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论文

2024-06-23

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论文(精选6篇)

篇1: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论文

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论文3000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人们基本的学习能力实际上就是体现在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上。教育改革的发展,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教师应该进行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从以下入手。

一、激发学生兴趣,重视课堂导入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课本的资源,抓住机遇,创新教学艺术,培养强化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呼唤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现实教育中,教师学生应共同探讨,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和动机,处处设疑、激疑。例如在教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一节课中,最初是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境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索动机。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设疑是调动学生的主体、发挥主题的关键。现代教育学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是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运动图像时,曾经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题目:一人从甲地沿直线匀速出发,到乙地后停下休息,之后又沿原路匀速返回甲地,试画出该人的s_t时间图像,有的同学画出了图像,老师请他画到黑板上并由他陈述这样画的理由,在请大家进行讨论。有的同学表示赞同,有的同学认为不妥,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是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信息传递,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纵横交叉的多项信息交流,收到了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研究性学习,让灵感为集体共享,然问题为大家借鉴。通过这种说疑释疑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三、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这些都对新世纪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被摆在了显眼而又重要的位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适时的引导,启发。好的提问法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好的提问技巧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有着很强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光的反射》一课时,可以提问学生,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电灯?学生回答:因为电灯是光源,发出光,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个问题的反思,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再有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中学时期的学生好奇心较强,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地学生兴趣。

四、 转变教师角色、行为,使学生主动学习发展

过去的基础教育课程下,教师依赖于教科书及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自己独立性和创造性。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也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教学教到最后我们教师的水平和我们的学生水平差别不大了。教师要走进新课程,真正体验新课程的魅力,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促使自己的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该成为学生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使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感情要真挚,教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真实的教学信息告诉老师。以欧姆定律为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科学猜想。以调光台灯切入,问:调光台灯是调节了电路里的什么物理量使灯的亮暗发生变化的?再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电流的变化与灯亮暗变化的关系,问:电流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电流与电阻、电压的关系,这样就是确定研究方向。

2、 引导讨论,设计方案 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先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控制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如何研究?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电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评价他人的设计,以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

3、 学生操作,实施方案。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数据。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技能、仪器使用上给以帮助。

4、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引导学生用计算和图像分别分析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再进行综合,得到结论。

5、 反思应用迁移。用一组简单的小练习巩固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欧姆定律;巩固电表的使用、电路的连接等基本操作技能;小结反思探究过程,清理思维线索。

六、通过例题、习题创设问题情景,深化主题

在例题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具体的物理过程,物理问题的理解,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有关的知识,规律,独立的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思考和探索解题方法。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对物理题中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进行提炼、升华、学习和汲取例题中的物理精神,它能最大限度的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充实课外活动 ,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

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用什么办法使鸡蛋从六楼扔下不破碎,从而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革新,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2: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论文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在河南省普通中学中,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受高校扩招和人口高峰的影响,班级人数逐年递增,在这种授课制下,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发掘和培养,致使我们的受教育者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低下。这个问题,已受到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大改革。教育部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在物理教学中,为了响应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掘学生的思维个性,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设法营造自主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我们在授课时应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自主、活泼的学习氛围。我们叶县二高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和学习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把学习的自主权完全可以下放给学生,学生自己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去完成。学生感觉非常自主,“哎!可以自己干。”学生满脑子的主意,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做你的,我做我的,要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会适应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的细微发现和微小进步,进一步激励他们用周密的实验设计完成书中的实验要求,还可以自想办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并且能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地质疑,哪怕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我们都应给以肯定。因为每个学生的每个问题都有他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先听听他的理由,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然后再告诉学生老师的想法,交给学生自己去评价,不一定求得统一的认识。你觉得没有道理的,也不能轻易否定。

