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读后感

2024-06-23

《自然之道》读后感(共9篇)

篇1:《自然之道》读后感

我有这些感悟,动物和人类都不能违反了自然之道,如果违反了,人类和动物都要受到惩罚,比如说地震、海啸……所以我们必须来共同爱护这个环环相扣的家园,一但不爱护这个家园,后果不堪设想!说起惩罚我也有两个故事:一是一些英国人去澳大利亚游玩,他们就带上了十二只野兔去,结果,野兔在那里没有天敌就大量生儿育女,结果那里的兔子越来越多形成了兔灾,到现在兔灾还没见好转。

二是在我国北方有大风沙,政府就用了很多钱来买树,大家都说买杨树因为它生命力强,结果一片杨树把那里的地下水吸干了,因为杨树生命力强要大量水分,因为水快没了杨树都枯死了,沙没挡成,害得的下水也快没了,通过这两个事件我们一定要先了解情况在办事。

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地球。

篇2:《自然之道》读后感

今天上午到四(2)班听了卢老师的语文阅读课〈自然之道〉。课堂上,卢老师从复习词语导入,以“我们做了一件怎样的蠢事?我们的心情怎样?”为课堂研究内容,以“向导心里怎么想”为练笔契机,以“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向导怎么做?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为课堂内容深化,引导学生成功地达成了预定目标。其中不乏句子品味辨析和感情朗读,语文味很足。

特别值得本人学习的是在复习导入一环,在学生读完词语后,卢老师让他们用“后悔莫及”概括主要内容,并帮助学生理解“道”字意思后说说词语“自然之道”的含义。如此一来,词语的出示就不仅仅是为读而读了。

篇3:自然之子书写自然之道

关键词:自然之子,自然之道,空空道人,黄以明书法

公元363年癸丑暮春三月初三,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东晋“书圣”王羲之偕当世文人雅士41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契事也”。群贤饮酒赋诗, “流觞曲水”。无尽惬意之后, 集结诗文成册, 由王羲之执笔乘兴作序, 遂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后世墨客皆以此为范本而临摹, 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 或韵或势、或意或法、或态或质、局部过之者或有其人, 整体而论, 无出其右。“兰亭”由此成为中国书坛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而彪炳青史!

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 1700年后的戊子孟夏5月26日, 丽日高照, 神州飞霞。借奥运圣火之辉光、乘拂柳之清风、凌未名之湖波、凝博雅之塔韵, 当今各界名流云集“天下第一学园———北大燕园”, 共赏当代“狂草第一圣手”黄以明书法艺术。这为期一周的“2008北京大学黄以明书法艺术节”必定会被历史铭记而载入史册!

黄以明何许人也?黄以明, 号公羊。当代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文化批评家、书法家、思想家、云游四海的东方智者。他出生于广西博白县, 这是个历史上有名的“状元”县。以明者, “故有儒墨之是非, 以是其所非, 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 而非其所是, 则莫若以明。”;“是亦一无穷, 非亦一无穷, 故曰莫若以明。”;“是故滑疑之耀, 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此之谓以明。”《庄子.齐物论》中三次出现“以明”一词。《老子》所谓“知常曰明” (五十五章) 或“照之以天”、“照之以本然之明”。这是说, “莫若以明”的意思是要人们抛弃一般世俗人运用智力去分辨是非、彼此的那种认识活动, 而要从物本来就没有确定不移的是非、彼此之分的所谓“常”去加以认识。这种认识活动 (“明”) 与一般世俗的认识活动 (“智”) 不同, 是一种非“智力”的认识活动, 所以叫做“照之以天”的“本然之明”。黄以明曾经常在滨海城市广西北海小憩, 那里有神秘的北部湾海港, 有“亚洲第一滩———北海银滩”。《庄子.秋水》曰:“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 提出要求“文以明道”。从这些经典著作中, 都能找到“以明”的影子, 顺应了天时、地利与人和的规律。云游四海的东方智者黄以明确实在用“道”认识社会和治疗人类的某些痼疾。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夜成名天下知”。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其背后都有鲜为人知的艰辛奋斗历程, 与当时的人文社会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黄以明也不例外, 毕竟他不是神仙。那么, 他到底有着怎样的奋斗历程而一跃成为当代“狂草第一圣手”的呢?

黄以明曾在广西北海市文联担任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后北上在《青年文学》担任诗歌栏目主持, 出版过个人诗集《空间》, 其中《远方》一诗被誉为当代最经典的诗歌之一, 被许多文学杂志引用, 在青年中广泛传诵。由他主编的《思潮-中国“新左派”及其影响》和《新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等文论书籍在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006年他应韩国邀请, 参加由世界生命文化论坛推进委员会主办的“世界生命文化论坛———京畿2006”国际学术大会, 他代表中国学术界作了《自然精神的现代构成》的学术报告, 引起各国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和共鸣。国际著名诗人、韩国当代精神领袖金芝河欣然奋笔疾书, 写下“灯明水上无嫌隙, 柱似枯形力有余”的诗句赠与黄黄以明, 他在东方文明的故乡中国找到了唯一的道友和知音, 并传为美谈。《自然精神的现代构成》一文, 后被俄罗斯科学院作为“世界现代文明成果”之一转载。黄以明由此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广泛关注与赞誉。黄以明说他最喜欢陶渊明, 他认为在古今中外的诗人中, 陶渊明是位比现代人还要现代的伟大的古代智者。崇尚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的哲学思辨, 喜欢那座平凡而伟大的“南山”, 那种精神意义上的南山。他说“名山如高人, 怎可久不见”。他无时不在将为文之“道”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以明教化。

