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行业质量分析报告

2024-07-02

茶叶行业质量分析报告(精选6篇)

篇1:茶叶行业质量分析报告

目录

一、行业定义及分类

二、行业概况及现状

三、政策及环境

四、统计数据

五、竞争分析

六、技术特点

七、市场分析

八、发展趋势

九、重点企业

十、投资分析

十一、行业资讯

一、行业定义及分类

茶叶定义

茶叶树茶属双子叶植物,约30属,5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区。我国有14属,397种,主产长江以南各地,其中茶属Camellia和何树属Schima等均极富经济价值。乔木或灌木,叶互生,单叶、革质、无托叶;花常两性、稀单性、单生或数朵聚生,腋生或顶生;萼片5-7,覆瓦状排列;花瓣通常5,稀4至多数,覆瓦状排列;雄蕊极多数,分离或多少合生;子房上位,稀下位,2-10室,每室有胚珠2至多颗;果为一蒴果,或不开裂而核果状。我们一般所说的茶叶就是指用茶树的叶子或芽加工而成的产品,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目前分成六大茶类,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的一种饮品。此外,茶叶也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相关信息可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茶叶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茶叶分类

我国的茶叶分类上,我们可以将其归为六大类: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黄茶、黑茶。

1、绿茶: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其中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碧螺春、恩施玉露、信阳毛尖、安吉白茶、南京雨花茶等为绿茶中的优质茶类。

炒青绿茶包括珍眉、贡熙、雨茶、针眉、秀眉、珠茶、雨茶、秀眉、蒙顶甘露、龙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针等茶品。烘青绿茶包括川烘青、苏烘青、浙烘青、徽烘青、闽烘青、毛峰、太平猴魁、华顶云雾等茶品。晒青绿茶包括川青、滇青、陕青等茶品。蒸青绿茶包括煎茶、玉露等茶品。

2、红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其中正山小种、金骏眉、祁门红茶、云南滇红、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功夫、川红工夫等茶品味红茶中的优质茶类。

小种红茶包括正山小种、外山小种等茶品。工夫红茶包括滇红、闽红、湖红、川红、越红、湘红、粤红等茶品。红碎茶包括叶茶、碎茶、片茶、末茶等茶品。

3、白茶:分为芽茶、叶茶。白茶中的茶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新工艺白茶等。

其中芽茶包括白毫银针等茶品。叶茶包括白牡丹、寿眉、贡眉、新工艺白茶等茶品。

4、乌龙茶:又称青茶,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其中大红袍、铁观音、水仙、肉桂、凤凰单枞、冻顶乌龙等无乌龙茶中的优质茶类。

闽北乌龙包括大红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兰、八仙等茶品。闽南乌龙包括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茶品。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等茶品。台湾乌龙包括冻顶乌龙,包种等茶品。

5、黄茶:包括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其中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黄芽、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北港毛尖、沩山白毛、平阳黄汤等为黄茶中的优质茶类。

黄芽茶包括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黄芽等茶品。黄小茶包括北港毛尖、沩山白毛尖、远安鹿苑、皖西黄小茶、平阳黄汤等茶品。黄大茶包括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贵州海马宫茶等茶品。

6、黑茶:包括湖南黑茶、四川黑茶、云南黑茶、湖北黑茶。其中安化黑茶、雅安黑茶、普洱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等茶品为黑茶中的优质茶品。

湖南黑茶包括安化黑茶等茶品。四川黑茶包括四川边茶等茶品。云南黑茶包括普洱茶等茶品。湖北黑茶包括湖北老青茶等茶品。

二、行业概况及现状

随着市场的变化、政府消费的控制,粗放的经营方式遇到了瓶颈。茶叶店的终端成本、人力资源等不断上涨,信息愈加透明,电商对线下冲击很大。传统的加盟连锁模式走得愈加艰难,店里的“高价茶”也不再那么好卖了。从去年开始,茶行业开始了它的转型升级和洗牌。

根据宇博智业发布的《2014-2020年中国茶叶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目前茶行业呈现优劣并存的状态,不同企业的产品、品牌营销、从业人员素质等差距很大。这个行业模仿的现象很多,同质化竞争严重,容易在价格上互相打压。随着市场的变化、政府消费的控制,粗放的经营方式遇到了瓶颈。茶叶店的终端成本、人力资源等不断上涨,信息愈加透明,电商对线下冲击很大。传统的加盟连锁模式走得愈加艰难,店里的“高价茶”也不再那么好卖了。从去年开始,茶行业开始了它的转型升级和洗牌。

一、“不接地气”的茶企愈加难做

很多茶企在做品牌时,并没有认真地研究过自己的定位,踏实地为目标受众着想,从而制定差异化的营销方式。盲目地打“高大上”牌,靠包装、走礼品,不接地气,在市场发生变化时就处在“下不来”的局面。同时,一些街边茶叶店或贴近民生的茶叶产品却经营得有声有色,市场化的价格、良好的品质和性价比,积淀出自己忠实的消费群体。

虽然,茶行业不少企业近年来做得不易,但中国消费者对茶的需求却在快速增长。中国茶叶的人均消费量还未达到一公斤,是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可以说,中国的茶产业发展尚浅,成长空间巨大。那么茶企又应该怎么来改进创新呢?厦门茶行业协会、厦门茶业商会专家徐方提出了他的建议。

二、茶行业转型升级向“两端走”

企业不能等政府来“救世”,应该痛定思痛,认真考虑自己能靠什么来持续发展。廉价劳力、破坏自然等已经严重透支了茶行业的资源。回归市场需求、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变革已迫在眉睫。企业要从同质化竞争中清醒过来,关注长远的发展,静心走好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说到转型升级则可以选择两个方向,一是踏踏实实做好产品,面向民众赚钱适当的利润,减少中间环节等成本损耗,提高技术水平做高性价比产品。二是将茶叶打造成文化的媒介物,但绝不是停留在表面“假大空”的口号,而是要挖掘产品内涵。比如,我们的铁观音可以向普洱茶学习营销,让茶行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茶企需更多质量安全的保证

