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024-07-02

学生党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通用10篇)

篇1:学生党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学生党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21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21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当前高校所面临的当务之急。而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基层党组织中的一员,学生党员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关键词:学生党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每个人都是不断的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缺陷走向完整的,一个人的一生中也就会经历很多个阶段,而大学阶段则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阶段。

在一个人的大学阶段,作为一名大学生他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从而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在心理和经济上将逐步摆脱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走向独立和成熟,在这一人生发展的过程中急剧变化的时期,在校大学生面临很多重要的人生发展课题,也是最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

一 高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经过翻阅资料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一)生活上

1有些城市的孩子有点脆弱。他们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长大的对于外界嘈杂○的社会不是很熟悉;由于父母过分的关爱孩子,有些人甚至连洗衣服都不会;有很多人是第一次住宿,对住宿的生活很不习惯;也有的人对同学间的关系处理的不是太好等等都会造成新生入学时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健康问题。

2有些农村的孩子有点自卑。他们在生活中非常自理,也很自立,但是由于地理方○

位的不优越在刚刚即进入色彩斑斓的大城市时会有些不适应,再加上对于新鲜事物的陌生感,使他们不容易进入大家的谈话圈子,交际圈子会比较窄,这样会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感,使他们没有存在感。这种情况进一步发展会造成他们孤僻的性格,甚至自闭。

(二)学习上

1在大学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而由于我国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使得有○

些地方教育发达,有些地方教育落后。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教育资源落后地区的学生就会极易产生对学习的无力感,在以前他们习惯了做好学生,而来到大学后他们没有了优势,会时常感觉到自己与其他同学相比在学习上很吃力,这样极会使他们产生心理落差,进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2在大学里没有了约束,学生很容易放纵自己,不能很好把握自己,极易对学习产○

生厌倦感,会习惯性的去网吧玩游戏,习惯性的翘课。同时,也会产生对未来的迷茫,对理想的丢失。

3由于对学习没有兴趣,极易引起挂科,而有的同学挂科后的心理承受力不够,极○

易产生自杀的倾向。

(三)情感上

1很多同学进入大学后,压抑了很久的爱情的火焰在一瞬爆发,每日与恋人厮守荒○

废学业,更严重的还在于失恋之后,有的心理承受力差的同学无法走出失恋的阴影整日颓废,甚至想到自杀。

2有的同学看到别人有恋人而自己没有,容易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没有魅力或者不○

够帅不能吸引异性的关注,使自己陷入自责或者病态的追求自己的外在形象,这也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

二 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

之所以心理健康问题在现在的大学生中体现的十分普遍,马加爵等类似事件频频发生,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方面

在中国教育的现阶段,学习仍旧是高中,乃至初中、小学的主要任务,分数仍旧是人们所追求的,分数大于一切,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依然是主流,所以,心理健康问题就被无情的忽略了。而在学校方面,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将本应该作为重点课程的心理健康课削减甚至直接取消,使得有些在高中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使问题遗留下来并带到了高校中去,这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峻。同时,随着近些年高校毕业生的增加,就业压力显著增大;作为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他肩负的压力还有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因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对各种高水平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急迫。

(二)家庭方面

由于现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只有一个孩子,作为独苗的我们得到了父母全部的爱。但是有的家长过分的溺爱孩子,对于孩子出现的可能的心理问题不以为意,助长了孩子的不良心理的发展。并且,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但又有其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但是家长们并不清楚怎么去教育,甚至有的家长都无法与孩子交流。

(三)自身方面

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词汇,当有人知道你患有心理疾病时会对你产生歧视,这也就造成了即使有人知道自己得了心理疾病,但也没有胆量去就诊心理医生,久而久之心理问题愈发严重,甚至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马加

爵事件)。

三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们应做些什么

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中理应凭借其在学生中巨大的影响力去承担关心身边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责任,同时学生党员作为学生党支部的一员,作为党的最基层组织的一员,是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中最基层的的贯彻者和实施者,是党和广大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在学校内部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学生党支部的支持与介入。

(一)在生活问题上

学生党员应密切与班干部合作,形成党员、班干部密切联系各寝室长,各寝室长密切观察室友的动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层层反应,给予帮助的预警机制,做到防微杜渐。同时,学生党员还应与班干部一起带动班上的同学们打成一片,不孤立个人,不搞地域歧视,要尊重同学,并且学生党员还应促进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的交流,让他们形成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摆脱心理的不适与隔阂,努力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家的氛围,让班级当成位我们的家。

(二)在学习问题上

当然在大学中学习仍旧是生活的主旋律,对于那些对学习吃力的同学,学生党员应主动积极的去帮助他们搞好学习,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并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当然这就要求学生党员应该时刻保持自己在学习上的先进性。但学生党员数量有限,在现阶段来看平均每个班只有1个党员,这显然不能够很好的照顾到每一位有困难的同学,这时就需要学生党员与班干部合作召集班上的学习较好的同学组成帮扶小组,进行“一对一”帮扶,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确保班上同学不挂科的同时多拿奖学金,建设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班集体。除此之外,学生党员还可同班干部一起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集体自习,晨读,趣味知识竞赛等进行全班互助性学习。

