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2024-06-26

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精选6篇)

篇1: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御鑫造园http:///

乡村体验旅游的定义

美国的威廉.L.史密斯博士在2005年提出体验旅游(Experientialtourism)的概念,他认为体验旅游是全球旅游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体验旅游与大众消费和体验经济的发展是相联系的,体验旅游是旅游业最重要的变化等观念。

国内学者对乡村体验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占.随着体闲的需求及其形式的不断变化,城市居民的旅游形态明显向滞留型、体验型和家庭中心型方面转变,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保护环境的问题。而农业开始从单纯的生产型方式向生产加销售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式转变。

这些转变,为旅游和农业的相互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口益促进乡村旅游体验和乡村旅游结合在一起,形成乡村体验旅游。乡村体验是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并定义:乡村体验旅游是以乡村地区的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乡村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乡村特有的人文景观为场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体闲、习作、购物、度假,以创造游客美好回忆为核心需求的,提供满足旅游者食、住、行、购、娱、游等感官和情感需求的“剧情”,并参与传统和新型农业技术实践活动的乡村体验旅游形式。

综上所述,乡村体验旅游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地点发生在乡间;借助的是乡村广泛的资源,而不仅仅是田园风光的美丽,其中民族文化遗存、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等无形的资源是体验旅游的重要内容;全程旅游体验发生在某个乡村地域场所的所有生产和生活的真实过程。乡村体验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关系是一种被包含关系,特点都是以乡土本真风光为核心,充分利用城乡差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

御鑫造园http:///

乡村体验旅游与乡村观光旅游的区别乡村体验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而是通过进行体验融入到乡村生活中。她将乡村体验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空间,旅游者以较长的时间充分参与乡村真实的生产和生活,进行心灵体验,体会城乡差异和乡村文化,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的旅游过程。

乡村体验旅游的功能主要有娱乐教育、审美、逃避现实等。具体表现在体闲、观光、度假、科学、教育、购物等多种活动中。乡村体验旅游不仅有观光游览项目,更包含了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甚至无为等功能。与传统的乡村观光旅游相比,乡村体验旅游具有不同的特色,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在我国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的。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

发展规模 中国现代的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首先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展开,目前正处于成长期阶段。但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十分强烈,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如雨后春笋,在中华大地大量涌现。根据国家旅游局最新测算,我国乡村旅游每年接待的游客量己经超过三亿人次,直接旅游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截止到2007 年,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景点己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形态。每年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把乡村旅游作为目的地的人数比例约占总人数的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己经成为旅游业新的亮点。其中,贵州、江西等省份开展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己经使近百万人摆脱了贫困。发展初期的乡村旅游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口或节假口到附近的目标市

御鑫造园http:///

场旅行,以一口游为主,通常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自驾车出游,自主性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乡村旅游逐步进入到自觉阶段。

空间布局①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有都市郊区型、景郊型、老少边穷型、特色村寨型和交通中心型。都市郊区型:这类旅游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最普遍、最成熟、最具市场潜力的一类。从目前的运作情况来看,这种旅游依托大、中城市,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定位是都市居民提供体闲游憩的“后花园”,借助于与现代化城市截然迥异的田园风光、村落景观以及采摘、捕钓、品尝等活动,吸引都市居民去度假、体憩,给市民提供短暂的体闲、度假旅游产品。但开发中人工雕琢的痕迹较多。

如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推出的“城湾人家”、“沙龙湾”、“梅港渔村”等一批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景区。景郊型: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里,观光旅游可以向周围的乡村扩散,形成景区周缘的乡村旅游。这种景区周缘的乡村旅游是风景区观光旅游的伴生产物,是旅游者在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派生游赏。

这类旅游依托某一风景名胜区,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开发中较多地保存着乡村的原生状态。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处于乡村的包围中,这里也多是我国乡村旅游开展较早的地区。例如江苏的周庄、同里、鸟镇等以江南的小镇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水乡生活方式。老少边穷型:国家为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这些地区开发旅游的优惠政策,由旅游部门结合本地区的乡土特色,指导当地居民开展乡村旅游。

