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政策

2024-06-20

汇率政策(共8篇)

篇1:汇率政策

解读美国财政部最新汇率政策报告

4月14日,美国财政部发表了半(每年4月和10月)关于美国主要贸易伙伴汇率政策的报告,一如市场预期以及美国总统特朗普事前预告,该报告并没有指控中国为汇率操纵国。然而,魔鬼尽在细节当中,解读该报告还是能为中国和美国在贸易和汇率上的政策取向提供参考。

首先,该报告并未改变游戏规则,所沿用的判断汇率操纵国的准则还是以往的三个条件:一是其对美双边贸易盈余超过200亿美元,二是其经常账户盈余超过GDP的3%,三是其持续、单边的汇市干预(指购买外币、抛售本币)在过去12个月期间超过GDP的2%。这些条件如果维持不变,美国财政部就不可能指控中国操纵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严格来说中国甚至连观察名单(在过去两份报告中曾满足其中两个条件,便会列入观察名单)都不必上,因为中国在连续两份报告中都只满足一项条件,即它对美国仍然录得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2016年为3470亿美元,显著超过第二位日本689亿美元的水平,但同年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收窄至GDP的1.8%,而且是净售汇而非净购汇。

美国财政部定期对主要贸易伙伴的汇率政策进行评估分析,所依据的是两项法案:1988年的《贸易和竞争力综合法案》(The Omnibus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Act)和2015年的《贸易便利化和贸易执行法》(The Trade Facilitation and Trade Enforcement Act),前者主要为定性,后者主要为定量,即依据上述三个量化指标来帮助进行判断,一旦定量分析不能标签汇率操纵,也就不能下结论指控有关经济体从中取得不公平的竞争性优势。据此,要修改游戏规则,就先要修订这两个法案,在特朗普政府施政遇到阻力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并非是优先选项。

再者,专门针对中国修改游戏规则的一个副作用是会把其他贸易伙伴拖下水。美国财政部的这份报告只涵盖美国前十二大贸易伙伴,因为再往后,对美国商品贸易的占比个别来看都不足1.5%。如果经常账户盈余相当于GDP的条件从超过3%降至1.5%以针对中国,则会把意大利也拖下水,因为意大利2016年经常账户盈余相当于GDP的2.8%,至于其他五个经常账户为赤字的经济体,相信无论如何都不会达标。如果把汇市干预(净购汇,即外汇储备增加)的条件从超过GDP的2%降低,则有可能把中国台湾和印度拖下水,因为其2016年净购汇规模为相当于GDP的1.8%和0.4%(其余经济体要么零购汇,要么净售汇)。

尽管中国在连续两份报告中都只满足一项条件,但美国财政部的报告还是继续将之列入观察名单,同列观察名单的其他五个经济体均满足两项条件:日本、德国、韩国(连续两份报告中满足贸易盈余和经常账户盈余条件)、瑞士(连续两份报告中满足?常账户盈余和汇市干预条件)、中国台湾(上一份报告满足经常账户盈余和汇市干预两项条件,该份报告则只满足经常账户盈余一项条件,仍需再观察多半年时间)。对此做法,美国财政部又如何解释呢?

首先,一个经济体一旦曾列入观察名单,即使之后情况改善,美国财政部都至少要多观察一年时间(即两份报告),以确保情况的改善并非是因为一次性因素所导致。在2016年4月份的报告当中,中国因为贸易盈余和经常账户盈余条件而被列入观察名单,即使之后2016年10月份和今年4月份两份报告期间满足的条件降至一个,但仍受观察。再有,如果一个经济体对美国的贸易盈余庞大,光是因为这一条件美国政府就可以主观决定继续把该经济体置于观察名单之内。这可以说是专门针对中国乃至日本和德国的标准,要从观察名单除名完全取决于美国政府的主观取态。

5月初,中美首脑会面后,美国商务部长称双方同意百日计划,商讨降低美国对华巨额贸易逆差问题。尽管贸易为商务部的政策领域,汇率为财政部的政策领域,但从美国财政部的汇率报告中也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立场。2016年在商品贸易方面,中国对美贸易盈余从2015年的3670亿美元降至3470亿美元;在服务贸易方面,则美国一直是盈余国,其对华盈余增加40亿美元至370亿美元;两者加总,则中国对美国商品加服务总盈余为3100亿美元。美国分析其主要贸易伙伴是否操纵汇率只看商品贸易,而不看美国作为盈余国的服务贸易。要解决有关的商品贸易失衡,美国开出的药方是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和服务进一步开放市场,降低壁垒,减少限制,同时加快落实改革,经济增长向消费主导转型。对于后者,也正是中国经济增长结构转型的方向,相信无大异议,但前者由于涉及市场准入,相关协商相对的难度就会较大。

