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课堂艺术

2024-05-28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课堂艺术(精选11篇)

篇1: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课堂艺术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课堂艺术

摘 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充满神奇的美的力量。它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源泉,是连接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语文新课标对学生背诵优秀诗歌数量、篇目都做出了要求,显示了新课标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课堂艺术

诗歌,是文学艺术殿堂里一朵瑰丽的奇葩。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对于充满幻想的小学生来说,从小爱诗、读诗,必定能吟咏性情,陶冶心灵,丰富想象,发展思维,从而为成长打下丰厚的精神底子。值得欣喜的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收录了四十余篇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歌。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尽显诗歌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诗歌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创设情境,领会诗歌意境

诗歌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诗歌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

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往往面对诗歌中离散的内容而困惑,难以把握诗歌词语的含义,不善于进行积极想象。因此,在读的同时,需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构成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从而由表及里,领会诗歌特有的意境,促进理解的深化。比如我在教学《水乡歌》一课中,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学生情趣盎然的吟诵,都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其获得了切实的审美体验。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了诗的“境”,诗歌中的文字活了起来,学生的眼前浮现出空灵高远的意境,内心逐渐与诗人相通相融,诗歌学习才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吟唱。

二、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律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歌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诵读是其精髓所在。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三、丰满形象,体悟诗歌主题

诗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诗人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内容,往往是点到为止,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还原诗歌的场景外,还必须适时地点拨和适度地拓展,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将诗歌形象读“丰满”,体会诗歌的内蕴,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

《水乡歌》是一首文字浅显、意境优美的诗歌。在读到诗末“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箩又一箩,唱咱水乡新生活”时,学生往往会提出“歌怎么会用箩装呢”的问题。确实,诗歌中虚写的内容是低年级儿童的学习难点,而在课堂上,这一难点得以巧妙解决。学完第二小节,我引导学生想象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还看见了什么,然后练习用像诗人那样的句式把看到的说出来,在充分感受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后,学生入情入境,个个成了勤劳幸福的“小渔民”,都争相表达自己的箩里装满了鱼虾、菱藕„„在学生畅所欲言之时,老师就势点拨:你们的箩里还装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有的说装满了丰收,有的说装满了笑容,还有的说装满了歌声„„学生亲历了由实到虚的创作过程,自然地突破了诗歌跳跃的节奏和虚实结合的写法所带来的阅读上的困难,对诗歌的主题就有了更深入、真切的体悟。

四、唤起想象,体会诗歌情感

古诗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完《春晓》进行小结后,我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春天景色如此美丽,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美丽的景色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风景优美的春天景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诗歌的情感氛围中。

五、品味语言,享受诗歌美感

诗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以最精练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育于一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引导学生读诗,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解开诗人的心灵密码,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水乡歌》一诗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交流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学生从“千”“万”“一个连一个”“处处”“片片”“满”“一箩又一箩”等词语中,读出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更从“荡清波”的“荡”字读出碧波荡漾的无尽余韵,从“飘满湖面飘满河”的“飘”字读出船只往返的轻盈愉悦。“涵咏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揣摩、品味关键字词的良好习惯从低年级就开始注重培养,必将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体悟到诗歌之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童心的好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通过儿童诗歌教学,学生的词汇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生动,在诗歌阅读过程中能够启迪学生智慧,触发他们的思维灵感,碰撞出睿智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姜新.诗歌:待开拓的写作新领地[J].内蒙古教育,2002(05).[2]王静.试论诗歌开放型阅读教学中的“话语权”下放[D].湖南师范大学,2010.[3]毛君香.番禺区初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及其优化策略[D].广州大学,2011.[4]苏静.诗意让教育如此美丽[D].苏州大学,2007.[5]金军.小学诗歌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

篇2: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课堂艺术

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 谢伟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好的提问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教师既要注意在课堂中所提问题的有效性,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性。它能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推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提问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艺术。提问并不是教师提出问题就宣告这一过程的结束,而是一个发问后学生解答,教师再评价的环环相扣的过程,相应的教师就有发问艺术、启答艺术和解答艺术,即教师如何提问、如何启发学生作答和如何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为了有效地提问以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应适当运用一些艺术。

一、注意学生的实际

教师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老师要提什么样的问题,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所要面对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例如: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生的情感体验、人格、个性差异等。特别是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尽量使提出来的问题难度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相适应。对于那些学习水平比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出来的问题要尽可能的形象一些、更具趣味性一些。同时教师提问时的表情、体态和言辞能帮助学生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特别是答案唯一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或体态提供足够的信息给学生,使学生能迅速地准确地作出回答。注意教师本身的态度及对学生的期望值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的反应情况如何,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并且灵活地运用多种提问策略,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判断。同时,教师在提问时不应该经常性地选择难度太大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来提问学生,更不应该以批评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因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学生们对于那些难易适中而又指向性强的问题,比较乐意回答。这跟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与心理不无关系。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的正确率比较高,容易获得成功,也就较易产生成就感,从而能更好地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自信心。

二、提问环环相扣,化难为易

我们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提一两个提问是肯定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教《穷人》一文时,让学生充分了解桑娜在家境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后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提问:问题1: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这样贫困的家庭却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孤儿,此时桑娜心理一直是?(忐忑不安)。问题2:课文9——11小节中,桑娜那忐忑不安心里想了哪些?

学生读后交流回答,归纳出四件事。

A、他会怎么说? B、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C、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D、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问题3: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你能把这些事情有顺序有条理地排一排吗?