多年来, 他云游四方, 遍历名山大川, 结识了不少得道高僧, 并与他们谈禅论道;对那些先富起来的爆发户他并不鄙视他们, 有时与他们彻夜长谈, 给他们出谋划策, 帮助他们排解心中的郁结, 通过他的点化, 甚至有的企业起死回生。他曾在新加坡生活、工作过一段时间, 新加坡虽然是个很不错的地方, 但他很不习惯, 还是喜欢在中国这个自己的家里自由自在地“云游”。他很少在媒体露面, 但经常有人在某个小城见到他。他喜欢与那些普通的、真诚的爱好文学或艺术的青年交流, 并真诚的支持爱护他们, 所以很多青年都主动乐意接近追捧他, 他在国内青年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他没有固定的职业、无权无位, 并且居无定所, 神出鬼没。偶尔读些书, 练练书法, 与旧日几个老友聊聊天, 谈谈艺术,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道”。因此, 他被誉为当代的“空空道人”, 只有智慧集大成者才能有此殊荣。虽然他兜中的金钱“空空如也”, 但他的思想却满腹经纶, 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个人。如果说佛家的“空无”思想是一种超脱, 那么道家的“虚无”思想就是一种境界。黄说自己把功名视为浮云, 并不愿求之。从来把金钱看得很淡, 更不愿昧着良心去赚那些“造孽钱”。并说人生有很多追求的东西, 金钱不是唯一。现在很多青年人惟金钱至上, 把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许多好东西都丢失了, 几乎是没有理想和追求的一代, 这对整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来说是一种悲哀, 更是一种危险。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到现在这种时空, 使他焦虑地感到这种矛盾。黄以明是将自己的真情注入对天下苍生的大爱之中, 这是他人格的庄重宣言。

黄以明正是有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他更加神秘, 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他从不穿西装, 但他读了很多西方文艺典籍, 思想也很开化, 甚至超前。他总是穿着古朴的唐装, 留着疏而不密的齐颈长发, 甚至有些不修边幅。面容透着健康的黝黑, 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目光中透着睿智而坚毅、慈祥而宽厚的神态。他谈吐慢慢吞吞, 还有些结巴。但是从他充满柔性和勾魂般的声音中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撩人心魄, 令人许久难忘。他偶尔也发些脾气, 在你亵渎艺术或玷污神灵的时候。他有时谈到尽兴处, 也会爽朗大笑, 毫无掩饰之态。正应了道家“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的道理。我常常想这不就是史书中的老子和庄子吗?可是他比老子洒脱, 比庄子风流。他喜欢品香茗, 从“茶道”中领悟中国文化的内涵延伸;喜欢沐浴, 用水的浇灌和清洗, 保持精神的焕发与活泼;更喜欢美人, 是那种精神世界都美好的人。所以我有时说他是现代派的“风骚真人”。他说自己不是什么道人, 历史上的老子也从未自诩为道人, 只不过是后人的追捧而已。他说很讨厌那些借老子的光辉而到处招摇撞骗的“虚假道人”, 用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道”的东西愚弄民众。他的使命就是要与那些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决战”, 把真理和艺术还给大众!如同“光芒并不需要光芒的照耀”一样保持他自然质朴、独立屹世的人格。笔者的《寻仙诗》颇能描绘黄公的智慧:“神龙首尾难相见, 老聃骑牛入终南。陶令醉酒在人境, 黄公笔意写南山”。我们还是从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去寻找智者黄以明的足迹吧!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最精深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史性的文化演变过程。书法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 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它“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 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堪称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 最典型地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 是中华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翻开我国浩若烟海的书法典籍不难发现, “晋人尚韵, 唐人尚法, 宋人尚意, 元、明尚态, 清人尚质”。而黄公“尚神”。晋代书法崇尚意韵, 字型优美妍媚, 风流潇洒, 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清闲雅逸, 流露出一种娴静淡然之美。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富有革新精神的书法家, 创一代丰神俊逸之书风。后人评他的书法“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秉承家传又出新意, 与其父并称“二王”, 故后人有“二王笔札为古今书家宗祖”之说。