至于汇市干预,在人民币兑美元连续第三年贬值的情况下,报告指出中国的汇市干预是反向操作的,旨在平抑人民币的贬值幅度,在统计上表现为外汇净消耗,规模为435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3.9%,而在2016年并没有出现逾8个月的外汇净购买的情况,因此不存在汇率操纵的问题。在缺乏官方统计、难以界定当中有多少为汇兑因素、有多少实为资金外流的情况下,美国财政部估计自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期间,中国共动用了约8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来纾缓人民币的贬值压力,而目前约30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水平还是充裕的。

不过,报告仍有一定篇幅说明,在人民币过去三年的贬值周期之前,中国曾单边干预汇市以抑制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十年时间,渐进升值之余,对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修正被拉长了,即升值周期也拖长了。对此评估,有两点启示:一是现时通过汇市干预缓解人民币贬值幅度的做法或许也会拉长贬值周期;二是可以预期未来如果人民币重新进入一轮升值周期,则美国或会变得非常介意旨在抑制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的汇市干预。

瑞士是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当中汇市干预最重要的经济体,在2016年其净购汇66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比率高达10%,另外瑞士的经常账户盈余也高达GDP的10.7%,瑞士之所以未被指控操纵汇率,是因为其对美贸易盈余为137亿美元,离200亿美元的门槛还有一定距离。不过,美国财政部对瑞士汇市干预的态度并非十分强硬,指出是避险资金大规模流入所致,而且同意IMF的建议,即今后的汇市干预应只限于管理避险资金的流入。这样的取态可为中美之间就汇率问题的协商提供有用的启示。(作者单位:中银香港)

篇2:汇率政策

俄罗斯汇率政策调整与经济增长

3月中旬俄罗斯中央银行行长易人,这并非简单的.人事变动,而是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它意味着俄过去三年所奉行的以稳定卢布汇率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政策已告结束,随市场需求自由浮动的汇率政策正在走向前台.

作 者:王郦久 Wang Lijiu 作者单位:刊 名:东欧中亚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EAST EUROPEAN, RUSSIAN & CENTRAL ASIAN STUDIES年,卷(期):2002“”(3)分类号:F8关键词:

篇3:汇率政策

一、汇率决定理论发展

(一) 购买力平价理论

追溯到16世纪, 以西班牙萨拉门卡学院为代表的汇率和价格关系理论在解释汇率的行为众多理论之中占据这主导地位。直到1918年,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 (Cassel) 提出“购买力平价”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简称PPP) , 购买力平价的推导来自于一价定律, 而一价定律的基础就是商品市场套利原则。一价定律即可以表示为P=S*P (F) 。汇率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内容:汇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采用直接标价法时, 用本国物价除以外国物价。

20世纪80年代后期, 弗伦克采用70年代浮动汇率数据发现短期购买力平价不成立。290年代中后期, 研究表明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 实际汇率的复归至均衡水平的时间期限收到信息成本、运输成本等影响时间较长, 并且呈现非线性的均值复归。

(二) 汇率决定的货币主义模型

汇率决定货币主义模型包括柔性价格货币模型 (FLPM) 和粘性价格货币模型。FLPM认为本国货币供给相对于外国货币存量的增加会导致本币贬值。然而在上文的论述中, 短期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并不成立, 多恩布什引入无抵补利率, 允许名义汇率短期超调于长期购买力平价, 提出了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其特点在于超调货币冲击前, 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当局增加货币供给, 在基本假设下, 价格水平必然上升, 也将出现新的经济平衡。因为价格是粘性的, 即期汇率上升以抵抗货币冲击平衡货币市场, 本国利率下降, 出现利差, 市场预期本币处事贬值后将进一步贬值。汇率超调购买力平价。本币的贬值和利率的下降会刺激国内产出, 国内价格水平将会上升, 最后汇率回到长期均衡水平。

(三) 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20世纪80年代考利等人提出的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PBM) 对货币主义进行了修正, 将风险报酬引入到无抵补利率平价条件中。汇率是由本国资产和外国资产的供给和需求决定, 而不仅仅由货币市场的供需决定。汇率是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主要决定因素。经常项目的盈余, 表示本国净持有外国资产增加, 影响财富水平, 从而影响资产需求, 从而影响汇率水平。因此, PBM是围绕资本市场、经常项目、价格水平和资产积累率的汇率调整动态模型。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1991年4月9日起, 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4年, 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 第二次汇率并轨, 自此我国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汇率的一定范围内浮动, 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实行的一直是稳定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政策。2005年7月21日起, 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三、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

