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与社会发展·高考优秀作文

2024-05-07

规则与社会发展·高考优秀作文(共9篇)

篇1:规则与社会发展·高考优秀作文

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规则与社会发展

古人云:无规不成方圆。

西谚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置一把沙于纸上,微微振动纸的边缘,沙子便肆意地流动,如果在纸上涂一层明胶,再放之以沙,则粒粒皆安份地粘在纸上,还可以用之做砂纸,赋之以实用价值。

如果把人类比作砂,把社会比作纸,那么规则便是那明胶,它使人类与社会相辅相融,并使人人发挥各自的功用,凝聚为一个坚实的群体,如果没有规则,人类必将是—盘散沙。

由此说,规则是社会形成的基础,没有规则便没有人类社会。

然而,规则不是死的,不是—成不变的,它要适时、适地、适人、适度。一方面,它要限定,制约人类的行为;另一方面,它也要促进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此所谓“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原始社会中,猎获均分,人人平等,这种规则与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相适应。而如今,按劳分配,能者多得,这则是为了适应当今激烈的人才竞争,优化社会的劳动力。

在古代,政教合一,一个国度的人民大多数只允许信奉统一的宗教,异教徒中,勇者或能改天换地,弱者只是自取灭亡。这种残酷的规则是与当时的强权专政相适应的,而如今,信仰自由,言论自由,人民找到了自我的价值,扩大了生存的范围,这是朝代的要求,是人性独立的需要。

古往今来,人类这群会思考的芦苇以其无限智慧不断探索着最适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也在世代的繁衍中不断去旧取新,追寻着最有利社会进步的规则。从群主立宪、商鞅变法到罗斯福新政、联合国的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一国两治”和欧盟的扩大,人类从一盘散沙逐渐成为一个充满智慧与魄力的坚不可摧的群体。

我相信,随着更新,更完善的规则的确定,这颗颗金沙将把美丽的星球装点得熠熠生辉,无限灿烂

篇2:规则与社会发展·高考优秀作文

2014-06-05

【作文题目】

某地发生的一件事引发了一场关于规则与人情的争议。一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因为自行车坏了,结果迟到了2分钟。考场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拒绝考生进入考场。考生的妈妈先求情,后下跪,工作人员仍不允许考生进场。这名考生因为心急,想要翻墙入场,后被工作人员制止,最终未能参加考试。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规则”,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人情”,人的感情;人之常情(通常的心情或情理)。材料是一个新闻事件,先点出事件引发了一场争论,然后简单叙述事件。写作要求中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字样,可以从材料中自选角度立意,即可从工作人员、妈妈、考生中任选一人,也可以综合其中一个、两个或三个人的看法和做法;对人物观点和做法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言之有理即可。但在立意判断时应该研究本则材料的特殊性,本则材料由概括句和事例组成,而且关系紧密。概括句暗示了(其实也指明了)出题人的意图,本次作文的基本立意范围——规则与人情,事例中也隐含了一个重要信息“考生违规,考场工作人员坚守规则,不为人情所动”。

切题:(依据是既符合范围,又切合材料)

1、规则至上,人情不能动摇规则

2、人情可以完善或改变不合理的规则

3、规则中应该蕴含人情味

4、不违规则,不失人情

5、严守规则,彰显公平是最大的人情

合题:(依据是切合材料内涵即可,可以脱离概括句的范围)

1、为人处事应未雨绸缪或早作准备(考生因自行车坏了只迟到两分钟)

2、遭遇意外应理性处理(考生想翻墙进入考场)

3、做人不能没有自尊(妈妈下跪)

4、母爱是伟大的(妈妈为孩子进考场求情下跪)

5、忠于职守,认真尽责(考场工作人员不准迟到考生进场)

6、固守规则,不知变通(考场工作人员不准迟到考生进场,导致该考生缺考)

【范文】

无规矩不成方圆

上海一高考考生因自行车坏了导致迟到,而被工作人员按照相关规定拒之门外。这个事件告诉我们: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对生活的安定、社会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规则与人情发生冲突时,应以规则作为第一标准。三国时诸葛亮为了防止被魏军截断后路而急需大将守住街亭以堵住魏军的袭击路线。马谡请缨前往。由于轻敌,街亭失守,马谡也狼狈逃回了汉营。尽管不舍得,诸葛亮还是含泪斩了马谡。如若诸葛亮不斩马谡,即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原来军令状也是可以开玩笑的,又因为诸葛亮比较喜欢马谡,大将们会进一步认识到:其实人情是大于军法的。由此以后,大将们想必会纷纷通过违反军纪来获得利益,后汉也离灭亡不远了。所以,诸葛亮在规则与人情中,只能选择尊重规则、稳定军心,即使“挥泪”也要狠下心肠斩下去。

这亦使我联想起了戚继光的“戚家军”。“戚家军”多由同一个村的父老兄弟组成。但戚继光治军却是以“法”为主,规定如若有逃跑,瞒报军功的,其他人必须予以揭发。戚继光的治军方式把“法”凌驾于“情”之上。正是如此,“戚家军”才会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令倭寇闻风丧胆的百战百胜之师。

如若让人情凌驾于规则之上,则会对社会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原足协主席谢亚龙,因为人情的关系,多次收受贿赂,对一些球队作出不公正的判决,打压年轻球员,指使裁判员着重打压某一队。据谢的好友透露,谢原本是一个比较正派的人,但很多事情他是抹不开面子才去做的,当时中国足坛的乌烟瘴气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各种“假球”“黑裁判”使中国足球的水平严重下滑。人情凌驾于规则之上,后果严重。

除此之外,“房叔”“房媳”“房爷”等组成的“房家族”,各种因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而落马的官员,因贪污而被捕的中石化副总,哪一个不是把人情驾在规则上的?又有哪一个是为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的?

篇3:重建高考作文评分规则的思考

诚然, 作文评分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是评价的世界性难题。但是, 当质疑的声音聚焦于2012年浙江省30多万份作文卷中选出的6篇满分作文时, 我们需要思考的, 就不仅是阅卷员的主观性问题 (如立意定势、风格偏爱、趋中倾向等[1]) , 还有其他更为关键的问题。

一、满分作文的粗略评点

根据网上评卷双评差值“语文作文双评或三评中出现满分, 系统自动提交进行终评”的规定, 一篇满分作文的产生至少三评, 且一般经作文组长或学科组长审查终评的。也就是说, 6篇满分作文, 其优秀性最符合评分规则中的优等标准, 几无瑕疵。真是这样吗?

限于篇幅, 我们只能窥斑见豹。请看某考生《矮纸斜行闲作草》, 全文以“坐在路边鼓掌, 其实也挺好”立意, 第1~3段 (302字) 为第一部分, 用华丽的文笔铺垫, 再提出观点;第4~9段 (470字) 为第二部分, 以“苏子的旁观”和古语“无欲则刚”展开形象论述;第10~11段 (91字) 为第三部分, 以“但求闲作碧池边的一席矮草”点题并为全文作结。

作者具有清晰的立意、严密的构篇和老练的语言驾驭能力, 这不容否定。但是, 文中所说的“旁观”“无欲”, 是否就是在“路边鼓掌”?用苏轼的材料, 是否也有套话作文“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 (文学) 名人”之嫌?全文议论、抒情、描写兼用且分类相当, 属于“论述类”还是“文学类”?如归入“散文”, 又是哪类散文?如此等等, 自可见仁见智。

其实, 所以选这篇考场满分作文说事, 实在因为它具有近几年浙江省高考满分高分作文的典型样貌:题意上, 善借命题中的关键词点化全文;素材上, 巧用历史文化 (文学) 名人和所谓的“陌生化名言”;文体上, 崇尚散文化的议论文;语言上, 善用诗化语言。

