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学习

2024-05-31

经验学习(精选8篇)

篇1:经验学习

高中学习经验总结:文科学习经验

1、语文

阅读量很重要。首先课本上的文章、精彩段落,要多读、熟记,再就是课外阅读尽可能多的涉猎多一些,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写写读后感,或者随笔,哪怕只是摘抄一下自己认为写得尤其出色的地方。提高语文成绩,需要积累。

就是对于常考的知识点多读多记忆。比如常会出题的课本段落、常用到的成语或精彩词句等等。

2、英语

积累、阅读、语法很重要。平时的积累不仅仅指词汇量的积累,还有词组、句型、常用题型、经典段落的积累,还有英语语感的积累。积累,最主要的就是要多练习,而这种练习不是简单的题海战术,而是能举一反三,找到同类题目的知识点。

语法:高中考试的题目,基本上是课本的变型,语法真是一种模棱两可比较抽象的东西,最有用的办法,就是读课文,课文读得多了,对课文中的句子熟悉了,那么语法也就熟悉了。如果语法还知道,那就先记典型句型,用词组或句型来造句。先看课本中的原句,一定要多读,大声朗读。同时也是培养英语语感。

单句改错:单句改错方法其实很简单,集中找10-20个单句改错的大题,在一起做,做完之后,对答案。然后你就可以总结出,哪些类型的经常出现了,单句改错还是比较容易找到方法的,因为经常出错的是几个比较常见的地方。一般的改错题不外乎下面几种:1.单词的拼写。2.谓语动词的使用,是否和人称一致等等。3.时态。应该用ing还是用ed,还是用的多余了·4.句型的完整和正确使用。5.近义词的应用。6.有时候还有人称的变换。

阅读相当重要。一定要熟读课本,课本上的文章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经典之作,里面包含几乎所有能用到的知识点。尤其是早读的时候,为什么都要求大声朗读呢,当然千万不要没心没肺的喊,要读进去,看进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适当扩大单词量。记单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词性,完形填空看似很难,其实很简单,很多词的词性不一样,你只要分析出,这个空要填什么词性的词语,就可以选择出答案了。

文科的学习更多的是在比较零散的时间,背诵记忆是永恒的主题。一定要把握好零散的时间,打饭的时间,候操的时间,还有睡觉之前的时间都可以看一下文科的课本。历史是细节,政治是体系,地理就是要重视联系,晚上睡不着觉可以躺在床上自己想一下学过的东西,想不起来的第二天及时看一下,这样效果很好。

3、历史

历史是很细碎的知识,需要不停地记忆,把握好时间轴,和事件之间的联系,自己做好专题的总结,这样可以减轻记忆的任务量。 像滚雪球一样的进行记忆,因为记忆的次数多了,自然就熟悉了,而且每一次都会比上一次用的时间更少,历史是一定要下苦功夫的。

4、政治

政治的体系很明确,记忆的任务量还是比较小的。只要按照课本的体系来记忆就好了。把原理记清楚,在自己的脑子里面形成一个大的知识树,比如首先高中三年的政治要分为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那经济学下面又分为哪几个板块,在这几个板块下面,又会细分,一定要理清楚知识网,当看到一个题目的时候,就进行知识的扫描,先从大块入手,看看是符合经济学还是政治学,还是哲学,然后再往下面细分,这样就不会因为有知识点写不到而扣分,如果知识网络掌握的熟练的话,政治考试,是不会有大的失分的。

如果开始知识网络掌握的不是很熟,就看着课本抄下那些原理,每次做题之前自己先把这些东西写下来,可能开始会觉得很慢,但是好的习惯会受益高中三年的。熟练了以后基本即使几秒钟的事情,自己就可以很快的扫描到和题目相关的知识了。

5、地理

更多的是多看图。因为高考的时候,那些地理题目,基本上都是一个图,然后开始做题的。高一地理学习如果不好,可能是因为涉及地球运动,有一些数学公式,会有些难度,高二,更多的是记忆了。没事的时候就看地图,随便翻开一个地区,然后看着哪个地区,联想课本上面的知识,遇到不会的就翻看课本,这样把课上学习的知识熟练的掌握,当然有时候自己也会画地图,躺在床上,也会想一想那些地图,躺在床上的时候,基本上全国的铁路网,还有资源分布,国土整治问题就都出现在脑子里面了。

高二地理应该有很大一部分是城市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得多做题,地理的练习题真的很少,几年下来都是那些题目,做的多了自然就会了,城市化的章节,动脑子的不多,就是纯粹的记忆,把老师补充的问题熟练掌握,因为那些一般都是考试的考点的。

篇2:经验学习

稿

演讲稿一:介绍学习经验演讲稿

尊敬的家长们:

你们好!