4、他会怎么说?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问题4:(进一步理解“忐忑不安”)课文为什么不按照我们刚才整理出来的顺序来写呢?将这四件事打乱呢?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桑娜恍惚、桑娜害怕„„)

教师小结:心情激动、神情恍惚、担惊受怕,这叫着——忐忑不安。

通过这样由易到难的提问,不仅减轻问题的难度,而且问题的设置具有事实性问题到推理性、开放性问题,由封闭性问题到开放性问题,由聚合性问题到发散性问题,由浅层问题到深层问题的坡度排列,体现出层次性。

三、注意提问的启发性与激励性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还必须具有启发性。教师在研究课堂提问的时候,就应该尽可能考虑周全,使所提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习的情绪高涨。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烈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有味!激励性。激励能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起来,能使学生的美好心灵激活起来,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能使学生有美好的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就应该非常注意课堂提问带有激励性,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触发学生的正义感、诱发学生的同情心、引发学生的探知欲、架起学生的亲情桥,借助学生的表现欲,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去激励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3: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

新课程指出, 学生是发展的人, 是独特的人, 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应是学生学习上合作的伙伴, 应是“蹲下来”倾听孩子们心声的朋友。因此, 要想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使学生真正“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转变过去的应试教育观念, 按教育规律对待学生, 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平等地对待、一视同仁地尊重和热爱学生。学生无论是在纪律上, 还是在学习上出现问题, 教师都应给予明确的指导, 给予耐心的帮助, 绝不能对学生有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行为。更不能对学生采取冷落、歧视和抛弃的态度。否则, 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走向事物的反面, 收不到积极的教育效果。青少年学生从各方面看终究是不成熟的, 有缺点或错误是难免的。教师对青年少年学生缺点错误给予必要的批评教育是应该的。但是做到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 实事求是, 以诚待之, 以理晓之, 让受批评者觉得教师是善意的。所以, 我们作为教师的一定要注意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 切不可简单粗暴。另外,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多发现学生闪光点, 坚持少批评、多鼓励的原则。教师必须放下板起的面孔, 多给学生一份真诚的微笑, 多为学生留下一片绿叶。微笑不但可以美化自我形象, 也能唤起学生的好感, 燃起他们的希望与热情之光, 催促他们奋起。

二、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营造宽松的环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 思维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的传递, 更要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能给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曾说: “能培养独创性的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让学生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去学习、探索, 将会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和创造的愿望。首先, 教师要善于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灵感。叶圣陶先生说过: “读书贵有新得, 作文贵有新味, 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创设情境是触发创新灵感的有效手段, 可通过实物演示、表演、音乐渲染、图像再现等途径, 而运用最广、最直接的是语言渲染, 表述情景。其次, 使用变式复述, 能有效地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调动起思维的变通性, 完成对内容的创新复述。第三,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让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文字、图像中去, 深入其中, 倾其真情进入情境, 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触发了创新灵感的学生, 必然能够陈述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 发展学生个性, 让学生在此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有自己的心灵世界。他们对音乐、动画图形等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是教师们所不能企及的。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趣味性等特点, 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参与课堂, 自己动手动脑, 让学生从主体地位, 教师主导地位的关系中发挥出积极主动的作用。

三、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的点拨艺术

首先, 教师必须重视导入性点拨, 它是上好一堂课的前奏曲。教师上新课前, 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 运用一定的点拨方式和手段, 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这种创设情境式的导入, 发挥了点拨功能。其次, 教师在进入新知的教学时, 要先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教材, 了解梗概, 掌握整体知识的核心内容的粗线条的认知结构。再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集中力量攻坚排难。教师要采用画龙点睛的办法, 点重点, 拨疑难, 帮助学生化难为易, 拨疑为悟, 并以此带动一般。这样既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又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第三, 教师要通过课堂知识的辐射和延伸, 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教给学生学会这个“例子”仅仅是个基础, 教学的根本目的还在于要“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 ( 苏霍姆林斯基语) 的本领, 并进一步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恰当运用续写迁移效果, 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利用学生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课堂艺术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课堂艺术

诗歌,是文学艺术殿堂里一朵瑰丽的奇葩。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对于充满幻想的小学生来说,从小爱诗、读诗,必定能吟咏性情,陶冶心灵,丰富想象,发展思维,从而为成长打下丰厚的精神底子。值得欣喜的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收录了四十余篇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歌。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尽显诗歌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诗歌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创设情境,领会诗歌意境

诗歌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诗歌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

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往往面对诗歌中离散的内容而困惑,难以把握诗歌词语的含义,不善于进行积极想象。因此,在读的同时,需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构成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从而由表及里,领会诗歌特有的意境,促进理解的深化。比如我在教学《水乡歌》一课中,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学生情趣盎然的吟诵,都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其获得了切实的审美体验。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了诗的“境”,诗歌中的文字活了起来,学生的眼前浮现出空灵高远的意境,内心逐渐与诗人相通相融,诗歌学习才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吟唱。

二、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律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歌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诵读是其精髓所在。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三、丰满形象,体悟诗歌主题

诗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诗人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内容,往往是点到为止,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还原诗歌的场景外,还必须适时地点拨和适度地拓展,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将诗歌形象读“丰满”,体会诗歌的内蕴,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

