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拓展课程教学计划

2024-06-22

语文拓展课程教学计划(共12篇)

篇1:语文拓展课程教学计划

语文教师制定相关的课程计划对于课程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是关于语文拓展课程教学计划的内容,欢迎阅读!语文拓展课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共95人,由于他们刚进入初中,还不太适应新课标教材,因此这学期的任务艰巨,希望通过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在期末考试中他们的语文水平有所提高。

三、学期目标

1、思想目标:

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减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使之具有较健康的发展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2、知识目标:

懂得记叙文的基本知识,能运用基本知识来阅读,分析简短的记叙文。加强朗读背诵的能力,增强语感,积累语言。

3、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习惯积累一定的词汇,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

四、保障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8、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9、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10、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11、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2、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3、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语文拓展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为学业水平测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外国小说欣赏》穿插讲评精选训练的中国小说。

文言文阅读在于强化字词句和文言知识点的积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小说阅读教学主要把握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重点字词句含义的分析及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

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写作按任务驱动作文要求,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提高利于学生写作能力。

2、学生分析:

学生在现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太牢,课外迁移不够深,进入高二下学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还有待加强。虽说经过一个半学年的学习,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还可以,但学习习惯还不是很主动,个别同学上进心不太强,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四、具体措施

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落实新教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落实《阳光早读》和《文学与人生》的圈画阅读,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3、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利用好早读课的语文朗读,提出朗读要求;课前开设三分钟名句默写或课下重点实词听写等活动。

4、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为下阶段准高三预复习打下坚实基础。印发好文章,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有益内容,坚持写周记随笔,坚持美文鉴赏,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视野。

除此还包括:初、高中课文背诵篇目识记,课外诗词名句的积累;文学常识、文化、文史常识的积累;语音、成语的积累与运用。班级、小组经常进行古诗文背默、精美文章、练字书法比赛。

五、写作教学:

作文训练以小作文和大作文两种形式为主,写作内容以新材料任务驱动类作文为主主要训练议论文,训练学生审题、立意、拟题、拟分论点和精选素材有力论证的写作能力。大作文一月两次统一命题,统一批改。

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主,适当加以必要的写作指导,其中多以审题立意、构思为主。

结合高考实际,顺应写作变化,适当借鉴和吸收新的技巧和做法,让学生尽情写作,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2:语文拓展课程教学计划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外国小说欣赏》穿插讲评精选训练的中国小说。

文言文阅读在于强化字词句和文言知识点的积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小说阅读教学主要把握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重点字词句含义的分析及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

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写作按任务驱动作文要求,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提高利于学生写作能力。

2、学生分析:

学生在现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太牢,课外迁移不够深,进入高二下学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还有待加强。虽说经过一个半学年的学习,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还可以,但学习习惯还不是很主动,个别同学上进心不太强,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四、具体措施

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落实新教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落实《阳光早读》和《文学与人生》的圈画阅读,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3、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利用好早读课的语文朗读,提出朗读要求;课前开设三分钟名句默写或课下重点实词听写等活动。

4、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为下阶段准高三预复习打下坚实基础。印发好文章,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有益内容,坚持写周记随笔,坚持美文鉴赏,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视野。

除此还包括:初、高中课文背诵篇目识记,课外诗词名句的积累;文学常识、文化、文史常识的积累;语音、成语的积累与运用。班级、小组经常进行古诗文背默、精美文章、练字书法比赛。

五、写作教学:

作文训练以小作文和大作文两种形式为主,写作内容以新材料任务驱动类作文为主主要训练议论文,训练学生审题、立意、拟题、拟分论点和精选素材有力论证的写作能力。大作文一月两次统一命题,统一批改。

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主,适当加以必要的写作指导,其中多以审题立意、构思为主。

篇3:语文拓展课程教学计划

2016年5-7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课堂观摩等形式,对本区域的九所中学进行了教学调研。此次调研涵盖了不同层面的教师与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98份,回收96份,有效问卷96份。为了倾听到真实的声音,笔者共进行了师生访谈7次,举行课程论坛4次,开设区级公开课8节,并参加校级公开课和随堂听课21节。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34%的语文教师对拓展性课程理解有欠缺,不能较好地说出对拓展性课程的理解;33%的语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低下,自己不敢开发,认为开发不出好的拓展性课程;在已实施拓展性课程的语文教师中,有48%的教师课程开发不够合理、课程实施不够规范。

