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2024-06-16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论文(共6篇)

篇1: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贺州乡村旅游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不少于300字)

此选题主要是对贺州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调查为依据,对贺州乡村旅游进行分析,提出适合发展贺州乡村旅游的较为有效对策和依据。贺州是广西欠发展市之一,由于其自然环境、交通运输、科技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制约,贺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乡村更甚,村民的生活水平有待提高。本次对贺州乡村旅游的调查研究,对探索适合贺州乡村旅游发展,加快贺州乡村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的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乡村旅游是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产物。而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国家政策等在我国乡村旅游产生及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并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等做出大的贡献,推动欠发达、开发不足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设计)提纲,不少于500字)

1.研究目标:

由于乡村旅游是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主要是在自然风光、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等上做文章,它是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使乡村更具文化品味与艺术气息,在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的同时,乡村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文化、建筑等)得到关注、保护及丰富,部分乡民的就业问题也得以解决,对乡村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得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不断的完善,利于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建设,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研究的目的:通过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基本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及发展趋势等的进一步了解,在贺州乡村旅游现有资源、开发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现实的基础上,借鉴当前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道路上成功案例,提出适合贺州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方案,为贺州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的建设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份可参考的依据。

1、乡村旅游基本概念和意义:

2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方式的简单区别和乡村旅游特征:

3、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4、贺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5、贺州发展乡村旅游对策: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为研究做准备;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统计分析等,把握贺州市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从而 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

3.参与观察法:实地参与观察贺州乡村旅游点,从直观的角度把握、了解贺州乡村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

4.比较分析法:与国内外乡村旅游比较,学习经验,找出优势,从而结合贺州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找出改进及发展的对策,使这些方法对策更具有实践的意义。

(二)研究手段

以传统文献检索手段为主,辅以网络、数据库等手段开展资料收集,并结合实地的参观调查、访问调查、数据整理分析等。

篇2: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乡村旅游是当前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结合采访调研活动,对全市XX个历史文化村、生态村、特色产业村、民俗村、民族团结村等不同类型的特色村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就XX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XX市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XX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乡野风光、村寨文化、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使游客有更多的选择,旅游产业才能越做越大。

(二)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XX市是农业大市,发展乡村旅游,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通过“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实现转移就业,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增收门路,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也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价格。

(三)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四)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发展乡村 1 旅游,通过城乡联动、乡城互动的发展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内涵,为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城市游客,农民在为游客服务的同时,可以接收到来自城市先进的思想和观念,促进他们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养、经营管理水平和乡风文明程度。

二、XX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旅游接待初具规模。我市依托“文化大市”和“旅游大市”的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和吸引旅游者到特色村观光旅游,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服务,乡村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结构更趋合理。现建成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点1处,省级特色旅游村12个,特色客栈600余家,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500多家,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5万人。

(二)品牌特色逐步显现。市委、市政府把特色乡村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全面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并与“文化强市”、新农村建设、旅游“二次创业”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村呈现出区域联动、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通过多年发展,全市逐渐形成了以XX村为代表的工艺品购物观光型,以XX村为代表的古镇休闲度假型,以XX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体验型,以XX为代表的生态风光旅游型,以XX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体验型,以XX村为代表的生态产业观光型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类型。这些先行建设和发展起来的特色村,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和旅游业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按照“环境是旅游先导”的要求,不断加大对旅游环境的基础配套。紧紧围绕XX、XX高速公路和XX、XX二级公路,形成了以六大旅游景区为主体的旅游观光路网。XX村、XX村、XX村、XX村等景区的提升改造工程初见成效。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等硬件设施逐步得到完善。

三、XX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优势

XX的乡村旅游资源多为原生态和原真性的资源,不仅资源赋存量大,品位高,而且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

(一)自然景观优美。XXXX市地形地貌复杂,山脉河川壮丽,自然风光迷人,以XX山为代表的群山层峦叠嶂,千姿百态,呈羽状遍布全市的XX江、XX江穿境而过,XX湖、XX湖等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境内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气候温暖如春,全市共有大小旅游景点130多个,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旅游胜地之一。

(二)历史文化悠久。在数千年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往的历史碰撞中,XX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元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境内古镇、古村、古道、古庙、古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丰厚,出土文物琳琅满目。涵盖舞蹈、音乐、戏剧、民俗、口传文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是中华文化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景观村落” XX村等特色村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民族风情绚丽多彩。XX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全市12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各民族的服饰、民 3 居、婚嫁、信仰、习俗和庆典节日洋溢着浓厚的民族风情,XX节、XX节等传统民族节日令人神往,使XX市具有开发多层次、多样性民族风情旅游项目的广阔前景和深厚潜力。

(四)交通区位良好。XX市位于XX省西部,市府距省会XX公里,空中航线距离275公里,是XX省同时拥有飞机、火车、高速公路的唯一一个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XX、XX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境内公路路网结构和路况等级日趋改善,全市1133个行政村已全部通公路,其中已通油路或水泥路的行政村278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4.5%。

(五)名特产品种类繁多。XXXX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名特民族产品的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扎染、刺绣织品、少数名族服饰色彩绚丽,木雕工艺品驰名中外,金银饰品工艺精湛,柑橘、茶叶享誉全国,这些名特产品不仅品种繁多、工艺精湛、物美价廉,而且还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四、XXXX市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意识有待提升。XX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已经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仅满足于眼前经营,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还不强。许多乡村旅游资源还没有被真正认识和挖掘,产品少而单