我叫XXX。在期中考试中,我经过努力,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接下来我给各位介绍一下我的学习经验。

首先我觉得要想学习好先得对学习感兴趣。俗话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对学习有动力,自然会越学越好。

其次,要想搞好学习,必须掌握好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才是最重要的。比如上课要认

真听课,注意要多独立思考,不懂就要问,要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要认真细致地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决不能马虎。还有的是,要做好笔记,课前最好预习,先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这对于接下来的课能更容易地吸收。课后也要进行复习,巩固好老师所讲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人曾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也是这道理吗?

最好要注意劳逸结合。只顾着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让脑子适当地放松一下才行,比如打打球,听听音乐,看看电视新闻等。

以上几点只是我的个人体会。毕竟学习是因人而异的。但我相信一分耕耘自有一分收获,付出汗水才会收获硕果的!其实,这次考试我也不是很满意,有几科还是考差了。但我会加倍努力,争取在下一次考试中成绩更上一层楼。

我的话讲完了,谢谢大家!

演讲稿二:介绍学习经验演讲稿

各位家长们:

大家好!我是xxx。

转眼间,一学期在我们忙碌的身影中匆匆闪过。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啊,面临着新的挑战,今天我来各位家长分享一下我的学习方法。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只要你在平日的学习中做到课前预习找出重难疑问;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思考问题注意归纳,主动发言收集激励因子,那么你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厚,你一定会更加喜欢文化课程的学习的。

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

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是:耳、眼、脑、口、手并用,勤练习、多质疑、勤思考、重归纳、多应用,要注意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提高听课效果的一个重要策略。学习经验演讲稿课前预习就是每节课前把本次课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预习,初步熟悉课程内容,找到听课和理解的重点、难点、疑点,记下自己的困惑之处、薄弱环节,带着问题进课堂,以期在课堂学习中得以解决。

2、课堂学习。在课堂上要尽最大可能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尽可能使自己保持积极的听课状态,对于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疑点要认真思考,通过

听讲来解决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通过听课检查和锻炼自己的思维。

3、课后复习。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进行积极的回忆和必要的重新学习,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总体理解,减少遗忘。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刚开始遗忘得较多、较快,以后遗忘得较少。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所以,在复习时要注意复习的时间安排。

4.杜绝偏科。偏科是学习中的最大禁忌,所以我建议出现偏科情况的同学应该及早把精力投入不大理想的科目当中,逼也要逼自己去尝试与接受,或许也能道出别有一番的滋味,也试着学得激情澎湃,如果因为一句“没兴趣”就搁在一边让它们自由泛滥,结果还是个悲剧。学习这一过程,就是要尽量减少悲剧的发生。

篇3:学习英国房改经验的遗憾

一、英国推行现代住房制度的主要原因

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视住房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是一种应由居民自行解决和市场自发调节的普通商品,政府不应该管。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商品化、市场化和城市化都以封建社会无可企及的速度加快发展,并成为社会经济加快发展的巨大动力。它们的加快发展, 特别是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又使得城市的住房问题日益突出。到了19世纪,住房问题已经到了十分严峻的程度。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著文,把以英国为首的住房问题定性为“住房灾难”,并严厉抨击资产阶级政府不管广大居民的住房问题。19世纪下半叶,许多国家的在野党、媒体和各界社会人士依据不断涌现的各种住房问题,频频批评政府,并广泛地讨论解决住房问题的办法。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各界人士逐步地达成的共识是:任凭市场自制调节,单纯靠居民自己的能力的旧制度,解决不好住房问题,改革旧住房制度势在必行。

20世纪初,英政府决定率先改革,推行与旧制度截然相反的新制度,许多住房问题专家称之为现代住房制度。这是英国的第一次房改。现代住房制度有两大特点:一是,住房问题不能任凭市场自发调节,政府必须介入进入调控和管理;二是,住房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居民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对有困难的居民,必须由政府给以适度的住房福利(我国目前称之为住房社会保障)支持。许多专家还总结指出,英国推行现代住房制度具备有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民主化发展推动社会各界提高了认识,二是国民经济发展使之具有了承载能力。

二、英国现代住房制度的要点和其后的两次 “房改”

在史无前例的条件下创建现代住房制度,只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认识条件摸索前进,因而各国的制度模式各有千秋。英国的制度属于初创时期的模式,其要点是:住房由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 出资兴建,租给居民居住,租金由区议会确定。

纵观古今中外的改革,特别是“开头”的改革, 很容易出现一些矫枉过正的问题,后世的住房专家认为英国的改革就有两方面“过”了一些。一是,尽力地摒弃商品化和市场化;二是,没有按照居民的不同收入进行分类供应,而是大包大揽让住公房的居民享受同样的租金优惠。