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强调课程的整合性和学习的综合性,追求不同学科联合开发课程。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学科教师专业精神的考验,又是对学科意识强烈的教师如何突破学科意识、联手共同开发课程的挑战。因此,提升初中语文教师开发与实施拓展性课程的能力已迫在眉睫。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导意见》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的要求,笔者以为,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实施能力进而促进语文综合性课程的健康发展,可采取如下策略:

一、源于基础性课程的深化

基于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等因素,“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所以知识拓展类课程的开发比较容易,通常可以开设演讲、朗诵、阅读、写作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基于基础课程的拓展。以开设阅读课程为例,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根据育人目标,如何列出书单也是一件难事。在教材的基础上,还应给学生补充什么呢?《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拓展性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延伸、应用和整合”。如何让拓展性课程接地气呢?如可以开设“名人诗社”课程:每学期每个年级选择教材中涉及的2位古代诗人拓展诵读佳作各15篇(首)等。以白居易为例,学生课内学过其作品《钱塘湖春行》,初步学会了诗歌鉴赏的一点简单知识,据此可以开设如下五个专题:

【专题一】白居易轶事典故(仕途、情感等)。

【专题二】知人论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补充《大林寺桃花》《池上》《采莲曲》《忆江南》《南浦别》《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观刈麦》《琵琶行》《长恨歌》等诗歌。

【专题三】白居易与杭州。

【专题四】学生诵读经典。

【专题五】学生以“我眼中的乐天”为题写作。

这样,学生就能在了解诗人仕途人生、情路坎坷及相关的风趣故事中知人论诗,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提升诗歌朗诵水平、鉴赏水平、模仿创作水平。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诸如讲小故事、观看视频、研讨交流以及演讲等方式来展现自我,从而提高个人的审美修养。

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开发与实施拓展性课程时,必须注重拓展性课程要凸显语文课程的本质,必须注重基于基础性课程的拓展。基础性课程是源泉,在此基础上开发,教师比较熟悉,学生也比较容易参与。

二、关注学情的分析

(一)基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拓展性课程要“突出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所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往往能促进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提升。

如在开发名俗文化课程时,除了可以关注传统的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杭州这座山水风景和人文历史高度融合的城市,开设“跟着诗词游杭州”课程。这样的课程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文字走向实景,并进一步走向创作作品。

又如下述戏剧表演课程“《羚羊木雕》课本剧改编”的开发实施,也遵循了这一准则。

设计一

(一)举例明确剧本要素:人物,台词,人物简介,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布景,开场人物场景,画外音。

(二)重点:介绍话剧剧本改编知识。

1. 人物语言———台词:对白,独白,旁白。

2. 舞台提示:穿戴肖像,动作说明,神情点示,场景介绍,画外音。

3. 幕与场。

4. 改编剧本的要诀:大卸八块,重新组构,根据原文,编补内容。

(三)难点:改编剧本。

教师给出示例,通过细读原文、划分情节、明确符号、圈画要素、填补提示等环节演示改编剧本的过程。

【课堂观察】课堂气氛沉闷,剧本知识介绍过于烦琐。教师讲析过多,学生无创造性回答,举手发言的学生比较少。下课前,不少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圈画要素这一环节,课堂效率低下。

设计二

(一)举例明确剧本要素:人物,台词,人物简介,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布景,开场人物场景,画外音。引入补写旁白和独白环节。

(二)重点:学生尝试改编《羚羊木雕》最后一幕,展示,修改,誊抄。生生互评,教师终评。

(三)难点:学生评价剧本改编,重点评价人物的语言是否符合矛盾冲突。

【课堂观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剧本的关键点、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等角度来评价剧本的质量。

设计三

(一)举例明确剧本要素:人物,台词,人物简介,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布景,开场人物场景,画外音。引入补写旁白和独白环节。

(二)重点:学生尝试改编《羚羊木雕》最后一幕,可以创编人物的语言。展示,修改,誊抄。生生互评,教师终评。

(三)难点:学生评价剧本改编,重点评价人物的语言(并非教材的语言,而是学生自由创作的符合现在孩子说话语气的语言)是否符合人物的性格,是否造成戏剧冲突。

【课堂观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剧本的关键点、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等角度来评价剧本的质量。学生根据现在人说话的特点创作符合剧情的语言。

显然,设计一重在单纯拓展知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设计二以重锤敲击语言,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写作思路顺畅。设计三以重锤敲击语言,学生可依据语言的时代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这些符合语文课程注重语用的特征,与学生的心理相吻合。

