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注重人格培养

2024-04-28

教育应该注重人格培养(精选6篇)

篇1:教育应该注重人格培养

反方观点

攻辩环节(三辩)

1请问对方辩友,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依靠的更多的是知识还是人格?(只需回答,到底是知识还是人格?)

2请问对方辩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依靠的更多的是知识还是人格? 3请问对方辩友,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依靠的更多的是知识还是人格? 4请问对方辩友,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依靠的更多的是知识还是人格?

5请问对方辩友,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依靠的更多的是知识还是人格? 6综上所述,无论是个人生存、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类延续,依靠的更多的都是知识,难道如此还不能说明,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更加注重知识培训吗???

马加爵事件

反驳:我方观点认为,第一:马加爵事件属于个别事例,不能以偏概全

第二:在马加爵事件中,他冲动杀人只能说明是因为他的性格问题,并不关乎他是否接受了人格的教育

第三:马加爵是因为受到了其舍友的打击才做出这样恶举,换个意义说就是其舍友在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的当今世界下,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到知识培养的更深刻的意义,不能从知识培养中接受到人格培养,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在知识培养的过程中不带有人格培养,所以这只是他们自己的原因

第四:激情犯罪是行为人在精神上受到刺激或人身受到攻击、人格遭到侮辱后,处于难以抑制的兴奋冲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正常理智被削弱或丧失,表现为认识范围狭窄,自我控制能力削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马加爵是受到了刺激所以犯下罪行。

从他写的遗书来看,他很明显并不是没有接受人格教育的人,因为就算有当时悔过之疑,也正好可以说明他在接受知识教育多于人格教育的时候仍然是有人格的。

几千年来,就出了一个马加爵。

对于马家爵这等人,他们的知识积累的还不够,他们的知识积累的还很片面,没有充分了解法律知识,没有认识到法律的权威

马加爵等人悲剧的发生和他们自身是有很大关系的。所谓“有教无类”,教育并没有偏颇某一人。只能说他们接受的法律知识培训还不够多。如果对方辩友说马加爵事件并不仅仅是个例,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大学生在地铁上和公交上都没有让位之类的事,我们的反驳观点就是:在座各位应该都有过让位的经历吧。我方认为,没有让位的事件也都是个别事件,我们所见到的报导也有媒体炒作的嫌疑,媒体将这样一件小事放大。现在当今社会上,公交车让座已不再是人们觉得稀奇的事情了,大家都觉得这是应该做的,所以大家并没有看见哪个媒体去报导谁让座了而是去将谁没有让座这件事一再放大。

针对中国一些典型城市的犯罪分子的个人特征统计显示,犯罪分子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绝大多数犯罪分子只接受过初中以下教育。

刚才对方辩友陈辞滔滔,气势逼人.可我想说的是对方辩友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将个别情况片面地概述为一般情况.其他一些观点

1、正确的选择知识的过程就是塑造人格的过程,当人格偏离知识时,通常都是出在对知识的选择不当上。所以关键是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能否正确选择知识的问题,选择正确了,人格塑造就不会偏离。所以,应多注重知识培训,你才能明白孰是孰非。

3、没有自己头脑得理论理性化所支撑得人格是不稳定得,是脆弱得。知识会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4、人格再健全也掩饰不住知识的不足。不学无术的人终将被历史所淹没,而拥有知识的人才终会被社会发现、重用。之所以现在还不得志,只是因为他没有机遇。所以,应多注重知识培训。

5、人格本身在于个人思想品质的优秀、深入人心,而不在多。人格培养则在精、在深邃、在于潜移默化的入木三分,而并不在于多。而知识本身需要广泛、全面、即多;而知识培养在多、在广、在深、在全。花费更多专用的时间、精力、规模去培养人格是没有必要也没有效的。而注重知识教育多于人格教育则更有利人们对知识掌握的广泛牢固,为人的各方面发展奠基。

6、教育,顾名思义,教授知识,培育人才,先教而后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教育的定义有这样一句话“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因此,因多注重知识培训。