(一) 人民币汇率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方向变动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意味着国内通货膨胀会上升, 长期汇率取决于全球平价理论也即各国物价水平, 从长期来看本币会贬值。根据短期汇率决定论看因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本国财富增长需求也增长, 进口增加, 对外币的需求也增加, 本币贬值。不管从长期来看还是短期来看, 经济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汇率上升。

(二) 人民币汇率与外汇储备反方向变动

因为我国拥有美国的大量外汇储备, 如果美国国内发生通货膨胀, 我国的债券资产贬值, 意味着我国的财富转向美国。因此, 央行会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运行在较低的水平上, 引导资本流出控制损失。例如, 按照今日的汇率水平对算, 若美国不能向本国偿还本金或因美元贬值证券贬值, 每损失一单位美元即损失了6.2893单位人民币, 若今日汇率没有保持在较低水平, 则会损失更多。

(三) 人民币汇率与国际收支差额反方向变动

如果我国处于顺差状态, 出口大于进口, 外国投资者需要大量的人民币用于进口本国的货物, 则人民币供不应求, 人民币升值, 即人民币汇率下降;如果处于逆差状态, 出口小于进口, 外国投资者对人民币的需求不是那么强烈, 相反我国对外国货币需求强烈, 则人民币贬值, 即人民币汇率上升。

四、政策建议

我国经济增长人民币也适当的升值了来到了6.2893。并没有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贬值。这是因为防止美元贬值。这是实际操作中面对升值压力不得已要违背经济理论迫使人民币升值来控制损失、防范风险。经济, 金融紧密相连, 在做任何一个经济政策之前, 都要充分考虑可能对汇率或利率的影响, 应尽力保持其稳定。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汇率持续小幅的下浮或不定期阶段性较大幅度调整, 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获得出口增长, 改善贸易收支和增加外汇储备。目前, 我们仍处于人均收入较低的水平, 短期内内需无法取代外需, 因此, 稳定出口对我们这一制造业国家进行结构调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如果这次汇率跌停有央行操作的因素在,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 是为了应对外国的出口限制政策, 改善我国贸易收支, 增加外汇储备, 汇率调低, 也能冷却国内外热钱, 贬值压力迫使他们撤离中国市场, 缓解通货膨胀压力。

摘要:人民币汇率是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纽带, 政策会同时影响实际汇率和经济增长, 将增强实际汇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政策能创造稳定的环境和提高稀缺资源配置效率, 从而产生和稳定实际汇率。所以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决定理论和政策之间的关系, 对以后政策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政策建议,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唐国兴, 徐建刚著.《现代汇率理论及模型研究》.中金融国出版社

篇4:汇率政策

关键词:新汇率体制;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协调;对策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2-0009-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日益提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民币主要钉住美元,美元汇率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而且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外汇占款也相应地快速增长,对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各种外资流入增多,央行不得不采取对冲手段缓和货币供给过快增长所产生的矛盾和影响。在此情形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如何加强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以实现内外均衡、经济稳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一、相关理论背景

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即开放经济条件下的IS—LM模型),开放经济条件下实行固定汇率制必然使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丧失。按照蒙代尔等人的研究,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制度、货币自由流动三者之间只能居其二,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即所谓“不可能三角”。[1]在短期和中期内,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往往难以兼顾,一国政府如果只追求外部均衡而至国内通胀和失业不顾,那么即使国际收支达到了平衡,国内压力仍然很大;反之,一国政府如果只考虑用货币政策控制国内产出,则可能扩大国际收支的逆差或顺差,进而破坏保持汇率不变的承诺。固定汇率以及对固定汇率的维护措施限制了国家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出发,在资本趋于自由流动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只有同浮动汇率相配合,才能真正体现其有效性。

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础上,1998年,克鲁格曼进一步提出了“三元悖论”,即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2]如果资本项目开放,一国就只能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中选择其一:要实现汇率稳定则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独立,要享有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则必须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如果要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1951)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最早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经济学上称之为米德冲突。[3]假定失业与通货膨胀是两种相互独立的情况,由于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工具无法使用,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追求内、外部均衡,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即当外部均衡要求实行紧缩性政策时,内部均衡却可能要求实行扩张性政策;而当外部均衡要求实施扩张性政策时,内部均衡却可能要求实施紧缩性政策,使政府财政、货币政策面临左右为难的状况。

此外,从货币危机产生原因角度看,如果资本项目开放,一国就只能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中选择其一,二者不能兼得。根据1979年克鲁格曼提出的货币危机早期模型,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如固定汇率制)之间的不协调。[4]当两者不协调时,理性的投机攻击就会发生。在政府存在大量财政赤字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本币贬值,本外币的收益率出现差异,公众会调整资产结构,增加对外币的购买。随着政府持续地为财政赤字融资,在理性的投机攻击之下,不管初始的外汇储备有多大,终有一天会耗竭外汇储备,固定汇率迟早要崩溃。