然而这篇满分作文, 如果让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漆永祥教授来评, 将会如何呢?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 回答“高考作文质量下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一问时, 漆教授说:

存在的问题非常多。首先, 在所谓“攻略”的引导下, 不少作文“假大空”, 程式化、模块化严重, 模仿痕迹明显;其次, 喜欢用生僻、华丽或怪异的词藻, 排比句型, 夸张语言或者四不像的“文言文”, 来表现自己的知识面和写作才能;第三, 内容空洞无物, 没有生活气息、真情实感, 没有年轻人的朝气;第四, 错别字、替代词甚至网络语言使用越来越多。[2]

以笔者所见, 漆教授所说的“假大空”“用华丽的词藻, 排比句型来表现自己的知识面和写作才能”“内容空洞无物, 没有生活气息、真情实感”这些词句颇可以用作这篇满分作文的“评语”。难保漆教授不会将这篇作文打入二类、三类之列。

为何如此?是浙江阅卷者的集体风格偏爱?还是阅卷团队存在强权?但满分作文至少是三人匿名评断的呀。笔者以为, 所以如此, 必有多方面原因, 但“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 评分规则这根高考的“指挥棒”难辞其咎!

评分规则就是用来评分的准则或规定, 通常包括等级/水平、描述符和表现样例三部分, 作为一种评价工具, 它提供表现程度或水平的描述, 适用于对学生复杂表现或作品 (如作文) 的评价。[3]现行的高考作文评分规则包括分项评分规则 (习惯称为“分项分等评分标准”) 和整体评分规则 (一般设五类, 每类有特征描述) 两类。

(一) 现行评分规则的静态分析

根据朱迪思·阿特等的研究, 合格有效的评分规则应考虑内容/覆盖面、清晰度/详细度、实用性、技术合理性等方面。[4]现行的评分规则, 无论是分项还是整体的, 均基于《考试说明》, 汲取了我国近百年来有关写作能力、写作要素研究的成果, 总体是合格有效的。

但是, 现行的评分规则, 下列问题不能不引起思考。

1.是否抓住“关键因素”?内容是全面的, 一般包括基础等级的“内容”和“表达”、发展等级 (或称“特征”) 。但是, 它是否足够成为判断高考作文的“关键因素”, 也就是说, 是否抓住最能区别不同水平作文的核心指标, 却是要打问号的。

2.描述是否足够清晰?“足够清晰”, 意味着运用同一评分规则, 不同的教师, 或同一教师相隔一段时间, 能对同一篇作文给出一致性高的评定。这一点, 由于语言本身的模糊性、要素描述的概要性, 始终是作文评分的世界性难题。如今的评分规则, 也并没有突破。

3.内容再完整、描述再清晰, 还需要操作简便, 这就是实用性的要求。从如今的阅卷操作看, 有多少阅卷员能记忆评分规则, 并严格遵循规则?

4.技术合理性方面, 一般要求整体的评分者一致性不能低于65%, 单个评分点不能低于98%。[4]目前我们没有见到高考评分的相关数据, 估计这是非常高的一个指标, 少能企及。

(二) 现行评分规则的操作分析

有了合格有效的评分规则, 尚需对评分规则的合理使用, 否则也会影响评价的效度、信度。在作文评分规则的运用中, 下列问题不能不引起注意。

1.分项评分规则形同虚设。传统阅卷, 阅卷员用笔打分, 尚能在作文上画画圈圈, 最后写出“内容+表达+发展 (特征) ”分项分和总分。而今网上阅卷, 只用键盘、鼠标输入评分, 分项评分难以持续, 名存实亡。

2.整体评分规则如何落到实处。对大范围且要求快速评分的高考作文评分来说, 分项评分远不如整体评分。但由于“关键因素”没有考虑文体 (特殊写作能力) 分类等, 其通用性 (如立意深刻、结构严谨) 受到限制, 评分规则的实用性就大打折扣。

3.“操作细则”如何补充“等级评分标准”之不足。不管是分项的, 还是整体的作文评分规则, 总不能罗列全部的评分点。从现行的各省操作看, 均有“操作细则”, 但从我们见到的情况看, 均失之过简, 未能起到统一阅卷分歧点的作用。

4.“表现样例”是否典型, 是否经过足够的讨论并形成共识, 这是操作的关键。学理上说, 表现样例应是“事先”的, 与评分规则一同制订。在高考作文评分中, 却只能“事后”的, 在足够的试批中甄选。但从这几年非官方流出的例文看, 其“样本”性质显然不足。

(三) 现行评分规则的效用分析

评分规则要满足客观、公平、快速阅卷的需要, 这是首先要思考的。但是, 仅此是不够的。为什么“满分作文”遭人质疑?为什么良善的阅卷者激愤而言“作文评分是草菅人命”?为什么难以破解学科专家屡屡感叹的“高考作文质量下降”难题?

我们认为, 这与没有发挥评分规则的教学引导作用有关。尽管高考与日常的形成性考试相比, 不需要反馈分项得分和补救教学, 但对后来的考生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 对教师具有教学价值。如何发挥评分规则与命题所共有的“指挥棒”作用, 值得探索。

三、高考作文评分规则的重建

既然现行的评分规则有诸多问题, 就当加以重新审视, 并作审视后的修订或重建。

(一) “关键因素”的厘定

开发评分规则, 首要任务是弄清足以区别作文水平高低的特征, 也就是“关键因素”。根据初步的研究和实践, 我们认为, 高考作文评分规则的“关键因素”有审题立意、材料运用、文体特征、结构布局、语言表达、卷面格式等六个维度。

1. 审题立意, 意在检测审题、确定中心 (即立意) 的能力, 包括三个子因素 (或评价项目) :一是切题情况, 二是立意的清晰度, 三是立意的高下。

2. 材料运用, 意在检测素材的积累、选择和组合的能力, 包括三个子因素:一是与作文中心的一致性, 二是材料的质量, 三是对材料的处理。

注意, 不同的文体对材料的选择、处理有所不同, 如能加强这方面的权重, 正确引导学生梳理生活积累、丰富阅读积累, 可有效控制“套话”作文, 实现写作本真的回归。对满分高分作文的指责, 莫过于内容空泛, 与传统作文“言之有物”的认知相背离。

3. 文体特征, 意在检测选择、运用体裁的能力, 包括两个子因素:一是符合某一文体惯常特征的情况, 二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与文体特征的契合度。

近年来高考高分作文的文体特征模糊, 样例单一 (少有典型的议论文、记叙文) , “四不像”作文泛滥, 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表述模糊、与“文体不限”导向的误读有关。如要纠偏, 专家解读、日常教学、高考评分都需要作出努力。

4. 结构布局, 意在检测思维的条理性 (思路) 和结构安排的能力, 包括三个子因素:一是段的划分, 二是段的排列, 三是段的技巧性处理。

结构布局, 可以简称“文脉”。文脉清晰的文章, 有助于实现作文“作者—读者”的言语交流。传统作文要求“言之有序”, 其内在表现为思而有路, 外在则表现为段落的处理, 实际上是内外兼顾的, 评分中要注意“隐”和“显”之间的平衡, 鉴别纯技巧的投机者。

5. 语言表达, 意在检测语言表达能力, 其评估价值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 包括两个子因素:一是规范、通顺的程度, 二是丰富、灵活的程度。语言是写作中最为稳定的因素, 而其评分主观性最强, 易受阅卷者的语感强弱和风格偏爱影响。不少教师偏爱华美, 学生效而从之, 助长华而不实的文风蔓延, 应当引起重视。