(三)在情感问题上

学生党员同样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学生党员也是应联系班委对已经恋爱的同学多多关心,祝福他们;对于没有恋爱,但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同学应进行心理干预,做到防患于未然,告诉他们,恋爱这种事情不是急着来的,像白素贞等了1000年才恋爱了一次,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恋爱,把学习搞好了什么都有了。

四 结束语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党员们应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爱心、耐心、细心主动关心同学,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一对一”帮扶活动,学生党员们还可协助年级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专题活动、设立党员接待日等来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组成部分,建立长久有效的机制来健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工作。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党员的介入无疑会产生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党员的自身素质,促进党员与学生的交流,提高党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而且有助

于完善党支部自身建设,给党支部工作增添活力。

篇2:学生党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群体,为充分发挥这一先进群体在促进学生全面成才、提高理想抱负水平中的引领作用,我校党校不断探索,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切实有效地加强了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了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熔炉作用,在全校学生中形成了学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

随着党的先进性建设及高校思政教育、党建工作的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和党员队伍不断壮大。但是,由于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考察工作做得不够深入,大学生党组织机构特别是组织生活不够健全等问题,在校大学生党员作用总体上发挥不够充分,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中不可忽视且较为普遍的现象。各高校党组织应当从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高度,引导和保证在校大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党校培训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2003年,全国第十二次高校党建会议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中党员发展工作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青年人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重大举措;是以党建为核心,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党校在大学生中开展入党教育培训,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高校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既是赢得青年的一方面,也是促进其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的最根本的一方面。通过党校,在大学生中开展党的知

识教育,加强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是进一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赢得未来的重要举措之一。党校是广大青年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进一步认识党、了解党和通往党组织的桥梁,是为党的事业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后备军的有效途径。

党校培训无论是对党的认识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与强化、组织纪律性的加强,还是对专业学习的态度、对和平幸福生活的珍惜感情等方面对学员有较大或很大影响,其中“对党的认识与理解”的影响度更大。通过党校培训,基本达到了“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和新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引导学员更加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知识和共产党员应具备的条件,引导学员端正入党动机,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光辉形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目的。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提升。

二、党校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高知识群体和青年聚集的地方,加强和改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是高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积极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是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的迫切需要;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新人的迫切需要;是以党建为核心,全面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在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对高校来说是一项牵涉面广、影响力大的系统性工作。而其中党校则承担着极其重要的培训教育任务。《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应该建立党校,党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十二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又提出了“要把培养教育贯穿于党员发展全过程,努力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再次强调了“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党校建设,使之成为培养教育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阵地和党员党性锻炼的熔炉。”这就更加表明了高校党校是党委工作的一个重要部门,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有着其他党委工作部门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组织建设方面,学生党员的发展离不开党校,因为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培训,是党员发展的必经程序,必备条件。在思想建设方面,党校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党员,是党委对党员进行教育的重要主阵地,在党风建设方面,对学生党员的党风、党纪、党规教育,也离不开党校。正是由于高校党校在学生党建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党校教育在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起到保障和推动作用。

三、党校在培养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我院党校拥有一个热心办学的领导班子和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党委对党校建设高度重视,始终把党校和党员教育工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对党校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充分发挥基层党校这块阵地的作用,注重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大多数学生党员都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大力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党员的示范带动使基层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大学生党员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校园文明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主阵地作用显现明确。

第一是发挥党校在学院建设与发展中的“摇旗呐喊”作用。党校虽然不直接从事经济工作,但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为经济建设摇旗呐喊,而高职党校也会为促进学院发展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摇旗呐喊。可以充分发挥我院党校集中办班人才聚集的优势,组织广大大学生党员对区内存在的经济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调研,提出问题,举办论坛,走访民间,发放问卷,组织专家进行解析,形成参考意见,为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对于广大学生党员和群众,采取广泛意见和建议,促进学院各项工作的改善。

第二是发挥党校在学院建设和发展中“研究基地”作用。党校职能本身就有个研究职能,不仅仅是研究思想政治理论问题,也可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研究经济建设中的重大课题。譬如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科学发展观研究、人类与环保的研究、和谐社会的研究等等。要充分发挥党校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科研资源的优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行上下结合,教师学员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形成强大合力,切实加强对经济建设、校园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就是要促进大学生党员紧密联系当地实际,重点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力争多出科研成果。

第三是发挥党校在学院建设和发展中的“综合引领”作用。党校是一个学习研究的综合性机构,具有思想敏锐、信息广泛、人才集聚、综合引领等优势。如何发挥党校的优势,帮助社会不断持续快速地加快发展步伐,党校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这些年来,党校积极组织优秀学员前往革命胜地参观学习,这种培训方式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独树一帜,深受大学生的赞赏。大学生党员通过党校教育,树立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念,同时也在学习层面加强理论学习,于实践中综合运用各项知识,服务于社会。