1984年,弗拉德和加伯对该模型加以扩展和简化,创立了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该理论模型认为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和固定汇率制不相容的货币政策。因此,国内信贷超过货币需求的过度增长,将导致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损失。而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是有限的,在投机的冲击下,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损失持续下降直至最终为零,固定汇率制最终将崩溃。

二、新汇率体制下我国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运用存在的问题

2005年汇改以前,我国实际上执行的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在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完全流动这三个目标中,我国选择的是固定汇率与货币政策独立性,对国际资本流动实施较为严格的管制。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开放经济的大趋势下,伴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加强,合法和违规的资本大量涌入,使得中央银行进行主动的货币政策操作的回旋余地下降。要稳定汇率,如果外汇市场没有出清,中央银行必须被动买进,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导致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我国无法实现。

汇改以后,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意味着央行对汇市的干预减少,汇率机制更富弹性。实际上我国是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浮动、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之间选择了将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弹性和适度放松资本项目可兑换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以汇率改革为标志的货币政策组合框架的重大改变,形成新的“三角组合”。[5]人民币汇率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不断地进行微幅调整以平衡国际收支,使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有一定的调控空间,摆脱了为稳定汇率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卖出)外汇,从而被动的增加(减少)基础货币投放的困境,提高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贸易与资本项目“双顺差”持续快速增长,大量外汇资金涌入境内,外汇储备不断积累,外汇占款大幅增加。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下,企业和个人纷纷选择卖出外汇,持有人民币。而为保持汇率稳定,央行只能被动购汇,由此投放的基础货币大幅增加,从而导致资金过于宽松。这不仅给银行扩充信贷提供了前提条件,也给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提供了温床。[6]贸易持续顺差格局短时间内难以发生巨大变化,人民币将继续面临升值压力,央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央行一直以来采取牺牲利率政策保持汇率稳定的被动对策,造成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过多的流动性流向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利率走低,流动资产收益率持续下降,长短期利率倒挂,银行经营收益水平下降、利润受到侵蚀。同时,流动性过多将增大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推升房地产价格,导致经济过热和投资效率下降,潜在金融风险增加。超低利率扭曲了利率体系,资金供求情况不能很好地反映到利率上,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低利率策略同时还使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其目标不得不游移于货币量(数量)与利率(价格)之间,两个目标不时产生冲突,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三、新汇率体制下我国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运用的建议

1.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幅度,使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在浮动汇率制下,调整利率对国际收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汇率波动来进行反向平衡,从而增加利率政策的有效性。[7]例如,当我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上调利率虽然会造成资本项目的顺差而增加外汇储备,但同时可以通过人民币升值影响经常项目,抵消资本项目的顺差,从而平衡国际收支,提高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同时,汇率浮动区间的扩大,有望提高出口消费品价格,降低国外消费需求,促使国内投资需求下降,减少出口。这对国内“过热”的经济将起到紧缩作用。

2.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和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冲动的条件下,中央银行采取适当的“紧缩”措施,合理地控制货币信贷增长,从而控制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过快增长。进一步改进金融宏观调控,加强流动性管理,在维护总量平衡的同时,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8]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价格型调控与数量型调控的协调配合,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3.继续贯彻落实利率市场化政策。研究并完善利率的形成和传导机制,加强价格型调控与数量型调控的协调配合,使利率真正反映市场资金供求,提高利率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首先,要继续完善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进一步推出利率方面的衍生产品,向金融机构提供对冲风险的工具。其次,要继续加快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银行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在利率管理上变被动为主动,设立专门机构、配置专业人才、建立数据模型,形成健全的利率风险预测机制。最后,强化金融监管。政府部门要采取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控,建立行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以确保金融机构安全稳健地运行。

4.稳健有序地推进资本账户开放,逐步放松对资本账户的管制。资本账户的开放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结合极为重要。[9]我国储蓄率一直很高,如果资本账户不开放,高储蓄率必然导致国内利率水平过低、投资过剩、经常账户顺差和货币升值压力。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以合适的方式让本外币市场有一个畅通的渠道,以便使国内过剩的资金与外币便利地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努力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5.发展我国国债期货市场以及利率类衍生品市场,提高国债现货市场容量与流动性。完善基准利率形成机制和央行间接调控利率机制,推动市场化手段调控宏观经济。我国货币市场相对资本市场不发达,市场主体少,基准利率形成机制不完善,缺乏反映真正资金供求关系的基准利率。而发展国债期货市场有助于寻找到一套完善的基准利率体系,为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参照;同时央行也可以直接在国债期货市场上进行操作,影响国债收益率水平进而影响利率,从而达到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目标。可以说,尽快开展国债期货等利率类期货交易,改善国债现货市场的市场广度与深度,由此作为突破口寻找到基准利率以及间接调控基准利率的机制,将成为解决当前货币政策失灵的必由之路。

