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建设自查报告

2024-06-22

智慧校园建设自查报告(共6篇)

篇1:智慧校园建设自查报告

督 导 评 估 自 查 报 告

小学督导评估自查报告

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围绕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育人为先,德育为本”的教育方针,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以教科研促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走教育现代化之路,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根据《智慧联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方案》的要求,依据县教育督导工作的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经过边自评边整改,不断总结经验,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和不足,使学校工作有了较大提高。下面就我校近期教育教学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智慧联校1947年建校,学校占地6700㎡,现拥有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6人,教职工13人,学历合格率100%。在编教师本科6人,专科5人,中师2人,学历合格率100%。小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一级教师8人。

二、明确方向,确立办学思想

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团结务实、严谨文明、求新创优”为校训,以“理想、文明、求实、向上”为校风,以“热爱、严谨、踏实、创新”为教风,以“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新、学会审美、学会健体”为学风,牢固树立“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和优质服务”的办学宗旨,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本,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开展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以“实施素质教育,办特色学校,施一流管理,出一流质量”为办学理念,遵循依法治校、可持续发展的人本理念和科研兴校、科学规范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求突破,深入细致抓落实,促进了学校工作全面开展,稳步提升。

学校2002年被评为“县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2006年被评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多次被评为文明单位。以规范的常规管理,先进的教育科研,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特色品牌学校。

三、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师德内涵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建立一支素质良好、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校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高雅的气质影响人”为目标,以“树形象、铸师魂、重师能、展师风”为核心,以发扬“敬业奉献、勤业爱岗、乐业爱生、精业钻研、创业开拓”五种精神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师德建设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使全校教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一贯注重教师的思想教育政治工作:①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②全面学习贯彻落实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行为“八要八不要”、“十不准”,以规范教师行为,坚持依法治教。③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相结合(一周政治学习、一周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④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活动中,校党支部领导班子组织党员、非党积极分子,进行自我查摆,互相评议,表态发言,组织大家学习身边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不断增强党性,自我完善。⑤政治上关心教师,党支部积极吸纳优秀中青年教师加入党组织,吸收新鲜血液,壮大党的力量,提高党的号召力、战斗力和凝聚力。⑦生活上关心教师,慰问生病教师,关心教师生活。

人生在世靠的是一种精神,事业要想成功靠的也是一种精神。我校在现有师资和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教学质量一直居于全市一流水平,靠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不甘落后、自我加压的拼搏精神。一批默默奉献的教师,日复一日、任劳任怨地做着平凡、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校全体教师发扬光荣传统,让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在我校蔚然成风,全校教师拧成一股绳,努力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四、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在我校五年来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为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的课改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一直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培训的重点任务来抓。加强校本培训,形成培训系列:重点围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展活动,校本教研与课题实验、继续教育相结合,体验、实践新的课程理念。

1、强化学习,准确定位校本教研

(1)采用集中式学习,通过第二轮继续教育新课程通识培训,第三轮“备好课、上好课、听好课、评好课、育好人”的培训,引导教师结合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校本教研的自悟反思,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除积极参加市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的集中培训,还认真安排校本集中学习,由教导处统筹安排,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分工负责,培训做到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

(2)认真反思过去我们学校教研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弄清存在的一些弊端,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学校为教师创建教研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引导教师们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2、搭建校本教研平台,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一是专业引领平台:对于课改中遇到的热点问题,或根据学校工作及教师发展的需要,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邀请各级各类的教育专家到我市进行的专题培训;学校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分学科到各地聆听专家讲座、参观学习,通过各项培训学习,收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提高了教师的理论和业务素质。

二是骨干引领平台:就是充分发挥校内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的作用,学校采取给他们压担子、搭台子的办法,使他们在同伴互助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如:骨干教师围绕新课程改革的定期讲座,教研组长的教材培训。

三是专题讨论平台:专题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来源于一线教师,把共性问题提炼成若干个专题,然后组织大家在集体教研时研究讨论。另一个来源是学校领导班子的日常教学管理,通过领导班子听课发现共性问题,拿出来交给教研组,让大家进行讨论。

四是反思发展平台:学校把教师反思教学实践作为校本教研最基本和最普通的方式来抓,提倡教师在读书之后要反思,在备课、课堂教学中、课后,直至教育实践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反思,并且要做到“课后思、单元思、月后思、期未思”,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逐渐转变为反思型教师。

五是随机研讨平台:在教学中倡导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时随地进行研究。比如对一些有争议的教学内容、有困惑的教学细节或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前课后,所有在场的教师都可以进行研究讨论。

3、深化课题实验,使校本教研充满活力。

一是狠抓了韵语教学实验。通过听课、评课、观摩、研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使承担课题实验的语文教师得到业务上新的飞跃,从而增强了教育科研信心。

二是以课题研究带动校本科研。我校认真组织学习新课程理论,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扎扎实实地进行实验教学活动,课题研究的优秀实验成果,通过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听课、评课、研讨、交流已在全校进行推广。

三是建设网络教室,拓展教师学习的空间。为了弥补教学资源缺乏现象,我们从2002年开始,建立了的网络教室。网络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优秀教案、优秀论文、教学资料、咨询平台、教育方针大政等等,拓宽了教师的教育视野。

