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教学案例--自然之道

2024-06-20

环保教学案例--自然之道(共12篇)

篇1:环保教学案例--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教学案例

表白寺镇孙耿小学

《自然之道》教学案例

【案例】

〖片段一〗师:让我们先回到我和同伴们做蠢事前所看到的那一幕,找找他们的哪些行为是愚不可及。默读课文3-4自然段,把有关的内容找出来,细细体会,在旁边写上批注。

读后交流:

生:(读文)“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他们的确愚不可及,从幼龟的举止中,已经知道这只龟是侦察员啊,为什么没有想到不要阻止它的行为呢? „„

〖片段二〗师:我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愚不可及了,作为了解自然之道的向导,何尝不自责呢?如果你是向导,你内心会怎样?(出示)

看到美丽的沙滩上充满了血腥,我(向导)心里难受极了:。

生1:我是学生物的,知道自然之道,竟然没有拦住这些无知的游客。我失职!

生2:我明明知道他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不制止,反而抱起那 只小龟朝大海走去,才导致这样的结果,可恨啊!

„„

〖片段三〗师:学到这,你一定对“自然之道”有了更多的感悟。

让我们当回作家给文章加上一句富含哲理的结尾,给人们以启示。

自然之道,奥妙无穷,这次经历让我深深地感悟到:

生1:自然之道,奥妙无穷,我深深地感悟到:违背了自然规律,大自然就会给我们惩罚。

生2:自然之道,奥妙无穷,我深深地感悟到:如果不了解自然规律,就会好心办坏事。

„„

——选自视频直播课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

程。在这些对话之中最关键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它是其它对话的根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其实就是在情感的驱动下,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人物对话,引发情感共鸣。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打造有效对话:

(1)把自己当旁观者。

在阅读时,让学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平心静气的读书中客

观地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本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片段一中的批注默读后的读书体会交流,就是一种不带个人主观色彩的与文本的倾心、真诚对话。

(2)把作品人物当自己。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懂向导的懊悔、自责之情,片段二教学时,教者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文中的向导,想象自己在文中所描写的那种境界中会怎样想,把书读进心里,从而达到“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的读书境界。换位体验,这是一种零距离的对话,学生在积极的体验活动中触摸着文本中角色的情感脉搏,获得真实感受。应该说,换位思考是让学生与文本真情对话的特别有效的教学方法。

(3)把自己当成作者。

在文本阅读时,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走进语言文字,跟随作者作一次思想的旅行,就能帮助他们有效地感悟文本,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变得更有价值。如片段三让学生当回作家给文章加上一句富含哲理的结尾,就使他们对“道”的理解不仅仅是对文字本身的理解,而是在抒发心声中内化“自然之道”,深刻领悟文本内涵。

篇2:环保教学案例--自然之道

四年级 语文 侯旭梅

教学目标 :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想象等方法体会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然之道的含义,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3、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借助对文本空白处的想象,当堂练笔,提高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2、体会“我和同伴”看到“眼前的一幕”所引发出来的蕴意;

3、对文本空白处——食肉鸟怎样凶猛地啄噬幼龟的场面的想象,内化语言,感受自然之道,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难点:结合上下文,采用联系对比、换位思考、抓重点词等方法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太平洋绿龟的图片或生活习性等资料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品析体会——积累写话——课外深化 使用教材的构想: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质疑,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入三个场景,充分把握语文课的基础训练点,采取“以读促思,联系对比、换位思考、抓重点词”等方法,反复体会“我和同伴”的行为和“向导”的话语,揣摩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受到启示。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整合导入

1、阅读单元导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以及要求,并粗略了解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从整体入手)

2、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了神秘。今天,我们,就将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得到启示。

3、读题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自然之道(板书),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预设:道指什么?什么是自然之道?)

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课文的情感。【设计意图:独立识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检测学生能否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认读生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了解主要内容,理清线索。

(1)课文围绕幼龟离巢进入大海写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用“先……再(接着)……最后……”的句式训练说话。

5、质疑归纳

(1)分组提出问题,组内解决,解决不了全班提出。(2)全班质疑归纳。

为什么说“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你的收获是什么?能小结一下吗? 当堂测试

一、听写。

旅游 筑巢 幼龟 侦察 企图 蠢事 补救 悲叹 争先恐后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响彻云霄

二、互相说说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板书设计】

9、自然之道

“我们”救一只幼龟→ 误导众幼龟 →众幼龟被海鸟啄食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让我们和作者与七个同伴再次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别忘我们的目的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回忆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并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可以根据故事的发生、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此设计了这一环节。】

2、引导看板书质疑。文中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难道救龟有错?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文本

(一)我们一起看救龟。

什么情况才需要救?(预设:紧急、危险,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1、自由读三、四自然段,想想从哪儿感受到情况的危险?

2、抓重点字词,理解品悟。(1)理解品悟“突然”

老师听出来了你强调了“突然”这个词,说说你的理由!是啊,出乎意料!始料不及啊!谁来读?(2)欲出又止”

“欲出又止”是个新词,知道它的意思吗?

它的“出”是为了什么?那么“止”呢? 想出来又不敢出来,这就是“欲出又止”。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的意思跟它接近,找找!(踌躇不前)(3)“啄”“拉”

“他用嘴啄幼龟的头”,多危险,多狠啊!谁来读?

3、演中促读,演中理解(1)小组表演。(2)上台表演。

(3)这个场面真令人紧张、揪心啊!你为什么要这么小心、谨慎呢?(指答)

小结:是的,幼龟对回到大海的渴望,对生命的渴望是如此地强烈!

4、设身处地,进入情境。

(1)你就站在旁边,看到眼前一幕,你想说什么?