这些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多数尚未开发,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些地区大多为山区,既缺少发展第一、二产业常规经济的基本条件,又不具备交通区位的优势。而且,大多

御鑫造园http:///

没有受到工业文明辐射到或感受极微弱。正因如此,这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近乎原生态而秀丽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浓郁的乡土风俗。如广西桂林的阳朔渔村等。

特色村寨型:乡村地区的特色村寨是不同地域乡村建设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历史凝固和宝贵遗迹。游客在与城市风格截然不同的乡野田园风光中,观看到极富风格的特色建筑和独特的房屋构造,也了解到当地富有特色的民风习俗。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轨迹表明,特色村寨的旅游产品己经不局限于独特的建筑群,蕴涵在特色村寨中的特色生活民俗逐渐被重视开发。如位于浙江省给云县的河阳村,在开发丰富的古祠堂、寺庵、牌坊、石桥等古文化遗存的同时,逐渐渗透浓厚的宗法文化与特色的耕读文化于旅游经历中。

交通中心型:乡村旅游既不依托城市,也不依托景区,而是依托连接两个或多个城市或景区的便利交通,利用自己交通中心的地位,设计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如浙江省永定县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景区的开发,正是利用自己处在福建厦、江西瑞金和广东梅州三城市中心地的区位优势。

御鑫造园http:///

篇2: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目前滕头村水系的价值远远超过生态休闲旅游策划设施开发,它一方面是滕头村得以发展的依托,从十多年前的“全球生态500强”到近期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殊荣的取得,无疑都与滕头河流水网构成的良好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具有持续改善生态、更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战略意义,文化是滕头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滕头精神的基本凝聚要素。滕头应重复梳理过去的发展历程以及所获得荣誉,构建滕头精神内核的“大文化”、“大生态”,生态有三个,一个叫自然生态,一个叫文化生态,还有一个叫经济生态,所谓生态是生命的状态。现在滕头注重了自然生态,没有很好的注重文化生态,同时滕头提出了精神生态没有落实到位,同时滕头生态要在文化上展示滕头作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乡村发展的先进典型,应有领先技术,领先理念,领先原理,领先布局。

滕头旅游开发对过去历史要追溯,对当代新中国建设要补充,每一历史阶段要有它的存在价值,要有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滕头精神内核,滕头应该打造成为“中国的一个标杆”、“世界的一个标杆”,应设计体验传统农村文化、参观现代农村文化、探讨未来农村文化的系统化项目,打造一个“历史的村庄”、“现代的村庄”、“未来的村庄”组成的跨越时空的一个农村系列。让游客满足旅游游览功能同时,丰富文化,把整个滕头建设成为学习新时期“农村生产生活模式”、“产业发展模式”、“生态建筑技术模式”、“生物生态多样化开发模式”的先进典型。

篇3: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1 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文化关系

一项由联合国旅游组织旅游专家委员会发布的《世界旅游景气报告》显示, 全球范围内大约有3%的国际游客是乡村旅游者, 乡村旅游以年均6%的速度攀升, 高于旅游市场总体4%的发展速度。世界旅游组织对其定义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文化为产品核心的旅游。构成乡村旅游最核心的三部分是自然、人和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进步, 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城市与乡村的和谐。

乡村旅游属于文化含量高、体验性强的小流量产品。产品的核心是文化与人民, 精髓是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的“绿色度假”。在国际上, 乡村旅游位于金字塔的上层, 面向社会的中间阶层和上层, 面向对乡村的价值与文化极有兴趣的群体。

我国的历史文化之根在农村, 农村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了我国乡村发展的悠久历史。通过发展乡村旅游, 挖掘、整理乡村文化遗存, 理顺乡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 是积极保护乡村文化, 实现文化长远利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当地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从而从保护整个乡村文化空间的高度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 通过旅游者的亲身感受和体验, 可以拓宽乡村优秀文化对外传播的领域和渠道, 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 增强优良文化的实力和渗透作用。

2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文化缺失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 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 乡村原有的属性和历史记忆正在逐渐消逝, 纯朴、富有人情味的文化因子正在逐渐被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所侵蚀, 优秀的民间文化, 特别是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

