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波动区间

2024-05-09

汇率波动区间(精选七篇)

汇率波动区间 篇1

关键词:物价波动,工资水平,外汇汇率,流通中货币,协整检验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以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而选取不同的经济体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全社会都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至21世纪头10年末,我国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和全社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毋庸置疑;但是,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出口的经济增长的模式也越来越受到资源的约束、面对人口红利下滑、人民币被迫单方面不断升值,以及物价上涨较快和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的困境。那么,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人口红利下滑是由于工资水平上涨推动物价上涨导致的吗?资源越来越约束经济增长是不是货币投放导致资源价格上涨造成的呢?人民币升值能够有效抑制物价上涨吗?影响物价变动的因素对物价变动的弹性系数是否具有数值变动区间呢?等等。为此,文中通过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了工资水平、外汇汇率、流通中货币对物价波动及其弹性系数的影响,从而以期能够得到合理准确的研究结论。

1 文献综述

首先,关于工资水平和流通中货币对物价波动的影响。一是认为工资水平与物价波动两者正相关。李朝鲜和王康、刘丽和任保平的研究都认为物价波动与工资增长间有正向相关关系[1-2]。丁守海的研究更进一步指出了正向相关关系存在明显的螺旋波动性[3]。二是对流通中货币与物价波动两者间相关性有一定的争议。陈彦斌等的研究表明M0、M1、M2均对我国物价上涨没有影响,且不能预测通货膨胀,在短期内不能单纯采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4]。而傅强,等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为流通中货币过剩[5]。范志勇指出,2000-2007年中国货币供给而非超额工资增长是导致物价上涨以至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6]。吴剑飞和方勇的研究认为,货币供应量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都是诱发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而外部冲击向中国的传导路径是受阻碍的[7]。等等。

其次,关于外汇汇率对物价波动的影响。一方面是汇率升值和物价上涨并存。梁东黎的研究认为需求冲击、供给冲击以及需求和供给同时冲击会导致物价和汇率的组合发生变化,从而对人民币“内贬外升”现象给出了四种情况下的解释[8]。赵彦志对当前备受关注的热钱、人民币汇率与物价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升值会吸引境外“热钱”流入国内,同时热钱流入又增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热钱的流入和人民币升值是物价上涨的原因,说明本轮通货膨胀兼具国际输入型和成本推动型特征。另一方面认为汇率不是影响我国物价和通货膨胀的原因[9]。曹伟等认为,全球商品价格指数并非影响我国国内物价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我国经济体具备较强的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10]。张成思通过分析1998-2008年期间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传导机制和驱动因素后指出,人民币加速升值并不是平抑这段时期国内通胀的有效策略[11]。等等。

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发现,工资水平和物价波动具有正相关关系,这使得我国物价上涨具有成本推动型特征。流通中货币和外汇汇率对物价波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的原因可能主要在于不同学者研究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同、实证研究的时间区间也具有差异性,以及研究的方法和构建的模型有较大差别,等等。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可能会与一些文献的观点类似,也可能与另一些文献的观点相冲突。为此,文中设定了较为经典的双对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2.1 模型设定

已有文献研究表明,对不同经济因素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通常是建立双对数模型。本文也遵循这一模型设定的实证研究思路,在设定物价水平为被解释变量和工资水平、外汇汇率,以及流通中货币三者为解释变量的情况下,可以构建不考虑时间趋势项(Tre)时的双对数基本模型如下:

其中:lnPri、lnSal、lnExc和lnCur分别表示自然对数化处理后的物价水平,工资水平、外汇汇率和流通中货币;α为常数项系数;σ、ρ和η分别表示工资水平、外汇汇率和流通中货币三个因素或变量的估计系数,为三个因素或变量对物价水平变动的弹性系数;μ为随机误差项,包含其他影响物价水平变动的因素,如:产品生产成本、税率水平,等等。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一般具有随时间变动而变化的趋势,因此,考虑时间趋势项(Tre)时还可以构建双对数模型如下:

其中:τ为时间趋势项系数;其他系数与不含时间趋势项(Tre)时模型中对应变量系数含义相同。

同时,不考虑常数项也不考虑时间趋势项(Tre)时,还可以构建双对数模型如下:

其中:各希腊字母含义与前两个模型中相应希腊字母含义相同。

2.2 数据说明

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和 《中国统计年鉴-2012》,具体为1952 年至2011年共计60个年度的相关统计数据,物价数据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平均值,并对工资水平和流通中货币进行了剔除物价影响(按照1950年=100作为不变价进行处理)。其中,工资水平和流通中货币的单位为:亿元;无法直接获取的外汇汇率数据主要通过《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历年进出口总额的人民币计价和美元计价换算计算得到,文中外汇汇率数据主要是直接标价法下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数据。在进行实证分析时为了减少异方差产生的估计偏差对各变量进行了自然对数化处理。

3 实证检验

3.1 平稳性检验

平稳性检验根据需要进行检验的模型是否含有常数项(C)和时间趋势项(T)分为仅含常数项(C,N,L)、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C,T,L),以及不包含常数项,也不包含时间趋势项(N,N,L)三种检验方式。三种检验方式下各变量平行性检验结果及对各变量平稳性的判定结论参见表1所示。

表1报告了仅含常数项(C,N,L)、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C,T,L),以及不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N,N,L)三种检验方式的各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N,N,L)的检验方式下dlnCur在5% 水平临界值条件下不平稳。另外两种检验方式下各变量一阶差分前的各变量5% 水平临界值均小于其对应ADF检验值,表明各变量一阶差分前均是不平稳的;各变量一阶差分后的各变量5%水平临界值均大于其对应ADF检验值,表明各变量一阶差分前均是平稳的。于是,仅含常数项(C,N,L)、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C,T,L)两种检验方式下,各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支持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换句话说,协整检验获得的长期均衡方程表达式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长期均衡方程含有常数项(截距项)而无时间趋势项;二是有常数项,也有时间趋势项。当然,对各变量间存在的协整方程检验也从有常数项(截距项)而无时间趋势项和有常数项,也有时间趋势项两种情况下进行研究。

注:检验方式(C,T,L)中分别表示平稳性检验方程中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N表示不包括检验方式(C,T,L)中的时间趋势项(T)或者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C,T);(C,N,L)表示检验方式中仅含常数项,(C,T,L)表示检验方式中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N,N,L)表示检验方式中不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最大滞后阶数为10(Maxlag=10),即L=1,2,3,…,10。

3.2 协整检验

通过对各变量间存在的协整方程检验,从有常数项(截距项)而无时间趋势项和有常数项也有时间趋势项两种情况下进行研究,发现后一种情况下无法获取有实际意义的检验结果。在有常数项也有时间趋势项的情况下,当滞后数对为(1 1)、(7 7)、(8 8)和(99)时,流通中货币lnCur通过Eviews软件得到在1个协整方程的标准化协整系数为正值,即对应协整方程中lnCur的系数为负值,这与相关的经济理论预期相矛盾;当滞后数对为(2 2)、(3 3)、(4 4)、(5 5)、(66)和(10 10)时,工资水平lnSal在1个协整方程的标准化协整系数为正值,这也是不符合相关的经济理论预期的。

所以,文中报告的对协整方程个数进行判定主要是基于有常数项(截距项)而无时间趋势项的情况下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滞后数对为(1 1)、(4 4)、(5 5)、(9 9)、(10 10)时,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表明各变量间存在的协整方程个数均至少为2个;滞后数对为(2 2)时,迹统计量检验判定协整方程个数至少为2个,最大特征值检验判定协整方程个数至少为1个;滞后数对为(3 3)时,迹统计量检验判定协整方程个数至少为1个,最大特征值检验判定协整方程个数至少为2个;滞后数对为(6 6)、(7 7)时,迹统计量检验判定协整方程个数至少为3个,最大特征值检验判定协整方程个数至少为2个;滞后数对为(88)时,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表明各变量间存在的协整方程个数均至少为3个。于是,通过协整方程个数判定可知,不同滞后数对时被解释变量和各解释变量间均存在不同个数的协整关系。

