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2024-06-26

刍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通用11篇)

篇1:刍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刍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http://a.54261.com/

/建湖县草堰口小学

顔学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应从问题开始。日常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普遍的课堂提问,它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这么说,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对课堂提问是重视了,也体现出了一些教育观的转变,但在实际操作中常暴露出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降低了教育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片面理解“启发式”,提问缺乏精心设计。

有的教师认为,不断地向学生抛制问题,以问题来带动学生的回答即是启发式。这种情形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有的课堂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集得像“地毯式”的“狂轰滥炸”;有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不是启引,而是即让另一个学生代答,常常是一长串的学生才解决一个问题„„此种美其名曰的“启发式”,其实是另一种形式下的注入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的培养了。也有的教师不是精心钻研教材重难点,课堂提问设计往往粗制滥造,或偏难过易,或空泛琐碎,学生思维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二、片面理解“主体性”,提问缺乏方法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于学生手中,简单地设计教学过程,粗糙地炮制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主要有两种弊病:一是滥答。学习中反复让学生说“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目的是想尽力体现以学生体会为主。当然,学生学习中的“悟得”是无可非议的,“学贵自得”嘛,但主要是教师缺乏指导、点拨,没有将方法授于学生,而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堂课下来,看似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比较突出,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学生学习中学到了些什么呢?二是乱问。有这样一种课堂表现:老师先让学生提问,后进行教学,呈现一问一答式。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问什么”、“怎么问”等提问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提问常常抓不住要点,问题提得杂乱分散。这两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貌似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往往将文情并茂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且从教学效果来看是极差的,是不可取的。

三、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缺乏普遍性。

教学中,教师只围绕几个优等生发问,至于大多数学生则冷落一旁。这样一来,优等生兴趣盎然,而其他学生则无精打采,对于提问是心不在焉,久而久之,还会滋生优生骄傲自满之感、挫伤其他学生学习的上进心和求知欲,非常不利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另外,回答问题时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会影响课堂提问的效果。

有鉴于此,要使课堂提问真正启而有发,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精心设计问题,联系学生实际启发。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合理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与“思”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应利用课堂提问这一有效手段巧妙地打开学生的头脑。张志公老先生曾说过:“什么叫启发式?„„我说,启,是启脑袋;发,是发动他的思维活动,并不一定他说话。”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所提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能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也就是说,问题提出后,不是让学生随口而出,而必须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教师还应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扬起他们思维的风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将学生的“脑袋”启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发动起来”,去思考、去揣摩。

二、课堂提问应注重方法指导。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我们教师不应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应从方法上加以指导。如前文中提到的“你知道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或是学生的提问,均应“有法可依”。我认为,可以从词语入手进行提问,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提高要求(如抓住重点词语体悟文章情感),最终使学生能围绕重点深入提问讨论。以此形成序列,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才会水涨船高。

三、提问要具有普遍性。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做到:

1、全体性。即提问应面向全体。新课标中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应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些都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难度大些的问题,让水平低的同学回答难度小些的问题。即使同一问题,让不同学生回答,认识有深有浅,分析不同,可集思广益。这样,每一个学生均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思维不断拓展。

2、提问应双向互动。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我认为课堂提问也应双向交流,甚至多向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有教师提问,有学生质疑,师生互问,共同研讨,达到理解掌握;也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师生间互问、学生间互问),从而形成双向、多向的课堂提问交流模式,才会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互动中的提问既让学生主动学习,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提问应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新课标中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这就是说应给学生学习的时机,有思维的过程。上课中一提问题就让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说出正确答案,教师便心满意足的简单课堂教学,学生能力的培养势必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因为,课堂提问不是学习的目标,得到正确的答案也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而要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正如音乐中的“休止符”一样的短暂停顿,给了学生思维的时间,保证学生思维的转换和思维过程的时间,便于大多数学生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广泛、深入地思考。只有这样,才会出现有创见的回答,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提问中“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是《学记》中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努力的方向。我想,教师对于课堂提问也应努力探求妙法,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