一、规模小而分布散,没有形成旅游品牌和整体合力。对外推介工作较弱,乡村旅游品牌还没有真正形成。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景点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不配套。一部分 4 乡村旅游点公路狭窄,通达条件差。旅游环境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环境保护的问题比较突出,各乡村旅游点普遍缺乏规范的引导标示和指示牌。

(三)缺乏整体规划控制。乡村旅游发展缺少科学统一的规划或规划落实不到位,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缺少科学指导,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同质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多,离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服务管理水平不高。多数经营者管理方式粗放,规范化经营意识不强,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营销,均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经济意识较强,没有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良性发展道路,不知道如何做特色、创品牌,还处于低水平的相互模仿和价格竞争阶段。

(五)土地和资金的制约明显。由于与乡村旅游有关的土地使用、资金支持等配套政策没能及时跟上,不少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受土地、资金等问题的制约,在现行金融体制下大部份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有效的资信证明,房屋和农用地都不能用作抵押,贷不到款。而流转来的土地不能作为质押,经营也不能在上面建永久性建筑。因此,我市乡村旅游点很难实现提质扩容和转型。

五、XX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桥头堡”战略实施和旅游“二次创业”的重大历史机遇,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服务和监管体系,优化乡村旅游发展 5 环境,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丰富品类、突出特色,强化管理、提升品质,推动全市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府在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以市场导向配臵资源,鼓励工商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和个人等投资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保护环境。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等因素,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突出乡村生态、乡村文化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防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服务“三农”、突出特色。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培育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积极发展规模化种养、农产品加工、餐饮、农产品流通等行业,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是坚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意愿,重点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的个体经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休闲 6 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

(三)发展目标。努力将XX发展成为以民族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要发展方向,集观光、休闲、养生、度假、康体、体验等于一体,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并独具特色的民族乡村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着力建设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完善、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的美丽乡村和旅游型小城镇,形成以文化嫁接旅游、以旅游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撑农业、以品牌塑造形象,促进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增收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到“十二五”末,打造3个乡村旅游知名品牌,1个5A级乡村旅游景区,1个4A级乡村旅游景区,建设省级特色旅游村32个,提升改造特色客栈(农家乐)1500家,全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3万人以上。

(四)发展重点。根据XX市的资源特点,重点发展以下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1、历史文化旅游。突出XX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壮大 “中国景观村落” XX村等古村旅游规模。挖掘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XX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XX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XX村等历史文化内涵,打造体现XX地方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游览区。

2、乡村民俗旅游。突出民俗文化特色,以举办民族节庆为载体,做大做强XX村、XX村等民俗特色村,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民俗节会。

3、乡村生态旅游。生态资源是XXXX市富有优势的特色资源。要进一步壮大“高原水乡” XX村、“蓬莱仙境”XX村等风 7 景优美的生态村品牌。进一步挖掘和培育民俗生态文化XX村、世外桃园XX村、红河之源XX村等未被充分开发的生态村的生态资源。

4、农业观光旅游。加大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高度融合,发展壮大木雕之乡XX村、核桃之乡XX村、生态茶园XX村,着力把农业观光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

5、休闲度假旅游。深度挖掘基础设施好、风景气候好、配套服务好的度假型村庄建设,着力打造XX古渔村等度假型品牌。

6、温泉度假旅游。充分利用温泉资源,以XX县为重点,着力打造XX村、XX村2个温泉休闲度假村。

六、XXXX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做到有序开发。科学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工作。要根据各地自然条件、人文资源、特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土地利用、村镇建设等规划,找准市场定位,突出经营主题和特色,制定和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重点区域,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农村人力资源、资本与物力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臵。贯彻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先对部分区域进行试点,做到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办好一个。

在空间布局上,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围绕XX、XX等重点公路,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型村庄。二是以休闲度假、佛教文化、温泉休疗度假旅游景区为依托,建设食宿服务和旅游产品加工、综合服务型村庄。三是以湖、水为依托,建设生 8 态观光型和休闲度假型村庄。四是以古镇、古村、古街、古民居、古建筑为依托,建设文化体验型村庄。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打牢发展基础。加强以道路、水利、电力、环保、林业、通信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景区景点的配套功能。尤其要结合乡村公路建设工程,优先解决乡村旅游区外交通进入、重点旅游景区、主要城镇周边乡村旅游交通连接线建设,适时开通乡村旅游点交通运输线路,方便游客进出。

(三)深挖内涵,突出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品牌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核心。要将传统文化打造成乡村旅游产业优势,走文化品牌之路。我市的木雕、茶叶等民间艺术是体现乡村旅游特色的传统载体。要着眼旅游市场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注重搜集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史料,开发一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高原特色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旅游产品,让游客边听故事、边品味民族文化、边欣赏民族工艺、边体验农事活动、边品尝名特小吃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为乡村旅游注入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四)培养龙头,壮大主体,增强带动功能。龙头企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要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培育一批成长性好、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发乡村旅游,延伸产业链,提高龙头企业对乡村旅游的带动功能。采取“政府﹢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保持特色工艺品、民族服饰及传统工艺的乡土气息,重点扶持一批具 9 有自主品牌和民族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五)强化培训,增强素质,提高服务水平。联合人力资源、文化、教育、卫生、农业、科技、旅游等部门制定从业人员的培训计划,依托XX学院、XX学院、党校、职高等培训机构,开展与发展乡村旅游密切相关的经营管理、乡土文化讲解、厨师、民俗礼仪、客房服务、文化艺术表演、民间技艺展示等各类培训,不断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教育,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六)制定标准,强化管理,实施规范服务。标准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明确开发乡村旅游景点的管理机构,设立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快速便捷的服务。尽快颁布和实施《XX市乡村旅游管理规定》和《XX市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等地方标准,从从业资格、经营服务场地、接待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要求、服务项目等方面入手,对经营乡村旅游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抓好安全、卫生、日常经营等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档次和水平。成立乡村旅游协会,通过行业自律,规范市场,避免强行拉客、抢客、宰客、竞相压价等不文明竞争行为,促进乡村旅游经营者依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