6.完善外汇市场,加强外汇储备管理。近期,人民银行实施了允许非金融机构入市,推出远期、掉期等衍生产品的举措,加快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同时,逐步放松外汇管制,释放市场需求,实行以市场供求定价。大力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工具创新,不断改进外汇管理,引导企业居民提高汇率风险管理能力。[10]继续扩大实施“藏汇于民”的政策,适度引导和扩大资本流出,同时加大反洗钱工作的力度,特别是对国际热钱流入我国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进行必要的限制。通过界定适度储备规模,创新富余储备管理机制,建立外汇储备的安全预警机制来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R.A.Mundell. The Appropriate Use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Under Fixed Exchange Rate[M]. March: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s,1962:70-77

[2] Paul R.Krugm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Theory and Policy(Third Edition)[M].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4.

[3] 詹姆斯·米德. 国际收支[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4] Paul R.Krugman.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97,(11).

[5] 韩克勇.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探讨[J].兰州商学院院报,2007,(1).

[6] 孙鲁军.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特点、成因与调节[J].中国货币市场,2006,(7).

[7] 杨春媛.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关系的理论分析[J].经济论坛,2006,(15).

[8] 杨荫宗,李若愚.论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及协调[J].北方经济(内蒙),2005,(10).

[9] 王召.汇率改革再推利率市场化[N].南方周末,2005-09-29.

篇5:汇率政策

假如去年某公司支付每股股利是1.8元。预计该公司未来的股利按每年5%速率增长。假定市场必要收益率是11%,现在股票为40元,则持有该股的投资者现在应该出手还是继续持有股票.试述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于我国证劵市场的影响?

第一,人民币汇率升值改变了我国现有进出口的状况.整体来说,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出口型企业有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我国许多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居主导,大多商品还是依靠价格取胜,人民币汇率升值,这种优势将不复存在,当然,也有有利的方面,对于我国的进口企业,人民币升值意味进口产品的成本降低,那些原料依靠进口的上市公司便会因生产成本降低而受益.第二,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证券市场决策行为,间接影响证券市场价格。价格下降,市场对该资产的需求就会减少.反之也成立.证券资产的供给与需求的这种背离说明二者间的均衡关系被完全破坏。如果人民币升值,将在短期内吸引国际资本的进入,导致证券资产价格的上涨.而且证券时常有助涨助跌的特点,很容易形成市场泡沫,最终对证券市场的造成大幅波动。

第三.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进出口以及就业水平等产生严重影响。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度一定程度取决于我国经济体制内部及企业管理是否具备调节能力,以及能否适应这种变化,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转型,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见 ,政府就只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随之证券市场也会大幅上扬。倘若成功实现转换,金融维持稳定,我国证券市场就能保持在较高价区,否则将出现较大震荡。

试述近年来财政、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于我国证劵市场的影响?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总体上看有利于证券市场尤其是股市的发展。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效应评价

2000年及最近几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总的来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通货 紧缩的趋势已经基本消除,宏观经济运行基本进入“零通胀、高增长“的理想状态: 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基本得到了遏制;物价水平止跌回升;社会公众对未来经济形势好 转的预期上升。这为我国股市的健全发展提供了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篇6:汇率变动影响股市

从短期看,主要是汇率变动预期导致投机性热钱流动,影响股市资金供给和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对包括股票在内的资产价格产生同向作用。目前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之前升至5:1,则进入中国股市的外国资金仅此一项就能实现10.6%的年复利。

但由于我国实行严厉资本管制,国外资本要想大规模进入中国进行汇率投机并不容易,即便通过不合法渠道进来后也还有若干备选手段可以限制其活动(比如提高交易费用、开征短期资本利得税等)。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出现资产泡沫,本国人贡献最大,正所谓日本地产是日本人炒高的、郁金香泡沫是荷兰人吹大的。对于当前的中国市场而言,仅仅是一个外资进入的`概念就已经能吸引足够多的内资把股市抬起来了。

有趣的是,当我们说汇率预期对股市产生短期效应的时候,这里的“短期”并不确切,其持续时间长短还取决于汇率变动的方式。如果不存在政府干预,市场汇率调整通常会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相对稳定水平(甚至超调),此时有关汇率变动的想象空间完全消失,股市也随即趋向稳定。在实行外汇管制且汇率错误定价程度较大的国家,政府可能出于稳定宏观经济的考虑,并不愿意采用一步到位的方式重估币值,反而会刺激市场不断产生进一步的重估预期,导致股市在较长时间内大幅震荡。

