模块的学分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书面的试题测试 (占60-80%) , 一是形成性评价 (占20—40%) 。各学校都开始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 在形成性评价方面, 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值得思考。第一, 关于形成性评价折合成分数的问题。第二, 关于形成性评价的烦琐化问题。第三, 高中语文形成性评价应该关注关键要素, 使评价目的、内容、途径和手段一致, 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事实进行评价。第四, 形成性评价力求简洁、便于操作, 以发挥其引导、反馈作用。

此外还面临着将选修课开设成必修课的尴尬。有些实验区的高考方案是根据高中语文五个选修系列设计一定数量的试题, 要求学生选做其中的几道题 (如一个系列出3道题, 一共15道题, 选择其中的5道题回答) 。由于要求选做的题目数量一般不超过两个系列所覆盖的试题数, 一些地区和学校可能就只开设两个, 最多不超过三个系列的选修课。这样的做法当然便于管理和教研, 学校也不必担心教学场地和师资方面的问题, 学生也不用选择, 教师不变、班级也不变, 只要承担不同模块教学的教师轮流来上课。不难发现, 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暴露出了实验区高考方案的弊端和漏洞。未来的高考试卷不应该简单设计成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而应该将必修和选修打通, 充分体现出选修课程的基础价值。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淡化了知识、技能的存在, 提高了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 出现了结果的不确定性。在基础教育阶段, 全国各个地区、各个学段都在热情洋溢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如“研究性学习”。可是至今没有一项研究能够证实这此活动目标的实现程度, 普遍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教学及其质量不免让人担忧。此外评价进展迟缓、过于形式主义也是课程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四、教师主体意识

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 在课程内容及形式等方面都给予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如何利用这个特点扬长避短更好地传授知识呢?这就需要有目的的增强其主体意识。

1. 教学准备意识

(1) 教师备课要备学生。备学生的前提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地了解学生, 在此基础上更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2) 备教学内容。这仅仅是准备教材内容, 或只是教参到教案的简单的“块移动”。要求教师对教材重新进行结构的组织、脉络的把握以及内在规律的揭示;要求教师对各种教学因素科学地选择取舍、巧妙地调整组合, 有轻有重、有主有次地进行程序设计;要求教师从参阅配套教参和优秀教案中受到启发, 帮助挖掘教材、拓宽教材、打开思路。

(3) 备自己。一是注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使自身在文化素养、科学知识、人格魅力上有足够的品位、能力和感召力。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才能扬长避短, 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师备课不能千篇一律, 一成不变, 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四是根据能力大小和自己在某一个教学阶段的侧重点形成自己的特色。

(4) 备方法。尤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的指导。教师研究教学方法, 必须紧紧依据每次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课的类型和结构, 保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2. 教学内容的调控意识

教学内容的处理在难度上和深度上要适宜。

五、教学多元化策略

新的课程要求教师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来抓住学生的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成果。

1. 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基础积累与朗诵欣赏是不可缺少的扎实的基本功。此外还有多样的教学模式, 如整合性教学、个性化教学、趋向自读式教学。整合性教学注意对相同类别的作品、相同诗歌体式的作品、诗歌鉴赏方法等进行整合, 一般采用演绎法、归纳法, 并列式、主次式等方法。个性化教学要引导学生涵泳、讽诵, 诱导学生想象、联想, 指导学生评点、批注, 倡导学生个性言说。趋向自读式教学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前提下, 放手让学生自读选修教科书中打*的篇目, 放手让学生自读选修读本《古代诗歌选读》, 从精读和略读的关系角度切入, 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 从深教和浅教的关系角度切入, 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

2. 教学评价的个性化

在语文工具性方面评价的基础上, 坚持教师本人的评价的个性化与学生个性化的统一。过程性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能够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和适当调控教学进程。它的形式有随堂课调研抽查, 活动化、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评比等。阶段性评价主要是检查模块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也可考核教师教学的阶段性效果。它的形式有考试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学校评价等。

3. 横向与纵向的课程衔接

(1) 唐诗宋词选修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唐诗宋词选修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引导学生走进理解、鉴赏、探究的世界里, 另一方面, 也要指导学生如何创作, 如何写出专题性、鉴赏性、研究性的小论文。

(2) 自主开发和选用教材交叉使用。一方面, 积极引导教师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另一方面, 应该鼓励语文教师充分借鉴、吸收这些教材的优点, 特别是专业知识力一面的优点, 以提升自身素质和自主开发教材的质量。

(3) 信息技术教育与诗词选修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文教学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 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以形成教学模式, 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 以推进语文教学的彻底变革。

另外, 《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的开设仍然会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种资源的配置, 课程资源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教师兴趣特长与学生发展需要的矛盾, 以及如何与现代接轨, 等等。

摘要:《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给了教师更大的个性空间与创新机会, 但是就目前的教育体制而言, 它真正落实存在诸多困难, 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只有明确其课程要求及实施依据, 在充分了解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才能实现《唐诗宋词选读》课程开设的价值。

关键词:课程要求,教学现状,实施依据,教师主体意识,教学多元化策略

参考文献

篇14:唐诗宋词蕴含健康秘诀

在我国历史上,一些善于养生的文人墨客,常把养生之道寓于诗句之中。这些诗句集知识性、科学性、适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珍品,特此与大家分享。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 这是半山翁王安石的诗句,意寓睡眠对于长寿比任何仙方都重要。现代医学认为,睡眠既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储备能量的主要形式,又是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稳定神经系统的重要环节,从而有利于人体健康,延缓衰老。

“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它阐明了睡前足浴利于养生的道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衰老是从脚开始的,经常足浴,不但能刺激神经末梢,调节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有益于延缓大脑衰老,而且促进体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益寿延年。

“世人个个说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这是陆游的食粥诗。陆游深明养生之道,他对粥的称赞是出于养生的经验,而非文字的夸张。粥容易消化吸收,不伤肠胃,长期食粥可祛病延年,强身健体。如玉米粥补脾益胃,山药粥补肾精固肠胃,羊肉粥温补脾胃,银耳粥滋补强身。因此,粥对于老年人、产妇、患者都是非常适宜的食品。

剪报既动手又动脑,使我在晚年老有所学,同时也增加了生活情趣,延缓自己的衰老。而我在剪报的过程中,学习借鉴到了古人关于睡眠、足浴、食粥等等养生良方,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

上一篇:电子政务的内涵是什么下一篇:新课程改革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