7、知识是人类一切优秀思想的结晶,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所以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就是在培养人的素质,“博闻强识,拮百家之长”,古语有云“知书而达理”“书读百卷而明是非”,人格的塑造需要知识培训。

8、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认识更清晰,离真理更近,同时加强自己控制自我、修养自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9、学校开展的思想道德培育课程里的观念难道不是知识么,难道对方辩友认为除了专业课以外其他的都不是知识么

10、“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不断的追寻无限的知识。

11、加强人格培训需要通过知识培训进行,需要知识积累的支撑,磨刀不误砍柴工,多进行知识培训有利于健全人格。

12、知识是人的精神食量,只有不断的积累知识,我们的思想才不会陈腐,我们的人格才能得到更好的完善。所以应更多的注重知识培训。

1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算是一些人格相对低下的人,在某些方面也是有优点的。我们通过对其进行知识培训,完善其知识和人格,他依然能为社会进步做出相应的贡献。

14、对于希特勒等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们能位居高位,必定是有其过人之处的。之所以做出了一些对人类有危害的事情,这是他个人的价值观问题,就算你对他进行再多的人格培训,他的价值观也会不去接受那些培训的。

15、天才不通过后天实践检验知识的积累,最终也只会停滞不前,被社会淘汰。

16、只有教育方不断的进行知识培训,我们自身不断的进行知识的积累,思想才不会陈腐,我们的人格才会得到更好的完善。

17、问:健全的人格一旦形成,人们就会养成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习惯。

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谁的人格是健全的。在坐的各位有几个人能说自己的人格是健全的呢 但是我们不是一样努力认真学习,来到了美丽的沈航呢?我们每个人的人格都不是健全的,但是你们做过什么危害社会的事情了吗?

我方的立场是:教育应注重知道,培训多于人格培训.第一

:从教育这个词汇上顾名思义,教授知识,培育人才,先教而后育,教授知识优先,知识包罗万象包括科学文化知识,还有人文素养知识,以及做人待人接物的种种知识,只有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为基础才有进一步人格培训.第二:

知识是造人格的基础,.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一切优秀思想的结晶.是人类是精神粮食,一个人的人格素养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可以提高个人的素养,从而造一个健全的人格,没有丰富的知识.要想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岂不成了无米之炊了吗, 【知识是基础,不能在人格培养的时候忽视知识】

我们在知识的教育中,就已包含着对人格的培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闻强识,撷百家之长,陶冶情操,方的人格之正果形成,正如古人云:知书而达理“书读百卷而是非.第三:

知识的进步也推动着你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是知识的功劳.知识为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条件

今天对方辩友所犯的错误就是在于以支流代替主流,我方并不否认人格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要看清楚,培训是教育的首要目的.而培训人格只是做为一种辅助而以,历史,现实和理性都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注重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有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人格才能更加完善.曾经有多少人,当机会看着自己的眼睛微笑走来时,却没有够份量的专业知识,可以用途而不得无奈放弃.【用在对方在强调大公司招人都很注重人格来反驳】

1、一再说人格教育重要性,忽视“多”。

2、认为人格能推动知识的合理利用,忽视知识是人格的基础。

3、就我们提出“多不代表重要”,对方可能会反驳:正因为人格培养更重要,所以我们才要多培养啊!答:非也。人格本身在于个人思想品质的优秀、深入人心,而不在多。人格培养则在精、在深邃、在于潜移默化的入木三分,而并不在于多。而知识本身需要广泛、全面、即多;而知识培养在多、在广、在深、在全。花费更多专用的时间、精力、规模去培养人格是没有必要也没有效的。而注重知识教育多于人格教育则更有利人们对知识掌握的广泛牢固,为人的各方面发展奠基。