篇2:刍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 谢伟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好的提问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教师既要注意在课堂中所提问题的有效性,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性。它能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推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提问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艺术。提问并不是教师提出问题就宣告这一过程的结束,而是一个发问后学生解答,教师再评价的环环相扣的过程,相应的教师就有发问艺术、启答艺术和解答艺术,即教师如何提问、如何启发学生作答和如何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为了有效地提问以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应适当运用一些艺术。

一、注意学生的实际

教师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老师要提什么样的问题,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所要面对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例如: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生的情感体验、人格、个性差异等。特别是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尽量使提出来的问题难度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相适应。对于那些学习水平比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出来的问题要尽可能的形象一些、更具趣味性一些。同时教师提问时的表情、体态和言辞能帮助学生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特别是答案唯一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或体态提供足够的信息给学生,使学生能迅速地准确地作出回答。注意教师本身的态度及对学生的期望值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的反应情况如何,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并且灵活地运用多种提问策略,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判断。同时,教师在提问时不应该经常性地选择难度太大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来提问学生,更不应该以批评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因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学生们对于那些难易适中而又指向性强的问题,比较乐意回答。这跟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与心理不无关系。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的正确率比较高,容易获得成功,也就较易产生成就感,从而能更好地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自信心。

二、提问环环相扣,化难为易

我们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提一两个提问是肯定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教《穷人》一文时,让学生充分了解桑娜在家境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后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提问:问题1: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这样贫困的家庭却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孤儿,此时桑娜心理一直是?(忐忑不安)。问题2:课文9——11小节中,桑娜那忐忑不安心里想了哪些?

学生读后交流回答,归纳出四件事。

A、他会怎么说? B、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C、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D、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问题3: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你能把这些事情有顺序有条理地排一排吗?

4、他会怎么说?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问题4:(进一步理解“忐忑不安”)课文为什么不按照我们刚才整理出来的顺序来写呢?将这四件事打乱呢?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桑娜恍惚、桑娜害怕„„)

教师小结:心情激动、神情恍惚、担惊受怕,这叫着——忐忑不安。

通过这样由易到难的提问,不仅减轻问题的难度,而且问题的设置具有事实性问题到推理性、开放性问题,由封闭性问题到开放性问题,由聚合性问题到发散性问题,由浅层问题到深层问题的坡度排列,体现出层次性。

三、注意提问的启发性与激励性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还必须具有启发性。教师在研究课堂提问的时候,就应该尽可能考虑周全,使所提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习的情绪高涨。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烈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有味!激励性。激励能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起来,能使学生的美好心灵激活起来,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能使学生有美好的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就应该非常注意课堂提问带有激励性,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触发学生的正义感、诱发学生的同情心、引发学生的探知欲、架起学生的亲情桥,借助学生的表现欲,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去激励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3:刍议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艺术

一、巧妙设疑,激发情趣的艺术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在课堂提问中,问题的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阅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置矛盾,激活思维的艺术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问题时,也就意味着他们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三、变直为曲,引人入胜的艺术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用“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来。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等,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可以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分层设计,化难为易的艺术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较为容易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师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教师设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使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易于把握,也对学生今后的自学提问起到了示范作用。

五、发散思考,灵活变通的艺术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方法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应当要强调有理有据。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这样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就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篇4: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小学数学课堂上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提问,既能够巧妙激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数学问题,又能够激活整个数学课堂,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当然,提问是讲究艺术性的,漫无目的的、不注重时机的随意提问将会适得其反,影响数学课堂质量的提升。以下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上提问艺术的应用策略。

一、巧妙创设情境,提高提问的趣味性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还普遍存在,教师讲得尽兴,学生却听得无精打采,严重制约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的提问要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也就是说教师的提问不能脱离教材内容,但是不能局限于课本问题,要增强提问的趣味性,通过趣味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比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问: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出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然后设置问题:小明要去买文具盒,文具盒价格是32元5角,他有几种拿钱方法,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通过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认识人民币、学习新知识。