6. 卷面格式, 包括四个子因素:一是正字, 二是标点, 三是格式, 四是行文 (字写得是否漂亮) 。前三者属于书面表达的纯技术性要求, 评估的客观性最强;后者属于书面表达的美学效应, 容易“先入为主”, 导致晕轮效应, 影响综合成绩的评定。

(二) 评分方法的选择

确定关键因素后, 还需要选择评分方法。评分方法, 依据评分规则的类型, 分整体法 (综合法) 和分项法。选择的基点, 一是有效性, 哪一种最能体现评分结果一致性、实现跨时间稳定性, 具有理想的区分能力;二是实用性, 哪一种更适合阅卷者的经验, 以实现有效基础上的快速阅卷, 做到公平、效率兼顾。

1987年江西、1991年河北曾有这方面的实践检验, 整体法和分项法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5和0.924, 没有实质性差异。[1]高考作文评分均可采用, 问题是具体怎么操作。

1.整体评分法的运用。整体法的优势是快速作出评定, 其快速在于: (1) 作文本身的特点, 关键因素的分解只是研究的需要, 实际上彼此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2) 阅卷者的心理特点, 阅卷者对评分规则的掌握是靠记忆来保持的, 这种记忆带有抽象性和综合性; (3) 阅卷者的专业判断能力, 成熟的阅卷者能快速阅读并作出判断。

我们在2011~2012学年区、校两级高三作文阅卷中, 设计和采用了整体法。

(1) 六个方面都较优秀的, 可判一等 (51~60分) 。

(2) 四个方面较优秀的, 其他两个方面一般的, 可判二等 (45~50分) 。

(3) 三个方面较好的, 其他三方面一般的, 可判三等 (39~44分) 。

(4) 有两个方面问题很突出的 (卷面格式除外) , 可判四等 (33~38分) 。

(5) 离题, 套作, 字数在600字以下, 有三者之一的, 可判五等 (32分以下) ;其中离题且字数不足400字的, 20分以下。

与高考作文的纯选拔性不同, 这样的设定, 是基于教学反馈、阅卷速度, 而其效度、信度等都缺少研究和检验, 仅作为例子使用, 具体操作有待于完善。

2.分项评分法的运用。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分项的数量和各项的权重, 二是网上阅卷的技术支持。根据信息加工学原理, 人们对项目、等次的区分能力大致在3~7个 (级) 之间, 超过7个往往难以辨别。作文评分的六个“关键因素”, 在正常的辨别阈内, 但还是不够简便, 为此, 我们需要重组, 粗略设计如下:

内容 (20分) :审题立意, 材料运用。

形式 (15分) :文体特征, 结构布局。

语言 (20分) :语言表达。

文面 (5分) :卷面格式。

一般认为, 作品的“形式”包括结构、语言、体裁。我们将“语言”单列, 是为了凸显其在写作能力构成中的地位。“文面”可有三种处理:一是独立设项, 控制权重 (如上) ;二是并入“形式”;三是做加减分处理, 列入“操作规则”。如果分项评分, 阅卷屏幕就需要设置分项, 阅卷者分项打分, 由机器生成总分, 在不增加阅卷人员劳动强度的情况下, 使分项评分与整体评分结合起来。

3.建立评分模型的考虑。阅卷者对评分规则的记忆特点, 无论是整体评分还是分项评分, 都不具有亲切性和直观性, 能否借助统计学、工程学的方法, 将分项 (含权重) 、整体评分、操作规则等综合思考, 开发类似“九九乘法表”“天体运行图”那样的模型, 以提高阅卷的效度、信度和速度, 寄希望于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三) 操作细则和表现样例的确定

确定评分规则和评分方法后, 就是评分规则的操作。评分规则的操作, 涉及配套规则的制订、阅卷员的规则使用、考务管理等方面。这里只谈操作细则和表现样例的确定。

1.必须高度重视细则和样例。广义的评分规则应包括操作细则、表现样例。高考作文评分规则进入使用阶段, 必须尽快确定操作细则、表现样例, 以解决规则的模糊性、抽象性问题。另一方面, 每次考试的试题都有个性, 都有与其他试题不同的地方, 而且考试作文的实际写作情况, 都有超出命题预想的, 显出“事先”制订的评分规则不完善的地方。

2.多种确定方法并用。一是阅卷核心组专家确定, 这需要在阅卷员集中前完成;二是让全体阅卷员在试批阶段参与细则制订、样例确定;三是前两种方法的综合。确定后的细则、样例, 都需要点评、解读和充分的讨论, 以取得最大的共识。

3.细则和样例的“质”的规定。作文的“操作细则”, 需要有利于解决评分规则操作中的实际问题。如“审题立意”三个子因素, 要结合学生作文的多样性, 尽可能明确评分规则中“切题”“偏题”“跑题”和“立意深浅”等比较模糊的概念, 确定等间距离、分界, 尽可能在试批环节就减少阅卷员的随意性和立意思维定势的干扰。

表现样例, 则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各档例文的选定, 未必需要各档的最佳。在阅卷实践中, 常出现一、二类卷不敢打高分, 四、五类卷不愿给低分, 从而形成趋中倾向, 因此一、二类卷应取下限, 三类卷取上下限, 四、五类卷取特征。二是有足够的例文数量, 如果将作文分为五等, 每等又分上、下, 那么需要的例文量为5×2=10篇, 如果再分文体, 则需要20篇或30篇, 这在试卷随机流转、阅卷强调速度的情况下, 是很难做到的, 但并非无法可想。三是例文要附有依据评分规则作出的评语, 明确评等评分的理由, 把评分规则具体化。

(四) 评分规则教学效用的发挥

要发挥评分规则的教学效用, “公布策略”是首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曾说:“没有理由把学生蒙在鼓里, 不让他们知道你要评价什么、你将依据什么标准来评价。提前给予学生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他们可以为此早做准备。”[3]

如何“公之于众”?其方法很简单, 在《考试说明》的参考试卷中提供试卷中作文题的评分规则 (含操作细则、表现样例) 。其实, 这件事并不难做, 近年来许多省份都组织了对参考试卷在抽样学校的试测, 将试测检验后的评分规则、操作细则和表现样例公之于众, 听取基层意见, 完善评分规则, 另一方面作为很好的教学材料。

不要担心这会引导师生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 威金斯指出, 如果这个考试是有价值的、值得学生去花时间的, 这不成问题, 关键是你考些什么, 是否能达成标准。[3]实践中, 我们将月考和县、市模拟考阅卷后的评分规则、操作细则和表现样例提供给学生, 已经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诊断自己的作文问题, 写出更满意的作文。

参考文献

[1]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2]肖舒楠.专家称社会对高考作文是一种畸形重视——访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漆永祥[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110422/n280373712.shtml (2011-04-27/2011-06-28) .

[3]崔允漷等.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篇4:重建高考作文评分规则的思考

诚然,作文评分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是评价的世界性难题。但是,当质疑的声音聚焦于2012年浙江省30多万份作文卷中选出的6篇满分作文时,我们需要思考的,就不仅是阅卷员的主观性问题(如立意定势、风格偏爱、趋中倾向等[1]),还有其他更为关键的问题。

一、满分作文的粗略评点

根据网上评卷双评差值“语文作文双评或三评中出现满分,系统自动提交进行终评”的规定,一篇满分作文的产生至少三评,且一般经作文组长或学科组长审查终评的。也就是说,6篇满分作文,其优秀性最符合评分规则中的优等标准,几无瑕疵。真是这样吗?