《水乡歌》是一首文字浅显、意境优美的诗歌。在读到诗末“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箩又一箩,唱咱水乡新生活”时,学生往往会提出“歌怎么会用箩装呢”的问题。确实,诗歌中虚写的内容是低年级儿童的学习难点,而在课堂上,这一难点得以巧妙解决。学完第二小节,我引导学生想象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还看见了什么,然后练习用像诗人那样的句式把看到的说出来,在充分感受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后,学生入情入境,个个成了勤劳幸福的“小渔民”,都争相表达自己的箩里装满了鱼虾、菱藕……在学生畅所欲言之时,老师就势点拨:你们的箩里还装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有的说装满了丰收,有的说装满了笑容,还有的说装满了歌声……学生亲历了由实到虚的创作过程,自然地突破了诗歌跳跃的节奏和虚实结合的写法所带来的阅读上的困难,对诗歌的主题就有了更深入、真切的体悟。

四、唤起想象,体会诗歌情感

古诗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完《春晓》进行小结后,我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春天景色如此美丽,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美丽的景色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风景优美的春天景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诗歌的情感氛围中。

五、品味语言,享受诗歌美感

诗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以最精练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育于一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引导学生读诗,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解开诗人的心灵密码,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水乡歌》一诗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交流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学生从“千”“万”“一个连一个”“处处”“片片”“满”“一箩又一箩”等词语中,读出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更从“荡清波”的“荡”字读出碧波荡漾的无尽余韵,从“飘满湖面飘满河”的“飘”字读出船只往返的轻盈愉悦。“涵咏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揣摩、品味关键字词的良好习惯从低年级就开始注重培养,必将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体悟到诗歌之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童心的好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通过儿童诗歌教学,学生的词汇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生动,在诗歌阅读过程中能够启迪学生智慧,触发他们的思维灵感,碰撞出睿智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姜新.诗歌:待开拓的写作新领地[J].内蒙古教育,2002(05).

[2]王静.试论诗歌开放型阅读教学中的“话语权”下放[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毛君香.番禺区初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及其优化策略[D].广州大学,2011.

[4]苏静.诗意让教育如此美丽[D].苏州大学,2007.

篇5: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惠阳区新圩镇长布小学 梁丽梅

课堂提问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艺术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一线教师,近年来,上了不少公开课,也深入课堂听了大量的随堂课、公开课、观摩课等,课后交流时大多数教师都有这种感觉:许多学生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启而不发,呼而不答,这给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这跟我们教师的提问艺术分不开,良好的提问艺术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间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而如何有效地突出课堂提问的艺术,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下面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谈几点有效的提问艺术。

一、抓住兴趣点提问

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一些灵感火花往往就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通过提问,学生讨论,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把有些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变成‚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学习的内心疲劳,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我在上《小猫种鱼》时,引趣提问:‛世界上哪些东西可以种植?鱼可以种植吗?小猫会种地吗?‛小学生经我一问兴趣大增,纷纷举起小手列举出许多可以种植的东西,又列举出小猫没见过种地,只会乱挖等习性,并一致认为鱼不可以种,借此揭示课题,再请学生认真翻开课本先自学,学生们看完课文一个个瞪大好奇的眼睛,望着我。我抓住机会继续问道:‛小猫为什么种鱼?它是怎样种的,结果又是怎样?‛至此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所以教师恰当的提问,不但可以激活课堂,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使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发展相融合,而且可以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二、导入新课时提问

一堂课,如果头开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例如我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文时,教师一出示课题后即刻提问: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会立刻想到‚盘古是谁?‛‚盘古为什么开天地?‛‚盘古怎样开天地?‛‚盘古开天地的结果如何?‛等等由于一下子抓住题眼发问,学生想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三、抓‚关键句‛进行提问。

课文中有的关键句可以点明中心,起警策全文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样的警句,可令孩子们‚令其善诱,诱于审问‛。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时,围绕‚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这个关键句可以提问:什么是璀璨无比?为什么说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连贯地进行一系列的追问,把整个文本的内容融会贯通,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以上问题深入阅读课文。

四、抓‚矛盾点‚进行提问

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如我在教《捞月亮》这篇课文时,一开始就板书‚捞‛,然后走到讲台上拿起一本书问:这是不是‚捞‛(拿)?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问:这是不是‚捞‛(捡)?那么‚捞‛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理解‚捞‛的意思后板书:‚月亮‛,又问:月亮在天上,能‚捞‛吗?而文中却说捞月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样启发学生探求课文的愿望。又如我教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就可抓住‚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提问:‚‘焦急’是着急的意思,‘耐心’是不着急的意思,‚焦急而又耐心‛不是矛盾了吗?‛这一提问学生思维火花被激活了,通过讨论探究,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词语背后蕴藏的感情。教师抓住这对‚矛盾的词语‛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老奶奶想快一点见到总理灵车,又无论多久都要等到总理灵车到来的矛盾心情,反映崇敬总理的情感,总理的伟大形象在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

五、从文章的‚疑难点‛进行提问

课文中的疑难点,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通过自读自悟快速弄清楚的,必须依靠教师的巧问设疑,深入剖析,层层引导,才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解除疑点,突破点,留下深刻印象。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让学生围绕‚我的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很多同学认为父亲太严厉,甚至有点不尽人情。于是再让学生细细体会写父亲的句子后,学生才发现父亲这样也是一种爱,不过他的表达方式不同。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抓住难点进行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6: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课堂艺术

孙晓慧 扶余市得胜镇第二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四个方面对如何在小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进行了探讨。可以说,提问是小学语文多种教学行为中的一种,也是较为关键的因素,教师只有足够重视提问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提问的方式,才能使其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课堂提问 现状 开放性

有人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而今,素质教育实施多年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是每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课堂提问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课堂提问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了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提问这一方式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学生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感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教师尽管对提问重视了,教育观也有相应的转变,但在教学中还是经常暴露一些问题,降低课堂效率、影响教学效果。