利用Eviews软件可以得到不同滞后数对时各变量间存在1个协整方程的标准化协整系数,具体见表2所示。需要指出的是,表2 中报告的是Eviews软件检验得到的结果,根据Eviews软件检验对需要检验模型进行设定的特点,软件获取的各变量在1个协整方程时各解释变量标准化协整系数实际上是文中设定模型表达式中各系数的相反数。

表2中给出了进行协整检验设定不同滞后数对(Lag Intervals)时得到的1 个协整方程时各变量的标准化协整系数。由获得的各变量协整系数的正负性来看,滞后数对为(1 1)、(2 2)和(3 3)时,lnSal的系数为负;滞后数对为(10 10)时,lnCur的系数为负。这与经济理论预期相矛盾,应予以舍弃。另外,当滞后数对为(8 8)时,各解释变量的系数与其它滞后数对下的系数大小差异较大,也应予以舍弃。

注:解释变量标准化协整系数括号内的数字为标准误差。

于是,表2中在滞后数对为(4 4)、(5 5)、(6 6)、(7 7)和(9 9)时适宜采用各解释变量标准化协整系数确定长期均衡协整方程的表达式进行具体分析,并且可得到长期均衡方程具体表达式依次如下:

由于长期均衡方程的表达式中,常数项α的最小值为2.931 13,最大值为3.110 30,即2.931 13<α<3.110 30。工资水平lnSal的系数σ 的最小值为0.225 07,最大值为0.290 74,即0.225 07 <σ <0.290 74;外汇汇率lnExc的系数ρ的最小值为0.191 14,最大值为0.255 96,即0.19114 <ρ <0.255 96;流通中货币lnCur的系数η的最小值为0.042 31,最大值为0.072 84,即0.042 31 <η <0.072 84;于是,被解释变量物价水平lnPri与解释变量lnSal、lnExc 、lnCur间长期均衡方程综合表达式如下:

3.3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由滞后数对为(4 4)、(5 5)、(6 6)、(7 7)和(9 9)时获得的协整方程具体表达式来看,工资水平、外汇汇率和流通中货币三者依次均与物价水平正相关;工资水平、外汇汇率和流通中货币三者对物价水平的弹性系数均具有区间性。1995年至2011年,工资水平每变动1%,物价水平随之变动0.225 07%至0.29074%;外汇汇率每变动1%,物价水平随之变动0.19114%至0.255 96%;流通中货币每变动1%,物价水平随之变动0.042 31%至0.072 84%。同时,滞后数对取值变大时,工资水平对物价变动的弹性系数具有不断变大的趋势,而外汇汇率对物价变动的弹性系数具有不断变小的趋势,流通中货币对物价变动的弹性系数变动区间基本稳定。这表明从1995 年至2011年的时间区间内,模型估计过程中滞后期由短变长使得研究时间的视角也随之由短变长时,工资水平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越明显,外汇汇率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越弱,市场流通中货币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不具有明显的单方向变动趋势。

1995年至2011年,推动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工资水平和外汇汇率,而流通中货币对我国物价上涨的影响相对较小。由长期均衡方程综合表达式可知,工资水平对物价水平的弹性系数变动区间最大值0.290 74% 与最小值0.225 07% 之差为0.06567%;外汇汇率对物价水平的弹性系数变动变动区间最大值0.255 96% 与最小值0.191 14% 之差为0.064 82%;流通中货币对物价水平的弹性系数变动区间最大值0.072 84%与最小值0.042 31%之差为0.030 53%。这表明了1995年至2011年,从工资水平、外汇汇率和流通中货币三者对物价水平影响程度的60年长期视角来看,推动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工资水平和外汇汇率,而流通中货币对我国物价上涨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主要原因可能主要在于自1995年至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和计划与市场共存的经济体制,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等不同阶段,而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影响物价波动的因素也是不同的。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真正建立的时间还不长,所以,从60年实证分析的考察期来看,工资水平、外汇汇率和流通中货币三者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表现出了依次减小的特征。

4 研究结论

揭密美元汇率的波动 篇2

一、利益集团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谋利机制

在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自由兑换的条件下, 金融市场上美元汇率的波动屡屡成为影响别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美元兑日元汇率的波动为例说明如下。

1971年日本采用浮动汇率制后, 以经济高速增长为支撑, 美元兑日元汇率从1971年360:1缓慢升至1984年底的237.52∶1。产业结构调整后日本出口的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力已超过美国, 美日贸易摩擦日益升级。为此, 美国联合其它西方国家共同干预, 在《广场协议》签订后六周内抛售了102亿美元, 短短一年内美元兑日元汇率从230∶1升至150∶1, 升值约50%。由于美日贸易逆差并未改善, 对汇率干预和日元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增强。利益集团调动大量美元资金在低价位购置各种日元资产, 如房地产、股票等。日本的宽松型货币政策更助长了投机行为, 推动日元资产价值不断膨胀, 投机者乘机获得资产价格上涨和日元升值的双重收益。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使日本当局进退两难, 不干预则坐视高额美元储备加速贬值, 干预则被迫增加日渐贬值的美元储备, 同时加大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当大量资本流出导致日元汇率剧烈波动时, 中央银行只能以储备流失为代价换取汇率的相对稳定。

可见,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 利益集团主要是利用货币自由兑换及别国经济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存在的漏洞, 通过操纵资本流动引发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谋取巨额收益的, 但其它国家却因此损失了美元资产, 出现增长乏力、停滞甚至陷入经济衰退之中。

二、利益集团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谋利机制

对于那些试图通过挂钩美元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而言, 美元兑其他货币汇率的波动也会使固定汇率制度的基础动摇, 本文以泰国为例做出简单分析。

泰国通过挂钩美元的固定汇率安排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也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1984年~1996年均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但1995年美元兑主要货币的汇率由贬转升, 与美元挂钩的泰铢出现高估, 并成为投机资本攻击的目标。汇率高估导致泰国出口增长从1995年的24%骤降至1996年的3%, 长期资本开始大规模撤离, 资本金融账户顺差减少。泰国政府试图用高利率政策抑制资本流出和维持固定汇率安排。以量子基金为代表的机构认为靠吸引短期资金维持国际收支难以长久, 因此利用泰国开放资本金融账户的便利, 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泰铢筹码, 在即期、远期、期货等各市场做空泰铢, 同时做空股指期货、买入泰铢看跌期权, 并在利率互换中支付固定利率而收取浮动利率, 以应付泰国央行提高利率。当即期市场大量的短期资本突然兑换成美元撤出时, 为稳定汇率, 泰国政府只有动用为数不多的美元储备, 但最终固定汇率失守, 利益集团在衍生交易中斩获暴利。

因此,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美元兑其它货币汇率的升值会使挂钩货币对其它货币高估, 从而抑制挂钩国家的出口, 进而通过国际收支危及固定汇率, 利益集团仍然是利用资本的自由流动消耗了挂钩国家的储备资产, 直到该国难以支撑, 再从汇率制度的变更中获利。

综上所述, 货币汇率实际上是一国经济竞争实力的体现, 当一国经济实力上升时, 该国货币兑美元的汇率理论上应该升值, 但升值恰恰会提高其竞争成本, 进而削弱竞争力, 减缓财富积累的速度和能力, 或消耗其已积累的财富 (固定汇率制度下) , 最终的后果是国家整体实力的增长停滞。

参考文献

[1]程志强周梅:关于两次日元升值不同结果的比较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 2007, (2) :60~63

[2]杨荣贺晓波:日本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实证研究[J].亚太经济2005, (3) :26~29

[3]何秉孟:亚洲金融危机:最新分析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建筑企业如何应对汇率波动风险 篇3

一、汇率波动风险的理论

汇率风险主要包括交易风险、会计风险以及经济风险。这其中经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最大,所谓经济风险就是外汇汇率的非预期变化引起企业的未来收益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企业的一些潜在风险。而在汇率风险中我们要首先弄清楚汇率风险敞口的意义,这对理解汇率波动风险带个企业损失具有重要意义【1】。为了测算建筑企业在外汇方面的盈亏,我们一般将外汇以本币的形式表现出来再与汇率的预期变动相联系,并遵循下面的公式:

外汇风险敞口=(外币购入-外币售出)+(外币资产-外币负债)=净外汇购入+净外币资产

以本币计价的某种外币盈亏=以外币计价的净外汇风险敞口×外币的汇率变动值

上述公式清晰地表明,如果建筑企业涉及到的某种外币汇率变动幅度越大,那么该企业用本币计价的收益和亏损也就越大。

二、汇率变动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首先,汇率的变动会对建筑企业承揽的涉外项目投标价格、工程成本价格、营业收入、营业利润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国际承包项目一般以外币计价,当外国当地货币贬值,建筑企业在对国外工程进行投标报价时,为确保企业的盈利,一般会提高项目的投标价,但因为对手国的汇率没有明显波动,对手国企业的投标价也会维持原来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会降低企业投标成功的几率。

建筑企业的工程成本主要为材料、设备和人工成本等。如果外国当地货币贬值,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在中国采购材料、设备的成本,从而转向在外国当地进货,进而失去建筑企业原有的进货资源和成本优势,使工程实施成本明显加重。

建筑涉外企业在编制统一的财务报告时,需将其以外币计量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折算成以人民币表示的有关项目,一旦汇率剧烈波动就会给企业账面造成很大的损益影响,使账面营业收入和收益大幅变化。由于涉外项目的资金收入来源于外币的回流,当外国当地货币贬值时,外币对于人民币兑换的数额就会降低,从而使企业的资金收益同步降低。

三、建筑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方法

汇率的变动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应对汇率风险是建筑行业需要面临的严峻问题。为了克服汇率风险,减少外汇及人民币汇率波动值对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促使建筑行业良性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出应对。

(一)时刻关注国内外汇率政策,在投标报价、合同谈判阶段就做好准备工作

涉外项目经济风险的规避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企业对未来汇率走势的预测能力。汇率风险是一个具有时效性的课题,建筑企业在防范汇率风险的过程中,要对国际汇率变化了然于胸。在编制投标书时,即需要对境外工程因汇率波动可能产生的损失进行分析和识别。在投标报价时,对于具有较大汇率风险的项目,首先需考虑项目的交货收汇期,同时参考银行公布的外币远期结汇报价,结合公司的市场开发战略和工程的竞争程度,对项目预估适当比例的汇率风险准备金。

在签约币种的选择上,要尽量商讨争取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自由兑换的国际储备货币以及有升值趋势的硬货币。在预测人民币会升值的前提下,应设法说服业主采用人民币签订总包承揽合同,一方面规避了汇率风险,另一方面还能享有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额外收益。若总包合同规定以外国当地货币进行结算,则该工程在进行采购时,尽量采用项目所在国币种进行支付,以避免货币兑换损失;若进行国际采购、签订采购合同时尽量规定用存在贬值预期的货币来进行支付。

在与业主、分包方和材料商等的合同谈判中,要尽可能协商分担汇率风险,建立汇率风险共担机制,并在具体合同条款中得到落实。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因业主方原因导致的项目延期、拖延付款期间产生的汇率损失,也应在合同签订时即增加对应的索赔条款。通过合同磋商,尽量保持公司以原签约汇率测算的利润率。也可与分包商、供应商合作设立共管基金或共管账户,多方共同分担汇率波动产生的收益或损失。

(二)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采用多种金融手段规避风险

在应对外汇风险的时候,建筑企业还要多采用金融手段来应对外汇风险。首先我们要加强与已签署双边本币协议国家的合作,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与多个国家,包括韩国、新加坡、新西兰等,签署了该协议,那么建筑企业在与已签署协议的国家展开合作时,可以更合理地规避外汇风险。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国际市场上丰富的金融工具和有效的金融港方法来应对汇率风险。在预测项目结算的外汇未来将发生贬值的前提下,与商业银行积极沟通,签订外汇远期交易合同,提前锁定收汇交割时的外汇汇率。

与国内工程相似,在承揽国外施工项目时,往往也会发生垫资施工的情况,在项目前期采购设备、原材料时需要向银行进行贷款。而且往往不同币种的贷款利率也不同,再加上工程结算币种和贷款币种之间的不匹配,给建筑企业又增添了汇率风险。选择适宜的贷款币种不但可以降低财务成本和汇率风险,还会有额外的获利机会。在项目当地货币持续贬值预期下,建筑企业可以用外国当地货币贷款来代替人民币贷款,到期时用人民币购汇来偿还外币贷款,既有效规避了汇率风险,又节约了财务成本。

积极开展外币掉期业务,与商业银行约定即期外汇转换的起息日和汇率,同时约定远期外汇互换的汇率和起息日,从而对合同价值起到保值的作用。例如建筑企业将在三个月以后才收到一笔以日元结算的工程款,而目前却急需按合同支付一批日元结算的设备款。建筑企业目前只能从银行得到美元的融资贷款。这时,建筑企业可以与银行开展期限三个月的货币掉期业务,约定企业将融资获得的美元与银行交换成日元来支付货款,三个月后再按事先约定的汇率把收到的日元工程款向银行换回美元,同时归还美元贷款。经过上述交易,建筑企业既锁定了汇率风险,也解决了资金需求,在一项业务中完成了两项外汇交易。

四、加强建筑企业涉外施工项目的进度管理、质量管理、过程管理

建筑企业对境外工程要额外注重项目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避免因施工节点落后而延缓结算进程,甚至是引起处罚条款,从而使汇率风险进一步加大。对在建项目,要确保项目进度可控,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按期交货甚至要提前交货结算,提高收汇进度、尽早结汇,对具贬值趋势的外币可有效减少汇率损失。对已完工结算未及时收汇的项目,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索赔并尽早收汇。建筑企业作为项目承建方,应在施工过程中紧密保持与业主的沟通与协商,确保施工项目的顺利推进,可以向业主争取提前或延期的结汇法,即在结算外币预期贬值的时候,争取提前收汇结汇。在向供货方支付外币货款时,在预测外币贬值的前提下,则尽量争取延期购汇付汇,以获得项目计价外币贬值所带来的好处。

最后,建筑企业对境外施工项目可以就汇率风险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如果发生汇率风险损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部分保险赔偿,从而起到风险转嫁的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汇汇率风险。

五、结束语

建筑企业在应对国际汇率风险时,情况复杂,形式严峻,企业只有在平时的工作中密切注意国际汇率的变化,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采用多种金融手段,加强建筑工程投标及合同管理、施工过程管理,趋利避害,才能更合理地规避和降低外汇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国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背景下的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李梦莹.日本跨国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运作性对冲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特征研究 篇4

汇改以后,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了升值过程, 而且波动的幅度逐渐变大, 其他币种的汇率也开始波动, 特别是欧元和日元的汇率波动比较大。

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自回归 (AR) 模型、移动平均 (MA) 模型、随机游走模型等都是线性模型, 用线性模型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的前提是:时间序列是平稳和线性的。但大多数时间序列具有非平稳和非线性的特性, 而机制转换就是非线性特征的表现, 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是研究非线性模型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可以很好的对时间序列数据非线性特征进行刻画。Hamilton, Susmel (1994) 和Gray (1996) 利用马尔科夫模型对美国和欧洲的短期利率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利率的变化与央行的货币政策机制变化有关。赵霞和马云倩 (2012) 建立了两个状态滞后两阶的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 对人民币兑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的汇率波动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人民币兑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的汇率波动特征各不相同, 汇率的波动程度与状态的持续期具有密切关系, 持续期较长或较短对应的汇率的波动程度比较高, 而持续期长度处于中等水平对应的汇率的波动程度较低。张龙斌、王春峰和房振明 (2008) 用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对人民币汇率的机制转换过程进行了研究, 实证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的机制转换是影响人民币汇率行为的重要因素。金雪军和陈雪 (2011) 建立了马尔科夫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人民币汇率的风险溢价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风险溢价波动存在明显的机制转换行为。张成虎和胡啸兵 (2010) 截取2005年到2008年的美元兑人民币的日频数据, 建立齐次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对汇率进行预测, 实证分析表明: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可以描述汇率序列的内在运动规律, 并且在常规的预测期数 (10天以内) 设定的条件下, 该模型预测的汇率的日频走势与实际的汇率状态在总体上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比较适合研究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特征, 因而本文将采用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对我国实行汇改后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特征进行研究。