英国是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殖民地遍布全世界。靠剥削殖民地,英国成了当年经济实力强、居民收入高、住房底子厚的国家之一。在这样的条件下住房供应福利过了一点,政府仍能承担。大约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英国的空房率就达到10%,也就是平均每100户居民有110套住房。这就使得英国成为较快解决住房灾难成绩显著的国家,还获得了“住在英国”的美誉。英国为了突显和巩固其解决住房问题的成就,还颁布了两条很有特色的法律: 一是,一个区如果有公民成了没有住房的无家可归者,区议会和区政府要负法律责任;二是,子女结婚后仍与父母住在一套房内,就定性为无家可归者。

英国当初决定由区议会来确定房租的想法是, 议会是民主机构,通过民主程序来确定的房租一定很合理。后来才发现,区议员主要是站在本区立场上,他们很难从全国的大局出发来确定合理的房租, 而较多的是考虑下降房租以减少本区居民的支出。由于房租的一降再降,最终形成一种公房低租金格局。这就使得政府不仅每年要出资建公房,还要出资补贴房租过低不足维修之用的支出。这就是他们常说的,多建一套公房,政府多背一个包袱。

英国搞的是大福利国家。不仅住房福利高,医疗、教育、失业救济、养老等方面的福利,都要比许多国家高出一头。如果说单纯承担住房福利过了一些问题不大,而要承租各种福利都过了一些问题就大了。英国搞大福利的后果是,减少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使得英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成为欧洲各国中国民经济发展最慢的国家之一。因而, 适度地减少过多福利的呯声和要求不断出现。1936年和1980年英国又搞了两次房改,主要是采取各种措施,尽多一些把公房卖给居民自有,以减轻政府背的包袱。特别是1980年撒切尔夫人搞的房改,还提出了“住房私有化”的口号,其目的是为了多卖出一些公房。英国中等收入者的房价收入比在3至6倍之间,有能力买房。英国后两次房改后,仍保留20%多的公房,没有触动低收入者(英国定为20%)和一部分中低收入者的既得利益,因而房改后没有出现住房难的问题。

英国在推行现代住房制度之初,确实摆出了要彻底摒弃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市场化的态势。但是, 对20世纪初原有的私房,以及1936年和1980年房改出售由公房变成的私房,仍允许自由租售(注: 开初对私房租售有较多限制,后来逐步放松),因此许多住房专家认为,英国的现代住房制度,仍然是一种政府介入给以较多住房福利与住房商品化相结合的制度。

三、我国学习英国房改经验有关问题的浅析

(一)在我国房改的初期,曾多次派团到英国学习访问,并着重地汲取了撒切尔夫人的减少过多住房福利、“住房私有化”和出售公房的措施。撒切尔夫人的房改,仅仅是英国房改全过程的一部分,具有针对此前遗留问题而发的特殊性。我们当年在不了解其全过程的情况下去学其一部分特殊经验,必然会下出昏招。这是“知彼”不足造成的遗憾。

(二)解放后我国推行的是公房低租金制度,即政府和单位出资建公房,租给职工居住,收取很低的租金。如果我们当年能够了解英国房改的全过程, 就能认识到,我国的住房制度与英国住房制度同一模式,是一种现代住房制度。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看到它优于旧社会住房制度的许多长处,肯定它在建国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解决住房问题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房改时就会用它作为改革起步的基础,而不会把它说得一无是处,并做出彻底推翻它的决策。这是“知己”不足造成的遗憾。

(三)英国推行公房低租金制度,很快就较好地解决了住房问题,获得住在英国的美誉。而我国执行公房低租金制度,从1949年到1998年公布23号文时,过去了3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仍然处于住房难的境地。究其主要原因,不是制度问题,而是我国与英国的经济实力差距过大。英国当时很富,底子又厚,只要政府稍微多拿出一些钱来,就能较快地解决住房困难问题。而我国当时很穷,为了多挤出一些钱来搞建设,要求人民艰苦奋斗。不仅对广大职工长期实行低工资, 对住房建设的投入也不可能多。因而,把当年的住房难问题统统归咎于公房低租金制度,是不公平、不准确的。何况,现今我们推行的廉租屋,仍然是一种公房低租金制度。

(四)英国和其他推行现代住房制度国家共同坚持的理念是:住房问题不能任凭市场自发调节和不能单纯依靠居民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如果我国房改时就了解这一理念,就不会把住房商品化作为房改的指导思想而卖掉全部可以出售的公房。

(五)撒切尔夫人推行住房私有化出卖一部分公房,没有使住房问题恶化,为什么我国学习英国, 并有过之而无不及地把可以出售的公房全部卖掉, 却成了大昏招?这要在我的另一篇研讨其他推行现代住房制度国家经验的文章中才能说清楚,本文暂留一悬念。

(六)英国后两次房改都以减少过了头的福利为主要任务,是符合其国情的。而我国房改时还在实行低工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 在世界各国中,属于国家穷、人民享受福利偏少的国家之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任务应是努力发展经济,逐步提高人民福利。而当年却盲目地抄袭英国,提出反对住房福利化和福利分房等口号,这是知己知彼都不足造成的遗憾。