(二)激活学生的学习力

教学相长,学生的学习力也可以促使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上进一步成长。如有学校同样开设“影视欣赏”课程,最初教师们设计影视欣赏与影评结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通过讨论说说观后感,写影评。如《城南旧事》影视欣赏教学,教师的设想是:

借助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阅读教学,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名著、名片《城南旧事》,主题是围绕这部名著有名的原因“小说中的诗意”进行教学。这是最感动人的地方———整部小说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也是不谙世事的英子姑娘深深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造成的:那些曾与英子姑娘一起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的人,命运为什么那么悲惨,那么快都离开了人世?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这就是笼罩全文的哀愁。那么怎么让学生感受到“哀愁”,而且是“淡淡的哀愁”呢?小说中诗意的慢生活———感受影片中淡淡的哀愁、缓慢的节奏,学生看电影、写观后感。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影视欣赏方法、影评写作方法。

但在影片欣赏的过程中,有学生观察到影片中有一个细节:“蜘蛛正在窗户中结网,慢慢地蜘蛛网结满了整个窗户,几阵风过来,蛛网慢慢破了,蜘蛛在挣扎。”这一细节似乎与表现影片情节无关,但是为何要穿插这一镜头呢?学生开始质疑、讨论,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后,他们明确了这是空镜头。于是,教师在原有的课程设计基础上增加了“空镜头教学”一课:

教师让学生围绕对影片感兴趣的镜头畅所欲言。学生有感而发谈论很多,比如英子那双会说话的眼睛,英子父亲的去世,剧中的那个小偷、秀珍,等等。在肯定学生之后,教师也跟学生分享观看影片的感受,抓住时机提出影视教学的主要内容———空镜头。在新知识、陌生概念的吸引下,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于是,教师趁机将“空镜头”这个术语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稍微理解后再着力对影片的空镜头作重点赏析,体会空镜头使用的妙处和影视与文学艺术的异曲同工之妙。在兴趣的驱使助力下,学生学习劲头更足,他们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问,课堂生成也就水到渠成了。他们不仅能对某个空镜头各抒己见,而且还会对影片的情节作各种大胆的推测,有的甚至能站在导演的角度来整体看待问题。

学生能够在一课时中达到这样的状态,师生都是有成就感的。有所悟后才会有所得,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逐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重在教师的钻研

在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中,教师的钻研力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

如某校在调研学生的需求及学校的育人目标后,在七年级开设了“趣味语文”课程。为突出“趣味”二字,教师们确立了八个方面的内容:有趣的语言故事,智慧的语言艺术,经典的成语故事,情境语言的运用,不规范语言举隅,名字文化的解读,对联文化的探寻,实用文体的应用。这一课程内容丰富,独具匠心。比如有教师发现现在家长给孩子取名很用心,孩子们的名字很有趣,所以想开设“名字文化的解读”这门课程。但是仅仅从名字这一角度开设,缺乏深刻性和新颖性。所以,这位教师围绕名字,扩大思维,从古到今,层层深入。她想让学生了解古人名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名字的来历和寓意,解读名字背后的情感内涵和文化意蕴,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感受名字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深刻认识自己名字的内涵;让学生明确语文知识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认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感受人名的艺术魅力,受到一次人名美学的熏陶;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听、说、写等语文能力。教学分为五部分:

一是了解姓、名的文化知识;

二是欣赏名人的名字;

三是探究古人取名的深刻内涵;

四是试着给自己取字号;

五是解读自己的名字。

篇4:整合课程资源 拓展语文教学

一、搜集整理,整合资源,拓展语文教学之基础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语文教学需要我们积极搜集整理,整合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获取丰富知识充实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更加深入,真正实现“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

在教学《周庄水韵》这篇课文时,我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去搜集整理和周庄有关的VCD、邮票、明信片、门票、纪念品等物品,阅读写周庄的文章,通过整合课本外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没上课之前对周庄就有了一个较全面的感性认识。通过搜集整理,也大大开阔了学生眼界,让学生有更多的情境体验。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朗读,边朗读边想象,体味其中的意境,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周庄的水美人文美,很多学生都被文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所陶醉。课后再让学生更深入去探究周庄人文历史。去了解周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形成的原因,去思索如何保护周庄的文化。进一步联系我们的社区,引领学生去领略感受我们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环境美和人文美,有能与周庄媲美之处。