七、XX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支撑体系建设及保障措施

(一)政府主导,形成发展乡村旅游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乡村旅游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成 10 立工作机构,负责研究和制定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政策以及资金协调、项目安排等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督查反馈和通报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和对突出问题的整改。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将乡村旅游发展数量、规模、经营收入和资金投入的增长情况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并按考核等次对先进机关、先进经营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多元投入,着力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瓶颈。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要积极探索和创新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筹集的方式和途径,引入市场机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一是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予以支持;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金融政策融资等手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部门对口帮扶。调动市、县市两级部门单位的主动性,整合各方资源和资金,共同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和设施建设。三是坚持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以合作、合资、独资、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吸引省内外投资者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四是调动农户自主投入。坚持“自愿自主、理性适度”的农户投资原则,通过政府补贴、部门减免等手段,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投资乡村旅游项目。

(三)完善政策,大力扶持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市、县市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扶持有一定发展潜力、发展实力和发展前景的项目和经营户,促其尽快做强做大。结合新 11 农村建设,逐年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投入。对投资开发乡村旅游的企业,减免市、县级财政应收的旅游开发项目建设规费。对提档升级的乡村酒店、乡村旅游,纳税部分提取50%比例奖励给企业。二是完善土地优惠政策。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可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可用于该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在荒山、荒坡、荒滩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支持农民在自己承包的果园、林地或宅基地上依法依规开展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三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办的乡村旅游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1年。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新办的乡村旅游企业,免征3年的企业所得税。四是完善投融资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购买、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信贷投入。五是完善奖励扶持政策。对评定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四星级乡村旅游的给予现金奖励;对已运营的乡村旅游,按照有关标准验收合格后,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并对其挂星授牌;对景区固定资产投入、五星级宾馆、特色客栈、星级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设施建设的,给予投资额5%予以奖励。

(四)典型示范,努力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依托国家农业示范点、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旅游示范村,选择一批资源禀赋高、基础条件好、市场需求旺、资金和人才有保障、具有一定开发规模的景点进行综合改革试验,积累经验,总结推广,分批推进。要按照突出特色、交通便捷、12 设施配套、安全卫生、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经营规范的要求,选取经营接待户进行包装推出。每年召开一次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开展观摩学习,举办地方特色旅游名吃评比、厨艺大赛、“乡村旅游示范户”评比等竞赛活动,不断增强乡村旅游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篇3: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尤其是近两年,随着综艺节目的兴起,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与当今的市场需求相比,乡村生态旅游为市场提供的产品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推陈出新,走向精品化,规模化。

一、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个性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方面共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农家乐形式,游客亲自参加农耕活动。

第二类是地域风情文化形式,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与当地风俗民情相整合,形成旅游乡村。

第三类是开发旅游农业形式,带游客参观农业的发展成果,向游客讲解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或者利用农业与自然生态资源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体验的旅游活动。但这些开发只是单一的依附于乡村原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开发独具魅力的旅游产品,大多数都是没有特色的单调活动,旅游产品主题不明朗,不能形成个性鲜明的乡村旅游。

(二)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安全隐患明显

乡村生态旅游必定要开发自然资源,但是由于对乡村生态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保护乡村环境的意识,忽略了乡村环境的最大容忍度,从而导致环境状况日渐下滑。由此,想要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必须根绝破坏乡村自然环境的行为,以避免环境被破坏后难以恢复。

(三)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备

如今,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者主要是当地农民,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并且没有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这便导致旅游区开发混乱、没有科学依据的建设、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利益上各行其是,缺乏管理部门的具体管理;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脱,责任无人承担,这些问题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再发展。

二、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形式

(一)改进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形式

乡村生态旅游是新形式的旅游,因此管理形式应与传统旅游管理形式相区分。仅仅进行科学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发展的可持续。想要不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就需要在管理上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够获取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形式包含了整个农村生态产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改进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形式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要将文明的生态建设和不断发展列在首位,利用法律和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限定乡村的最大载客量,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达到当地居民共享旅游业经济的目的。

(二)规划在发展建设中先行形式

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条件就是完善旅游的整体规划。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规划方案,只是盲目开发旅游景区,最终会将旅游景区严重破坏。因此,旅游景区必须在科学调查的前提下开发,遵循自然性和生态性原则,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以游客的满意度提升为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可实施的规划方案,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方案应当充分体现当地的民俗特色,从自然方面考虑,充分将人与自然融合;从社会方面考虑,创造出最利于生态发展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局面。