篇4:地理学习经验漫谈

有人说,在高考场上,得文综者得天下,然而,在许多人去“得文综”的路上,却横着一只“拦路虎”,它就是地理。由于在文科课程中,地理比较偏理科性质,对很多人来说,它成了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可是如果掌握了地理学习中的一些规律,“拦路虎”很容易变成“纸老虎”。

一、培养兴趣,建立自信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管什么学科,要想轻松学好它,首先得对它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寻乐趣。地理其实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如宇宙探索、月亮圆缺、生物群落、地壳运动、气候异常等,甚至生活中的一些最基本问题都可在地理课上找到答案,并能在地理学习当中把这些问题与生活规律联系起来。“处处留心皆学问”,这门课很有趣,你会很容易喜欢上它,当找到乐趣并喜欢上学习地理,你就有了很强的自信心,你会坚信你能够学好它。

二、掌握原理,学以致用

我们要学生活中的地理,把所学到的地理原理经常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联系起来,去认识它、分析它,这样不但增强了趣味性,还使自己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巩固。真正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去学习地理。

三、善于联想,迁移运用

高考试题再怎么琢磨不透,也无非是考查地理原理的应用,考查的知识点很集中,而且许多知识点都是相互关联的,要变会做一道题为会做一类题。通过联想、类比和知识迁移找相似点和不同点,这样会轻松地攻克一类相似的题目,而且要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提及中哈输油管道建设的意义时可借鉴学过的西气东输,对我国有弥补能源不足、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对哈则有“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作用,沿线可带动经济发展。这种两点一线的题目可归纳为同一类,包括青藏铁路、南昆铁路等。又如,在巴西东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都有一部分地区是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它们有着相似的成因,都受到了暖流的影响,都在海洋风的迎风坡,纬度都比较低等。

四、总结归纳,善于比较

有些比较类题目本身从图中就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只要善于对比很轻松就能解决;还有些看似相同的问题中却隐藏着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比较。如东非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它的成因却与其它地方不尽相同;中国东南部、美国东南部、澳大利亚东部都有一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但后两者之称谓却与前者略微不同,称为“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比前者多了个“湿润性”,其原因也有待思考。这类题目已成为现在高考的一类题型,多思考可以帮助同学们开拓思路,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五、图文结合,构建系统

地理试题大多以某个地型区为依托,这要求把知识点系统化,一旦提及某个地区,要在脑海里立刻闪现出所在区的图廓和关于这个地区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如提到尼罗河,要联系埃及所在位置、跨越的经纬线,判断这个区域的气候,推及青、白尼罗河的补给泛滥,埃及的农业地域类型、作物,河口三角洲问题,文化景观,主要城市等。又如,在遇到时区计算问题时,脑海里要出现一个运动中的地球,找到两条日界限、划分好时区,再配合老师讲过的方法,就很容易解答了。

总之,不管怎样,要想学好一门学科,既要注重基础,又要善于思考。复习到最后还是要回归课本,把基础搞扎实,解题时才会再现知识、得心应手;要善于有效利用零碎时间,如课前两分钟是随便翻书的好时候,可以集中注意力去解决一个小问题,日积月累就会变成一笔不小的财富;在答题时写答案要做到有问必答,针对性要强,即要写到点子上,这样能有效避免要点的遗漏,还能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使自己想问题时更全面。除此之外,还要经常检测自己,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不断强化和更新。▲

篇5:经验学习

一、“枫桥经验”的特征

“枫桥经验”是坚持群众路线,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创新社会管理,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的政法维稳工作先进经验。它体现了国家政权建设、国家(基层)治理模式的一种长期探索,“枫桥经验”之所以有别与西部的贵州“瓮安经验”、云南“孟连经验”,在于其特征和表现。

1、经济特征-“中国衬衫名镇”。枫桥镇位于浙江省诸暨市,面积165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9.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7.6万人。改革开放以来,该镇发展为全国闻名的轻纺和服装生产基地,拥有步森、开尔、海魄、情森等名牌优势企业,是全国唯一的“中国衬衫名镇”。“枫桥经验”的确需要某种经济基础,而且对经济的发展也能起到推动作用,但与周边相比,如店口镇(中国五金工业产品的基地),山下湖镇(全国最大的珍珠市场),枫桥镇的经济并不处于领先地位,但枫桥的治安环境是最好的,其也成为“平安诸暨”的标志性形象。

2、文化特征-深厚的文化传统。枫桥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很多研究者注意到枫桥经验之所以能够在枫桥这个地方创造和发展,是与这个地方的特殊的民风民情有关。比如枫桥的人民群众爱面子,好斗,什么事情都知道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又因为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而注重讲理。(通过枫桥法庭每年办理1000多件案件推断)辖区内矛盾纠纷并不少,但通过政府主导的化解工作,再复杂的矛盾纠纷都得到妥善化解。