1、从“多”切入辩题: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本论题“教育应注重知识培养多于人格培养”,重在一个“多”字。对方辩友通篇论证哪一个更重要,从未论证过哪一个在教育应更“多”!显然,“多”与“重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多”强调在教育中,对于受教育者应在知识培养方面付诸更多的精力、时间、规模。而人格培养更在于“精”,在于潜移默化的入木三分,而并非“多”。说“活到老学到老”,受教育者更需要系统、全面、广泛地接受知识培养,进行对于知识的长期积累,来打造自己迈向社会的基石。

2、从“知识培养”、“人格培养”的含义入手:我们都知道传授和培养都是一个过程,这一个过程都需要知识来支撑。对方辩友口口声说教育应注重人格培养多于知识传授,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你的人格谈何塑造,又以什么为基础来培养?

我们知道,知识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是人类一切优秀思想的结晶,是人类的精神粮食。而人格则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与个人的道德品质。可见,一个人的人格素养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可以提高个人的素养,从而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没有丰富的知识.要想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岂不成了无米之炊了吗?

3、从知识培养作用来说: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就已包含着对人格的培养。我们畅游史海,领略伟人风范,促进了我们人格的完善;我们攀登科学之峰,折服于科学家伟大的品德,培养我们向上的人格。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撷百家之长,陶冶情操,方有人格之正果形成。

4、从二者重要性来说:我方坚持教育应注重知识培养多于人格培养,并不意味着人格教育不重要,可以说二者在教育中都非常重要,是必须并行的两种教育内容,受教育者也必须接受二者同行的教育,才能健康成长。否则只能是一个有才无德或有德无才的缺憾之人,对社会无益,甚至成为社会蛀虫。但重要性等同并不意味着二者在教育中所占比重等同.总结:

一、人格再健全也掩饰不住知识的不足。不学无术的人终将被历史所淹没,而拥有知识的人才终会被社会发现、重用。

二、知识是人类一切优秀思想的结晶,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所以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就是在培养人的素质。正所谓,“书读百卷而明是非。”

三、人格培训在于精,在深邃,在于潜移默化的入木三分,在于个人消化,吸收和领悟,并不在于多。知识培训本身则需要广泛全面系统的学习,所以教育需要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知识培训上,从而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个人例子:

1、【.比尔盖茨没有丰富的知识,他能造全球最大的电脑公司微软吗?】

2、【李嘉诚没有丰富的知识,他能在美国打出一片天地吗? 】

3、【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能造人格“,知识是造人格的基础。】

4、对于希特勒等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们能位居高位,必定是有其过人之处的。之所以做出了一些对人类有危害的事情,这是他个人的价值观问题,就算你对他进行再多的人格培训,他的价值观也会不去接受那些培训的。

较泛的例子:

{蒸气机的发明,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计算机的发明人类又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

平时例子: 1:【曾经有多少人,当机会看着自己的眼睛微笑走来时,却没有够份量的专业知识,可以用途而不得无奈放弃.】

必杀:

1、我相信在座各位没有谁是不想考上大学的吧,那又有谁可以说现在的大学是注重人格培养多于知识培养的呢?

2、现在我们接受的教育正是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我相信在座没有谁会说自己的人格是不健全的吧。(如果他们举马加爵的例子我们就说,如果他们也处于马加爵那种情况下,他们是否会杀人。若是他们回答不会,就问他们是不是接受知识教育多于人格教育,他们肯定回答说是,然后我们就说,那不就正好证明了我方观点吗,对方辩友既是接受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的人,在那样的时候也不会做出那样的事情,不就可以证明在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的基础下我们的人格也并没有缺失吗?)对方辩友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中国十几亿人口能有几个马加爵,同样道理,难道你能因为个别党员的贪污腐败,而否定我们这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吗?

对方提到马家爵、刘海洋等问题,主要是由于心理扭曲造成,难道不是更应该对他们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吗?

3古人云:知书而达理”书读百卷而是非。

3、我倒想问对方辩友,你现在在这 辩论?还是用你所掌握的知识来辩论,到底用的是你的人格来和我辩论?请你们睁大眼睛看看,现实社会中有哪一所学校专门以培训人格为主,教授知识为辅的?