黄公的书法是何以尚神的呢?凡是结识过黄以明的人都会觉得他的外表与其精深的书法艺术不成正比, 而看他的书法时都会觉得面前站着一位勇武的英雄或者儒雅斯文的教授。他将天地自然之大道和人文精神融合于他的书法创作中, 形成当代书坛独树一帜的风格。他饱读诗书, 遍览历代碑帖, 精通历代书法理论, 深谙运笔之道。将学者修养、道法修为和前人书家精髓融会贯通于一炉, 独创一种全新的书法风格。他的书法以行草书为主, 狂草最精。从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不但能明晰地看到先贤书家的影子, 还能感受到“仙风道骨”的神秘意境。他的大多书法作品“藏锋露拙, 内敛兼收”。毫无做作雕凿痕迹, 彰显质朴自然、雄浑苍健之美。诚如其人朴厚自然却颇具深度, 给人一种高深莫测之感。如同大海, 表面平静而内里波涌, 犹如长江、黄河静水深流, 一泻千里。他的楷书刚柔相济, 张弛有度, 法度井然, 如敦厚谦恭的君子自然站立;行楷妖娆多姿, 笔法温润, 特别是长点和短竖柔中带刚, 仿如男人的阳物充满“色”感, 随时能俘获多情女人的芳魂;行草恰似婀娜多姿的贵妇翩翩起舞, 让每个男人热流涌动, 让每个少妇妒忌;真草仿佛少男少女在草坪追逐奔跑, 又似金童玉女般玉树临风迎风舞蹈;他的每一幅书法作品后面仿佛都站着一群俊男靓女, 至于他是否真正“金屋藏娇”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他的行草体具有“艳书”的美誉。狂草起笔犹如银河坠地, 顺势砸下, 摇曳多姿, 千变万化, 藕断丝连, 一气呵成, 收笔如石入深潭不留痕迹;姿态好象鹤舞苍穹, 震翅拨云, 真有种“群鹤当空势转雄, 手握长缨缚苍龙”的飘逸旷远之仙韵;浓墨处惊若蛟龙卧波翻江倒海, “飞白”处恍如飞龙在天吞云驾雾;整篇狂草笔法简直就是龙蛇竞舞, 加上几枚印章恰到好处的点缀如同“画龙点睛”神韵倍出。

比如他的狂草体岳飞《满江红》、毛泽东《沁园春.雪》和《忆秦娥.娄山关》等词章都气势磅礴, 气韵贯通, 颇具英雄气概。虽有“草圣”张旭笔法, 但在笔意上而胜之。他大多用“飞白”体, 运笔沉着, 收放适度。不象张旭那样过于率性。他在书写杜甫诗时, 笔法也变得如同工部诗韵一般, 沉郁顿挫、内敛紧收;在书写王维诗时, 笔法清润、线条流畅、笔力沉着, 如春风拂柳, 好象虔诚的佛家信徒一样, 字里行间充满禅机和禅意;但他在书写他最喜爱的陶渊明的诗词时, 书风陡变, 一改豪放气势变飘逸洒脱、灵动自然之闲适, 颇具怀素之魂而独有其神, 有陶潜笔意之流畅而凝其气;在书写关乎民族命运前途和民生疾苦的诗词时, 有些字里行间的“屋漏痕”给整篇书法作品以凝重的感觉, 我曾问:“黄老师, 那些屋漏痕点缀其间是何用意?”他说:“你有所不知啊, 这哪是什么屋漏痕, 只不过是前人故意玩弄笔法概念而已。我一旦写到动情处, 往往热泪盈眶, 那些都是我的心血啊!”真是“着墨不多泪点多”。他是在用真情和心血作书啊, 显然他是把诗词意境、民族命运悲欢和对苍生福祉的关注融入到了书法创作之中。书法中也浸润着“人文关怀”的情操, 这不更是“道”的生动体现吗?我又问他的书法为何写得那么内敛沉稳, 有的篇章笔法如同“愚公移山”般沉重?他回答说他是在用书法这一特殊的语言形式展示着民族精神, 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坚忍和谦卑的品质融入书法作品中, 以此来证实我们这个民族还有巨大的承受力。我不禁感叹:“天下书坛英雄甚多, 惟有以书入道黄以明者”!

书法是一个人心情和修养的真实再现。一个没有修养、没有很好心境的人是不会写出优秀书法作品的。我在和黄公探讨书法艺术时问到他是如何写出这么好的书法时, 他说好的书法是个人综合修养、苦练加善于运笔而得来的。他每次临池之前, 都要活动筋骨, 凝气静心定神, 将所有气韵凝于笔端后方可下笔。为文需要“读书破万卷, ”方可“下笔如有神”。练功需要气沉丹田、讲求招式步法, 作书也是一样。书法是一门精深的艺术, 光把字写好了还不行, 那是基本功。好字和好书法是有本质区别的, 它是字法、章法、气韵、神韵、署名盖印和人文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也就是将个人修为、情感、领悟、技法全部运用上, 达到自然状态时也就没有技巧了, “没有技巧的技巧才是最高技巧”!

特别是当今, 电脑成为人们日常书写的代笔工具, 很多人已经不会写字了, 更不知道什么是书法艺术。更可悲的是神圣的书法艺术受到了很多不懂书法的人的胡乱攻击, 说什么都高科技信息时代了, 写毛笔书法的人是古董是土老冒;甚至将书法艺术的好坏与某些人的社会地位高低相等同。书法艺术受到冷落, 有社会文化背景的原因, 有市场经济下“拜金思想”影响的原因, 也有受“西风”影响的原因,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现状的一大悲哀!无论怎样, 都不能改变中国书法艺术的神圣地位和价值。所以, 当代书法应以艺术表现为主, 当然这种艺术表现是在“回归传统和继承创新中进行”最好, 达到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也就是说偏重艺术审美性, 减弱书写实用性。本着这一精神主旨, 黄以明闯出了一条新路, 以其独特的“书风”而屹立于中国书法艺术之林!