(2)向导又是什么表现?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为什么又抱起小龟,放入大海呢?(预设:可以有多种见解。)【设计意图:让学生进入情境,设身处地地去想,可以很好地理解文本。旨在达成第4个目标。】

(二)进入情境,理解害龟

1、有了我们的帮助,那只幼龟顺利地到了大海。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自由读5—8段,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2、交流。

(1)抓住“鱼贯而出”“ 结伴而出”“ 结队而出”等词体会害龟。课件出示: 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①谈“鱼贯而出”。课文中还有两处地方也写到了很多幼龟从巢中爬出来,你找到哪些词句了?(适机点击:结伴而出、结队而出)齐读三个句子。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三个句子都在写很多只幼龟从巢中爬出来,那么这三个词意思一样吗?能不能调换顺序呢?(交流)是啊,越来越多的幼龟争先恐后地爬出来,它们是多么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大海去啊!指导读好句子。

②“数十只”。“数十只”是多少只?(几十只)。那么在这件事情中,仅仅是数十只幼龟成为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从食肉鸟的表现体会海龟。

课文没有直接描写食肉鸟怎样凶猛地啄噬幼龟的场面,但我们仍然可以透过这些语言文字,看到当时的情景。现在,就请大家深入地、反复地研读这些句子,你从哪些关键词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可以在句子中做做记号,写写批注。(预设:无遮无拦、饱餐一顿——幼龟们完全暴露在沙滩上,十分危险,让食肉鸟吃了个痛快。)有感情地读句子。

(3)从救龟的场面体会害龟。教学中,运用了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摘”、“抓”、“放”、“奔”、“奔跑”等一系列动词的作用。

(4)引导想象:现在,你们就是向导抱起的那只小幼龟,你想对“我和同伴”说什么?对向导说什么?(预设:游人的愚不可及:我本来没有什么危险,你还在紧张、焦急、甚至呼喊,你们是多么的愚蠢,不知其道而违背,还有情可原,但你们更不应该做得是知其道而违之。所以说你们是愚不可及的蠢。〕

【设计意图:这是文中的难点,及时换位思考想象是对人物的解剖,有利于上升主题。检测第2个目标的达成。】

3、面对此情此景,[出示句子:“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不会受到伤害。”]体会:“悲叹”、“愧疚、悔恨”之情。

好,下面让我们也学着向导一起发出悲叹:引读——“悲叹”句子。【设计意图: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

4、词语盘点,写话练习

此刻,你就是我们中的一员,你们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交流)我们深深自责,我们追悔莫及,因为我们自作聪明,好心办坏事,违背了自然之道。现在只能向绿龟表示深深的歉意,请拿起笔,可以给他们写信,可以写写你心里的感受,或是从这件事中受到的教训,得到的启示。

【设计意图: 文本始终是处于“召唤状态”,引领读者去填补它、激活它、创造它、完善它。想象是人类思维的翅膀,让学生在文本个性化的阅读中放飞想象,是学生走进文本,超越文本的实践活动。这个环节进一步落实第4个目标。】

三、回归“道”,提升文本理解。

是的,正是因为我们的好心,却干了这么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也正是因为我们的好心,让那些原本满怀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满怀着对大海无限向往的幼龟,那些刚出生后不久的小生命,竟然惨遭毒手,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啊!这就是我们违背了[点课题:自然之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同学们,自然万物,都有着它自己生存的方式和规律,只有遵循了“自然之道”,(板:遵循)才能使我们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就会造成我们无法想象的严重后果。这也正是这篇课文所传递给我们惨痛的教训。(可以让学生自由说)

四、作业:

1、描写食肉鸟凶猛地啄噬幼龟的场面。

2、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走入大自然,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设计意图:课内外知识的沟通,已悄悄拉开了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主动走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让短短的40分钟不是划上圆满的句号,而是引导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板书:

遵循

自然之道 救? 害!

游人:紧张焦急——震惊悔恨

向导:极不情愿——悲叹…… 达标检测设计:

刚才的词语盘点,写话练习可以作为本节课的达标检测。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感情朗读、对比体验等过程,理解文章内容。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进入文本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占有大量的静心阅读的时间、解决心中的疑团,梳理阅读的感受,真正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放到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

一、成功

在这堂课的教学进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当时情境,与“我”同忧、同喜、同悲、同乐。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读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证实了这种想象教学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实效。同时,我抓住学生喜欢展示、乐于表演的特点,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节还原成鲜活的生活画面,学生兴高彩烈的表演,如情入境的感悟。当这些活动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跳跃时,学生对词语的意思,对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二、遗憾

篇3:《自然之道》教学建议

一、联系生活, 了解“自然之道”的大意

生活中的“自然之道”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可借助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导入:同学们, 大自然中有许多奇妙的现象:春天来了, 风变暖了, 它吹绿了小草, 催开了百花, 唤来了燕子;秋天到了, 风变凉了, 它吹谢了百花, 抖落了树叶, 送走了燕子……这些都是自然现象, 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自然之道。 (板书课题:自然之道) 你能说说自己知道的自然现象吗?这样引导, 把抽象的“自然之道”变得可感、可亲, 从而为感悟课文内涵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 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

文中的“自然之道”, 看起来是单指表现在幼龟与嘲鸫间的自然现象, 其实揭示了蕴含于自然现象中的自然规律。为引导学生把握“自然之道”的含义, 可先了解“自然现象”。

1. 自读课文, 把握“自然之道”。

学生默读课文, 画出写嘲鸫与幼龟间“自然之道”的句子, 在引导交流中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 突然, 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 却欲出又止, 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 一只嘲鸫突然飞来, 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 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2)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 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 一旦遇到危险, 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 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 以为外面很安全, 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再让学生反复读上面的句子, 说说文中的“自然之道” (自然现象) 是什么, 以显化“自然之道”的具体内容。

2. 转换角色, 讲述“自然之道”。

反复读句子后, 要学生以“侦察兵的自述”为题, 讲述这一“自然之道”, 使他们明白, 文中的“自然之道”是:在没有人类的影响下, 一只幼龟侦察被叼, 其他幼龟只得等待时机安全入海;一只幼龟侦察遇险被救, 其他幼龟匆忙结伴而出, 落入嘲鸫之口。

三、精读, 感悟“自然之道”的内涵

引导学生透过“自然之道”的现象, 感悟“自然之道”的内涵, 这是阅读本文的重点之一, 而“自然之道”的内涵, 蕴含于“违道之举”与“慈善之心”以及“违道之举”与“违道之祸”的内在联系中, 为此可这样引导:

1. 体会“慈善之心”。

出于对弱小者的关爱, 在幼龟遇到危险时,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 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的冷淡, 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这里的“焦急”和“呼喊”, 凸显了“我”和同伴的“慈善之心”, 可抓住关键词语, 指导朗读, 引领学生走进情境, 设身处地, 充当角色, 外化感受:

(1) 看到幼龟危在旦夕, “我”和同伴表现怎样?如果你在场, 会怎样焦急?———借助心理语言, 由人们的焦急, 体会“慈善之心”。

(2) 人们心急如焚, 可向导竟不紧不慢, 如果是你, 会怎样呼喊?———借助外化的语言, 由人们的不满体会“慈善之心”。

2. 感受“违道之祸”。

“我”和同伴“拔刀相助”一只幼龟, 并没有给一群幼龟带来好运, 反而好心办了坏事。课文通过描写幼龟鱼贯而出、嘲鸫乘机袭击、人们慌忙救助的画面, 突出了“违道之举”带来的“违道之祸”。为引导感受“违道之祸”, 进而联系“违道之举”感悟“自然之道”, 可带学生走进情境, 想象描述, 充当角色, 表述心理:

一是体会幼龟的欢乐与恐惧。可这样引导: (1) 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时, 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描述幼龟浩浩荡荡出巢, 惊慌失措逃跑的情景; (2) 如果你是幼龟, 出巢前心情怎样, 出巢后见到意外心情又怎样?———满以为万无一失, 要感谢“侦察兵”提供信息;谁料想祸从天降, 直埋怨“侦察兵”信息出错, 让学生从幼龟欢乐与恐惧、感谢与埋怨的联系对比中, 从欢乐变恐惧、感谢变埋怨的原因探究中, 感受“自然之道”与“安全生长”间的联系, 以感受“自然之道”的不可抗拒。

二是体会嘲鸫的意外与惊喜。可这样引导: (1) 当成千上万的幼龟鱼贯而出后的一刹那, 嘲鸫是怎样突然袭击的, 此刻你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描述嘲鸫袭击幼龟的情景。 (2) 如果你就是嘲鸫, 此刻心中会想些什么?当你知道其中的奥秘时, 会对现场的人们说些什么?———显化嘲鸫先前的失望, 此刻的欣喜, 从嘲鸫失望与欣喜的联系对比中, 从失望变欣喜的原因探究中明白:“违道之举”以“违道之祸”告终, “违道之祸”因“违道之举”引发。

三是体会人们的意外与悔恨。可这样引导: (1) 在嘲鸫袭击幼龟的千钧一发之际, 人们怎样救助?此刻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描述人们手忙脚乱地救助幼龟的情景。 (2) 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员, 心中会想起什么?———显化人们内疚与懊悔, 使学生明白:之所以“慈善之举”带来了“灭顶之灾”, 是因为“慈善之举”实际是“违道之举”。

四、拓展, 深化对“自然之道”的理解

课文最后, 先写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天空是嘲鸫响彻云霄的欢乐叫声, 沙滩是人们默默无语的慢走;后写向导画龙点睛的忏悔。可引导仔细阅读, 合理想象, 有效拓展, 以深化对“自然之道”的理解。

1. 在人物评价中灵活理解。

可这样引导:向导由衷地发出了悲叹, 联系全文, 你觉得“慈善之举”导致“违道之祸”, 谁的责任更大一些?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以促使他们灵活理解。

可这样评价向导。从“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 自然之道, 就是这样的’”可以看出, 对这种“自然之道”, 向导可能心中有数, 如果他把道理跟大家说清楚, 就不会出现文中那悲惨的结局———从这一角度看, 向导有责任;但对文中的结局, 向导肯定始料未及, 否则面对外界压力, 他不会从众而为———从这角度看, 他又没有责任。

可这样评价人们。如果人们听从向导的话, 让出洞的幼龟被嘲鸫叼走, 就不会出现文中的结局———从这一角度看, 他们有责任;但毕竟向导没有强调, 他们没有理解这里的“自然之道”, 考虑的是救助幼龟, 事出有因, 情有可原———从这一角度看, 他们又没有责任。

人物评价中, 教师可稍作点拨, 引导透视责任的“有”与“无”:有责任, 是因为他们没有依据“自然之道”去办事;无责任, 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握“自然之道”的内涵。这能使人物评价始终指向对“自然之道”的感悟。

2. 在内涵外化中深化理解。

嘲鸫在天上快乐地叫着, 它们叫什么?人们在沙滩上慢慢地走着, 他们想什么?向导深情地叹着, 他又叹什么?这给挖掘内涵提供了广阔空间, 可引导透视人物形象, 走进人物内心, 外化心灵语言, 从而具体而深刻地理解“自然之道”的内涵:

(1) 惊心动魄的一幕已经过去, 此时此刻, 嘲鸫那响彻云霄的欢乐叫声, 是什么意思呢?嘲鸫可能说些什么?在场的人们听后, 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在嘲鸫看来, 这是意外的收获, 这是胜利的喜悦;在人们看来, 这是放肆的嘲笑, 这是自然的惩罚。

(2) 如果你是向导, 此刻会想些什么?会对失去生命的幼龟说些什么?对在场的其他人说些什么?又会对自己说些什么?———承担责任, 陈述内疚, 牢记这一画面, 记住“自然之道”不可违背的道理。

(3) 如果你是曾经“焦急”和“叫喊”的一员, 此刻会对幼龟说些什么, 对向导说些什么, 对自己说些什么?———陈述内疚, 表示忏悔, 牢记惨痛教训, 铭记“自然之道”不可违背的道理。

3. 在形象拓展中升华理解。

篇4:《自然之道》教学随笔

删繁就简理文脉

开课仪始,我让学生听写“自作聪明”“事与愿违”,并将两个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顺势将作者伯罗蒙塞尔的感悟“人是万物之灵。当人类自作聪明时,一切都走向反面”和盘托出。“人类究竟做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让你觉得‘自作聪明’”,在问题中我引导学生阅读全文。