2.1 乡村文化资源受到破坏

目前, 部分乡村旅游地未能充分认识到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性。在乡村旅游开发中, 旅游开发者逢山开路, 砍掉村头的风水树、风水林, 填掉天然的风水池塘, 改掉天然的河道, 搬走界碑, 撤掉千百年历史的栈道、祠堂和庙宇, 而代之以钢筋混凝土的桥梁, 宽阔平坦的水泥、柏油马路, 高大的殿宇楼台, 现代化的宾馆、厕所。旅游地农民在旅游致富后, 大量拆除原来的老式传统民居, 修建颇具现代气息的水泥洋房, 旅游地人文环境的原生态、完整性、协调性遭到破坏。反映出村民对乡村文化自信的不足和价值认识上的迟滞。

2.2 乡村文化出现商业化倾向

为了乡村旅游业发展, 旅游地为了满足旅游者猎奇的心理, 急功近利甚至一味迎合游客, 把一些乡村文化特色的东西任意移植仿照, 使乡村文化失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底蕴, 舞台化明显。由于商业活动, 使得乡村文化失去了本来的乡土气息, 淳朴的民俗被歪曲, 有些甚至为了迎合游客的低级庸俗心理, 开发一些落后文化, 导致乡村文化庸俗化。乡村旅游地出现了不少迎合旅游者而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乡村服饰、乡村歌舞。传统庆典等活动不按特定环境安排, 使之失去了乡村传统文化原始情趣与风韵。

2.3 乡村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

相较于外来旅游者文化, 乡村旅游地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随着交通的改善, 地理的封闭性被打破, 乡村旅游地文化的独特性也必然受到冲击, 这使得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削弱, 某些对外界人来说具有吸引力的成分会减少, 无疑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损失。

3 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 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 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 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 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 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 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

3.1 制定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更多追求一种休闲情趣, 他们大多有较丰富的旅游经验, 追求是原汁原味的乡村韵味, 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 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 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 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在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的本色, 强化经营特色和差异性, 突出乡村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 强调闲情和野趣。

3.2 积极引导社区民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社区展开的活动, 乡村社区作为乡村旅游活动的重要依托地, 村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关系到乡村旅游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关系到旅游活动真实性的实现, 更关系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未来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 首先要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 充分认识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旅游发展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和民俗习惯, 将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 使旅游发展能获得当地居民认同与支持, 并积极地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

3.3 深入挖掘旅游地特色乡村文化资源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 要切实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载体表象下蕴含的深层内涵, 提升乡村旅游地的传统人文气息, 如反映人与自然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 反映数千年传统文化、宗教理念、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 或是有着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 尽可能再现历史文化氛围和场景, 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从这些特有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表象和深层底蕴中, 将传统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 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富于观念和情感沟通, 并具有乡村环境特色的产品, 彰显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3.4 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

篇4: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中国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旅游活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多种多样,而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重中之重。养生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能使某地区的发展得到一个飞跃的提升。本文以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为例,依托其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瑶族文化底蕴,还有独一无二的瑶医传承,开创一条整合集体村庄资源,具有浓郁地域性特征,观光,养生为一体的新型旅游路线。

二、乡村旅游的含义及其实施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含义

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二)乡村旅游的实施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2、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

4、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

5、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6、发展乡村旅游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建议

任何行业的健康发展,都要从管理上先下功夫。因此,我国乡村旅游文化资源要想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

(一)特:特色。特色是旅游之魂,没有特色的旅游是不可能产生吸咐能力的。在我国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方向有民俗型、传统农业类、古村古镇类、休闲娱乐类、名胜类、红色类、现代新村类、生态环境类、园林类、康体疗养类、自我发展类等,每一种发展模式都有不一样的特色,这些发展模式在全国都能找到例子。具体来讲就是要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以现有旅游景区为依托,根据资源特色和自身优势,打造生态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体验型、农事参与型、花果观赏型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景区。按照“一村一品、一型一策”的工作方针,编制中心村、聚居点规划,为每个村量身打造规划方案,串点成线、穿线成片,做到彰显特色、错位竞争、差异发展。整合提升现有乡村旅游文化资源资源,培育发展具有观光、采摘、品尝、参观、考察、科普、教育等功能的特色乡村旅游文化资源。

