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与人》观后感(联系自然辩证法理论)

2024-06-22

《宇宙与人》观后感(联系自然辩证法理论)(精选6篇)

篇1:《宇宙与人》观后感(联系自然辩证法理论)

《宇宙与人》观后感

今天上《自然辨证法》时,XXX老师给我们放映了科普教育片《宇宙与人》。看后感触很多,记录如下:

首先,这部影片让我十分深刻的意识到“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人类自诞生时起,就生存在物质的世界中。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是宇宙物质体系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的一颗行星,除地球外,太阳还有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七个行星。就一些行星来说,还会有一些卫星,比如月球就是地球的卫星。太阳系虽然宽广无边,但也还不是最大的。太阳系只是银河系的一部分,而银河系又只是整个宇宙的一小部分而已。

其次,我直观地感受到“发展是永恒的,物质的世界在不断地变化着”。就宇宙而言,它像一个气球一样在不断地膨胀,宇宙里的星体在不断地远离。就太阳而言,其内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它在燃烧,在不断地衰老。我了解到,约40亿年以后,太阳会爆炸,那对地球来说将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就地球而言,地核的不断运动,不断向外散发能量,最终导致了大陆的分裂与漂移。所以说,我们所处的世界在发展着、运动着,即便很多时候我们感觉不到。

还有,我意识到,宇宙和人的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一方面,人类依赖于、受限于我们所生存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人类又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比如很早以前,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以为自己所生活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来,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宇宙的工具也越来越先进(比如望远镜的发明与使用),人类发现自己错了,原来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再后来,人类发现自己又错了,原来太阳只是银河系的中心,银河系之外还存在更为广阔的世界。所以,我坚信,智慧的人类一定会越来越多地认识宇宙,了解宇宙的奥秘。

最后,我深深地感受到,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人类是那么的渺小。我也才真正的领悟苏东坡所说的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类是在恐龙灭绝之后才出现的,存在也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就个人而言,我们只能存在百年而已。只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可以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013年3月20日星期三

篇2:《宇宙与人》观后感(联系自然辩证法理论)

古语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是物质和时间的统一体。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进行由能量维持。能量由物质的凐灭而来,因而物质守恒是相对的,能量守恒也是相对的。物质向能量的转化是导致运动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当物质消耗殆尽时,运动终将停止。物质存在,运动即存在。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观单元,原子的衍化是物质运动的结果,物质的运动微观上是随机的,故原子在任意时刻的位置、速度乃至加速度都无法预测。但宏观上具有相对的规律性,如太阳在氢聚变完成后才将进行氦聚变,大恒星在其陨灭前往往只能催生出铁以下的原子。

不规则的物质运动是创造生命的基本条件。生命是意识的载体,生命的进化伴随着意识的进步。尽管生命的产生是随机的,但产生的生命却促使物质运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是因为意识对于物质具有反作用,包括认知和改造。

从时间轴的角度来看,意识的发展周期相较于物质而言微不足道,但意识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物质的运动。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用短短几个百年填充了时间轴上绝大多数的认知空白,以强大的工具——科技——确立了地球“霸主”的地位,甚至已经有人走在了向外星进军的大道上。然而意识的强化终将受到存在的物质的约束,譬如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以质能方程的形式揭示了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定量关系,而在当前的认知范围内,不存在物质完全转化成能量的条件,因而有了物质永恒,运动绝对的观点。

篇3:量子宇宙学、M理论与人择原理

宇宙学曾被认为是一门伪科学,是一个没有可靠观察数据支持的荒唐猜测的领域。现在我们有了许许多多观测数据,对宇宙的进化也有了趋于一致的看法。但是由于宇宙学不具有预测能力,从这一方面讲,它仍然不能算作真正的科学。我们的观测数据能告诉我们宇宙现在的情形,并且可以用公式反向推导出早期宇宙的状况。但是所有这些数据仅能告诉我们宇宙现在的状况,因为它的过去已经存在于那里了。进一步说,想要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宇宙学的研究必须能够预测出未来宇宙的情形。同其他科学一样,我们也要用观察结果来验证做出的预测。奇点定理使宇宙学预测变得异常困难,这一点罗杰·彭罗斯和我已经证明。奇点定理表明,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宇宙就会起源于一个奇点。当然,在把量子引力效应考虑在内的情况下,我们就会看到经典广义相对论在一个奇点附近被打破。所以奇点定理真正告诉我们的是,宇宙曾起源于量子,如果我们想去预测当今宇宙的运行状况,那我们必须拥有一套量子宇宙学理论。