另外,我们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我们应有意识地利用阅读教材,浅显易懂的学习内容,安排学生自学,自己提问,自己解决,自己分析,还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教材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某学生自学后曾提出“如何测高压锅内的气压?”,这个问题极具生活性和实用性,在集体大讨论中,我们得到了至少三种不同的方案,然后交给学生自己去测定。结果并不重要,这个过程却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行动,达到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课外实验,启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在教材中有许多的小实验,我们应充分加以应用。要求学生设计一些小实验,验证课堂学习的物理规律或者应用物理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学完电路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外实验,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寝室的电路,进门时开灯,然后到书桌边使用台灯,同时第一个灯熄灭,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达到方便的用途,符合现代人“以人为本”的创新精神。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讨论,主动实践。有的采用局部短路法,有的采用双触开关,有的采用单刀双掷双控,都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设计要求。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生产中的许多地方可以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和改造,找到了创新的动机和源泉。

四、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我们必须利用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以达到“量”的积累,实现“质”飞跃。

培养思维的集中性。在教学物理概念、规律、结论的时候,我们应将现象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小结、分析、讨论,然后“升华”成一种结论,对结论进行多个侧面以及应用上的分析,总结出概念或规律的所有内含和外延,体会物理思维方法的严谨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集中性、逻辑性。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不止一个。比如,测定物体的密度,测定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不限制仪器和知识范围的情况下,测定方法都有很多种,每个方案自成一体,多个侧面应用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多提出一些类似的开放性问题,请学生做多方向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目的。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任何事物都是在否定前面事物的基础上才得到发展的,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前人的经验和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比较,以求更高层次地解决问题。许多的发明家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胆识和精神才最终走向成功的。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能一概否认,应全面分析,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记住有一点,当你否认一个人的质疑时,或许你就扼杀了一个人的创造力。

培养思维的独特性。要有创新,就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甚至可以让学生执教。对学生的个性思维成果应充分的鼓励和引导。比如求解100Ω、50Ω、和20Ω的三个电阻并联时的总电阻时,我们可以把50Ω认为是2个100Ω的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把20Ω认为是5个100Ω的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这样就成了100Ω的8个电阻并联的总电阻了,即100 / 8Ω,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等效方法,却包含了许多的独特之处,无疑是思维独特性的最好体现,我们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五、多渠道进行创新教育,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利用多种渠道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

对于课本中的许多小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我们应交给学生自主去完成。通过对实验原理的自行设计,实验步骤的自主规划,实验器材的自行选取,自己设计表格,自己记录数据,自己分析,自己评价,让学生的手动起来,也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在新课程改革中,添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在物理新教材中,也随之增加了许多“研究课题”,我们应组织学生积极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材中有质疑的,觉得需重新验证的知识自己设计方法,做一些可行的适当的研究,不求学生有科学的结论,但求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找到张扬个性的空间,体会创新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吸取失败的教训,让学生的思维“新”起来。

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

在教学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索性题目,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活动。比如在热学部分有“布朗运动”这一演示实验,但真的要在课堂上去完成是非常困难的。大胆做个估计,没有几个老师可以把这一演示实验在课堂上成功演示出来,我们何不交给学生提前去完成呢?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试用多种微粒去完成,当然一次实验是难以成功的,液体的深度、微粒的浓度、液体的表面张力、实验环境等等因素都会成为成功观察“布朗运动”的干扰因素,在实验过程中,教会学生自己分析原因,找到解决方案,最后讨论得到最佳方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具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当然,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几节课都能解决的。我们必须始终贯穿这一教学思想,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具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为开发学生的“真创造力”做好准备。

作者:韩要丽,女,生于1973年12月15日,1996年毕业于许昌师范专科学校,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物理教师.

附录:参考资料

①《物理学发展中的创新思维选例》 高锦岳 等主编 书号:ISBN 7-5601-2331-7/G.284 12月第一版

②《实用中学物理解题思路策略与方法技巧大典》 冯克诚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8月第一版

篇3: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论文

一、钻研教村, 挖掘教材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原材料

教材本身虽是死的东西, 但是, 教学方法并不是死的东西.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去寻找创新能力培养的切人点, 这就是要挖掘教材的实质, 我在教学第六册数学中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解脱常规教学法对学生思维的束缚, 大胆地将学生的思维放开, 不使学生的思维受教学内容的限制, 曾做过这样的尝试, 首先让学生动手动脑, 调动学生广泛思维而设计了怎样用纸片表示被除数“154”, 让学生寻找表示的载体和方法, 然后让学生动手将其平均分成14份, 来解决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求商的问题, 激发了学生动脑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创新精神