现状一:教师问,学生答。在传统观念中,课堂提问应该是教师问学生回答的一种行为,实际上,这种看法过于表面化了,当然,我们也不否定,就现阶段而言,这种提问形式仍然是课堂提问的主要的方式。现代教育的观点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提问也应该如此。课堂提问应该是师生双方的,不只是教师的单项提问,更应有学生参与到提问中来,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现状二:提问流于形式。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提问的问题过多,随意性较大,更有甚者,为了提问而提问,把课堂提问的目的完全忽略了,根本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现状三:启发性不强。教师的提问不具启发性与阶梯性,很多教师所设的问题不具开放性,所针对的学生范围不广,这使得许多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足够的启发与锻炼,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课堂提问的种种现状的存在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提高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怎样让课堂提问真正为课堂服务,为提高学生素质保驾护航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的。

一、重视提问的目的性

每节课的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可是平时教学中以下的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师:哪位同学能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教师指名朗读,读完后教师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朗读课文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感悟文章内涵、揣摩人物情感,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可是,这位教师却是草草收场,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重视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提问中千万不要总是用“为什么”、“有没有”、“是什么”、“哪些”等这些缺乏新意的词语,这样的提问只会让学生充满厌倦感,对问题的思考产生倦怠情绪,对问题的回答充满消极情绪。小学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技巧,巧妙的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情绪波动之时,引爆智慧火花,产生顿悟,使一些难题迎刃而解。一个个小小问题的提出为解决课文中的关键问题打下伏笔、创造时机。

三、重视提问的开放性。

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也要下番功夫,尽量设计开放性、趣味性、综合性、启发性强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积极响应、思考,已达到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课堂提问也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提问具有多元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高尔基欣赏儿子种出的花为什么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问题一经提出,便犹如风起,学生们带着问题阅读、思考、交流,感悟,他们踊跃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使得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学起来兴味盎然。

四、重视对学生所答的处理与反馈。

教师对学生所答以怎样的态度、怎样的语言进行处理,这对于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反馈直接关联学生的情绪,试想,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对其各种思维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1、对于学生的精彩回答多加赞赏,这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舞。适当应用激励性的语言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对举手不是太积极学生,教师对于他们的某次大胆发言要给予及时的鼓励,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来说,如果回答对了,即使是比较容易的问题,教师也要鼓励他们,树立其自信心。

2、遇到学生回答错误时,要根据情况的不同,循循善诱,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再读课文,也可让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作类比启发。

3、当提问告一段落时,教师要高度概括学生所答,做明确的小结,对学生的回答做全面、细致、精准的分析,这样,学生又可以从教师的总结中得到新的启发。

总之,课堂提问可以为教师的教学生涯带来无尽的乐趣与成就感,同时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闭门推出窗前月”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失败,“投石冲破水中天”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佳境。【参考文献】

篇7: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课堂艺术

临沧市凤庆县勐佑中心校教师杨林润

【内容摘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讲究提问艺术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期的追求。我的做法是:问题的设计要精当,提问力求合理。课堂教学提问要具有激发学生思维、调控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表现能力、增进师生交流、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多种教学功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艺术实践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使我感到:提问好比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它具有激发学生思维、调控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表现能力、增进师生交流、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多种教学功能。因此,讲究提问艺术在课堂中显得十分重要。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中讲究提问的艺术,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现将我多年的点滴收获总结出来,与教师同仁一起共鸣。

一、精当通俗明了的设计问题是关键

质疑是思维活动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巧设疑问。教师要善于设疑,要在课前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而设计问题。要做到精当通俗明了的设计问题,就应做好以下方面:

(一)、切合学生实际,突出教学重点

我一直在农村小学教书,农村的小学生由于文化氛围不像城镇的小学生那样,从小见多识广,因此,通俗明了的提问就显得很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理解接受,做出快速反应,回答教师的提问。同时,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重点,突破难点,问到关键之处。如,在上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时,我先抓住“詹天佑是我国的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这句话,这句话中“杰出”和“爱国”向学生提问:“课文是怎样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的”?这样设问,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语文,学习的针对性就比较强了。这样,设计的问题以教学关键点为线,把问题串联在这一主线上,起到“一问而牵动全篇”的作用。

(二)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又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像挑一挑就够得到苹果吃”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比如,教师在教《最后的姿势》,这篇讲述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生命保护四名学生的动人故事的课文,教师只提出“谭老师怎样的伟大?”这样的提问使学生不知所答。而问题太易也不行。比如,在教《钱学

森》时,问:“他是哪个国家的人?被称为什么?”这样又细又琐碎的问题,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提问又过太易。

问题要由浅入深,提问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联。例如,我在教四年级的《九寨沟》这一课时,就设计了几个不同程度的问题:最易的——为什么称为“九寨沟”?较难的——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更难的——为什么会像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说出你最欣赏的地方?问题提出后,教师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堂回答,效果感觉很好。

(三)、问题的设计要新颖有趣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问要新颖有趣,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愉悦地接受,轻松完成教学。我在教四年级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孩子们在花园散步,来了一只野猫,孩子们吓得乱跑。眼看孩子们要被野猫抓住了,鸡妈妈急中生智,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孩子们得救了,鸡妈妈借机给孩子们上课:“现在你们都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听完笑话,同学们捧腹大笑,老师因势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家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发言。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在问题提出前都讲一个故事或者创设一个情景,但一条民间谚语、一句顺溜的提出,往往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做的是使问题新颖,有趣味性,以免落入俗套。