篇4:尊重自然之道选择自然分娩

每个女人都拥有自然分娩的能力,但是,如果胎儿和母亲的身体状况发生变化时,确实需要人工的帮助。现代医学帮助胎儿开辟了一条毫不费力的出生通道,这是为疑难产妇提供的一条救助通道,而不是自然的生命绿色通道。

现代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人类与环境的重要关系,但还没有意识到母亲就是孩子的环境,母亲的人为选择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也可能破坏孩子的自然生态。不必要的剖宫产不但打破了胎儿的宁静,也违背了胎儿出生的自然之道。

我曾采访过某著名教授,她亲手接生了一万多个新生儿。她曾详细描述过胎儿诞生的过程,她说,胎儿来到世上的时间,不能由别人未定,只能由胎儿自己来定。胎儿在母体里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是自己决定的。

胎儿几个月长指甲、几个月长头发不能由母亲来决定,所以,什么时候出生也不能由父母来决定。

就像火箭发射,要有一个点火装置;汽车启动,也要有钥匙打开一样,胎儿出生也有这样的程序和装置。当胎儿体内各个器官向大脑中枢神经都发出“准备完毕”的信号时,胎儿才会按下出发启动键,然后,去推动子宫的大门,向母亲发出“我来了”的信号。

这时,母亲接收到胎儿发出的信号,本能地产生反应,产道肌肉和韧带自然松弛,开始出现有规律的宫缩。

母亲宫缩的节奏实际上是胎儿脚步的节奏,宫缩的快慢全由胎儿行进的速度决定。虽然从宫体到宫口大门只有咫尺之遥,但对每个胎儿来说,如同千山万水,要经过长途跋涉,而且要历尽千辛万苦。胎儿来到人世时,在宫门口,每前进两步,都要后退一步……

篇5:《自然之道》读后感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和同伴强迫向导把一只幼龟抱到海边,使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鱼贯而出,成为食肉鸟的口中食物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即使愿望是非常美好的,也有可能铸成大错,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我们改变了自然规律,那这个世界将会怎么样,强者站在弱者头上。所以,大家一定要牢记哦!,不要改变自然规律哟!

海龟是一种爬行动物,外形和普通海龟相似,体大,背甲橄榄绿色或棕褐色,腹甲黄色。四肢呈鳞状,以鱼、是及海藻为自己的食物。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附近海面的上屋部位。

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一、前后利用拟人的写法,可以使人印象深刻。二、这篇文章词语丰富,语句生动感人。

哎,如果不是“我”与我的同伴不改变自然规律的话,那就不会让幼龟受到伤害,让食肉鸟吃饱欢叫了!自然规律不可轻犯呀!

《自然之道》读后感精选范文2

今天,我们学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课文讲了一个人和七个同伴以及一个向导 结对到达南太平洋加拉 巴哥岛,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却出于好心帮助了一只幼龟,结果给一群幼 龟带来了灾难的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

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也想到了那年我和伙伴们犯下的错误。

那天,学校举行春游,到了目的地,大家都结伴去玩了,我和两三 个朋友走到了一个小树林,这里长满了参天大树和刚发芽的小树苗。我们跑向了一棵开满了花的小树,隐约地看见了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我对小伙伴们说:“看这朵花还没有开花,在小树里一点也不好看,我们把这朵花弄开吧。”小伙伴们想都没想,小心翼翼的把花的花瓣给颁开了。可是这朵花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活泼,漂亮,而是病怏怏的,给人一种快要枯萎的感觉,我们这才发现自己干了错事。

如果不是我们,这朵花肯定会长的很好。

《自然之道》读后感精选范文3

今天,我学了我们五年级课文一课的《自然之道》。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我和一些同伴去南太平洋看小龟是怎样离开巢进入大海里的,我们发现了一个大龟巢,从龟洞探出一个小脑袋,是小龟。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向导不情愿的.把小龟抱到海里。小龟群得到错误消息,认为外面很安全,于是浩浩荡荡地出来了,这只’军队‘瞬间被肉鸟吃光,在人们的帮助下才有几只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是人的愚蠢造成的,我又连想到一个故事;有一天,有人进山采药,发现了一种王翔峰的蛋,他很好奇,于是就把一些但带回了家里。蛋慢慢变透明了,透过蛋,可以看到王翔峰正在努力地破壳,可是,好久也没破蛋成功,他好心地帮它剪开蛋,可是,出来的王翔峰不会飞,他慌忙把另外几个蛋缝上,可已经迟了,大多数王翔峰已经从那个口出来了,他后悔不以。

这两个故事都是人帮动物,能巧成卓,从中我明白了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也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人类不能盲目地去改变,一但改变,一切都有可能走向反面,其实我们人类懂得的自然之道并不多。

《自然之道》读后感精选范文4

今天,我读了《自然之道》这篇文章,读了这篇课文,我有很大的感触。

一只嘲鸫要去吃一只海龟,我和同伴们出于对弱小生物的怜悯之心,必须让向导把那只海龟拿走,向导极不情愿的把那只海龟抱到了海里,接下来,成千上万只海龟鱼贯而出,原来,那只海龟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回到巢中报告有危险。

自然之道,也就是自然的道理,万物都有他们自己的规律,就是自然规律,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

有一次,我看见有卖茧的,我看着好玩,便买了一颗,我给他弄了一个舒适的小窝,仔细观察着他,呀!他快要出壳了,茧裂了一个缝,只见她使劲蠕动着,想要出去,我看他可怜巴巴的样子,似乎怎么也出不去,我可怜他,便用剪子剪开了茧,可是这时,他死了。原来只有他自己挣脱茧,才能活,这就是自然之道。