1 人民币价格波动的特征研究

最早系统研究马尔科夫模型的是俄国数学家Markov, 后来, Hamilton (1989) 将该模型引入了经济领域, 并对其进行了拓展, 提出了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 他在该模型中引入了一个不可观测的状态变量, 这个状态变量符合马尔科夫链过程。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的算法是根据观测到的时间序列数据, 基于其内在机制转换遵循的马尔科夫链过程, 利用平滑概率推测时间序列在各个状态的转换过程。

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是主要的国际货币, 这四种货币在我国的贸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因而本文选取了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为研究对象。

1.1 样本数据的选取及基本特征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数据采用的是汇率的中间价, 美元、欧元和日元的数据采用的是2006年1月4日至2012年12月31日的数据;由于汇改后英镑的数据不是很全, 因而英镑采用的是2006年8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的数据。

首先对数据进行如下处理:

其中, pt为人民币兑各种货币在t时刻的汇率价格。

以下是汇率时间序列的折线图:

图1表明, 金融危机发生以前,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在不断升值, 金融危机发生后, 汇率的升值趋势逐渐被中止, 至此以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持续在6.8附近, 2010年6月以后, 这种情况开始被打破,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又开始进入升值阶段。

图3显示, 在2006年和2007年, 人民币兑英镑的汇率有小幅波动, 随后人民币兑英镑的汇率开始升值, 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金融危机的发生。2008年以后, 人民币兑英镑汇率开始贬值, 在随后的几年中, 汇率一直处于不断波动的状态, 波动的幅度并不是很大。

从图2和图4可以看出, 人民币兑欧元和人民币兑日元的汇率波动比较大, 金融危机发生以前, 人民币兑欧元汇率总体处于贬值状态,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 汇率开始不断波动;而人民币兑日元的汇率在金融危机发生前后, 一直在升值与贬值之间剧烈波动。

1.2 马尔科夫模型的建立及实证分析

本文对人民币兑美元、欧元和英镑汇率处理后的时间序列构建MS-AR (1) 模型, 而对人民币兑日元汇率处理后的时间序列构建MS-AR (3) 模型来研究汇率波动, 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 用OX-METRICS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估计结果如表1~4所示。

从表1和表3可以看出μ0, μ1, 都是负值, 即在0和1两种状态下, 人民币兑美元和英镑都是处于升值状态, 说明在构造马尔科夫模型的过程中, 机制转换的状态并没有完全分离, 从而导致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根据美元汇率折线图的特点, 构建了三个状态的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 其部分结果如表5所示。

从以上结果可知, 三个状态的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也没有将机制转换的状态完全分离。造成人民币兑美元和欧元汇率结果不理想的原因可能是:残差的正态分布假设, 因为在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建立时, 对残差的假设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残差项是正态分布的假设, 一种是残差项是t分布的假设。本文采取的正态分布的假设可能造成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对美元和欧元汇率的估计结果不理想。

由表2可以看出, 在状态为0时, μ0为负值, 说明人民币兑欧元汇率处于升值状态;在状态为1时, μ1为正值, 说明人民币兑欧元汇率处于贬值状态。在这两种状态下, σ02大于σ12, 即在状态0的情况下, 汇率的波动比较大。汇率的两种转换机制的转换概率都小于1, p00=0.986202, 说明在状态为0时, 当天汇率升值第二天汇率继续升值的概率为0.986202, 且该种状态的平均持续期为天;p11=0.99489, 表明在状态为1时, 当天汇率贬值而后继续贬值的概率为0.99489, 该种状态的平均持续期为, 由此可知, 人民币兑欧元汇率的贬值状态持续的时间要比升值状态持续的时间长, 这一点可以从汇率的价格折现序列图中得到证实 (见图2) 。

由表4可以看出, 在状态为0时, μ0为正值, 说明人民币兑日元汇率处于贬值状态;在状态为1时, μ1为负值, 说明人民币兑日元汇率处于升值状态。在这两种状态下, σ02大于σ12, 即在状态0的情况下, 汇率的波动比较大。汇率的两种转换机制的转换概率都小于1, p00=0.895631, 说明在状态为0时, 当天汇率贬值而第二天汇率继续贬值的概率为0.895631, 该种状态的平均持续期为天;p11=0.96015, 表明在状态为1时, 当天汇率升值而后继续升值的概率为0.96015, 该种状态的平均持续期为, 由此可以得出, 人民币兑日元汇率的升值状态持续的时间要比贬值状态持续的时间长。

由表2和表4结果来看, 在升值和贬值过程中, 日元汇率的波动比较大;而欧元汇率升值持续期和贬值持续期相比于日元汇率都比较长。由此可知, 持续期比较短时汇率波动比较大。所以, 在进行国际贸易时, 要根据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货币制定不同的政策, 不能一概而论。

2 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MS-AR (1) 模型对人民币兑美元、欧元和英镑的汇率波动特征进行研究, 采用MS-AR (3) 模型对人民币兑日元的汇率波动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人民币兑美元和人民币兑英镑汇率构建的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没有将机制转换的状态完全分离。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残差的正态分布假设, 因为在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建立时, 对残差的假设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残差项是正态分布的假设, 一种是残差项是t分布的假设。本文采取的正态分布的假设可能造成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对美元和欧元汇率的估计结果不理想;而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可以很好的反映人民币兑欧元和人民币兑日元的汇率波动特征, 且各汇率的波动极不相同;人民币兑日元的汇率波动比较频繁, 升值和贬值不断交叉出现, 并且升值和贬值的持续期比较短;人民币兑欧元的汇率波动相比与人民币兑日元的汇率波动比较小, 并且升值和贬值的持续期比较长, 人民币兑欧元汇率升值的波动比较大, 而升值的持续期比较短, 说明持续期比较短时汇率波动比较大。

参考文献

[1]赖敏.基于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的黄金价格波动特征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10.

[2]谢赤, 刘潭秋.人民币实际汇率中的马尔科夫机制转换行为[J].统计与决策, 2008 (16) .

[3]张龙斌, 王春峰, 房振明.关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体制转换特征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8 (16) .

[4]赵霞, 马云倩.基于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的人民币汇率动态特征研究[J].财政金融研究, 2012 (2) .

[5]孙艳蓉.基于马尔科夫链的人民币汇率分析与预测[J].经济管理, 2011 (6) .

[6]张成虎, 胡啸兵.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状态预测及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0 (22) .

[7]金雪军, 陈雪.人民币汇率风险溢价波动的状态转换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2011 (5) .

[8]盛骤, 谢式千, 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欧洲债务危机对欧元汇率波动的影响 篇5

一、欧洲债务危机下欧元汇率波动的三个阶段

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蔓延和升级的整个演变过程, 直接影响了欧元汇率的波动与震荡, 这一波动与震荡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欧洲债务危机爆发, 引起欧元兑美元汇率开始下跌。欧洲债务危机始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 (Greece Sovereign Debt Crisis) 。自2009年10月开始, 希腊政府宣布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上调至12.7%, 相当于当时预估值6.7%的两倍。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在2009年12月先后下调希腊主权评级, 标志着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开始, 也意味着欧洲债务危机正式爆发。受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冲击与影响, 欧元兑美元汇率从1.500水平见顶回落, 跌至1.430水平, 下跌幅度约为4.89%。

第二阶段是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 引发欧元兑美元汇率进一步下跌。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 欧元区各国在是否要救助希腊和如何救助等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2010年伊始至2010年4月, 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也陷入主权债务危机, 德、法等欧元区强国也开始感受到来自欧洲债务危机的越来越大的压力与影响, 欧洲债务危机蔓延。期间, 欧元兑美元汇率从1.4324一路下跌至1.3307水平, 下跌幅度约为7.64%。