二、开展活动,开发课程,拓展语文教学之源泉

在课堂上,语文实践活动渗透于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课堂上的语文实践活动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要把这些有生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延伸到课堂以外更广阔的语文学习领域。通过组织“编语文小报、调查采访、写调查报告、课本剧表演”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出更多的语文校本课程,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把语文实践活动带出课堂,带到生活中、家庭中、社会中去。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合作,整合各种资源,开发课程,营造一个大语文教育环境。

三、交流资源,合作探究,拓展语文教学之渠道

以往的语文教学,教师是主角,以讲授为主,死扣教材和教师预先设置好的问题展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活动的时间往往被教师的讲解或提问挤掉了。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教师必须由课堂教学的主角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促进者,从教师嘴里省下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源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扩大交流,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头脑风暴。引导学生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合作探究,发掘整合,由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上升到共同体验、共同感悟,及时交流表达,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便进一步激发他们去搜集整理学习资料,自发整合课程资源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四、开放评价,激发兴趣,拓展语文教学之动力

教学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语文教学的原动力。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教师应重视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搜集整理,发掘整合,自我感悟,自我展示和主动交流各个学习环节作出合理的过程性评价。合理開放的过程性评价重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的愉悦。教师的评价要有导向性和激励性,让学生敢于自我展示、敢说敢问敢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活动获得尽可能多的实效。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应从知识能力扩展到学习动机、协作学习的精神等诸多因素,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建立多种评价机制,实现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动态化。重视“生生协作评价”,特别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精神。“成长记录袋”评价方式就真实记录了学生学习成长的足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过程的快乐。

篇5:小学语文拓展性课程教案

——小学语文拓展性课程教学设计

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

何瀛

设计理念: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创新活力之城。2016年,为深化杭州青少年学生人文历史文化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及海外宾朋了解杭州的秀美山水、人文历史和文化轶事,增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爱家乡、爱西湖、爱杭州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作为峰会东道主的自豪感,杭州市教育局联合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杭州日报等单位开展了“跟着诗词游杭州”杭州市诗词文化旅游线路设计征集活动。本课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诗词这一传统文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1.学会自编诗句。

2.明白自编诗句的基本规则。3.激发创编诗句的热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引出诗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杭州不仅是一座世界文明的旅游城市,她的风光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在此停留,你知道哪些描写杭州的诗句呢?(学生汇报)2.在这里,何老师也找到了一句,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请看:“三苏评南曲,双雷断花柳”。3.解释:三苏,也就是苏洵苏辙苏轼这一门父子三词客,他们三个人,正在一起讨论一首词,突然天上打了两声响雷,把院子里的花柳都打折了。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

二、激趣展开,拓展练写。

1.其实这句诗就是何老师自己写的,怎么样是不是有模有样?知道何老师为什么编这句诗吗?

2.因为当你有朋友来杭州,问你杭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的时候,你就可以用这句诗来回答他。出示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曲苑风荷、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双峰插云、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观察下,你发现了什么?

3.其实,何老师这里出现的西湖十景,是老十景,是南宋时期就已经形成的。现在啊,西湖还有新十景。请看

出示西湖新十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4.分四人小组讨论,学着何老师的样子,给这十景编一句诗。5.小组编写好后,上台汇报诗句及解释。

三、互动评议,发现规则。

1.请同学评价一下刚才展示的诗句。2.引导观察何老师的诗句,谈发现。

3.总结:能够把诗句的意思讲通顺了,这就是一句成功的诗了,而如果你的两句诗中的词语能够一一对应,那就更加工整了。

四、实地考察,激发热情。

篇6:拓展课程教学计划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比如,语言的精练简洁,语言的幽默诙谐,语言的生动得体。

2、引导学生读书后要乐于和善于跟别人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

3、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4、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5、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对联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结合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听了这段对话,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展开话题、深入交流。

师:小林和小东学了本组课文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相信在座同学的收获肯定也不少,那就把你们的收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根据学生交流的话题,教师相机引导,使话题展开;并就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交流。

鼓励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几篇课文。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对联。

2、把你喜欢的对联读给同桌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齐读对联,然后全班交流你的发现。(简要说说特征)

4、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对联。

5、交流课前搜集的对联。

6、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练习写对联。

三、展示台

1、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展示。

2、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组员给予意见。

3、全班交流。小组推荐组员上台展示。

篇7:小学拓展性课程编织教学计划

一、活动目的:

通过编织兴趣小组的活动,使学生的编织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及创造能力。

二、活动要求:

1、组织学生按时参加活动,并保持室内清洁。

2、每周三下午第二、三节课时间进行活动,小组成员必须准时到达编织班。

3、编织小组成员应严格遵守纪律,不准在编织室大声喧哗,不准做与编织学习无关的事。

4、每次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都应按时完成。

5、爱护编织教室内的设施和用品。

三、活动内容:

1、使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编织常识知识(钩针的基本编织方法和技巧)。

2、以钩针编织主,以自己创作为主进行教学。

3、给学生自己编织作品的时间和空间。

4、进行手工制作教学,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造型能力。

四、采取的措施:

(1)教师要认真负责,把它看成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使小组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丰富。

(2)做好组织工作

在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基础上,要挑选各班有一定有工作能力、纪律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兴趣小组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骨干力量。(3)安排好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一般情况下每周三下午组织一次。

(4)订立必要制度,抓好思想工作,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习制度,准时参加编织学习。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期结束时,要举办全校性的编织作品展览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活动安排 第一周: 认识编织工具 第二周:学习短针的钩织方法。第三周:学习中长针的钩织方法。第四周:学习长针、长长针的钩织方法。第五周:学钩圆形小花。第六周:学钩圆形小花。第六、七、八周:钩线袋子。第九——十六周:钩包包、小饰品。

篇8:关于拓展中学语文特色课程的思考

一、语文教材的拓展是特色课程的基础

(一)采用阅读法拓展教材

1. 将同一作者的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

如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放在一起,指导学生从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内容主旨的不同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体味到篇章的写作妙处。

2. 将不同作者写同一对象的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

如毛泽东和陆游都写过《卜、算子·咏梅》。毛泽东笔下的梅花,虽然所处的环境恶劣,但它傲然开放在悬崖峭壁上,表现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性格,词中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么,陆游笔下的梅花的意象是什么呢?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比较不同的情怀和精神风貌。

3. 采用延伸阅读法拓展教材。

学习《威尼斯商人》(节选),我们可指导学生联系整个剧本,阅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具体而完整地了解作品的主题和四大吝啬鬼之一的“夏洛克”的人物形象。

(二)横向联想拓展教材

由课文的一个内容联想到另一个内容,实现教材的大跨越,这样横向拓展教材,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由《范进中举》中描写胡屠户攥银子的“攥”字,联想到《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摸出四文钱”的“摸”字,再联想到《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拧起了眉头”的“拧”字……这样,由一点辐射到多点的方法,能有效地加强课文之间联系,使学生的知识形成体系。

(三)从课文出发,联系实际拓展教材

《我的叔叔于勒》里写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金钱关系,这体现了西方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联系实际拓展思考,可使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把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当然,语文教材的拓展不局限于此,还可以作背景的拓展、作者的拓展、字词句的拓展、文学作品的拓展、人物的拓展以及课前课后的拓展等。

二、学校办学特色与语文特色课程的开发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范本,知识的拓展对学生来说,是习得知识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关注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的体现。笔者所在的建水县建民中学有着“书院文化”的历史,同时是“滇南革命的摇篮”,其办学理念就是“书院文化”与“红色文化”的结合,因此可以挖掘和利用书院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教学资源,使语文特色课程充分体现办学特色。

语文特色课程的设计可以采用“专家指导+学校教研+语文拓展课+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在专家的指导下学校语文教研组编写校本教材,分年级、有计划地进行语文特色课教学。

设计一:七年级教学《论语十则》朗读教学后,可以从教材的拓展,进而开设“走近书院,诵读儒学经典”拓展课,将语文特色课程的内容圈定为《弟子规》、《三字经》的诵读,利用学校现存的“春风亭”、“大讲堂”、“魁星阁”古建筑进行实时拓展教学,让学生在书院古建筑中诵读,达到古典文化熏陶的目的。

设计二:八年级教学到《芦花荡》等爱国主义内容的时候,除教材文本需要的拓展外,可以开设“走近烈士,弘扬延安精神”拓展课,可以借助师生共同编撰的《建民中学三十七烈士》进行教学,并组织参观校史陈列室、祭扫烈士纪念碑、观看马识途作品影视、创办建民校刊、校报等活动。这样既进行了爱国爱校教育,又在课程中体现了师生的文学素养。