“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都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这就是说,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设计教学环节, 安排教学活动时, 要创设生“疑”的情境, 鼓励学生在“疑境”中质疑, 在“疑境”中学习探索, 进行创新, 使学生经历“生疑—质疑—议疑—解疑—无疑—应用与创新”的过程.如,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 先用数方格的方法, 让学生数一数, 底、高分别等于长方形长、宽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并与计算出的长方形面积进行比较,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疑问 (为什么形状不同, 而面积相同呢?) 接着,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运用小组学习的形式, 进行实践操作, 经过剪、移、拼, 转化成长方形, 比较转化前后图形的各部分关系, 使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 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解决了疑问.最后, 用学习的面积公式解决不同层次的习题, 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利用多媒体营造讨论氛围, 激发创造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以往的教学中注重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 而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 良好的氛围可以促使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设定情境或提供有效的实例, 把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 在为学生讲解“减法的初步认识”时, 我使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讲述一段故事:小猴子在树上摘香蕉, 树上原来挂着5根香蕉, 先摘去了1根, 翻了个跟头后又摘去了2根, 之后让学生来讨论上面的场景.这样, 不仅顺利地引导学生根据比较熟悉的场景进入了教学情境, 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可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 把声、形、情、境熔于一炉, 来创设、渲染课堂气氛, 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 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营造活动化的课堂氛围, 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 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 促进思维的发展:一是多提供说的机会, 如, 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新旧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二是多提供操作的机会, 在教学中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三是在教学中注意精心设计提问, 启发学生思维, 给学生以思考的时空.

例如,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含义时, 可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 引导学生按如下方法操作, (1) 把6根小棒, 每份分3根, 可分几份?每份分2根, 可分几份? (2) 7根小棒, 每份分3根, 可分几份?余几根?每份分2根, 可分几份?余几根?然后,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 (1) 题分下来的情况和第 (2) 题分下来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分东西往往有两种结果, 一种是正好分完, 另一种是分后有余, 这个余下的数叫做余数.这样, 通过动手操作, 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下一步学习“余数要比除数小”打下了基础;同时, 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等逻辑思维.

篇4: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论文

关键词:语文 创新 改革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53-01

语文学科是思想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一门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气氛、唤起学生自信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现代老师要唤回学生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成功的。

二、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好奇

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我在教学《“两弹元勋”邓稼先》时,以“我的偶像”引入,接着把邓稼先的图像挂出来,让学生们猜猜他是谁,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学生情绪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较短时间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科学家,顺理成章地为老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在教学《人类的朋友》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现茂盛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清澈的山水、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生动的画面配上轻松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想去这个美丽的树林吗?愿意成为小动物们的朋友吗?”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指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了解,进而启发:“这节课我们要开动脑筋,怎样使大自然更美丽?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学生们在情景的创设下饶有兴趣地展开丰富想象,想出了很多好办法,促使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三、开展良性竞争、鼓励学生进取

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素质。我们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不断进取。如:学习完阅读课文《将相和》后,老师要求各小组学生把最精彩的部分演出来,看准演得好?同学们都开动脑筋,积极商量,终于在表演时,每组同学都在前一组同学表演的基础上吸取优点,改进不足。第一组演完后,第二组加入了简易道具,到第四组时不仅加入道具,而且演技都提高了,甚至能脱稿表演??可见是用了一番心思的,到后来为止第一组要求再表演一次,声称能比前面的一组演得更好??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进步的呢?是创新,是进取心为内驱力萌发的创新灵感,因此进取心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个性品质,也是让现在学生成为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语文课上进行朗读训练时,一位老师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找自己的榜样,敢于向榜样挑战。在教学《匆匆》朗读时,有的同学向班上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挑战;有的学生向老师挑战;还有的甚至向朗读磁带的播音员挑战,就在学生多次的失败与成功地朗读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让他们很好地体会课义感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创新个性品质。