(二)文:文化。文化是特色之基,是指一个目的地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体现,主要包括地方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只有通过对各种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挖掘,才能够真正形成一个旅游目的的特色。因此,在新的形势之下,全面挖掘文化资源,并有效整合,是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首当其冲的问题。要不断挖掘和丰富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文化底蕴,加大传统民俗文化发掘、整理和保护,对乡村自然、人文、民俗风情资源进行开发和包装,将地方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饮食文化、生态文化等融入到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之中,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文化节、油菜花节、相亲游园、中秋赏月、红色之旅、农事参与、农家娱乐以及田园风光休闲度假等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游客。着力打造以山地运动、森林网球、农耕文化、民间工艺、乡村民俗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经营聚集区,推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与深度开发过渡。

(三)体:体制。制度是发展的保障,制度的建设首先要求的是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目的地整体管理的制度化水平,规章制度的完善程度,其次是旅游行业管理的力度,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和旅游市场秩序。具体来讲就是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研究制定扶持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办法和措施。如建立一月一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定期召开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工作现场会;成立旅游景区管委会,实行“景政一体”强化对已建、在建景区的管理;实行乡(镇)政府与县级主管部门双业主制,扎实推进景区打造;筹备组建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产业投资开发公司;提倡旅游景区的行业管理和运作的民营化发展等。有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景区的建设与后续管理才会走上正轨。

(四)服:服务。服务是口碑的关键,虽然旅游者再次体验同一“旅游”的可能性较小,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整体评价,会影响其周围的人群,影响旅游目的地及旅游景区(点)潜在市场的开发。所以搞好服务是打开旅游市场的不二阀门,而服务是一个多层次的东西,具体来讲他包括对旅游投资商的服务、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从业人员的培训、旅游氛围的营造等等。一些投资商其实还是很看好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资源,但考察后却决定不投资,这是为什么?有一位投资商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开门招商,关门打狗”,这就说明服务根本没跟上。搞好服务就要制定相关旅游开发投资优惠政策和后续保障政策;积极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制定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从业人员培训计划,以旅游业务、经营管理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增强服务意识和管理观念,营造和谐亲善的旅游环境,提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服务和经营水平。

(五)合:综合。综合是收益的前提,游客的需求是多方面系列化的,目的地的供给就必然是多样化综合性的。游客到陌生的地方旅游需要掌握大量的目的地相关信息,所以要对本地旅游市场的各种信息进行全面收集整理,成立旅游信息平台,设置旅游网站,开通旅游咨询专线,制作旅游宣传拆页,免费放置于各大宾馆、车站、旅游行社,开通旅游公交,安装旅游标识标牌,构建区域旅游导识系统等。产品打造更要多样化,各旅游景区要风格烔异,让游客每到一处都会有不一样的身心感受,在视觉、听觉、嗅觉上都能受不同的心理震憾。在旅游商品的打造上,要融入强烈的地方特色,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让游客睹物思蜀,留下永恒回忆。当然目的地的综合性建设不仅只体现在这些方面,在部门协调、社会资源综合、群众基础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应当涉及,只有不断满足游客的综合需求,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才会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J]. 河南社会科学. 2008(01)

[2] 霍晓平.遥感技术在山西旅游业中的应用[J]. 经营管理者. 2010(24)

[3] 严亦雄.遥感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10)

[4] 杨能华.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要交相辉映[J]. 湖南农业. 2010(02)

[5] 葛光胜.加快推进双峰县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03)

篇5:乡村旅游的开发论文

【关键词】:国内 乡村旅游 开发 目 录

引 言.........................................................3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4

二、乡村旅游发展概况...........................................4

(一)传统的乡村旅游...........................................4

(二)现代乡村旅游.............................................4

三、乡村旅游开发分析...........................................5

(一)乡村旅游开发现状.........................................5

(二)、乡村旅游开发类型........................................6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7