(四)、问题要有利于激发思维,培养能力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的设计不是让学生回忆什么,而是要有启发性,能使他们受到思维训练。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切忌提出一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简单问题。比如,为了了解学生对《雾松》一课雾松形成的掌握情况,可以直接提问学生:“雾松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就可以照课本中的句子念一遍算是回答,但他们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如果把问题改成:“雾凇形成过程中三种不同时段的状态是什么呢?”回答这样的问题完全照课本,显然就不行了,学生必须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才能把问题答出来。因此,提问时,教师要动动脑子,要把是否有利于激发思维、培养能力作为问题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提问力求合理

提问力求合理应体现在:课堂发问的时机、发问的对象和发问的方式上,这是教师提问艺术水平的直接体现,非常重要。

(一)、找准发问时机

“一切应从实际出发”,课堂教学的提问也不例外。俗话“好雨知时节”,提问也是如此。提问的时机要得当。我的经验是: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亢奋”状态,才是对学生进行“启”和“发”的最佳时机。要注意的是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班学生能充分思考后再回答。以免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不注意听,不肯加以思考,所以教师提问面向全班,使全班都听清楚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有一定思考问题的时间,然后再点名回答。任何情况下不要向学生突然发问,使学生毫无思想准备,造成紧张情绪,特别是农村小学生要忌讳这一点。设计的问题再好,也要抓好时机,才能事半功倍。

(二)明确提问对象

学生的差异性,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问题,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学中,对待优等的学生,应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并在他们回答出基本问题后,再变换一下思维的角度或深度,让他们再回答,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待后进生思维则不如优等生敏捷,注意力也容易转移,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多不积极思考。面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多关心鼓励,提高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提出的问题可相对降低难度,或用一些便于理解的问法。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充分留给他们分析思考的时间。要是一时想不起来,也不要为了节省时间叫其“坐下”,转而叫别的同学回答,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应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并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回答。有时,回答的是错误,也不要随意责怪,而要多以包容的心态面对。

(三)注意提问方式

教师提问的形式应是多样的,根据我多年的实践,农村小学生答题的要求,问题大致可分为五种:一是回答“是什么”的判别型;二是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三是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四是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五是回答“怎么想”的或“还可能会怎么想的”想象型。后三类问题对智力活动的要求高一些。为了增强教学

中智力因素,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两种简单的问题,而要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升高和年级的提升,前两种在一二年级可能用得多一些,后三类问题的比重在四五六年级要逐渐增大。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转换角度,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这样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

总之,精妙的课堂提问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体现。教师要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不断总结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才能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要做到问题设计精当、问题展示适时、问题解答灵活、提问力求合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资料】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篇8: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一、兴趣调控, 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对于课堂学习的重要性早已引起了师生的重视, 尤其是在语文学习中, 兴趣牵动才能促使学生集中最大关注力, 主动去参与课堂, 而这也是课堂教学调控的首要针对方向。小学语文教学虽然鲜少有深奥的内容, 但却面临字词、理解等基础学习, 一再强化难免也令学生容易感到厌烦、枯燥。而加强兴趣调控, 则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找到知识关注点, 调动学习热情, 从而更加投入课堂, 提升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中的兴趣调控要富有张力, 必须具有强烈的带动性, 因此, 教师可以从感官刺激等方向切入, 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 为学生制造丰富充实的学习感受, 由此让兴趣自然贴近学生。例如, 在教学《读海》时, 教师用舒缓的音乐和各色各样的海浪声、海鸥鸣叫声为学生伴读, 让学生仔细聆听大海的变化, 深化大海的印象。声效刺激让学生感到新奇, 同时也开启了学生的感官认知, 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进一步的学习中。

二、语言调控, 优化课堂氛围

教学语言的作用, 便是在课堂教学中穿针引线, 指引学生准确、到位地进入每一个学习阶段。语文作为语言学科, 对教学语言的要求自然更加严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调控也成为重要的改善提升目标。小学生对于教师语言的依赖性可以说是非常强烈的, 教师的语言往往能决定学生的学习理解程度, 以及学习感知方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生动、幽默、充满情感的语言调控, 能够将课堂氛围推向理想的境界, 能够让学生更透彻地吸收知识。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语言影响, 多观察学生对教学语言的接受度, 以及在学习中的情绪变化和需求。例如, 在教学《买椟还珠》时, 教师不仅需要顺着原文解析课文内容, 为了加强学生理解, 优化学习氛围, 教师还引用生活元素, 拓展出“买篮还花、吃面还牛肉”等幽默语言, 让课堂顿时笑声一片, 轻松起来, 学生也依瓢画葫芦地举一反三, 深刻理解和记忆了知识点。

三、思维调控, 引导深度探究

思维永远是学习的深层次内容, 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重视听、说、读、写的基础教育, 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 让学生学至根本, 积累能力。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艺术中, 也离不开思维。科学、适度的思维调控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让学生透过知识点深入思索, 能够结合个人认知发散个性思维习惯, 从而在学习中以小见大, 点面辐射。在教学实施中, 教师要选取有发散性的教材, 还要巧妙地触动学生的思维点, 并且引起学生的情感、意识等多方面的共鸣, 让学生顺着表面的知识点深入探究。例如, 在进行小学语文《每个人都是天才》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感受到个性发展的正面意义后, 进一步提出“每个人都是天才”的肯定与否定两面, 让学生讨论肯定或否定能成为“真正天才”的必要条件。对学习思维的调控让学生聚集起深入思考的意识, 从而让学习效果更加稳固, 学习感受更加深刻。