学校开展了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美文诵读、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能手等竞赛活动,给广大教师创造展示、学习、交流的平台,教师们在浓浓的教育科研氛围里得以鼓舞和鞭策。通过一系列活动,学校涌现出了科研型教师。另有多位教师参加市级论文评选、教学评优获奖,形成一批各学科的骨干教师队伍,这一系列的成绩展示着我校教师的风采。

五、加强德育工作,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育好人。因此,我们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

位,把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家庭状况,研究和制订了德育工作计划,我们采取环境感染、舆论引导、活动熏陶、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不断优化德育形式,提高德育实效。

一是我们以学生的习惯养成为出发点,坚持把入学教育与常规教育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学习《守则》、《规范》和学校常规,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入学教育周,进行常规教育,增强学生文明意识和爱校意识,并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新”。特别是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重点,以各班开展的环保值日活动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我服务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是建立了“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定期召开家长会,开通校长热线,努力营造家校畅通工程,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针对单亲、无亲学生,学校及时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积极探索教育孩子的新方法,新思路。教师坚持家访制度和学困生的帮扶工作,确保每一位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依赖多种形式,广泛地与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比如进行铁路安全教育进校园、交通安全进校园活动,社区公益劳动等。我校德育工作形成了学校、教导处、大队部、班主任、科任教师、社会和家长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三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一所学校的环境就是学校形象的标志,它所起的教育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学生生活在美的环境中,为了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我们注意处处体现环境育人化。继续把县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的荣誉维护好,并新建了“八荣八耻”教育墙一面。建立黑板报、橱窗、专栏、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教育阵地。班级黑板报、宣传橱窗定期更换,经常保持富有时代感和教育性的内容。

(1)设计丰富多彩的黑板报。

为了美化学校的立体空间,各班坚持办好了黑板报,每月一期,每期都围绕了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内容,缜密考虑,精心设计,讲究针对性,观赏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学生们把黑板报看成是自己学习的朋友,生活中的知己。班主任把黑板报看成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能力的芳草地。

(2)净化、美化校园环境。

净化、美化校园环境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加强校园卫生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班、落实到人,提高学生们对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的认识。同时对校园的破旧危房进行拆除,围墙进行翻新,使校园环境卫生有了较大的改观。搞好综合治理,借助社会有关力量搞好周边环境。在各班班主任的带领下,对班级学习园地、卫生角、图书角进行了美化,并定期更换。每学期两次对各班的环境布置进行了检查、反馈。从检查的结果看各班的布置既讲究美观性,又讲究实用性,充分发挥了校园环境的隐性作用。此外,校少先队大队部、红领巾广播站等是少先队员们活动的阵地,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使之成为了系统规范的德育活动阵地。

(3)发挥了宣传橱窗的作用。

我们围绕每学年教育中心内容,定期更换橱窗,每次都注意橱窗的科学、规范、美观。开学,为了使各班的常规教育走上轨道,在宣传窗内布置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各班以“植树节”、“五一”、“学雷锋”、“六一”为主题,出宣传专刊;每次宣传橱窗布置图文并茂、生动丰富,吸引了许多学生驻足观看,收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四是积极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广大师生先后为汶川大地震受灾群众等捐款,每年为困难群众捐衣物等。学生还自发组织春节义务写春联募捐行动,以帮助身边的困难同学。这些活动充分展现了我校广大师生的无私爱心。

五是我校作为经典导读工程的试点学校,借助经典诵读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道德和人文素养,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工作既注重增强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又注重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更注重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因此,德育工作与时俱进,扎实有效。

六、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扎扎实实搞好课堂教学,认真实施了“五化工程”。

1、课程开设标准化。全面贯彻党的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部颁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在教师学科配备不足的情况下,教导处排课尽量做到艺体常识课由专职教师任课。

2、教学行为规范化。本学期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加大教育教学管理力度,努力使教学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首先我们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通过查课制度,禁止随意挤课、调课;严格控制教学活动时间,做到早晨不加课,上课不拖课,不搞全班补差,控制课外作业,尽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其次,加大教学检查力度,实行教学工作全程化监督。学校进行每月一次常规业务定期检查及抽查、互查等,进行了部分年级期中抽测。从检查反馈情况看,绝大部分教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摒弃教学中的随意性,坚持不懈地做好常规工作,形成我校规范、扎实、奋进的工作作风。再次,规范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使其真正成为记录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尺”。

3、课堂施教优质化。课堂是教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环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提高育人质量和效益,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为此,我们提出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以科学的教育观育人。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素质教育“主要在课堂,关键在教师”的基本观念,严禁补课,杜绝加班加点,反对费时耗力的题海战术、疲劳战术,形成了重视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以实现“减负增效”。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和方法,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新路子。以课堂教学评教等教研活动为平台进行广泛探讨和交流,活动注重实效,确实提高了教师的课堂业务水平。