四、党校对大学生党员教育要创新形式、丰富载体

(1)培训制度化。很多高校党校只注重学生入党前的培训,而忽视入党后的教育,即使有教育也是零散的、随机的。要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建立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制度。每年定期举办培训班,以教学的方式进行集中教育,注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形式新颖、形象生动的课件等,增强教育效果。同时,要求参加培训的学生党员定期交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形成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内容,从而摆脱以往党校在学生党员教育上的作坊式和手工生产式的随意性,朝着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出党校教育阵地的作用。

(2)寓教育于活动中。高校党校可以组织学生党员开展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党员在参与活动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增强党校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如抓住党在历史转折时期的重要会议精神、决策和文件的学习,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做专题辅导报告,使大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拥护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党员外出参观,深入社会生活,让学生党员在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用我们国家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发展,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座谈、心得交流等形式把对党员教育的方式由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交流;通过观看政治教育题材的影视片,使学生党员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和感染等等。

(3)发挥网络优势。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网络以其无限的容量、灵活的方式为党校教育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空间。所以,高校党校在学生党员教育中必须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党员教育专门网站,占领网络阵地。通过网络阵地展示生动丰富的党组织活动图片、直播真实感人的党的先进人物报告录像、下载优秀的党的教育影视片,强化教育效果,努力使教育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集于一体,将教育方式由一般的号召型向真理感召型、由单纯“灌输”式向艺术渗透式转变。让广大学生党员在图文并茂、声像优美的画面中接受党的知识熏陶,使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切实加强网上学生党员教育工作。

篇3:学生党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党员之家”作为新时期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 是广大学生党员开展活动的阵地, 是学习党的知识和理论的园地, 是基层党务工作的载体和抓手, 是广大学生党员的精神家园, 是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主战场。高校“党员之家”在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载体作用

“党员之家”建设对于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基层党建工作需要有效的载体为依托, 不断创新工作载体, 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是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方法。“党员之家”建设要围绕学生党员来进行, 使学生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 正确引导党员中出现的错误观念, 维护高校的安定团结。“党员之家”很好的弥补了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和载体的不足能够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主张, 说服和带领广大青年学生为了他们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党员之家”建设还拓宽了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渠道, 通过党员个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学生社团文化朝着积极、健康、奋进的方向发展。“党员之家”通过开展一些既有利于提升我们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又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的活动, 来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电教片观摩作为先进性教育的一种手段, 选择一些比较具有时事性, 影片主题积极向上的, 内容文明健康的励志电影, 这些影片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校“党员之家”定期开展观摩活动, 每年观摩人数高达1500人。在日常活动的开展中选择广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如在预备党员培训班中举办演讲比赛,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爱党爱国的征文比赛, 邀请一些老红军, 老战士来给同学们做讲座, 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党员形象大讨论、“展党员风采树先锋形象”学生党员教育实践月系列活动等等, 这些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都比较符合大学生的活动标准, 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党员参与到“党员之家”的活动中来, 从而提升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

2 监督作用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 在扩大数量的同时, 更注重每个环节质量的培养, 以“坚持标准, 保证质量, 改善结构, 慎重发展”作为发展方针, 始终坚持“成熟一个, 发展一个”, “党员之家”对于学生党员的监督和考核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许多二级学院“党员之家”对于团员推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监督, 严格按照发展程序进行, 确保真正优秀的同学能够加入到组织当中。另外, “党员之家”管委会还对全校范围内的学生党员进行党徽佩戴情况的检查。通过抽查班级的形式, 一方面可以考核学生党员有无缺课的现象, 另一方面又可以督促学生党员佩戴党徽, 增加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部分二级学院党总支要求每位党员主动接受党内和群众的双重监督, 虚心听取党内外意见;要求各学生支部设立一名党风党纪监督员, 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监督和管理。为此制定《学生党员量化考核细则》, 并委托“党员之家”管委会加以实施。通过“党员之家”管委会的监督和考核, 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党员的日常言行举止起到了一个督促和提醒的作用, 使得学生党员能够更好的做好先锋模范作用, 提升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3 服务作用

高校“党员之家”通过开展一些列实践活动, 为学生党员提供实践平台, 使得学生党员在参与这些先进性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实践, 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和觉悟。暑假期间, “党员之家”组织学生党员参与暑期社会实践, 深入到普通的社区, 农村, 通过与基层党组织的联系与沟通, 一方面调研了解基层党员的生活状况, 另一方面通过这些三下乡活动, 使得学生党员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党员吃苦耐劳, 不怕艰辛, 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其次, “党员之家”通过协助党委组织部开展党建工作, 更好的使学生党员接触到这些党建工作, 了解党建工作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政治性, 有利于学生党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规范自己的言论, 约束自己的行为, 更好的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更好的为大家服务。

4 桥梁纽带作用

高校“党员之家”作为一个新生的学生组织, 使得党建工作更具亲切感和活力。“党员之家”的成立与建设, 进一步拉近了总支与支部之间的距离, 拓宽了渠道。二级学院“党员之家”定期向总支进行汇报情况, 并将总支的意见和上级会议精神进行有效传达。