说到茶行业的安全问题,徐方表示有关农残超标等问题越来越影响着消费者对这个行业的信任。行业中某些人过于关注眼前的既得利益,结果格局越做越小。我们行业的质量、标准不提升上去,在出口茶叶上也会受到愈大的影响。据宇博智业了解,一些茶企表示,茶叶经过高温消毒等工序减少了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是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内的、不溶于水的,对消费者健康不会造成影响。

以上说法是事实,但作为消费者需要的是更多、更透明、更诚恳的信息,来对企业、产品、品牌产生信任感,毕竟茶是我们生活中的七件事之一。茶企运营要做到信息可追溯,开放、透明地接受消费者的监督。行业中的每个分子,包括政府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规范好行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严惩问题产品,改善种植环境,从源头上让大家喝上放心好茶。

三、政策及环境

福建出台扶持茶产业政策

据中国报告大厅了解,福建省财政厅新近出台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明确提出优先将符合条件的茶叶企业纳入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对条件成熟的优先列为企业上市重点推进和培育目标。

二是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扶持茶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建设原料生产基地。

三是在南平、三明、宁德3市开展茶叶深加工固定资产投资财政补助政策试点,对在上述3个设区市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茶叶加工项目,省级财政按投资额的5%予以补助,进一步提高茶叶精深加工水平。

四是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等国家级品牌的茶叶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

五是对进入上市辅导期的茶叶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

浙江省出台政策推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11月,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提升发展茶产业的若干意见》;2013年4月,农业部下发《关于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2014年2月,浙江省农业厅根据有关精神,出台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提升发展的实施意见》。至此,浙江茶叶产业发展明确了基本思路。

政策东风湘茶助加速发展

作为湖南省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湘茶是产茶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4-2020年中国茶叶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了解到,近年来,湖南省明确提出将湘茶打造为“千亿元产业”的目标,并积极打造政策洼地,扶持湘茶发展。

2013年7月8日,湖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茶叶产业提质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设300万亩优质茶园、实现45万吨茶叶产量、力争实现1000亿元的茶业综合产值,全省茶农茶业收入翻一番的目标。

2014年1月11日,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指出:“湖南茶叶产业面临新的重大发展机遇”,要求全省各相关单位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湖南茶叶产业”。

四、统计数据

2013年中国茶叶种植生产情况

全国茶叶行业生产,在取得连续18年增产增收的好成绩基础上,去年在先后遭遇西南地区严重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伏旱的条件下,又继续增产增收,茶园面积和茶叶总产量继续超历史,茶叶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一)茶园面积继续增加。据17个产茶省(区、市)上报汇总,共计茶园面积3869万亩,同比增加253.8万亩。其中采摘面积2917.6万亩,同比增加227.3万亩,增8.4%。

(二)茶叶产量增加。去年干毛茶总产量189万吨,同比增加11.5万吨,增6.5%。其中,除浙江、江苏因灾减产,其他省(区、市)全部增产,增产较多的云南增3.6万吨、四川增2.3万吨、贵州增2.2万吨、湖北增1.5万吨。

(三)茶叶产值增加。干毛茶总产值1106.2亿元,同比增加123.8亿元,增12.6%。其中贵州增加26.1亿元、福建增18.3亿元、四川增 15亿元、云南增13.4亿元、河南增12亿元。按茶园面积计算,亩产值2859元,提高141元,增14.4%;按茶园采摘面积计算,亩产值3791 元,提高140元,增3.8%。

(四)名优茶和大宗茶双双增加。名优茶产量84.9万吨,增加6.3万吨,增8%;大宗茶产量104万吨,增加5.2万吨,增5.3%。由于中央严令控制公费消费,名优茶价格明显下降,大宗茶价格适度上升,使全国名优茶产值增幅减缓、大宗茶增幅加快。名优茶产值791亿元,增加69.6亿元,增9.6%;大宗茶产值315亿元,增加54.2亿元,增20.7%。名优茶与大宗茶产量占比分别为 45%和55%,与上年基本持平。而产值占比,名优茶占71.5%,同比下降1.9%;大宗茶占28.5%,同比上升1.9%。

(五)六大茶类均衡增产。随着市场的变化,绿茶和乌龙茶产量增幅下降,低于整个茶叶总产量平均增幅,黑茶、红茶、白茶和黄茶增幅大幅上升,均高于整个茶叶总产量平均增幅。全国黑茶19.7万吨,增加2.7万吨,增16%;红茶19.8万吨,增加2.4万吨,增14.2%;绿茶124.9万吨,增加6万吨,增5%;乌龙茶22.9万吨,增加0.8万吨,增3.6%;白茶1.1万吨,增加1898吨,增19.8%;黄茶2253吨,增加215吨,增 10.5%。

(六)茶叶质量及其安全水平明显提高。衡量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的无公害茶园面积2462万亩,增加194万亩,增 8.6%;有机茶茶园面积228万亩,增加13.8万亩,增6.4%;高产优质的无性系茶树良种面积2031万亩,增加195万亩,增10.6%,占茶园总面积的比重由上年50.7%上升到52.5%。

2014年浙江夏秋茶产量产值均创历史新高

据浙江省农业厅对淳安、桐庐、建德、余姚、文成、新昌、诸暨、柯桥、天台、遂昌这10个县(市、区)调查分析,预计今年浙江省夏秋茶产量为8.18万吨,比去年的6.87万吨增产1.31万吨,增19.1%;产值达28.9亿元,比上年同口径的22.7亿元增收6.2亿元,增27.25%;其中名优茶产量3.06万吨、产值26.5亿元,同比上年产量增15.65%、产值增31.15%,夏秋茶产量、产值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2014年1-8月份广西茶叶对外出口情况分析