二、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注意问题提出的适时性

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当学生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几个不相等的几份数平均分成相等的每份数时,教师接着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如果要求我们班上全体同学在期末考试中的数学平均成绩,仍用刚才“移多补少”的方法还行不行?那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提问后让学生自学教材,找出计算方法(基数求法)。这种利用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适时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方法,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提问要有新颖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小学生。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教师在设计时多花一点心思,比如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动脑思考。有位老师上公开课“用字母表示数”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儿歌: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二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三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四只青蛙……学生们特感兴趣,一口气读了很长一串。这位老师就提问了:“奇怪了,儿歌没有了,你们怎么还能读下去呢?”“你们从数学的角度发现这首儿歌存在着数量关系,那么你们能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很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面向全体,提问准确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积极思考后,再指名作答。教师提问还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掌握学生的最佳情绪,否则就会压抑学生的思维活动,丧失思维的兴趣。教师先提出问题后再指名回答,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免得仓促应战,答非所问。另外,还应注意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难度较大的问题,让优秀学生回答,以发挥他们的学习潜力,并通过他们的回答去启发其他学生;较容易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篇5: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 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而言,教师善于运用提问艺术,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加深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但是,许多语文教师未能在教学中有效设置提问问题,甚至并未意识到有效提问的重要性,降低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效果。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主要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的重要性,并提出几方面有效的课堂提问艺术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9-00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9.022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未能积极运用提问艺术,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问题进行深入的归纳总结和分析,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入开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从课堂提问的本质看,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的互动参与和相互促进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正确认识课堂提问和掌握提问艺术是尤为重要的。提问艺术的运用可发挥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语文教学中提问艺术的运用,可对学生发挥激励性作用,给予学生思维启迪和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从而促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其次,语文教学中提问艺术的运用,可发挥对学生督促引导性作用。众所周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而在提问过程中,学生可以紧随教师的授课思路。最后,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获得有效的教学反馈[1]。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巧设障碍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巧设障碍性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语文教材看,尤其高段的语文课程,其篇幅较长,图片较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较高要求,所以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把握机会,设置矛盾问题,逐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提问感兴趣,达到促进语文教学活动深入开展的教学目的。例如,学习《捞铁牛》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谁将铁牛捞出来的”“为什么需要复杂的工序而捞出铁牛”等问题。还可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为学生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即“如果你在场,你会有比怀丙更好的捞铁牛方法吗”。教师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之门纷纷开启,并积极发表自我见解。如此,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主动性得以调动,可提高教学成效[2]。

(二)提问要循序渐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提问艺术不可或缺。首先,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于小学语文的重难点教学内容,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教学知识,需要教师提出一系列的教学问题,或者追问学生的回答。所以,教师有必要为学生设置由浅入深的教学问题,将难题分成若干简单的、趣味的问题,逐一为学生的回答做铺垫,进而使学生对教学重难点问题有全面的掌握。其次,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先易后难,并且在提问中,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例如,学习《月光曲》时,为增强学生对“陶醉”一词的理解和学会造句,可为学生设置三个问题:①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弹奏的乐曲之后,有什么感受;②兄妹俩被什么所陶醉;③“陶醉”一词除在课文中的应用之外,还可以用在哪些方面?如此,在循序渐进的提问中,学生可以加深对“陶醉”一词的理解与认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增??教学效果[3]。

(三)设置新颖的提问

对于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环节而言,教师可设置较为新颖的提问,如此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发散其思维,提高课堂提问的教学效率。首先,在汉字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正确的笔画,可以通过猜谜语的形式而提问。在猜谜语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提问环节,通过提问,将主要教学内容呈现,从而为学生建构有效的学习框架结构。最后,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写作主题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践,从而提问与之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写作教学活动的深入创造有利条件。

