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2024-06-25

浅谈我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共8篇)

篇1:浅谈我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摘 要

作为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关系着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程度。随着城市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部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还不够完善。加强和改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风尚,深化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概况和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入手,对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及总结经验用最好的方式,最有效的手段来完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更好的发挥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概述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存在问题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对策

浅谈我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如何管理好一个可以称为“小社会”的社区,已经成为各城市的重要问题。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居民是社区的主人。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已然可以体现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它是增强社区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推进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对于一座城市其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对其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整个城市的建设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在目前我区发展进步的关键时刻,把我区发展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推动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根据自身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更好的发展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一、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概述

社区是区域型社会或社会区域共同体的简称,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从其外来意义上讲它主要是指处于同一地理位置的人们共同工作和生活的社会团体。“社区”一词最早出现在斐迪·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而真正传入我国并开始进行发展则是20世纪80~90年代。随着社会发展,现如今城市社区在社会学领域是与农村社区相对应的一种社区类型,所谓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共同体,社区内部的成员拥有一块地域,成员与成员之间互相依赖,密不可分。其且其具有社会性、地域性、自治性、依存性等基本特点。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社区发展是一个极其巨大的系统工程。《民政部关于在全国城市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主要包括: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另外,还强调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内容。

社区管理的内容包括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主要有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治安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几项内容。在社会发展的带动下,社区的环境、治安以及卫生服务管理都已初见成效,有了较好的发展趋势。但作为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则还有不如其他部分的地方,但随着城市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对做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加强和改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风尚,深化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

所谓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指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创建具有综合文明特质的社区。在创建文明的新型社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意识,逐步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

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综合性。社区作为社会的缩影,它的工作特点之一就是明显的综合性。从内容上看,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两大类。前者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民主等;后者包括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从体现这些内容的设施和物质形式来看,有文化书籍、体育活动、游艺室、民事调解小组,等等。不仅如此,精神文明建设还渗透到居委会每项具体工作中去。2.群众性。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依靠群众积极参加。参与这一活动的,不仅有本辖区的居民群众、邻里家庭,还有驻地各单位的干部、职工,甚至有非驻地但与社区有联系的部队、院校。群众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有了基础。3.复杂性。社区居民成分复杂,有干部、职工、工人、学生,以及各种行业人员、离退休人员;既有常住人口,又有流动人口。这就给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困难,要求我们开展这一工作时,一方面要充分注意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精心组织,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合各种不同类型特点的形式和方式。4.多样性。上述特点决定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多样性。从命名形式看,有“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等;从建设力量上看,有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从综合表述看,有“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等;从工作落脚点看,有“遵纪守法文明户”、“文明卫生先进单位”等。这多种多样的形式,为营造文明社区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社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江总书记曾多次谈到加强社区建设问题,指出:“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最主要方面之一。我们要从政治、全局和时代的高度,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新时期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方面,但城市现代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文明程度,这就必须先大力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二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从居住环境到基础设施,从生活服务到文化生活,从治安秩序到人际关系等等,都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在社区环境、服务、治安方面相对满意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不丰富上,所以这就迫切需要通过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来解决。

三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新形势下的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运用居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制,使之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融合于一体,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这项工作,对于促进社区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满足人们的多种精神需求。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也暴露出许多人们的精神问题。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提升人的生存状况、发展状况与文明状况和现代化程度。也可以克服人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精神困扰,如乡情、亲情的淡薄,人际疏离、个人的空虚感、孤独感、无助感等。

2.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区自身发展的需要。社区发展就是通过社区的全面建设,来改善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设施环境,特别是人际关系、社会风气等状况,以促进社区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社区的发展不但强调社区物质环境的改善,更突出了对人文环境(即一定意义上的精神文明)的关注。

3.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城市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社区是整个城市的最基本的管理要素,要提高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必须首先从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抓起。