篇4:学生党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即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如今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九零后,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宠爱中成长,部分存在社交障碍、大多数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被强加学习其他特长等等多方面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威胁他们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这些现象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一部分大学生的智能水平提高、健全人格的建立和身心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之大学新生的思想与心理呈现出新的特点。而这些变化也离不开其生活和成长的环境,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和教育的本身。其特点表现为:思想意志薄弱,承受挫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缺乏责任感。进入大学后与中小学有很大的不同,大学主要为寄宿生活、开始独立使用金钱支撑生活、相对独立的生活、社交自由、父母不在身边叮嘱,较为自由。这些特点决定了各种的复杂关系,每个人都在用自己有限的金钱和社会关系来争取自身的利益,从而开始了应酬,关系分的远近亲疏,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也对身边的人和事有了较为成熟而独到的见解。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處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让高校的德育教育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符合教育规律,更富有实际成效,是当前德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积极作用是显著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将会促使德育教育进一步提高实效性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基础上讲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从教育的目的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运用心理学知识及规律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及时抓住其思想和行为的苗头,采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方法,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必要的帮助,防患于未然,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常见的问题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造成针对性不强,主要体现在:忽视特殊群体的研究。缺乏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的研究,因不同年级的学生将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如: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环境、新生活适应问题,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主。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等。在同一学龄层次上忽视分类研究不同群体(如高校男女不同性别群体、各类社团组织等)、不同历史时期中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忽视特殊心理的把握.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丰富的人和全面的人,不同人在气质、性格、能力上存在个体差异,忽视该差异,不因人施教,思想教育收效甚微。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健康的心理能起到促进巩固良好思想道德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积极沟通,解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动因,并客观地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育出健康的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作者简介:张博洋(1982-),女,河北保定人,研究生在读,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位保定学院;高亚南(1980-),女,河北保定人,研究生毕业,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工作单位保定学院。)

篇5:学生党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传统体育养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高校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开设,其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中作用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拳文通过文献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传统体育养生的起源、特点以度对大学生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争总结。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关键词:传统体育养生;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正式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一词,2005年,教育部再次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教育者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各种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通过各种心理学方法以及学科渗透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教育活动。但就高校教育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心理工作者的事情,而应贯穿一切教学活动中,应做到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都要考虑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这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既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又要结合体育教学自身特点,在教学中注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众多体育课程中,传统体育养生是一门具有民族特点和丰富内涵的课程,研究和实践表明,传统体育养生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1,2] 1传统体育养生概述

传统体育养生,又称摄生、养性、保生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在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各个流派思想的通融与交流,使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3]。鲜明的民族性是传统体育养生的显著特点。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与我们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出土文物和古书中都有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和功法记载。例如1975年在青海出土的浮雕彩陶罐上就发现了养生功的基本功法一站桩功的记载,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在《黄帝内经》、《吕氏春秋》、《诗经》等古书中也都有传统体育养生的功法记载[4]。形神统一思想是传统体育养生的重要命题。该思想强调我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既要着重于形体的养护,又要注意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使自身既有强健的体魄,又有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从而达到身心的健康[4]。

顺应自然、平和适中也是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重要特点。在进行传统体育养生锻炼时,练习者的态度耍不骄不躁、保持心情平和,要坚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功法练习,不应一味强调动作达到一定运动幅度或者是过分强调动作的精准度[5]。2 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开设情况 自西周开始出现学校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就随之兴起,作为其中一个重要部分的传统体育养生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目前,传统体育养生是全国高校体育院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其中,上海体育学院在1984年就将传统体育养生作为本科专业基础课程。2006年,本课程被列为首批高等教育改革教程,截止当年底,全国有近40所高校开设了这门课程,并且目前有很多学校正在筹备开设中。这些都说明传统体育养生已经开始成为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6]。

3传统体育养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心理平衡,自信、乐观积极;(2)有充分的安全感,适度焦虑;(3)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7]。调查研究发现,传统养生锻炼可有效改善大学生心境状态,并且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8]。以太极拳为例,它可通过呼吸、动作的配合调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状态的转换,使大脑皮质运动区域处于兴奋状态,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从而使练习者不但大脑皮质兴奋集中,并可使大脑得到休息,进而达到整体上平静舒畅,修养心性,平衡情绪,完善其人格,并最终克服心理障碍[9]。3.1增进民族自豪感

研究表明,作为一个公民,其对所属祖国的热爱也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流入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许多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淡薄,而大学生心理出现亚健康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缺失有一定的关联性。

传统体育养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其思想理论和功法被一代代流传和发展完善,作为我们特有的东方文化日渐被西方认识和接受,太极拳在世界上的广为流传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然而,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主要是源自欧美的现代体育运动,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课程很少,这与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显得很不协调,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增进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10]。具有鲜明民族性的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现状。在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功法的教授,也要结合传统养生理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其在学习中不断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信任,也有利学生心理健康。3.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与过去相比,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呈现出更复杂的特征。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存的焦虑、情感的困惑和学习的压力,导致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精神负担越来越重,久而久而之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到生理健康[11]。而传统体育养生可通过情志调节、缓慢运动等方式调节人们的生活节奏,弥补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教学过程中,习练传统养生功法时,多强调练习者要保持身体和心理上的松静自然以及动作缓慢柔和,并且上课的环境多处于空气清新的室外,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学习锻炼,可起到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减少焦虑感,释放压力的作用,最终使其达到心平气和、乐观的状态。缺乏自信是有些大学生在面对学习和就业等问题时出现紧张、焦虑情绪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缺乏自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时候在一件事情上思虑过多,做事总犹豫、徘徊。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要求练习者要忌“五劳七伤”,其中一条就是要避免思虑过多,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养生功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会他们正确看待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正确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避免过度思虑,这样也可避免因思考太多,徘徊不前,显得缺乏自信。另外,传统养生气功简单易学。学生可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再加上练习过程中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易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也可对学生树立自信的个人品质起到促进作用。