来吧,让我们遵守自然之道做事,营造一个美好的地球。

《自然之道》读后感精选范文5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作者和伙伴们到加拉巴哥岛去旅游,快到黄昏时,他们发现一只幼龟被鹰啄住了。向导在作者及伙伴们的要求下,极不情愿地把幼龟引向大海。这使得巢中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风险已经解除,纷纷倾巢而出,导致数十只幼龟成了鹰的美食。

这篇文章使我联想到了另外一个故事:在某一个地方,由于狼太多,导致野兔只数下降,人们只好把狼出这个地方,这样一来,人们破坏了自然之道,使野兔无阻障地大量繁殖,很快,被众多兔子吃的一干二净,没过多久,大部分兔子被饿得饥肠辘辘,死得兔子不计其数,生态也被兔子破坏的非常厉害。最后,人们终于认识到了所犯的错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最终逃脱不了自认规律得惩罚!

大自然多么神奇啊!它充满着无穷的奥秘。大自然中有着许许多多规律,如果我们不遵守自然界的规律,即使是好心也会办坏事得。

【《自然之道》读后感精选范文】相关文章:

1.《自然之道》说课稿范文精选

2.《自然之道》读后感

3.《自然之道》读后感范文

4.自然之道读后感范文

5.自然之道读后感

6.《自然之道》教学反思范文

7.自然之道读书心得范文

8.护林的自然之道作文范文

篇6:《自然之道》读后感

课文讲的是“我们”冒失地从嘲鸫口中救下幼龟的侦察兵,从而导致巢而出的幼龟大半成为食肉鸟口中之食的故事。

自然的规律,不可违背,不可更改。然而渺小的人类中,竟有那么多人曾经或现在正在重蹈“我们”一行人的覆辙,干着一件又一件更加愚不可及的蠢事,违背着自然之道,人类的狂妄自大显露无遗。

最近,巴西政府正在对美丽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进行开恳,地球之肺不幸遇难。

黄河数千万年前来的自然条件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相比。下游一带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十分适宜居住。而近20xx年来却凶猛暴烈,决口1500次,改道26次。这主要是因为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所以森林毁灭,草原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大量减产。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自然在不断地惩罚我们,我们却若无其事地我行我素,似乎想气气这位无私的母亲。

我们祖国的少年儿童,应当遵守自然规律,不冒昧地抢夺。

我们的大地给予我们足够的资源――我们要珍惜。

我们的树木给予我们绿色的环境――我们要呵护。

我们的河水给予我们不朽的生命――我们要保持它的洁净。

篇7:《自然之道》读后感

好心也能办坏事。小绿龟的命运牵动着“我”和同伴及向导的心,“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他们都是出自好心,可是由于缺乏对太平洋绿龟习性的了解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导致了事与愿违的后果。

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样的事。在我四岁那年,妈妈给我买了几条金鱼。到了半夜,我起来解手,看着可爱的小金鱼,我想:它们饿不饿?冷不冷?我自问自答:“它们现在一定又饿又冷。”于是,我把鱼缸里的凉水换成了热水,又往里面倒了许多我爱吃的爆米花,巧克力,饼干……干完以后,我满意的回屋睡觉了。

第二天,我早早的起床看我的小金鱼。妈妈走过来,问我在干什么,我轻轻地对她说:“小声点!看,小金鱼在翻着肚皮睡大觉呢,别吵醒了它们!”妈妈听了哭笑不得:“这哪是睡觉啊,是死了!”“死了?”我一下子呆住了,然后哭了起来。

篇8:宜家宜居自然之道

当乘坐城际快车, 在瑞典南部美丽的湖光山色间穿梭时, 很难想像, 此刻正在接近全球最大家居产品零售商的营运中心。当松树、桦树、湖泊和农田在车窗边一闪而过时, 我们以为到了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或安大略省优美的乡下。成千上万的瑞典人随着19世纪的移民浪潮在那里定居下来。如今, 从瑞典流向世界各地的是斯堪迪纳维亚人设计的家居产品。1943年, 18岁的坎普拉德在这个瑞典乡村创办了一个简单的邮购公司。到1997年, 宜家全球的年销售额超过70亿美元。人们不禁要问, 是什么样的迷人个性、什么样的市场或历史力量, 让宜家从瑞典南部森林和农庄相间的、一个被名不副实又恰到好处地称作“小土地”的乡村茁壮成长?