3、政治特征-完全成功的经验,是浙江省的“传家宝”、“金名片”。枫桥镇闻名全国的,乃是其在1963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为此,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在全国推广。“枫桥经验”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的一个典型,之后“枫桥经验”得到不断发展,成为新时期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典范。11年前,习近平同志曾主政浙江,在浙江纪念毛泽东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大会上,提出要充分珍惜“枫桥经验”、大力推广“枫桥经验”、不断创新“枫桥经验”。2013年10月,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大会召开期间,总书记作了重要批示。“枫桥经验”成了浙江省的“传家宝”、“金名片”。

4、理论特征-基层法治实践、法治智慧的总结。“枫桥经验”已经成为新中国法律制度中影响深远的主要传统之一。“枫桥经验”所蕴含的中国法治模式。通过复杂治理技术(法庭判决、刑事和解、民事调解、社区帮教、群防群治等)塑造了中国基层法律新传统。一些研究者甚至提倡创立“枫桥理论”、“枫桥学派”。枫桥经验既体现政治的传统,也是法治的传统。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被不断赋予新的法治内涵,体现一种政治敏感性,更是一种实践法治的智慧。

5、发展特征-坚持不懈“旧瓶装新酒”。“枫桥经验”的发展存在高峰低谷,但就当地政府而言,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枫桥经验”的挖掘和推广宣传的努力,力图使这一传统得以延续下去。可以说,当地的每一届政府都把“枫桥经验”作为一个必须认真重视的政治资源,特别是当地干部的枫桥情结推动了 “枫桥经验”推广发展。

一是地方政府积极做建议说服工作(走上层路线)。推动上级蹲点调研,最后得到肯定,下发文件,总结推广。最突出的例证是1991年当地政府为了使“枫桥经验”得到推广重视,派人到公安部、司法部等中央部门进行宣传推介工作。“枫桥经验”在1991年得以复兴,就是得益于当地一些对“枫桥经验”有着深厚感情的干部的不懈努力,得到公安部、司法部相关领导的支持,然后又通过新华社等媒体的配合,获得了浙江省委的直接支持。二是依靠召开周年纪念大会和各种现场会,进行汇报总结的仪式化活动来推广“枫桥经验”。比如1973年,当地召开了十周年现场会,1999年,浙江省委组织推广“枫桥经验”现场会。在中央和省委组织下先后隆重召开了“枫桥经验”的30周年、35周年、40周年、50周年纪念大会。三是通过《人民日报》和其他各种地方党报的宣传推广,使其产生重大影响。

二、枫桥经验的启示

(一)创新是枫桥经验的生命力

任何好经验都必须经过培育推广,坚持不懈的发展和创新,才能成为一棵常青之树。同期“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虽然大庆精神今天值得发扬,并已发扬到非洲找石油,但鲜活的大庆模式、大寨模式已不存在,不只是特殊时期政治产物,更因为没有创新,经受不起第三次浪潮的考验(即新产业革命、生物技术革命、信息化革命)。

枫桥经验最初的“开展对象”主要都是作为阶级敌人的“四类分子”(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是“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开展说理斗争,没有打人,更没有捕人,就地制服四类分子”的好经验,它所处理的主要是敌我矛盾;1978年4月起,枫桥地区又在全国率先开展为“四类分子”评审摘帽试点的工作,得到公安部部长赵苍壁的首肯。1980年,官方文件正式确定将“枫桥经验”的重点转向对违法犯罪人员的帮教改造工作。这一时期的“枫桥经验”主要还是针对治安和刑事问题以及对犯罪分子的改造。1982年诸暨司法局的简报在介绍“枫桥经验”时,提到了要运用“枫桥经验”重视调解工作,“枫桥经验”纳入了民事调解的经验,其组织设置也从治保组织发展到建立各种调解组织。1993年,中央政法委、公安部、浙江省有关领导在诸暨召开枫桥经验30周年纪念大会,指出“枫桥经验”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典范。1998年,浙江省公安厅、绍兴市委和诸暨市委又组成联合调查组,总结出“党政动手、依靠群众、立足预防、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时代特色。这时的“枫桥经验”已经发展成熟为一整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群防群治的体系。2002年,十六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稳定的治安环境,“枫桥经验”再度引起公安部门领导的高度关注。2003年4月、5月,浙江省、公安部领导专门到枫桥调研考察,充分肯定了“枫桥经验”中“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核心理念。2013年10月11日,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大会在浙江杭州召开。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0年前,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成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习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二)社管综治维稳(政法)工作也能创品牌

“枫桥经验”体现了国家政权建设、国家(基层)治理模式的一种长期探索,努力寻找到一条能经受住历史检验的中国特色的法治化道路。揭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依法治国的深入,将更加受到中央高层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基层法治(治理)模式的探索。50年风雨中枫桥经验不断取得成功证明,社会建设、法治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同样可以创建地方品牌特色亮点,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对做好综治维稳工作应当充满信心。

