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读后感

2024-05-11

《自然辩证法》 读后感(共10篇)

篇1:《自然辩证法》 读后感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是一部系统的,科学的,发展的著作。阅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后,我深刻的体会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的。恩格斯作为一个无产阶级哲学家,在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精辟地阐述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难而曲折进程。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恩格斯总结出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他在导言里运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提供的最新成果,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考察了原始星云到星球,从无机物到生命的产生、生物进化和人类起源的过程,并根据物质运动不灭原理,论证了宇宙无限发展的过程,阐明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

从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欧洲各国在经历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认知革命后,促使人们真正发现了地球。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自由思想愈来愈根深蒂固,自然科学当时也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在这样一个科学开始挣脱神学桎梏而起飞的时代,人们都渴望着以科学的自然辨证思想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当他们伟大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念威胁到宗教神学的时候,一些为了真理而奋斗的先驱像布鲁诺和塞尔维特等人便成为了新科学的殉难者,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真理。这无疑是一个勇敢的时代,求知的巨人们不断敲打着腐朽教会的大门。天文学方面,哥白尼发表了那本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让自然科学逐渐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数学方面,笛卡尔确立了解析几何,耐普尔确立了对数,莱布尼茨和牛顿各自独立的创立了微积分;在力学方面,牛顿总结发展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牛顿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经典力学达到了将近成熟的地步。然而,因为依然受到神学的限制,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一个特殊的总观点的形成,那就是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

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从而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文中提到:“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而现在面临的生态危机恰恰加速了这个过程。比如大气污染导致的全球变暖使

得海平面上升,物种消失,还影响人们的健康等一系列的危害。19世纪,伦敦被称为雾都,污染最严重;日本足尾铜矿乱开采,导致水土流失、剧毒物质砷化物的蔓延。我们人类与天斗,与地斗,在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敌人后,却发现最危险的敌人竟是我们自己——人类妄自尊大,对自然无限的索取,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些事实说明,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生态的问题,有赖于人类文明的转变。即人类应当改变自我中心主义,要从战胜大自然转变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天人相分、天人对抗转变为天人合一、天人为友,从农业时代的黄色文明、工业时代的黑色文明转变为后工业时代的绿色文明。人类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绿色革命。我们的价值观应从“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征服自然”(笛卡儿、培根、牛顿的遗产)——发展为“人仅仅是自然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人是自然之子”。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不再把自然当作永无止境的盘剥的对象,而应看作是人类存在的根基。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来指导实践,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最终造福人类。通过这本书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到哲学注重的是在思考人类面临的感到最困惑无解的问题。正如苏格拉底对他的弟-子们所说:哲学家要做社会的医生。所以说我们要对某一专业更广更深的理解是离不开正确的科学方法和广阔的科学视野的。我觉得这种更一般性的科学方法训练、能力培养以及视野的开阔是由研究自然科学的自然辩证法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知识所能提供的,因为所有的学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除了专业课的学习,哲学,历史,文学都有我们可以汲取的营养。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从这些专门知识中提取出对我们认识自然,进行科学研究有益的观点。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专家不易,成为一个杂家更不易。杂与专不是对立的,杂就广度言,专就深度而言。杂可以寓于专,专完全可以体现于杂。杂家要具备学、识、才。仅仅这样要求,还嫌缺乏个性。因为任何一个有识之士,都是才多学广的。杂家之所以为杂家,在这些方面还应体现为学不避杂,见识非凡,是达练之才。所以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篇2:《自然辩证法》 读后感

论文题目:发明家社会英雄形象的确立与演变

论文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8卷,第8期,2012年8月

论文作者:夏保华,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南京

论文简介::历史上,发明家被社会广泛认同,成为社会英雄的时期并不多见,也不久远。发明家不必然是社会英雄,在古代中国不存在发明家的社会英雄形象。发明家成为社会英雄,本身是一种现代性现象,主要出现在19世纪中后期的英美等现代西方社会。在发明家成为社会英雄过程中,企业家-发明家和科学家-发明家这类复合型发明家角色发挥关键作用。

说实话,如果没有老师的要求,我不会知道有中国知网这个网站,同时更不会想到阅读上面的期刊论文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但是当我进入这个网站之后,我发现我现在才知道这个网站,真是一种损失。

同样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我在“自然辨证法研究”这本期刊中,找到了一篇让我感兴趣的文章,题目叫做“发明家社会英雄形象的确立与演变”,原因主要是因为我比较爱看网络小说,最近正好在追一本历史题材的小说,它并不像一般的网络小说,以低俗或者粗糙的剧情来娱乐大众,而是在情节中将作者自己的一些观点拿出来与大家探讨。小说大概讲的是一个拥有着现代人思想的满清贵族在腐朽糜烂的晚清时期对社会制度的改变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其中就讲到了中西方在那个时代对发明家的态度上的不同。因此我才选择了这篇论文来写一篇读后感。

可能在我们这一辈里,已经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人是值得尊敬的,这一点在中西方同样适用。但是可能对历史有些了解的人会知道,以前的中国并不是这样的,甚至连西方世界也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才渐渐的提高了对科技创新与发明的重视。在中国历史上,技术发明多被封建帝王、知识分子视为“奇技淫巧”,不被重视。在中国古代,发明者的地位是低下的,有时并不会因为一个发明而得到嘉奖,更有甚者还会遭到惩罚,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的话,可能是因为统治者要的是只知道恭顺与服从的“百姓”,而不是天天“不思上进”,“不务正业”的发明家。可能有人会说,我国历史上也有一些在当时受到人尊敬的发明家,比如蔡伦,张衡,苏颂等等,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名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通百姓,他们在当时都属于统治阶级的一员,都是官,而不是民,因此,他们的发明是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的,受到官方的嘉奖及史书的赞扬就无可厚非了。