四、发挥榜样作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

现在许多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付出努力,但兴趣受到客观原因(困难、挫折)的阻挠时,就半途而废了,这种没有持恒心,没有坚强意志的学生是不会攀登科学辉煌顶点的。创新人才之所以会取得杰出成就,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老师要依据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给学生树立典型,培养他们的这种品质。例如:在总结《突兀的石头》一课时,问:“假如小时候的李四光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他会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发现石头的来源吗?为什么?”同学们都各抒己见,于是老师总结:“同学们,愿意以李四光为榜样吗?”生:“愿意”。

1、用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化为我们学习的动力。比如学习绘画、舞蹈、书法等,说不定未来的绘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等等就在我们班上呢!

2、李四光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才会让他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证明,最终取得杰出成就。那么,同学们在课上就要做到不轻易动摇自己的意见,坚持己见。这位老师善于抓住课本中典型榜样,找到“结合点”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持恒心,树立他们远大理想。课文中的榜样有很多:爱迪生、居里夫人、邓稼先,梁思成等等,这就需要老师善于把握,及时渗透。

篇5: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论文

Guangzhou Zengcheng shilei

【摘 要】新课标提倡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笔者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对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理论、策略和方法作了一定的实践和探讨,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努力让每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与进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关键词】分层教学;理论依据;实施办法

“如何推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中国从孔夫子时代起就一直倡导“因材施教”,但几千年来,“因材施教”还是难解之题.教育专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有不均衡现象.”这说明人存在个性差异现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它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一、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

2006学年期末笔者在增城中学高一年级做了一项关于数学学习方面的调查,统计数据中明确反映出高中生对高中数学课程的具体感受:最喜欢的课程有数学,最不喜欢的课程有数学,压力最大的课程有数学,实用性最差的课程有数学,内容偏多的课程有数学,内容偏难的课程有数学„„可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数学教和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一)分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创新是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民族的振兴,科技的发展都以拥有大批创新性人才为前提.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实施分层教学能使各类学生的学习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交际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分层教学是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

学生的能力有差异,如果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势必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可以培养兴趣、激发潜能、因材施教,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改变学困生的自卑和落后心理,促进优秀学生的发展,达到全面推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三.分层教学的依据

我校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数学整体水平不够理想,但现实情况是这些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自我意识明显,同时新课标又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因此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本着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并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的原则,有意识地将平行班进行学生分层尝试,争取学生个体进步,推动学生的全面提高.因此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成为了一种必然.(一)心理学依据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二)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家布鲁明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只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学生的爱好,情感,动机和注重力等,智力因素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可以取得好成绩.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存在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的进行教育,能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因此,只要把个性指标和成绩相近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鲜明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的布置,思想情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指导之中,表现在学生身上的,好与差,快与慢等学习特征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有很大的改善.从而让活泼的学生主动和协地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使分层教学得以实现并突显成效.新课标教学目标的六个理念之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这些理念表明了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四、分层教学具体实施办法