(用于反驳对方观点,重点用这种方式)

攻辩环节(二辩)

1、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请问对方辩友是如何接受人格培训的?

2、从出生到现在,请问对方辩友您接受过什么样的人格培训呢?又接受过什么样的知识培训呢?

3、请问对方辩友,您认为“言传身教”和“培训”有什么异同?

4、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所学者皆成性格。请问对方辩友怎么理解?

人格的定义:

关于心理学中人格的定义,比较流行的是: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① 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类似于我们平常说的个性。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

篇2:教育应该注重人格培养

谢谢主席:

大家好,在讨论辩题之前,我们先来理清一个概念:那就是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培养人格和传授知识同样重要,二者并不矛盾,且不可缺少。

所以,如果今天两方,老用【没有知识,就怎样】、【没有人格,就怎样】或【知识是人格的基础】、【人格是知识的基础】这种全有全无或孰先孰后的方式,来争论更应该注重人格培养还是知识传授,都是没有意义的。

如此一来,既然两者都重要,都不可少,那该怎么比较今天的辩题才有意义呢?我方认为重点,应该放在【我们现在最缺乏、最需要的是什么】。

譬如说,维生素A和维生素C,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养分,两者都很重要,但对一个患有夜盲症的人来说,维生素A就显然比C更重要;相反的,如果你患的是败血症,则维生素C,就比A重要。

那回到辩题,人格应该是指人的道德修养、尊严、骨气、人生态度、责任感、自律性、处世智慧和社会适应性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情、态来表现的为人的品味和格调。知识则指一种学术文化的,是对事物的认知。我方认为高等教育更应该注重人格培养,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由于缺少对人格的引导、培养、扶正,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低素质甚至犯罪现象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马家爵案,复旦大学投毒案、药家鑫案、上海大学生抢银行事件、安徽医学专业制毒贩毒等案件层出不穷。学生因心理尚未稳定,初涉社会,恐惧、不适应、害怕拒绝和失败等的矛盾心理而产生的人格扭曲和缺失,成为了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而培养、扶正学生的人格从而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正是高等教育的职责所在。

其次,社会更需要的是一群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优秀品质的知识分子。通过对近几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分析,其工作时的专业对口率仅占到了28.1%,作为受过高等教的人群,他们具有建设社会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社会风气和社会责任感起到了榜样作用。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被教育者人格的完善,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大学的责任在于造就一群具有优秀品质的知识分子,而非向社会输送一批市侩。大学是什么?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继而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教育机

构和学术组织。

大学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所在,在这里,师生享有可以充分追求真

理、激发思想、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自由和空间;在这里,大学以其天

然的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教人以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

负责;在这里,大学以理想主义的崇真、向善、求美、务实,教人并引导

篇3:教育应该注重人格培养

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 也很复杂, 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视的应是社会影响、人际交往及课外生活的内容。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 各种观念混杂、碰撞, 一些不良思潮和矛盾对在校青少年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现代多元的社会思潮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 辨别能力相对较差, 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较强, 很容易受到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 使一些已开始形成自己主见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格上的缺陷。比如, 劳动观念淡薄, 劳动习惯差;把自己看得过重, 在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只以自我为中心, 有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有些学生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 对人无感激之心, 做事不尽力, 甚至漠不关心;对公共财物甚至自己的财物不知珍惜, 不去注意克制自己言行等等。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 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 加上中学生的独立能力较差, 就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学生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 造成了人格的扭曲, 那么在还没有走出校门之时, 就已可能为以后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埋下了祸根。试举几例:

浙江金华一高中学生因为考试不如意, 不堪忍受母亲的屡次念叨, 竟失去理智, 对亲生母亲举起了榔头。

清华大学研究生刘海洋, 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竟以动物园里的狗熊为实验对象, 举起了装满浓硫酸的瓶子。

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 就为了一点儿琐事与同学发生口角后耿耿于怀, 丧心病狂地对同学举起了屠刀。