(三)法治是“枫桥经验”灵魂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利益冲突日益加剧,各种矛盾碰头叠加,以往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已经不合时宜,运用法治的理念与思维,坚持弘扬公序良俗,突出社会效果,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社会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所强调的那样,继承和发展“枫桥经验”,就是要群众路线与法治方式结合起来,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来化解社会矛盾。

枫桥案例一:某村的一小段水泥路破了,村里研究并拨出1000元钱作为经费,让四位新干部负责修复这段水泥路。结果,他们只用了很少几个工,花了820元,就把这段水泥路修好了。对于多余的180元钱,个别干部动起脑筋,打起了小九九,拿这180元钱下了馆子,并还拉了其他几位村干部一道吃。群众知道这件事后,议论纷纷,向谁反映这件事?由谁来解决这件事呢?村里五名村民代表站出来了,他们当即责令参加吃饭的几位村干部退款。在事实面前,在村民代表的严正指责下,这六位村干部乖乖地各自退了30元,而这180元当天就入到了村财务帐上。事后群众都说,村里谁最大,村民代表大会最大。正因为村民代表大会可以监督干部,后来许多村民亲切的称村民代表大会是“小人大”。

枫桥案例二:一位村民因家里搞竹制品加工,缺少原料,他不问青红皂白在隔壁的兰亭镇花坞村一户农户承包山上砍了七支毛竹,被本村村民看到了。岫山村没有“护短”,村干部把村规民约送到这位村民手里,一字一句念给他听,并解释:制度公约是大家订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违反村规民约不只是个人的思想素质问题,更是对全村公序良俗的一种侵犯。通过教育这位村民认识到了错误,结果按每支毛竹150元赔偿计算,含泪把1050元钱交到了村治调委。村里立即派人把这笔赔偿款送到绍兴兰亭镇花坞村党支部书记手里,该村的干部感触万分地说岫山村确实靠硬,制订的制度确实有用,又没有地方保护主义,真正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许多村知道后都深有体会地说,制度制约了人、文明了村,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后来村民们把村规民约比作是一部岫山村的 “小宪法”。

枫桥案例三:一对亲兄弟因房产纠纷产生矛盾而导致两家拳脚相加,引起两起刑事自诉案件和三起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诉到法庭。更糟糕的是,兄长的一个刚刚就读于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儿子,就是其中一起刑事自诉案件的被告人。如果以判决方式进行处理,这个大学生必将受到刑事处分,失去前程并结下的世“仇”。调查中张学军庭长发现两家的关系以前一直很好,大学生的婶婶把丈夫的侄子视同己出,平时关爱有加。这次将侄子告上法庭,一是侄子出手伤害他们,实在伤心;二是形势所逼,因为丈夫的哥哥先把自己的丈夫告上法庭。为了“取得平衡”,也只能出此下策。张学军感到此案调解结案是最好的方式,哪怕磨破嘴皮也要消除双方的对立情绪。在当地村干部的支持下,张学军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从上午一直到下午,使双方分歧逐渐缩小,终于到晚上7时左右,双方答应所有恩怨一笔勾销后,那位婶婶饱含热泪对他侄子说:“你可以像以前一样再叫我婶婶吗?”在所有在场人殷切期盼的目光中,这位大学生扭捏了足足有2分钟的终于泪流满面地跪倒在婶婶的面前饱含深情地说:“婶婶,我对不起你!”这起特殊的案件最后以兄弟间矛盾平息,双方握手言和,和好如初为结局,一时在当地传为佳话。其实上这个案例就是枫桥法庭落实“大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

(四)充分发挥人民法庭职能

1、重视和加强人民法庭建设

枫桥人民法庭位于“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管辖枫桥、赵家两镇和东和一乡,计169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常住人口十五万,外来人口二万多,辖区面积三百多平方公里。市委领导非常重视人民法庭建设,认为枫桥法庭的形象事关枫桥等地的法治化水平,一定要把枫桥法庭建造成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努力把人民法庭做大做强。2002年5月,耗资近400万元的新办公大楼落成。法庭占地面积16亩,建筑面积4200多平方米,正式干警7名。该庭坚持按照浙江省高院关于“模范五好法庭”的要求,不断强化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创出了绍兴法院工作的特色和品牌。

2、全方位的调解指导实践

枫桥法庭强化调解实践,探索总结了“四环调解工作指导法”,即“抓诉前环节,进行普遍指导;抓诉时环节,实行跟踪指导;抓诉中环节,进行个别指导;抓诉后环节,进行案例指导”,实现了法院审判与人民调解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使枫桥地区的调解走上“依法调解”的轨道。