篇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结尾;教学艺术

精彩而完整的语文课,除了要有扣人心弦的开头,环环相扣、紧紧衔接的过程,还要有余味无穷的”压台戏”——结尾。因此,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创设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要十分重视语文课结束艺术形式的探索,尽力要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

结束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学生回味无穷。如何巧妙地进行结束教学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灵活运用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束方法

结束教学可以归纳整理所授知识,提炼概括形成新理念;加深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检查教与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巩固,防止遗忘;前言后续,承上启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拓展延伸,激发兴趣。结束教学是如此重要,现介绍常用的几种方法:

1.归纳结束法。教师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总结。如学习字母“a”后,老师可以这样结束: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了“a”的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学了三点知识,一是“a”的发音,读“a”时,嘴巴要张大,二是学了“a”的四声,āáǎà。三是“a”的写法,要写在四线三格的中格,两笔写成。再如复习生字时,我把生字按偏旁写在一起,如:胳、膊、脑、脸、腿……小朋友通过指出身体的部位,总结出“月”旁的字跟身体有关。这样,繁多的生字就容易记忆了。

2.悬念结束法。悬念常指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悬念之法移用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对获取知识、掌握能力,保持急切、渴望追求的心态。一堂课的结尾,应巧设悬念,催人思索,成为学生游向知识大海、构筑知识大厦的起点。教师往往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理,在一课结束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议论,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真正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如上《恐龙的灭绝》一课时,讲完当节课的内容后,有意识的抛出一个悬念,给学生留下一个待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讨论。我运用视频让学生了解恐龙往日的辉煌历史后,提出:庞大的恐龙家族为什么会消失了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饶有兴趣的预习下一节的内容,并积极地寻找阅读课外参考资料,上网搜索,也期待下节课的早点到来,掀起了本课的高潮。

3.愉悦鉴赏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借助唱歌,朗读,看录像等形式,在鉴赏中寓教于乐。如上《最大的“书”》一课后,我播放录像资料,让学生了解神秘的地质变化,形形色色的化石,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岩石这一最大的书。

4.游戏结束法。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归纳所学知识。如教学汉语拼音时,可设计“找朋友”的游戏,学生拿着声母、韵母的卡片,在《找朋友》的歌声中,找到可以相拼的字母朋友,站在一起,全班同学拼读出来。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检验小朋友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趣味性,真正做到“寓练于乐”。

5.口诀结束法。把一些知识编成易懂好记的口诀,让学生朗读,记忆。教学一年级汉语拼音时,一些字形相近的字母很难记,可编这样的口诀:左上半圆qqq,左下半圆ddd,右上半圆ppp,右下半圆bbb,两个门洞mmm,一个门洞nnn。并配上肢体动作诵读,郎朗上口的口诀可以让学生把难点记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延伸结束法。 结束阶段不单是学习“结束”,而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阶段,是向学习更高的层次的迈进。如《翠鸟》的结束,教师让学生仿照文章描写翠鸟的方法描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在如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提问:你想对种田人说什么?种田人听了你的话他会怎么做呢?学生畅所欲言,这样的结课不仅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延伸拓展,还对学生进行了有效小练笔、口语训练,不失为明智之举。

二、运用结束教学技能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时结课。课堂教学时,要尽量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做到结束教学自然,水到渠成,避免拖堂,仓促。

2.主次分明,目的明确。紧扣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关键点。

3.前后一致。紧扣教学内容,与导课遥相呼应,或对思想内容进一步延续升华,使得课堂教学浑然一体。

4.简洁明了。紧扣本节课的中心,梳理知识,总结要点,形成知识网络结构,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积极性。

5.趣味横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生动,有趣,形象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运用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6.形式灵活。结束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应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切记千篇一律

7.活用创新。应做到课内课外相互沟通,学科课程之间的相互沟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活化知识,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三、结束教学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激行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的语文课堂,就能使心灵相通,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情感是无形的而又可感的,用情去触动学生的心弦,叩开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思。從而达到延伸,升华的目的。

其实,结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如练习结束法,讨论结束法,故事结束法等等。结课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切皆因人,因境而定,从而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显现出其独特的教学魅力。正如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的那样:“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参考文献:

[1] 郑露.唯美的谢幕——谈小学语文艺术化课堂结尾之有效性.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年20期 .

[2] 刘水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结尾艺术. 《广西教育》,2015年09期.

[3] 王海琴.小学语文课堂结尾设计初探. 《甘肃教育》 2014年16期.

[4] 侯玉华.课虽尽 意无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尾艺术. 《吉林教育》,2014年20期 .

篇10: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课堂艺术

摘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并注重运用,发现、积累并注重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教育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熟语,如,歇后语、谚语;也有一些在表达上很有特色的短文,像幽默故事,古今笑话。选择适合课堂教学学需要,而有兴趣的,加以运用,能够改变僵硬的说教和呆板的知识灌输,使课堂教学显得富有情趣,在表达效果上也比较强烈、深刻。语言魅力也来自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以及网络流行语言,课堂教学中,注重这方面语言的巧妙穿插,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每天都要用到语言进行交流,语言的精炼得当,能够促进师生的有效沟通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的机智、巧妙、幽默、风趣,能够化解课堂教学中严肃氛围引起的学生心理的紧张,从而实现愉快的学习。本文主要探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

关键词:

篇1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语言艺术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得好坏,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而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它与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有着极大的关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扎实的教学功底。当然,同时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精湛的语言艺术。尤其是懂得将语言艺术很好的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这将会对课堂教学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够引起学生的美感,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引言: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表达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对课堂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要搞好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把握是及其重要的。对于教师来说,搞好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也是对科研教学课堂的永恒的艺术追求。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应当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具有准确、鲜明、风趣、亲切的有声语言;二是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必须形象、得体、自然;三是采用规范性、激励性的课堂语言。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语言艺术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一、准确、鲜明、风趣、亲切的有声语言