我帮助孩子理出了三组词语:欲出又止、踌躇不前、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描写幼龟);颓丧、响彻云霄(描写食肉鸟);见死不救、若无其事、愚不可及、气喘吁吁(描写人类)。学生一边学习词语,一边轻松理出文本故事的三种角色——幼龟、人类、食肉鸟。然后,围绕“三角关系”,简洁有序地概括故事。

设计意图:用最直接的方式,将本文所载之“道”直接呈现,并引出核心词“自作聪明”。同时,本课的四字词尤多,散落在文中,有利于积累、理解。课标说“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在中年级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可以减轻学生的阅读焦虑,获得更好的阅读技能。

情趣盎然讲故事

教师指导朗读描写幼龟出巢段落,然后请三个学生上台表演——学生手搭手,搭建一个小小的“洞穴”,一只“小幼龟”在不时地伸出脑袋看外面的情况,想出洞,又有些迟疑。一个学生给这幅场景配以旁白:“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只怎样的幼龟?

生:胆小、可爱、弱小、机警……

师:(出示问题)面对如此 的幼龟,我们人类怎么能 呢?

生1:面对如此弱小的幼龟,我们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生2:面对如此可爱的幼龟,我们怎么能视而不见呢?

生3:面对如些胆小的幼龟,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师:也就是说,面对这样幼龟,我们肯定会——

生:去救它。

师:既然这样,那刚才为什么都说人类自作聪明吗?

(生面露疑惑,摇头。)

师:现在的你还同意刚才的观点吗?——你为什么摇头?

生:我很纠结——游客救幼龟,是人之常情啊。

师:这是人类自然的一种反应,看到幼小、弱小、可爱的生命会不由自主地同情,甚至会自然地去呵护它。这是“人文之道”。(板书:人文之道)

举一反三,老师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体会,借助“太平洋幼龟”等拓展知识,总结出幼龟的“生长之道”和食肉鸟的“生存之道”,并一一排除了幼龟和食肉鸟“自作聪明”的嫌疑。

设计意图:自古文章都强调“立象以尽意”,“象”是具体的,而“意”是抽象的。在《自然之道》中,如果“自然”的形象没有在学生心中立起来,那其中的“道”必然是抽象和干涩的。此环节,紧紧扣住“幼龟”这一角色进行朗读、思辨的训练,既还原了语文文字的学习,丰满了“自然”的可爱形象,又达成对文道的思辩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深入浅出悟道理

师:(指板书)这里的三角关系转了一圈,让人更糊涂了,究竟是谁自作聪明?(生疑惑)

师:换一种问法——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面对幼龟离巢奔大海,面对食肉鸟大快朵颐,你还会“救”它吗?

生1:不会了,因为这样会害了幼龟。

生2:我也不会了,这是好心办坏事。

师:我听明白了,幼龟的生长和食肉鸟的生存,这些是不可改变的自然现象,而我们人类的行为却是可以改变的。总而言之,还是谁自作聪明?

生:人类。

师:说说人类还有哪些“自作聪明”却又“事与愿违”的举动?

生1:人类为好看,打扫森林,结果森林生病了。

生2:人类憎恶狼,喜欢鹿,就把狼杀死,结果鹿也最后灭亡了。

生3:我看过一个报道,人类为保护鱼,把鲨鱼一网打尽,结果破坏了生物链,鱼的产量大幅下降。

师:重读作者的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生1:尊重自然。

生2:遵守自然规律。

师:对,这就是“道”,自然的规律,自然运行的法则……

师:(出示“道”字义)人是“万物之灵”,可是人大不过自然,也大不过“道”。如果违背了“道”,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

设计意图:学生从先入为主的“自作聪明”到全盘否定,再到这一问:你还会救幼龟吗?学生对文“道”的理解真正开始深入,“道法自然”自然引出,学生也自然理解了。

从教学悟“道”

虽然“文以载道”,但以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视角审视,文本的主要功能在于为语文的学习提供了媒介,是语文素养达成的桥梁。老师要做的是还原语文学习的本色,从“文”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一个道理,更多的是知识、能力、情感、积累、语感、思维等语文素养的提升。

篇5:《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第26课《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的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场景,揭示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从此次旅游目的入手,沿两条线索展开,一条场景线,一条情感线。我以绿龟的命运为主线索,着重不同场景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紧紧联系“我和同伴”及“向导”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

在复习课文内容后,我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游客须知,使学生初步感悟规则的重要性。然后,开始新授课。

我先出示自学提示1:

在孩子们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反馈交流。我注意从场景到情感,引导学生读悟。通过引导,朗读、讲授,再现一只幼龟被嘲鹰啄食的揪心场面,着重体会我们和向导的不同心情。明白鹰啄龟是自然之道。

当一只幼龟被救后,沙滩上的景象让我们震惊。我们感受到违背自然之道带来的恶果。我出示自学提示2:

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后,反馈交流,引导孩子们理解违反自然之道的恶果,以及我们和向导那深深的后悔和自责,体会到“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道理。《新课程标准》指出,中高年级的学生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所以我就把词语放在具体语境中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例如探、欲出又止、悲叹等。《新课程标准》还指出中高年级学生应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所以群龟出巢的场面由学生根据自己语言积累自由描述,他可以用文中语言,也可自己组织语言。《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有关想象问题“游客会怎么说?”“想象许多食肉鸟的出现,沙滩上的景象”“推演幼龟和嘲鹰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6:《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下面详细说说,在本课教学中,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情况。

针对本课出现多达16个的四字词语,我进行挑选“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后悔不已、饱餐一顿”,将这些词语意思解释出示在PPT上,学生看解释读出相应的四字词语,接着将这些四字词语一一填入一段概括课文大意的文段中。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由于预习以及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良好,做题速度很快,掌握情况良好。不足在于,只选取了其中几个词语进行练习,学生是否全部掌握,情况不明确。

第二个目标是,对重点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自然之道”。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两个重点句子的比较。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悲叹――叹息