三、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展望

(一)不能以一种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要结合不同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地作为研究,科学系统地分析生态旅游开发对相关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地,找到其发展的共性,制定相应的发展方案,对其进行发展。

(二)乡村生态旅游要充分体现其特色,要发展具有文化魅力和民族个性的旅游区。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在其中寻求人与自然的融洽发展。并尽可能的激发游客的需求心,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地域经济不断发展。

篇4:桐梓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桐梓县;问题和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F590.6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057-02

从2006年到2012年初6年多的时间里,桐梓县以“四在农家”创建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集中打造了娄山关、朝门、山堡等16个乡村旅游点,建成乡村旅馆650家,床位数21000张。从2006年到201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637.71万人/天,综合收入28.8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27.72万人/天,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2.35亿元。乡村旅游日接待能力达万人以上,桐梓乡村旅游完成了量的积累,为转型升级奠定基础,乡村旅游成为贵州品牌。

通过几年的发展,桐梓县乡村旅游逐渐进入国家、省级旅游部门的视线,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世界旅游组织观测点”,被列入《贵州省度假旅游产品规划》范围,2011年有望入选《中国休闲发展范例》,是贵州“打造全国最佳避暑度假基地、特色乡村旅游基地等七大基地”之一。在短短5年时间里,桐梓县乡村旅游发展迅猛,2011年贵州省乡村旅游节在桐梓举办,桐梓县被国家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铜牌,娄山关乡村旅游点被国家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二)桐梓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

乡村旅游的发展一般都要经历一个从农家乐到乡村旅游再到休闲度假的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桐梓县2011年开始步入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阶段。依托重庆市场、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引进高端旅游度假区项目落户桐梓,成功搭建转型升级平台。

1.招商引资,修建高端的大型的旅游度假区

2.优化旅游结构,实现转型跨越

二、桐梓县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h:

1. 区位优势:桐梓素有“川黔锁钥”之称,是川、渝、黔、湘、滇、桂六省区北上南下、通江达海便捷的大通道。桐梓县毗邻直辖市重庆,北距重庆市主城区188公里,南至贵阳主城区195公里。

2.交通优势:黔渝铁路、210国道、崇遵高速公路、路纵贯全境,到重庆、贵阳均在2小时以内。黔渝高铁(设计时速250公里)和遵义机场已经开工建设。

3.气候优势:桐梓县属中亚热带高原湿润气候,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森林覆盖率45%。。桐梓山高峡谷多,立体气候明显,“十里不同天”,一年四季均可选择景点旅游。年平均降雨量为1038.8毫米。这是桐梓发展乡村旅游最好的条件。对“火炉”之一的重庆市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4.文化优势:长征文化(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抗战文化(小西湖:它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自“西安事变”被蒋介石软禁在大陆的最后一个幽禁地,时间长达两年三个月、海军学校、天门洞发电厂、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41兵工厂遗址);桐梓军政文化(周西成、王家烈为首的桐梓系军阀);史前文化(古人类“桐梓人”遗址);夜郎文化;宗教文化等。

5.地形优势:从旅游文化、旅游筹划的角度看,桐梓是四川盆地的“盆沿”、其版图形状像重庆边上的“玉如意”。

6.资源优势:桐梓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有:娄山关省级风景名胜区、柏箐森林自然保护区、月亮河景区、九坝黄河沟景区、水银河峡谷风光、黄连自然保护区、娄山关溶洞公园、娄山关-楠木-戴家沟生态旅游区、天门河景区、古夜郎漂流、韩家店地质剖面等。保健资源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质量好的矿泉水。

(二)劣势Weakness:

1.旅游品位与知名度不高。

2.城镇建设缺少旅游理念,旅游服务体系极不健全。

3.自身投资能力有限。

4.对气候依赖性过强。

(三)机会Opportunity:

1.国家政策支持。2012年2月14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第二十四条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把贵州建成一个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桐梓县发展乡村旅游既响应了国家二号文件,又响应了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政方针,使当地老百姓脱了贫致了富。

2.政府重视。2006年恢复成立旅游局后,首先对桐梓旅游资源进行调研,寻找旅游产业发展的突破口。2007年,县委为了研究乡村旅游专门召开了《县委专题全会》,明确旅游产品方向。对招商引资的旅游项目在审批、立项、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桐梓县旅游发展产业办公室“十一五”旅游工作总结》中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全县乡村旅馆达到1000家,床位数达10万张,游客接待1000万人(天),旅游综合收入达50亿元,打造高端度假区3--6个,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桐梓建成以避暑休闲为特色的旅游区。

3.客源市场明确。作为重庆市的“后花园”,桐梓乡村旅游主要针对重庆市及其周边游客,满足夏天重庆人外出避暑的条件。

(四)威胁Threat:

遵义特色旅游区、仁习赤特色旅游区是黔北的两大特色旅游区,主要产品是红色长征文化旅游、赤水绿色生态旅游、茅台国酒文化旅游以及沙滩、海龙囤黔北地域文化旅游产品。该特色旅游区的红花岗区、汇川区、仁怀市、习水县和赤水市都是桐梓县发展乡村旅游的竞争对象。万盛黑山谷、武隆仙女山、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等重庆周边几大避暑胜地都已形成规模,对主要客源市场定位在重庆的桐梓乡村旅游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桐梓县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通过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笔者认为,桐梓乡村旅游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建设用地紧缺,基础设施落后,规划滞后,开发、管理、服务体系不全,产品单一,对气候的依赖过大等问题。