第三阶段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升级, 触发欧元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在欧元区启动首次救援机制, 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援助希腊之后, 欧洲债务危机得到缓解, 欧元兑美元汇率触底反弹。随着希腊债务问题的恶化, 欧元区各成员国承诺向希腊提供救助。2010年4月21日, 欧盟、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希腊具体商讨救助计划。4月25日, 欧盟和IMF提出向希腊提供450亿欧元紧急贷款。希腊财政部长表示, 在2010年5月19日之前必须再融资90亿欧元才能渡过难关, 这标志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进一步升级。为了避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进一步蔓延, 维护欧元区稳定, 欧元区财政部长在2010年5月10日达成了一项总额7 5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

尽管公布这项救助计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但金融风险的复杂性再度引发了市场的担忧, 导致欧元兑美元汇率出现又一波快速下跌, 由1.3307跌至1.1925, 下跌幅度约为11.59%。此后, 欧元兑美元汇率开始出现一波较为强劲的回升走势, 从1.1925回升至1.3276, 上涨幅度约为11.32%。2010年6月后。伴随着美元的主动性贬值, 欧元兑美元汇率又上涨至目前的1.400水平, 累计上涨幅度约为17.40%。但是, 2010年11月初, 随着爱尔兰债务危机的不断深化, 市场再次担忧第二波欧洲债务危机是否会爆发, 由此引发欧元兑美元汇率再次下调。

综合来看, 欧元兑美元汇率从1.5154见顶回落, 一路下跌至最低位为1.1875, 累计跌幅约为27.61%。随后, 欧盟达成总额7 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 促使欧元兑美元汇率显著回升。至今, 欧元兑美元汇率回升至1.2940, 涨幅约为8.90%。可见,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 欧元兑美元汇率一直处于大起大落的波动之中。美元指数走势与美元兑欧元汇率变动走势几乎一致。 2009年12月末至2010年5月中旬, 美元指数从低位上涨至88.29, 涨幅约为20%。目前, 受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影响, 美元指数跌至87, 并在这个区间波动。

以上分析, 可以勾勒出2009年末以来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蔓延和升级对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影响的基本轮廓, 反映了欧元汇率波动的基本情况 (见图1) 。

资料来源:Bloomberg

二、汇率决定的主要理论及相关研究文献

汇率决定的相关文献研究分为两部分, 一是叙述汇率决定的主要标准宏观经济模型, 另一是简单概述迄今对欧元兑美元汇率的相关研究。

主要汇率决定理论建立在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其中, 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 (Gustav Cassel, 1921, 1922) 提出的购买力平价 (PPP, Purchase Power Parity) 理论被认为是最早的汇率理论。该理论认为, 在以一价定律为基础的购买力平价框架下, 两国货币的汇率应该充分反映两国的相对价格水平, 在汇率决定模型中, 购买力平价一直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套利条件。购买力平价又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在布雷顿森林体系 (1971) 瓦解前, 对PPP理论有效性的讨论一直是汇率研究的热点。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各国汇率的大幅波动使得PPP理论面临严峻挑战。随后, 产生了现代汇率理论中又一个基础性的汇率决定模型——浮动价格货币模型 (Flexible-Price Monetary Model, 1975) , 认为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 而不是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 因此汇率水平应主要由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但是, 该模型因相信购买力平价假定而无法解释当时市场的现实问题, 这促使多恩·布什 (Dorn Busch, 1976) 提出了粘性价格货币模型 (Sticky Price Monetary Model) , 又称为“超调模型” (Overshooting Model) , 以解释各国汇率出现大幅波动的市场现象的原因。该模型认为, 当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时, 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中价格粘性的商品市场和连续出清的货币市场是导致PPP偏离的主要原因。汇率对外冲击做出的过度调整, 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汇率, 这种现象称之为汇率超调。由此, 导致购买力平价短期不能成立。但经过一段时间后, 当商品市场的价格调整到位, 汇率则从初始均衡水平变化到新的均衡水平。所以, 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多恩·布什提出的粘性价格货币模型继承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Mundell-Fleming Model) 中对价格不变的研究特点, 并引入了理性预期, 将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完整结合起来, 从而使汇率理论纳入到了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

此外, 在现代汇率理论中还有均衡模型 (Equilibrium Models) 、货币替代模型 (Currency Substitute Model) 、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Portfolio Balance Model) 和新闻模型 (News Model) 等。其中, 威廉姆森 (Williamson, 1985, 1994) 提出的“基本均衡汇率” (Fundament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FEER) 概念, 将均衡汇率定义为同宏观经济均衡一致时的实际有效汇率, 宏观经济均衡概念则包括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均衡。均衡汇率理论的核心是分析基本经济因素变化对均衡汇率的影响, 并利用它们之间存在着的系统联系来估计均衡汇率。均衡汇率理论又包括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 (FEER)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 (BEER) 、自然均衡汇率理论 (NATREX) 和均衡实际汇率理论 (ERER) 等内容。还有, 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认为, 各种资产之间并不具备完全的可替代性, 至少存在资产收益的差别。理性投资者将根据其个人的投资偏好, 按照风险-收益原则, 将自己拥有的财富配置到各种可供选择的资产上, 形成最佳资产组合。一旦资产组合达到了稳定状态, 国内外资产市场供求也就达到了均衡, 汇率也相应地被决定。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与主流经济学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样, 汇率理论的新发展形成了具有微观基础的汇率宏观经济分析方法, 比如, 汇率微观结构理论。其中, 奥博斯特弗尔德和若戈夫 (Obstfeld & Rogoff, 1995) 将名义价格刚性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分析, 建立了一个具有坚实微观基础的宏微观一致的汇率模型, 从而开创了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此外, 将新的研究方法应用到汇率理论研究中已渐成趋势。例如, 混沌模型 (Chaos’s Model) 将自然科学中的混沌现象引入到汇率理论研究, 试图通过混沌理论模拟汇率走势。博弈论 (Game Theory) 也应用于汇率理论中, 认为汇率波动的直接原因不在于宏观层面, 而在于外汇交易者的相互反应和相互影响, 汇率决定于交易者的相互博弈。

由此, 现代汇率决定理论对认识和研究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趋势的决定因素也提供了理论支撑。目前, 部分对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研究运用的是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认为尽管在短期内多种原因会导致实际汇率偏离PPP, 但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假定仍然是有效的。鉴于PPP忽略了经济基本面因素对价格水平的影响, 从而推动了强调经济基本面因素来解释、研究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的主流研究趋势。其中, 部分研究应用了由威廉姆森 (1994) 创立的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 (FEER) 和斯坦 (Stein, 1994, 1999) 创立的自然均衡理论 (NATREX) 等均衡汇率方法来研究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

以经济基本面来分析欧元兑美元汇率的决定因素也变得更富有吸引力。麦考利 (Maccauley, 1997) 曾预测, 欧元兑美元汇率应当反映通胀、经济增长和外汇资产长期增长等因素, 在短期内与货币政策对应的商业周期会对欧元兑美元汇率产生重大影响。克罗斯特曼和沙兹 (Clostermann and Schnatz, 2000) 认为, 国际实际利率差异、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实际油价和相对的财政状况都会对欧元兑美元汇率产生影响。而费尔南德斯和沙兹等 (Fernandez and Schnatz et al., 2000、2001) 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认为如果美国与欧元区在实际利率、特别是实际油价、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及公共部门支出等财政状况四大方面存在差异, 那么这四大因素都将影响对欧元兑美元实际汇率。阿尔奎斯特和钦 (Alquist and Chinn, 2002) 的研究表明, 1999年至2001年, 美国与欧元区生产力之间相差一个百分点, 就会导致美元实际升值五个百分点。因此, 如果将这些因素纳入对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的经验分析框架, 欧元兑美元汇率的调整步伐将快于基于PPP理论的研究结论。但是, 对上述分析也有不同的看法, 梅雷迪斯 (Meredith, 2001) 认为, 油价对欧元兑美元汇率影响有限, 特别是在欧洲地区净出口略大于美国的情况下。特斯默尔 (Tesmer, 2001) 也怀疑经济增长异同对对欧元兑美元汇率决定会有重要影响。