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除了外部因素外,与其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差、缺乏毅力也有一定的关系。传统养生气功的功法招式虽然简单,但是要真正起到身心锻炼的效用,需要学生自身坚持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1)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遵循循序渐进、顺应自然、心态平和的原则,避免动作过快、急于求成;(2)在讲解传统养生气功的功效时,教师可通过列举古人和周围人常年习练的实例来鼓励学生坚持锻炼,使其明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只有长期坚持锻炼,才能取得成效。通过这两方面的教育,可使学生在锻炼和生活中正确面对挫折,不骄不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并且还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12]。

3.3提高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现代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个人意识比较强的特点,在进入大学以后,如何引导他们跟别人更好、更融洽地相处已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学生只有在大学生活中学会跟别人和谐相处,才能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更加顺利,才能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传统体育养生注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体育养生上课过程中多以集体活动为主,学生们在练习中彼此之间很容易产生共鸣,并且可以一起切磋功法要点增进交流,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中可有效消除个体孤独感,促进同学之间和谐相处[13,14]。4小结

综上所述,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中可起到增进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形成优秀品质(乐观积极、自信向上、坚持不懈)以及教会他们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从而起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培养身心健康的高水平人才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体育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体育教育的部分,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开设对大学生心理健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鼓励更多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刘永峰.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90—92.

[3] 邱丕相主编.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3—4.

[4]金亚宇,曹莉娟.传统体育养生在未来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贺州学院学报.2010.26(1):111—113. [5]曹政玉.浅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术对修炼者思想品质的影响[J].中华武术研究,2011,I(2):90—91.

[6]姚琼,左家伟,牛爱军.体育院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6):122—124.

[7]卢元镇主编.社会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7—38.

[8] 韦东谊.传统体育保健课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5(4):127—128.

[9] 田文林,陈钢.高校体育课发展传统体育养生的必要性研究.科技信息,2007,28:217—218. [10]鲁鹏.普通高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公共课的可行性研究[J].科教文汇,2007,(10):140. [11]任鑫洁.高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和意义[J】.科技信息,2010,16:255.

[12]刘浪琪.浅谈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对高等体育教育的指导意义[刀.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1):56—58.

篇6:学生党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骨干作用 去年以来,永定县充分利用高校毕业大学生到村任职这一契机,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发挥骨干作用,为全县农村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信息和技术保障。

开展技能培训,增强责任管理“远教设备”。将远程教育基础业务内容列入大学生村官任前培训课程,联合当地电信公司对22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为期3天的远程教育知识培训,系统地为大学生村官讲解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要求、操作技术,切实增强了他们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服务“三农”、服务基层的意识和本领。永定湖雷镇溪口村村主任助理赖文斌自入村工作以来,通过远教技能培训,很快就成了远教设备使用维护的管理员,当设备出现故障后,他凭借所学知识及时研究解决,使设备迅速恢复正常运转。目前,全县22名大学生村官兼任远教设备使用维护的管理员,他们之间建立起了相互交流知识、经验的“远教村官QQ群”,经常性地开展学习、实践、交流。

依托远教站点,发挥特长开设“远程课堂”。远程教育站点场所独立、课桌椅配套齐全,大学生村官以远教站点为依托,积极发挥所学专业知识以及自身特长开设“远程课堂”,通过登录远程教育网络下载相关课件,为当地村民传授计算机技术、法律等知识,拓宽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坎市镇浮山村主任助理王金

政每次进村,都会利用自己的计算机专长帮助村民修理电脑,教村民上网看新闻、查信息。大学生村官们通过这种方式真正融入到了群众当中,得到了信任支持。

借助远教优势,服务产业组织“知识培训”。许多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能,制作营销网页,把村里的特色产业在网上推介。陈东乡榕蛟村村支书助理林大龙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专业,为“永定甜柿”的各种包装以及品牌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向外发布,上海、浙江等地的客商通过网站了解到这一信息后,主动上门联系。下洋镇下洋村书记助理邱永浪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制作农机知识讲座,还参与进村服务14次,为35户村民改装人力打谷机为电动打谷机。许多大学生村官还专门从远程教育网上下载了“营销知识培训”、“网络销售培训”等方面的课程,组织本村新农村优秀人才超市成员和种养殖户进行学习,提高了他们的营销能力。培丰镇文溪村新农村优秀人才超市成员、养蜂大户郑智华感慨的说道:“大学生村官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给我们送技术、送信息,真是贴心啦!”。