(一)合作讲解、全员互动

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先把班级同学分成十个讲课小组,每组六人,每小组同学的数学学习能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有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笔者通常是提前三天把教学内容转交给一个小组,要他们参考我的教案、课件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可以进行讨论,也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如网络、数学软件、图书馆、教师等解决问题.通过组内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不断向新知探索的兴趣,也为学困生创造了学习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信心.正式上课时小组推荐三名不同程度同学分别与老师共同讲解学习内容.中等生、学困生参与基础问题的教学,优生参与疑难问题的教学,老师在旁边有时起辅助作用,有时要发挥主导作用,比如在疑难问题上面要及时的承接分析,在错误认识上要及时的更正处理.这个环节能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让每名学生体验活跃的课堂氛围给予学习上的充实和快乐.(二)分组、分层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笔者针对学生的实际,先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其中成绩最好的命名为“拔高组”,成绩中等的命名为“提高组”,成绩较差的命名为“进步组”.笔者每堂课准备三套练习(分别是基础题组、中等题组、拔高题组),课前分配给讲课小组思考探讨,期间笔者会给予方法、细节等方面的指导和更正.课堂上三套题组会在投影、黑板、教辅资料等不同的媒体上呈现,要求全班同学练习适合自己的题组,讲课小组成员和老师一同在下面关注同学们的练习情况,给予帮助指导.这样操作要远比老师一人关注的范围广,几乎每名有疑惑的同学都能得到帮助,遇到典型错误可以叫同学去黑板板演,接下来就是讲评.三套题组讲评哪一组更合理呢?其它题组该怎样处理呢?一般情况下,笔者会与讲课小组配合对中等题组进行讲评.因为中等题组更能满足大多数同学的需要,基本方法、解题过程是要每名同学必须掌握的.笔者会用投影提供其它题组的详细答案,如有疑问可以与讲课小组、老师课下交流探讨.传统教学中的课堂就是吃大锅饭,而大锅饭并不适合每个人的口味,分组分层练习解决了优生上课“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现有的智力能力发展水平走向另一个更高的智力能力发展水平.笔者在10届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让每名同学都走上了讲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学习上的乐趣和成就感.这与笔者一直追求课堂多样化,让数学课堂发挥每一名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课堂让每名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是分不开的.(三)分层作业、使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作业分层布置是从我们教学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吃大锅饭”和“一把尺子量到底”对大部分学生从成绩到心理品质上都会造成很大影响.通常我们设计作业,都是统一题目,好、中、差生一个样,这不利于优差生通过作业练习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笔者尝试使用“学生分组”、“作业分层”、“及时校改”学生作业的方法,使好、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1.作业分层

学生分组按照上面所讲的分组方式(即进步组、提高组、拔高组).在教学中我根据各组学习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结构设计:分为基础题,中等题,拔高题,设置作业类型难度要依照教材、符合课标,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命制题目,在作业中尽可能弥补课堂教学中的缺憾.要求进步组必做基础题,选做中等题,提高组必做中等题,选做基础题或拔高题,拔高组必做拔高题,选做中等题.进步组、提高组、拔高组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可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2.及时校改

校指的是校对,教学实践证明反馈越快,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就越有效,校应采用自校、互校、师校相结合,对日常的解题训练,为使学生尽快找到自己出错的根源,自校是理想的选择;对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往往关卡重重,学生不小心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采用互校比较合理;当学生对解答题目不得要领,规范化较差时,师校就如盲人手中的拐杖,使学生解题逐步走向规范.改指的是学生对做错的题目或方法不当的题目进行改正.粗心或基本知识上的错误,学生只需在作业本上改正;方法、规范性上的错误,要求学生分析做错或不会做的原因,整理到错题本上,并对出错环节做进一步的思考,强化对解题规范及思想的理解,寻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懂得认真反思做错一道题就能学会一类题产生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善于运用表扬方式评价肯定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对进步组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多发现闪光点,哪怕有一点进步也要表扬,如一次大胆的发问、一次偶然的发现、一次主动的探索,都要充分肯定,多加鼓励,不要挖苦、讽刺学生,要让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鼓足上进的勇气;对拔高组的学生在给予鼓励的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提高组的学生即使回答问题不完整,也要及时激励,使他们保持继续进取的学习积极性.五、实践分层教学的效果与反思

(一)学生之前几乎没有上台讲课的经历,起初学生讲课时比较紧张,数学语言表达不标准、不顺畅,板书速度慢、无条理,课堂驾驭能力较差,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课堂效率。