(一)起步晚,分布散。

由于桐梓县的乡村旅游规划和管理,是在重庆游客大量涌入桐梓租住宾馆和农家而形成的,乡村旅游开发呈现出一种自发状态,普遍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和组织形式零散的方式,没有形成统一的规模。

(二)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层次性。

目前,桐梓县的乡村旅游还停留在避暑和观光层面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尚未得到很好的利用与开发。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示范点无统一的建设规划,缺乏系统管理。桐梓乡村旅游旺季过分集中,对气候的依赖性过强。气候是桐梓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

(三)基础设施薄弱。

桐梓县是典型的内陆山区贫困农业县,县级财力薄弱,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乡村旅游点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在交通、电力、供水、卫生、信息、文化等配套设施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乡村旅游特色村(点)规划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如:供电设施不足致使家用电器无法正常使用且经常断电,游客反映大;饮水工程跟不上,村民靠抽地下水供给游客使用,安全隐患大;点上基本无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给群众和游客带来很多不便和容易引起群体性疾病;各个乡村旅游点较为分散,县城发往各乡村旅游点的车子每天班次很少,交通通达度不高。

接待服务设施滞后,目前县城无游客集散中心,全县境内包括县城的宾馆、酒店和乡村旅馆床位数量严重不足,在避暑季节难以满足需要。

(四)服务水平不高。

通过问卷调查表,63%的游客认为桐梓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的制约是卫生差、环境乱,没有一支真正懂得规划、经营、管理的人才队伍。绝大部分乡村旅游业主是当地农民转型而来,有的经营者目光短浅、贪图小利、观念陈旧,与全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态势极为不符。

(五)土地审批程序多,难度大。

乡村旅馆和中小型旅游项目(度假村、度假山庄等)用地困难,主管部门无法审批,与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很大的矛盾,乡村旅馆建设出现乱搭滥建现象。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建设用地手续未批下来,严重影响了旅游大项目的进展。

四、桐梓县乡村旅游发展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对发展乡村旅游的优惠政策。

政府应建立乡村旅馆建设、用地用材、税费优惠、贷款、干部带头、项目捆绑、市场准入、林地5%的管理用地建设等有关乡村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当地老百姓发展乡村旅游;强化服务,开展乡村旅馆业主、厨艺、礼仪等培训课程;早日制定出有关乡村旅游的规范性制度,加大对乡村旅馆的管理和旅游安全工作,促进旅游市场规范有序运营。

(二)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形象品牌。

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及重点客源地应有针对性的宣传;积极参加各种旅游推介会;设立完善桐梓旅游信息网,并与中国旅游网、新浪网等国内大型专业旅游网联网,发挥网络宣传优势,提升桐梓旅游知名度;制作“桐梓旅游”光盘、画册,设计制作“乡村游、自驾游、观光游、探险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手册和《桐梓旅游服务指南》等,设计制作旅游展板,配备摄影摄像器材,制作具有桐梓文化和旅游特色的纪念品,不断丰富宣传品种类;办好节会活动,大力发展节会旅游,通过节会活动,充分发其宣传促销,开拓市场的载体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通、互惠双赢的目标。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体系。

加强旅游交通建设,突破瓶颈制约,着力构建方便、快捷、舒适、安全的旅游交通体系。进一步加大部门协作力度,使项目资金和项目建设能紧紧围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来进行,形成资源整合,改善桐梓县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加强与交通部门的联系与配合,积极发展旅游交通,加快新站至黄莲、水银河景区、尧龙山休闲度假区、小坝乡村旅游点的旅游主干道建设,形成游客进出方便的交通网络。

加强对各酒店服务员、乡村旅馆业主等人的培训;要充分发挥旅行社招徕客源的龙头作用,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建立旅行社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旅行社健康发展;旅游饭店要根据对外开放和客源增长的需要,有计划地提高饭店档次;要抓好餐饮工作,建立旅游餐饮标准服务体系,加强特色菜肴制作,增加花色品种,提高餐饮质量;要拓宽旅游商品的领域,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高、中、低档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购物需求。

(四)加强对旅游业的人才培训

桐梓乡村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大量的旅游业的专业人才,应大力引进专业人员的同时发展培训本地人才。对乡村旅游从业者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与旅游意识。加强政府决策者及乡村旅馆业主的旅游理念,引进专业人才进行开发管理和经营,规范旅游服务人员的言行与举止,加强礼仪培训等。

(五)加强同游客的情感交流。

当地乡村旅馆业主应加强同游客的情感交流,尊重他们的饮食、风俗等习惯。对游客提出的建议及意见应该虚心接受并加以改进。同时还应加大对乡村旅馆的卫生监管,做到干净、整洁。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回头客”。

参考文献

[1]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2]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

篇5: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随着 中国 经济 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们整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增长,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正在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何谓乡村旅游,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专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乡村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载体,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愿望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本文所指乡村旅游包括古村落游、古镇游、民族村寨游和大中城市周边的度假村、山庄、渔村等。

一、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

日前,中国乡村旅游开发呈现如下形式和特征: 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有三种类型区。一是景区边缘地区型,它主要依托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发展起来的附属产品,是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区;二是都市郊区型,它主要是适应 现代 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过繁杂、甚喧嚣、多污染的都市环境的需求,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优势和便利的 交通 条件,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三是老少边贫地区型,他主要是近年来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陆续发展起来的。