比较而言,西方世界直到18世纪中叶,发明家的形象才慢慢开始改善,其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革命是西方世界科技水平的一次大爆发,人们很多旧有的思想被打破,同时由于在战争中,发明家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像比如罐头的发明,战壕的出现,以及诺贝尔的黑火药的发明,都对战争的胜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战争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给发明家的社会地位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而此时的中国,正是这些新发明的试验场之一。

篇3:《自然辩证法》 读后感

首先, 我们先来看一下学术界比较普遍的关于凤凰起源的观点。

今日所见关于凤的最早记录, 可能是在《尚书·益稷》篇中。书中叙述大禹治水后, 举行庆祝盛典。由夔龙主持音乐, 群鸟群兽在仪式上载歌载舞。最后, 一凤凰也来了:“萧韶九成, 凤皇来仪。”孔传:“灵鸟也, 雄曰为凤, 雌曰皇。”郑玄注:“仪, 言其 相乘匹。”我们注意的是, 在这里, 凤凰被古代住家视作一种象征吉庆的神鸟。实际上, 凤凰在较早的先秦文献中, 正是作为一种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现的。

《说文解字》里关于凤凰的记述是这样的:“凤, 出于东方君子之国, 翱翔四海之外, 过昆仑, 饮砥柱, 濯羽弱水, 莫宿风穴, 见则天下大安宁。”

但是凤凰究竟是起源于哪里呢?根据近些年的考古发现: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 陕西宝鸡的仰韶文化内蒙古赤峰的赵宝沟, 以及红河文化都有和凤有关的相关实物出土, 这些都是距今六千到七千年的文明, 所以基本可以证明凤凰起源时间的判断。另外, 从我国古代少昊太昊的传说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和凤凰有关的信息。

传说少昊为史前五帝之首, 姓已名挚, 号金天氏。因修太昊之法, 故称少昊。少昊氏以凤鸟等各种鸟类为图腾, 组织严密, 设官分职, 井然有序, 社会化程度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他曾以百鸟为百官名, 设有工正和农正, 管手工业和农业, 在位八十四年, 享年百岁。因此, 被后人誉为“百鸟之王”。《礼记·月令》说, 东方之帝谓之太皞, 西方之帝谓之少昊;《左传·定公四年》说, 伯禽封于少皞之墟;《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的话说, 郯国高祖少皞挚立国时, 正好凤鸟飞过;《山海经·大荒东经》说, 少昊之国在东海之外的大壑。据此, 我们可以推测:少昊为东夷族的部落联盟的首领, 联盟中的每一个部落皆以一种鸟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 而少昊建立部落联盟以后则汲取各种鸟的优点将其融合成凤凰。这也是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

再来看一下何先生的观点, 他认为凤凰在历史上是确实真实存在过的:

“我深信, 在远古神话的符号象征下, 在剔除其传说附会或以讹传讹的变形后, 都有隐藏在其深层次结构下的历史真实、生物真实和人类文化真实。龙如此, 凤凰也必如此。”对此观点, 笔者是持赞同观点的。

让我们来看一些史料:

“甲寅卜, 呼鸣网, 获凤。丙辰, 获五。” (出自《甲骨文字释林》)

这条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鸣用网捕鸟, 于丙辰这天捕了五只凤 “由于系用网埔之, 故所获自是生凤。”

另外, 在早期金文《中鼎》铭辞中, 我们还可以读到如下一则记载:

“……归生凤于王。”文中所提到的“生凤”一词, 郭沫若亦曾断定正是指活凤凰。

有关的史料, 何新先生的《谈龙说凤》上还有许多, 在此就不多做赘述。

另外,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凤凰不仅在中国的传说中存在, 并且在许多其他的国家和民族的传说中也同样存在, 不仅仅是中国的近邻, 像朝鲜, 日本, 东南亚一些国家等, 凤凰也广泛存在于西方的文化当中:Phoenix在朗文词典的第一条解释是“不死鸟, 长生鸟”, 并不是凤凰的意思, 是一种和凤凰极为相似的同样存在于神话的鸟, 其外形和中国的凤凰有着一定的区别, 中国的凤凰是:“鸿前、鳞后、蛇颈、鱼尾、鹳嗓、鸳思、龙纹、龟背、燕颌、鸡喙”这点与国外的pheonix是不一样的。在西方最早提到不死鸟的人是公元前八世纪的希腊诗人、《神谱》的作者赫西奥德, 最早详细描述不死鸟的人是希腊历史学家赫罗底特斯, 他说:“我并没有亲眼见过它, 只是在绘画中见过, 它的羽毛一部分是金黄色的, 一部分是鲜红色的, 外形像一只巨鹰”, 而且还拥有美丽的歌喉。

在古希腊和古埃及的传说中, 凤凰是一种传说中的鸟, 它与埃及神话中的太阳神和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希腊的传说凤凰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的一口枯井附近, 每天当黎明来临时, 鸟儿就在清晨的阳光下沐浴, 并唱着美妙动听的歌, 而太阳神就停下他的战车静静的聆听这动听的歌声。每当凤凰知道自己要接近死亡的时候, 它都会用芬芳的树枝来筑巢, 然后在火焰中燃烧, 将要燃尽时便会有一只新生的凤凰从火焰中飞出。它会用没药树的汁液涂在死去凤凰的尸体上并和它一起飞向太阳之城——Heliopolis。它会将卵放在太阳神的祭坛之前。而在埃及, 它却被描述成为苍鹭的巢, 但在古书上它被说成是孔雀, 或者是鹰。在世界其他各地比如 阿拉伯, 俄罗斯, 美洲等也有一些类似的传说, 而他们也都有一个共性, 那就是在经历一段时间后, 会重生。

假使凤凰没有真正的存在过, 那么世界上这么多的民族都会有其相关的传说呢, 这不单单能用巧合来解释吧?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 在远古时代, 凤凰确实存在过。

那么凤凰究竟是哪一种鸟类呢?