4、教研活动常规化。认真抓好常规性教研和专题教研工作,向教科研要质量。①以课堂教学评教活动为基础,开展“岗位练兵”,经过上课、观摩与研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②切实抓好教师的理论学习,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与研讨,领悟课程标准的精神,并要求撰写心得体会,促进教师人人从我开始,转变观念,认识到一个新时代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善于吐旧纳新,才能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过程中,实现“减负增效”,以教师的刻苦钻研换取学生的轻松学习,这也是一种教学相长。③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教研工作推向深入,开展了推普周、庆国庆、庆元旦、经典暨美文诵读等系列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④做好学科检测与个案分析,及时了解情况、掌握动态,以调整指导学科教学的改进与发展。⑤积极参加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教导主任培训、新课标培训、各种业务学习等,以及时掌握教改动态,适应课改新形势。

5、科研活动专题化。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我校坚持“科研兴教”的战略思想。①在市教研室指导下,“韵语”教学实验已在开花结果。实验教学与普通教学对比,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有明显优势。②县课题“早阅读·多积累·会运用”,经课题组教师认真组织实施,实验成果目前正在全校推广。③通过开展诵读古代经典,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儿童养成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④继续开展“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活动,开展了推普周系列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广大师生的语言规范化意识,要求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使普通话成为我们的校园语言和生活语言。⑤规范课题研究工作。县级英语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研究”举行了开题仪式,课题研究正式启动。积极申报市级语文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习作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由于实施了“五化工程”,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这学期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出现了新气象。

篇2:智慧校园建设自查报告

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智慧法院建设工作,坚持向科技要人力、向科技要效率、向科技要服务,围绕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坚持司法规律、体制改革与技术变革相融合,实现了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人民法院组织、建设、运行和管理模式,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的同时享受智慧法院带来的“数字红利”。我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运用成效显著,相关工作多次受到省高院、最高法院的表彰。

一、以服务群众为原则,搭建便民诉讼服务系统

(一)集成建设诉讼服务中心。

2019年开始,我院加快诉讼服务中心功能优化,以“精准化、具体化、规范化、标准化”为原则,投入XXX余万元启动讼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改造及立案大厅的便民设施设备增建。全新升级的诉讼服务中心多功能自助服务区,设置了智能诉讼综合柜员机、综合便民终端、智能查询一体机、综合智能柜等设施,集合从咨询到自助立案、缴费、诉讼材料转交、查询等全程一站式自助诉讼服务功能,人工服务可替代率达到100%。

(二)不断完善网上诉讼服务体系。

紧紧围绕“一站、集约、集成、在线、融合”总体工作思想,我院依托XX网上诉讼服务中心、AAA小程序“XX微法院”、律师服务平台、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建立起了集约高效的24小时诉讼服务矩阵平台,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多种诉讼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通过该服务矩阵,当事人可以实现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电子送达、在线调解、网上缴费等功能,实现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和人工服务等同的诉讼权利。

(三)扎实推进四大公开平台建设。

依托中国裁判文书网、审判流程公开网、中国庭审公开网、执行信息公开网,大力推进审判流程、庭审直播、裁判文书和执行信息四大司法公开平台建设。当事人通过四大公开平台,能够随时知晓本人案件从立案、开庭、结案、执行所有环节的相关信息,依法保障保证当事人的涉诉权利。同时,加强信息化综合运用,利用法院官方网站、微博、AAA、户外大型LED屏幕等方式,将法院审判业务、工作流程、工作动态主动向社会公布,实现公开、透明。

二、以服务审判为原则,搭建高效审判执行系统

(一)积极适配审判办公系统。

为加强对审判工作的监督管理、增强对审判工作的宏观把握,在省高院搭建的三级法院联网的信息交流平台基础上,我院将所有业务办公系统全面接入,涵盖司法办案、审判管理、司法鉴定、政务管理、队伍管理、审判辅助、后勤保障等信息系统,全面规范审判、办公流程,实现了日常业务一网通办。同时,充分利用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快捷的传输速度、方便的数据查询功能、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等功能提高干警审判、办公效率。

(二)高效搭建执行指挥中心。

以全国法院统一分级部署的指挥调度系统为基础,完成了具有XX特色的执行指挥中心平台建设,平台融合了执行指挥中心基础支撑系统和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深度对接执行案件流程节点管理系统、执行案款管理等系统,搭挂我院与XXXX等部门的查询专线,形成了一个集指挥调度、远程查控、案件流水化作业的综合系统。通过指挥中心,可以及时掌握了解外勤执行民警执行过程并结合实战需求进行调度指挥,实现司法查控、执行通知、繁简分流等执行业务事项集约化处理,提供统一和集中的数据交互共享服务,满足法院日常工作及各类紧急状况所需要的指挥能力,为领导的业务督导、执行指挥、应急指挥和决策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三、以服务管理为原则,搭建智能司法管理系统

(一)全面覆盖科技法庭。

目前已经建设有科技法庭XX套,便携式科技法庭2套,车载科技法庭1套,正在建设中的科技法庭8套,用现代化装备和科技手段武装起来的审判法庭,全方位实现庭审音视频全程记录、庭审音视频实况直播、庭审举证的全程记录,并实现证据展示的自动化、网络化,同时可以实现案件的多媒体证据展示和庭审音视频信息的采集与应用,为远程提讯、远程庭审举证等应用奠定基础。