四、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8

(一)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9

(二)开发程序的原因...........................................9

五、乡村旅游的开发措施........................................11

(一)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11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11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11

(四)乡村旅游的开发要做好几个结合............................11

(五)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12

(六)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确实增加农民的收益......12 参考文献......................................................13 致 谢.........................................................14 引 言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05期)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二、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一)传统的乡村旅游

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二)现代乡村旅游

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

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据介绍,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三、乡村旅游开发分析

(一)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目前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金海湖镇位于北京平谷东北端,地处京津冀三角地带,是北京第一缕阳光首先照耀的地方。就乡村旅游而言,金海湖镇资源丰富,有广泛普遍性和发展前瞻性。

自然风光淳美。这里有北京最大的综合性水上乐园——金海湖,曾成功举办过“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赛艇、皮划艇比赛”和“2002年阿迪力挑战世界吉尼斯高空生存纪录”等大型赛事。金海湖群山环抱,碧波万顷,宽阔清柔的水面、秀丽峻峭的山峦与亭台轩榭,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全镇28个乡村,错落有致,三分之一分布在金海湖环湖路沿线,三分之二位于山角或平原。放眼环湖路,青山、绿水、蓝天交相辉映,为金海湖独具之美。其中黄草洼村是北京少有的泉水村,村域泉群,常流不息,充满水灵之气。

历史文化源远。上宅文化,数十件打制、琢制、磨制的石器生产工具,展示了7000 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繁衍生息的古迹。其“上宅文化陈列馆”,是国家第一所以考古学文化命名的专题陈列馆,有“上宅文化,首都之光”之称;长城文化,即万里长城北京段东端的明代将军关石长城,雄伟石长城与柔美金海湖相对,形成南湖北关之势;奇石文化,其金海石外部造型奇妙,内部纹理精美,被誉为“画在石上的中国画”,可谓京华奇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万亩采摘醉人。平谷现有22万亩桃林,有“世界第一桃园”美称,金海湖镇占据七分之一,桃林面积之大,品种多达百种,使其以观赏采摘为主的休闲旅游魅力大增。值得一提的是,平谷推出的国际桃花烟花节,巧妙地将自身桃花节与浏阳烟花节结合起来,每年举办一次国际性节庆活动,观赏者白天沉醉于如霞似锦的桃花海,夜晚欢乐于璀璨烟花的不夜天,金海湖镇作为东道主之一名声随之不凡。

民俗旅游红火。全镇28个乡村,1个市级民俗村、6个区级民俗村,民俗村户比例较大。仅2005年就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从业300余人,旅游收入达1500多万元。金海湖镇民俗旅游形成了特色,打出了牌子,如饮食方面,烤红鳟鱼、柴锅侉炖鱼、水菠菜等,已成为特色接待饭。黄草洼村民俗户刘小林,在北京“首届农家饭电视大赛”中,选用生长在13℃泉水中的水菠菜、水芥菜、水芹菜和用泉水饲养的鲤鱼做出的道道农家饭获得一等奖、创意奖。仅2005年“十一”期间,他就接待500多人,收入3万多元。

(二)、乡村旅游开发类型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一些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旅游主要有:Agrotourism(农业旅游)、Farm Tourism(农庄旅游)、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Village Tourism(一般指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Peripheral Area Tourism(外围区域的旅游)等。

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1.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2.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

3.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4.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目前部分学者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agrotourism)注,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4.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管理混乱。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5.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我国还存在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6.乡村旅游开发范围狭窄,对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由于我国经济不发达,基

础设施建设落后等诸多原因,致使我国乡村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区域多在近大、中城市的外围,甚至就在城市中开辟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在振兴偏远地区农村经济的作用非常有限。此外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多以专项旅游产品出现,如观光果园、观光茶园、高科技农艺园、多功能花卉园、休闲渔场等,与其它景区和自然资源结合程度不够,旅游从业人员中农村人员偏少,旅游收益主体不以农民为主。而发达国家开发乡村旅游主要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民的收入,一般以小型开发为主,农户为参与主体,旅游收入只是对当地农民收入的一种补充,这与我国的乡村旅游有较大的区别。