答案曰:自然之道, 即对大自然多一些敬畏, 用科技带动创新。

企业的自然之道:财富、生态及进化型企业

宜家文化的奠基性价值观见于坎普拉德写的、宜家员工人手一册的小本子《家居商的自白》。这些价值观包括简约、谦恭, 诚实地对待同事、供应商和客户, 敢于冒险, 敢于与众不同, 敢于承担责任, 永远质疑假设, 永远问“为什么”。因为, 宜家是在朴素的“小土地”成长的, 用最少的资源做最多的事、让钱更具价值是公司重要的基石。如今, 这种做法叫“资源效率”, 即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好的结果。在宜家, 浪费资源被视为“道德罪”。在宜家大家庭, 核心价值观是相互帮助、自由行动并承担责任。

在其创始人仍然健在的一生中, 宜家已经成功地发展为盈利能力很强的大型跨国公司。它在全球有4万名员工, 分布在28个国家的150家商场, 14个大型分销中心, 拥有来自64个国家的约2300家供应商。到1998年, 有1.68亿人访问过宜家位于全球各地的商场。显然, 宜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司。

1980年代中期, 宜家首次撞上了环境之墙。1981年, 丹麦发布了一条新法令, 规定了压模板中甲醇气体的最低排放量, 而压模板是宜家所有产品的核心部件。尼尔森说, 尽管当时宜家认为该法律很奇怪, 他们还是要求供应商遵守该标准。丹麦执法部门在检查新法令的执行情况中, 发现家具公司几乎没有把它当回事。由于是丹麦境内最大的家具企业, 又由于总部在丹麦, 宜家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丹麦政府测试了宜家的产品, 发现有些产品的甲醇含量超标。一档电视节目把宜家推向公众瞩目的焦点。宜家违规并被罚款被用作反面教材。虽然罚款微不足道, 但此事严重损害了宜家的形象, 造成在丹麦市场的销售额迅速下滑20%。

甲醇问题被立即提交到宜家质量部。质量部主管罗塞尔·约翰逊开始采取行动。宜家迅速建立了一个大型实验室, 用于测试宜家的所有产品。如今, 这个实验室是斯堪迪纳维亚地区此类实验室中最先进的。他们开始测试供应商的样品, 并为供应商制定严格的新标准。为了确保供应商达标, 调查必须跟进。宜家的供应商遍布全球, 它们又从无数厂商那里采购压模板和夹板。宜家找到这些厂商, 但被告知它们无法单独解决问题, 因为它们也从无数厂商那里采购黏合剂, 黏合剂才是甲醇的源头。宜家找到黏合剂厂家, 但仍找不到满意的解决方法。最后, 宜家直接去找化工业巨头, 如英国化学工业公司和德国巴斯夫公司, 请它们想办法减少宜家产品的甲醇含量。通过这次调查, 约翰逊认为, 宜家为整个欧洲的家具和压模板制造业寻求解决之道做出了积极贡献。

除了甲醇危机, 到1980年代后期, 宜家发现, 因更广泛的环境问题, 公司经常受到公众的批评。例如, 有人开始批评它们浪费包装材料, 有人批评它们使用聚氯乙烯 (PVC) 塑料板。在德国, PVC是个大问题。PVC曾经被认为是一种极佳的材料, 但在一场大火中发现PVC燃烧能释放二恶英后, PVC的使用受到严格控制。出人意料的是, 有人对宜家著名的产品宣传册提出批评, 宜家的彩色宣传册是当时世界上流通量最大的。批评者质问每年要砍倒多少棵树才能造出用于生产宣传册纸张的纸浆, 批评宜家使用氯来漂白纸浆, 因为氯的残渣流入江河, 流入海洋, 危及了海洋生物, 尤其是波罗的海里的生物。他们还批评制作宣传册本身就是浪费, 从被大量丢弃的宣传册看更是浪费。这些新的环境问题让公司感到困惑。宜家开始认识到, 关心环境是一个新的市场特点。

接着在1992年, 宜家经历了另一个根本没有想到的甲醛危机。这次问题出现在它最大的市场德国, 肇事者是全球有名的、每年给宜家带来数百万美元收入的比利牌书架。由德国一家大型报纸和电视台组织的调查组发现, 比利书架中甲醛含量略高于法定标准。这次出事的不是压模板本身——压模板是书架的一部分, 必须符合相关法规——而是书架使用的油漆。新闻不关心法规细节, 但新闻报道却让宜家吃不消。宜家现任质量部主管格兰·本德森回忆道:“从香港到澳大利亚, 全球报纸和电视台都在说‘致命的毒书架’。我们不得不停止销售比利书架, 不得不全面停产书架。”

本德森估计, 撤回书架、处理危机造成的直接损失有600万到700万美元, 还不包括人工转产、销量下降、供应商产量下降等带来的损失, 也不包括劝说顾客继续购买宜家书架所用的花费和时间。全部加在一起处理这一危机让宜家及其供应商损失了数千万美元。宜家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昂贵的教训。宜家前任环境协调官艾里克·李南德感叹道:

在处理甲醇问题方面, 宜家是欧洲首屈一指的, 我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公司之一。但是从那天起, 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和法规问题, 还是一个敏感的媒体问题。我们技术上没有问题。当媒体使用醒目标题“致命的毒书架”时, 我想我们醒悟了。

“假如大家看到的宜家是一个污染环境、制造垃圾、排放毒气、浪费资源的公司, 那我们就没有完成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人们真正理解的公司使命。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我们每天都要面对顾客。作为一个把为大多数人提供更好日常生活当做使命的公司, 我们当然要严肃对待环境问题”。