设计三:九年级在教学《我认识的孔子与孟子》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候,开设“走近孔子,发扬儒学文化”拓展课,延伸到校外,编设主题实践课程:祭拜孔子、杏坛诵读儒家经典、参观团山民居学习“百忍家训”等。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探究的能力。

可见,学校办学特色为语文特色课程的构建提供了资源保障。同时,语文特色课程又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是实现学校办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三、体现地域特色的语文特色课程

建水,历史上文风盛行,古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誉。元代初期创建文庙庙学,明朝以后又相继建学政考棚、州学、书院、府学等,成为滇南最高学府。学风兴盛,文名鹊起。明清开科取士,有时云南一榜举人中,临安(建水旧称“临安”,编者注)学士竟占半榜之多,故又有“临半榜”的美称。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审视,这样优异的地域资源与学校的办学资源是一脉相承的。因而,可以在地方文化中充分挖掘与学校办学特色相辅相成的语文特色拓展课程的素材。

1.历史文化素材的开发利用。儒家文化的挖掘,可以成为语文特色课程中最富文化底蕴的篇章。就建水而言,“文庙”(孔子)折射出的儒家思想的光辉足够语文老师挖掘利用,辅之以“团山民居”的“百忍家训”中对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再将其与建民中学的书院文化结合,那么,在七年级开设“走近书院,诵读儒学经典”拓展课、八年级开“走近烈士,弘扬延安精神”拓展课、九年级开设“走近孔子,发扬儒学文化”拓展课就显得尤为厚重了。

2.名胜古迹活动资源的开发利用。名胜古迹可作为语文特色拓展课程的定向实践活动地点,实现“语文教材拓展→语文特色课→语文特色课活动拓展”这样一个由学科文本研读到语文特色课程、特色实践活动开发利用的目的。例如:九年级开设“走近孔子,发扬儒学文化”拓展课,延伸到校外,去文庙祭拜孔子、到杏坛诵读儒家经典、参观团山民居学习“百忍家训”等。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是极其重要的。

篇9:语文拓展课程教学计划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知识拓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不懂文学的人,思想难免会“缺氧”,不懂艺术的人,极易被世俗思想吞食灵魂。如果说文学可以怡情、养性、益智,那么文学素养则是人的综合素养之基石。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学生的人格,赋予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比教给学生实用知识和培养学生实际技能更为重要。大学语文课是大学学科里的重要课程,大学语文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为人处事、求知创造、品德意志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与知识拓展运用进行具体分析。

一、提升教师素质,增强修养品位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良好的素质,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佩服。大学语文教师如果自身没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其人格魅力就不足以感染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从知识中而来,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当教师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时,其灵气与魅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当今时代,文化的多元化让文学精华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重点是大学语文教师要能与时俱进,只有教师坚守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教学走在时尚前沿,才能将语文的魅力展现出来。如何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素质:第一,高校教师交流。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高校之间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教学交流,为高校教师的语文教学提供新思路,在交流中互谈自己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体会,思想的碰撞能产生激烈的火花,实践的交流则可推动教学的创新。第二,推荐优秀书籍。当今社会人心浮躁,教师应避开世俗,潜下心来,认真地读一些好书籍,对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教师们可以将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书籍相互推荐,在大学中举办“书林大会”,介绍一些好书籍的摘要,推荐给学生,活跃学校学习气氛,创设读好书籍氛围。

二、合理教考分离,营造轻松气氛

所谓合理教考分离,是指把教学和考试合理地分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有考试负担。大学语文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简单文学知识。教师只有认识到教授大学语文的真正内涵,才能更好地做到教考分离,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合理地进行教考分离,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第一,考试融入教学。很多学校对于期末考试十分重视,学生为考试往往是在短时间内突击,考得一个好分数。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如果能够将考试融入日常教学,就能够避免学生考试临时突击,使学生平时按部就班地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每星期让学生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或者经常举办演讲,练习学生的即时表达能力。日常的这些都可以算作考试部分成绩,让学生重视日常语文教学。第二,丰富教学手段。大学语文课堂本就应该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天堂,不应拘泥于教学的形式,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手段,可以极大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将辩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开放地辩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辩论观点和辩证思想。