(二)全面覆盖立体化安保。

以“机关法庭安全”和“庭审安全”为重点,建立“立体化安保”的信息网络,已经建设完成院机关和派出法庭共计605个监控摄像头和相关设备的警务保障平台,实现对全院及派出法庭等所有庭审、办公现场的保障指挥、押解指挥、安保防范、出入管控、调警管理等24小时应急处突保障。推进智慧警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实战应用,建设“六专四室”的信息化平台,纵向实现与中级法院的安保信息共享,横向实现与110指挥中心,特巡警之间的联系,对院机关、辖区人民法庭的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联合处置,形成警务指挥、警务管理、警务安保、警务数据等方面的综合保障能力。

(三)全面覆盖数字化档案。

全面完成了库存档案的数字化扫描,及时对档案室历年来库存诉讼档案进行了全面数字化处理,并挂接到办公办案系统,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全部达到上级要求的归卷标准,极大地方便了审判人员及当事人查阅利用,年均档案查询利用XXXX余人次。2021年,全面开始建设覆盖业务全流程的数字档案中间库,将案件所有相关材料在立案环节送入扫描中心集中扫描完成,通过智能编目形成电子卷宗进行内部流转,审判人员全程无需接触纸质材料,即可实现案卷的即时传输、按需查阅,纸质卷宗全程保存在中间库云柜中。档案材料入库过程标准化,最大限度地保证入库档案的安全性和可溯源性。

篇3:智慧校园建设自查报告

创新2.0时代也是社会活力充分激发,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成为常态,创新涌现的时代。《办公自动化》杂志与移动政务实验室(mGov Lab China)“下一代创新研究”微信公众号合作推出互联网+.创新2.0专题,持续跟踪关注创新2.0时代“互联网+”背景下产业发展、政府治理、环境建设、社会服务等各领域的创新转型机遇与实践。

创新和共享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两大核心理念。一方面,智慧城市源自于创新,是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的创新,把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系统、物联网系统整合起来,使其成为具有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升华和飞跃。创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永恒主题,唯有如此,才能让城市更聪明、政府更高效、企业更智能、市民更便捷;另一方面,共享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离开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共用,我们将一无是处,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一书认为人类的“认知革命”是由猿到人转变的关键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这种“认知”即是虚拟信息的一种共享,共享让人类逐渐拥有了族群、种族、民族和国家,让我们拥有了更多样的技能、更高超的能力、更聪明的头脑,使我们更加协作高效,走过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可以说,智慧城市的价值所在是共享,真正的智慧城市也是“共享城市”,能否做到这一点,是智慧城市是否“智慧”的关键所在,“共享”正成为未来城市的建设目标。近年来,九三学社持续关注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智慧城市建设,分别就绿色建筑、建筑产业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总量及其能耗控制、房地产市场发展、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社区治理与服务等课题进行调研,成果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在高层协商和全国“两会”上提交建议和提案,推进了相关工作的开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从2010年开始,到目前已经6年,这期间我连续参加了几届智慧城市大会,每次都有新认识,受到新启发,在此,谈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从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智慧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是从中央到部委,再到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信息化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工作是‘十三五’时期的重头戏”“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李克强总理要求“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首次将智慧城市纳入国家战略;2014年8月,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指导意见》;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这样的形势下,各地积极投身智慧城市建设。截止2014年底,100%副省级以上城市、89%地级市、47%县级市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到2015年10月底,已有超过373个试点市、县(区)纳入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重点项目超过2600个,投资总额超万亿元;据测算,“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智慧城市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新趋势;

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城市化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城市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据统计,2015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超过7.7亿,城镇化率为56.1%,而同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均在7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90%,我国的城镇化仍然大有可为。目前,我国每年有1300万左右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预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这意味着城镇化进程还有20年左右的时间,未来20年将是我国城镇发展的黄金期。城镇化进程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城市人口激增、土地供应紧张、交通拥堵、基础设施捉襟见肘、管理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的一些城市已面临这些“城市病”。智慧城市是治疗“城市病”的一剂良方妙药。例如,智能交通可以极大缓解交通拥堵,平安城市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率并为案件侦破提供重要线索,智慧医疗对提升医院诊断效率、缓解“医患”矛盾成效显著,智慧食品安全可从溯源角度保障食品安全。近几年,美国政府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洛杉矶市通过云计算和City Touch软件,远程控制12000公里的路灯;芝加哥市开发Ao T计划,搜集城市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使饱受“大城市病之苦”的芝加哥变成了一个安全、高效的宜居城市;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使居民生产生活便利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智慧城市以居民需求为核心,家里需要柴米油盐,“云超市”送货上门;出门在外,手机APP就可以远程操控家中的智能设备;去医院看病,医生根据录入的信息就对病人情况一目了然。依托这些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居民生活正变得越来越便捷、美好。智慧城市让成熟的先进技术更贴近民众,以实现零距离问需、问情、问计,从而广纳民意;如珠海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成“政民通”社区综合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为政府提供民意调查、社区评议监督手段,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社区自治参与渠道;嘉兴市借助通讯技术,建立“96345”居民服务求助中心,整合政府和市场资源提供公共、便民服务,受理需求300余万件次,辖区居民满意率达99.95%;北京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部门与居民的供需对接平台,至2015年底建成1236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80%;

四是技术迅速进步,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固网加速向光纤宽带升级,4G移动通信网络全面推进,Wi-Fi覆盖面越来越广,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结合,实现对海量、动态、高增长、多源化、多样性数据进行高速处理,使我们能够快速获得价值信息,进而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及提高城市运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契机。同时,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初步形成了由总体框架、支撑技术与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保障等类别标准,这些都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中,需要一些“冷思考”,认清存在的问题