……

再来静观我们身边, 学生在校厌学、逃学, 走上社会游手好闲、为害一方,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也对我们当前的教育提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怎样教育、培养学生, 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已成了当务之急。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而初中阶段, 更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 他们的身心将迅速发生变化, 向成人化方向发展, 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 他们所经历的心理冲突、矛盾和困扰, 比其他年龄段的个体更为特殊, 体验也更为强烈。所以, 学校、家庭和社会如何在这一时期使他们健康发展, 尤为关键。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健全人格,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 学坏一日有余”,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如果不是孟母三迁, 就不可能造就大思想家孟子。在这些方面, 教师要特别对学生加以关注和进行正确引导, 应注重人格素质教育中的针对性及可行性, 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及个体特点, 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 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

一、注意自身形象, 言传身教结合

教师需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讲清各种做人的道理, 但更需要教师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身教重于言传, 中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 如果他们对教师的德行、品性、能力不再信任, 教师说得再多也是白费。教师能否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感染学生, 在人格教育中非常重要。“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具有榜样的作用, 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

二、平易近人, 情理结合

平等对待学生, 放下身架, 多与学生接触和沟通, 甚至与学生打成一片, 了解学生的人格动机 (主要是一些兴趣爱好) , 这对于教师达到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健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平时要与学生交交朋友、谈谈心,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认同以后再加以行为上的指引,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因势利导, 让学生知晓做人的基本道理, 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不断积累加强自己的人格素质。

三、多层次教育的结合

人格素质的教育和形成单靠学校、教师的教育管理是不够的, 必须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学校、家庭、社区) 形成合力, 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 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 及时教育。

四、关心爱护、严格管理相结合

学校的领导、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规律, 对学生进行人格素质的教育。要关心爱护学生, 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以亲善和体贴的态度,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既了解其困难, 又分担其情感上的痛苦, 在同理心的基础上, 有效地辅导和教育学生。但在此过程中, 必要的规范其行为的方式方法必不可少。我们一直强调对学生要有爱心, 不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但如果缺乏必要的惩罚和约束, 对学生的教育也是不完善的。严格管理并形成一个严格的约束机制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 但同时也与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有关。严要严得合理, 严得适度, 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而不只是表面的认同。严而有度, 再加上和善, 取得的效果才会好。

总之, 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素质教育, 并不是贬低甚至否定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两大职能, 但“教书”的目的仍在于“育人”, 任何优秀教师都无法使所有学生在学科学习上获得同样优异的成绩, 但每个学生都可在适当的教育条件下发展其完整的人格, 人格培养是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的目标。人格素质教育强调要使学生自觉表现出一定文化水准上的道德修养, 学生在此基础上才会成才, 才有可能对社会作出贡献。

摘要:学生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很重要的一面是看他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程度的高低, 但其实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形成了健全的人格。当今复杂的社会, 对在校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很容易使其迷失方向。因此, 学校和教师就更应注重对学生加强人格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培养学生成人并成才。

关键词:学校教育,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主编,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7月

篇4:教育应该注重人格培养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319-01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成长;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导致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从小学开始,学校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心理品质训练;增强调控自我能力,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一名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首先得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只有密切接触和深入了解学生,才有可能当好心理辅导员。心理健康老师不但要有愉快的心情、高尚的意志品质、聪明的头脑和敏捷的行为反应、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还得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爱心:热爱学生,喜欢学生;

热情:以真挚的情感温暖、感染学生;

耐心:能心平气和的倾听,学会对狂躁者说悄悄话;

宽容:理解和接纳各种心理状态和行为;

乐观:对人生和人性持积极态度,相信一切会变好;

幽默:能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一面,化解紧张和尴尬;

负责:有责任感,尊重和保护学生利益(包括个人隐私);

敏锐:认知敏感性强,要及时捕捉、分析、处理。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其中以后天的影响较大。