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茶叶市场调查报告获悉,2014年1-8月广西累计出口茶叶2575.9万元,其中对东盟出口1302万元,同比增长30.8%;对香港出口785.9万元,同比增长3%。同期,受欧盟提高茶叶农残监测标准影响,对欧盟出口仅90.7万元,同比下降54.6%。为跨越茶叶出口高门槛,广西已实施南宁横县花茶“基地+企业+国际市场”产业链、柳州茶叶出口生产基地建设、梧州六堡茶生态原产地保护等一批应对举措,以提高茶叶生产质量,进一步扩大出口市场。

五、竞争分析

中国茶叶自然资源丰富,茶文化历史悠久,名优茶的品牌多种多样。但出口茶类品种及出口市场也较为单一。名优茶品种多样、品质高,但缺少国际化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品牌竞争力很弱,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中国茶叶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生产管理理念不完善。

茶叶市场竞争多样化

茶叶市场将保持多样化竞争态势。预计2014年我省绿茶生产和销售仍将保持主导地位,多元化新产品红茶、青砖茶和乌龙茶的开发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内销市场上,中低档产品和具有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的茶品牌将更具市场竞争力。外销市场上,符合出口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有机茶、绿茶、红茶、砖茶和袋泡茶等市场空间广阔。传统红茶、品牌红茶将继续保持市场高增长。青砖茶将随着独特的品质和保健功能被广大消费者认知,将继续受市场热捧,内外消费量将进一步扩大。

茶叶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市场压力越来越大。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茶叶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随着全国茶叶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茶叶质量安全门槛越来越高,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口市场亟待进一步拓展;新发展茶园陆续投产,采摘面积扩大、产能过剩的压力将逐步凸显;手采人工不足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力及其他相关成本的不断上升,生产成本将进一步提高;茶企亟待联合抱团出击,实施 “走出去”战略,通过在国外省外品牌宣传开拓市场和全民饮茶日等活动,加强茶品牌推介文化展示,提高茶品牌在国内外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2014年,在茶叶行业逐步走向成熟,竞争加剧、消费市场受挫的同时,各类资金注入行业,包括上游生产、下游消费终端,在品牌化运营之后,渠道将逐步进入微利时代。下面来看下我国茶叶行业技术特点分析。

六、技术特点

1、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增强

茶叶已成为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国民经济的增长将进一步推动茶叶消费。

2、消费习惯的区域性逐渐淡化

随着交通运输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茶叶品牌的推广,运输时间缩短,消费者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购买到各品种的茶叶,品饮习惯的区域性特征将会逐步淡化。

3、生产方式转向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

我国传统的茶叶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加工方式以传统手工作坊为主。这类企业技术与管理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稳定,无品牌或品牌知名度低,且营销能力较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有利于提高茶叶企业的生产效率,建立自有品牌,更有效的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安全。随着下游客户和消费者对产品品牌、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生产方式将成为茶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销售方式从单店单一模式转向连锁经营等复合模式

多元而完善的销售渠道能够提升品牌知名度,是消费品生产企业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从茶叶市场发展来看,大规模连锁经营等复合销售模式是茶叶销售的必经之路。

5、产地域性相对集中

我国茶叶生产地域相对集中,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华南及西南地区是我国茶叶生产的主要区域。2009 年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4 省(区、市)茶园面积为182.00万公顷,约占全国茶园面积的98%;产量134.57 万吨,约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99%。

6、消费品质升级是主旋律

茶叶作为一种传统饮料,其天然、健康的特性将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茶叶消费量也将随着消费理念的改变而进一步增加。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4-2020年中国茶叶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获悉,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关注,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将会日益重视。同时,消费者对于茶叶品牌和质量等需求也会不断加强。

七、市场分析

5月是春茶大量上市的时节,以往市场上总流传着“春茶贵如金”的说法,动辄几十万元一斤的“天价茶”频频面市。记者近日在福建茶叶市场调查发现,2016年以来茶叶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调,高端茶叶市场逐步降温,茶叶主流市场正历经着从“奢侈品”到“伴手礼”的变化。

记者在莆田希尔顿饭店一楼曦瓜专卖店看到,原本标价13万元一斤的“海西一号”,现在更名为“曦瓜一号”,售价9万元一斤,一斤降价4万元。

记者观察发现,不少茶叶终端营销店都“放低姿态”,打出低价牌吸引消费者,一贯走高端路线的茶叶品牌“八马”,也在其门店打出“好茶不贵,经济实惠,100元3罐”的标语,原主打产品5800元一斤的“赛珍珠”等高价茶叶销售遇冷,400元一斤并“买一送一”的品类成为新的主打产品。福建八马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礼说,“三公”消费降低等因素叠加使得茶叶市场发生了变化,公司经研究后丰富了中低端产品。

记者来到华祥苑福州一家门店,店长却不在店里。店内工作人员介绍,店长目前要承担外出跑市场销售的任务,白天都不在店里。而前几年店长大多是在店里等着客户上门来订购,且供不应求。

八、发展趋势

1、机茶园成茶园行业发展趋势

与2012年相比较,我国2013年茶叶生产在面积、产量和产值上都有所增加,无性系、无公害、有机茶面积都扩大,名优茶产量、产值均有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上升,六大茶类普遍均衡增产。2013年全国茶叶出口量为32.58万吨,相比2012年增加0.77%,出口额12.47亿美元,相比 2012年增加11.24%。