(四)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从而引导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联系教学内容而发散学生的思维。首先,教师从学生的心理视角着手,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兴趣爱好广泛,心智尚未成熟,因而教师如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则可以借助课堂提问环节而迅速走进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反应。其次,教师创设提问情境时,应把握住时机,发挥课堂提问的最佳效果。例如,学习《秋天的怀念》教学中,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看到题目,猜想一下,作者怀念的到底是什么呢?”基于该提问,学生纷纷踊跃回答问题,而教师不应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出正文,使学生在学习中,对自我的回答进行验证,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公布答案和总结课文主题思想。最后,教师在创设提问情境时,应经常地变换提问形式或方法,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思维迸发的教育目的[4]。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具有较强的艺术感,而教师如若能够巧用课堂提问艺术,则可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的深入。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是重要的,但要有效运用提问艺术,教师可采取如下的提问策略:一是巧设障碍问题;二是提问要循序渐进;三是设置新颖的提问,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四是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如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篇6: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作者/ 卓玛

摘 要: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广大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步曲往往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有技术性的提问,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方式的关键。提问,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性的东西。

篇7: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提 纲)

10秋教育管理 吴晓华 学号:445010222400

51提要: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与运用恰到好处,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本文试从四方面来阐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提问艺术的策略及课堂提问的艺术“点子”。

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

2、课堂提问有助于课堂上更好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3、课堂提问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之一。

4、课堂提问有助于师生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小学语文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认识存在误区。

(二)、教师的课堂提问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设计问题时存在的问题。

2、教师提问时存在的问题。

(1)、问题过多。

(2)、提问的时机把握不到位。

(3)、提问的形式掌握不全面。

(4)、定向提问现象严重。

(5)、选择提问对象带有惩罚性。

3、提问结果评价时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的回答分析不足。

(2)、对学生的回答鼓励不足。

三、提高教师课堂提问艺术的策略。

1、有的放矢,提问要“明”。

2、组合巧妙,提问要“精”。

3、激发思考,提问要“活”。

4、由浅入深,提问要重“度”。

5、激发情趣,提问要重“情”。

6、学有所获,提问要重“效”。

7、相互促进,提问要重“评”。

四、课堂提问的艺术“点子”。

1、抓住兴趣点提问。

2、抓住重点提问。

3、抓住难点提问。

4、抓住发散点提问。

5、抓住发散点提问。

篇8: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问题要有启发性,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相对小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 但要完全掌握需要费一番工夫,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生搬硬套、毫无生趣,那么对学生来说更难诱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在提问过程中一层一层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在问题当中思考下一个问题,这样最终问题迎刃而解。

如在课文《蒲公英》中,在学生没看课文之前,教师首先提问:“蒲公英什么样子?大家认识么? ”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细长的身体上面长着圆圆的脑袋。”有的学生回答:“小黄花 ,有绿色的叶子紧贴泥土地面。”还有学生回答 :“风婆婆一吹它变成无数个降落伞飞舞在天空。”经过学生对蒲公英形象的描绘,教师接着提问:“刚才大家说得对极了,那么蒲公英被风婆婆一吹,它们都愿意飞到什么地方呢? ”这时大家又举起了小手,有的答道:“它们开着降落伞飞向茫茫草原,那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有的答道:“它们飞进大海,在大海里和鱼儿们玩耍嬉戏,”还有的说:“它们希望飞进沙漠,因为沙漠都是沙子,它能快速生长。”听完学生的发言之后,老师又提问:“那个飞向大海的蒲公英降落伞如果被海水浇湿身体,怎么再飞起来呢? 那个飞向沙漠的蒲公英降落伞,如果想喝水了怎么办呢? ”这时学生纷纷陷入问题思考中,过了两分钟,有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老师,蒲公英在大海里会被海水淹死,也会被鱼儿们吃掉,所以不能存活;沙漠里面的蒲公英因为没有足够水也会被渴死,同样不能活下来,也就是说蒲公英必须有水、泥土和阳光才能生长!”“回答得很好,大家鼓掌! 那么大家翻开课本《蒲公英》这一节课,想想如果你们是太阳公公,你们会怎么劝告两位不听话的蒲公英? ”这就是针对问题要有启发性,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