篇7:《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教学的时候第一课时内容比较少,刚开始周老师用破茧成蝶的故事引入课题,故事中小男孩原想帮助蝴蝶破茧,后果却导致蝴蝶死去。这个故事引起学生的深思,初步了解到自然中的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生存的规律,引导学生了解什么叫“自然之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很快把学生带入了文本。

接着周老师让同学对课文的大致内容有一个了解,知道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对于到底是一件怎么样的蠢事不告诉学生,不过课文的内容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通过预习,大部分同学已经知道这件蠢事指的是什么了,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对于疏通课文这个环节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然后周老师的生字教学也是本课时的亮点之一,周老师同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力,“火眼金睛”的环节让学生找出易写错的生字,并提出对此字的记忆方式,而且周老师还在读记过程中,注意了写得教学,读写的结合不但让学生记得牢,也体现语文课的工具性。在理解词语时,周老师很有智慧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以提问题和争当小老师,用找同义词,说一句话的方式教学,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学生还在解答中学会交流,真是一举多得。

最后,周老师结合四字词运用和课文主要内容出了一道练习题,对小学生是一个检查又是一个课时小结,第一课时完美结束。

篇8:环保教学案例--自然之道

师: (板书课题) 请大家读读课题, 这个题目有点文言的味道, “之”的意思就是“的”。什么是“自然之道”呢?说说你的理解。

生:自然之道就是大自然中蕴含的道理。

师:好。这个“道”除了理解为道理, 还可以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是大自然的秘密。

师:有意思, 大自然的秘密, 看不见, 摸不着, 但却真实存在着。

生:是大自然要我们明白的道理或者是要我们遵守的规则, 不遵守就要被惩罚。

师:说得都不错。这个单元是“大自然的启示”, 开篇第一课《自然之道》很有代表性。请大家回忆一下, 平时父母、老师是怎样给大家讲道理的呢?

生:一直讲, 有些唠唠叨叨的。 (众笑)

师:讲道理的方法很多, 唠叨是最差的一种。古人很擅长讲道理。例如, 老子通过《道德经》讲道理, 庄子通过寓言故事说道理……本文作者伯罗蒙塞尔则是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经历的故事让大家自己去体悟其中蕴含的道理。你觉得, 要让读者从故事中归纳总结出道理, 在写故事方面, 有什么要求呢?

生:故事要真实, 要有意思。

生:故事要感人。

生:至少要把故事讲清楚, 让人们读明白。

生:我觉得故事要暗藏道理, 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师:说得好。其中, “把故事讲清楚”是让人们读懂故事并从中明白道理最为首要的, 关键的。 (板书:讲清故事)

【评析:以“道”入课, 让学生通过读题并结合言语表达的原有水平, 简单接触“道”, 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教学一开始, 教师即将话题指向于“文”如何“载道”。学习目标直接聚焦于故事“怎么写”, 而不是故事“怎么读”。】

二、读文寻“道”

1援初读, 归纳故事大意。

师: (多媒体出示:海滩幼龟侦查嘲鸫啄食愚不可及) 请大家读读这些带生字的词。

(生开火车读)

师:用上这些词, 说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

生:海滩上一只幼龟出来侦查, “我们”害怕嘲鸫啄食幼龟, 就把它送到大海中, 导致大量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被吃掉, “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师:很好, 你会用关键词归纳课文内容了。也请大家试一试, 自己画出一些关键词, 然后借助它们归纳课文内容。

(生读书, 圈画。)

师:关键词没有固定, 因人而异。谁圈画了不同的关键词?

生:我画的是一组四字词语:踌躇不前, 若无其事,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自然之道。 (生借助这些词语试说故事大意, 略)

师:真不错, 只要看到这些词就基本上能说出故事大意了, 而且都是四个字的词语, 积累后也能用在自己的作文中, 一举两得。要想从故事中得到启发, 了解故事大意是第一步。恭喜, 你们做到啦!

【评析:既是识字教学, 又是词汇积累;既是策略渗透, 又是迁移运用。整体感知环节, 将积累、运用与阅读策略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 简洁、高效。】

2. 再读, 寻找载“道”段落。

师:全文共8个自然段, 哪些自然段中隐藏着“道”呢?

生:第4自然段很明显地讲到了自然之道。

生:第8自然段好像也讲到了自然之道。

师:很好。看来认真读, 就会有发现。

【评析:讲故事要注重语言, 要有“血肉”。因此, 在感知整体之后, 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精彩的细节上是十分必要的。】

三、入文悟“道”

1援研读第4自然段。

师:故事想要打动读者, 给人启发, 还要靠语言。特别是写成文章的故事, 更要注重语句表达。接下来请大家默读第4自然段。 (板书:关注细节)

师:这段中直接提到了“自然之道”, 我们一起读读。男生读导游的话, 女生读“我们”的话, 注意括号中的提示语, 读出对话当时的语气。

【多媒体出示: (焦急地) “你得想想办法啊!”

(若无其事地) “叼就叼去吧, 自然之道, 就是这样的。”

(呼喊) “不能见死不救。”】

(生分角色读对话)

师:请女生代表说说, “我们”为什么这么着急, 甚至要呼喊?

生:因为一只嘲鸫正用尖嘴啄幼龟的头, 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师:原来你是出于拯救幼龟的爱心啊。男生呢, 派代表说说为什么这样若无其事。

生:自然之道啊, 就应该是这样的。它被吃了就能救更多的海龟。

师:可是向导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想法, 还是极不情愿地抱起小龟朝大海走去?

生:大家说“我”见死不救, “我”是怕大家误解, 也怕丢面子。

师:原来是这样。带着各自的体会, 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

2援研读第8自然段。

师:看看大家的好心, 究竟带来什么结果呢?

生:结果海龟死得更多, 伤亡惨重。

师:这时的向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起读读, 仍旧请大家注意提示情感的词语。

【多媒体出示: (悲叹) “如果不是我们, 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生读句子)

师:这样的结果让你有什么感触?