三、开阔学生眼界,拓展知识应用

大学语文给学生贯彻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大的人生价值观,学习大学语文除了学习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让作品里的精神感染学生,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看得清,走得远,做得好。下面具体介绍将语文知识拓展运用的方法:第一,户外实践教学。户外实践教学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户外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户外中体验到课堂教学中不能给予的感觉。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欣赏自然的美景,感受古人面对美景有感而发的情怀,克服爬山过程中的困难,体验到达山顶的快乐,领悟“一览众山小”的哲理。这种在实际环境中得到的切身感受,本身就是对知识应用的一种拓展。第二,传承创新并举。大学语文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学习这门课,传承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学。但是传承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在传承中还需要创新,在传统文学中找到创新灵感,是一种较好的知识应用拓展。例如学生参加一些设计大赛,设计一些代表性的logo,logo需要简洁而富有意义,这种设计的深厚底蕴能充分体现学生对传统文学的理解与创新。第三,缓解精神压力。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的精神压力就越大,精神压力使得当今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处于一种低迷状态。大学语文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理应对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关注,通过语文教学开阔学生眼界,缓解学生压力,给予学生动力。

以上介绍的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局限性,希望学校、老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共同努力,探索出更多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新方法,开创出更多大学语文知识拓展运用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尹志鹏,李瑛.大学语文教学初探[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5).

[2] 袁泉.论如何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4).

[3] 卢珊.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心理调控艺术[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5).

篇10:地理——学科拓展课程实施计划

活动时间:每周六、日下午三节课后 活动地点:七(24)班教室 学生名单:见附表 授课教师:宋明月

教授内容:地理·中国相关趣闻

地理·中国社团,在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今后培养人才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为了给爱好地理的同学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将本学期地理·中国社团的活动安排制定如下

一、活动目的:

本社团成立的目的是让部分对地理感兴趣的学生能够接触到课本以外的地理知识,拓宽这部分学生的地理常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通过地理·中国社团的活动,使学生的眼界走出课本和课堂,了解国家地理,再到乡土地理,将地理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理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

二、活动要求:

1.组织学生按时参加活动,并保持室内清洁;

2.每周六、日下午第三节课后进行活动,小组成员必须准时到达活动室;

3.社团成员应严格遵守纪律,不准在活动室大声喧哗,不准做与

三、活动内容:

《地理·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类电视栏目。该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对于我们正在汲取知识营养的青少年来说,观赏性特强。

首先它题材宽广,观赏性强。中国的辽阔大地,蕴涵着全世界最丰富的地理、地貌资源,这为《地理·中国》栏目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内容和创作空间,大自然神奇、瑰丽、壮美的景观,也会使节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识性强。《地理·中国》栏目,以对自然现象的探问为发端,以地质科考为线索,通过展示地质科考的推理和求证过程,揭示科学原理,普及科学知识,以满足观众对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篇11:数学组拓展性课程教学设计

王 颖

教学目标:1.通过折纸活动,了解折叠时产生图形的一些基本性质; 2.会折一些简单的正多边形.教学重点:了解折叠时产生图形的一些基本性质.教学难点:用正方形纸折出正三角形思路较难形成,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课前准备:4-5张长方形纸片、2-3张正三角形纸片、剪刀1把.教学过程:

一、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你能做出什么图形呢?先动手尝试.(最基本的,能做出正方形)

剪下这个正方形,你能解释其原理吗? 叠合可以产生全等图形。由此可得到一些相等的角和相等的边,为所要构造的图形提供合适的条件。

出发点总结:要折出正多边形时,如何才能产生相等的边和各个相等的角?

二、用刚才得到的正方形纸片,你能否折出一个正三角形?动手实践一下.正方形中已经存在很多相等的边,如何利用这些相等的边,构造成三角形呢?利用这些相等的边,构造的三角形是否是等边三角形?

(经验分享)

试陈述这个过程,思考:你能说明理由吗?

三、根据之前的方法介绍,尝试动手折一折(二选一):用一张正三角形纸折出一个正六边形;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一个正八边形.四、你还能开动脑筋,折出怎样的正多边形呢?

五、按如图所示折叠,猜想,四边形ABCD是什么四边形?