量子宇宙学理论有三个方面,其一是时空中“场”所遵守的局部原理, 其二是“场”的边界条件。我认为人择原理是量子宇宙学的第三个基本要素。就局部原理而言,我们目前已知的、解释引力的最好并且唯一不相矛盾的方法是时空曲率。这个理论必须结合超对称理论,否则所有模型中不能消除的真空能量会把时空弯曲到一个微小的球体中。至少在1985年之前,这两个必备条件似乎都指向了超引力原理。但是接下来科学界风向突变,人们宣称超引力只不过是一个低能效理论,因为更高层的圈环可能会分化,尽管没有人能够计算出一个八环图。相反,最基础的理论被认为是超弦理论,超弦对所有圈环来说都是有限的。但是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弦只是一个种类,一种更广泛的延伸物体,被称为P-膜。人们很自然地接受并采纳P-膜“民主原则”,即所有P-膜“生而平等”。然而当p>1时,P-膜的量子理论将会渐变成高阶圈环。

我认为我们应该将这些圈环分化看成是摄动理论的失败,而不能当作超引力理论的失败。在规范场论中,我们知道摄动理论在强耦合的情况下会被推翻。在量子引力中,规范耦合的作用由粒子的能量来发挥。在一个量子圈,一个粒子融入另一个……所以人们会看到摄动理论在瓦解。

在规范场论中,我们经常会用二象性把强耦合理论(该理论下摄动理论无效)与弱耦合理论(该理论下摄动理论有效)相联系。这种联系和引力中紫外线与红外线相切之间的关系相似,并且符合反德西特时空理论和共形场理论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不会担心更高级的圈环分化,我们可以用十一维超引力来描述宇宙现今的情形。在20世纪80年代认为超引力为垃圾理论而不愿意承认其正确性的人们看来,这通常也被称为M 理论。事实上,正如我要展现给大家的那样,这似乎表明宇宙的起源存在于与一阶摄动理论非常接近的机制中。

量子宇宙学的第二个支柱是局部理论的边界条件。边界条件有三种可能的理论:前大爆炸学说、隧道假说及无边界假设。

前大爆炸学说认为边界条件存在于无限延伸的过去中的某种真空态,但是如果这个真空态发展成为我们现居的宇宙,那它肯定是不稳定的。如果它是不稳定的,那它也不会形成一个真空态,更不会在其变得不稳定之前在无限延伸的时间里持续。

量子隧道假说其实并不能算是时空场的边界条件,而是惠勒·德威特方程的边界条件。但是惠勒·德威特方程作用于一个超曲面上所有场的无限维空间,该方程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并且,本来被上帝或爱因斯坦整合在一起的3+1或10+1被分裂开来。因此我认为,不管是前大爆炸学说还是量子隧道假说都不可行。

想要确定宇宙中发生了什么,我们需要明确场配置上的边界条件。场配置是由路径积分求和获得的配置。一个自然选择是使用欧几里得渐进度量指标,或者反德西特时空维渐进度量指标,这些可以作为散射计算的相关边界条件。散射计算的方法是从无限空间里发送粒子,测定其反射回的数值。然而,这些并不能算作宇宙学中合理的边界条件。

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宇宙是欧几里得渐进或反德西特时空维渐进;即使真是这样,我们也不关心无限时空方面的探测。我们关注的是内部有限区域中的测量。这些测量结果将会对无边界的紧致度量指标有所贡献。在拉格朗日函数计算方法中,紧致度量空间被用来求积分,因此这些贡献在路径积分中会得到明确定义。相反,在非紧致度量空间或者是无限状态下的单一度量空间的表面或奇点上,我们可以在表面项上增加任意的量,因此可以采用詹姆·哈特尔和我共同提出来的

无边界假设。宇宙量子态是欧几里得依据紧致度量空间定义的一个路径积分,也就是说,宇宙的边界条件就在于它没有边界。

度量任意维的紧致利琪平面的指标有很多,其中大都具有高维模型空间,因此十一维超引力或者M 理论都承认有为数众多的解和紧致化方法。或许有一些我们还没有发现的原理,将可能的模型限制在一个小的子类空间中,但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必须使用人择原理。许多物理学家不喜欢人择原理,他们觉得人择原理模糊、混乱,可以用来解释一切,并且该原理几乎没有预测能力。我能理解他们的这种感受,但是在量子宇宙学的研究中,人择原理有其存在