限于篇幅,我们只能窥斑见豹。请看某考生《矮纸斜行闲作草》,全文以“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立意,第1~3段(302字)为第一部分,用华丽的文笔铺垫,再提出观点;第4~9段(470字)为第二部分,以“苏子的旁观”和古语“无欲则刚”展开形象论述;第10~11段(91字)为第三部分,以“但求闲作碧池边的一席矮草”点题并为全文作结。

作者具有清晰的立意、严密的构篇和老练的语言驾驭能力,这不容否定。但是,文中所说的“旁观”“无欲”,是否就是在“路边鼓掌”?用苏轼的材料,是否也有套话作文“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之嫌?全文议论、抒情、描写兼用且分类相当,属于“论述类”还是“文学类”?如归入“散文”,又是哪类散文?如此等等,自可见仁见智。

其实,所以选这篇考场满分作文说事,实在因为它具有近几年浙江省高考满分高分作文的典型样貌:题意上,善借命题中的关键词点化全文;素材上,巧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和所谓的“陌生化名言”;文体上,崇尚散文化的议论文;语言上,善用诗化语言。

然而这篇满分作文,如果让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漆永祥教授来评,将会如何呢?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回答“高考作文质量下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一问时,漆教授说:

存在的问题非常多。首先,在所谓“攻略”的引导下,不少作文“假大空”,程式化、模块化严重,模仿痕迹明显;其次,喜欢用生僻、华丽或怪异的词藻,排比句型,夸张语言或者四不像的“文言文”,来表现自己的知识面和写作才能;第三,内容空洞无物,没有生活气息、真情实感,没有年轻人的朝气;第四,错别字、替代词甚至网络语言使用越来越多。[2]

以笔者所见,漆教授所说的“假大空”“用华丽的词藻,排比句型来表现自己的知识面和写作才能”“内容空洞无物,没有生活气息、真情实感”这些词句颇可以用作这篇满分作文的“评语”。难保漆教授不会将这篇作文打入二类、三类之列。

为何如此?是浙江阅卷者的集体风格偏爱?还是阅卷团队存在强权?但满分作文至少是三人匿名评断的呀。笔者以为,所以如此,必有多方面原因,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评分规则这根高考的“指挥棒”难辞其咎!

二、现行评分规则的问题思考

评分规则就是用来评分的准则或规定,通常包括等级/水平、描述符和表现样例三部分,作为一种评价工具,它提供表现程度或水平的描述,适用于对学生复杂表现或作品(如作文)的评价。[3]现行的高考作文评分规则包括分项评分规则(习惯称为“分项分等评分标准”)和整体评分规则(一般设五类,每类有特征描述)两类。

(一)现行评分规则的静态分析

根据朱迪思·阿特等的研究,合格有效的评分规则应考虑内容/覆盖面、清晰度/详细度、实用性、技术合理性等方面。[4]现行的评分规则,无论是分项还是整体的,均基于《考试说明》,汲取了我国近百年来有关写作能力、写作要素研究的成果,总体是合格有效的。

但是,现行的评分规则,下列问题不能不引起思考。

1. 是否抓住“关键因素”?内容是全面的,一般包括基础等级的“内容”和“表达”、发展等级(或称“特征”)。但是,它是否足够成为判断高考作文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是否抓住最能区别不同水平作文的核心指标,却是要打问号的。

2. 描述是否足够清晰?“足够清晰”,意味着运用同一评分规则,不同的教师,或同一教师相隔一段时间,能对同一篇作文给出一致性高的评定。这一点,由于语言本身的模糊性、要素描述的概要性,始终是作文评分的世界性难题。如今的评分规则,也并没有突破。

3. 内容再完整、描述再清晰,还需要操作简便,这就是实用性的要求。从如今的阅卷操作看,有多少阅卷员能记忆评分规则,并严格遵循规则?

4. 技术合理性方面,一般要求整体的评分者一致性不能低于65%,单个评分点不能低于98%。[4]目前我们没有见到高考评分的相关数据,估计这是非常高的一个指标,少能企及。

(二)现行评分规则的操作分析

有了合格有效的评分规则,尚需对评分规则的合理使用,否则也会影响评价的效度、信度。在作文评分规则的运用中,下列问题不能不引起注意。

1. 分项评分规则形同虚设。传统阅卷,阅卷员用笔打分,尚能在作文上画画圈圈,最后写出“内容+表达+发展(特征)”分项分和总分。而今网上阅卷,只用键盘、鼠标输入评分,分项评分难以持续,名存实亡。

2. 整体评分规则如何落到实处。对大范围且要求快速评分的高考作文评分来说,分项评分远不如整体评分。但由于“关键因素”没有考虑文体(特殊写作能力)分类等,其通用性(如立意深刻、结构严谨)受到限制,评分规则的实用性就大打折扣。

3. “操作细则”如何补充“等级评分标准”之不足。不管是分项的,还是整体的作文评分规则,总不能罗列全部的评分点。从现行的各省操作看,均有“操作细则”,但从我们见到的情况看,均失之过简,未能起到统一阅卷分歧点的作用。

4. “表现样例”是否典型,是否经过足够的讨论并形成共识,这是操作的关键。学理上说,表现样例应是“事先”的,与评分规则一同制订。在高考作文评分中,却只能“事后”的,在足够的试批中甄选。但从这几年非官方流出的例文看,其“样本”性质显然不足。

(三)现行评分规则的效用分析

评分规则要满足客观、公平、快速阅卷的需要,这是首先要思考的。但是,仅此是不够的。为什么“满分作文”遭人质疑?为什么良善的阅卷者激愤而言“作文评分是草菅人命”?为什么难以破解学科专家屡屡感叹的“高考作文质量下降”难题?

我们认为,这与没有发挥评分规则的教学引导作用有关。尽管高考与日常的形成性考试相比,不需要反馈分项得分和补救教学,但对后来的考生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对教师具有教学价值。如何发挥评分规则与命题所共有的“指挥棒”作用,值得探索。

三、高考作文评分规则的重建

既然现行的评分规则有诸多问题,就当加以重新审视,并作审视后的修订或重建。

(一)“关键因素”的厘定

开发评分规则,首要任务是弄清足以区别作文水平高低的特征,也就是“关键因素”。根据初步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高考作文评分规则的“关键因素”有审题立意、材料运用、文体特征、结构布局、语言表达、卷面格式等六个维度。

1. 审题立意,意在检测审题、确定中心(即立意)的能力,包括三个子因素(或评价项目):一是切题情况,二是立意的清晰度,三是立意的高下。

2. 材料运用,意在检测素材的积累、选择和组合的能力,包括三个子因素:一是与作文中心的一致性,二是材料的质量,三是对材料的处理。

注意,不同的文体对材料的选择、处理有所不同,如能加强这方面的权重,正确引导学生梳理生活积累、丰富阅读积累,可有效控制“套话”作文,实现写作本真的回归。对满分高分作文的指责,莫过于内容空泛,与传统作文“言之有物”的认知相背离。

3. 文体特征,意在检测选择、运用体裁的能力,包括两个子因素:一是符合某一文体惯常特征的情况,二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与文体特征的契合度。

近年来高考高分作文的文体特征模糊,样例单一(少有典型的议论文、记叙文),“四不像”作文泛滥,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表述模糊、与“文体不限”导向的误读有关。如要纠偏,专家解读、日常教学、高考评分都需要作出努力。

4. 结构布局,意在检测思维的条理性(思路)和结构安排的能力,包括三个子因素:一是段的划分,二是段的排列,三是段的技巧性处理。

结构布局,可以简称“文脉”。文脉清晰的文章,有助于实现作文“作者—读者”的言语交流。传统作文要求“言之有序”,其内在表现为思而有路,外在则表现为段落的处理,实际上是内外兼顾的,评分中要注意“隐”和“显”之间的平衡,鉴别纯技巧的投机者。

5. 语言表达,意在检测语言表达能力,其评估价值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包括两个子因素:一是规范、通顺的程度,二是丰富、灵活的程度。