篇7:学生党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员,过去我大多数的精力都用于专业学习上,与外界社会缺乏沟通。通过一段时间的社区工作,我深深认识到学生党员在社区工作中发挥党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让大学生党员在社区中担任党建工作及其他职务,给新时期高校党建和社区党建工作注入全新的理念,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培养、锻炼和教育大学生党员开拓一条有效的途径,也为社区党建工作做贡献。

首先,学生党员参与社区工作,可以增强学生党员实践“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政治信念。我在参与社区工作前,只是从媒体的宣传中了解“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等党中央的重要思想,对其内涵理解不深、意义认识不足。经过实践对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不断加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战斗力,有了更现实、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学生党员参与社区工作,可以加深学生党员对民情、社情和国情的认识。由于成长环境的局限和教育的缺憾,大学生党员的活动及生活范围一般是从家门到校门,认知方式一般是从书本到书本,从思维方式到思想方法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偏颇,有的甚至走向极端。学生党员在参与社区工作和调研活动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国计民生直接的、感性的了解与关注,从国家改革开放后迅速前进的缩影中,获得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例如我作为学生社区宣传部的一位干事,经常出板报做宣传工作,在宣传过程中,我自己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的动态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使自己的知识和认识也有了提高。通过这些窗口的观察,对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领导地位的认识有新的飞跃,对国情国力的整体把握和理解更为全面准确,纠正以前的一些片面认识,进一步增强了作为一名党员的社会责任感。

受媒体负面新闻报道的一些影响,我周围的很多同学都把社会的黑暗面看得太多。我认为这主要是思维方式存在问题,如果学生党员能够带领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社区活动中,了解到社会上更多的感人事迹,就会受到震撼,反思错误的想法,纠正片面的认识。这些事迹对学生党员来说,都可以作为参照,对照自己平时的言行,改变一些过去的错误看法。

再次,大学生党员参与社区工作,可以锻炼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奉献协作的精神。学生党员在参与社区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在思想上得到了提高和升华,而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也得到了锻炼,这对于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在课堂上不可能起到的作用。在参与社区及其他工作之前,多数学生党员党内生活经验少、理论基础也比较差。例如之前我参加的社区地铁志愿者中,在上班高峰期维护秩序,充分锻炼了学生党员的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实践证明:社会是个大课堂,社区党员是最好的课外教师,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党员们坚 韧不拔的性格、与人相处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协调合作的能力以及成为“社会人”的意识。

最后,大学生党员参与社区工作,可以促进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社区工作具有覆盖面广,事务繁杂的特征,随着社区功能的不断扩展,要求管理人员拥有高素质、高水平,而掌握着先进文化知识的大学生党员进入社区建设,对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不断完善社区功能,无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学生党员们宣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和策划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发现发展更多有志向有能力的优秀同学,促进了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

篇8:学生党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有史以来就比较受教育者重视,无论是古希腊还是我国古代,在教学中,都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受条件所限,没有形成规模。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在教学中提倡的“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心理健康而言,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也形成不同的心理,用同一种方式来教育所有的人,带来的效果不尽相同。

在我国现代教育中,“因材施教”这个特色被忽视,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教师没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这样的教学结果,使得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因为心理健康欠佳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几年出现的大学生虐待动物事件、杀人事件、投毒事件,就充分暴露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在我国大学教学中的欠缺,有多方面原因。第一,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要滞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第二,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上世纪还处于精英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国家人才,读大学是一种特殊荣耀,需要学生的天资加勤奋才能达到,为了达到读大学的目的,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在积极努力,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考试上面,对于那些与考大学无关的课程基本闲置一边,读书考试讲究功利性和实用性。一切都是为了将来工作,这种现象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发展滞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这样的转变,整体上提高了国民素质。但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上世纪水平,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大学生就业难。同时,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一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大学生再不能依靠自己的发奋学习来改变命运,而一些最早富裕起来的家庭,孩子能获得更多更优秀的教育和机会,这些都给同龄人带来深刻影响,容易使底层出生的人产生自卑,2004年发生的马加爵案件就属于这种情况。

由于我国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自我意识较强。在家中唯我独尊,在学校也受不得半点委屈。这种个性也容易引发心理疾患。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四川师范大学杀人案都是基于这种原因。

从这些方面来看,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德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目标,我国儒家思想认为,教育主要是为“修身”服务,培养良好的道德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区别又有联系,道德教育是将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让学生接受,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能够更快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道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束己”来达到,通过教育,让受教育者克制自己的情绪,从利他角度出发,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不同个体心理特点,进行不同的疏导,目的也是为了适应社会。

道德教育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从幼儿时期就开始,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多方面努力,将社会对人的要求灌输给孩子。让孩子从小就理解人需要社会这个概念。道德教育包括很多方面,涉及到生活、学习、与人交流。教育方式也多种多样,言传、身教、课堂教学,甚至从电视、故事书中来进行。

我国传统教育中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但很多人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原因还是道德教育开展得比较早,从幼童开始,就知道要如何应对社会上的人和事,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换位思考。进入成年,已经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全面地看问题。在现代教育中,将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才会形成当前这种局面。因此,将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德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因为道德教育是个繁复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配合才能取得成效,所以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家庭方面