生:悲伤, 难过, 后悔……

师:原来, 这就是一个“好心办坏事”的故事。假如我们早就知道这一自然之道, 你会怎么说、怎么做?请先介绍你所代表的身份。

生:我是游客, 我不会让向导抱海龟进大海。

生:我是考察团的科学家, 我会静静观察。

生:我是向导, 我不会做那件蠢事, 不会管别人怎么说。

……

师:说得好。面对大自然, 人类要顺其自然, 不要刻意改变。违背了自然之道, 是要受到惩罚的。即使你是出于好意, 也可能会得到恶果。这就是“道”的力量。

【评析:此环节的教学, 教师紧扣“载道”重点段, 通过分角色朗读, 披文入情, 引导学生走进故事, 水到渠成地让学生领悟了“道”, 难点由此化解。在朗读过程中, 始终关注提示语, 揣摩不同人物不同情景下的心情变化, 此即关注“言语细节”, 仍是在研究“文”如何“载道”。】

3. 品读第5耀7自然段。

师:大家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体会, 都仰仗于作者的描写。为了牢牢记住这个教训, 请大家自由读读对这个惨痛过程的描述吧。

(生自由读第5~7自然段)

师:作者有意识地详细描写这不堪回忆的悲惨过程, 就是为了给我们留下深深的记忆。请找一找, 这三段中哪些细节描写给你心灵以深深震撼?

生:“鱼贯而出”“成千上万”这些词说明海龟数量多, 之后死得也很多!

生:“愚不可及”“蠢事”, 这两个词直接说出了作者后悔的心情。没有人用这样的词形容自己, 除非是后悔到了极点。

生:我还从人们抢救海龟的描写, 如“赶紧”“迅速”“气喘吁吁”中体会到, 他们越是着急, 就说明海龟的损失越大。

师: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请大家看看这些地方, 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描写方法。

(多媒体出示:1.黄昏的海岛, 阳光仍很明媚。2.不一会儿, 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 发出的欢乐叫声, 响彻云霄。)

为什么在这么惨烈的情况下, 作者还要描写阳光的明媚, 欢乐的叫声?

生:我觉得黄昏的海岛, 阳光很明媚的景致更加衬托出海龟死亡的悲惨事实。

生:食肉鸟发出欢乐的叫声, 更加衬托出海龟死得悲惨。

师:读到这里, 你的心情如何?

生:更加悲痛, 难过……

师:这就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景致越美, 叫声越欢快, 海龟的命运越悲惨, 作者一行人当时的举动造成的影响越让人心痛。这比从正面直接说心痛、说损失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评析:本环节教学引导学生从果探因, 研读细节。在情感、情绪被充分调动、激活的情况下, 学生自悟其道, 无须教师生硬说道。】

四、出文说“道”

1援就“道”说“道”。

师:请你结合本课的学习, 说说你对自然之道的理解。

(生回答, 略)

2援迁移文“道”。

师:说说看, 如何借用这些真实或者自己想象虚构的故事, 让听者或是读者也能从中受益, 明白道理呢?

生:要讲清楚故事。

生:要注意故事细节, 这些细节的地方要讲得有声有色。比如写写对话、心理活动等。

生:我觉得也要适当总结一下所要说的道理。

生:我同意, 不过总结时点到为止就可以了。

……

篇9:阅读教学也讲究“自然之道”

“向导哪知道,事先也不知道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叽叽喳喳争论开了。

学贵有疑,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多好的教学切入点。我静观其变,看教者是否能抓住这一教学契机,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随即教者根据观点的不同,把学生分成正反两组,要求学生到文中找到自己观点成立的依据。围绕“向导事前知道海龟会受到那样的伤害。”这一观点展开辩论。

课堂顿时安静下来了,学生钻进了文本,教室里只听见笔在纸上写字的沙沙声,不时的还有同学抬起头来,环顾四周,脸上带着神秘的窃喜。

辩论开始了,同学们个个踌躇满志。

正:我们认为向导事前是知道的,从向导把第一只海龟引向大海的态度、表情和动作就可以看出来(读文,标重音符号处读重音,下同)。向导是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从中可以看出,向导是不愿去救的,而且后来也是极不情愿地去做,向导的说法和做法,都足以说明向导是知道把这只海龟引向大海的后果的。

师:说得有理有据,读得很有味道,不情愿到了极点,从这两个词中我感受到,向导可能是知道了后果才这样!

反:我们认为向导事前是不知道后果的,理由请大家看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向导看到这结果,一连串的动作,多么急切,多么紧张!(读文)我们的向导赶紧摘下帽子,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如果早知道这种情况,还用得着这样着急?所以向导是不知道这后果的。

师:说的太对了,这向导这么着急,肯定是不知道后果的呀!

正:从刚才反方引用的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向导应该是一个善良的人,不会见死不救的,对吧?那又怎么解释向导刚开始不愿意去救第一只海龟呢?这是不是只能说明向导对这一切早已了然于胸了?

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对方的话反驳对方,了不起!是啊,后来救海龟疲于奔命,刚开始为什么视而不见,这该作何解释呢?

反:我倒认为,正是因为向导不知道后果,才有这紧张的营救行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向导还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不会受到伤害。”如果向导早知道还会这样追悔莫及吗?

师:追悔莫及,这位同学把课文读透了,都读到向导心里去了。说得太对了,如果知道还会这样吗?

正:可是如果不知道,刚开始见侦察兵幼龟遇险,也应该和大家一样焦急呀?他一开始应该明白是不能去救侦察兵幼龟的!

反:可是后来向导的行动和语言表明,向导是不知道后果这么严重的!

师:看来意见要统一了,向导开始知道侦察兵海龟是不应该救的,救了以后也没有估计到后果会这么严重!我们再看看向导是什么人?

正:生物学家。

反:我知道了,生物学家应该对海龟生活习性比较熟悉,所以知道自然的规律,不能去救。

正:他观察这种现象比较多,知道大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不能去破坏,所以说:“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反:可能他也不知道救了有什么后果,只是知道不能去救!

正:他知道不能救,却没有想到救了一只海龟,却伤害了那么多海龟!