语言是写作中最为稳定的因素,而其评分主观性最强,易受阅卷者的语感强弱和风格偏爱影响。不少教师偏爱华美,学生效而从之,助长华而不实的文风蔓延,应当引起重视。

6. 卷面格式,包括四个子因素:一是正字,二是标点,三是格式,四是行文(字写得是否漂亮)。前三者属于书面表达的纯技术性要求,评估的客观性最强;后者属于书面表达的美学效应,容易“先入为主”,导致晕轮效应,影响综合成绩的评定。

(二)评分方法的选择

确定关键因素后,还需要选择评分方法。评分方法,依据评分规则的类型,分整体法(综合法)和分项法。选择的基点,一是有效性,哪一种最能体现评分结果一致性、实现跨时间稳定性,具有理想的区分能力;二是实用性,哪一种更适合阅卷者的经验,以实现有效基础上的快速阅卷,做到公平、效率兼顾。

1987年江西、1991年河北曾有这方面的实践检验,整体法和分项法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5和0.924,没有实质性差异。[1]高考作文评分均可采用,问题是具体怎么操作。

1. 整体评分法的运用。整体法的优势是快速作出评定,其快速在于:①作文本身的特点,关键因素的分解只是研究的需要,实际上彼此联系成为一个整体;②阅卷者的心理特点,阅卷者对评分规则的掌握是靠记忆来保持的,这种记忆带有抽象性和综合性;③阅卷者的专业判断能力,成熟的阅卷者能快速阅读并作出判断。

我们在2011~2012学年区、校两级高三作文阅卷中,设计和采用了整体法。

(1)六个方面都较优秀的,可判一等(51~60分)。

(2)四个方面较优秀的,其他两个方面一般的,可判二等(45~50分)。

(3)三个方面较好的,其他三方面一般的,可判三等(39~44分)。

(4)有两个方面问题很突出的(卷面格式除外),可判四等(33~38分)。

(5)离题,套作,字数在600字以下,有三者之一的,可判五等(32分以下);其中离题且字数不足400字的,20分以下。

与高考作文的纯选拔性不同,这样的设定,是基于教学反馈、阅卷速度,而其效度、信度等都缺少研究和检验,仅作为例子使用,具体操作有待于完善。

2. 分项评分法的运用。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分项的数量和各项的权重,二是网上阅卷的技术支持。根据信息加工学原理,人们对项目、等次的区分能力大致在3~7个(级)之间,超过7个往往难以辨别。作文评分的六个“关键因素”,在正常的辨别阈内,但还是不够简便,为此,我们需要重组,粗略设计如下:

内容(20分):审题立意,材料运用。

形式(15分):文体特征,结构布局。

语言(20分):语言表达。

文面(5分):卷面格式。

一般认为,作品的“形式”包括结构、语言、体裁。我们将“语言”单列,是为了凸显其在写作能力构成中的地位。“文面”可有三种处理:一是独立设项,控制权重(如上);二是并入“形式”;三是做加减分处理,列入“操作规则”。如果分项评分,阅卷屏幕就需要设置分项,阅卷者分项打分,由机器生成总分,在不增加阅卷人员劳动强度的情况下,使分项评分与整体评分结合起来。

3. 建立评分模型的考虑。阅卷者对评分规则的记忆特点,无论是整体评分还是分项评分,都不具有亲切性和直观性,能否借助统计学、工程学的方法,将分项(含权重)、整体评分、操作规则等综合思考,开发类似“九九乘法表”“天体运行图”那样的模型,以提高阅卷的效度、信度和速度,寄希望于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三)操作细则和表现样例的确定

确定评分规则和评分方法后,就是评分规则的操作。评分规则的操作,涉及配套规则的制订、阅卷员的规则使用、考务管理等方面。这里只谈操作细则和表现样例的确定。

1. 必须高度重视细则和样例。广义的评分规则应包括操作细则、表现样例。高考作文评分规则进入使用阶段,必须尽快确定操作细则、表现样例,以解决规则的模糊性、抽象性问题。另一方面,每次考试的试题都有个性,都有与其他试题不同的地方,而且考试作文的实际写作情况,都有超出命题预想的,显出“事先”制订的评分规则不完善的地方。

2. 多种确定方法并用。一是阅卷核心组专家确定,这需要在阅卷员集中前完成;二是让全体阅卷员在试批阶段参与细则制订、样例确定;三是前两种方法的综合。确定后的细则、样例,都需要点评、解读和充分的讨论,以取得最大的共识。

3. 细则和样例的“质”的规定。作文的“操作细则”,需要有利于解决评分规则操作中的实际问题。如“审题立意”三个子因素,要结合学生作文的多样性,尽可能明确评分规则中“切题”“偏题”“跑题”和“立意深浅”等比较模糊的概念,确定等间距离、分界,尽可能在试批环节就减少阅卷员的随意性和立意思维定势的干扰。

表现样例,则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各档例文的选定,未必需要各档的最佳。在阅卷实践中,常出现一、二类卷不敢打高分,四、五类卷不愿给低分,从而形成趋中倾向,因此一、二类卷应取下限,三类卷取上下限,四、五类卷取特征。二是有足够的例文数量,如果将作文分为五等,每等又分上、下,那么需要的例文量为5×2=10篇,如果再分文体,则需要20篇或30篇,这在试卷随机流转、阅卷强调速度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但并非无法可想。三是例文要附有依据评分规则作出的评语,明确评等评分的理由,把评分规则具体化。

(四)评分规则教学效用的发挥

要发挥评分规则的教学效用,“公布策略”是首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曾说:“没有理由把学生蒙在鼓里,不让他们知道你要评价什么、你将依据什么标准来评价。提前给予学生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他们可以为此早做准备。”[3]

如何“公之于众”?其方法很简单,在《考试说明》的参考试卷中提供试卷中作文题的评分规则(含操作细则、表现样例)。其实,这件事并不难做,近年来许多省份都组织了对参考试卷在抽样学校的试测,将试测检验后的评分规则、操作细则和表现样例公之于众,听取基层意见,完善评分规则,另一方面作为很好的教学材料。

不要担心这会引导师生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威金斯指出,如果这个考试是有价值的、值得学生去花时间的,这不成问题,关键是你考些什么,是否能达成标准。[3]实践中,我们将月考和县、市模拟考阅卷后的评分规则、操作细则和表现样例提供给学生,已经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诊断自己的作文问题,写出更满意的作文。

参考文献:

[1] 章熊. 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 肖舒楠. 专家称社会对高考作文是一种畸形重视——访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漆永祥[EB/OL]. http://learning.sohu.com/20110422/n280373712.shtml(2011-04-27/2011-06-28).

[3] 崔允漷等.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5:高考写作素材:规则与底线

有编者坚决回应,《爱迪生救妈妈》绝非“杜撰”的故事,它是“有来路的”。一部77年前的.美国黑白电影,以及一篇34年前的人教版初中英语课文,就是这篇文章的素材来源。

素材的确存在,至少,这不是一篇“比三聚氰胺更毒的假课文”。虽然救母的真实性仍然难以求证,但最起码,它有源可溯。要不是读者和编者“掐架”,恐怕大家到现在也不知道,爱迪生救妈妈一事,除了一部老电影,并无其他可以相互佐证的资料,而在故事的原产地美国,普通人几乎都没有听说过这则名人轶事。

不过,除了释疑,编者似乎还大喊了一声“打住!”一个声音冷静地说,“教材可以批评,但不要炒作。”

不过,只要是理性的声音,争议更激烈也无妨。倘若双方都摆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辩论,较真,“假课文”的质疑岂不会烟消云散?就怕不“较真”。有编者委屈地回应,“语文不是历史”,主要功能应是为教学服务。也有教师淡然称,不必纠结真实性,只要价值观向善就行。

然而,这两种观点都经不起推敲。如果语文教学纯粹是传递知识,我们的课文怎么会经过千百回的精挑细选,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旋律一致地弘扬美好高尚的情感?可见,我们的语文教育不可能回避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但为了弘扬善的价值观,就可以抛掉真实的内核吗?