何新先生的观点是凤凰便是大鸵鸟鸵鸟的特点和我们传说中的凤凰是有一些相似的, 但是就此就下结论说凤凰就是鸵鸟不免有些武断。

还有一些特点, 并不是中外凤凰的共性, 但是也是鸵鸟所不具备的特点, 比如中国的传说中凤凰栖梧桐, 外国传说中的凤凰和火的关系等等, 从以上这些特点看来, 鸵鸟和凤凰是怎么也联系不到一起的两种动物。最主要的是古代的先民们十分向往天空, 崇拜飞翔, 而鸵鸟作为一种只能奔跑的鸟类怎么可能会被这个星球上的先民视为祥瑞, 并加以崇拜神化呢?

如果凤凰不是大鸵鸟, 那么凤凰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下面这样一些资料:

在亚洲与大洋洲之间的伊利安岛及澳大利亚东南部, 生活着一种极乐鸟, 盛产于巴布亚新几内亚。极乐鸟爱顶风飞行, 所以又称风鸟。传说, 极乐鸟是一种神鸟, 它住在“天国乐园”里, 吃的是天露花蜜, 飞舞起来能发出一阵阵迷人的乐声。因此, 又叫天堂鸟、太阳鸟、风鸟和雾鸟。全世界有40多种极乐鸟,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就有30种, 其中最出名的要数蓝极乐鸟、无足极乐鸟和王极乐鸟。极乐鸟头部为金绿色, 披一身艳丽的羽毛, 特别是有一对长长的大尾羽, 更显得妩媚动人, 光彩夺目。蓝极乐鸟在求偶时, 或仰头拱背, 竖起身体两侧的金黄色绒毛。另外有一种“无足极乐鸟”, 它并不是真的无足, 只是足短一些, 飞行时藏在长长的羽毛内, 人们见不到。无足极乐鸟的尾翼比身体长二三倍, 又被称作长尾极乐鸟。王极乐鸟体长只有20厘米左右, 比别的极乐鸟小得多。它对爱情忠贞不渝, 一旦失去伴侣, 另一只鸟就会绝食而死。王极乐鸟生性孤独, 不愿和别的极乐鸟共栖一处。当别的极乐鸟迁徙时, 它也随之飞上天空, 充当空中“引路者”。

我们仔细来看一下极乐鸟的这些习性, 是不是我们传说中的凤凰是否有几分相似呢?

由此, 我们可以大胆假设, 在六七千年以前的古代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大型的鸟类, 他们和现在的极乐鸟同属一个科, 是其远房的亲戚, 只是体型略大, 在世界各地又有许多亚种, 处于生物链的顶端, 因此本身数量就极少, 在3000年前地球又经历了一次大的气候变化, 导致了气候变冷, 于是温带地区便不再适合这种鸟类生存, 再加上其体型庞大, 和原始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换, 以及对其的捕杀, 用其鲜艳的羽毛来作装饰品, 使这种鸟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前便灭绝了, 只留下种种传说。而且其形象经过几千年来

世界各个民族的演绎已经变的面目全非, 成为一种神鸟。

有人会问到:“假如真的存在这样一种鸟, 为什么没有发现他的化石呢?”

原因很简单, 刚才提到过, 凤凰的原形经过几千年来人们不断的神化, 演绎, 已经变的面目全非, 即使发现了其化石, 也早已经和其现在的形象对不上号了。

当然了, 所有的这一切, 也只能成为一种假设, 究竟凤凰的真相是什么, 需要我们在鸟类学家的帮助下继续对世界各地凤凰进行深入的研究了。

摘要:龙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 本文首先对何新先生的自然界中确实存在鸵鸟的论点表示了赞同, 然后又对其凤凰起源于大鸵鸟的论点提出质疑, 同时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假设, 从而探讨了凤凰是否在自然界中真实存在过。

篇4:历史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

一、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概念

刘道明先生曾概括说:“《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主要命题,就是书名中的“历史”和“阶级意识”这两个词。在卢卡奇看来,这两个词实质上是一回事,即历史是由阶级意识所决定的。他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以后,世界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而欧洲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未能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是由于无产阶级缺乏革命的阶级意识。因此,强调意识的作用至关重要。他认为,强调意识的作用归根到底是一个辩证法即方法论的问题,因此他主张把辩证法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

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概念

(一)“自然辩证法”概念

根据俞吾金教授对该词的考察和研究,“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界辩证运动的“自然辩证法”,是由杜林(E.K.Duhring,1833-1921)率先提出来的,他在1865年出版了《自然辩证法·科学和哲学的新的逻辑基础》(Naturliche Dialektik.Neue logische Grundlegungen derW issen-schaftund Philosophie)一书中,用“自然辩证法”(其德语表达式是naturliche Dialektik)指称自然界的运动。

(二)恩格斯的自然观

苏平富先生把恩格斯关于自然的较为系统的看法归结为六点:

第一,“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强调,不是把辩证法注入自然界,而是“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

第二,自然界的物体“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第三,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转化的”。

第四,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第五,“对立的运动”即矛盾决定着“自然界的生活”。

第六,自然界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同时也是向人的生成过程。

三、卢卡奇对“自然辩证法”的态度

(一)卢卡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概念的批判

卢卡奇对“自然辩证法”的批判在学界已经有非常多的论述,然而推敲几种有代表性的批判,无论是从“自然界无主体”的角度、“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还是“辩证法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批判,都是同源的。即不同角度的批判其实是互相贯通的。