2014年茶叶产销的趋势从整体上看,全年将持续增产增收。据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了解到,从茶类结构上看,白茶、黄茶产量较去年增幅较大,红茶、黑茶、乌龙茶增产仍然在10%左右,而绿茶则相对比较稳定。从地区上看,华东和华南茶区比较稳定,北方茶区继续发展,长江中上游茶区发展较快。从消费市场看,高端消费持续减少,中低档消费明显增加,大城市市场相对稳定,中小城市和乡村市场异常活跃。在出口方面,出口茶叶传统市场有所减少,而新兴市场将继续扩大。

2、茶叶市场潜力大

内销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大。近年来,我国茶叶在外销出口逐年巩固和增加的同时,内销市场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茶叶发展前景报告获悉,目前,国内人均茶叶消费只有460克/年,与世界人均年消费茶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与消费水平高的爱尔兰、土耳其、科威特、英国、伊拉克等国人均年消费量在2000克以上的相比差距更大。国内各地区之间差别也较大,如上海、广州等人均年消费茶叶已达到1000克左右,可见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很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保健功能的开发和茶文化的发展,茶叶消费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

3、茶叶电商渠道高度发展

电商渠道受到品牌企业重视。从全国看,茶叶电子商务近几年来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涌现出一批有一定规模的网络茶叶品牌,引领行业进军电商,拓展茶叶销售途径,也为茶叶销售带来了更多年轻化消费力量。作为重要的销售渠道,电商已经引起众多品牌企业的重视,2014年有更多的品牌企业建设和拓展电商渠道。

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古至今茶都是必备产品,未来,茶叶市场前景是不可估量的,其中消费者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对象。如何撬动消费者的需求?这要依托消费观念的引导,将人群细分化,让每个有需求的人都能买到你的茶就能成功。

除了市场上的推广,企业要对原材料进行把关,更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管控,让消费者买到放心的茶。我们对消费者要有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我们要明确消费者是所有卖茶人的佛,只有这样才能撬动市场,才能把企业做好。

九、重点企业

1、八马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名牌产品,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八马茶业有限公司。

2、中茶

始于1949年,世界500强中粮集团旗下茶叶产品,十大茶业品牌(企业),中粮集团旗下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3、君山

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专业致力于茶产品的企业,湖南省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4、浙茶

成立于1950年,中国最大的茶叶经营企业和全球最大的绿茶出口企业之一,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吴裕泰

始于1887年,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行业百强企业之一,茶业十大品牌(企业),吴裕泰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6、萧氏

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十大茶业品牌(企业),著名品牌,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

7、竹叶青

名称于1964年诞生,中国驰名商标,四川名牌产品,茶业十大品牌(企业),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

8、叙府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省著名商标,国家绿色食品,四川省名牌产品,四川省叙府茶业有限公司。

9、大益

于1938年,中国绿色食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现代化大型茶业集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大益茶业集团。

10、庆沣祥

涵盖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科研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茶叶企业,昆明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十、投资分析

受到行情的影响,入秋以后的新茶价格远远低于今年春季上市的新茶以及过去1年内被炒家炒高的普洱茶。同样质量同一品牌的普洱茶仅仅因为出厂时间相差几个月价格就有可能相差1倍甚至更多。新茶低价不好出手,老一点的茶无人接手是当前整个普洱茶市场面临的困境。

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茶叶投资前景报告获悉,普洱茶投资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产生的价格体系的扭曲终归会被市场调节至正常。这种调节无非2种情况:新上市的茶进入过去“老茶”的价格体系;过去被炒高的“老茶”进入新茶的价格体系。

如果说新茶能够进入“老茶”的价格体系,这是一件可以令大部分投资客欢欣鼓舞的事情。通俗一点说:就是把现在5、6千元一件的大益茶被拉升至万元一件的价位。很多被套牢的炒客,经销商可以解套的同时还能大赚一笔。我曾粗略的估计了一下,如果要做到这样一件事,光用来抬升主流大益茶的资金就需要 20多个亿,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我想去找到这20多个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现在来说第二种可能,被炒高的“老茶”进入新茶的价格体系,前2天不少芳村的人在打趣说:“勐海孔雀跌到5000才算底,炒勐海孔雀的赔的连本钱都没了。”在我看来,如果勐海孔雀跌到5000到也没什么,真正有什么的是诸如龙印、早春乔木、布朗孔雀青饼、易武正山这些流传范围很广的“硬货”跌至 5000一件的价位,这些茶流传范围广,接盘价格高。一旦剧烈跌价,那对很多中小茶商的打击是不可估量的。而从“山水韵”、“7432红丝带”这些近期大益明星茶的价格来看,大益也在开始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的市场策略。类似这样的产品进入市场的越多,过去被炒高的“老茶”就越危险,其价格就越有可能出现腰斩。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上,有这些茶的投资者应该擦亮眼睛,情况不妙就要割肉抛售,以免到了价格腰斩的时候承受更大的损失。

篇2:茶叶行业质量分析报告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二十个产茶省,八千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中国茶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幅度较快,令人鼓舞。

未来我国茶产业的增长潜力巨大。因为国内外市场需求稳定增长。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而中国是世界茶产量第一大国、茶出口第二大国。从国内来看,喝茶已成为多数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茶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健康饮品和精神饮品。从国际需求来看,中国茶出口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另外中国茶产业已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扶持,也得到投资者的关注,茶产业开始走向规模化、现代化、正规化,未来增长潜力很大。茶叶的销售存在淡旺季,对于茶叶经销商来说。旺季的销售成本大概为22000元,销售收入大致为60000元;淡季的销售成本大致为17000元,销售收入在46000元左右,也就是说茶叶销售的毛利率在60%以上。其中销售成本包括茶叶进货费用,交通运输费,经营场所租金,税收,水电费,通信费等,这些费用相对较低。客户通常每年进货两次,每次进货5万元左右,一般进价每斤为150元的白龙株,销售价在500元左右,毛利润68%;进价每斤70元的长龙小茶王,销售价在200元左右,毛利润65%,由此可见经销茶叶的利润较大。(什么类型的茶叶销量比较好,和经营店面地址是否有关联)。不过经营销售茶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茶叶销售行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客户流量的减少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并且茶叶都是集中采购,茶叶的存放要求也较高。