汇率变动对股市的中长期影响可以从几个层面展开分析。

从微观层面看,汇率变动可能对部分上市公司业绩及财务数据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又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由于记账货币的原因导致的账面数据变动。比如说,若人民币升值,则以美元表示的每股净资产、每股利润等均会上涨,从而改善财务数据状况。第二种情况涉及上市公司的进出口成本变动。若人民币升值,则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口成本会下降;出口品外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以本币计算的收入也会减少(或者直接导致外国需求减少)。

研究发现,美国的银行、保险、生物科技、半导体、投资品、消费周期性、制造业等上市公司股价走势与美元汇率之间保持同向关系,而能源、石油、钢铁类上市公司股价走势与美元汇率呈反向关系。其中道理也很简单,前者是美国的优势行业,而后者则为非优势行业。

篇7:汇率风险案例

【概要】

我某外贸公司代理国内某客户从比利时进口设备一台,计价货币为比利时法郎。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对方提出延期交货,我方用户表示默认,未做书面合同修改文件。后因比利时法郎升值,我进出口公司不得不比订约时多支出了31万美元。

【案情】

1993年10月,我某进出口公司代理客户进口比利时纺织机械设备一台,合同约定:总价为99,248,540.00比利时法郎;价格条件为FOB 安物卫普;支付方式为100%信用证;最迟装运期为1994年4月25日。

1994年元月,我方开出100%合同金额的不可撤销信用证,信用证有效期为1994年5月5日。(开证日汇率美元对比利时法郎为1:36)。

1994年3月初,卖方提出延期交货请求,我方用户口头同意卖方请求,延期31天交货。我进出口公司对此默认,但未作书面合同修改文件。

3月底,我进出口公司根据用户要求对信用证作了相应修改:最迟装运期改为5月26日,信用证有效期展至1994年6月21日。

时至4月下旬,比利时法郎汇率发生波动,4月25日为1:35(USD/BFR),随后一路上扬。

5月21日货物装运,5月26日卖方交单议付,同日汇率涨为1:32(USD/BFR)。在此期间,我进出口公司多次建议用户作套期保值,并与银行联系做好了相应准备。但用户却一直抱侥幸心理,期望比利时法郎能够下跌。故未接受进出口公司的建议。

卖方交单后,经我方审核无误,单证严格相符,无拒付理由,于是我进出口公司于6月3日通知银行承付并告用户准备接货,用户却通知银行止付。因该笔货款是开证行贷款,开证时作为押金划入用户的外汇押金帐户。故我进出口公司承付不能兑现。

后议付行及卖方不断向我方催付。7月中旬,卖方派员与我方洽谈。经反复协商我方不得不同意承付了信用证金额,支出美金310余万元。同时我进出口公司根据合同向卖方提出延迟交货罚金要求BFRl,984,970.00(按每7天罚金0.5%合同额计),约合62,000.00美元(汇率为1:32)。最终卖方仅同意提供价值3万美元的零配件作为补偿。此合同我方直接经济损失约31万美元,我银行及进出口公司的信誉也受到严重损害。

【分析】

本案是汇率波动的风险造成货物买卖损失的典型案例,但在风险出现时,本来有可能避免或减少的损失又由于代理关系及资金来源的特殊性使得我方延误了时机。纵观项目运作全过程,我方有如下失误:

第一,计价支付货币选用不当。在国际货物买卖中,计价及支付货币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计价货币通常与支付货币为同一种货币,这些货币可以是出口国货币或进口国货币,也可以是第三国的货币,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的情况下,买卖双方都将承担一定的汇率变化风险。因此,作为交易的双方当事人,在选择使用何种货币时,就不得不考虑货币汇价的风险。首先,应考虑所选用的货币是不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其次,对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要考虑其稳定性。特别是在远期交货的大宗货物买卖中,选用汇率稳定的货币作为支付货币,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洽商的基本原则,也是买卖双方都易于接受的条件。除非我们能够预测某种货币在交货期会发生贬值,为获取汇率变化的利益而选用某种货币。即通常所说的“进口选软币,出口选硬币”,但这只是单方面的期望,而且应建立在对所选货币汇率变化趋势的充分研究之上。但实际上交易的对方也会作出相应考虑。因此我们说,当以货物买卖为目的的合同金额较大时,选用汇率稳定的货币支付是比较现实的。在本案中,合同金额近300万美元,交货期为签约后6个月。我方在未对汇率做任何研究的情况下,接受以比利时法郎为支付货币的交易条件,这就给合同留下了汇率风险损失的隐患。因为比利时法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不属于币值稳定的货币。