二、问题要有明确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可不必太过于感性提问,更不能随意提问一些无聊的问题,如“能做到吗”、“对不对”、“美不美”等,看起来能活跃课堂氛围,实际上这些问题不能给学生任何思考目的,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所以教师提问要有明确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如课文《狐假虎威》一课,如果我们想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那么教师就可以把问题设定为:“如果我们在森林中遇见老虎,该怎么办呢? ”经过几分钟思考,有学生答道:“碰见老虎,我就爬到大树上,等老虎走了之后我再走。”有的学生答道:“我是运动会跑步冠军,我就疯狂地跑,逃出森林。”还有学生答道:“我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点火把老虎吓跑。”学生的回答针对自己设定的情境,可谓有理有据。通过这样明确的提问,让小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经过课堂互动,让他们更理解课文内容的真实含义, 我们从小到大都不喜欢借助别人的势力扬自己的威风,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做任何事情,碰见困难一定要冷静地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

三、问题要新颖有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针对不同课文内容, 提问可选择不同方式,在某些课堂教学环节中可设定新颖有趣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小学生的理特点,如果教师的问题新颖有趣,那么学生就会产生积极兴奋的情绪,完成教学任务就会变成非常轻松的一件事情。

一教师给三年级学生布置作文,题目为《我所看见的小动物》,写作文之前老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笑话:一只小猫在池塘边玩耍,看到池塘里面有很多小鱼,它伸出小爪子要去抓小鱼,扑通一下掉进池塘,小鱼们快速游走了,这时荷叶上跳出一只小青蛙大声叫喊:“让你贪吃, 让你贪吃,掉进水里顺便学游泳吧! ”小猫奋力游上岸边,灰溜溜地往前走,看见鸡妈妈带着它的孩子们在玩耍,这时小猫扑了过去,就在孩子们快被小猫抓住的时候,鸡妈妈学着大老虎的架势“啊呜 ,啊呜……”,小猫被彻底吓走了。听完故事 ,学生哈哈大笑,这时老师问大家:“小猫用游泳救了自己,鸡妈妈用外语救了孩子,那么大家是不是也需要综合全面发展,但我们不能像小猫学习,欺负弱者,害怕强者。大家生活中所见的小动物能否也用这么有趣的情景方式来写呢? ”这时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这节作文课收获甚大,完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 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教师通过不同课文内容变换不同提问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完全驾驭课堂,让学生喜欢上课,喜欢语文,喜欢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做到问题设计精当、问题展示适时、问题解答灵活、提问力求合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针对基础教育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性,乐于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不是教师一味地教,而是在学的同时把问题引申到学生心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氛围中,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获得课堂教学师生双赢的效果。

篇9:刍议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关键词]设置矛盾;变直为曲;分层设计;发散思维

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很多语文教育专家学者都有这样的共识。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了。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发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了解“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 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节语文课,单靠—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止一种划分方法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篇10: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作者:谢明珍 小河初级中学校 邮编(405803)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本文就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艺术化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提问 艺术 阅读教学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胖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 齐读课文——正音解词—— 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怎样艺术阅读教学的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已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三、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评价定型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否能成为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基本知识等重要手段,与对问题答案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评价定型呆板,那么提问要艺术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有则寓言说,一只猴子摘桃子,往前走,看见地里有西瓜,于是丢掉桃子抱西瓜;再往前走,看见一只兔子,于是又丢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也没有追到。猴子一无所获,某地一道考题就是让学生就上述寓言写一篇议论文,多数作文的立论就是批评猴子见异思迁以至劳而无获,另有一篇则赞扬猴子永不满足,虽受挫而精神可嘉,可谓新颖、独到。但评分先生不给后者及格,因为后者偏离了标准答案。传统的考试题目中,有些题目不是鼓励死记硬背,就是刁钻古怪,近乎智力竞赛和文字游戏,答题时稍有不慎,就受骗上当,作出错误的判断。这类题目要考查的其实不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读写能力。由于这些试题的答案标准统一,也就异致了课堂上唯一标准答案是求的阅读提问设计。有人戏称“诱使学生就范”,如果学生不肯“就范”,那教师就只好尴尬地将自已的或教参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了。提问的动机应指向了解和优化思维过程而不是指向思维结果,因为思维结果并不是考虑思维质量的唯一指标。教学《在山的那边》,“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教师提出了“山顶为何能诱惑我”一问。有学生认为因为爬上了山顶就能望见海,这一思维的结果尽管尚有些偏差,但它同样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这个时候教师并没有单纯的以对错来评判,而是继续引导:那么为什么是一座座山顶呢?学生思考后明确:我以为爬上山顶就能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都有诱惑力。这样提问与评价是教师切切实实与学生对作品同其怀抱,品味咀嚼。学生是凭自已的审美经验在感悟作品。