篇3:茶叶行业质量分析报告

1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

1. 1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

我国历来是茶叶生产和出口大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茶叶的对外贸易量更是飞快增长,自2009年开始出口量突破30万吨,之后的产量都在30万吨的基础上稳步增长。从数据上来看,入世之后茶叶出口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由于出口茶叶质量不高,事实上我国茶叶贸易遭遇技术壁垒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 见表1) 。

单位: 万吨,万美元

资料来源: 商务部。

同时,就出口方向来说,我国的茶叶出口涉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市场分布比较集中,有近50% 的茶叶出口到非洲地区等传统市场,而日本和欧盟等新兴市场也日益在我国的茶叶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 2 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

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国际贸易中强大的话语权,对发展中国家设立了许多技术壁垒,针对茶叶等传统农产品的技术壁垒也有很多,其中农药残留是最主要的原因,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欧盟的农药残留标准和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

1. 2. 1 欧盟的农药残留标准

欧盟等发达国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茶叶进口国和消费国,近年来欧盟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对茶叶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农药残留限量 ( MRL) 标准,并增加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检测种类。同时欧盟对未在本国登记的农药实行零容忍制度,以此来满足其贸易需求。

2000年7月欧盟开始实施严格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对茶叶中的农残指标进行检测,包括乙滴涕、2,4,5涕、杀草强、敌菌丹 ( 四氯丹) 、氯丹等,许多标准采用其仪器检测低限LOD作为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2006年欧盟将茶叶农药残留的检验项目从193项增加到210项,2007年再增加10项,2008年又进行调整,共对茶叶提出290项农药残留要求,并新增170种农药检测项目。截至2012年年底,欧盟共对涉及茶叶的农残检测项目进行过16次修订,法规中的限量要求共有463个,堪称全世界最严格的标准。2000—2012年中国茶叶对欧盟出口的变化情况见表2。

单位: 万吨,万美元

资料来源: 商务部。

从表2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对欧盟茶叶出口量达2. 48万吨,但就在2000年7月欧盟开始实施严格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之后,即2001年开始,我国对欧盟的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开始双双下降,出口量降幅达40. 3% ,出口额降幅达29. 9% ,足可见欧盟的农药残留标准对我国茶叶出口行业的打击是十分巨大的。从2004年开始,我国茶叶出口开始呈现恢复性上升,一直到2008年欧盟新标准的出台,使得2009年的出口形势开始恶化,出口量和出口额又呈现下降趋势。

1. 2. 2 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

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全称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于2006年5月开始实施。其中涉及茶叶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分为茶、未发酵和发酵茶三类,其限量标准分别为茶42项、未发酵茶218项和发酵茶217项,共有477项。肯定列表制度要求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含量不得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于未制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过“一律标准”,即对没有设定具体标准的药物残留,一律执行0. 01ppm的标准,这个标准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的产品出口风险,从而给国内的出口商造成损失 ( 见表3) 。

单位: 万吨,万美元

资料来源: 中国 TBT 研究中心。

从表3可以看出,自日本实施了肯定列表制度为主的技术壁垒后,从2006年开始,中国出口到日本的茶叶数量和金额持续下降,从2006年之前基本在3万吨以上的出口量下降到2012年的1. 73万吨,降幅非常大,同时出口额也有了显著的减少,从2006年的6570万美元下降至2012年的5770万美元,降幅达12. 2% 。这说明日本的技术壁垒使得中国国内的茶叶生产企业出口成本上升,出口难度加大,从而达到了贸易壁垒的效果。

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欧盟、日本等国对我国茶叶出口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虽然损害了贸易自由和贸易公平,对我国茶叶产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但就像一把双刃剑,技术壁垒的影响也需要从正反两面来客观分析。

2. 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积极影响

2. 1. 1 促进我国茶叶质量的提升

现如今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技术壁垒的设置会对国内企业和政府部门产生压力,企业为了达到出口标准会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施用的农药和化肥,政府部门也会出台相应的法规和行业标准来规范企业的生产,从而使得茶叶的质量品质得以提升。

2. 1. 2 促进茶叶行业标准的完善和体系的健全

我国茶叶出口企业许多出口失败的案例都是由于行业标准的不完善和体系的不健全造成的,欧盟和日本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比国内健全很多,因此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技术壁垒会使得政府有动力去完善相关的行业标准,健全行业体系,与国际接轨。

2. 1. 3 倒逼相关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技术贸易壁垒本质上还是由于两国的科技水平的垂直差距引起的,一国的科技水平越高,其生产要素的配置就越合理,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先进的技术标准会通过贸易的方式对本国产生压力,使得本国的相关产业不得不加大研发力度,革新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从而整体上带动与茶叶相关的产业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

2. 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负面影响

2. 2. 1 . 降低我国出口茶叶的竞争力

不断提高的技术标准势必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再加上运输、保险、储藏、检测、风险等方面的费用,对茶叶出口企业会产生成本障碍作用,势必会导致出口到欧盟和日本市场上的茶叶价格升高,从而失去我国外贸出口的传统价格优势,再加上斯里兰卡等茶叶出口贸易规模较大的国家的竞争,我国出口茶叶的竞争力将会下降,出口能力受到重创,从而导致企业利润的流失。