的必要意义。否则,我们为什么应该生活在一个四维时空,而不是十一维或其他维度?人择原理的回答是,二维空间并不能够满足复杂结构如智慧生命的生存。另外,四维或多维空间意味着重力和电场力的下降速度将会超过平方反比定律。在这种情况下,行星将不会围绕着它们的恒星沿轨道稳定运行,电子也不会绕着原子核沿稳定的轨道运行。因此,目前我们知道的智慧生命只能存在于四维时空中。除此之外,我觉得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合理的非人择的解释。

人择原理通常可分为弱和强两种。强人择原理认为在数以万计的宇宙中,每一个物理常数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宇宙必须具备允许智慧生命在其中生存发展的那些特质。弱人择原理认为,只存在一个单一宇宙,但是有效耦合将会使宇宙以不同的方式演化,以具备让智慧生物在那些区域生存的条件。然而,量子宇宙学和无边界假设消除了弱和强人择原理的分歧。在M 理论或十一维超引力紧致化中,不同的物理常数对应不同的内部空间模型。在紧致度量空间的路径积分上,有可能产生众多的模型。相反,如果路径积分发生在非紧致度量空间内,我们需要明确在无穷远处模型中的值。但是为什么在无穷远处的模型中,存在那些能让智慧生命生存的特定值呢?比如四维非紧致化时空?事实上,人择原理真正需要的是无边界假设,反之亦然。

nlc202309082139

我们可以用贝叶斯统计模型使人择原理更为精确。

我们首先将一组历史事件的先验概率设定为e,减去由无边界假设计算出的欧几里得行为。接下来我们利用历史事件含有智慧生命这一概率对先验概率加权重。作为物理学家,我们不愿被卷入涉及生物和化学问题的细节争论中,但是我们可以估算出某些特征,作为生命能够存在于宇宙中的先决条件。这些特征包括星系和恒星的存在,以及我们所能观测到的物理常数。或许宇宙中其他区域也存在某种不同形式的智慧生命,但很可能是一个孤立存在的宇宙空间。因此我将不

考虑这种概率,而只是利用含有星系的概率分析先验概率的权重。

能够代表一个四维宇宙的最简单的紧致度量是一个内部空间结构紧凑的四维球体的产物。但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在洛伦兹规范下的度量空间,而非正欧几里得空间。所以我们必须要继续探究解析四维球体度量的复数值坐标。

接下来介绍几种获得这些数值坐标的方法。

我们可以继续解析σ坐标,将其作为中纬线,并相加。这样可以得到一个洛伦兹度量值,这是一个弗里德曼封闭解。由此我们计算出的是一个封闭的宇宙,这个宇宙坍缩至最小值,然后再以几何指数膨胀。

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解析四维球体的度量值。定义t=iσ,并且Χ=iψ,这样会计算出一个弗里德曼开放宇宙模型。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无边界假设得到一个看似拥有无限空间的宇宙。原因是,我们把德西特空间某个点的光锥内部恒定距离的双曲线当作一个时间坐标。这个点本身及其光锥,当换算系数趋于0的时候,在弗里德曼模型中会产生大爆炸。这种情况并不局限于这个单一的模型中,相反,时空会继续延伸到光锥以外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所谓的前大爆炸场景。

如果欧几里得四维球体是浑圆体的话,无论是封闭式的还是开放式的解析,都会在这个球体中永远膨胀。这就意味着它们永远也不会形成星系。一个浑圆四维球体运动少,因此比其他同体积的四维度量空间的先验概率高。然而,我们必须用智慧生命概率(此概率为0)对这个概率加权重,因此我们没有必要继续研究这个浑圆四维球体。

但是,如果这个四维球体不是浑圆体的话,它将继续以几何指数膨胀,但可能会改变后期的辐射和主导物质,从而变得巨大且呈扁平状。因此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机制,即在紧致欧几里得度量中十一维空间有相似的曲率,在其洛伦兹解析中,其中的四个维度比其他七个更扁平。但是这个机制似乎并不适用于这四个更扁平的维度,所以我们仍然需要用人择原理去解释为什么世界是四维的。