家庭因素方面,育儿方式与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较大。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合理。过高的期望会让孩子时常感到压抑;而过低的期望,则让孩子不自信、无动力。父母关系也会影响到孩子,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就会自卑、胆怯、无安全感、甚至有暴力倾向;家庭和睦,父母有爱心,尊老爱幼,孩子也会效仿。所以,父母的示范作用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学校教育因素。沉重的学习负担也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健康发展,孩子们被动的接受课业安排,缺少发自内心去探索发现的氛围,导致学生缺少了童年的乐趣。

个体心理因素因人而异。虽说生理遗传和亲源关系无法改变,但师源性和学源性却受国家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态度和教学过程等影响较大。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以上心理发展的不利因素教育者应主动迎接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面向所有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关注个别学生加强心理咨询;重视严重异常学生加强心理治疗。教育途径主要采取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等。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互动,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应突出“动”字,即活动性和互动性,杜绝单纯的说理教育。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正确认知自己的年龄特征及心理活动规律,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与自我保护的技巧。

1、游戏 用活动的形式去感觉、感知、感悟。如撕纸游戏,在条件不充足的情况下,每人撕出形态各异的纸张,说明要正确表达和倾听。在传话游戏中,使学生明白谣言会引起人的愤怒、仇恨、有时甚至会杀人。在打工父母的情景剧表演中,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每一阶段可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游戏和活动来辅导教育孩子。

2、开辟心理释放通道 如悄悄话信箱、心理热线电话、心理咨询室、情绪发泄室、办校园心理刊物、心理板报专栏、开通校园网等。鼓励学生寻找正确途径解决自己的心理疑惑。

3、开展心理健康训练活动 如“心理检测”“心理游戏”“心理剧”。还可以组建心理成长小组,如留守儿童小组、单亲家庭小组、学习互帮小组、自控能力训练小组等,让学生找到倾诉的对象和氛围。

4、人际关系教育 人际交往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在教学《友谊地久天长》时,我设计了“优点轰炸”的情节:选出一名调皮的学生站在中央,其他人围成一圈,逐一真诚的与中间同学对视,并诚挚的说出他的优点。结果,这位同学被感动的热泪滚滚,自己还有那么多优点,他恭恭敬敬的向大家敬礼。从此,调皮的他成了严以律己、热心助人的好学生。在《感恩父母》教育时,我让孩子们带来一张妈妈十年前的照片,观察妈妈有什么变化、回忆你生病时父母是怎么做的、摸摸自己的手,回想父母的手,说说有什么不同,想想今晚回家,对爸妈说什么,体会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学会感恩。在《师生关系的发展》教学中,我为每一名同学写了热情洋溢的书信,表达对他们的肯定、关爱和鼓励,结果,我收获了一堆真诚、善良和友谊。

篇5:教育应该注重人格培养

最近拜读了刘再复和刘剑梅父女两写的《教育论语》一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感觉受益匪浅,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父女两对教育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刘剑梅认为“教书就是只管传授知识、讲解经典;教人则必须培育学生具有完整的现代人格”;刘再复也认为“教育的本质应当培育高生命质量的现代人格,或者说具有全面优秀人性的完整的现代人格”。教育更应注重人格的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人格教育应该重于知识教育,如果不注意人格的培养,有一天我们可能就会发现,我们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学生,甚至是大学生、研究生,竟然是人格不健全的人。而人格不健全的人是什么可怕的事都有可能干出来的,就像以前的马加爵、刘海洋事件。人格是人的基本,没有了人格,再多的教育也白费,拥有再多的知识又有何用。人格教育非常重要,可以纠正学生不良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按照良性的正常轨道生活、成长。在青少年期间,人格教育极为重要,如果不注重人格教育和培养,将有可能使其一生埋下危险的隐患。学生到学校学习,在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健全的人格。所以,学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人格的熔炉。人格教育的成果,直接决定了人们是用知识创造美还是制造恶,人格的完善与否,影响了个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是走向文明还是走向毁灭。蔡元培先生也曾说教育乃养成国民人格之事业,一个国家拥有健全人格的国民,是什么风雨也吹不垮的,甚至还能为全人类谋幸福。相反,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品质恶劣就会给周边的人和民族带去灾难,日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知识对于人格健全的人,就犹如锦上添花,美不胜收;知识对于人格不健全的人,犹如强盗手持火把,徒增危害而已!健全的人格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积累,促进人格和知识的良性循环。一个心地纯真,用心一致的人,学习起来就自然事半功倍。试想,一个心思混乱,思想恶劣的人又怎么会有学习的心境和动力呢?健全人格一旦形成,人们就会养成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习惯。