真与善冲突时,宁要朴素的真,也不要掺假的善。一个并不完美的真实形象,远胜人为塑造的高大英雄。

篇6:高考作文指导:高考作文六点规则

认真阅读作文题,用笔划出要点,明确要求后,再考虑如何立意、取材、布局、谋篇。

建议动笔前拿到试卷后先进行思考。

篇7:高考作文指导:高考作文六点规则

二要整散句式——追求参差:整句工整而呈气势,散句曲折而显舒缓;整散交错,可参差流转。

三要幽默诙谐——追求情趣:文字力求幽默、活泼、俏皮,能让人耳目一新,身心一爽。适时“幽他一默”,可使文章陡增亮色。

四要精言警论——追求理性:不是客观地呈现生活,而是要寄寓了一种思想;它们不是对思想的明示,而是把它蕴含于形象之中。人们在阅读时,既能获得启迪,又能有一种审美体验的愉悦。

有理性的警论,或直陈利害,义正词严;或嬉笑怒骂,入木三分;或针砭时弊,酣畅淋漓;或多方设喻,增其灵气。

五要直引化用——追求意蕴:恰当引用一些诗词典故名言警句谚语俗语歇后语顺口溜等,增加作品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有所引用的文字凝练形象,以少胜多,拓展了思考联想的空间而饶有蕴意。

语言表达的避俗求新,方法多样,难以枚举,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力求“语言陌生化”,让习见的内容以一副陌生的面孔出现,使语言表达异于常见的用滥了的表达。“语言陌生化”所竭力对抗的是沉闷与死板、老一套和人云亦云。

材料要新颖,有时代气息,有自我气息,别具一格。

取材不带灰色,不用高考作文发牢骚;要展示时代精神,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般素材50-80个字,重点素材100-150个字,人物素材要留有悬念,不能平铺直叙。

篇8:规则与社会发展·高考优秀作文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发法

收集过去所有的NBA与FIBA比赛规则及最新的比赛规则。

1.2 调查法

面访、电话访问我国篮球界的专家、资深评论家、优秀裁判员及篮球爱好者, 就现有的篮球比赛规则进行调查。

1.3 对所有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并进行研究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NBA与FIBA的比赛有着哪些具体不同的地方?我们试着进行分析:

(1) 比赛时间的不同。N B A每场比赛4 8分钟, 四节, 每节12分钟;而FIBA四节中每节只有10分钟。

从运动的角度和有关专家分析, 篮球运动最合适的时间为4 0至5 0分左右, 但因人的因素不同而对时间的要求有所不同。N B A球员大多来自本国, 身体素质极佳, 他们比较适合篮球运动, 而且打球的人多, 每场有多人可换, 4 8分钟更适合他们;而FIBA则针对的是全世界篮球运动员, 身体素质各有差异, 4 0分钟的比赛更为国际化。

(2) 三分线不同。N B A的三分线为6.7 0米, 而F I B A为6.25米。从投篮的角度来说, 距离越远, 投篮的难度越大, 对投篮的要求就越高, 同时使防守的难度增大。从这方面来讲对篮球运动无疑是一种提高。也许FIBA改变3分线的距离只是时间的问题 (CBA已经增加了3分线的距离) 。

(3) 场地面积不同。N B A的场地面积为2 7.4 3×4 5.2 4平方米, FIBA的场地面积为28×15平方米。由于NBA三分线较远些, 所以场地必须加宽, 才能满足比赛的要求。

(4) NBA限制区为4.88×5.8平方米的长方形, FIBA为两底分别为6.0米、3.6米、高为5.8米的梯形。NBA为了鼓励进攻想尽各种办法, 其中改变限制区就是为了让高大中锋更加接近于篮筐, 以至于接到球后不会太多的3秒违例, 从而形成进攻。但同时带来负面影响, 限制区变小, 有的球队过分依赖于高大有攻击性的中锋, 任何球都想交给中锋来解决, 但外线出手的机会少了, 外线打不开, 一旦中锋遇到麻烦, 整个球队遇到麻烦, 其中拥有姚明的火箭队就是一个例子;同时区域过小也使得内线队员只想更接近篮筐攻击, 从而使内线球员动作趋于单一化, 一旦远离篮筐就变得不会打球, 如奥兰多魔术队的“魔兽”霍华德是典型的代表, 遇到一般的队伍打的顺水顺风, 但遇到像姚明这样高大全面的中锋就束手无策, 这就是每每“魔兽”遇到姚明时只拿到低分的原因;魔术队近几年来总是止步于总冠军, 与他打球的缺陷有直接的关系, 反观欧洲大个球员技术非常全面, 甚至可以在外面投三分, 这与FIBA的比赛规则有直接的关系, 这就是“魔兽”为什么后来练成单手投篮的真正原因 (2010~2011赛季霍华德学会用单手投篮) 。事实证明一支优秀的球队必须要有内外线完美的结合, 才有夺得冠军的可能。限制区过小未必是好事, 但随着NBA的壮大, 不排除FIBA会效仿NBA的做法, 让高大的中锋更加虐待篮筐, 来提高篮球的观赏性。

(5) 暂停次数不一样。N B A每场比赛为7次, F I B A为4次, 决胜期NBA为3次而FIBA为1次。往往暂停对于处在逆境中的球队有极大的作用, 当一个战术被对手攻破时, 教练就得暂停布置新的战术, 较多的暂停会带来更多的战术, 是教练斗智斗勇的最好时机, 这正是N B A的一大特点与水平的体现, 但同时带来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过多的暂停使观众感到反感, 看电视的观众因此而选择换台不在少数, 从而对收视率有极大的影响。F I B A则减少了暂停, 使比赛更有连续性与观赏性。

(6) 暂停的所有权不一样。N B A场上的队员都有权叫暂停, 这对于即将失掉球权的队员来说是极大的利益。但F I B A只有教练有权利叫暂停, 对于本身就少的暂停, 不会让队员随便叫暂停的。

(7) N B A的暂停时间为1分4 0秒, F I B A为1分钟, 暂停时间过长对队员的体力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但过长的暂停使观众坐稳不安, 毕竟观众是比赛中重要部分之一。

(8) N B A上下半场 (前两节) 和下半场后 (后两节) 各有一次20秒的短暂停 (电视暂停即广告时间) 如果每节比赛剩下6分59秒时没有任一队叫暂停, 记录员应在第一次死球时采取强制暂停, 这一暂停登记在主队名下。在每节比赛剩下2分59秒时没有任一队叫第二次暂停, 记录员应在第一次死球时采取强制暂停, 这一暂停登记在该节先前没有登记的队的名下。FIBA则没有这一条。

作为现在的N B A太过商业化。专门为商业服务, 对一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起到积极地作用, 但篮球运动毕竟是一项竞技运动, 以锻炼、参与为目的, 过于商业化对篮球本身是一种妨碍作用, 当然以NBA现有的机制不足以起到太大的障碍。

(9) 个人犯规有区别。N B A个人犯规上限为6次, F I B A为5次。N B A时间为4 8分, 个人犯规增加一次实属合理,

(10) 临场裁判不同。NBA为3名裁判, FIBA过去为2名, 从执法的角度讲, 不一定裁判多就是好事, 但3名裁判还是比较合理的。有些资深裁判年龄较大, 跑动较慢, 当某些比赛需要他的经验与威慑力时, 只能再增加一名裁判来弥补他跑动不足的缺点, 使比赛在裁判方面更合理化。现在大多比赛如FIBA、CBA也采用3人来执法比赛。