2. 2. 2 容易产生不利的示范效应

技术性贸易壁垒一旦产生,很容易带来全球性的示范效应,其他国家或地区会纷纷效仿这一技术壁垒,从而造成更大市场份额的损失,对国内茶叶出口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如日本于2006年开始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开始对本国的农药残留检测标准进行修改。

2. 2. 3 容易造成贸易摩擦,引发贸易战

技术壁垒实际上带有严重的歧视性,如欧盟在提高农残标准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口岸管理办法,中国的茶叶必须通过欧盟指定的口岸进入,并会抽取10% 的货物进行农药检测,再加上贸易利益的矛盾,很容易引发贸易摩擦,严重的甚至会引发贸易战。

3 我国茶叶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3. 1 国际因素

3. 1. 1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

发达国家所设置的技术壁垒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自己国内市场,阻止外国茶叶的输入。通常会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制定许多苛刻的准入标准、技术法规和认证制度,欧盟不断提高的农残标准就是最好的例证。当规定标准过高时,技术壁垒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禁止性贸易壁垒,即使还有部分达标企业,技术壁垒也达到了削弱其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3. 1. 2全球科技进步对茶叶生产标准的要求提高是大所势趋

技术壁垒起源于全球科技大进步中,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对出口茶叶的质量要求大幅提高也在情理之中。茶叶作为一种农产品,其生产、加工、储运、包装、检疫等技术标准都会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同时人们安全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也会对茶叶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3. 2 国内因素

3. 2. 1 国内茶叶生产企业技术含量低,出口质量不高

总的来说我国对外出口的茶叶品质较低,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内企业的生产技术含量低,工艺没有革新,部分企业还在沿用传统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与国际脱轨,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

3. 2. 2茶叶行业标准低, 体系不健全, 与国际标准差较距大

国内茶叶行业的执行标准很低,目前只有《茶叶卫生标准》和《无公害食品茶叶》中对茶叶质量标准有所规范,相比欧盟和日本的标准差距甚远,欧盟标准甚至细化到茶叶中的理化因子,各项指标规定也在逐年更新和修改。

3. 2. 3 茶叶质量检测不到位,检测水平落后

目前国内的农产品检测还不到位,对茶叶质量等的检测条件十分落后,检测的项目少而且标准低,从而限制了从政府部门层面上对茶叶质量的把控,而欧盟的检测标准则十分严格,很多标准采用的都是目前仪器所能检测的最低限量。

4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的原因分析,为了应对越来越频繁的技术壁垒,可以从政府和茶叶生产企业两个角度来探究相应的对策。

4. 1 政府对策

4. 1. 1 建立健全茶叶生产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

要想提高出口茶叶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必须建立一个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同时参考国际现行的一些案例,形成完整全面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同时要加强对茶叶质量的检测和管理,目前执行的检测标准还不够高,力度还不够大,要逐步建立起从茶园到消费者手中的溯源制度,增加茶叶的出口竞争力。

4. 1. 2 逐步建立更加严格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与国接际轨

从欧盟日益严格的农残标准到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对茶叶的技术壁垒主要矛头都对准了农药残留,因此我们要格外重视对农药使用的限定,制定统一的适合于出口的标准。

4. 1. 3 运用 WTO 规则保护出口茶企,利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针对层出不穷的技术壁垒,要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单靠企业的力量很难在贸易争端中拥有话语权,政府可以对违反自由贸易原则的过于苛刻的贸易条件展开谈判,降低技术壁垒中的不合理因素。

4. 2 企业对策

4. 2. 1 切实保障茶叶质量和卫生安全

企业是生产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把好出口茶叶的质量关,可以建立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等,施用有机肥,特别要注意农药的施用不能够超过规定的标准,否则很容易遭遇国外的农药残留技术壁垒。要在源头上保障茶叶的质量,提高茶叶的品质。

4. 2. 2 向国际标准靠拢,进行出口产品认证

对于茶叶等农 产品有很 多国际认 证体系,如ISO14000环境标志认证、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管理系统认证等[3],要争取通过这些认证,使茶叶的整个流程从采收、加工、储运等环节都收到管控,从而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4. 2. 3 实行多元化战略,开拓市场

从欧盟和日本的技术壁垒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一旦这些市场提高了技术门槛,我国的出口量很快就会有大幅度的下降,出口波动很大。所以企业必须加快开拓新的贸易市场,寻找新的贸易伙伴,是减小风险的重要手段。

摘要:随着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1]。本文将以传统大宗农产品茶叶的出口为例,研究当前我国茶叶行业出口贸易现状和欧盟、日本等国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分析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和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经济效益的分析,从而为我国茶叶行业跨越贸易壁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篇4:从行业集中度分析我国茶叶发展

一、我国茶叶行业现状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茶叶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2006年全国茶园面积为2175万亩,全国茶叶总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大关,全国茶叶农业总产值达到248亿元,比2005年增加13.1%。上海茶叶学会研究人员徐永成提出,我国茶叶行业现状可用“三多三少”来概括:生产厂家多、茶叶品种多、各类茶包装款式多;注册商标少、有名气的品牌少、国际品牌更少。这反映了国内茶叶行业的企业大多偏小,资本分散,产品开发能力低下,与世界知名品牌企业相比,规模小,实力弱。我国茶叶出口量列世界第三位,茶叶出口多,却没有能与“立顿”比肩的品牌。品牌的缺乏,甚至导致国内消费者都难以从众多品牌中选购名优茶叶。同时仿冒他人品牌,假冒原产地名茶,违法使用他人注册商标和企业名称的事情比较常见。而茶叶行业的市场结构是造成“三多三少”的主要因素。