四、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

乡村旅游开发是运用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对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公共投资、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旅游产业要素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使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者可以利用的旅游吸引物,并因此产生经济价值及其它多种价值,或对已被部分利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加强,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的过程。乡村旅游开发是在特定的农村环境中进行的,开发过程及开发后的经营都将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而乡村旅游的开发始终要与农村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使当地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

旅游开发项目构思拙劣或项目匆匆上马,都可能导致开发失败(McKercher,2001)。缺少专门机构指导旅游开发会带来滥用建设资金的问题(Prideaux,2002)。目前我国农村以家庭为生产经营主体,农村的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组织和社会管理组织在不断地弱化,如果不进行广泛的动员则无法自行组织起来。因此对我国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需要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其职能主要是对整个开发行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沟通。这一组织一般由村里有号召力并热心旅游事业的干部组成,并能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认可,是广大村民利益的代表者。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了开发乡村旅游按以下七个步骤进行。

(一)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

社区利益→第一步:拟议旅游开发项目

第二步:项目影响因子的识别←- ↓ 开发指导委员会与社区居民双向沟通 第三步:社区咨询以获得支持――

第四步:项目可行性研究 ←专家就目标市场、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第五步:项目修订 ←评估专家报告

↓ 第六步:筹集开发资金 ←投资机构项目权衡

第七步:项目实施

(二)开发程序的原因

其一,乡村旅游开发要充分考虑社区利益,并在“资源+市场”开发导向下拟议旅游项目,既立足于资源优势,同时又考虑到旅游市场的需求。对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的赋存情况、文化内涵以及开发条件进行分析论证,在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拟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

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通常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并使当地居民受益,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开发乡村旅游会直接和间接引起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开发项目的影响因子进行识别,为定性定量地预测和解释影响的程度提供基础数据,目的是提出增进有益影响的建议,制定消除与缓解有害或负面影响的对策。这些影响因子包括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个人和家庭层次上的影响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经济条件变化因子等。各种因子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内容,要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状况、乡村旅游项目和乡村所处的区位条件等内容进行调整。

其二,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双向信息反馈的过程,主要通过乡村旅游开发指导委员 会将旅游的影响告知社区居民,并作出解释,将其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尽量扩大有益的影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的变化影响地方农村财政收支和经济发展,最终结果是导致当地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发生变化。因此应把各因子变化对社区居民的的综合影响信息传递给社区居民,以获得公众对项目开发的理解和支持。

其三,基本保证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聘请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拟议旅游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建设方案预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论证,从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这一步中对旅游市场和对经济的分析非常重要,以保证待开发的旅游项目在经济上可行,在市场上有需求,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其四,结合专家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通过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评审,参加评审对象扩大到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与旅游项目实施相关的社区代表。这样既能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又能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以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最后,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村民可采用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也可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对于所在村的上级行政部门,则可采用旅游扶贫,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为旅游业初期发展注入资金,以奠定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都可以作为筹资方式。在现行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优化投资环境,给予投资者一定优惠政策以调动外来投资者的积极性。顺利筹集到资金后,即可以实施旅游项目开发。

总的来讲,本开发模式能比较充分地体现“社区事务,社区参与”的思想,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保证项目的科学性。从项目的筹划到实施的各阶段社区居民均有参与的机会,这有利于获得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开发工作中的阻力。

五、乡村旅游的开发措施

(一)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旅游的开发要做好几个结合 1.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其它旅游开发相结合

乡村旅游不能理解为是一种纯粹的农业资源开发,而要与区域内其它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2.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农村扶贫相结合,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据估算我国农村目前大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到2010年还将至少新增劳动力6350万人左右。从中短期看,我国的就业压力有增无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开发乡村旅游可增加旅游就业机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压力。

3.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2001年我国的小城镇已突破2万个,城镇化率达37.66%,最近10年期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约800个,10年中有1亿农村人口落户小城镇。乡村旅游开发可能牵涉到移民问题,小城镇是比较理想的接纳场所。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