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观光型,它主要是以观赏 农村 自然田园风光、现代生态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和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二是参与型,它主要是采摘旅游、购物旅游和务农旅游,尤其是秋季采摘旅游在都市郊区最盛行,参加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影响面最广;三是度假型,它主要是到观光农园或农家“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闲度假娱乐旅游。

从游客停留时间和活动空间看,主要以近程一日游“城郊型”为主。由于中国乡村度假型旅游日前才刚刚开发,条件还很不成熟;加上乡村旅游热点区域的城市郊区交通区位的优化,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在增强。因此,日前中国乡村旅仍然以短程不过夜一日游为主,符合中小尺度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的 规律。

从客源市场看,主要以国内市场,尤其是本地及周边都市团体游客为主,散客和国际游客少。受距离、价格、交通、信息、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知名度等因素影响,参加这类特种旅游的散客和外地远程游客甚少。

二、目前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1.规划开发不够 科学 ,盲目开发现象严重。目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依然存在,乡村旅游遍地开花。部分乡村旅游点,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科学布局,缺乏资源论证、规划与策划。特别是由于乡村旅游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有许多乡村旅游项目仅对原有乡村资源稍加景观修改加工,就盲目上马、批量开发,最终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迅速耗损。乡村旅游开发一般应选择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城市近郊由于交通便利,客源稳定,区位优势明显,因而适宜发展乡村旅游;而在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由于有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有风景区大量的客源为基础,因而也便于发展乡村旅游。而一些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和客源基础的地方,若盲目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出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本地居民对农业并不陌生,因而也就难以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

2.模式雷同,缺乏特色。中国疆域辽阔,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农业特色。但是目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各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雷同,开发利用多限于果园、林地、鱼塘等类型,开发项目也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观赏型蔬菜园、瓜果园、花卉园、租赁果园、租赁花圃、租赁菜地、民俗观光村、民俗农庄开发较少,耕作、栽培、牧羊、赛马、驾船、捕鱼等农事活动以及民俗资源开发不够。

3.文化含量不够。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食宿和餐饮的低层次服务上,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普遍缺乏。

篇6: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以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

专业:城市规划

学生: 指导老师:

摘 要

近些年来,由于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闲时自由时间的加多,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国内休闲旅游的新热点。如何在与之出现的产业单一,无法形成积极盈利等问题中寻找突破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是其中的关键。怎样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确定自身的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是笔者想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梳理研究了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等资料的前提下,以武胜县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分析了其现状、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策略等,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产业 发展模式

Research on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White Ping Resort Dragon Case

Major: Urban Planning

Student: Zeng Rui

Supervisor: Guo Yanro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conomy and people free time and more spare time,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hot spot of domestic leisure tourism.How in the industry with a single, unable to form a positive earnings and other issues in the breach,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the key.How t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make full us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combined with the rural tourism market demand, determine its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the author wants to discuss and solve the problem.This article in combing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about the rural tourism, and other materials under the premise of Bai Ping dragon resort in wusheng count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its present situatio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l, development strategy, etc.,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Key words:Rural Tourism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II

目录

1导 论....................................................................1 1.1研究背景.............................................................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结构................................................1 2白坪飞龙度假村现状......................................................1 2.1 基本情况............................................................1 2.2现有资源.............................................................1 2.3 公共设施现状........................................................2 3 白坪飞龙度假村SWOT分析..................................................2 3.1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优势..............................................2 3.2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劣势..............................................3 3.3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重要机遇..........................................3 3.4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威胁..............................................3 3.4.1 临渝地区的竞争....................................................3 3.4.2 市场准入的挑战....................................................3 4 白坪飞龙度假村产业发展策略..............................................3 4.1农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3 4.2乡村旅游业...........................................................5 4.2.1度假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5 4.2.2 度假村乡村旅游业发展策略..........................................5 5 总结....................................................................5 参考文献..................................................................6 致 谢....................................................................7

III

1导 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不停发展的城市和人们不停加快的生活节奏,很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在周末或者节假期选择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朴质闲适的特色,通过满足现代都市人向往田园的心灵诉求而变成旅游业的重要分支[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以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研究为主要目的,综合分析目前白坪飞龙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探讨其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确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对策及基本对策。本文在认真分析白坪飞龙度假村的乡村旅游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供建议和策略,对其建设与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结构

本文通过对武胜县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联系现有阶段的乡村旅游发展产业的现状,把乡村旅游和农业经济相互联系,形成产业模式的新格局,成为以农业产业为主导、以创新旅游为推动、以农村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产业旅游[2]。

2白坪飞龙度假村现状

2.1 基本情况

白坪飞龙度假村位于四川、重庆两省,南充、合川、遂宁三个市的接壤处。度假村地处武胜县域东部,嘉陵江以东、万乐路以北区域。度假村北靠岳池县,距离成都市220公里,相隔重庆市90公里,相隔南充市54公里,距离广安市39公里。

第一产业为生猪养殖、桑树种植、柑桔种植、蔬菜种植业,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相对集中的生产区。度假村现状第一产业以白坪乡的甜橙生产基地和飞龙镇的蔬菜基地为主。在度假村东南部飞龙镇、百坪镇、猛山乡等乡镇建有现代农业园区。整个园区分布在省道两侧,交通便利,现状农业基础良好。在鸣钟、双星、沿口等三个乡镇建有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度假村内第二、三产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和贸易集市为主。