半经典近似值被证明非常棒,其主要贡献源于欧几里得场方程的近似解。所以我们需要在十一维超引力减少至四维超引力的有效场论中,去研究变形的四维球体。为了方便理解,我拿一个单一标量场来描述。

标量场φ具有V值的势梯度。在这个区域里,当φ的梯度变弱时,能量的张量扰动就如同宇宙常数一样,λ=8πGV,其中G是四维空间中的牛顿万有引力常数,因此将会使欧几里得度量模型弯曲成四维球体。

然而,如果场φ不在V的一个固定点上,就不可能到处都存在零梯度。这就是说解不可能出现在O5对称的浑圆四维球体中,而最可能存在于O4对称里。换句话说,这个解有可能是一个畸形的四维球体。

我们可以用函数β写出O4瞬子的度量。在这里,β是一个有恒定距离的三维球体的半径,这个函数的瞬子是从北极发出的。如果这个瞬子是浑圆体的话,β将是一个正弦函数,在北极有一个零点,在南极有第二个几何不动点。然而如果标量场在北极的话,那它肯定不会在一个固定的势点上,这与四维球体相悖。如果仔细调整势在假真空的局部最小值的配比,那我们就极有可能在四维球面上得到一个非奇异解,这就是广为人知的科尔曼·德卢西亚瞬子。

然而,在假真空之外,广义势的作用结果是不同的,标量场将在四维球面上呈几乎恒定状态,但是在南极附近呈发散状态。这种行为是独立的具有精确形状的势,适用于任何多项式的势,当指数α<2时,也适用于任何指数势。当换算系数β在南极趋于0时,就像距离第三势一样。这就意味着南极实际上是四维几何的一个奇点。然而这是一个非常温和的奇点,在南极边界奇点周围,是一个跟踪K项表值的有限值。这就意味着除了奇点之外的四维几何的扰动行为,是可以明

确定义的。因此我们可以计算出微波环境下的数值波动,这也是我后面要讨论的内容。

加里格首先发现了隐藏于奇点行为背后的深层秘密,他指出,如果我们沿着Τ方向,在维度尺寸上减少五维欧几里得-史瓦西,就会得到一个四维几何和一个标量场。它们和南极瞬子的存在方式一样。这就是说,南极的奇点可以通过人择减少维度设置,使高维空间变成非奇点。这种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当换算系数β接近第三距离时,内部空间数值将在一个方向上塌缩为0。

当我们继续解析变形球体的洛伦兹度量时,会发现一个最初膨胀的开放宇宙空间。

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形比作封闭的德西特宇宙空间中的泡沫,这种方式类似于从科尔曼·德卢西亚瞬子获得的宇宙内的单一泡沫膨胀。这两者的不同是,科尔曼·德卢西亚瞬子需要在局部假真空最小值时调整势的配比,但是霍金-图洛克瞬子存在于任何可能的势中。我们通过对广义势的研究,发现了南极存在奇点。我们继续解析洛伦兹时空时,发现奇点是裸奇点。我们可能以为

任何事物都是由这个裸奇点产生的,超越大爆炸光锥,延伸至一个开放的膨胀空间,因此不能预测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但是,就像我刚才已经提到的那样,四维空间下的南极奇点是很温和的,它周围存在的瞬子扰动是可以被明确定义的。

我们可以利用奇点的这种特征,来确定相对瞬子概率、β数值以及它周围的扰动。瞬子本身的活动很弱,但是环绕它的扰动效应会加速瞬子的运动。根据无边界假设,场的配置概率是从e 到负,因此瞬子周围的扰动比非微绕运动的概率低,这就说明量子的波动是被抑制干扰的,并且这个干扰的作用很大。这与隧道边界条件不同。

nlc202309082139

该如何用奇异瞬子来解释我们居住的宇宙呢?尽管热大爆炸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宇宙空间,但是依然有一些特征是无法用其解释的。

首先是各向同性问题。如果这些地区在过去不是相连通的话,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微波天空,其温度值几乎一样?第二,尽管总体各向同性,为什么在相对平谱的条件下,波动值从10降到-5?第三,当温度随着时间逐渐上升时,物质的密度为什么仍然在临界值附近?第四,为什么在β对称函数中,当真空能量或有效宇宙常数变动较小时,预期值会发生从10到80的大变化?