4.乡村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 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许多研究表明一般乡村旅游很难带来高收益,因此国家除给乡村旅游开发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乡村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乡村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六)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确实增加农民的收益 乡村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年01期 伍卓;彭小月;;刍议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之路[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华敏;乡村旅游行为意向形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年01期

致 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章新芬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章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章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她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同时还到许多在工作过程中许多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篇6: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发布时间:2011-8-

1信息来源:《企业经济》 作者:唐 勇 黄俐波

[摘 要] 本文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通过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对农村文化分类分层实施保护,注重提高农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经济;乡村旅游;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唐 勇,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黄俐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 南昌 330200)

发展乡村旅游,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7月26日在视察上海崇明县前卫生态村时指出:“农家乐前途无量”。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以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开发乡村旅游,鼓励农民依托当地资源拓宽致富渠道,应当同时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独具特色的乡村风光和人文资源,而农村旅游文化资源又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开发乡村旅游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乡村旅游开发为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学者们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主要是如何发掘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保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旅游的适度开发与有效控制,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乡村旅游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传统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产品,完成价值实现和大幅度升值,经济手段辅之以合理完善的行政手段,为乡村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为文化保护提供经济保障

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民根据当地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了城市居民在农村的消费,也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带动了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扩大,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总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壮大,公共财政的积累,为农村文化资源的整理发掘、弘扬保护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和支持。

2.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逐步面临消亡,尽管专家倡议、政府呼吁保护,但是收效甚微。随着旅游开发的兴起以及外地游客的欣赏度的增加,这些文化内容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日益显现,使得那些面临失传的手工技艺、民间舞蹈和音乐等得到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人们为了发展旅游经济,不遗余力地挖掘传统文化,恢复一些濒临消亡或中断多年的民俗文化。尽管这些行为活动直接目的是经济利益,但是客观上还是起到了恢复和传承文化的作用。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农民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提升,将更加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延续。

3.提高了农民的文化保护意识

乡村旅游开发吸引了城市居民来到农村,农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城市文明,通过直接的对比,农民提高了对自我文化价值的认知度,增强了对自我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亲身参与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实践活动中,他们认识到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秀美的山川一样都是宝贵的财富,开始用旅游者的眼光审视自我文化,尽管这种认识还处于浅层面的萌芽状态,但已经迈出了由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的第一步。而旅游收入为农民带来了直接收益,出于通过旅游生态化发展获得长远利益的期望,农民对自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更加增强。

4.拓展了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

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沟通的桥梁。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感受了外来文化,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对城市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一些精品旅游地区的乡村旅游还要接待外国游客,这里的农民更加要面向国内接轨国际。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些新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融入传统文化和观念当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又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新的文化共识,从而拓展了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

二、乡村旅游开发对文化生态的负面影响

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人员的频繁交往,而不同文化的交流撞击在所难免,城市文化进军农村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实,而且其影响程度往往随着旅游规模扩大而增强,如果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忽视甚至摈弃当地珍贵的文化特色,忽视当地旅游资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不可弥补的。

1.乡村文化过度商业化

“在旅游的发展对目的地文化的负面影响方面,最明显的问题是当地文化的不正常商品化。”由于开发水平较低,缺乏经验,还有的是出于迎合游客的需要,有些地方特别是早期开发的乡村,将当地的民俗节庆文化舞台化、商品化,这种人为地商业性生产和加工,造成了乡村文化的失真和扭曲,失去了原真性的乡村文化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不仅使游客无法真正认识和理解乡村文化,长此以往,甚至当地农民对自我文化的了解和继承都会出现问题。

2.淳朴民风受到冲击

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示范效应客观存在,这主要是旅游活动的文化性质所决定的。旅游的发展,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风气影响较大,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对于旅游者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抵御和净化能力较弱。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纯朴的农民学会了“宰客”,五花八门的手段甚至是敲诈勒索、坑蒙拐骗,引起游客的强烈不满;村民之间的和睦祥和也被打破,经济利益纠纷时有发生;有的农民过分依赖旅游业,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