2.2现有资源

度假村水资源丰富,东靠嘉陵江,加上分布在山涧沟谷的小溪,构成树枝状河网水系。其中,长滩寺河作为嘉陵江左岸一级支流,从区内东北飞龙乡入境,流经飞龙、三溪、鸣钟、沿口等乡镇,是全县水电资源开发最好的河流。

度假村内也具有一定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的有盐卤、金和建筑材料等。盐卤估算蕴藏量丰富,但已停产。嘉陵江河道的砂石较为丰富;金矿规模小、品味低。现在许多乡镇企业和家庭的小规模的采矿方法,产量非常低。

度假村有天然森林资源。药材有香附、半夏、补骨子、白芍、枳壳、苡仁,甘蔗、麻、烟叶、生姜、蔬菜等经济作物;经济林木有橙、桔、柚、柑、桃、梨、苹果、樱桃等;珍稀树种有银杏、香樟、油樟、楠木、檀木、红豆树、杜仲、银桦、相思树等;野生动物有长吻鼹、蝙蝠、黄鼬、果子狸、狐狸、獭等。

度假村周边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具有很突出的特点,种类多样,格调高雅,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文化景观丰富。自然景观以鸣钟桃花山为主,人文景观则以嘉陵江第一古镇——沿口古镇,还有飞龙武庙、观音阁寺庙等景点及鸣钟桃花节等传统旅游活动。

2.3 公共设施现状

近年来,度假村内初步形成了城乡贯通、出口畅通的交通新格局,区内省道304、县道沿三公路、沿罗公路、岳武路畅通,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对外交通较便利,各乡镇及大部分村均通公路。

度假村地势平坦,地面海拔小起伏,和村里地区丰富的植被,许多景点,非常适合推出自行车休闲和健身活动。综合度假村内的各类资源要素,在与生态布局和功能区划密切相关的基础上,以村公路、拖拉机耕路、路基、花卉、苗木基地的快捷方式已形成,休闲、观光建设、健身类、各层次鲜明的绿色之路,建设覆盖体育、乡村文化、旅游等多功能的绿道网络系统。

在生活步行系统规划中以方便村民在集中居民点内出行为主,主要结合集中居民点建设进行规划。度假村内有以连接度假村内各个生态景点为主休闲游道系统,主要以游客的参观路线进行规划。步行道步行道路面主要以生态路面为主,并具乡间野趣。白坪飞龙度假村swot分析

3.1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优势

区域交通优势有位于重庆的“1小时经济圈”三圈层;省道304、南渝高速公路穿越度假村,距重庆主城区90公里,距重庆两江新区约70公里,距南充54公里。产业方面水产、蔬菜、生猪、蚕桑的四大特色产业已经初步形成,显现出来了城市导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3]。并且拥有政府支持,在未来政府重点发展地区,能够得到政策扶持,所获得的资源力度也会有所增加[4]。

3.2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劣势

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农村人民的文化素质,关注土地和就业,部分农民的土地不能流转造成建设用地指标无法置换,集中的居民点难以建成,引发土地矛盾,产业需要进行空间、功能的大整合与提升[5]。并且原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尚未形成联动,导致产业集群没有实现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的基础设施建设短[6]。

3.3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重要机遇

国家将加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试点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发展项目,逐步扩大试点地区,城市和农村发展继续升温[7]。成渝度假村、成渝经济区有能够获得相关政策突破的空间。在两江新区的成立,进一步拉近了试验区的距离和城市中心区,城市功能溢出对试验区的发展机遇[8]。而新增的高速路极大的缩短了度假村与大中城市时空距离,为其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基础。

3.4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威胁

3.4.1 临渝地区的竞争

临近重庆地区农产品的成长与地理自然环境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及社会经济背景都十分密切。在城市之间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类似的相当强,甚至导致行业领先的产品生产也非常相似,目标市场和大量的收敛,这使得临渝地区的产业竞争激烈[9]。同时,临渝地区都想在重庆产业转移中分一杯羹,竞争空前激烈。所以,度假村想要一步步占据了具有优势的有利位置,将面对严重的跨区域竞争和挑战。3.4.2 市场准入的挑战

做为重庆农副产品保障基地、进入重庆产业和增大出口的创汇农业的比值,增加中、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这是度假村的最优的行动方向[10]。重庆的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接入方式也越来越细化、规范化和组织化。农业生产和管理仍然是基于传统的思想和方法,这在将来的发展中会有所阻碍[11]。白坪飞龙度假村产业发展策略

4.1农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产业方面需要结合度假村现状产业,制定相应规划目标和发展定位。首先,我们要加快农业研发孵化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形成城市和农村生活的进一步整合,形成拥有美丽的生态环境的新农村;其次充分利用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再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把统筹城

乡、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要素进行配套完善。

1.观光农业

通过农业发展和农村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增值,借此平台发展有机食品,展示交易、规模化种植、产品研发、私家菜园、采摘区、教育科普、文化休闲娱乐等[12]。通过区域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打造重庆及周边市民的休闲度假基地,有效提升度假村对外形象,发挥度假村作为重庆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优势,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对于解决区域农民就业、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武胜城市形象具有极大的推送作用[13]。