(二)难题中的问题教师设计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已回答,这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提问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而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又养成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习惯。课堂提问的“度”,应该是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最好是让学生开发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准确答案。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篇11: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望奎县敏三小学 于 建

孔子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亦有言,学习好比饮食,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弄坏肠胃。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不助燃,也会渐渐熄灭。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人的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每个教师都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他们的学习成绩、知识积累,以及人生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兴致勃勃地去钻研,就能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研究学问的一种活动。问与学相生相长、相辅相成的在语文课堂上共同展示着。我们带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必须在提问上动脑筋、下功夫。教师善于提问,能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对话交流的效果。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好的提问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比较科学的提出适合学生思维心理特点的问题呢?

在这里不得不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善于提问,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对话交流的效果,同时,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更是要运用好语言的艺术,巧妙的设计问题,用一个个生动、有趣、艺术的问题去引领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

好的提问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一直提倡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启发式教学。而启发式教学更多的要靠提问来实施。问题设计的好,课堂教学则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设计的不好,则散漫无章,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去做到篇篇有异、堂堂有别的提问,课堂是师生对话的场所,要提高对话的质量,必须掌握对话的技巧。善于在平淡中找出新奇,提高问题的艺术性,促使学生积极的去思维。

一、设置问题要有趣味性

让学生真正的喜欢语文,就要让学生在探索中发觉趣味,教师要在学生有兴趣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渗透知识。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课文《花边饺子》时,先是问学生喜爱吃什么美食,让学生能够调动思维,注意文本,再是问学生知不知道花边饺子是什么样的,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课文,并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意义。一切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二、设置问题要有目的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一定要少而精,不然很容易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语文《三峡之秋》时,对学生提问,作者抓住三峡秋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这样不仅学生知道该从哪方面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且教师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设置问题要有科学性

教师在提出问题前,自身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提问的难易程度,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错与否,要使学生思考一步,才能获知问题的答案。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课文《桃花心木》时,给学生设置的问题是,种树人是用什么方法种植桃花心木的,与其他人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而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便会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难度适中的问题,既不会把学生难倒,也不会让学生感到简单,是一种“刚刚好”的智慧。

四、设置问题要有启发性

韩愈说过,师者乃是传道受业解惑者,不过在今天我们更注重的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比于古老的传授性,现在教学更注重启发性。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作为教师要避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提问方式。因此在提问时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等,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课文《昨天,这是一座村庄》时,设置的问题是,“这儿”的昨天是什么样,今天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学生从设置的问题中就会受到启发,发现昨天今天的不同,从而知道现代文明改变着生活。所以,启发性的问题会让学生自主的找到问题的关键,达到课堂预期效果。

五、设置问题要有灵活性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千百万化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等。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特别的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等待或追问学生。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六、教师要正确评价

我们不仅要学会提问,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所在在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而且绝对不能对答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而且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这一点教师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所以教师应该要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七、设置的问题要有广泛性

每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自身水平都是不同的,而教师要在这种不同中去寻求着平衡,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再根据教学目的,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

八、设置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教育革新的今天,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变化的,时刻更新的,与时俱进的。所以开放性的问题则是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条件到结论的思维距离均开放,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

通过不同的角度的提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提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纵横发展。总之,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把握有效的提问策略,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提问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设计精当通俗明了的问题之外,更多的要切合学生实际,突出教学重点。所问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问题的设计要新颖有趣,问题要有利于激发思维,培养能力。在提出问题的艺术性上下功夫,是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关键。

上一篇:新劳动法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遵义旅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