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热潮”之下有隐忧。目前,至少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顶层设计不足,发展盲目无序

智慧城市建设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但统筹协调的制度和机制不力,顶层设计和滚动发展规划不足,缺乏建设成果的有效评估,对现状没有充分地调研摸底,没有统筹考虑城市发展现状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情况;普遍呈现“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现象,形成“一拥而上”的表面繁荣;缺乏全局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不能有序布局、合理发展,更没能互为补充、相互借鉴,从而造成重复投资和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同时,一些地方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认识不清,没有根据城市特点科学定位,没有理性安排发展次序,发展重点不明确,盲目推进一批不符合城市发展实际的项目;热衷于以项目为驱动,过度追求技术先进和设备投入,忽视实际需求和民生需要,贵而不惠、徒有其表,造成一批新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一些地方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再加上缺乏长效机制,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法制环境,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难以发挥,无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持续;

二是缺乏商业模式支撑,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概念进入到实施阶段,发展前景非常好,出现了官办官营、官办民营、官民合办等多种模式,但这些模式主要还是政府掏钱,形成了财政单一投钱、企业只想赚钱、市民不愿掏钱的格局,并由此造成智慧城市建设的区域差异,发达地区明显优于欠发达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未来5年,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规模将增加到万亿元以上,如此庞大的市场,社会资本却不愿参与,有些工程听起来很好、看起来很美、运营起来也不错,为什么推向市场就是不行?原因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在造福百姓的同时,不能给社会资本形成良好的回报预期,缺乏吸引力;

三是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发展乏力

智慧城市建设包含提供运营服务的运营商,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技术集成的建设商,提供系统所需各种产品的供应商,以及规划设计整个城市蓝图的设计商等,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很多地方都存在把智慧城市当成一次“硬件升级”的简单化倾向,重形式轻实效、重采集轻分析、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人才、重新建轻利旧;同时,因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缺失,造成产业结构先天不足,产业基本是自发发展,产业规模弱小、基础薄弱,实力过硬的集成商和建设运营商大多是外资公司,本土企业实力相对较弱。四是深度和广度不足,群众参与少。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往往局限于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少数行业,如老百姓感受最好的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滴滴打车等,智慧城市没能体现在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效也就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在与新型城镇化、完善城市功能、同城一体化等方面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融合。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集体智慧,市民参与是关键,在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中,群众参与程度不高,一些智慧城市项目往往是领导拍脑袋决策、企业蜂拥而上、市民袖手旁观,没有市民的广泛参与、没有形成共治共享,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效益。

三、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打造“创新2.0时代”的新型智慧城市

近年来,“新四化”等国家战略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宽带中国”“一带一路”“互联网+”等战略的出台更是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体系的运用,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创新2.0时代”。对智慧城市建设,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稳步推进实施

从国家战略层面入手,做好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统筹各部委和各地政府的相关工作,打破信息壁垒和行业条块分割,实现互联互通;顶层设计应以城市相关发展规划、建设现状和需求为基础,科学谋划、合理布局、近远期相结合、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不贪大求全,因地制宜,在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的指导下,统筹各类民生需求,按规划、有计划、体系化地稳步推进,最终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举办宣传推广活动,营造氛围,提升市民感知,帮助市民更多地参与智慧城市实践,使其充分享受智慧城市成果,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智慧化;

二是创新思维,以人为本

建设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考量,还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在体制机制层面,应当具有创新的意识和思维,勇于突破现有格局,打破行业、部门条块分割局面,进一步推动资源整合、融合,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在实际工作层面,以人为本,以民生应用和服务社会为出发点,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汇集人民群众的智慧,转变职能,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使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并做出了全面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强统筹,注重实效,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透明高效的服务性政府;我们应以落实文件要求为契机,推进新型智慧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是创新模式,实现共享共赢

好的智慧城市商业模式要说清楚是什么、谁来做、怎么做三个问题。是什么?就是要讲清楚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运维模式和盈利模式,建设模式要多主体共同推进,比如本地与外地、政府与企业、资本与技术、项目与市场等合作推进;运营模式要多元发展,处理好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外部与内部的关系;盈利模式是在让企业有钱赚的同时,让政府好管理,最终产生服务绩效,使我们的服务接地气,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谁来做?就必须由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共同建立一个稳定、长期、有预见前景的交易结构,政府来引导和服务,企业和市场发挥主体作用,城市居民积极参与,从而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怎么做?一方面是政府怎么做?首先政府要学习互联网、拥抱互联网、应用互联网、发展互联网,“互联网+”做不好,智慧城市也做不好;其次要有大局观、时空观、未来观,创造互联网新空间;再次要有平台思维、善于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创新应用;第四,要具备运营平台能力,用互联网技术、思维、模式、营销手段做好服务推广。另一方面是企业怎么做?首先是合作要转型,从向政府要项目、要资金向合作共同开发转变;其次是心态要端正,从“一锤子买卖”向持久合作转变;再次是评价要完善,要看效果如何?持续收益如何?第四,能力要提升,要成为“城市综合发展解决商”,提升全领域服务能力、全链条支撑能力;