目前,我国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注重的是孩子智力教育,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恨不得就要教他文化知识。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礼仪却不重视,像礼貌待人、做客礼仪、敬老、与他人友好相处、与人分享等。很多人家为了孩子的人身安全,不让孩子与外人接触,这些教育方式都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子女,家庭应该要鼓励孩子参与社会生活,要做到严于利己、宽于待人,更要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懂得与人正常交往,在交往中要善于换位思考,不能一味地要求别人顺从自己。

2、学校方面

在学校方面,首先要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将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综合。这就需要教师既要掌握传统的道德理念,又要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在教学方面,针对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还要进行不同的心理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整体和部分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道德教育要面向群体,而心理教育则要“因材施教”。

在道德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加以否定,而是要分析利弊,让学生明白这样的价值观局限性。

因为道德教育需要多方面渗透,所以建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也是提高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传统道德,通过各种团体活动来培养团体精神,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3、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也要做到净化社会环境,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自我约束,在竞争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而不是钱权当道。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大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性,不至于害怕踏入社会碰壁而产生心理焦虑,对传统道德产生怀疑。

参考文献

[1]张卫平.心理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3(12)

篇9:学生党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运动处方;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21-01

当代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网思维,并敢于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同样也承受着来自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由此也诱发了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作为一特殊群體,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其身心健康成长,从长远发展来看,直接影响到民族的兴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通过运动来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探讨运动处方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干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除涉及心理现象外,还包含医学现象和社会现象,其衡量标准为心理应与环境的统一性、与行为的整合性,以及人格的稳定性[1]。就大学生而言,其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具备以下特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对学习或工作有热情,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能力,并能做到言行协调一致。然而,大量的调查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尤其是90后一代,多为独生子女,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强迫、敌意等,之所有出现这些问题,与遗传因素、理化生物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学因素有关,其中,社会心理学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

(二)大学生心理干预现状

心理健康干预的形式有心理咨询(包括个别和团体心理咨询两种)、心理训练活动、心理健康教学等,目前,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个别心理咨询干预形式为主[2]。运动也是一种干预因素,但是关于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却很少,大量实验证实,体育运动尤其是长期的体育运动,能够有效降低抑郁,运动对特质性抑郁和状态性抑郁均能起到良好的改善的作用,研究表明,运动的持续时间和频率与抑郁的降低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有氧联系能够改善人整体的情绪状况。关于运动对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的干预作用,多数研究还局限在理论层面,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更少[3]。

二运动处方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习、生活以及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比一般人还要多,而运动能够引起体内生物化学的变化,如血浆中拟吗啡类物质含量升高,其与情绪愉快有关,通过运动能够调节其紧张情绪,使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经过长期的运动训练可促进人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人的意志水平。具体来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其一,心理学机制,与分散注意假说、自我效能理论、任务掌握假说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假说有关;其二社会学机制,即将运动视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方式;其二,生理学机制,与胺假说、内啡肽假说、心血管功能假说有关。现就生理学机制进行分析,胺假说认为运动可加强脑内单胺类神经突触,此时机体内单胺类物质的变化可能是动改善心理健康的生理机制;内啡肽假说认为长时间的运动,体内啡肽会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内啡肽的释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精神疾患,这是一种良好的生理镇静剂,由此产生的欣快感能够影响到性格,这种效应的长期存在能够增强人们对有害刺激的忍受力;心血管功能假说认为心血管功能的提高与心境状态的改善有关,运动可增强人体血管的收缩性,保证健康的血液循环以及正常的神经纤维传导,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4]。

(二)运动处方的内容及制定步骤

运动处方是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锻炼计划,兴起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逐渐在国际上得到认可。近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运动处方的研究与应用也越来越深入,对其强度、时间、频率、周期等要素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借助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免疫学等,运动生理的实际问题得以解决。运动处方可分为改善身体形态、增强身体机能、增强身体素质、调节心理状态、提高适应能力等种类,对于大学生而言,运动处方的制定应以大学生这一个体客观存在的问题为依据,并在完全动态下实施,不断改进和完善处方,更新内容,确保得到个体身心锻炼效益。运动处方应包括运动目的、项目、负荷,练习手段和频率,以及注意事项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根据相关原则制订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运动处方,实施步骤为:心理问题诊断→调查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制订运动处方→结果反馈与内容调整。

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应高度重视其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且效果并不理想,建议将运动处方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心理健康咨询等方法配合使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段东平.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干预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2] 王银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

[3] 杨通宇,杨通琴.心理健康: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工作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8):86-87.