2.创汇农业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迅速的向农业渗透,致使以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和生物能源技术为代表高科技农业对传统农业进行深层次的科学技术改造,使得农产品生产和农业深加工产品具备了很高的科技含量,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具有高度科技附加值在农业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当今国际市场上不断的被越来越多的方面认同,并逐步由技术发达地区向技术偏低地区倾斜[14]。同时受地理差异化的影响而导致的农业资源分布不均也使得资源稀缺地区希望从区域或国际市场上获得农业资源的补充,这为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为农业跨境货币交易,农产品的对外交流[15]。

3.“整体流转”模式

土地以股份形式统一到专业合作社。其股份分家庭股与集体股,以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合作社的为家庭股,以集体的机动地、四荒地入股到合作社的为集体股,并明确了家庭股与集体股的数量和权益[16]。集中起来的土地由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

4.“公司单定”模式

以“农户养殖、协会服务、公司营销”的模式,联合养殖大户,注册人和家畜品牌;以“公司+大户”的形式,建立“公司定单,农户养殖,品牌营销”的机制,进行品牌经营[17]。通过入股或土地流转所收益的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帮扶基金”,制定相关规定和协议,为有能力、勤奋、诚信的村民提供一定限额的无息贷款,发展订单式生产,确保农民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

5.“公司托管”模式

在农户入住新型社区前,公司与村民小组签订土地预流转协议,公司负责统一选种、统一育苗,村民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和规程进行管理,每年由公司发给村民管理费;村民住进新型社区后,公司与村民小组签订正式土地流转合同,公司根据不同肥力地块支付村民土地流转费,村民将果树托管给公司,由公司对挂果树给予保底金,盈利每年按10%分红。同时,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可进协会,协会与公司签定服务合同,按照标准

对果树进行生产管理,由公司支付管理费。村民收入主要为土地租金、果树托管保底金、分红收入、务工收入(园区务工和外出务工)、管理收入等[18]。

4.2乡村旅游业

4.2.1度假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看,加快度假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确保武胜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需要。从度假村发展的需要看,乡村旅游是该地区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必然成为度假村旅游最具成长空间的新特色[19]。从实现价值的途径看,发展乡村旅游是度假村实现农民增收,能够实现土地增值的有利道路。

4.2.2 度假村乡村旅游业发展策略

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户作为乡村旅游开发主体,突出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实施品牌化战略,增强临渝地区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着力把度假村打造成为临渝地区示范样本。结合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引进实力业主,整体连片开发。重点打造高端生活第一居所和度假投资第二家园,突出健康度假特色,创新生活方式。

结合村域西部已开发的合作社和蔬菜大棚等,进一步拓展用地,形成规模化种植的特色蔬菜基地。建立起规模化生产的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依托村域东面已开发香米以及西南部现有的优质水田发展优质水稻基地,大规模的香米、玉米以及油菜种植可形成乡村味浓厚的农业观光基地。

推出全年水果采摘活动: 4-5月份推出草莓采摘,6-8月份推出蓝莓采摘,7-9月推出葡萄、梨、桃、李等水果采摘,9-11月份推出柑橘采摘。已有的花卉苗木区以红枫、樱花、海棠培育栽种为主,未来结合土壤条件及产业需求形成集农业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专业化花卉苗木基地。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周边发展自身乡村旅游,可以

利用广遂高速、广武潼安资成高速,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交易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务,搭建度假村交易平台。建立展示交流平台,建立以会议、展览、节事为主题的会展业。总结

乡村旅游能够通过其特有的田园感受和质朴的农家情怀给人以放松闲适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产业,让农业资源依靠这种形式实现自身价值的提高[20]。而随着人们向往自由闲适的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与之而来的关于旅游产业的盲目开发,产业模式单一等问题也等待着解决。本文在梳理研究了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等资料的前提下,以武胜县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分析了其现状、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策略等,希望能够为我们国内的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毕春梅.成都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研究[D].西华大学,2014.[2]蒋薇.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乡村旅游产品升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3]王素洁,李想.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可持续乡村旅游决策探究——以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村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1,03:59-69+90.[4]马立.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5]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597-1605.[6]Tongqian Zou,Songshan(Sam)Huang,Peiyi Ding.Toward A Community‐driven Development Model of Rural Tourism: the Chinese Experience[J].Int.J.Tourism Res.,2014,163:.[7]Alenka Verbole,Stuart Cottrell.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ase of a negotiating process in Slovenia[J].World Leisure Journal,2002,442:.[8]黄郁成,黄光文.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J].旅游学刊,2003,02:73-76.[9]郑杨,周志斌,朱莎.近5年中国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5:19-26.[10]冯娴慧,戴光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旅游学刊,2012,08:104-111.[11]DonaldG.Reid,Heather Mair,James Taylor.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J].World Leisure Journal,2000,422:.[12]Emese Panyik.Rural Tourism Governance: Determinants of Policy-makers’ Support for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Planning & Development,2015,121:.[13]Ling-en Wang,Sheng-kui Cheng,Lin-sheng Zhong,Song-lin Mu,Bijaya G.C.Dhruba,Guo-zhu Ren.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Principles, models and the future[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3,101:.[14]陈雪钧.国外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借鉴[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56-59.[15]张祖群.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4,08:307-314.[17]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19]张文,安艳艳,李娜.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3:17-24.[20]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02:336-339.致

上一篇: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下一篇:高中必修一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