解决办法:在起始阶段教师在课堂上要承担相对多的教学任务.同时要鼓励学生要增强自信、勇于挑战,提高学习要求.效果:大约经过三个月的实践与探索,在课前的自主学习及课中笔者的指导帮助下,十个小组基本能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在课堂上承担的任务越来越轻,课堂效率大幅提高.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课堂疑问基本能在学生内部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二)起始阶段笔者发现组内推荐到讲台讲课的学生都是优生,真正得到讲课这方面训练的都是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不敢走上讲台,得不到更多的锻炼.解决办法: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了,接下来就是要带动所有人共同富裕.笔者制定了讲课小组的评价机制,有一条是讲课小组要让更多的同学走上讲台.优生带动中等生、学困生共同进步.开始尝试让讲课小组中等生、学困生讲一些相对基础的知识,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效果:中等生、学困生找到了学习兴趣和信心,数学课堂已达到了全员互动的合作学习.(三)分组(即分进步组、提高组、拔高组)期间会有很多进步组的同学有想法,认为老师瞧不起他们,偏爱那些学习好的同学.解决办法:为消除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心理,笔者及时给学生讲清分组的目的和重要性,要他们意识到这样做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发展,争取他们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全班大多数同学数学学习成绩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部分进步组的同学进入了提高组,部分提高组的同学进入了拔高组.班级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四)分层作业过程中,有部分同学态度很积极,三类题目都能保质保量完成,也有部分同学钻规则的空子,比如进步组的只做基础题,提高组的只做中等题,拔高组的只做拔高题.解决办法:教师及时了解情况,找部分学生谈话,鼓励他们要挑战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更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合理的设计作业难度和题量.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偷懒的同学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同学能认真完成所有类题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提出新时期的教育应以人为本,让学生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虽然我们认为学习好的学生不一定是素质高的学生,但是我们更认同一种观念:素质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会差.分层教学的根本作用是激发了每名学生的思维潜能,以不均衡的发展破解了发展中的不平衡,促进了每名同学素质的提高.笔者在2007-2010学依托“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效率.2010年高考,本人所教两个班级平均分是全年级第二、三名(增城中学10届所有班级都是平行班),学年数学单科前十名有六名同学在我教的班级,差生率年级最低,超额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篇6:浅谈如何音乐教学中创新

汨罗市城郊乡双塘小学

刘可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音乐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听觉、感受、联想、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根据我的理解,音乐教学的创新是一种演变和渐进的过程,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首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探索精神等。教师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与习惯定势的束缚,引导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促进创新态度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创新性表现常常与错误、顽皮、任性、争吵等相联系。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好的,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假如不给予学生创新机会,轻易代替、否定学生的意见,不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让他们产生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同时还会使学生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争吵”“讨论”的机会,大胆探索、求真、求新。

二、找准创新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定创新的内容很重要。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培养即兴创编能力。如让学生用各种声音材料去模拟和表现自然界中的各种音响及对事物的切身感受;用声音编创较为完整的带有情节的声音故事,进而尝试为所学的有关诗歌或故事进行简易的配乐表演;让学生口头创编旋律或简单的旋律接龙,即兴创编节奏;也可根据歌曲的内容、形式和情绪边唱边表演,创编出有表现力的表演动作或新的表演形式;还可以尝试创编歌词或为不同情绪的歌、故事、美术作品等编配音乐;等等。游戏是儿童较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儿童在玩中学,在乐中学,通过游戏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如模仿、模进、旋律接龙,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三、优选创新的方法1.发现法发现法是学生动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采用发现法,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提供各种音响材料如刮风、雷电、飞机起飞等音响,混声合唱曲,打击乐,人讲话声,水声,钢琴、木琴等乐器组合声等,让学生识别什么是音乐,什么是非音乐。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然后再从实践到理论上去检验、证明,这样通过发现得出结论。2.问题教学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一听赏一提问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等过程,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情境法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音乐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境,从而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4.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相互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能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歌曲演唱的处理分析、音乐欣赏作品的理解、形体动作的动作分析、旋律创作的研究、乐队的简单编配等,都可以采用讨论法。

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创新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用现有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是从崭新的创见来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培养想象能力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或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如欣赏一首作品,让学生自己想象、联想,学生们会得出多种答案。2.培养求异思维能力以往的教育教学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培养。教师的话绝对是正确的,歌谱写错了也那么唱,音不准、节奏不对也不去辨别等。求异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探索多种方法、答案,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大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如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再如通过设疑、提问等手段,也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上一篇:中央企业团工委关于确定第六批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的通知下一篇:基础素描石膏几何体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