4.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社会转型的实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过去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职能向社区转移。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企业、学校、机关的部分职能开始剥离,许多人由原来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企事业单位不再承担大量的社会性工作,这些都需要社区来完成。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很好地发挥其对居民的行为调控、思想引导、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功能,缓解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应当遵守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整体发展的原则

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使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联动发展,整体推进,而不能有所偏废。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安全等众多方面。为此,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注意目标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结合社区实际,应提出社区环境整洁优美、治安秩序安定安全、服务网络便民利民、人际关系团结和睦等几项主要总体要求,并在具体运行中又细分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爱国卫生、文明单位等方面加以操作和考核,以确保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2.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要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为根本任务。人既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执行主体,又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所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最终要以人的发展、素质的提高目标。3.因地制宜的原则

即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要从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但是,因地制宜不是不强调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而是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下的因地制宜。4.共同参与原则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动员辖区内所有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居民群众共同参与,这样才能使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下去,使广大群众受益。

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已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大多数社区的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社区居民对参加社区活动缺乏主动性;二是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认识;三是社区委员会对社区文化建设管理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着我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前进步伐,制约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更好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提高居民思想认识,提高驻区单位的参与度

社区成员的参与度是衡量一个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是社区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缺乏社区成员参与的文化生活,有再好的动机、再新的创意、再大的投入也只能是无用之功。在大部分社区,经常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是老人,尤其以老年妇女居多,相当多的社区成员尤其是中青年居民和驻区单位员工并不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社区成员的参与状况还不能满足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一些居民和驻区单位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看法有失偏颇,相当一些居民和单位的社区参与意识比较淡薄,他们虽然生活在社区,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属于社区建设的主体,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对社区建设尽一份责任和义务。甚至错误地认为,社区建设完全是政府行为,是政府投资建设社区,让自己坐享其成。

为了提高驻区单位的参与度,应该努力做到:首先,加强与驻区单位的感情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驻区单位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特定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对这一特定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推崇、融合和奉献精神,使它们认识到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其次,通过与驻区单位的感情沟通,使它们更进一步认识到通过社区文化建设,精心营造社区发展的良好环境,是驻区企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所在社区的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单位的发展、形象,而且与单位员工的办公和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必须将思想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社区文化人人办的广泛共识,真正做到驻区单位与社区共发展,既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受益者。

2.加强组织沟通,提高管理的水平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完善一部分原因来源于社区委员会对该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管理不完善。从目前各区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性质来看,由于是新生事物,因此社区文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经验和社区文化人才。社区文化人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从广义上说,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应包括街道和居委会的相关人员以及社区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从狭义上说,主要是指街道社区文化职能部门及社区文化机构工作人员。就社区文化机构工作人员来说,许多社区已面临青黄不接的状况。如有的地方管理者往往由队伍中的活动积极分子组成,管理经验不足,组织能力不强,难以形成核心,纪律的维持和活动的开展往往靠大家的自觉,随意性较大,缺乏高度集中基础上的规模扩大与创新求变的集体力量。

有鉴于此,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组织应能有效介人,整合运行。因为各单位组织已经长期形成了一整套的组织体系,有着一定的管理经验,他们的加盟,无疑会给社区文化建设增添新的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而社区文化活动的成功开展与不断创新,对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增强内部凝聚力和提高社会知名度,也一定会大有裨益的。

3.开展丰富社区活动,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从各地开展的社区活动形式来看,确实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从太极拳、棋类、器械健身,到卡拉OK、戏迷演唱、养生功、秧歌、健身交谊舞等,达数十种之多,真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但由于以上活动内容多少缺乏一些现代气息及深刻的内涵,因此对青年群体等相对缺乏吸引力。如能在丰富活动内容上多动脑筋,挖掘新的活动内容,拓展新的途径,把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形式融人到其中去,这将会吸引更多的社区成员热情参与。而在这些方面,社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组织的合作加盟,联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通过创新的内容和变换的形式促进其发展。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丰富多彩,广泛活跃,就一定能生产出一些高品位、高质量的社区文化产品,增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效。