枫桥法庭重点是进行普遍指导,建立法律指导员工作制度。首先,确立法庭法官为法律指导员制度。5名审判员分片联系指导辖区两镇一乡的调解组织及所属村委会和企事业单位的191个人民调解组织。法律指导员定期对调解干部进行业务培训,接受法律咨询,积极帮助调解组织建章立制,进行实地指导,切实做到指导工作经常化和制度化。二是建立纠纷告诉引导制度。对一些因家庭邻里纠纷、损害赔偿及群体性民间纠纷而来庭咨询或来信来访的当事人,法庭指定专人进行及时、妥善的引导,引导他们可先选择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对当事人愿意选择人民调解的,法庭即行开具《人民调解委员会联系跟踪单》,由当事人持单到相关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受纠纷调处。负责分片联系的法律指导员及时进行跟踪指导,了解纠纷调处进程,并及时为调解干部提供法律咨询或调解建议。三是进行个别指导和案例指导,建立特邀陪审、旁听制度和案件结果反馈制度。在审理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未果的民间纠纷时,法庭邀请相关调解人员到庭旁听,让他们学习审判人员说理讲法的特点和调解技巧,以进一步提高他们调处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法庭还将一些典型案件的审理结果书面反馈给相关调委会,便于他们在今后调处类似纠纷时作案例参考。通过上述全方位、多角度的工作指导,枫桥法庭辖区各调解组织的整体工作水平已有明显提高,特别是调解干部的法律知识和调解纠纷的技能提高较快,规范有序的调解体系也吸引了更多当事人自愿选择人民调解方式解决民间纠纷。

3、极具特色的劝导实践

如果说调解指导的实践将调解纳入了一种全面、规范和制度的轨道,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完成调解的实质目标,那么,枫桥法庭创造的调解劝导,则从另一个维度弘扬了调解的教化功能,使法律实践自觉融入了和谐与德治的治理理念当中。枫桥法庭在受理案件之前,会为诉讼当事人提供一份非常温情的“调解劝导书”:

诸暨市人民法院枫桥人民法庭调解劝导书

你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虽然是解决纠纷的最终手段,但并不是解决纠纷的最优选择。因为诉讼会吞噬你的时间、金钱、安逸和朋友,况且打官司不一定就会赢,证据是人民法院裁判案件的依据。如果你缺乏证据会酿成“有理也会输官司”的结果;如果官司输了,你将要承担败诉的全部后果。有的官司会造成世代结冤的结局,同时,如果对方没有财产或没有足够的财产可供执行会出现“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在此,枫桥人民法庭真诚地提醒你慎用诉权。解决纠纷的手段、方式是多样的,通过友好协商、调解或和解即人民调解方式具有简便、快捷、不收费和有利于和平相处、及时化解矛盾的特点,且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所达成的具有债权内容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对协议双方具有约束力。一方届时不履行调解协议,另一方可直接就调解协议的履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过公证并赋予强制执行力的调解协议,债权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据此,枫桥人民法庭真诚地劝导你请首先选择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纠纷。你持本庭出具的纠纷联系跟踪单,人民调解委员会将凭该联系跟踪单优先受理和处理。如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未成,你仍可持该纠纷劝导手册向本庭起诉,本庭将依法予以快速立案受理。

劝导员 xxx

篇6:经验学习

First……

A second fallacy concerns……

Finally……

篇7:经验学习

------ 武汉外国语学校 2014届 7班 冯亚伦

很高兴我们学校保送清华上了12个,保送北大上了9个,武外威武!我希望在接下来的路付出更多努力,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实现梦想。

篇8:学习美国房改经验的遗憾

一、美国的房改和现代住房制度

1930年美国召开全国住房会议,决定实行房改,改革旧的住房商品化、市场化制度,推行现代住房制度,主要内容是,对占居民总数20%的高收入者供应商品房,对占居民总数62%的中等收入者供应含有一定住房福利的社会住宅,对占居民总数18%的低收入供应含有较多住房福利的廉租屋。世界住房界认为,这是一个认真汲取英国房改的经验教训、加以改进和合理化的住房分类供应制度。美国的制度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没有像英国那样让居民没有区别地享受同样的住房福利,而是将居民分为高、中、低三种不同收入者,在住房福利支持上,则采取不给、少给和多给的区别对待、分类供应。

(二)没有像英国那样开始时全盘摒弃商品化和市场化,而是一开始就实行住房福利与商品化相结合。即对高收入者实行住房商品化,中等收入者购买了带有一定福利的社会住宅后,可以自由买卖,进入商品化行列。

(三)由于社会上有大量充裕的、可供低收入者租用的住房。因而不建公房,而是让低收入者到市场上去租住政府规定房租以内的住房,低收入者拿出本户25%的收入付房租,其余部分由政府补贴。