篇6: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的性别教育

“现在校园里穿裙子的女生越来越少了。”近日,记者采访一些老师和家长发现,目前“中性化的孩子越来越多”,常常让他们感到不知所措。“每到周末,女儿换下规矩的校服,总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既酷又帅。”“儿子竟然喜欢各种小饰品,是不是有心理问题?”在10月14日于中山大学举办的“性别系列讲座”中专家表示:“中性化”是一种社会趋势,家长不必过于担忧,但为了预防过度的中性化,应该从小注意性别教育。

少儿“中性化”,女孩像“超人”,惹师长担心

今年读小学五年级的珍珍被班级同学誉为“超人类”。因为玲玲不但每次考试必得第一名,而且常常把第二名的同学落下很多分,各科成绩都很优秀,篮球、排球活动也总是少不了她的身影……总之,同学们觉得珍珍的能力特别强。除了成绩好之外,珍珍的“假小子”打扮也使得她更加引人注目。上学以来,珍珍从没留过长发,而且穿衣打扮也不讲究,球鞋、T恤衫和运动裤是珍珍的典型行头。

在班里,珍珍是班长,关心同学也是没得说,非常热情大方。班主任史老师十分欣赏珍珍,但她也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疑惑:“现在学校里出类拔萃的多是女孩子,而且很多出色的女生都有类似的‘中性化’倾向,不知道对孩子们今后的发展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

男孩爱时装

在白云区某小学读三年级的男孩子林正文是班里的学习委员,一向斯斯文文,聪明又有礼貌。然而正文的妈妈却有点担心儿子:儿子放学后最喜欢看的书竟然是妈妈的时尚杂志!儿子对于杂志里的各种化妆品、时装都很有兴趣,每天上学也要在自己的柜子里好好挑挑衣服,搭配着穿。每天早上上学前,正文总要在镜子前反复照几次才能走出家门,“这不是女孩子喜欢做的事吗?”正文妈妈对记者说:“儿子会不会是有什么心理问题啊?”

记者采访发现,现在“中性化”的孩子越来越多。留长发、扎蝴蝶结、穿长裙的淑女形象被评价为“老土”。很多女孩子性格直爽开朗,喜欢宽大的运动装、牛仔裤,甚至钟情拳脚功夫,假期常常相约去学跆拳道。而一些男孩子却性格细腻敏感,被女生欺负得只能掉眼泪也并非罕见。家长们对此感到万分困惑,于是开始求助老师、心理学专家,甚至怀疑孩子是否是同性恋。然而在孩子们看来,“这有什么不好呢?”

专家解析

1.适度“中性化”是两性发展趋势

“孩子的‘中性化’现象并非偶然,它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社会心理根源。”资深心理咨询师梁红认为,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潮流、家庭中父母一方角色缺失、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待和成熟社会男女两性角色的发展趋势等。孩子表现出适度的“中性特征”并无大碍,家长和老师不必过于忧虑。

2.孩子追潮流不必过虑

专家认为,潮流和时尚常常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难以抗拒。“对孩子们来说,追赶潮流是‘合群’的需要。”孩子喜欢看电视,喜欢追星,当下不少明星也是这样的“中性化”,因此女孩子普遍认为中性化很有型,男孩子就流行扮成“花样美男”,于是校园里这样的孩子就出现了。“有些孩子喜欢中性着装其实只是单纯追逐流行,外表中性与内心中性是两回事。”专家建议家长,对喜欢穿中性服装的孩子不需要紧张,也不要对之责骂,以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在改变观念的同时对孩子稍加引导即可。