篇10:学生党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CM苏海泉

摘要:从和谐校园作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出发,阐明和谐校园呼唤着学生党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学生党员应该在学习、工作、思想和生活上发挥示范作用,重点探讨学生党员通过参与学校科学民主决策、促进素质教育、建设良好校园文化和在服务社会中成才等途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建设大学和谐校园。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和谐校园;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2006)06-0670-0

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部署,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思想上先进,学习上名列前茅,工作上是榜样,生活上能严于律己,和谐校园建设召唤着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学生党员群体如何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在学生维权和学校科学决策中发挥作用

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就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校,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学生党员作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在推进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作用。学生党员具有参与学校活动多、视野广、思想进步等普通同学不具有的优势,在学生维权和学校科学决策中发挥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做到源头参与。学校涉及广大学生利益的各项方案在酝酿形成的过程中,召开研讨会或座谈会时要吸纳学生党员代表参加,学生党员作为广大学生的代言人能够真实反映和体现广大学生的意愿和要求,在保证学校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上发挥作用。(王 仁.高校工会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J].科技教育,2006(1):77-78)二是促进学校事务公开和公平。学生党员作为信息员和联络员,是学校和广大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针对这个特点,要把学生党员、学生党支部作为促进学校事务公开与公平的重要载体,学生党员应积极承担民主监督与信息反馈工作,在校务公开的操作规范性和有效性上发挥作用。三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学生党员具有求真务实、民主意识和组织纪律性强的特点,他们可以通过学生党支部或直接向上级党组织反映广大同学的意愿和要求,不断拓展和创新依法治校的形式和渠道,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当遇到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学生党员能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在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上发挥作用。

二.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被确立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指导方针,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推进素质教育。在高校的素质教育进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成为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一大优势与特色。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一般表现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学生素质教育中能发挥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示范作用。素质教育是活生生的实际行动,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广大学生党员是最积极的。就高校的实

际来看,学生党员在校内外各种文体活动和各级各类科技学术活动中,大多走在前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党员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身边的广大同学,使广大同学受到感染,并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素质拓展的行列中来,从而将高校的素质教育整体推向深入。二是组织作用。素质教育要求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除了学生本人的自觉主动参与之外,活动的组织者对各种活动的精心组织安排,由此促成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学到方法与知识更是非常重要的。在高校,由于学生干部大多由学生党员担任,因而各种活动的组织工作一般都是由学生党员负责。学生党员具有最了解广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及学习情况的特点,在活动的组织工作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紧贴学生实际,这样组织的活动就会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并从中培养和锻炼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宣传教育作用。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做宣传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在高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广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充分发挥他们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的特点和优势,为学校的素质教育做大量的思想准备和宣传工作。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教育和影响广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或是直接以各种媒介形式宣传素质教育,他们既是素质教育的受益者,又是素质教育的宣传者和推动者。通过学生教育学生,达到不教而教的最高教育目的。(周怡.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理论导刊,2001(3):53)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大学是传承文化的场所,是创造新文化的基地。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高度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培育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源于一所大学发展历程中的先进文化积淀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结合,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大学精神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学生党员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得体的行为处事方式,是大学精神的主要继承者和发扬者,学生党员在大学接受精神熏陶所形成的精神动力,不仅会对他的生活和将来从事的职业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他身边的同学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增强学校凝聚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正确的校园舆论是营造良好校风的关键。正确的校园舆论是在学校领导的各种组织下,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校园黑板报、校刊等传播渠道形成的,尤其是通过各种集会和教育活动,宣扬好人好事、好思想、好作风,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占领每个同学的头脑,影响每个人的言谈举止,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大学生党员具有理想信念比较坚定、能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复杂矛盾、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特点,是良好校园舆论的主要制造者和传播者,能够传播积极、高雅、健康、进步的舆论,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营造良好的大学学风。学风是学校学习风气的体现,是学校办学质量与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学风不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还影响学校的招生、就业和社会地位,因此,学风问题关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生党员具有远大的学习目标、崇高的理想,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较高的意志自觉性,是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典范,能为广大同学做出表率,是良好学风的主要营造者。学生党员还承担着帮助后进生、重点生共同进步的责任,其中监督同学不作弊、提高帮扶同学的学习成绩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四.在高校服务社会中发挥作用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神圣使命。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高校在建设和谐校园的同时,必须要让学生主体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自觉承担起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学生党员品学兼优、动手能力强,是服务社会的主要参与者,让他们走进社会、服务人民,更是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主要措施是搭建“社会需要、学科优势、人才培养”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社会实践平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鼓励和引导学生党员在认识社会中树立理想信念,在关注社会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服务社会中促进成才就业。一是关注社会需要,倡导志愿服务。大学生党员通过社会实践等形式,着眼于社会的实际需要,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为群众办实事,既使学生党员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欢迎,提高学生党员的社会认同感,又使学生党员了解国情,了解社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最终形成双赢的局面。二是发挥学科优势,搭建服务平台。一般来说,学生党员都学习优秀,有知识优势,他们可以利用丰厚的知识储备、优质的教育资源服务社会。学生党员可以依托不同的学科,搭建平台。如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党员可以在实践中开展商业计划书的写作、市场调研、提出经营管理建议,法律专业的学生党员可以为服务地提供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等。三是围绕人才培养,促进成才就业。学生党员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为自己提供了一个锻炼提高的平台,一个展示能力的平台,一个自我推销的平台。学生党员通过社会实践基地和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的锻炼,从事志愿服务和科学研究,获得的许多科研成果也为他们的毕业论文提供了宝贵资料,提升了他们的科研实力和就业竞争力。(吴志功.让党员在服务中成长成材[J].北京教育,2006(2):20)

上一篇:茶叶行业质量分析报告下一篇:OTC上市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