在此问题上,张一兵教授的说法很具有概括性:“青年卢卡奇认为,恩格斯的错误主要因之于试图在显然并不存在着自觉的主体的外部的自然界中寻找所谓的“自然辩证法”,而没有主体的外部自然界是绝不可能自发产生革命功能的历史辩证法的。”

卢卡奇认为,辩证法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交互作用,那么,没有主体的自然界,就不可能自己生发出辩证法。

(二)对恩格斯的误解的澄清

然而,学界的观点也并非一边倒,近年来出现了重新理解恩格斯的自然观的声音。

如汪信砚先生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恩格斯的自然观或恩格斯所系统阐发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所阐述的自然辩证法理论,或者至少是把自然辩证法理论视为恩格斯自然观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有的人甚至还由此出发对恩格斯的自然观大加责难,指责恩格斯的自然观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看法既误解了哲学自然观的性质,也误解了恩格斯自然观的本质。”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一文认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入地研究了人们的认识、思维问题,在对以往的认识论缺乏唯物史观基础的剖析中。阐明唯物史观是认识问题的基础,从而为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准备了条件。恩格斯认为,思维规律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历史的产物,因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的活动、人所引起的客观世界的变化。而正确认识历史、认识人的活动和人所引起的客观世界的变化,正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对恩格斯的误解的澄清有两点:

第一,恩格斯强调规律是从自然界中提取总结出来的,而不是将规律强加到自然界中去。强调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第二,恩格斯也不是不讲辩证法的人的因素。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形而上学历史观,因而最终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它至多只能形成机械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而不能形成科学的认识论。恩格斯对以自然主义历史观为基础的认识论的批判,正是对认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的肯定。

(三)卢卡奇对“自然辩证法”概念的改观

卢卡奇的后期思想改变了先前对恩格斯的批评,他曾因为持有社会存在本体论的观点,认为有人的存在才有社会历史,而批驳恩格斯的自然存在本体论(完全没有人的),但后来又在著作中肯定了恩格斯的自然存在是社会历史存在的基础。

四、卢卡奇对“历史辩证法”概念的反思

卢卡奇在晚期即寄居莫斯科期间,做出了勇敢的自我批评,公开承认说至少《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确具有唯心主义的倾向,或者说过于着重强调了主体性和革命性。

然而,并不能据此自我批评就将卢卡奇的哲学定性为唯心主义哲学,更不能将他划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阵营。因为,卢卡奇的哲学虽然可以称为是主体性的哲学,但绝不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卢卡奇强调的主体性和革命性是由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发展而来的,只是与恩格斯、列宁走出了不同的路径。不能因为他非常重视“主体”和“意识”,就忽略了他的唯物主义的本质属性。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承认社会历史的存在,他只是强调了主体性的作用。

比较卢卡奇同恩格斯著作中的对马克思的辩证法的经典陈述,可以发现卢卡奇与恩格斯本质上有相似性,这两个同源的概念只是所强调的重点不同。这两种思想成为了马克思辩证法思想发展的两种不同路向。

参考文献:

[1]刘道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增刊.

[2]苏平富.恩格斯的自然观及施密特的批评.[J].求索.2006.(4).

[3]苏平富.恩格斯的自然观及施密特的批评.[J].求索2006.(4)

[4]张一兵.革命的辩证法与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青年卢卡奇_历史与阶级意识[J]理论探讨2000(2).

[5]汪信砚.论恩格斯的自然观.[J]哲学研究2006(7).

[6]岳新风,宋赛花.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唯物史观.[J].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1(1).

[7]岳新风,宋赛花.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唯物史观.[J].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1(1).

篇5:自然辩证法读后感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有幸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所作的《矛盾论》,读完之后我深刻理解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所花费的巨大精力,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使全党的思想高度统一,并且使党构成了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并且发扬光大。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资料有三大块: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能够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异常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终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景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法既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遵循的规律,科学和技术无论是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或者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具体、生动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我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来阐明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并揭示各种科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揭示把人对自然的认识从僵化的神学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把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系列正确观点,揭示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种范畴在自然科学中的体现。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思想被揭示出来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针对以往的向度,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自然面前由无所适从的茫然变得豁然开朗,它的价值更在于从此往后的向度。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使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日益真切地呈此刻人们的面前。

来到万盛兴,陈总号召中层以上管理干部熟读《矛盾论》,并写出读后感。我认为陈总是期望我们从《矛盾论》中理出做好工厂管理的好思路来,同时也能够指导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回想读高中时,教师也让我们读过《矛盾论》,当时记得最深的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经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句话,所以才拼命读书。因为仅有读好书,我才能够离开贫穷的农村,才能改变自我的命运,同时也为家庭带来荣耀。

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社会推进了科学的时代。科学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意味着人类应对外部世界的更多自由,并且意味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智慧理性的提升,

对待外部世界的观点和看法的改变,以往的世界观在科学发展的强劲势头之下受到了无法避免的冲击和挑战。

篇6: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

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恩格斯通过分阶段带领我们回顾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让我们认识到现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辉煌的研究不同,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恩格斯总结出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我还感受到恩格斯的观点和思想都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他在导言里运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提供的最新成果,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考察了原始星云到星球,从无机物到生命的产生、生物进化和人类起源的过程,并根据物质运动不灭原理,论证了宇宙无限发展过程,阐明了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而且,很好地解释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的发展的方向。

通过这次阅读导言,加深了哲学与科学之间关系的认识,我深刻的体会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的,互相影响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自然辩证法的哲学研究提供实实在在的舞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为自然科学的进步提供理论的支持。而且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并远远超过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更夹需要将自然辩证思想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并且当前我们推动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将科学技术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尤其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更加需要将自然辨证法思想与科学结合起来。文中提到:“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而现在面临的生态危机恰恰加速了这个过程。比如大气污染导致的全球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物种消失,影响人们的健康等一系列危害。我们制造了各种各

样的敌人后才发现最危险的敌人竟是我们自己-人类妄自尊大,对自然无限的索取,最终遭到自然的报复。这些事实说明,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有赖于人类文明的转变,要从战胜大自然转变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跟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脚步。人类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绿色革命。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不再把自然当作无止境的盘剥的对象,而应看作是人类存在的根基。为了我们生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了的子子孙孙,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来指导实践,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最终可以享受美好生活!