……

我想:这位老师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不也是遵循了“自然之道”吗?

阅读教学需要老师因势利导。教师应敏锐地抓住课堂的契机,引导学生开展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本教学环节,教师敏锐地抓住了两个学生争论的焦点——向导在事前知不知道这一后果。并围绕这一矛盾焦点展开课堂辩论,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自己观点的理论支撑,恰当地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向深入,使得阅读变得水到渠成。本节课上辩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接触语文学习材料,进行语文阅读实践”。辩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为了辩论,学生不知不觉地陷入教师设置的“阅读之彀”。学生争先恐后地读着,专心致志地读着,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读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此时不需要教师的督促,甚至连提出的读书要求都显得多余。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善于创造和敏锐抓住容易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契机,因势利导,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推波助澜。《卡尔·威特的教育II》一书认为一个孩子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完全都是成就感给他们的力量。同样,成就感也是后续阅读的最大动力。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发表阅读观点后总用不同的方式给予了肯定,“说得有理有据”“说得太对了,我也是这样想的,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读得太好了,都读到向导心里去了!”这样不仅让发言一方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激发了反方不服输的欲望。这样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更深入了!

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指明方向。作为阅读课首要任务便是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展语言。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思考。然而,有时我们的课堂上的对话常会偏离方向,尤其是争论时,容易出现脱离文本的现象。再加上小学生思维跳跃性强,就会出现胡乱猜测,胡搅蛮缠,为辩论是非而争持不下的现象。此时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鼓励当中,还应恰当指明学生努力的方向。在学生的思考、讨论和争辩偏离文本时,教师要通过引导,把学生拉回文本,紧紧依托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再深入的二次、三次对话。这样,课堂阅读教学的重点不是引导学生怎样赢得辩论,而是要引导学生怎样品词品句,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情揣摩人物情感,体会作者写法,感受语文的美妙。于是课堂上我常说“你这样认为有依据吗?”“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以保证阅读教学的有实效,不变质。

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把握价值取向。在课改之初我们曾经为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对学生提出“乌鸦很聪明”这一观点是否应该肯定而争论。现在我们更应该明确:“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课标语)在辩论过程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小插曲:

反:知道了结果还那样,这向导也太残忍了吧?

正:他或许正是要用这血的教训来警示这些无知的游客。

反:那可是成百上千条生命啊!向导忍心吗?

正:所以他追悔莫及!

这时,为了赢得辩论,学生加入了自己的联想和解读。但正方这样解读向导,显然有悖于编者选编本文的意图,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而且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常不利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必须敬畏生命,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我们必须在学生心底埋下“敬畏生命”的种子。于是老师这样引导:

师:现在同学们读得更深入了,有了自己的见解。我们来仔细看看课文,想到究竟是不是要用千百条小海龟的生命来警示这些游客呢?如果是的话,那么他预期的结果出现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

反:他会幸灾乐祸。

正:他会说:“怎么样,早告诉你们不要救那只小海龟,现在好了吧?都怪你们!”

师:向导这样做了吗?没有,他说的是:“如果不是我们,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我们包括谁?他的紧张、着急、悲叹说明了什么?

生:这里的我们包括向导、游客!

生:向导很自责!向导想到的是自己应该承担责任!

生:他打心底不愿这些海龟受到伤害!

生:向导勇于承担责任,没有推卸责任!

师:是啊,生命是最宝贵的,任何人都不能拿生命开玩笑、不能拿生命做赌注,不管这生命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也不管这生命是人类的还是生物的!我们要敬畏生命、要勇于承担!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受到生命的教育,还受到了责任心的渗透熏陶。我们的学生是可爱的也是可塑的,他们就像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我们教师就应该是护河的堤岸,让学生自由地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就像蓬勃向上的小树苗,我们应该是精心护理的园丁,适当修剪旁枝余叶,使他们茁壮成长为祖国之栋梁。

篇10:《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团队力图合理利用教材和层层深入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诵读、思考、体验中学会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为了突出重点,充分展开学生的自主探究,从根本上摆脱冗长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我采用了直接导入的方法,并请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并随机板书,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感悟语言文字

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

课文中向导的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先从引导学生品读小幼龟侦查巢穴外面情景的神态、动作入手,使学生感受到小幼龟的机警与谨慎;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游客焦急急切的合理与向导的“若无其事”的反常,通过理解词意“若无其事”,创设情境,使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语境再次体会向导“若无其事”的正常,从而初步感受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番话的意思。当课文学习到后面的内容,即向导和作者以及同伴们奋力拯救幼龟后,带着震惊与深深地自责再回读向导说的话,相信此时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培养想象能力

文本有限而想象无限,许多文本会留下较多的空白,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文本”的“留白”而展开想象的超文本阅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学课文的第5―8自然段时,我采用以读带讲、读中想象、感悟的方式,体会文中的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默读,并试着用文中的语句概括这几段的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边读边感受、边读边想象,成功地对文本进行补充,使得群鸟叼食龟群的画面在学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最后通过小练笔选择不同角色的不同想法,更让学生感受到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从这些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发现,课文的空白处成了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地认识。

在这节课中,让我觉得遗憾的地方很多:首先在指导学生朗读人物的不同心情的语句地方比较仓促,尤其到5―8自然段的情感升华部分,学生情感投入欠缺;其次,不能机智灵活地处理课堂教学环节,致使文章表达方法及推荐好书环节没有进行;再次,在课上,自己还太过“强势”,总想牵着学生说出我想要的答案,留给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时间过少,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落实得不到位。

篇11:《自然之道》教学方案

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学习本课,除了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地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受到保护大自然,敬畏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探究自然规律的教育。在进行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与科学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学生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时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经线,前后联系;以“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纬线,横向贯通。

课堂中引导学生以读促思,采用换位思考、抓重点词语、联系对比等方法,重点体会“我和同伴”的行为和“向导”的语言,揣摩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情境,感同身受领悟文章内涵,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

2、明白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注定要失败的。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温故知新。

1、 师:同学们,听老师的提示我们来默写几个词语,请两个同学上黑板默写。

(1)争着向前,惟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争先恐后)

(2)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鱼贯而出)

(3)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愚不可及)

(4)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气喘吁吁)

(5)吃得特别饱。(饱餐一顿)

生:(订正写错的字)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利用听写词语填空。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 )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 ),结果让食肉鸟( )。“我们”( )地拯救了一些幼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干了一件( )的蠢事,真让人后悔不已。

二、置身文中、换位思考,感受愚不可及。

学习三至五自然段

(一)学生自主学习

师:在这一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话中,有一个词语是“愚不可及”。

出示(比较):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要想把书读懂读好,就要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之中。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真是愚不可及了呢?细细读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把有关的内容都找出来,细细体会。

生读书,从书中找依据。

师:我们每个人都能静心读书。好,现在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你们怎么就觉得自己是愚不可及的呢?