四是完善产业链,为智慧城市发展奠定基石

发挥产业生态圈最大化效应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首先,政府发挥引领作用。要建设基础数据库,发挥信息分析中心作用,共享数据资源;发挥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牵引效应,促进资源整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建设高效投融资平台;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其次,运营商发挥主导作用。明确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是标准共建的参与者,还是终端设备的合作者,或是信息基础设施的主导者。

在竞争中,运营商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再次,方案提供商发挥积极作用。方案提供商是联结政府、运营商等各行业的咨询和规划师,通过提供完整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及时有效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据分析和建议,创建多方共赢的运营模式。第四,注重研发、引进和应用新技术。先进技术能让智慧城市“飞得更高”,应当重视先进技术的研发、引进与应用,尽快本土化,提升国内企业的实力与水平,让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智慧城市发展奠定基石。

中央提出协同推进“新四化”建设,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没有终点,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事业,是永远在路上的征程,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践行绿色、人文、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逐步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和各种问题,让城市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

篇4:智慧校园建设自查报告

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于一身的智慧校园,在高校中有很多应用,对日常的教学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它大大降低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有了智慧校园,无论在什么环境都能统一界面,提高了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体验。

北京智慧校园显魅力

在首都基础教育迈向现代化,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目标和创建世界城市、智慧城市的关键时期,由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建的“北京数字学校”,打造师生更好的共享、共用全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服务平台,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生和家长提供21个学科9500节数字化名师授课资源,探索现实学校与虚拟学校的无缝衔接,打造信息时代背景下、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

北京数字学校平台同时面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服务,建立数字校园群、远程优质课程超市、同步课程直播、互动英语学习、网络名师名校长交流群、家长沟通网络等交流学习渠道和平台。其建设内容包括门户网站、资源中心、学习中心、校园生活虚拟平台、移动应用平台、虚拟教研平台等。

通过建设北京数字学校平台,北京市的教师、学生、家长可以随时随地、按需获取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与应用服务,使得数字学校的应用和服务更加高效、人性,更加贴近应用、贴近师生、贴近服务,与用户如影随形。

在移动应用平台,校园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教学资源移动点播与推送服务,从小学到高中,涵盖各个学科。老师与学生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论使用手机、笔记本还是个人电脑,都可以迅速连入“北京数字学校”,观看课程的视频资源,将校园课堂延伸到随时随地。此外,通过智能抽取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网易、新浪等教育门户资讯和学习资源,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全方位获取教育教学资讯服务和个性化的资讯订阅服务,包括政策解读、专家答疑、中考招考、高考招考、新浪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等等。

在虚拟教研平台,基于网络即时的传递文字、音视频等多类讯息,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开展两人或多人的虚拟化教学及在线辅导,用户之间可以通过留言或站内信等功能,跨越时空,取得无时不在的联系,感受彼此真实的存在,获得全新的互动学习体验。

杭师大校园信息化全面路线

杭州师范大学与IBM就智慧校园项目展开合作,迈出了千里长征的第一步。据介绍,杭师大在智慧校园领域的起步较晚,起步水平较低,因此,杭师大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希望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高校比较流行的软件,来提高学校在教学管理、人才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据了解,国际排名前十的高校全部应用了PeopleSoft校园解决方案,这套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了十余年,是一套完全学分制的成熟的校园管理软件,而这套软件在国内还未被接受。

PeopleSoft校园解决方案,从学生入学考试、招生录取,在校学习期间的所有活动,到毕业成为校友,进行全程的信息跟踪,是一整套的校园管理软件。IBM在信息咨询方面十分擅长,帮助杭师大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建设校园信息化系统。杭州师范大学是国内首家全校范围应用PeopleSoft校园解决方案的高校,这套软件目前正在实施当中反响良好。此外,杭师大也将在人事管理及财务管理领域有所提升。PeopleSoft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与国内传统的人事管理有一定差别,它从人才的招聘、录用、培养等多种思想来建立系统,更加详细、系统和全面。在财务管理方面,杭师大将尝试引入校园ERP应用。ERP的传统应用是企业级的应用,而国内也曾有几所大学的二级学院开始在财务方面应用ERP,但如杭师大在全校范围内应用的尚属首例。PeopleSoft解决方案在这几个产品之间会进行数据的整合,并不是各自孤立的系统,这样能有效地消除和规避了信息孤岛的出现。

重点打造信息安全

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实现了宽带互通、信息和资源开放共享、向全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信息系统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何确保教育信息化平台向全社会提供优质的资源和服务,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创云安全服务平台针对教育信息化安全建设方面的问题,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帮助教育机构完善应用安全防护体系,保障应用业务的安全性、可用性。

管理方面,平台提供高效的统一监控管理工具。管理员可以统一监控和管理主机服务器和web应用系统,使管理员全面了解服务器和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状态,当安全事件发生时,系统通过管理界面、邮件、短信等多种方式向管理员发出告警信息,通过详细的告警日志,准确定位告警事件所在的主机和应用系统。通过自动化的监控巡检及预警大大降低了管理维护的日常工作量,有效节约了资源和人力成本。