请证明你所得到的数学猜想.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篇12:浅谈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2-000-01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日益丰富,拓展训练也被引入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的效果良好且形式独特,符合大学生体育价值观。本文立足拓展训练课程角度,分析拓展训练的特点,探讨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 高效体育 拓展训练 课程教学

一、高效体育拓展训练的概念和特点

首先,概念。针对拓展训练而言,通过自然地域、体育设备,提供参与者体验感,进而感悟拓展训练蕴藏的体育理念。再反思获取知识,通过行为改变,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提升综合素质动态教育模式。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是处于特定环境条件、设定情景之中,通过身体活动载体,提升学生心理、社会、身体状况,健全人格体验式学习模式。

其次,特点。其一,综合活动。以拓展训练项目,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意志、交往、情感与认知活动,具备明确操作过程,提高学员全身投入,具有综合活动特点;其二,挑战极限。针对拓展训练项目,具备一定难度,主要为心理考验表现,向学员提出更高极限挑战;其三,个体体现。在拓展训练中,主要为分组活动,提倡集体合作,进而体现机体个性;其三,争乎荣誉。在集体活动中,汲取巨大信息、力量,发挥所有个性特长;其四,高峰体验。为克服困难,达到课程要求,获取内心胜利感与荣誉感,使人达到高峰体验。

二、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必要性

身处21世纪,作为一个人才型、技能型、竞争型社会,人才素质要求愈高,为适应社会经济变化,在高等教育中,以社会职业需求为目标定位,满足技术型、应用型的职业综合人才。针对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知识结构、综合能力。而拓展训练作为人才培养必然选择,为满足高校拓展训练教学,学生掌握基础技能、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分析问题能力,进而树立正确价值观与情感观,促进高校和谐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优化对策

首先,课程目标。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学生生活、科技发展的有机联系,提倡交流合作与主动参与,进而改进学习方式,在动手、动脑过程中,使学生潜能得以充分开发,进而满足全面主动发展。

其次,教学设计原则。针对拓展训练内容,在内容选择上,具有适应性与全面性、针对性与安全性原则。针对拓展训练,针对特有心理挑战、活动未知性、器械特殊性,均存在一定风险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将心理、身体安全放在首位,在教学课程设计中,安全是第一设计原则。同时,教学设计针对性,指拓展训练内容选择上,需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与自身特点,合理选择学校特点与场地器材,确保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进而有所提升。另外,拓展训练作为体育课程,树立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目标,为遵循这些原则,使拓展训练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第三,课程基本内容。按照拓拓展训练的组织形式与特点,和高校师资、财力物力、场地设施等实际状况,与实践课、理论课相结合。针对理论课程,包含体育基本知识、拓展训练目的、训练功能与训练意义,结合运动科学知识,涉及运动损伤保健与安全教育知识。针对实践课程,包含综合素质、基本素质训练,对于基本素质训练,提升社会适应、心理素质等问题,使学生潜能得以充分激发,进而提升团队领导能力。对于综合素质训练,为提升学生团体意识,强化学生创新、应变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组织协调、计划管理能力。

第四,教学条件。其一,师资配备。在拓展训练中,师资配备属于高校课程教学重要条件,在常规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与其实施环节、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利用身体活动体验,达到相应目的。与其他体育课程不同,体育教师更高要求不同。由于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与综合素质较高,仅需接受简单学习、培训,加强教学方式与理论创新,进而拓展理论储备宽广度,胜任拓展训练工作。同时,体育教师奉献精神较强,在拓展训练课程中,需认识设计、科学实施,为提升教学效果,定期派教师组织出外学习与观摩,进而接受拓展培训,最大化教学效果。其二,场地与器材。针对拓展训练项目,所需场地与器材较为简单,仅需10m?平坦地训练,即使在雨天,室内即可训练。而器械即矿泉水、乒乓球、废报纸、竹竿等,在教学目标中,可选择多个项目。针对有条件学校,创建拓展基地,提供器材项目,采取市场化运作,有利于基地设施维护,增加学校财力。其三,教学评价。按照拓展训练特点,为提升学生合作、团队意识,在拓展训练中,需采取捆绑式教学,拓展训练评价可选择教师评定、学生自评与互评方法进行评价。在教师评定中,可采取课堂表现、出勤、感悟、交流等方面进行效果评定。

第五,授课时间与授课形式。针对高校体育拓展训练,按照学校实际状况,通过灵活组织形式开展,可作为必修课也可作为选修课。安排授课时间时,按照课程需求,选择最合适项目,按照学生兴趣爱好,在节假日、课余时间,组织开展体育拓展训练,也可在军训类课程参与。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拓展训练教学作为体育课程,有利于弥补传统教育缺陷,拓展体育课程时间、体育空间,提高体育课程趣味性与实用性,建立五维教学目标,做到健康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拓展训练思想,与体育课程改革相适应。通过制定科学课程目标,遵循教学设计原则,丰富课程基本内容,完善教学条件,促进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现当代文学史12组下一篇:国旗下讲话—青春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