生:(读文) 师:同学们能从书上找到有关的句子,这一点很好,怎样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理解呢?你们看,我也是那其中的一位游客,我是这样想的:

(二)指导把书本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1.老师举一:把刚才那位学生的发言进行转换。

师:比较一下,老师所说的与你们怎么不一样。

师:对,你们说得很好,就这样读书,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之中。自己再来读读刚才你找到的句子,把他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

2.生反三:

生:(继续读书,尝试把书本语言进行转化。)

师:把自己读书的成果和同伴交流一下。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说明自己愚不可及的。

生交流。

(针对向导的一段话,课件呈现,生充分交流后,师总结:向导说话的内容,说话时的语气无不在提醒着我们,可我们就是听不进去呀,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呀!)

过渡:愚不可及的事还有呢?当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更是认为自己愚不可及了。出示: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

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的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生:(自由读,齐读)

成百上千、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伴而出,浩浩荡荡的场面本是多么壮观热闹,可如今却意味着惨不忍睹。

三、置身文中,感同身受,体悟愚不可及。

学习七、八两段

1、师:当我们看到事情的结果时,更是感到我们的愚不可及,大家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

2、我们的愚不可及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生发言,课件呈现:

“数十只幼龟已成为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读:一只幼龟得救了,无数只幼龟丧生了——天哪!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这句话中的“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由这两个词你想到了什么?这“欢乐的叫声”对我们来说真是极端的讽刺,鸟儿在笑我们什么?是呀,多么刺耳,多么揪心,多么无地自容!

读:一只嘲鸫飞走了,数十只食肉鸟欢笑了──天哪!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师:尽管我们来回奔跑,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此刻的补救显然已经晚了。我们捶胸顿足,呼天喊地——天哪!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回归: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3、指导朗读,升华感情

(课件呈现插图,音乐衬托:看着那沙滩上支离破碎幼龟的尸体和斑斑点点鲜红的血迹,听着食肉鸟带有讽刺意味的欢乐叫声,我们每个人心情是复杂的。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指名读。

一群刚刚出生不久的小海龟,满怀着对大海的无限希望与遐想,在本以为安全平坦的沙滩上倾巢而出,爬向大海的时候,却让我们“好心办坏事”。这2个小节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

齐读课文

4、体会向导的“有知之愚”

师:我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愚不可及了,向导呢,何尝不自责呢?我们再把书读进心里去。(出示)

他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谁能体会此时向导的心情,他在想些什么?

师:原本无奈的向导现在多了一份悲伤。如果说我们是“无知之愚”的话,那向导便是“有知之愚”。读出他无限的悲叹:

生:(读)“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四、抒发心声,内化“自然之道”

师: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如果我们能了解自然之道,就不会有痛心的一幕。如果。。。可是没有如果。大自然就是这样气象万千,充满神秘。同学们,读到这再看这“自然之道”,它还是简单的“规律”概念化的两字吗?你还感悟到了什么?好,拿出笔,写出你的感受。

写话:自然之道,神秘莫测,我深深的感到:

师:是呀,我们人类总是以万物之灵自居,殊不知我们也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在大自然中还有多少“自然之道”等着我们去探索呀。“道”无形,(擦板书),要靠我们用心去发现。但愿我们每个人有一颗敬畏大自然之心,保护大自然之心,探索大自然之心。(板书画心形)

篇12:《自然之道》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这是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课文。2.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3.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教学重难点: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引出“道” 1.故事导入。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放学,我背着书包正往家里走,突然,我发现前面不远处的麦地里,一只喜鹊正扑腾着翅膀,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于是,我疾步走上前去,抱起那只喜鹊。我发现,那只喜鹊的翅膀受伤了。我连忙把那只喜鹊抱回家,用碘酒擦洗它的伤口,敷上消炎药,把它包扎好。不几天,那只喜鹊好了。我很喜欢它,怕它飞跑了,于是就把它的翅膀尖给剪了,并用罩子把它罩住。我每天给它食吃,给它水喝,精心喂养。可是没多久,你们猜,它怎么了?(它却死了)2.引出“道”。

是呀,这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板书课题。

3.读题,解释“道”。学生读课题,说说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

二、学文,领悟“道” 1.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你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说出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如我和同伴在小龟遇到危险时很焦急,为什么向导却“若无其事”?向导明知道把小龟抱到大海会害了小龟,可他却还是抱起小龟朝大海走去?向导的话是什么意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2.筛选问题:

上述问题哪一个最有研究价值?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在学生提出了不懂的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确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进行讨论与交流。)3.读书释疑:(1)指名读书。

指几名学生朗读课文,主要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便于作教学指导。(2)组内讨论:向导的话是什么意思?向导明知道那样做会害了小龟,可他为什么还是抱起小龟朝大海走去?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3)汇报交流:引导朗读、读中感悟自然之道。引导朗读的重点是第四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三、拓展,内化“道”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打开书再读一读《大自然的启示――“打扫”森林》,看看你还有什么样的感受? 1.拓展阅读。

2.举例说明。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谈体会,使“道”得以内化。

四、综合性学习:(下节课的任务)

自然的启示 板书:

自然之道

遵循人违背

保护↘↙伤害

海龟

上一篇:公交驾驶员辞职报告热门下一篇: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