二、分析茶叶行业集中度

(一)前四位厂商集中度系数反映整个行业集中度

在2005-2007年3年间年销售额前100名的茶叶公司的销售记录显示。这3年前4位最大厂商的市场份额相加分别为2005年27.8亿元,2006年30.1亿元。2007年34.5亿元。这3年全国茶叶农业总产值分别为219.2亿元、248亿元、300亿元。如果把总产值等同于市场中厂商的销售量(实际中总产值大于销售量),可以计算出CR4(%)分别是2005年12.68,06年12.14。07年11.5。根据贝恩分类法,当CR4(%)小于30时即可以判定该行业为竞争型。而从近3年的前4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来看,无疑是远远小于30的,说明整个茶叶行业的集中度非常低。

(二)通过赫芬选尔——赫希曼指数分析

集中度系数法能够形象的反映市场的集中状况,但不能反映厂商规模分布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对厂商之间市场份额的非均等分布非常敏感。以2005年为例,可以计算S1=100q1,Q=100*11.4/219.2=5.20(Si代表市场中第i个厂商销售量在总销售量中的百分比)。可以用Excel分别计算出S1-S100。还剩下的市场销售额为116.4亿元,占市场份额的53.1%。我们假设剩下的份额都由尽可能大的公司占有,即116.4亿元由1531个年销售额0.076亿元瓜分,就可以计算出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SI+S2+……+$1631=74左右,这个数值已经是HHI的可能最大值。同理可以计算2006年的HHI=99,2007年的HHI=79。这3年的HHI值都远远小于HHI=500的竞争Ⅱ型市场定位标准。由此可见不论从市场的集中情况还是厂商规模分布来看,茶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都非常的低,产业组织结构高度分散,属于典型的“原子型”市场结构。

(三)集中度变化情况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从以上数据反映的3年内行业集中度的变化趋势。前4位厂商的年销售额绝对值是增加了,但是增长的速度却没有整个行业蛋糕的增长速度快。反映在集中度系数从2005年的12.68下降到2006年的12.14,2007年下降到11.5。通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也可以看出HHI值没有以固定趋势增大,整个行业还很不稳定,没有真正的行业龙头。

三、茶叶行业集中度偏低的原因

(一)茶农经营规模小而散,一体化意识不强

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茶园是一家一户经营的,茶叶经营是一个自产自销为主体的“小农经济型”行业,管理方式的主体是“家庭经营”,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在广大的农村。茶叶只是属于一种副业,而且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都属于手工作业,因此茶业产量低,产业规模难以得到保证。

(二)龙头企业缺乏竞争力

目前一些规模较大茶园的农垦茶场,有家庭茶场、茶初制厂,还有自己的贸易公司,实际上已形成产业化的构架。但由于产权不清、经营不善,一些茶场已陷入困境,存在着解体的潜在危机。近年来我国茶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体加茶农”。由于实体在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被形象地称之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茶农,它可以把市场信息,使用技术、管理经验传递给茶农,有效地解决分散的茶农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促进产销衔接和结构调整。因此,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及市场竞争里直接决定这当地茶叶产业化的水平。我国龙头企业竞争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茶叶的产业化发展。

(三)现有的茶叶政策导向不明确

主要表现在:(1)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体歧视不利于茶产业化。(2)税收政策不合理影响市场机制的发挥。由于当前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私营企业实行包干征收,国营企业则按帐征收。前者很轻,后者很重,至少相差5%。(3)科技投入乏力直接影响茶业全球竞争力。

四、提高茶叶行业集中度对策

(一)充分利用基地的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不断开发优势产品

优势产品,不仅要有质量优势,而且要有价格优势。在实施名牌战略、重视名、优、特产品开发的同时,努力开发系列产品,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拓宽市场。同时要积极应用现代科技,深度开发茶叶制品,尤其是符合现代生活的各种茶饮品以及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的茶叶天然提取物。提高茶叶附加值。特别的,年轻人的需求是一个广阔的市场,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各种碳酸饮料、咖啡更感兴趣,如果把这部分年轻人的市场抢占过来,那茶叶行业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光明。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要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树立品牌形象。

(二)培育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通常是指企业所具有的独占竞争优势,如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营销网络优势等等。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茶叶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缺乏核心竞争力,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连自身的生存都困难,何以能担当起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重任。因此在培育龙头企业时,不仅要把企业做大,更要把企业做强。这就要求企业苦练内功,这内功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培育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过程中,要提倡茶叶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鼓励茶叶企业以多种形式组间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提高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是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开拓能力弱,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手段是当前我国大部分茶叶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主要表现。因此,要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学习和运用现代营销技巧,重视和加强创名牌和营销网络建设等基础性工作,来增强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力。

(三)政府加大对茶叶行业的投入

篇5:茶叶行业消费者分析

美国权威的《布莱克法律词典》对消费者的定义为:“消费者是与制造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相区别的人,他是指购买、使用、保藏和处分商品和服务的个人或最终产品的使用者”。广泛存在的茶馆、茶坊、茶室、茶楼,有些是消费茶叶的企业,有些则是经营茶叶的竞争者,因其均是茶叶的投资客,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可谓是茶店的利益相关者,而非茶店消费者。茶店的终端消费者,大致可分为个人和团体两大类;茶店的消费内容按用途区别,又可分自己享用和请客送礼两大类;茶店内的消费形式则有现场购买、业余休闲、商务洽谈、小型聚会等四类。

茶店产品的个人自用消费者,对茶店产品的消费,不但为满足身体需要,更是心理体验的表现。譬如茶叶消费,大部分消费者因为解渴,而作牛饮状,渐次常常喝茶,最终茶饮不离才为品茗茶道。其消费需求过程也贯穿了体验“本我、自我、超我”的三个层次。参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则本我体验,就是茶饮满足口渴之身体需要;自我体验,就是一张报纸一杯茶,怡然自得,自以为是,小资调调,以自我为中心,从容不迫的日常生活体验;超我体验,乃沧海桑田,潮起潮落,浮色褪尽,成败升华,返璞归真,超越自我的精神体验。