第二,轻率接受延期交货条件,使风险成为现实。当交货前卖方提出延迟交货请求时,我方仍未意识到合同的潜在风险,无条件地接受了卖方的要求,虽未做书面的合同修改但却按卖方提出的条件修改了信用证。这时若意识到汇率风险,则完全应以汇率风险由卖方承担作为接受延迟交货的条件,实际情况证明:正是这无条件地接受延期交货使得我方的汇率风险变成现实。

篇8:汇率政策

一、欧洲央行无限量购债计划实际上是货币宽松政策

2012年9月6日结束的欧洲央行议息会议上,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宣布启动“无限量冲销式购债计划 (OMT) ”。在新的购债框架下, 欧洲央行将给欧元区各成员国政府提供继续推行改革的激励, 但这要以各政府能够达到其改革计划目标为前提。一方面, 央行要求西班牙等重债国推行债权国家要求的严格的财政缩减以及改革计划;另一方面, 央行又适时伸出橄榄枝, 帮助相关国家压低举债成本。这一购债计划的现实意义在于为那些重债国政府争取到更多时间, 来制定较长期的危机应对措施。

虽然这一购债计划为市场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但这并不是一个能彻底解决危机的方法。很明显, 不管是买债, 还是降息, 都只是继续用滥发货币的伎俩以缓一时之急, “借新债还旧债”的特征明显, 或许短时间内可以让意大利或西班牙避免爆发全面危机, 但并没有起到修复金融环境的作用。这一购债计划的实施必然会引起贵金属、石油以及大宗商品等价格的上涨。这一附带了严格条件的购债计划要付诸实施还面临一些变数。考虑到欧洲央行坚持要求在购买国债前受援国需同意严苛的条件, 可能令欧洲央行新购债计划对减轻欧元区压力的效果打折扣。另外, 由于欧洲央行不能对受救助的国家进行有效制约, 所以救助的效果可能最终还要看各国政府是否能采取更多有效的措施来化解危机。

二、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祸害全球经济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12年9月13日宣布, 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和改善就业市场, 将进行新一轮资产购买计划 (QE3) , 美联储决定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同时, 美联储将继续执行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扭转操作”, 并继续把到期的机构债券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本金进行再投资。另外, 美联储决定继续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零至0.25%的超低区间, 并计划将这一水平至少保持到2015年年中。

该方案可能在短期内对股市和大宗商品交易带来短暂的刺激, 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 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将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从表面上看, 美联储目前每个月400亿美元的注入金额和2010年的量化宽松政策力度相当, 但从长远看, 情况有可能更为严重, 因为这次美联储并没有设定期限, 而是说将持续到就业市场复苏。那么, 假如坚持两年之后就业市场还没有复苏。在理论上, 美联储可能持续24个月向市场注入资金, 这样进入市场的货币理论上就可能高达9600亿美元。最后通过银行放贷放大, 美元供应量可增加4.8万亿美元, 比过去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中产生的2.3万亿美元还要多。这么大规模的美元泛滥, 负面影响将是非常严重的。

首先, 在美国目前经济低迷、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严重不足的背景下, 美联储采取新一轮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对于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的效果并不一定理想。美国现在最严重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 而非货币供应量不够, 美国更需要的是新财政刺激方案和维护强势美元, 而非让流动性进一步泛滥。新增的流动性不会迅速进入实体经济变为资产, 而是流入金融机构和海外, 催生新的资产泡沫, 且有可能为未来美国和全球的通货膨胀飙升甚至失控埋下伏笔。

其次, 以美联储为代表的西方新一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已经或正在给广大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带来新的风险。事实上, 美元发行不受控制以及近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正在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输入性通胀“冲击”, 全世界的债权人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实际上已被推到承担潜在恶性通胀和货币无序贬值的边缘。对中国等债权国来说, 美国这种以邻为壑的不义之举不仅增加了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 还令中国庞大的外储蒙受巨大损失。

再次, 美联储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将加快美元贬值速度。美元贬值会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 金融市场动荡, 触发全球范围内的“货币贬值竞赛”, 由此导致的货币争端或将愈演愈烈, 并有可能造成全世界范围新的“货币战”和贸易保护主义, 从而对全球经济复苏构成威胁。汇率战的实质是贸易战, 如果爆发贸易战, 带给全球经济的不仅仅是危机, 而有可能是崩溃, 因为这势必引发一轮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狂潮, 最终令各方利益都受损。

三、热钱对中国和亚洲的影响不容小觑

据花旗资本2012年10月26日的流向报告显示, 亚洲地区 (10月24日当周) 单周流入资金达13亿美元, 其中绝大部分流入人民币ETF (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 , 规模超过11亿美元, 占到总数的85%左右。除了ETF, 香港的H股和人民币固定收益产品也是热钱投入的重点。很多资金是冲着利差套利来的, 因为美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维持近零利率, 而港元跟美元是挂钩的, 所以港元也将维持很低的利率, 涌港资金在香港用港元借人民币, 投资离岸人民币债券之类的固定收益品种稳赚不赔。