事实上,现在的物质和真空能量密度可以当成两个轴平面概率。为了得到更有用的结果,我们最好处理好物质与真空能量的线性组合,这与空间曲率有关。当物质减去真空能量的2倍时,会发生宇宙减速。

膨胀应该能够解决热大爆炸模型带来的问题,它确实能够很好地解释宇宙的各向同性问题。如果膨胀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宇宙将成为一个空间平面,这就意味着物质和真空能量的总和达到一个临界值。但膨胀本身,在其他没有限制的物质与真空能量的线性组合中,不能给这两个因素提供波动振幅。这些组合需要在标量势中细调,在没有初始理论的条件下,我们目前尚不清楚宇

宙为什么在初期开始膨胀。

我所描述的瞬子预测到宇宙开始于一个空间平面,正如德西特喜欢的空间状态。因此,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宇宙确实是各向同性的。不过要更好地解释另外三个问题,还是有些难度的。根据无边界假设,瞬子的先验概率是从e到负的欧氏作用量。但如果利琪标量为正,在同向共性集合下的紧密瞬子的作用下,欧式作用量将为负。

瞬子越大,数值就越趋于负,所以先验概率就越高。因此,如果没有无边界假设,那就会对瞬子有利。在某种程度上,这算是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瞬子在半经典理论近似模型中的作用很大。但是,一个较大的瞬子,从北极开始,有一个较低的标量势,在V函数中,如果V的形式给出,这反过来又意味着一个短时期的膨胀。因此宇宙不可能实现e指数递减,需要确保Ω物质,加上λ,等于0。很显然,在这样一个空宇宙空间里无法形成星系,智慧生命也无法在此生存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调用人择原理。

如果大家对人择原理感兴趣的话,那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热大爆炸产生的微调问题。这些都是波动的振幅,事实上,现在的真空能量已经接近为0。标量扰动的振幅取决于它们的势及其导数,在大多数的势中,标量扰动的形式同张量扰动一样,但它的系数是张量扰动的10倍。简单来讲,我只考虑张量扰动。张量扰动是由度量的量子波动引起的,当它们的共动波长离开地平线发生膨胀时,振幅就会冻结。

在普朗克单位里,张量扰动的振幅远超地平线。共动长波离开地平线后,产生膨胀,因此在返回地平线时,张量扰动的光谱会随着波长缓慢增长,光谱的最大值将超过瞬子。

我们还没有把人择的必要条件考虑在内,现在的宇宙常数还很小。在洛伦兹四维空间的设置中,宇宙常数是个负数,因此可以用来抵消因超对称破缺而产生的正宇宙常数。超对称破缺是人择原理的必要条件,智慧生命在拥有少量粒子的空间中无法生存,因为这些粒子会四处飞散。

如果来自超对称破缺的贡献不能完全抵消四个负向形式,星系将无法形成,智慧生命也不能在其中生存发展。因此,我不认为我们能够不用人择原理来解释宇宙常数。

在十一维空间几何中,四维积分可以存在于任何4个周期, 或者是任何7个双数周期上,必须是整数。这就是说,四维积分是量子化的,不能完全用来抵消超对称破缺。实际上,当内部维度空间尺寸合理时,介入物理常数的量子会比目前观测到的大得多。起先,我认为我们遇到了障碍,因为宇宙常数被人择控制而取消。但是接下来,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现有的事实表明,必须要有一个人择约束条件。

但是介入宇宙常数的量子越大,就意味着解越唯一。这就能解释我之前提到的低ω数值。如果存在几个不同的解或解集,欧式作用量就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瞬子的大小,会使概率偏离到最低ω和波动振幅。这样在空宇宙空间中只能产生一个星系,而不是我们观测到的成千上万个。如果在人择控制的范围内只有一个瞬子,那么这个向较大瞬子的偏离作用不大。当它们低于ω+ωλ=1时,如果宇宙是这些开放式解析中的一个解的话,那就与我们观测到的现象相符合。

假设我们发现一个模型可以预测合理的ω,那我们怎么来测定这个值呢?最好的方法是在微波环境下,观测光谱波动。这是一场关于初始瞬子和量子波动的测量。然而我所描述的奇异瞬子,与非奇异科尔曼·德卢西亚瞬子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正如我所说的,围绕瞬子的量子波动比奇点更容易确定。只有当欧几里得瞬子扰动遵循在奇点上的狄利克雷边界条件时,欧几里得瞬子扰动才具有有限行为。当扰动模式不遵守这个边界条件时,扰动行为就是无限行为。如果奇点在更高维度上得到解决,狄利克雷边界条件就会产生。