《自然辩证法导言》为我们总结出科学发展的全局。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每一个科学发现,都是人类通往真理的一大步。从远古时代的愚昧到中世纪的崇尚神学宗教再到如今科学真理的建立都是各个时代不断进步的结果。正如牛顿林耐等人,他们利用他们利用前辈天才的哲学直觉,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开创力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奠定了当代自然科学的基石。作为当代的一名研究生,要好好学习前人总结的科学规律,掌握科学严密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推动自然科学继续向前发展。通过对导言内容的深入学习,我还懂得了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从而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通过对《自然辩证法导言》的学习我明白了所有的学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正如马克思哲学中所言:尊重客观实际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正如导言中所言:“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而且机体种源说过去遭到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

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的主题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自然辩证法是揭示自然界存在和演变的一般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辩证法。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把握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提高我们自身科研水平。

导言还使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自然辩证法恰恰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能够使我们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上,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自然辩证法所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同时也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在今后的科研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深入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它的精髓并用来指导我们的科学实践,以帮助我们科研水平的提高。

姓名:高少宏

学号:2011205002

篇7: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高屋建瓴概括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难而曲折进程,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恩格斯通过分阶段带领我们回顾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让我们认识到现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辉煌的研究不同,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恩格斯总结出了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恩格斯通过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他认为人类认识自然大体上可以分为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后来以神学为中心的形而上学,直到科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提出三个阶段。希腊哲学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上影响深远,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浑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

甚至到了在十八世纪上半叶,当时在知识上高于希腊古代的自然科学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是低于他们。

科学的发展必将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促进哲学思维的发展。正由于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历史考察,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同时,恩格斯还以大量的科学史实为依据,说明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篇8:《自然辩证法》 读后感

自然计算 (Nature Inspired Computation) 具有模仿自然界的特点, 通常是一类具有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能力的模型与算法, 能够解决传统计算方法难于解决的各种复杂问题。自然计算的应用领域包括复杂优化问题求解、智能控制、模式识别、网络安全、硬件设计、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1,2]。在哲学领域也被有些自学科学家称为“人工生命”[3]。目前在哲学研究领域有提法为“计算主义”, 认为“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计算系统”, 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即“计算”[4]。本文对自然计算的形成、发展和本质规律进行分析, 指出其中所包含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二、自然计算的发展规律

计算方法从经典算法到自然计算的发展过程, 是人类对事物的本质认识过程。人类早期在生产生活中, 为了合理利用资源,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 想出了用最少的代价换取最高的效率的方法, 即优化计算。通常把研究最优 (或近优) 解及其求解方法的学科称为优化计算。它是一种以数学为基础, 用于求解各种工程问题优化解的应用技术。现代优化算法的主要应用对象是优化问题中的难解问题, 也就是优化理论中的NP-hard问题[5]。

优化计算的理论和方法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古典极值理论、近代数值优化理论、自然计算。基于数学演绎和推理的微分法和变分法是早期古典极值理论的代表性方法,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柯西 (Cauchy) 最速下降法、拉格朗日 (Lagrangian) 数乘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本世纪40年代, 针对运输和生产问题的线性规划求解方法被苏联科学家康托洛维奇提出, 而且随后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飞速发展, 基于计算机的近代数值优化方法占据了优化计算的主导地位。牛顿法、单纯形法、共轭梯度、变尺度法和模式搜索法等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数值计算方法相继涌现并不断完善, 使得优化理论形成为一门独立和完整的学科分支[6]。尽管在近代已经有大量的数值优化算法, 但是这些理论和方法都是基于严格的数学模型, 当模型中变量维数增高、约束方程较多且非线性较强, 或者模型无法用现实的方程来描述时, 这些数值优化算法都出现如下问题:不能进行有效求解;求解时间复杂度过高、求解精度较低 (如陷入局部最优、解不稳定等) 。而且由于问题的增加, 形成了NP-hard理论, 目前已经证明了传统的优化算法无法处理NP-hard问题。

进入80年代以来, 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 优化技术和理论中神经网络、进化计算和群体智能计算等新兴算法相继出现和不断完善, 形成了适应处理复杂问题并能够在非确定性、非精确环境中进行概率推理和学习的现代优化方法———自然计算[1,2]。自然计算从提出就受到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成为众多学科及其相互的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近年来, 自然计算与生物学原理、脑神经科学等学科研究相互融合, 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发现, 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可以有效地表示和解决实际问题。随着近十年来智能计算理论的发展与丰富, 智能计算的应用领域日渐宽广, 在生物医学、工业控制、经济管理、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网络智能控制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和应用。

三、自然计算与一元论

早期人类算法是基于纯粹的数学理论演绎和推理的微分法和变分法, 这些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对一部分自然规律的提取和抽象, 是对自然界的不完全认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人类遇到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尽管这时候已经从最初的极值理论发展为数值算法理论, 但是对于NP-hard这类问题人类还是束手无策。一部分科学家想到的是模仿人脑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即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最初的想法是认为如果研究清楚了大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构造出类似大脑的计算机神经系统, 就可以让神经网络解决所有问题。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两种神经网络构造方法, 第一种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 首先抽取大脑的思考问题的规则和方式, 但由于人类还没有搞清楚大脑生理结构上的诸多奥秘, 对人脑思考解决问题的规则更不可能完全获取, 所以研究出来的神经网络有很多缺陷, 造成对很多问题无法解决;第二种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 模仿人类智能的产生过程。人类获取智能是从婴儿时期的遗传反应式智能, 到通过学习、记忆获取知识, 通过推理产生新智能[7]。这种方式较前一种方式更加接近人类智能的产生过程, 但由于对人类智能产生过程的探索还不完全, 这种方式构造的神经网络, 也只能部分解决问题。