3.农村文化生态偏离轨道

农村文化生态是指农村整体历史文化特征,是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根本文化特质。“有些是农民集资办旅游,有些农民企业家开发旅游,他用他的审美观来开发这些东西,集中体现在景区的城市化、乡村的庸俗化方面,这是比较突出的。”乡村旅游陷入简单现代化和规模化的误区,也就失去了其特有的文化感染力。因为乡村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体验旅游,人们是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对乡村文化比较深入的异质化感受,从而不虚此行。经营农户容易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将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融入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把本来极具地方特色的东西改造成普通的一般化的东西,乡村旅游就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文化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孙家正同志在《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当前亟需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因为我们不能忘了回家的路。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主张对传统文化要有温情和敬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农村是农耕文明最基本单元,广大农村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记忆,所谓“礼失求诸野”,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强文化保护既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关乎文化安全的大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城市化建设造成的文化悲剧,乡村旅游开发要引以为鉴,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乡村文化。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依托民间文化组织

在当前市场机制发育还不完全的条件下,政府力量的主导和推动作用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市场经济彻底改变了乡村生活,现代化生活方式也同时肢解了农村的公共组织,只有政府才能有效地协调投资商、当地居民以及游客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各级政府应当高度珍惜并全力保护文化资源,并通过文化发展将高度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理念融入农村发展理念,融入公众行为和生活方式。当然,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乡村旅游渐成规模之后,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逐步转型,逐步实现市场调节,这时政府应当鼓励农民成立民间团体、协会等组织逐步取代早期的一些政府职能。政府以制度和资金扶植民间组织发挥作用,为公众参与文化保护提供渠道,并通过信息交流、媒体宣传以及理论指导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文化保护。

2.做好文化普查,分类分层实施保护

农村文化种类繁多,形式各不相同,价值大小不一,实施农村文化的前提工作就是进行文化普查。随着旅游开发,市场经济大潮带来的冲击力巨大,如果没有摸清家底,重视不够,势必会措手不及,而农村文化资源十分脆弱且不可再生,文化的消亡会留下无尽的遗憾。所以,进行农村文化现状的全面调查,对于把握全局分类保护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本着整体性、发展性、展示性的原则实施保护,维护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实现文化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农村文化形态的不同,实施保护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注重静态收藏和动态繁衍相结合,民间传承和专业介入相结合、原生态保护和创新发展相结合,通过建立民间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复制保护以及研究所式保护等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多角度采取措施对农村文化进行保护。

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口传身授,那些多数已经年逾古稀的民间艺人可谓是“活的图书馆”,对它们的保护关键是保证代代有传人,在这一点上,日本的“人间国宝”政策值得借鉴。

3.科学规划,适度开发

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要有高质量的、新颖独到的规划项目和创意策划。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更多地需要强调软开发。软开发的核心就是规划、设计、策划,一定要努力将这些工作做到位。

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在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的本色,强化经营特色和差异性,突出乡村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强调闲情和野趣。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更多追求一种休闲情趣,他们大多有较丰富的旅游经验,从工业文明当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追求的自然不会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

科学规划需要有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这也正是农村所缺乏的,因此,必须组成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组织,由相关管理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利益团体、保护专家和当地村民代表构成,组建乡村文化保护议事协调机构,在议事过程中提高决策透明度和民主性,通过专家指导、舆论监督,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提高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推进文化保护。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

乡村旅游对乡村文化的依附关系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营造一个对旅游者具有亲和力吸引力的氛围环境需要有淳朴的民风。传统的宗族制度下一些生活经验比如有关对村民的教化和村民对自身事务的管理经验,对于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以及实践教育等多种途径加强教育培训,使农民认识自身的文化历史,增强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并在公众当中广为传播和展示。与其他旅游形式不同的是,乡村旅游中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主体是农民,因此,乡村旅游的教育培训除了包括旅行社、饭店等,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农民的特点和需要,更要注重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引导并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农民收入增加,在旅游发展中直接受益,与此同时提高对自我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主动成为农村文化的继承者和保护者。

参考文献:

上一篇:棋牌游戏开发要多少下一篇:生活琐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