(一)语言需准确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首先我们要用到的就是语言。这里所用到的语言并不是简单的说话,它是具有依据和科学性可言的。而说话是没有准确性可言的,有的时候话说的是对的,但是有的时候它并不正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些知识面尚未健全,身心健康都尚还在发展着的低年级小学生,他们对于教师所说的话,都不会加以过多的思考,都是以教师的话为准,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的教学语言必须确保它的准确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包括思想内容的正确性和表达的确切性两个方面。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做到正确地分析课文思想与内容,正确地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不犯低级的错误和科学性的错误。思想内容的正确性是指在解释词语的意思时不能随意的减少或者增加其内涵,从而改变原本的意思,讲话要符合逻辑,不犯逻辑性的错误。表达的确切性包括语音的标准动听,用词的丰富准确,语法的合理灵活,以及语句的通顺流畅等。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讲得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以动听的语音来增加自己教学语言的魅力。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掌握丰富的语汇,特别是一些同义词,因为同义词不仅能使语言表达精确严密,而且能使语句变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当然,准确的语言应该是精炼的,教学语言的精炼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作

用,所以教师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少讲或不讲多余、重复的话,特别是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教学时间,如果课堂上一直讲一些不必要讲的话,它不仅会使教学进程拖慢,还让学生产生散漫,不愿意再听的感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精炼准确的语言,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在表词达意做到精确用字的好习惯。

(二)语言需鲜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有鲜明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应简明扼要,色彩分明,突出重点,尽量避免重复啰嗦,如果一堂课中一直讲,并且讲了很多,但是所讲的观点、概念一点都不鲜明,没有表达出重点,且用词褒贬义不分,缺乏对比,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定会失败。生理学规律表明:“对大脑半球的某一区域所进行的孤立的、持久的刺激,必然会使人处于一种昏迷和睡眠的状态。”因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鲜明性是非常重要的,它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凡是成功的语文教学,都是要言简不繁,重点鲜明,突出规律性知识的。就比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教师在教《长歌行》这首诗时,要告诉学生这首诗所隐含的寓意就是从小一定要认真努力读书,珍惜时间,不要到了老来才懂得珍惜。然而如果老师换一句话说,比如说,同学们应该要努力读书,珍惜时间。那么语言意思的表达就不大相同了,因为应该有包含着不一定做得到的意思,而一定则是必须要这样做的意思,所以就没有了那种强烈的告诫学生努力读书,珍惜时间的效果了。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一定要鲜明,鲜明的语言可以突出重点,表达出强烈的语言情感色彩。

(三)语言要风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风趣。风趣的语言就是运用各种巧妙的、出人意料的或者是引人发笑的语言、动作与表情,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求知的快感和启发学生的智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个教师而言,仅具有规范性和形象性的课堂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风趣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比如说每天一堂课接一堂课40分钟的上着,并且教师的语言还平铺直叙,平淡无奇,没有一点乐趣,那么对于生性好动,爱玩且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难耐的“煎熬”。学生一旦有了这种想法,那么一堂课也就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所以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要巧妙的驾驭好课堂语言,使用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来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也使学生能从原以为觉得毫无乐趣可言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那么学生的大脑便开始运转起来,便开始开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整个课堂也就变得活跃了起来。语言的风趣不仅仅只表现在说话的字意方面,它还表现在说话的韵律节奏方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表现的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并且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这样语言便变得声情并茂、和谐动听、有趣起来,那么学生听起来也觉得舒服悦耳,津津有味,并且课堂上的学生也变得精神饱满,兴趣盎然,积极的响应课堂,促使教学顺利进行,从而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达到事半工倍的效果。

(四)语言要亲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一定要亲切。亲切的语言就好比冬日里的阳光,让人觉得无比的舒适和温暖,教师的语言亲切,不仅会让学生的心里觉得温暖,并且还让人觉得老师十分的平易近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直说着硬生生的语言,而且语言十分的冷淡,不带一点暖情色彩,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害怕的心理,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很胆怯。所以,对学生使用亲切的语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对那些成绩稍差,不太敢在课堂中表现自己的学生就更应该使用亲切的语言来鼓励他们学习,让整个课堂都充满温馨的气氛,从而推动整个班上学生的学习进程。就比如说,教师在面对课堂内容上提了一个问题,然后教师叫一个差等生来回答这个问题,在学生回答前,教师就应该说一句:不要紧的,你来试一试,回答错了没关系,老师相信你能行的。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尽管回答的不是那么好,也要对他表示认可,对他说一句:你回答的不错,真棒!下次要继续努力。这一前一后的亲切语言,足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也感受到了温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积极向上、快乐的学习。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一定要有亲切感。