香港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 热钱袭港, 除了看中香港的楼市和股市之外, 恐怕也是想借此“宝地”觊觎中国内地, 押注中国经济见底回升及人民币升值。大量热钱涌进香港, 促使香港股市创出15个月新高, 也使香港楼价飞涨, 香港金管局五天内四次出手稳定港元汇率, 累计买入18.5亿美元, 这显示了香港捍卫联系汇率制度的决心。最近一段时间, 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了持续的升值, 屡创新高。需要警惕的是, 全球流动性再次泛滥形成的这股国际热钱可能会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内地市场, 渠道众多, 监管也非常复杂, 但如果热钱持续进入中国, 会推升中国的通胀水平, 迫使人民币升值, 对中国外贸出口、金融稳定、通胀水平和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等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伴随着亚洲经济的复苏以及外部流动性的泛滥, 2013年通胀将卷土重来, 这将是该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除了中国香港、新加坡之外, 印尼、泰国以及菲律宾也将面临通胀风险。但对于中国内地来说, 目前, 由于政府对资本流入设定限制, 因此热钱流入驱动的物价上涨影响将很有限。但未来如果中国经济数据持续向好, 增长稳定并且人民币汇率坚挺, 那么亚洲地区所面临的资金流入压力将会继续增大。因此亚洲国家必须共同应对, 加强管制, 堵截热钱流入。2012年10月下旬, 海量热钱来袭亚洲资本市场, 包括中国香港金管局、韩国、泰国等相关机构已经开始采取措施, 防止热钱的大举涌入进一步推升资产泡沫。

四、中国应对新一轮通胀策略面临两难选择

首先, 宏观经济政策要更加及时、审慎、细致, 更加具有前瞻性、准确性和灵活性。目前, 中国实体经济“滞胀”特征明显, 在此背景下, QE3带来的外部输入性通胀的“不可控、难调节”将使我国“稳增长、控通胀”等多重政策目标实现难度加大, 使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困境。对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来说, 调控政策要更加及时、审慎、细致, 更加具有前瞻性、准确性和灵活性, 尽可能使用数量手段对冲流动性, 避免本国货币过快升值, 始终对抑制通胀和房地产泡沫采取高压态势, 防止通胀水平和房地产价格的借机反弹。

其次, 采取有效措施, 稳定人民币汇率, 尽可能降低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汇率改革仍然要按照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原则稳步推进, 同时要加强对资本流进和流出的监管, 严厉打击跨境资金违规流动, 防止热钱等违法违规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 特别是要防止其流入股市楼市, 导致资产泡沫的产生。

再次, 香港和内地要加强金融监管合作, 共同防范游资袭扰。在目前框架下, 香港相当于海外人民币流动性中心, 热钱要进入内地市场, 取道香港显然是最可行的方法, 近期港币贬值以及资产价格迅速上升, 正是热钱袭扰的明确信号。对香港和内地而言, 在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 控制资产市场的价格将有利于防范游资投机, 同时两地要紧密合作, 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理, 扩大金融监管合作, 共同应对游资投机。

最后,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以降低美元霸权、美元泛滥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 我们需要反思中国现有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中国制造的产品出口倍增, 产品在世界上广受欢迎, 相应地人民币的购买力也大幅提高了,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就应该对其他货币升值。但多年来, 我们坚持和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 结果是在积攒了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的同时, 自己的货币供应量也大幅增加了。

2002年1月, 中国外汇储备只有2100亿美元, 到了2012年6月份, 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3.24万亿美元, 十年之间增长了14倍。与此同时, 在外汇储备节节攀升之际, 国内的货币供应量也在迅猛增长。2002年1月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是15.7万亿人民币, 2012年7月是91.9万亿人民币。

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 外汇储备和人民币的货币供应量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联度。原因是多年以来, 我们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而不断加印钞票去收购美元, 结果美元买得越多, 国内市场的通货膨胀情况就越严重。近年来国内各类物价轮番上涨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因此, 我们必须反思:人民币汇率是否还要继续盯住美元。如果美元是一个信用良好的货币, 不会滥发, 不会贬值, 那我们持续盯着它也许还不至于这么被动, 但现在发行美元的国家不讲信用, 无节制地滥印美元, 不断地搞量化宽松政策, 不断制造通货膨胀, 不断地打压中国强迫人民币升值, 我们还继续让人民币与美元绑在一起, 还要不断购入美元, 那就只能不断吃亏, 不断地被掠夺, 不断地被强迫人民币升值。是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个人总结德能勤绩下一篇:议论文结构范文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