(四)美国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富裕的中等收入阶层,其房价收入比在三至六倍之间。也就是说,已经具有购房能力(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们曾两次去美国考察,收集到的资料是,各城市的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分界线,是按占居民18%低收入者的高限反算出来的。当时中等收入者的户年均收入在24000美元至10万美元或12万美元之间。当年美元与人民币的比值为1:8.3,换算成人民币,约为20万元至100万元,在我国是当之无愧的高收入者。固然,1930年中等收入者的收入要低于八、九十年代,但买得起房的仍占多数) 。因此,美国只给中等收入者较少的住房福利,主要有:一是在建社会住宅时酌减税费和提供低息贷款;二是居民购房可以取得最长30年的低息住房抵押贷款(1930年后的较长时间里,美国能坚持推行低息贷款。二战以后,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贷款利息也逐步有所提高)。

(五)居民购房后,按每月归还的抵押贷款本息,相应地减收所得税。这里要说明两点。1.“二战”以后,由于居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绝大多数中等收入者即使政府不给优惠也买得起房。因此,各城市对建设社会住宅的税费和低息优惠已陆续消减。2.虽然有些专家认为社会住宅已经名存实亡,但美国官方迄今仍保留社会住宅这个名称,并保留购房长期抵押贷款和相应减收所得税两项优惠,其好处:一是可以保留政府在住房问题上为广大居民谋福利的美誉;二是有利于刺激中等收入者居民不断地换购更高档次住房的积极性。居民平均一生换购住房次数越多(注:美国居民平均一生换购住房次数在7次以上),市场越活,越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六)中等收入者购买社会住宅后可自由租售,即售后可进入商品行列。由于绝大多数中等收入者都具有购房能力,这一办法是合适的,不会引发住房问题。

(七)20世纪初,美国已是住房条件相对较好的国家,住房难的问题不像英国那样突出(当然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还是不小的),因而在何时推行现代住房制度,曾反复研究而一直未作决定。而在1929年爆发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当时研究认为,及时推行现代住房制度,不仅能较好、较快地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难问题。而且新制度能够把政府投入与调动居民住房消费结合起来,加快住房建设,带动相关产业,有利于加速从危机中复苏经济的步伐。这就是美国在1930年才推行现代住房制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八)美国政府认为,本国社会上存在的住房问题,主要是因低收入者住房难。只要把他们的问题解决好,全国的住房问题就解决了。办法是:将低收入者的比例定为18%,廉租屋所需补贴资金由中央政府拨付。由于美国政府经济实力强,在国会通过颁布新住房制度后,低收入者所需补贴资金都能如数及时下拨到位,因而成为在新制度颁布后迅即解决好住房问题的国家。

(九)二战以后,美国从其土地资源丰富的国情出发,普遍地推行大套型住宅。新建中等收入者住宅一般的套型多在150平方米以上,200平方米以上套型也占很大比重。特别是最近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许多城市大力修建郊区住宅。即在郊区先建一批连接公路主干道(多为高速公路)的乡间公路,然后沿着乡间公路每隔一二百米建一幢住宅。由于这些住宅占地宽阔,套型多在200平方米以上。美国搞大套型住宅出问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二战以前建设的可供廉租屋出租的中小套型住宅因逐步超过使用年限而陆续淘汰,二战后建的大套型住宅又不宜转作廉租屋,导致许多城市出现了廉租屋供不应求的问题。美国既要解决这个问题,又坚持不建廉租屋公房的政策,经反复研究采取了用较多的优惠政策,鼓励住房经营商建设中等套型住宅用于廉租屋的办法。

(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些城市的政府以居民收入提高为由,缩小了低收入者占居民总数的比重,也就是从原来的低收入群体中,挤出一部分人进入需要购房居住的中等收入者群体。这些被“挤出来”的居民,如果购买中等套型的住房还有能力承担。可惜的是,市面上出售的基本上是大套型住宅。他们买了大套型住宅,就成了还款有严重困难的“次贷”者。更因对“次贷”者逐年增多未及时引起重视和采取妥当对策,终于在本世纪初爆发了次贷危机,并成为爆发这次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的“导火线”。

世界住房界的专家评论,美国推行的住房分类供应制度,是一种既合理又有效的现代住房制度。但因其许多具体措施是从美国国情出发的,在学习汲取其经验时,必须与本国国情结合起来。例如,美国已形成一个相当富裕的中等收入者阶层,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就不要生搬硬套。又如,美国不建廉租屋公房的办法,是一种既可节省大量的建公房资金,又可省去大量管理公房人员和维护费用的好办法。可惜其先决条件是社会上拥有大量可供出租给低收入者的住房,这是很多国家都无法学习借鉴的。

二、我国学习借鉴美国房改经验的“成”与“误”

(一)23号文采用了新加坡的住房分类供应模式而没有采用美国的模式,这是最为成功之处。

(二)我国学习采用了美国购房长期抵押贷款的经验。遗憾的是,美国曾较长时期实行低息贷款,而我们则利息不低。顺便指出,日本是一个世界住房界认为住房福利稍差的国家。但直到今年,其购房抵押贷款的利息仅为3%。

上一篇:实用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城建局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