(11) NBA有防守3秒违例, 而FIBA没有。NBA设有防守3秒区, 为了鼓励进攻, 如果防守队员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 且一米内没有进攻队员, 就要判防守3秒。这样有时可以把内线完全拉空, 以便进攻的队员突入进去进行精彩的表演, 增加比赛的观赏性。

(12) NBA限制区里设有合理冲撞区, 即进攻队员在此区域撞人不被吹进攻犯规, 而FIBA没有。从这一项看, NBA还是为了鼓励进攻, 使每位队员都有表演的欲望而是无忌惮的虐待篮筐, 即使撞到人也不会被吹犯规。从表演角度看是篮球更精彩, 但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还是不是取消?毕竟人是比赛的主角。

在篮球比赛中表演欲望每个人都有, 但不能驾驭在他人的痛苦与嫉恨之上。如有的球员冲到篮下就是暴扣, 根本不会考虑篮下是否有人, 更不会考虑会伤到他人的, 甚至他把骑在别人的头上暴扣当做荣耀与能力来炫耀。但对防守的队员无论从身体上或是精神上都造成极大的伤害, 如有的球员不准备防守了, 但他根本来不及退出而遭受胯下之辱, 对他来说是无负的, 甚至会被判阻挡犯规, 因此让他难以接受, 在这种场合下受到伤害的球员当然不会妥协, 因此发生混乱的场面是不可避免的, 甚至会打架, 在N B A比赛中由于这样的原因而打架的场面比比皆是。所以比赛不只是为了精彩, 也要考虑人的因素, 人性化才是比赛的前提。但N B A比赛中始终没有取消的意思, 甚至CBA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也许FIBA有一天也会出现。

(13) 在NBA中没有球权转换。遇到争球即为跳球, 而FIBA则为交换发球, 即球权转换。挣球比的是队员动作的快慢以及弹跳, 但当身高相差太远时弹跳变的毫无意义, 而且跳球本身浪费时间, 对于国家篮联本就紧凑的比赛时间来说, 交换发球更为合理的节省时间。统计显示, 由于位置的争夺产生拉、挤、拽等原因, 一次跳球时间大概要花去一分左右的时间。所以FIBA将原来的争球改为球权转换。

(14) 干扰球的不同。NBA认为在投篮的过程中, 篮球至最高点下落的过程中或篮球在篮筐所形成的圆柱体上方, 如有队员碰到篮球、篮筐或篮网等即为干扰球;FIBA则只认为在投篮的过程中, 篮球至最高点下落的过程如有队员碰到篮球、篮筐或篮网等即为干扰球 (对于篮球在篮筐上面颠起来的球, 如有队员碰到球或被抓下来不判干扰球) 。从篮球观赏角度来分析, NBA对干扰球的定义更为合理些, FIBA中如果球在第一时间没进筐的球, 被队员早就挑起拿下, 但对于身体较差, 以投篮为主的队伍不是很公平, 如亚洲的球员身体单薄, 弹跳不占任何优势, 如果遇到欧美队伍, 这种干扰球是非常吃亏的, 2008年奥运会男子篮球赛中, 最后关头中国队关键投篮后颠起来被立陶宛队员强行拿下篮板, 失掉最后的机会是很典型的例子。篮球本是充满悬念的比赛, 有些球不一定第一时间进筐, 有时会弹几次再掉下来。尤其比赛到最后关头, 球在上面弹起会牵动多少人的心, 也使一个队伍体验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而这往往也是精彩比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除此外, N B A与F I B A还有很多不同点, 如:F I B A进球后不停表, 而N B A进球后要停表;N B A的联防有3秒限制;对技术犯规的判罚不同;对身体对抗方面, N B A更为严格;还有以前FIBA的球推进前场时间为10秒钟、一次进攻时间为3 0秒钟, 这些随着篮球不断地发展与实践, 后来改为8秒和2 4秒。但无论有什么区别, 都是为了提高篮球运动水平而根据实际问题而改进的, 合理的将会被沿用及推广, 不合适的将被取消, 这就是当下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现在的国际篮联把大多数规则都向N B A规则靠近、甚至是原搬。

3 结论与建议

(1) 每项体育竞技运动必须有着它完整的管理制度及合理的比赛规章制度, 使此项运动得以推广和永久的持续下去。但比赛规则由于地域、人种及其他原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种存在的差异并不是反应对篮球的陌生, 而是更加体现出对篮球的热爱与不断的追求, 因为只有不断地发展、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找出更适合该运动的合理性, 从而产生了与其他存在一定的差异, 正如中国乒乓球代表着当今世界最高水平, 所以在国内的比赛及联赛中有自己的一套比赛模式。这也体现出了FIBA与N B A差别的真正原因。

(2) 由于时间, 地域及人中的的差异, 而使得某项竞技体育规则存在不同, 对此项运动水平有着极大的提高。对规则的修改, 本身是一种提高完善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进行实践, 才能发现原有的规则存在的限制于不足, NBA正是根据美国人所固有的特性, 制定出与FIBA的不同、更适合自己身体、地域特性的打法, 大大提高篮球水平, 可谓是当今篮球发展最快, 水平最高的联赛。也许不久后FIBA的比赛规则有可能向NBA靠近, 比如2012年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 限制区也会效仿N B A, 改为正方形, C B A已将三分线外延和N B A靠拢;增加了合理冲撞区, 但对于C B A来讲, 并没有提高篮球的精彩程度, 因为这一项根本不适合中国球员的身体素质与打法。NBA也同时存在着不足。因此任何一项运动项目只有不断的改进, 找出此项运动发展规律, 根据人及时间、地域的差异, 制定更适合此项发展的规则与制度, 才能使之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NBA篮球比赛规则[M].最新版本.

[2]FIBA篮球比赛规则[M].最新版本.

[3]NBA制衡机制的理论构建[M].高校体育论坛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16.

[4]略论CUBA“篮球意识的培养”[M].体育科技.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篇9:规则与社会发展·高考优秀作文

江苏高考作文评卷规则从全国来看是非常独特的,因此我们就应该格外关注并严格遵守。追求高考作文的多元、丰富和创新是对的,但这不意味着可以不遵守考试作文评卷的特殊规则。片面强调考试作文的多元、丰富和创新,就等于削弱考试及其评价系统的程序公正性。

一、关注标杆样文,感性把握规则

往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都设置了“基准分”(或叫基本分、切入分)。2008年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规定,文章在基本切题的前提下,达到“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要求的,可在53—55之间赋分(满分70分)。评分对行文构思没特色,语言贫乏的要控制在基准分以下;而对那些有生活体验的,有真情实感的,有真知灼见的好文章在赋分上要适当上浮。

而从2009年开始,江苏摒弃了基准分。由于基准分往往就是高考作文最终的平均分,习惯势力、阅卷倦怠以及保险分心理使得基准分数段上下赋分趋中密集,严重影响到作文的公平公正性。取消基准分可以迫使阅卷老师评卷时放慢速度,认真阅卷,作文的评阅过程得以优化,往年那种“扫描”作文给印象分、保险分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取消基准分要求阅卷老师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作文的水平,高则高,低即低,不打保险分,绝不迁就。

为了让阅卷老师便于操作,江苏作文阅卷专家组将赋分等级细化,标杆样文更为丰富,使得低分与高分的标杆细化,有章可循,中等分数段样卷标杆丰富,利于对照比较操作,为全面评改提供了“法律”文本。2009年江苏高考标杆样文有18篇之多,覆盖70—21分,随试卷分值比例提供同分多类型样本。