1990年6月初, 宜家举办了第一个环境日。研讨会上展示了宜家如何获取石油、矿藏、金属等自然资源, 如何通过转运, 将资源运往四面八方, 如何在工厂里把资源转变成产品。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燃料, 所以要排放尾气, 还需要通过破坏绿地修建的道路。生产过程还造成了其他对环境的影响, 如废料进入河水、空气和土壤, 需要消耗能源, 还会制造其他垃圾。然后, 产品又需要运输, 有的运往商场, 多数运往中心仓库。宜家的商场也消耗能源, 占用土地, 制造垃圾。在商场里, 宜家销售产品, 而顾客开车来买宜家产品, 再开车回家。来回交通再次造成污染。顾客回家的第一件事是把包装材料扔掉, 使它们立即成为垃圾。然后, 过一段时间, 产品本身迟早也会成为垃圾。

分析报告做完之后, 罗伯特介绍了他的“自然之道”框架, 为宜家就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法。研讨会结束后, 集团领导批准了环境行动方案。行动方案首先从教育和培训开始。

作为新的环境行动方案的一部分, 宜家高层决定以“自然之道”框架为基础, 开发一个面向全体员工的环境培训课程。“自然之道”框架的基本原理被设计成三部分进行教学:第一, 用四句简单陈述总结“自然之道”框架背后的科学原理;第二, 用行动语言表述四个系统条件;第三, 提纲挈领地列举与四个系统条件有关的八个关键概念。其中的闪光点依旧值得当代人学习:

停止使用地壳资源;停止使用非自然的、不易分解的物质;给自然及自然循环足够的空间;资源的最大节约来自对资源的重复使用……

一切变得清清楚楚”。参与者能看到这些信息的功能用途, 看到它们与宜家的关系。

宜家开始制造一系列“正生态”产品, 这些产品具有一个或多个环保优势。时任宜家瑞典公司环境协调官的艾里克·李南德为此花费了大量心血。他下到基层, 在所有业务领域开展该项目。他很快发现, 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关于如何比较不同产品的问题接踵而来, 如怎样比较沙发和玻璃杯, 比较的标准是什么?李南德开始制定标准, 希望找到超越ISO14000的标准。

在“正生态”系列开发了一半时, 宜家重新评估并改变了战略。把营销问题先放在一边, 宜家问自己如何为更好的环境作出更多的贡献。他们发现, 靠几个高标准的产品并不能作出多大贡献。最应该做的是关注已经在产的产品以及正在设计的、可能销售的产品。他们的理由是, 不管做什么, 只要能减少这些产品的环境影响, 比销售10000件生态沙发的贡献要大得多。根据新的战略, 达到最佳环境标准的产品是5%还是15%已经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一步一步改进所有产品系列。

这一基本认识标志着宜家实现了面向真正的生态可持续性的革命性转移。环境思维必须与日常工作、与产品设计和产品规格联系起来, 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分析联系起来, 与供应商的选择和供应商关系联系起来, 与宜家员工每天作出的成千上万个决策联系起来。提高产品环境标准不再是小范围地大踏步前进, 而是在所有日常计划和运营中一步一步慢慢向前进。每个人都需要参加进来, 因为公司各层都要踩着“绿色小步”。这样, 环境思维就能够交织在公司的每项业务活动中。

纺织品占宜家所有产品系列的15%~20%。在一个总收入达70亿美元的公司, 这个比例表明纺织品是公司的重要产品, 其整个供应链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宜家所有纺织产品接受国际认可的纺织品实验室测试, 以证明产品符合宜家的基本要求。这项措施保证了产品中没有有害成分, 顾客可以放心使用。这是所有宜家纺织产品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所有宜家的纺织品供应商必须达到这个要求。这一绿色小步标准的意思是, 为宜家生产的所有纺织品必须满足以下最低要求:不含铅, 不含镉, 不含PCP, 没有含氮染料, 严格限制甲醇, 除非国际纺织品协会推荐, 不得使用防蛀剂。

宜家要求更严格的生产标准。这一步开始将产品生命周期考虑进去。第一步要求产品中不含可能影响顾客的有毒或有害成分。第二步推出产品生产标准, 以减少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这一级, 宜家要求不使用氯漂白粉, 不使用PVC, 不使用有机溶剂, 重金属残留达到最低, p H值位于4.5~7.5的范围。

宜家已经迈出了或者准备迈出许许多多绿色步伐, 有大步, 也有小步。宜家在进行太阳能试验, 希望今后建造的商场使用或至少部分使用太阳能。宜家建立了已经去除的或即将去除的有害物质目录, 包括铅、PVC、镉和铬。宜家有了符合一大堆环境标准的儿童家具产品线。宜家有了“空气”系列沙发和摇椅, 填充的是取之不尽的、免费的、环境友好的材料:空气。空气沙发只使用了传统沙发六分之一的材料。宜家还开展了北美地区旧家具回收项目以及圣诞树回收项目。宜家的环境工作目录还在继续延伸。

最后的反思

宜家在发展“自然之道”这一有效运营工具方面占据了特殊地位。它是第一个应用“自然之道”的大公司, 那是1990年。它与“自然之道”合作的时间最长, 迄今已经有20多年历史。它使用“自然之道”框架培训的员工最多, 约3万人。在过去10年里, “自然之道”框架许多有效的环境管理工具、方法和理论在宜家得到应用并且沿用至今。宜家是第一个把“自然之道”引入北美, 并为了可持续发展把公司学习与“自然之道”框架联系起来的公司。最后, 宜家有一种宽容的文化, 包括企业家创新, 敢于承担冒险, 容忍过错并从错误中学习, 关怀所有利益相关者, 理解可持续性与公司的关系及其重要性。这是一块发展企业与“自然之道”关系的肥沃的土壤。