此外, 强调国内外资产具有不完全替代性及金融市场对汇率决定的重要性, 并应用了资产组合平衡模型等汇率决定模型来研究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 渐次也成为一种主流研究趋势。穆萨 (Moosa, 2002) 认为, 市场参与者的短期和中期预期是欧元兑美元汇率决定的主要驱动力。如果投机对短期预期有影响的话, 那就意味着汇率波动将不可预测, 因为投机本身是变幻莫测的。确实, 目前还没有一个模型能准确预测欧元兑美元汇率的实际波动趋势, 或者说, 总体而言, 很少有人能成功预测欧元兑美元汇率变化趋势, 因为影响汇率决定的因素有许多。例如, 资产持有偏好、国内外利差、外币未来的价值预期及国内外通胀等, 投资者会据此调整资产组合, 从而可能产生大量的本币和外币买卖, 或言货币套利, 必然引起汇率的短期变化。这也可以较好地说明以往汇率决定理论难以解释的汇率剧烈震荡现象。

现实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复杂性, 推动了现代汇率决定理论的不断发展。但是, 也应当认识到, 运用这些标准汇率决定的经验模型预测汇率变化可能会面临很大困难, 尽管这些经验模型有助于我们预测汇率的长期变化, 但很难预见到汇率的短期变化。不过, 沙兹等 (2003) 认为, 尽管不确定性总是缠绕诸多汇率决定模型, 反映了用汇率决定模型去预测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的内在困境, 但这些模型仍然为识别影响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提供了积极帮助。

三、欧洲债务危机如何影响欧元汇率剧烈波动

对欧洲债务危机导致欧元汇率主要是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路径、汇率决定的主要宏观经济模型及其对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影响等因素综合了解的基础上, 可以从三个方面深入分析欧洲债务危机对欧元汇率波动的影响是如何产生的。

第一, 基于侧重经济基本面影响的相关汇率决定理论, 公共债务和政府债务水平等财政状况、财政政策调整及经济增长等因素变化都将对实际汇率变化产生影响。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前后, 无论是欧元区国家奉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还是选择“紧缩性”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调整与变化, 必然会对欧元汇率特别是欧元兑美元汇率的变动及其趋势产生巨大影响。

2008年末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促使许多欧元区国家主要依靠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启动经济复苏, 从而导致2009年末希腊、爱尔兰和西班牙等部分欧元区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据欧盟统计局在2010年4月份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 欧元区16国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分别达到其GDP的6.3%和77.8%;欧盟27国2009年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分别占到其GDP的6.8%和73.6%。这表明, 大部分欧元区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分别都超过《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当年GDP的3%和60%, 而遵守这一规定是欧元区成立的关键条款。 (见表1) 如果未来欧元区国家的财政赤字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则意味着欧元区可能面临解体, 作为这一地区统一的货币——欧元也将可能面临消亡的危机。这是导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欧元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的基本原因之一。

注: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以负数表示, 财政盈余占GDP比重以正数表示。资料来源:欧盟统计局网站, http://ec.europa.eu/eurostat。

为了避免欧元区的解体风险和化解欧元的危机, 也是迫于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 愈演愈烈的欧洲债务危机迫使希腊、西班牙、德国和法国等国先后通过或实施“财政紧缩”计划来削减赤字, 以期降低它们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 使之符合《稳定与增长公约》中有关财政赤字所占GDP比重上限规定, 这标志着欧元区国家进入新一轮“财政紧缩周期”。但是, 在经济复苏尚未稳固的情况下, 被迫放弃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实施财政紧缩措施, 将导致欧元区经济复苏放缓, 导致未来几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将落后于美国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这种经济增长的不平衡, 同样也会导致与经济表现挂钩的欧元汇率主要是欧元兑美元汇率的持续下跌。

第二, 在汇率决定理论中, 货币政策会对国内外利差变化、外币未来的价值预期变化产生很大影响, 进而对欧元兑美元汇率也会产生重大影响。自2008年末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欧洲央行一直奉行宽松货币政策。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 欧洲央行已难以实施“退出策略”, 继续执行宽松货币政策, 甚至最近还将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作为备选方案。长期执行这种宽松性货币政策, 必然会压低欧元区基准利率水平, 导致欧元汇率受压, 致使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欧元兑美元汇率呈现显著的贬值趋势。

实际上,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元区经济需求持续下降, 为应对危机和经济衰退, 欧洲央行跟随美联储大幅降低基准利率, 并采取了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而2009年末发生的欧洲债务危机又进一步绑架了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 迫使欧洲央行不得不在更长的时间内将基准利率维持在1.0%的历史低点范围内。并且, 欧洲央行已不再提及“退出策略”, 甚至还恢复了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非常规救市举措, 以及试图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措施, 即通过购买商业银行手中的高风险政府债券和其他低等级资产, 增加基础货币供给, 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由此, 也牵制或拖后欧洲央行的加息步骤。

从这个角度分析, 欧洲债务危机导致欧元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组合转向“紧财政、宽货币”, 刺激欧元区经济增长的重任落在了宽松性货币政策上, 而欧洲央行长期维持低利率政策和奉行宽松性货币政策, 对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元持续走软影响深远,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欧元的危机。这种状况只有在2010年美联储采取弱势美元政策后才得到改善, 欧元汇率才获得被动性升值的相对市场支撑。

第三, 从粘性价格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等汇率决定模型来看, 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恶化, 引发全球资金的避险需求和投机需求持续升温, 导致大量流动性开始流出欧元而流入美元, 这种货币套利交易成为影响欧元汇率大幅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欧洲债务危机在2010年5月后出现恶化, 市场开始担忧欧元区是否会解体、欧元是否会消失, 以及是否会引起全球经济出现“二次探底”, 导致全球资金的避险情绪明显升温。恐慌情绪的上升, 也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中避险需求的大幅增加。受此影响, 股票、商品等风险资产受到严重抛售, 而美元、美国国债和黄金价格则不断上涨。在这场危机中, 欧元的不稳定特别是欧元兑美元汇率的大幅下跌, 使得欧元成了国际游资的主要投机对象之一, 大量资金从欧元流出并流入美元, 国外央行投资美国国债数量增加就是其反应之一, 从反映市场恐慌情绪的VIX指数的大幅飙升也反映了这一状况。2010年5月7日, VIX指数升至40.95点的年内高点, 较4月12日年内低点上升了25.37点。5月末, VIX指数收在35.32点上 (见图2) 。

资料来源:Bloomberg

当然, 其他因素对欧元汇率波动可能也有影响, 但上述三大因素可能是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元汇率波动的主要原因。

四、欧洲债务危机下欧元汇率波动的启示

欧洲债务危机引发了欧元的危机, 导致欧元兑美元汇率出现大幅波动, 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第一, 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与演变引发了当今欧元的危机, 而欧元区经济和金融管理机制存在的内在制度性缺陷——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分离又是导致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 应当根据经济形势, 适时协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对汇率稳定影响深远。

事实上, 欧元区成员国的货币政策是高度统一的, 但掌握在各成员国手中的财政政策却是不统一的, 所以欧元区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分离的。由于此前欧元区某些成员国没有严格遵守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中有关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所占GDP比重上限的规定, 当遭遇国际金融危机时, 特别是统一的货币政策无法满足各成员国可以通过货币贬值或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的不同需求时, 希腊、西班牙等部分欧元区国家只能依靠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本国经济刺激计划, 由此推高了它们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 最终触发了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可见,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缺乏协调和统一, 特别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制约了欧元区成员国调控经济、应对危机的能力。所以, 应对危机和调控经济, 关键是要协调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关系, 使旨在推动经济刺激计划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能产生协同效应, 这样才能加快经济复苏步伐, 尽快走出危机。从这个角度分析, 未来中国如何协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这对当前人民币汇率稳定至关重要。

第二, 欧元的被动性贬值, 客观上促进了欧元区经济增长。这让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看到了利用汇率手段——本国货币的主动性贬值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机会, 由此也挑起了当今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性货币贬值浪潮。