3.独生子女承担“双重角色”是诱因

统计表明,目前独生子女群体的“中性化”现象要普遍重于非独生子女。专家认为,这是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承担的“双重角色”决定的。“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对儿女的性别角色期待不会混乱。然而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就期望子女既具有男性的果决、独立、坚强,又具备女性的体贴、温柔、细腻,也许家长自己没有意识到,但孩子会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和期待。这种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了‘中性’孩子。”

4.适度中性性格利于发展

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心理学研究者戚元丽博士认为,“中性化”是成熟社会中男女两性角色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体力劳动减少、女性生育机会减少而从事的社会化工作越来越多,如今男女两性的性格特征也在悄然变化。很多女性除了传统的.女性性格特征外,还表现出独立、果敢、爱冒险、有竞争精神;而男性远离了战争等竞技性强活动,性格中也增添了很多平和、细腻。这些都会深刻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专家认为,适度的“中性化”并非有害无利。“兼有男性和女性特征优势的人比较独立、灵活,易被社会接纳,生存能力更强,更有利于人际交往。例如中性化的女性兼具男性的独立果敢,在求职、个人发展上更具有优势。因此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注意“性别教育”预防“中性化”过度加强性别教育

专家同时提醒家长:中性化并非没有“边界”,因为男女两性有其基本的社会角色内涵,即男性不可娇弱、不独立,女性不可过于强悍、失之温柔。一旦“中性化”发展过了界乃至酿成行为偏差,将不利于青少年成人后就业、择偶。因此为了预防孩子的“性别错位”,从幼儿时期开始家长和老师就要注意进行“性别教育”。

“加强孩子的性别教育并不是将性别模式化,让女孩穿红戴绿,说话细声细语,走路碎步摇曳,也不是要男孩像梁山好汉武松一样,勇猛高大。而是要培养女孩细致、温柔,培养男孩勇敢、刚毅的性格。”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最为关键。家长要注意以下要点:

承认、赞赏孩子性别

性别认同是孩子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只有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满意,才会对同性的性别特征抱有好感,并希望拥有这些性别特征。如果家长由于孩子的性别没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把孩子搞混来培养,就会让孩子厌恶自己本身的性别而发生性别错位。

树立正确的性别榜样

孩子的行为往往源于观察生活中得到的知识和启示,因此父母是孩子在性别角色中最重要的指导和榜样。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本身的性别行为,并且要帮助孩子选择身边的伙伴。

世界各国怎样进行“低龄性别教育”?

美国:男女有别从厕所开始

美国的父母对低龄儿童的性别差异非常看重,年轻的妈妈们会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用品、女用品,有时因为颜色花样的缘故,她们还会不放心地向营业员询问,生怕搞错了。美国众多的托幼机构里,幼儿的厕所也是分男女的。幼儿到园的第一天,第一课便是认识厕所。幼儿上厕所时老师就会提醒他别走错了。在一个扎着小辫子女孩座厕姿势的图案和一个男孩座厕姿势的图案的标志下,幼儿们分门进出。厕所里的设施完全按正规男女厕所设计,只不过是小尺寸的而已。不仅如此,为了更便于幼儿识别,有的女厕所的墙、瓷砖还用粉红色,男厕所则用浅灰色。

日本:日常中渗透性别教育

日本幼师认为,抓住日常生活的时机,可以让幼儿适当地理解男女的不同,学会尊重对方的身体,获得充实感和安定感,对孩子健康性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日本的托儿所,孩子从1岁半开始就进行使用便器的训练。在如厕后清洁身体的时候,老师会悉心地教孩子们手纸的使用方法、擦屁股的方法、内衣的清洁等。比如,女孩子擦屁股必须从前往后擦,而决不能弄反了。

新加坡:反复强化性别意识

上一篇:墨家下一篇:八年级戊戌变法说课稿[教案][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