当我们解析洛伦兹时空时,狄利克雷边界条件表明扰动会反映在奇点时间上。

这将对两点相关函数的扰动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影响似乎很小。目前我们观测到的微波波动不能精确检测这种影响,但是随着2001年的地图卫星和2006年的普朗克卫星的出现,新的观测数据或许能支持这种可能性。因此,无边界假设和豌豆粒瞬子才是真正的科学,有些观测数据可能无法正确解释这二者,这也是我将要讨论的内容。

篇4:《宇宙与人》观后感

冯雯

11307110318

自然科学试验班

今天在马基课上,我观看了科普片《宇宙与人》。从遥远的古代人们第一次仰望天空开始,人们对宇宙奥秘的探寻就从未停止。马克思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历史慢慢向前推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美妙传说都是人们对宇宙朦胧的探索和想象。直到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才有了真正的突破。

这部电影描述了宇宙与人类的起源、发展进化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阐释了宇宙诞生、生命出现、生物进化、恐龙灭绝、核聚变、宇宙大爆炸等困扰人们的疑问。它以科学研究新成果,系统地证明了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正确性,证明了宇宙的起源演化、万物的生灭,都是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切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都是无稽之谈,都只是人类对未能解释的现象的托辞。而如前述,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对自然现象也能做出越来越科学的解释。这部影片对普及大众的科学知识,提高人们识破伪科学的能力,防止各种形式的歪理邪说的侵蚀,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积极作用。

宇宙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也就是说世界具有物质性。而在生命诞生的过程中,太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太阳上氢不断聚变成氦的反应中释放了巨大的能量,太阳已经燃烧了50亿年,而她还有40亿年的氢聚变和10亿年氦聚变的时间。正是因为有太阳这样长久的能量来源,才给了地球上生命足够的演化时间。实际上,为了准备生命的诞生,地球上经历了漫长的变化。其中一个环节出现纰漏,我们今天的历史都将改写。独特的宇宙位置和大气层赋予了地球孕育生命的能力。而从近5亿年前的寒武纪生物大爆炸开始,生命由海洋登上陆地,再进化为今天的智能生物,经历了太多太多。人类的诞生是伟大的,人类在客观规律下一步步发展,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造地球。然而,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是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的。人类必须意识到对自然无节制地索取最终会破坏地球,威胁到人类本身的生存。而现在,人类对于核能的狂热研究有利有弊,由于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人类在掌握核能之前未能建立一套正确的道德体系,那么核能的破坏性足以毁灭人类自己。就像影片中所说的那样,“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慎重钻研核能,让核能造福人类而不是荼毒众生。因此,认识世界需要正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由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是发展的,是变化的。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使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的祖先从选择用工具来代替生理器官进行劳动,就在实践。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世界,逐渐形成了正确的意识和掌握了正确认识自然的方法。终有一天,人们能够充分地认识这个世界。而这个过程,也需要我们对这个世界及其自然发展规律有足够的尊重。

篇5:《宇宙与人》观后感

浩茫的宇宙充斥着未知与神秘,人这一小小而又奇妙的生物的诞生也揭开了探索宇宙的序幕。从上古描述天空的神话到“地心说”,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了解到自己是如此渺小地生活在一个奥妙无穷的物质世界中。马克思主义不但向我们介绍了一个物质的世界,也帮助我们去认识这个宇宙与自身。

一、宇宙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

从影片中,我们清楚的地了解到宇宙的本原是物质。150亿年前,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造就了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星际物质的浩瀚宇宙。而且,这一爆炸过程至今仍在进行着,因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运动,它必将会被自身的引力所灭亡。所以说运动是绝对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答案。宇宙的万物,大至一个星体,小至一粒尘埃,都是由原子所组成的,只不过是在原子的数目上的差异。而原子又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因受到微妙的力平衡而构成,微粒再由更小的微粒构成。正是这些运动着微粒构成了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