在智能计算被提出之前, 生命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通过探索, 发现不只有人脑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智能, 很多自然界的生物解决问题都具有智能。如群体智能算法, 是从一些群体生物协作解决问题得到启发而形成。典型的例子如蜜蜂群体可以盖出规则的蜂巢, 而且蜂巢的形状、大小以及其他特征都非常规则, 似乎是预先计算好而用机械方式产生的[8]。同时期科学发发现生物的免疫系统也具有智能, 在病毒入侵后, 会产生免疫反应, 产生具有记忆能力的抗体。当下次相同的病毒入侵后, 能够迅速产生免疫反应, 清除病毒。此外, 免疫系统还能够分辨哪些组织细胞属于自身, 哪些组织细胞被感染或者变异, 并自动进行清除。结合这种方式, 科学家发明了人工免疫算法[9]。随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界物质 (有机物和无机物都具有智能行为) 的智能行为被发现, 人类认识到以前的各种算法都只是自然界运行规律的部分体现, 人类想要解决所有的NP-hard问题或者解决所有的计算优化问题, 必须要认识到自然界运行规律的本质, 自然界运行规律包含着解决所有问题的机制, 于是将诸如神经网络计算、人工免疫计算、蚁群计算、人工鱼群计算、DNA计算等诸多智能计算都归结到自然计算。目前哲学家、生命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都致力于研究自然界运行规律, 获取自然界运行的本质, 以便解决所有问题。

从自然计算的发展过程来看, 人类提出诸多的算法, 如经典的极值理论算法、数值理论算法, 这些算法最后都被证明是自然界运行规律的部分体现, 为了解决所有的计算问题, 必须要用自然计算去解决。算法统一于自然计算, 这正是辩证唯物论中一元论的体现。

四、自然计算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自然计算的统一性在于算法即是特定的“自然运行规律”, 自然界对特定“自然运行规律”的执行就是“自然计算”;其多样性在于不同的“自然运行规律”适合解决不同的问题。算法的本质是什么?人类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对算法的初步探索, 随后基于哥德尔、邱奇、图灵等科学家的工作, 人类对计算的本质有了深入的认识, 并创立了递归论和可计算理论。该理论指出, “计算”就是符号的连续变化, “算法”就是求解某类问题的通用法则或方法, 即符号串变换的规则。目前, 生命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哲学家通过对诸如人工神经网络计算、遗传计算、免疫计算、群体智能计算等计算方法的分析, 提出了“自然计算”的理论。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是遗传算法, 其能够直观体现特定“自然运行规律”, 即“算法”的“自然计算”。遗传算法 (Genetic Algorithm) 是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学机理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 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的方法。

目前针对“自然计算”有一种较为一致性的理解, 即特定的自然规律实际上就是特定的“算法”, 特定的自然过程实际上就是执行特定的自然“算法”的一种“计算”, 因而在我们的世界中就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这种“自然计算”[10]。依据以上观点从计算的视角审视世界, 科学家们不仅发现大脑和生命系统是计算系统, 而且发现整个自然界本质上就是一个计算系统[3]。

尽管目前发现了诸多“自然计算”算法, 但是想用一种算法解决所有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如对计算机安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人工免疫计算有最好的特性, 但是用遗传算法就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人工免疫计算基于生物免疫系统基本机制, 模仿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人工免疫算法从体细胞理论和网络理论得到启发, 实现了类似于生物免疫系统的抗原识别、细胞分化、记忆和自我调节的功能。将这种生物免疫系统识别自我与非我的能力应用到计算机安全理论中, 即识别安全与非安全访问、代码、文件等计算机对象。人工免疫计算适合于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11]。

自然计算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正是自然辩证法中统一性与多元性的体现, 从本质上说即是自然界物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体现。用自然辩证法的规律指挥“自然计算”的研究, 就可以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五、自然计算的发展方向预测

目前“自然计算”尽管已经包含了二十多种计算方法, 但仍然没有完全弄清楚自然界计算的本质。目前所提出的“自然计算”实际上是人的算法和计算, 简单地说就是人利用计算机知识模仿自然界运行规律来解决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的认识规律具有有限性, 而真正的自然计算即自然界本身的算法和计算式无限的。人不可能完全把握这种计算规律。即使人研究得再多, 目前也只能是近似的, 而不是完全的。从这一点上来说, “自然计算”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有待更全面的发展。从目前“自然计算”中一些算法解决问题具有交叉性, 即不同的算法也能够解决相同的问题, 而且效果差不多的问题上, 说明了这些算法所利用的自然规律具有相似性, 可以猜测, 其本质也许是一样的, 目前由于人类的认识水平的有限性, 没有能够提取出本质的规律。鉴于此, 本文预测“自然计算”必然要经历一个提炼重构的过程, 下一阶段需要找到更加本质的自然界各种运行规律, 能够设计出更强大的自然计算方法, NP-hard问题以及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投得到更充分解决。

自然计算不仅仅是生物智能计算, 应该包含更广阔的自然界运行规律。目前发现的自然计算算法, 基本上都是通过对生物智能规律进行研究所提出的, 很容易使科学家局限在生物智能领域进行研究。本文认为自然界到宇宙均是自然计算系统, 下阶段的自然计算领域要从生物智能领域扩展到物质智能领域。