尽管先前欧洲债务危机曾给欧洲经济增长前景蒙上了阴影, 但欧元的持续贬值为欧洲的出口增长创造了便利条件。在欧元区内部消费不振背景下, 受欧元持续走弱和出口强劲恢复等因素影响, 今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复苏明显强于预期。同样, 美国等发达国家也试图通过施压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总体升值或默认本币的持续性贬值, “增加出口同时减少进口”, 达到减少贸易逆差、增加就业的贸易再平衡目标。但是, 美元贬值如今已经引发了其他主要货币汇率的剧烈波动, 掀起了当前全球范围内竞争性货币贬值的新浪潮。这将可能引发新的货币战争, 并危及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在某种程度上讲, 这也将大大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因此, 要想避免全球范围内的汇率战或货币战, 世界各国必须采取合作、协调各自的货币政策, 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 损害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出口增长和经济复苏, 最终增进全球经济复苏。

第三, 欧元的危机表明, 汇率的波动与震荡, 不仅危及金融市场稳定, 而且对实体经济产生很大负面影响。在目前世界美元本位制下,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欧元危机, 导致欧元兑美元汇率的持续下跌, 美元不断升值, 势必会施压黄金、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全球股市也面临下跌风险。同样, 美元走强, 首先将影响美国难以实现通过“出口增长、减少贸易赤字”的经济增长目标, 拖累全球最大经济体的经济复苏步伐。同样, 也会影响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 使得美联储能继续维持低利率, 甚至可以再度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反, 如果美元出现贬值, 汇率的波动与震荡, 则会对全球金融及经济产生反向的冲击与影响。

汇率的波动与震荡, 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不稳定的最大因素之一, 需要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孙立坚.欧洲债务危机与全球复苏进程[J].对外贸易实务, 2010 (6) .

[2]瞿颖爽.欧债危机深压欧元, 经济复苏支撑美元 (民生银行研究报告.2010.6) [EB/OL].http://forex.hexun.com/upload/ouzhaiminsh-eng100608.pdf.

[3]郑联盛.欧洲主权债务问题:演进、原因、影响与启示[EB/OL].[2010-05-12].http://www.changce.org/attachments/432_changce-gmep-working papers.

[4]Brian Keeley and Patrick Love.From crisis to re-covery-The Causes, Course and Consequences ofthe Great Recession.[EB/OL].[2010-10-06].http://www.oecd.org/document.

[5]Ronald McKinnon.The Euro versus the Dollar:Resolving a Historical Puzzle[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2 (11) .

[6]EUROPEAN CENTRAL BANK:MONTHLYBULLETIN OCTOBER[EB/OL].http://www.ecb.int/pub/pdf/mobu/mb201010en.pdf.

[7]Thomas Hofmann, Dr.RolfSchneider:Euro ZoneDebt Crisis:Impact on the Economy[EB/OL].[2010-06-28].http://www.allianz.com/en/economic_research/publications/working_papers/europe/schulden0610.html.

[8]World Bank: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summer2010:Fiscal Headwinds and Recovery[EB/OL].http://www.worldbank.org/globaloutlook.

[9]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WEO) -Re-covery, Risk, and Rebalancing[EB/OL].[2010-10].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0/02/index.htm#ch2fig.

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因素研究 篇6

一、人民币汇率走势研究

本文选取的人民币汇率是自1985年以来的波动情况, 从1985年至今我国经历了两次汇率改革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 我国也在不断摸索探究适合我国国情和能促进我国金融发展的汇率制度。图1为我国1985~2012年的汇率 (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 的走势图。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一) 1985~1994年的汇率波动情况

在1985~1994年这10年间我国实行的是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汇率制度, 由表1可以看出这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贬值, 从1985年的293.66贬值到1994年的861.87, 贬值幅度高达200%。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分析这10年造成人民币贬值的原因, 我国的基本经济情况是决定性的因素。这期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连续多年逆差, 进口额远远高于出口额, 使得大量人民币流出国内市场, 从而造成了人民币贬值。通货膨胀的压力和经济过热的国情都给人民币贬值造成了压力。

同时, 政府的干预也使得这期间的人民币贬值, 我国实行的货币贬值的财政政策, 贬值可以促进贸易顺差, 增加外汇储备, 从而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 1994~2005年的汇率波动情况

1994~2005年的这10年间, 我国汇率保持着长期的稳定, 如表2所示。1994年我国进行了又一次的汇率制度改革, 将人民币双轨制并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外贸易从上一个期间的逆差转变为顺差, 因此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 受到国际上其他国家对人民币升值的要求。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三) 2005年至今的汇率波动情况

2005年至今, 我国经历了新一轮的外汇制度改革和2008年的经济金融危机。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 我国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 更加富有弹性。如表3所示, 我国2005年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 截至2013年11月汇率已达到613.05, 升值幅度不断上升。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这一期间, 我国经济继续双顺差的状态,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由于国内利率高于国外利率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 国际游资不断涌入国内市场, 这些因素都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局面。

二、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分析

通过上文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利率、外汇储备、国际游资和政府干预等都是造成汇率波动的因素。本文将在国内外对于汇率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 对影响我国汇率变动的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 利率因素

根据国际金融中的利率平价理论和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可以知道, 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货币可以自由流动的假设下, 一国利率高的情况下, 货币会从利率低的国家流向利率相对较高的国家, 从而引起汇率的波动, 这种利率对汇率的影响是直接的。当然, 一国的利率也可以通过影响国内商品市场, 进而影响国家贸易情况和国际收支, 从而导致汇率的波动, 这种利率对汇率的影响是间接的。

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推进, 我国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 汇率更加富有弹性。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联动性进一步加强, 二者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

(二) 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是指国家干预, 也就是宏观调控, 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 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 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 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 实现定观 (总量) 平衡, 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 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 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

2014年第1期下旬刊 (总第541期) 时代Times从1985年至今, 我国的两次汇率改革将汇率波动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但不论在哪个阶段上, 政府干预对汇率的波动的影响始终是负影响。例如在2005年汇改以后, 我国的汇率制度更加富有弹性, 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 各国经济衰退, 货币纷纷贬值。与此同时, 我国进行政府干预, 推出4万亿的促进经济的计划, 稳住了人民币汇率, 没有发生巨大变化, 从而阻隔了国际金融危机浪潮对我国金融的冲击。

(三) 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 持有适量的外汇储备不仅可以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需要进口的物资和技术进行支付;还可以低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当发生金融危机或者战争时, 国外投资者大范围撤资和抛售本币时, 国家可以运用外汇储备回笼资金, 以求减缓对经济的冲击。

截至2013年11月, 我国的外汇储备高达3.66亿美元, 而且其中对美元储备占有绝大部分。这样的不平衡的情况对我国的经济和人民币汇率都有一定程度的威胁, 造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四) 国际游资

国际游资是指在国家之间流动的短期资本, 大量用于投资各国货币市场或者金融市场以期获得投机利润。国际游资的流动性高, 风险高, 且具有投机性质, 对一国的金融存在着潜在的威胁。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 大量的国际游资涌入中国市场, 以期获得利率和汇率的双重收益。大量外资流入国内, 从而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三、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 从1985年至今, 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外汇储备和国际游资规模的进一步增加, 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加大;同时, 国内外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断加强。但是人民币的升值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和贸易状况。

在人民币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 我国中央银行应相应地减少外汇干预, 增加灵活的汇率政策。逐步调整我国外汇储备与结构, 将外汇占款对通货膨胀率和汇率的影响进一步减小。在开放我国资本项目的过程中, 加大对国际游资的界定和规范管理, 从源头上管理好国际游资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以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和升值幅度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张玉芹, 林桂军, 郑桂环.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影响因素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8 (08) .

[2]左相国, 唐彬文.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10) .