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学者们各抒己见,大致可分为唯心论与唯物论。唯心论更加倾向于意识,认为物由心生,不去想,那个物体就不存在了。可是我们试想一下,先闭上眼睛,那么我们对接下来会接触的事物并没有印象,这样就符合唯心论的条件了。(范文网 )然后去触摸一只小兔子,这时实验者会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在抚摸一只兔子。按照唯心论的说法,既然心里没有想到这只兔子,它就不会存在,那么也是感觉不到的。很显然这是错的。同样,唯心论也暗含了没有人类也自然没有物质的观点,而《宇宙与人》正说明了这一点的错误性。在150亿年前,也就是人类还不存在的时候,宇宙就已经确确实实的存在了。

因此宇宙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二、宇宙是可以被认识的宇宙的诞生是一个奇迹,但生命的诞生更是一个奇迹,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智能,创造出了人类去了解这个宇宙。

上古的神话给宇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宇宙因无法被认识而更加神秘。但是,科学家们并没有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他们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告诉我们宇宙是可以被认识的。哥白尼所阐述的“日心说”虽然在当时被视为谬论,但是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用实践证明了他认识的正确性。宇宙正是在这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中慢慢被揭示的。而且这个过程一直反复延续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西西里岛观测站、德国天空巡警队以及各国的射电、红外、光学望远镜,宇宙的神秘面纱正一点一点被揭开。是否有外来生物、是否还有其他智能的形式存在,至今科学尚未发现任何有利可靠的证据。但可以相信,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终究有一天,科学必将揭示整个宇宙的奥秘。

三、宇宙与人

影片名为《宇宙与人》,除了向我们揭示宇宙,还要启迪我们去思考人与宇宙的关系。宇宙与人的概念是相互依赖的,因为宇宙的存在产生了人,因为人的探索使我们有了宇宙的概念。我觉得他们更像是恋人的关系。

人类在探索宇宙的同时,也在试着去改造它。既然它作为我们的恋人,我们就有义务来保卫它因此我们要提高的道德水准,来保护我们的家园。对于宇宙的厚爱,人类是不会辜负的!正如影片最后感慨的:“从人类用笨拙的手在岩壁上用简单的图形记录自己的生活,到创造辉煌的史前文明,最后穿越宗教的黑暗,迎来科学的曙光,只用了几万年。既然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那么精神的道德准则就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奇迹,爱护好自己和自己的同类,让这个宇宙为这个地球而骄傲!

影片《宇宙与人》带领着我们在宇宙之中畅游,徜徉在宇宙150亿年的时空里,遥看地球的诞生,生命的进化,聆听物质创生的述说,观赏宇宙伟大的史诗般进程。影片详尽、真切地表现人类所认识到的宇宙重大事件以及人类认识宇宙的智慧。

《宇宙与人》观后感

在前几天的一节马哲课上,我们观看了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科普片《宇宙与人》。电影中详细的介绍了人类的起源:人类是从宇宙中的核子结构产生核聚变,形成了基因,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我们人类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既然是宇宙给了我们生命,是小小核子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感谢它们,应该让它们继续去创造比我们更伟大的生命。也许保护宇宙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是,保护地球是我们应该做的,是我们能够做的,更是我们必须做的。

科学家已经证实:白色垃圾是不能被大自然所分解的。所谓白色垃圾就是泡沫、塑料制品等。而这些白色垃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能够经常看到的,比如:在某个巷子里,几个人推着车子买盒饭,那些饭盒就是白色垃圾。再比如:在商场里买东西,或在菜市场买菜他们总会给你一个塑料袋,塑料袋也是白色垃圾。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生活中既然有很多白色垃圾的存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采取保护措施呢?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我们的环保为什么还远没有一些比我们小得多的国家做的好呢?

在芬兰,商场买东西不会给你塑料袋,为了环保;在意大利,铝和塑料的再造可以节省能源、钢和纸的再加工可节省能源、玻璃的再生产可节省能源;在日本,每天都有白色垃圾处理车,收集各大商场,零售店的泡沫塑料等白色垃圾在车内处理,他们把橘子汁烧到一定温度,把白色垃圾弄成象铁一样的东西,再经过特殊的处理,变成了纤维,又把纤维经过纺织,织成一件衣服,拿到市场上去卖,这样废品再利用了,并且没有给大自然带来一点污染。这些方法,不是都很好吗?这些方法,极大的保护了环境,甚至,有的还可以赢利。