六、结论

篇9:《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读后感

学位公共课《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后读后感

本学期开始,学校开设了《自然辨证法概论》这门课程,通过近一学期老师对自然辩证法的讲解和自我阅读学习,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却也感觉到学习到了一点儿内容。以前我只是简单的认为哲学是一门跟自己生活无关的事情,只是考研的工具或仅仅是一门选修课,但通过这学期的了解学习,慢慢地发现哲学与自己的学习生活也有指导性意义。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而哲学正是一种高级的思想,让人了解自己,了解自然。哲学叫我们学会一种辩证的价值观,以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面对社会,生活,人生。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认识自然、社会,如何去创新,促进社会发展及完善自己的生活。正如人类对自然千百年来的探索一样,我们对生活及社会的一切也同样充满着好奇,有了这样思想才指挥我们付诸于行动,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需要这种好奇心,需要有这种态度。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自然辩证法学科要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角度研究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进而从总体上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自然辩证法学科是开放的,它的内容、方法和原理都是不断发展的。

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 1

是人文科学,都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研究世界。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在自然辩证法中,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的,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从这一方面来说,我就可以明白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

当今科技时代,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绝不是单一的科学研究探索或实验室里的闭门造车,事实上在科学研究还需要哲学这种更高层次的方法的指导,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学课程,其核心就是为研究生今后从事科学学习或科研探索以及工作生活提供一种辨证思维的方法。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不只在自然辩证法课上得到学习,在研究生的专业课学习中也有所涉及,专业课上讲方法强调的是方法的工具性,科学技术方法论也强调方法的工具性,但更强调的是方法的可批判性。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这种优势起到了补充、深化专业课方法教学的作用,让我认识到不仅科学知识可批判,科学方法同样有局限,科学知识需要创新,科学方法同样需要创新,科技史上大凡伟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难有遵循固有的程式和运用现成的方法,科

学大师往往能在已有的方法中保持必要的张力,或伴随着创造出新的方法。作为研究生,更应该深刻领会科学技术方法的重要性,注重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自己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结合。

古人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及探索研究需要有辩证的批判。我们要培养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精神,人类的认知还是有限的,没有绝对的真理,要勇于批判别人和接受别人的批判,不能轻信他人的观点。所以在今后的研究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深入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它的精髓并用来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人类社会经过了悠久历史岁月,对大自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奴隶社会时期,古代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文化底蕴与信仰不同,逐渐形成东西方不同的自然观。西方文化主要起源于希腊文化,古希腊哲学中有一种对事物本原探求理性精神,而这种理性精神又常常和他们的宗教紧密相连,西方先哲常常把探求事情本原的工作本身当作追求,并从中找到乐趣。而中国的自然观与其对比有相似也有不同,“老庄”的道家思想也注重了对自然的认识和了解。但更强调自然与人的统一,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古希腊把自然作为一个与人的主体并列的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并且他们相信其背后都是有规律的,因此对其研究更大胆,更具体,更深入。而中国文化一直对自然心存敬畏,并把人和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用推测类比来印证和解释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缺乏对自然的深入的研究。

另外一方面,人文精神也是一种历史传承精神,经过悠久历史的沉淀,同人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培养我们在实践中追求自

己想要的东西,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在现在自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然而精神享受却相对滞后,而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精神上的追求,那我敢肯定地说这个社会是病态的,最终会走向灭亡。而一种优秀文化的沉积,是狂沙吹尽剩余的黄金,因此我们应该发扬和珍惜。做好文化传承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十一世纪,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我们要更加有理性精神,对待事物我们要用理智做先导,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不能像盲人摸象一样片面看问题。包括我们对待人生及生活的态度,如果遇到一点点挫折就退缩,放弃,想到自卑,自杀,这未免得不偿失,首先你失去了生命,其次,你失去了一次成长的机会,再次,你给关心你的人带来了痛苦,“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见你没有正确认识人生,认识挫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看似错误的,可能偏偏是正确的,更何况一件现在公认的事实,放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可能就是谬论,什么都是相对的,我们要辩证的看问题。认识是联系的、发展的,我们不能孤立的看问题,要联系实践,联系一些经验教训,这样才能全面的去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重点。

篇1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

管理学院2011级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许悦 学号:11210690061

摘要:通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的研读,学习了关于自然科学发展的进程,以及为什么造成这种进程的原因。思考了人文哲学对于自然科学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及其原因。同时明确了自然科学与哲学并不是简单的谁指导谁;谁验证谁;谁规定谁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相辅相成,互相依靠的关系。并由此展开对自然科学以及哲学关系的思考,以及其在不仅是自然科学方面也是哲学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自然科学,人文哲学,发展历史,关系,互相影响

最近对恩格斯自然辨证法草草略读了一番,不得不说一开始无非抱着完成作业的目的去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不自觉的能感觉到思想的那种被撩拨,被触动,被启发的过程。虽然只是一篇导言,但仍然能看出恩格斯严谨的治学精神,大量资料的查阅,条理清晰的介绍,逐一列出且逻辑严谨细致的论据过程,不由得让人感到钦佩。虽然有些学者,包括一些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以及甚至是一些科学家对恩格斯的观点仍存有着不同的看法,例如,爱因斯坦认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疯人之作”,也有人认为最后八个字应该译作“„„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兴趣”,但不管哪种译法,都至少说明了爱因斯坦对恩格斯在自然科学史方面的观点不持肯定态度,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