平台的部署方式是由教育厅构建的一个云安全服务中心,中心部署安全服务监控管理平台、安全云资源库、网站内容安全扫描服务器,在各院校信息中心应用服务器上安装防护精灵,通过校园局域网部署的代理中心与云安全服务中心进行通讯。这样的部署模式可以大幅度降低各高校建设信息化安全建设的成本,由教育厅建设和运维云安全服务中心,对各院校网站服务器及web应用系统进行统一的监管,平台为各院校管理员建立独立账户,对各院校自身的网站和应用系统进行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设置。各院校不需要再单独购买应用安全防护系统,也不必投入过多的人力进行日常的安全运维管理工作。

虽然智慧校园在实施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它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也必将深远。在这个过程当中,对日常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手段,必须要做出一些革命性的调整,学校也要保持相对稳定,变革的步伐不能太快。在智慧的校园里,学生的所有信息都将在网上得到真实地记录,学生注册、选课、离校都十分便捷。此外,智慧校园也将给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带来巨大冲击,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将更加多样化,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将不断丰富,而不仅仅是课堂的传授。

篇5:智慧旅游建设调研报告

**年12月,太原市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智慧旅游第二批试点城市,这既为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迎来新的挑战。为此,市政协把“加快我市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列为今年常委会的重点调研课题。8月上旬,由市政协张政副主席带队,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智慧旅游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视察调研。调研组吸纳长期从事旅游行业的专家学者和委员,组织他们认真学习智慧旅游的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全面了解我市智慧旅游建设进展情况,并深入到新晋商联盟国际旅行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西公司太原分公司等单位视察,观看我市智慧旅游软件系统研发成果,深入探讨运营商如何在太原智慧旅游建设中发挥优势作用。通过广泛交流、集思广益、充分酝酿、总结提炼,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及其重大战略意义

智慧旅游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它是推进旅游消费便利化、旅游管理精细化、旅游经营科学化的主要手段,是实现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和旅游信息化建设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推动传统旅游业向现化服务业转型,建设“智慧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一)发展“智慧旅游”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基本途径。2011年国家旅游局制定发布了《中国旅游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将旅游信息化纳入区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投放力度,加大对具有应用实效的旅游新技术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开展智慧旅游创建工程,对各类旅游信息化的新应用、新服务、新模式开展试点示范。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批准北京、武汉、成都、南京等18个城市为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12月,又批准天津、广州、杭州和太原等15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各试点城市解放思想,大胆试验,改革创新,摸索经验,取得了积极成果。

(二)发展“智慧旅游”是旅游市场的重要需求

从全球看,在线旅游因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已在旅游市场交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越是发达国家在线旅游市场所占的比例越大。2011年全球旅游市场交易额为9100亿美元,其中线下交易额为6260亿美元,线上交易额为2840亿美元,已占到全球旅游市场交易额的31.4%,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在我国随着人们旅游出行需求频次的增加,在线旅游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后对智慧旅游的需求空间巨大。可以说,智慧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发展“智慧旅游”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目前看,传统的旅游产业经营方式、管理手段和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和市场的需要。只有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便携式上网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做强做大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批开展“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实践证明,通过开展“智慧旅游”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信息化水平,完善了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了在线旅游人数,改进了旅游经营模式和管理手段,增加了旅游收入,凸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

二、太原市“智慧旅游”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去年经国家批准我市为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以来,更加激发了我市旅游管理者和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创新发展的动力和责任,迈出了积极的探索步伐。先后建立了太原旅游信息网、整合了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景区等资源,使旅游信息得到有效链接和充分延伸;自主研发了旅游电子合同,已在全市旅行社推广使用,得到国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的肯定和赞同;在48家星级酒店安装了旅游触摸屏,将全市所有旅游信息延伸到酒店,向游客提供了方便;策划拍摄了以反映太原市文化特色的微电影《太原印象》。与此同时,市旅游局还组织专人赴杭州、武汉、南京等地学习考察,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太原市智慧旅游建设行动计划》,总体目标是通过三年努力建成具有一个中心、五大平台、四大功能的智慧旅游信息化系统,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智慧旅游服务,实现“尝并州美食,住清凉圣境,行汾河两岸,游锦绣龙城,购三晋特色,享唐风晋韵”的美好愿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我市作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与其他试点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宣传不够深入,思想认识有差距

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既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应当唤起各级领导、相关业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然而

调研中我们感到,有部分领导、旅游行业职工和群众,对智慧旅游的基本内涵,对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重大意义以及实现路径等问题,认识还不够统一,在领导层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摆上重要位置,在企业层面、社会组织与个体的认知上,还没有实现很好的普及,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二)管理体制不顺,资源共享有差距

多年来我市的旅游景区、景点存在着多头管理、职权交叉等现象,虽然在旅游景区的条块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面对旅游产业做强做大和智慧旅游的新要求,原有的体制壁垒和障碍逐渐显现出来,不仅影响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旅游产业的科学管理,更不利于旅游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三)资金投入不足,基础条件有差距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每年用于旅游事业的预算经费仅400万元。相对于郑州市每年6000万、武汉市每年5000万,长沙市每年3500万和南昌市每年2500万元旅游经费,差距比较大。因此,我市的旅游信息化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到目前为止,信息化建设仍没有专用机房,没有防火墙和安保认定,不具备软件研发的条件。与同为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南京、武汉、杭州等相比,基础条件相差甚远。