而中国呢?目前国内城市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法、堆肥法、、焚烧法极少,由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开展较晚,全国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只有少数城市借助国际援助建成一些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的现代化垃圾处理设施。国内自行设计的卫生填埋场,大多因资金不足,设计、施工标准不高,加之无害化处理技术不完善,设施简陋,缺少控制污染和监测手段,距无害化处理标准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垃圾填埋场防渗措施不力,填埋气体和渗沥液引排不畅,难以保证长期安全性,成为远期的污染源。

篇6:宇宙与人-观后感

应该说,宇宙的诞生是一个奇迹,但生命的诞生更是一个奇迹,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智能,创造出了人类去反思这个宇宙,这也许就是哲学的真正根源所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150亿年前,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造就了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星际物质的浩瀚宇宙。而且,这一爆炸过程至今仍在进行着,因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运动,它必将会被自身的引力所灭亡。所以说运动是绝对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答案。宇宙的万物,大至一个星体,小至一粒尘埃,都是由原子所组成的,只不过是在原子的数目上的差异。而原子又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因受到微妙的力平衡而构成,微粒再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究竟有没有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以构成这个宇宙,至今科学尚未发现。但可以相信,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终究有一天,科学必将揭示整个宇宙的奥秘。

宇宙选择了地球作为生命的载体,供给地球源源不断的光和热,供给生命生存所必需的水,时刻不停绕着地球转动的月球给了生命的运动规律,还有那些为我们阻挡外来行星入侵的地球行星,种种条件促使了生命的诞生。生命的出现带来了意识,这使得地球不再仅仅是个物质球体,而变为了物质与意识共存的球体。如果这个世界只存在物质,而没有一个更高级的形式去意识到这个物质世界,那么这个世界的存在将毫无意义。

在人类出现之前,恐龙曾统治世界,但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物种最终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也许这也说明了必将有更高级的生命来统治世界。之后人类便出现了,接着人类学会了运用自然规律,学会了耕种,学会了把自然的改造为适合人类的,人类的智慧就这样不断地被开发。地球也慢慢的按照人类的意志被改造的越来越生机勃勃。人类已然学会了趋利避害,也许恐龙灭亡的悲剧绝不会在人类身上上演。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应该辩证的去看待。人类在改造地球、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地球环境,并且促使着这个自然向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转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已经让人类吃够苦头,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去遏制这个势头,恐怕将来毁灭地球的,不是一颗行星,而是人类自己了。就像影片中说的“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

人类产生的又是那么的恰到时候,上一代的地球统治者??恐龙为我们承担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人类从此走进地球的统治。在发现了自然规律这一宝藏之后,人类按着宇宙事先制定的法则,一步步将地球改造成按人类意志发展的生机勃勃的世界。而今,人类已有能力采取措施来避免恐龙的悲剧,也许人类会永远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下去。然而,事物是辩证的,人类在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在破坏着自然,并且促使着这个自然向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转

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已经让人类吃够苦头,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去遏制这个势头,恐怕将来毁灭地球的,不是一颗行星,而是人类自己了。“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我们应该感谢这个宇宙,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奇迹,爱护好自己和自己的同类,让这个宇宙为这个地球而骄傲!

比起整个宇宙的历史,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犹如划过夜空的流星一样转瞬即逝,是选择碌碌无为还是选择充满追求,是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时刻不忘的问题。前者的命运,直如同一颗宇宙尘埃,在生命终结的一刹那,将无声无息地消沉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之中。人应该对生命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追求,珍惜自己的生命以及组成生命的材料??时间,方可使自己平凡、短暂的生命在瞬息之间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身为一个人类,一个大学生,也许这些有关宇宙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业,生活没有任何帮助,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很有必要拥有这方面的知识,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人生观,世界观。

比如,在科教片中介绍到陆地物种起源于海洋物种的时候,曾说到,那些古老的海洋生物,它们之中大无畏的勇敢者爬上了陆地,勇往直前,最后就进化成了各种陆地生物,人类就是其中某些勇敢者的后代,因此人类的身体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其实,之前有关勇敢的励志故事或者励志名言,但是还是远不如这句“人类的身体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来得有感染力。勇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所以我们要激发这种天性,去面对那些横亘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才不愧对那些造就了我们的勇敢者的馈赠。

上一篇:智慧校园建设自查报告下一篇:赞美梅兰竹菊的句子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