作为平时训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考标杆样文(互联网上有),形象具体感性地把握评卷规则,明确自己作文所处的层次,并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评分标杆样文更多地考虑了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对我们更具指导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二、关注命题意图,写就切题文章

准确把握高考作文的命题意图,是写作行为的起始点,又是目标点。作文的命题意图最终反映出来的就是作者关于某一对象的价值判断,集中体现在“三主要”上,包括主要对象、主要关系和主要意向。“主要对象”即材料或命题的核心对象(词语),“主要关系”即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意向”即材料或命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情感倾向。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认为,高考作文是选拔人才的一种“竞争”,必须遵守一条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竞赛规则”,那就是审题准确,作文要切题。

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品味时尚”,对“时尚”的概念掌握得准确与否是切题的关键,而能否对“品味时尚”有所阐述是得分高低的关键。不少学生对“时尚”的内涵把握不准,偏题作文较多,一旦不符合题意,最多只能得到41分。为数不少的学生把“时尚”误解为“爱国主义”“社会现象”等;还有的学生受提示语的影响,把观点写成了“只有经典才是时尚”,这就不切题了,因为“经典可能是曾经的时尚,但未必只有经典才是时尚”。

作为考场作文,立意还要显豁。所谓显豁,就是明白晓畅地呈现文章的倾向、观点和意旨。何永康教授说:“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就是说,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该扣题就扣题,该点题就点题,让阅卷老师“无障碍”地一下子看穿,拍案叫好;而不要开篇就“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把思想、情感、主旨搞得云遮雾罩,玩“深沉”,玩“捉迷藏”,玩“隐形的翅膀”,这些都是高考作文的大忌。

三、关注提示语言,避免选材撞车

从2004年江苏自主命题开始,高考作文题都是“提示语+题目(或话题)”的形式。命题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提示语,二是作文题目(话题),三是具体的写作要求,体现了充分的开放性与必要的限制性有机结合的原则。

读懂了提示语,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作文题目(话题)。如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怀想的主体是“我”,怀想的对象是“天空”。从提示语中我们已知“天空”可以是实指的,可以是虚指的,也可以是泛指,具有象征意义。“怀想”的“天空”应该是阔大的、明净的、高远的、包容的、深邃的、自由的、高尚的、诗意的、真实具体的、难以忘怀的。我们只要抓住“天空”的某种特征,通过“怀想”这一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或抒写拂之不去的感情牵挂,或叙议难以忘怀的人事情理。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专家认为,命题(包括话题)作文的提示性语言是作文的前提和引子,是命题者所提供和写作前的指导,是引发思考的由头。写作过程中可以引用材料,也可以对材料只字不提。

何永康教授更是特别提醒,不要受作文命题“提示语”的心理暗示,集体无意识地扑向同一个写作目标。这种“提示语”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艰辛地考完语知和阅读之后心理疲劳已十分明显的我们,很容易引向同一个去处,造成选材“撞车”。他曾劝我们可以不看“提示语”,只关注文题。要清醒地、自主地审视作文命题的“提示语”,不要受它的“心理暗示”——造成几万人、十几万人“一窝蜂”,复制、克隆“提示语”的内容和关键词,不要把“提示语”视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而不敢提出正当的、合理的质疑。

为了避免选材“撞车”,近几年何永康教授在考前总是要通过媒体叮嘱我们要“关照现实”:寻找独特的视角,选取富含情感因子的材料,从日常生活中开掘出有认识价值的、有深刻内涵的题材,通过写自己、写他人来写“时代”。

四、关注文体意识,凸显文章亮点

作文评分细则规定高考作文要“符合文体要求”。因此,我们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要用选定文体来写,就必须按这种文体的要求规范地进行写作。

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特别增加了“文体写作特别提示”。这里以记叙文为例:

(1)记叙自己尝试时尚的经历或过程,进而引发自己对“时尚”的体会或感悟,且构思精巧,语言富有意蕴;或者以时尚故事情节为“由头”,引出自己对时尚或追求时尚的体验或感悟,且构思新颖,语言生动形象,可按一类卷赋分,特别优秀的可至满分。

(2)文章以时尚故事为由头,生发出来的主要是关于时尚和时尚背后的母爱、父爱、生活艰辛不易等体验或感悟,且情节合理,叙议得当,可视为二类卷赋分。

(3)文章主题叙述的是一个与时尚相关的故事,引发的感悟只是提示语中的相关词、句的重复,语言平淡,表达上无明显特色,可视为三类卷赋分。

(4)所写故事情节明显“贴标签”,而引发的体验或感悟,又是时尚之外的话题,且语言稚嫩,可视具体情况在及格线上下赋分。

近两年来,何永康教授又“恳请”我们多写生动鲜活的记叙文,而且要尽量写自己,不要回到古代、复述经典。大多数高中生有独特的少年视角、敏感的情思,只要自自然然地落实到试卷上,就会有股动人心弦的力量,就可能在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只要把高中生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原汁原味地写出来,就有可能打动阅卷老师,争取高分。

五、关注语言风格,回归审美多元

高考作文多年来普遍存在“辞藻华丽”的倾向。自1999年高考作文“文体不限”之后,一种被称作“秋雨体”的文化散文在高考中大行其道。只是我们与所效仿的余秋雨相比,少了几十年的生活积淀。浮靡、铺排、华丽、堆砌,极力竞逐奢华,不管情理、文理通不通,要的就是以“辞藻华丽”把阅卷老师“震住”。

实际上,2007年颁布的《语文考试大纲》已经有了变化,以“用词贴切”取代“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有意蕴”。这表明高考作文从指导思想上开始扭转一味追求辞藻华丽的不良文风。

何永康教授认为,如今阅卷老师的审美取向越来越趋于多元,无论是质朴平实之作还是文采飞扬之文,放到阅卷点来都不会被埋没。我们可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思维特点、知识储备或作文立意来展现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

六、关注特殊赋分,避免作文硬伤

作文在高考中占分比重如此之大,我们写作时要尽力避免与写作能力关系不大的“硬伤”。要避免“硬伤”,就必须特别关注特殊赋分。

(1)仿佛有几个层次,其实只是事例的罗列与情节的铺排,相当于一大段,原则上不超过52分。

(2)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粗俗,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赋分最高不得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是完篇切题文章,赋分最高也不超过25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赋分最高不超过13分。

(3)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赋分之后,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参考赋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4)写作限写文体的,上限为5分。

(5)不写题目或另写其他题目的,扣2分。

(6)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书写明显较差的,扣1分。

另外,关于抄袭、模仿、套用、套话作文的特殊赋分:

(7)抄袭。凡经网上搜索证实被认定为抄袭的,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不超过10分。

(8)模仿。如果立意、语言等方面出色,这类作文可以打二类分,但不得超过58分。

(9)套用(又叫改写)。故事是别人的,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加以叙述,个别地方根据题目要求,有一定的改编。可以在42分以上,但不能超过49分。

(10)“套话作文”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题材总是选用现成的历史文化(文学)名人的生平;二是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为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三是作文的主旨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作深入开拓。

一般情况下,“套话作文”最高不超过48分。如果符合题意,语言比较流畅,思路清晰,可打在44-48分;表达能力较差的,可打在42分以下。

我们应该精心研究作文规律,提高写作兴趣,改变“抄”“仿”“套”等不良习惯,关注生活,激活写作的生命状态。

高考作文阅卷代表国家意志,其特点是公平公正但不公开,体现科学、稳定、公正。规则一旦制定,就要所有阅卷老师一把尺子量到底,任何人没有修改修订标准或随意更改的权力。关注江苏高考评卷规则,提高作文成绩,努力吧,同学们!

上一篇:中层管理岗位竞聘试题下一篇:鲁宾逊漂流记好词好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