(四)启动相对缓慢,整体推进有差距

我市既是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同时也是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作为“智慧太原”重要组成部分的“智慧旅游”,已滞后于“智慧太原”的规划与建设。目前“智慧太原”的规划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核心项目已启动,特别是“数字太原”建设已取得可喜成果,在电子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公交、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而“智慧旅游”的规划方案目前仍未经专家评审和政府批准,核心项目也未启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短板。

三、加快太原“智慧旅游”建设的建议

我市作为国家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机遇难得,必须紧跟全国试点城市的步伐,学习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市智慧旅游建设速度和质量。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思想共识

发展“智慧旅游”在当下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建设“智慧旅游”城市也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理解也比较肤浅,行动还不够自觉。因此,我市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要宣传“智慧旅游”的基本内涵,使人们明确“智慧旅游”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服务智慧,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实现管理智慧,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政策依据,提高办事效率;实现营销智慧,为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和线路设计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要宣传全国“智慧旅游”建设的发展形势,明确国家推动智慧旅游的方针政策和基本原则、各试点城市的发展态势及经验成果,增强我市完成试点任务的光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宣传创建“智慧旅游”城市的重要意义,明确“智慧旅游”是我市做强做大旅游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提升我市对外形象,扩大我市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是打造“智慧太原”的重要组织部分。从而在全市形成人人关心“智慧旅游”,积极支持“智慧旅游”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

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旅游、交通、金融、气象、通信等多个部门,因此,工作中必须强化大局意识,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调查研究,对我市多年来形成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进行重新审势,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符合科学发展,有利于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智慧旅游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一名分管副市长负责,由旅游部门牵头,吸纳有关县区、市直部门等组成智慧旅游建设领导组。明确工作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太原智慧旅游建设顺利实施。

(三)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

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科技含量高,构建智慧旅游数据中心等服务平台,资金需求量大。因此,要广开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用于智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优惠政策,积极申请项目扶持经费。三要重点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向旅游业集聚。以“三网整合”、云计算和应用系统开发为依托,组建太原市信息发展投资公司及智慧应用专业运营公司,构建起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投融资平台。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与旅游企业的广泛合作,探索开发新型的旅游金融产品,增强银行的旅游服务功能。四要建立政策性专项扶持资金,以奖代补,鼓励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给予智慧旅游建设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旅游信息化建设,激活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意识。

(四)纳入整体规划,把握建设原则

要把“智慧旅游”建设纳入“智慧太原”建设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同步推进。这样可以有效整合利用资源,降低建设成本。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协作共赢”的理念,指导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工作。实践中要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形成合力的原则。要针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对旅游信息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对《太原市智慧旅游建设行动方案》进行论证评估,提出修改意见,力求做到起点高、实用性强。二是坚持准确定位、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深入分析我市旅游资源的优劣势,先重组资源,再定位市场群体,以大手笔、强分贝打响我市“唐风晋韵、锦绣龙城、清凉胜境”的旅游品牌形象,着眼于建设华夏文明看山西的旅游中心,充分发挥黄河中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优势,彰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三晋文化特色,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旅游产业信息化,当好全省旅游产业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要不断探索总结,智慧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减少盲目性,提高试点的科学有效性。坚持试点先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要把服务游客、服务企业、服务管理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着力推进智慧景区、智慧企业和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起我市特有的智慧旅游发展模式,这就是建设“一个中心”,即智慧旅游数据中心(旅游云),打造“五大平台”,即“游客服务平台、宣传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管理服务平台和统计服务平台。”四是坚持融合服务,提升体验的原则。要贯彻以人为本,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打造整合服务体系,提升游客友好体验,着力满足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中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五)发挥技术优势,促进合作共赢

篇6:书香校园建设自查报告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书香校园”建设,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校长还亲自参与监督图书馆的书籍借阅、管理等工作。要求图书管理及时入账,做到账实相符,并尽量减少损失。图书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

在书香校园建设方面,我们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对图书馆布局和图书室的采光等方面都提出了高要求。同时,我们采取集中管理,分班借阅的方式,由班级进行借阅登记,确保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容量,提升学生的课外知识水平,保证图书的利用比率。

对遗失或破损的图书,进行及时处理,做到赔偿和剔旧工作,做到账实相符。

学校也鼓励教师为建设“书香校园”工程出谋划策,开展相关论文评比和经验总结交流活动,到兄弟学校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

学校还组织开展多形式学生层面的读书活动。学校在教学楼的楼道墙上贴上小学必背古诗70首,目的也是鼓励学生领略中国的灿烂文化,打造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借此进行开展古诗词朗诵活动、读书征文活动等,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相信,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书香校园工作一定会越做越有成效。

存在问题:

学校进一步完善检查制度,使书香校园建设工程真正为师生发展搭建好平台,起到应有的作用。此外,积极改善校园环境建设尽最大可能为师生创建独立阅览室让师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与进步。

改进措施:

1、加强图书室的借阅管理,做到管理系统化,制度化。保证所购买的图书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传递、漂流,让书籍引领师生成长。

2、为师生创建独立阅览室让师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与进步。

上一篇:法学专业大二个人小结下一篇:《宇宙与人》观后感(联系自然辩证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