几个因素促成了宜家把可持续性整合成公司的核心价值之一。其基础是“自然之道”与宜家创始人、十分讨厌垃圾的英格瓦尔·坎普拉德的价值观不谋而合。其次, 令人激动的产品创新导致人们一方面追求满足环境标准, 一方面降低成本。可持续性与公司核心价值观的整合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小部分人的执著和热情, 最值得称赞的是宜家的总裁安徒生·莫伯格。此外, 公司上下许多员工在把环境问题纳入日常工作中时显示出的热情和骄傲具有重要意义。另一个重要因素是, 宜家把环境工作的重点放在公司的核心部门——产品设计与开发上, 并通过交流宜家的环境远景、价值观和计划影响供应商。

回顾10年来宜家与“自然之道”的学术交流和商业合作, 宜家至少得到了五方面的收获:

第一, “自然之道”大大帮助了宜家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增进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和热情。“自然之道”框架是用于培训所有宜家员工的环境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宜家今天使用的三种培训课程提供了科学基础。

第二, “自然之道”框架帮助宜家的管理人员及员工认识了公司与自然及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认识了公司运营的各方面都影响着自然环境, 并受自然环境影响。通过环境政策、环境行动计划、环境教育, 通过用环境关键因素指导投资、选择供应商和运输商、进行产品设计和规范, 把“自然之道”框架纳入公司的战略决策和日常运营, 宜家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全球生态视野。事实上, 就环境而言, 宜家知道自己的身份, 知道自己的立场。

第三, 关于媒体就其产品和运营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的批评和攻击 (有时候很有煽动性) , “自然之道”框架使宜家能够分析其产品和运营对批评作出理性的反应。宜家并不宣称自己在环境问题上是清白的, 事实上还差得很远, 但是, 与大多数公司相比, 它更清楚自己的问题, 所以它在向着最终目标一步一步前进。

第四, “自然之道”能激发创新, 能激发替他人着想的思维, 能促使各行各业的设计师为创造更好的利润、更好的人类社会、更好的地球作贡献。新的“空气”系列沙发是一个去物质化的例子, 是可持续性思想能激发创新的最新的例证。

第五, “自然之道”框架为宜家及其供应商提供了一个理性的共同语言和心智模型, 使双方在理解宜家环境愿景方面有一个共同基础, 帮助他们更好、更有效地执行宜家的采购政策。宜家及其数千供应商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语言和文化体系。迄今为止, 北欧地区数百家宜家的供应商已经接受了受“自然之道”影响的、宜家环境政策方面的培训。

篇9:“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

无独有偶。时下普洱茶“疯狂”蹿红,更是让人懵懂。据新华社的消息:由60多人和6辆车组成的“盛迎”队伍,护送着一方出自故宫博物院的“百年普洱贡茶”,北京隆重始发,辗转各地,直至云南,声势浩大,如迎“国宝”,普洱茶热令人费解莫名。近年来,普洱茶价格狂涨了数十倍甚至百倍。膜拜者说,“世界各国医学证明普洱茶十大功效”,包括降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防衰老等,乃至“杀死癌细胞、抗突变、防癌功能”。给人一种感觉,“普洱茶更像灵丹妙药”。经台商的炒作,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说法几乎成为坊间的“信条”。茶肆流传普洱茶“云南产,香港卖,台湾藏”的说法,收购陈年老茶之风吹遍神州大地。一位茶专家无奈地说,“一块普洱茶放了多少年,很难说清楚,别说一般消费者了,就是我们也不是很懂普洱茶。”一位作家说,“普洱是茶,毫无疑问。可是,原本很普通的普洱茶被一通‘热炒’之后,我们还真不敢喝了。”“硬是把一个好端端的大众茶饮弄成了‘古董’,说成了‘灵芝草’,变成了‘收藏品’,这一大突破性的‘变革’,让普洱茶就不是茶了。”

比普洱茶更具神力的当属有“天下第一草”美名的冬虫夏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里,对其药用功效的记载不过是,“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咳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然而,在“美食家什么都敢吃的粤人”炒作下,产于青藏高原的冬虫夏草,零售价格已每克高达269元的天价,比黄金还要贵。有记者在广东几家有代表性的商场调查,“1公斤3000条普通档次的虫草零售价在8到9万元之间,而1公斤1800条的虫草则要卖到20多万元。”可谓“炒股票炒楼盘不如炒虫草”!医家认为:冬虫夏草不是“神药”,更不能包医百病,也不是人人都适用的。更何况服用一两次虫草也达不到强身壮体的效果。“重利之下必有勇夫”。记者用凝重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悲怆的“采虫草图”:每年的采挖虫草季节,整个青藏高原,到处都是成群结队的采挖大军,几十万人,浩浩荡荡。他们在高原上安寨扎营,不放过每一寸土地。于是,在人类的饕餮之下,大有竭泽而渔之势,“上个世纪70年代,在青藏高原,曾经有过每平方米挖出102条虫草的记录。时至今日,别说一平方米,就是在几百平方米的草甸内也难觅到一根冬虫夏草。呜呼!这不是“自毁家园”吗!

上一篇:同学作文五年级700字下一篇:2023西藏自治区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年真题库选择题2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