个人消费者,形色各异。有煮茶叶蛋用、相亲喝茶用、请客送礼用等传统消费者,也有附庸风雅消食美容健身的,更有专业收藏投资的。如40岁以上有钱有闲的茶叶爱好者,自信超越了牛饮解渴的初级阶段,喜欢谈古论今、品茶斗茶。除却陈年普洱之类的炒作,单词购买茶品的数量不多,但要求甚高。他们风雨兼程历览人生,懂得收藏,习惯投资,一般这类人都曾或正身兼要职,手中或身后有相当的财富或资源。成书的个人消费者,通常精打细算,要求明白消费的。茶店与其开高价再打折,不如实在地告知最低售价,自用的不必过度包装,性价比高就行。

团购客户,如政府、企业、寺庙等组织消费者,一次性采购量较大,要求质量保证、树立品牌、送货及时、服务到位,采购者往往有个人附加需求,而价格敏感度次之。

篇6:茶叶行业质量分析报告

稿件来源:未经核实上传日期:2010-11-30 15:54:

41西湖龙井资讯平台11月30日讯:2010年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摘要)--

一、生产

2009年,面积186.66万公顷,基本可采面积138.47万公顷(占74%,不可采面积50万公顷?),分别增长6.9%和6.6%;产量134.4万吨,比2008年增长7.0%;毛茶产值413.67亿元,比2008年增长16.9%。名优茶25.96万吨(占19.3%),增长9%;产值308.61亿元(约占75%),增长19.3%。全国无性系良种面积1157成为,比2008年增长13.3%。

绿茶98万吨,增长6.2%;红茶8万吨,增加1万吨;乌龙茶16万吨,增加1.6万吨;紧压茶6万吨,持平;其他茶5.9万吨;再加工茶中,普洱茶7万吨,持平;花茶7万吨,下降。

二、内销

人均近700克,全球人均610克。独联体2.71亿人,910克;欧洲5.1亿人,486克;非洲10亿人,290克;英国、爱尔兰2200克。59%的潜在人口。内销量100万吨,深加工5万吨。

三、出口

30.29万吨,增长2%;7.05亿美元,增长3.3%;均价2327美元/吨,持平。绿茶22.93万吨,金额5.24亿美元。红茶4万吨,6437万美元;乌龙茶2.41万吨,6686万美元;花茶5941吨,2963万美元;普洱茶3486吨,1956万美元,均价5611美元/吨,分别下降19.68%、46.79%、33.75%。

四、百强企业分析

1.年销售总额233.44亿元,增长20%,比2008年增长40%。前20强113.43亿元,占百强48.59%。

2.利润率,<5%的28家,5-10%的36家,10-20%的20家,20-30%的15家,>30%的1家。

3.内外销。总内销量24.48万吨,1万吨以上7家,0.5-1万吨5家,0.5万吨以下的88家。内销总金额170亿元,均价6.97万元/吨。出口17.32万吨,40.7亿人民币,均价2.35万元/吨(全国平均1.56万元/吨)。

4.区域分布。南多(95%主区,84%在南方)北少,东强(86%)西弱。福建

31、安徽

15、河南

7、云南、湖北、四川

6、北京、浙江、湖南

5、广东、江西

3、重庆、上海、山东、陕西2。

5.自有花园种植面积占13%。

6.白茶0.48万吨。黄茶0.06万吨,3453万元,下降3成。

7.散茶与包装茶。量7.83万吨散茶,6.35万吨包装茶;金额29.28亿元散茶,58.43亿元包装茶。

8.销售渠道。98%的有直营店(3000家,162平米,82亿元),80%的有加盟店(1.7万家,75平米,11亿元),79%的有专柜,77%开展电子商务,73%在商超卖场销售。东北、西北、西南的薄弱地区,30%的企业在此设点。

9.产销型企业97家,经销型企业3家。批发为主的52%,零售为主的48%。

10.品牌推广。广告费用占3.77%销售额。七彩云南2.7亿元,占销售额的58.84%。报刊97家,网络91家,户外90家,电视88家,广播45家,冠名19家。96%参加会展,36%的年参展5次以上。97%的参加各种商会组织。

11.品牌建设。

71%的百强,95%的20强产业延伸。内训投入5000万元,前20强2000万元。内容,市场营销、生产加工、产品质量、标准化系统、企业文化、员工素质普及率80%以上。

五、茶馆消费

1.茶类,乌龙茶33%、绿茶27%一半;花茶16%、黑茶11%、红茶8%、其他5%。点

茶排名,绿茶33%、乌龙茶31%、黑茶20%、红茶8%、花茶6%、白茶2%、黄茶0%。

2.茶馆进货渠道,产地44%、批发市场28%、零售店4%、网络订购邮寄4%、自家产茶7%、其他13%。

3.各茶类前3名,绿茶,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红茶,祁红、滇红、正山小种;白茶,福丁白茶、正和白茶、白牡丹;黄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益阳茯砖;青茶,铁观音、武夷岩茶、台湾乌龙茶。

4.茶馆看好茶类,青茶38%、绿茶29%、黑茶16%、白茶9%、黄茶2%、红茶3%、花茶3%。

5.服务人员分析,女性70%,男性30%;24-40岁,80%;1-3年的53%,1-7年的93%,10年以上的0%。高中53%、大专20%、初中20%、中专、技校7%、本科0%。

6.人才流失比例07、08、09年分别为8%、15%、20%。月收入1000-2000占85%,2000-3000占14%。

上一篇:十八大之形势与政策下一篇:学生党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