可当我们回顾整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看到恩格斯清晰的为了我们展开了整个严谨的论据过程。通过对十五世纪下半叶的一系列的社会现状的描述,我们看到了社会阶层的更迭,新兴资产阶级的悄然萌芽;阶级斗争出现的新的斗争形式以及新的阶层(早期的无产阶级);艺术和文学上新的繁荣,而更重要的是,旧的世界界限开始不足以在圈限人民的思想,航海的进步;对地球了解的深入,为以后的世界贸易以及手工业工厂的兴起,更即日后资本主义的大繁荣都奠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教会精神的瓦解,新思想新观念(民主和自由)的涌入,又为日后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出现做了准备。正如恩格斯在文章中写到的那样: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自然科学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种学科的交错并进,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心血浇铸,才使得我们能在今天这里看到如此科学的繁荣。我们的已经能观测到几十亿光年以外星系的变换,我们的飞船已经能在太空中遨游,我们生物技术正在改良我们的种植技术以及帮助我们战胜一个又一个的曾经让我们闻言色变的疾病,我们目睹了阿波罗11号的登月,天花不在肆虐,新型高产水稻的面世。我们发现科学的力量正在不断的改变我们的生活,可这种改变确实真正是我们全部需要的么,我们又应该以一种怎样的眼光来看待科学,抑或是科学的发展到底需要遵循怎样的规律来发展来进步才

能真正的为我们所用。弗兰西斯培根爵士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可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自然科学的发展从最开始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早期为固定的某一阶层所有(各个相对独立的行业)到后来的为统治阶级所掌控再到后来为神学服务。它一直在磕磕绊绊中缓慢的前行。可当我们把这个阶段与资本主义出现之后那头一百年相比,我们讶异的发现在这后一阶段所产生的发展跨度足以令之前那沉闷愚鲁的几千年汗颜。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你能把这一切仅仅归因于资产阶级这个新的阶层的出现么?恩格斯在详尽的对自然科学其本身其发展过程进行阐述之后,开始为我们解释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在背后支持自然科学,影响自然科学,并规划自然科学。以及是否自然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再影响着这种背后的力量。

自然界首先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产物,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以往的古生代的考古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也是在不断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化出来的,当人类开始用自己的能力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学习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自然科学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们把自己所掌握的规律总结起来,并加以推广和延伸,用以对这个自然,这个世界进行分析。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服务人类,让人类更好的生存,它首先需要被人类所接受。尤其是当某些在当时极具颠覆性的科学发现出现时,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世界观,则很难为世人所接受,以致长时间被压制甚至迫害,反之,则截然不同。人类的世界观,科学家们的人生观,以及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开放程度(是否足够的开明),终究可归结于人文哲学的研究范畴。与自然科学相类似的是,人文哲学或者简单的说就是哲学,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一个相对滞涩的发展时期经历了一个类似于陷足泥潭的时期(恩格斯: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绝交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各种思想的交错编织,各种阻碍势力的隐隐绰绰潜移默化。但是哲学思维的一致性以及其坚持性使得它坚守住了最高的荣誉(恩格斯:它没有被同时代的自然知识的狭隘状况引入迷途,它一从斯宾诺莎一直到伟大的法国唯物主义者一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而把细节方面的证明留给未来的自然科学。)

其后的事实也告诉我们第一个在这段僵化的时期上凿开缺口的恰恰就是一个哲学家,而不是一个科学家。(1755年出现了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生成的东西。)可哲学带给自然科学的又仅仅是这些么,某种良好的社会理念的研究,道德方面问题的检索,科学家们自身人生观的塑造。简单的举个例子,科学家应该有勇于探索,不盲从迷信权威的精神,可是与此同时也应当具备对有生命力的理论的相对谨慎的治学态度。科学的发展研究并不是说,想研究出什么就能得出什么,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很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往往是在无意识的偶然性的促进下才出现的。例如青霉素药剂的出现,天花疫苗的培植,托里拆利发现大气压强。所有的这一切显得是那么的玄妙而又不可捉摸,而我们又应当把这些当做是某个造物主的恩赐么,还是当做是某些人意外的福祉。本来严谨的科学却被充斥着不确定性的偶然所推动,对此自然科学又该做何许解释呢?可少了这些实验这些科学家孜孜不倦的研究是否仅凭偶尔的这些所谓的造物主的恩赐而获得科学的进步呢?哲学在此能通过对偶然和必然的分析来帮助自然科学弥补这一漏洞同时对研究方法加以完善。哲学的修正以及指导作用使得自然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能明确自己的目的以及研究的方式是否合理是否能被解释。

自然科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并非只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来自于哲学的援助,哲学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其具有模糊的特性,这里所说的模糊是指,对于某些哲学原理,抑或是哲学新观点的提出,我们往往很难通过抽象的范式来证明其合理性,而观测往往又会存在着偏差和谬误。各种主观的心理因素和某些来自于统治阶级的干扰使之很难真正被确立。“运动不灭”这个在哲学当中最具有魅力的命题却仅仅只能在纸面上揣摩其端倪。看看希腊哲学的伟大创立者的观点: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这种仅仅依据直接和保守的生活经验的判断在某种意义上充溢着空洞和不实际。可当我们把自然科学的反馈代入哲学“运动不灭”时,我们发现一些已经得到过严谨科学验证的科学原理:能量守恒;能量转化;能量不会消失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对于各种参考系不不同静止无非是一种另类的运动形式,它们在某些程度上验证着“运动不灭”这一命题。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应该看做是一个物理学原理还是哲学原理呢,还是是二者合作的产物呢。

哲学和自然科学并非单纯的谁指导谁,谁规定谁的关系,但是相辅相成确也略显不当,因为毕竟自然科学偏向去实证,而哲学偏向于纯意识的思考,自然科学需要自己去探索发现自然的规律并对其加以总结,而哲学则观测已有事实的总结和分析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意识走向的某种推测。你可以简易的说哲学帮助自然科学的研究不偏离自己的初衷,以及帮助科学家们维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自然科学则反馈哲学以实证和在某一阶段的可称之为真理的严谨的科学定义来帮助哲学来完善其自身。

参考文献

上一篇:表演游戏(小羊和狼)下一篇:“二次根式的除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