二、形象、得体、自然的体态语言

(一)语言需形象

我们知道所谓体态语言,就是指伴随说话的表情、手势以及其他动作的语言等。这些有形而无声的体态语言,有时能够直接表示某种意义或表达某种效果,有时还能够起到加强有声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教师的体态语言首先必须要形象。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通常一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都是具有朴实、整洁、稳重、端庄、潇洒、活泼、热情、善良、和蔼、谦逊、文雅并富有个性的美好形象的,所以一个教师所说的话也应该符合自己的形象,不能随意的讲一些不符合自己形象的语言,比如在课堂中随意的就冒出一些脏话或是用不道德的语言大骂学生,以及传授学生不健康向上、消极的语言。特别是在小学生面前,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形象,因为学生会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并且会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着影响。就比如在课外时间里,我们看到学生在看到老师的时候会很有礼貌的向老师低头问好,不管是自己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他们都会问好,从这里我们不仅是说学生有礼貌,我们会更强调的说,这是哪个班的老师教出的学生,可真礼貌。这就是很好的例子,说明教师的形象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语言要得体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他的语言不仅要形象,而且他的语言还要得体大方。得体大方的体态语言就是:使用体态语言时,要得当,恰如其分,虽然有时可以故意夸张一些,但必须适可而止。就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论》中说过:“既不要把重大的事说得很随便,也不要把琐碎的小事说的冠冕堂皇。对于一些平凡的普通名词,不应加上一些漂亮的修饰语,否则就会显得滑稽。”这就说明了这一点。根据场合、对象、目的、表达的方式等差异,来做到得体的语言也是极具艺术的。就举一些浅显的例子:在表现情绪方面,谈到暴行时,你就要用愤怒的语气或眼神,就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在讲课,但有几个学生一直很吵,安静不下来,学生必定是学不到什么的,并且还会影响其他学生,为了不停止讲课的前提下,还要使自己的语言表现的得体,教师可以走到他面前,拍拍他的肩膀,或者也可以走到他身旁不动,用愤怒的眼神或语气示意他,你已经对他的行为感到很不满意,这样不仅免去了在众多学生面前对所受批评的学生造成的尴尬,使其安静下来集中精力听课学习;还可以不打扰其他同学学习,节省了大家的时间,还有当谈到不虔诚或肮脏的行为时,你就要用不高兴和严肃的语气;对于喜事,要用欢乐的语气;对于可悲的事,就要用哀伤的语气。当然,教师在对得体的语言表达运用时,同时也告诉学生要懂得根据时间地点以及不同场合和对象,灵活的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自然的使学生受到渲染。

(三)语言要自然

自然是对体态语的第一位要求。要求自然的体态语言,则是说使用体态语言,决不能勉强,急促,呆板,更不能做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说话时,动作勉强生硬,刻板,那么则给学生感觉像木偶一样,十分的僵硬,毫无情感,这样整个课堂也就显得生硬起来,没有了和谐自然的课堂气氛。还有如果教师教学中刻意的表演并且动作和姿态都显得十分地做作,那么就会让学生觉得特别地别扭,显得十分的不真实,从而使学生反感这种教学语言,学生自然也就不喜欢你的教学。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要使用自然的体态语言,因为它能给人一种真实、舒适的感觉,能使人内心中感受到真诚。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宁要自然的雅拙,也不要做作的乖巧。

三、采用规范性、激励性的课堂语言

(一)规范的语言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普通话,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学中,语言出现“南腔北调’的尴尬局面,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在小学生面前讲起课来文绉绉的,满口都是什么知乎者也,或白文相杂,不伦不类的,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难以理解。还有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这样很容易就造成了一些不标准的语音,从而影响学生的正确发音,特别是使原本就不太会用普通话,而是用方言说话的学生在语音方向更加的严重,使他们在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要不得不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所以,可以见得教师的语言规不规范,会间接地影响学生对语音的标准掌握,那么教师就应当在教学中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辅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学会规范性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在识字发音方面的能力,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得不加以重视和利用规范的语言。

(二)激励的语言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因素的把握是很重要的,我们不得不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心理因素,因为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会使人也跟着健康向上起来,它会推动着人的行为思想都向前发展,反之消极、不健康的心理则会使人消沉起来,且阻碍了人的身心发展。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使学生展现他们健康、积极向上学习的一面,必然就要自己懂得对学生讲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来使学生的心理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因此,懂得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发展也是极具教学语言艺术的,它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小学生的心里,它们往往需要的是教师对它们更多的赞美和表扬,而不是批评和指责,适当的赞美和表扬能够使他们学习更加积极,对学习更加有了信心

和动力,然而对学生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则会使它们变得消沉,从而也没有了学习的欲望和动力。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来促进它们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比如说:“你真棒!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要加油奥,老师看好你!”、“你回答得很不错,值得表扬!”、“你上课特别认真,又爱动脑筋,老师要奖励你一颗星星。”、“这么难的题目,都没有一个人敢来试一试,虽然你回答错了,但是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佩服你的勇气。”等等这些激励学生的语言。这些看似一些简简单单的激励语,在教师口里只是随意的对学生一说,但在学生的心中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因为在小学生的心里,它们会觉得这是教师对它们的一种认可和鼓励,并且觉得这是老师在对它们表示关爱和关心,同时在教师对这些学生的鼓励之下,这些学生又会被其他的学生用一种羡慕和钦佩的眼光看着他们,相应的得到其他同学们的称赞和认可,因此就会使它们的内心深处觉得无比的开心和温暖,有了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眼神支持,那么 这样学生的学习信心便会大增,学习也就有了兴趣和动力。

四、总结

所以说,对于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搞好课堂语文教学,不仅仅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扎实的教学功底,还更需要自己把握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通过把准确、鲜明、风趣、亲切的有声语言和形象、得体、自然的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以及规范性、激励性的课堂语言完美的结合起来,充分地加以利用,使之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柳海民主编《教育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2版。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组编《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第2版(修订版)。

[3] 寒天主编《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全书》,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4] 顾建芬,《新课程更应优化教师课堂语言》,上海:人民教育出版是社,2003年出版。

上一篇:海水浴场各项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下一篇:常规的挂靠经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