浅议跨国公司如何应对外汇汇率波动 篇7

一、避免外汇汇率波动风险的意义

经研究表明,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对外贸易量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 跨国公司的外汇业务发展越来越快, 对经济损益的贡献度也日趋上升, 不仅成为跨国公司拓展业务、提高效益的新领域, 而且已经成为影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跨国公司经营过程中, 其外汇业务的发展渐呈多元化趋势, 经营品种与服务功能日益增加, 服务竞争日趋白热化, 外汇汇率波动风险不断增加, 风险管理压力也不断加大。再加上, 国际政治经济走势的影响因素增加, 国际外汇市场变化加剧, 汇率波动更加频繁, 外汇市场稳定性下降, 全球范围内金融风险不断显现, 跨国公司的安全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外汇业务风险管理也面临巨大压力。而风险管理能力不仅影响跨国公司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也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定, 可以说, 未来跨国公司在外汇业务方面的竞争, 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能力上。尽管近年来我国对于外汇汇率波动风险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跨国公司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理念滞后、外汇汇率波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风险控制模式不完善、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缺乏、风险管理手段不足等固有缺陷, 极大地影响了风险管理的成效。跨国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 因此, 我们必须要对外汇汇率波动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根据这些问题来制定相应措施, 帮助跨国企业更好地避免外汇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二、外汇汇率波动风险概述

外汇汇率波动风险主要是由于外汇汇率波动引发的风险, 外汇汇率波动风险的发生通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国际收支平衡、物价水平及通货膨胀、利率水平等。这些因素都会带来外汇汇率波动, 从而导致风险的出现, 笔者将就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经济增长速度过快, 进口产品的需求便会扩张, 一旦扩张, 外汇的需求也会逐渐扩大, 最终影响到人民币币值, 导致外汇汇率波动。国际收支平衡也会影响到汇率, 当国际收支大于进口, 那么国际市场对于该国货币的需求量会增大, 反之亦然。物价水平及通货膨胀水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汇率波动现象出现, 当该国物价水平过高, 其通货膨胀率也会相应增加, 那么该国的购买力便会下降, 反之亦然。利率水平对外币波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套利资本流动实现的, 当利率水平高时, 外国资金流入量变大, 国内需求得到抑制, 进口减少, 币值则升高。除此以外, 影响外汇汇率波动的因素还包括央行干预及政治因素。央行的主要职责是落实货币政策, 维持货币汇率的稳定, 一旦汇率未达到央行的预期值, 并对国家经济利益有影响, 央行便会采取干预手段, 来使汇率达到合理状况, 使汇率恢复稳定。政局的转变对于该国的汇率稳定也会产生一些影响, 也就是说当该国发生战争、工人罢工或者政变时, 其汇率的波动会异常剧烈。

综上, 笔者对引发外汇汇率波动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跨国公司若想避免外汇汇率波动对其造成的影响, 就必须先从自身进行分析。

三、跨国公司存在的问题分析

所谓跨国公司, 主要是指由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组成的企业, 跨国公司的经营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有单一资源型、生产效率转移型、多元产品跨国经营型、国际化市场战略发展型等等。现阶段, 部分跨国企业以资源类企业居多, 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跨国企业在经营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 外汇汇率波动风险管理未体系未形成

现阶段, 跨国公司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完善, 没有形成完整、科学、有效的内控制度, 工作重心主要集中于外汇业务风险的事前管理, 事后风险防范和预警、稽核、内审机制尚未建立, 个别跨国企业甚至尚未将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提上日程。

(二) 外汇汇率波动风险管理方式手段滞后

跨国公司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大部分企业依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信息技术的运用和系统建设相对落后, 缺乏科学、有效的量化分析手段, 金融创新能力有限, 对外汇业务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方面缺乏客观性与科学性。

(三) 外汇汇率波动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匮乏

经调查, 在许多跨国公司中, 其风险管理人员素质存在参差不齐等现象, 部分企业从管理层到操作层的人员防控各种风险的能力较弱, 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尚不完善, 一方面外汇交易市场发展滞后, 市场约束机制不健全、同业竞争也不规范;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监管体制存在缺陷, 外汇汇率波动的针对性不强, 外汇业务信息披露也很不规范和完备。

综上, 跨国公司在经营中呈现出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全面发展, 不利于其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笔者将会根据这些问题来为跨国企业提供一些相关有效建议, 帮助企业飞速发展。

四、如何避免外汇汇率波动风险

为避免外汇汇率波动风险, 跨国企业应采取多种方法, 本文从加强外汇风险意识、健全风险管控体系、合理地调整负债结构、全方位共同应对汇率风险、选择合适的结算币种、充分实施合同约定保值等六个部分来阐述。

(一) 加强外汇风险意识

跨国企业要避免外汇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一旦出现较多的资金流动现象, 企业内部应通过提前支付或者延期支付的方法来调整外汇风险, 要降低外汇汇率波动风险, 企业还可以在从事出口的同时寻求一些进口业务机会, 采用国际分散化经营方式, 根据企业特征对各地区的经营方式合理确定, 充分减少结付成本。对于跨国企业来讲, 外汇汇率波动引发的风险是较为严重的, 企业必须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在实际的发展运行过程中要加强整个行业的自律性, 避免出现恶性竞争, 对整体战略进行规划, 将外汇汇率波动风险降到最低。

(二) 合理地调整负债结构

跨国企业在筹资活动中, 应该谨慎地利用多种筹资渠道, 合理地调整负债结构, 尽量使筹资成本降至最低, 以规避筹资风险。还可针对人民币升值的形势, 适当地提高人民币短期负债比例, 降低人民币长期负债比例, 以达到降低人民币长期负债的情况, 此外, 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向金融机构借债或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多种途径结合的方式, 来达到安全筹资融资的目的。合理调整负债结构是跨国企业降低外汇汇率波动风险的重要手段, 企业应给予重视, 将外汇汇率波动风险降到最低。

(三) 健全风险管控体系

加强企业内控, 不断完善跨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以便进一步提高企业财产的安全性,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打好基础;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企业针对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客观性等特点,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加强财务风险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管控;培养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对于在职财务管理人才进行严格培训, 待考核通过后才予以上岗机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对财务风险的敏感性与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 对金融、法律、财政、税务、管理等相关知识熟悉, 为防控财务风险奠定基础。跨国公司要想充分避免外汇汇率波动风险, 应及时健全风险管控体系。

(四) 全方位共同应对汇率风险

跨国企业应时刻关注汇率走势, 当某种货币汇率趋于下降应尽量减少该货币资产项目, 增加负债项目;反之, 若某种货币汇率趋于上升, 应尽量增加该货币的资产项止, 减少负债项目。货币市场套期保值。跨国企业应从各个方面来制定应对措施, 将外汇汇率波动风险降到最低。

(五) 选择合适的结算币种

要降低外汇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应选择合适的结算币种, 据研究, 与美元相比, 欧元的汇率一直保持在稳定状态, 但欧元自2008 年后一直在下降, 且前景不明确。人民币结算能帮助跨国企业节约一定成本费, 使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也变得愈来愈便利,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得到逐渐增加, 对于跨国企业而言是一个好消息。据此, 要降低外汇汇率波动风险, 跨国企业还可以选择适当的币种进行结算。

(六) 充分实施合同约定保值

跨国企业要避免外汇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还可以通过合同约定保值, 所谓合同约定保值是指利用合同来对交易中出现的汇率风险进行管理, 合同约定保值方法的应用虽然不一定能杜绝汇率波动风险的出现, 但能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风险的发生。跨国企业在采用合同约定保值时应对合同中的条款仔细阅览, 企业领导应用严谨的态度去对待, 通过合同约定保值的方法来确保本公司的利益。

五、结束语

跨国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跨国企业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这种形势下, 更应该重视外汇汇率波动给我国跨国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问题。各跨国企业应积极采取多种可行策略来共同应对随之而来的风险问题, 以便能尽可能地降低与规避风险, 为自身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文蔚.跨国公司如何应对外汇汇率波动[J].会计师, 2014 (10) .

[2]袁志明, 周敏辉.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风险管理[J].铜业工程, 2014 (05) .

[3]凌小玲.汇率波动对跨国公司经营风险的浅析[J].经营管理者, 2014 (34) .

[4]何凡.我国跨国公司汇率风险管理研究[J].商, 2015 (10) .

[5]何静洁.关于企业如何规避外汇汇率波动风险的几点建议[J].中国外资, 2013 (02) .

[6]胡元木, 林雯.汇率变动与风险规避[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3, 04:64-67.

[7]崔佳丰.浅谈跨国公司的汇率风险管理——根据对宝马和沃尔玛的汇率策略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3 (22) .

上一篇:光流算法下一篇:投行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