五、总结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新课题,也是新世纪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区居民、社区群众团体、各企事业单位、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这些社区基本成员的同心协力和共同努力。总之,在社区居民及社区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迎来一个新的明天,居民生活水平质量也将上一个新台阶。

1. 付春梅,谢守红.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刍议[J].经济师,2004(4).2. 杨柳,李海梅.和谐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法制与社会.2006(8)

3. 许义平.寻找家园—关于社会发展的思与想[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4. 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J]人民日报.2002-07-25(9)5. 文军.我国城市文明社区建设[J]城市发展研究.1998年03期

篇2:浅谈我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的干部以及部分社区干部和人大代表进行座谈,同时还到民政、城建等相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我区社区建设中应予肯定的成绩

几年来,我区的社区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区干部的辛勤工作及广大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下,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的,以营造优美环境为重点,以健全社区组织、制度建设为抓手,创建服务型、自治型、学习型、数字型、生态型的现代化新型社区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领导思想重视。区、街道党委(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切实加强了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了社区建设领导机构,重视协调和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城区社区建设做到了应建则建。全区共有社区30个,城区社区建设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其中:8个社区达到区党建“五好”社区,20个社区达到县级文明社区,12个社区达到市级文明社区,5个社区达到省级示范社区。三是社区工作特色明显。以社区党建为核心,强化党的执政基础;以居民自治为方向,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社区服务业为龙头,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繁荣群众文化为目标,搭建社区精神文明平台;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标准,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以体现公平公正为前提,加大扶贫帮困力度;以打造平安社区为抓手,创建安定有序的社区环境。总之,我区自2001年下半年创建社区建设新机制以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区的社区建设位于全市前列,但是却明显落后于全国、全省,与杭州、宁波等地的社区建设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动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困难,努力实现我区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一是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目前全区30个社区中,主要分布在城区街道:海门有11个社区,白云有12个社区,葭沚有6个社区,洪家有1个社区,而三甲、下陈、章安、前所街道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社区。二是社区工作开展得不平衡。早建立的社区尤其是基础设施较好的社区各项工作开展得较为全面,一些新建的社区由于硬件设施和各种服务项目没有跟上,各项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全面,有个别社区还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二)社区办公用房严重不足。根据省市标准,每个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服务用房必须达到350㎡或每百户20 ㎡以上,但我区各社区办公用房却普遍不足。全区30个社区中共有各类办公活动用房42处,总面积为5952㎡,居均194㎡。350 ㎡以上的社区8个,占26.6%,其中海门街道1个,白云街道7个;350㎡以下的社区22个,占73.4%;其中最小的社区办公用房仅为15 ㎡,如栅浦社区和东平社区。按现有城市社区居民60148户计算,每百户拥有9.9 ㎡,仅为省市最低标准的一半还不到。

(三)社区工作经费相当紧缺。按照规定,社区正常经费的开支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补助,市里规定的标准是8000元/100户,经费补助由市、区、街道分别承担。我区的实际情况是,市政府每年每个社区补助1.5万元;区政府与街道按社区每年6000元/100户计算,各承担一半。不仅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仅靠政府的补助,而且尚未把外来人员和区内农村进城居住人员纳入标准的范围,致使社区办公经费紧张,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影响了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和社区建设的绩效。

(四)社区工作行政化削弱了服务功能。目前社区工作人员按每400户配备1名,一般视社区大小情况配5—7名社区干部,需履行社区党建、教育、服务、文化、卫生、治安、环境等七方面工作职能,要完成计划生育、生产统计、消防、城建、外来人口管理等30多种工作任务,并且突击性事务较多,社区活动相当频繁。由于社区干部忙于应付面上行政性事务,大多数社区干部的工作均在超负荷运作,因此没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社区最基本的公共秩序、环境卫生、安全保障等方面急需服务的正常性工作之中去。同时,相关街道还没有设立管理指导社区工作的机构,均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人员负责该项工作,严重制约了社区工作的开展和服务功能的发挥。

(五)社区服务管理工作不够完善。城市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区面积和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城中村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城市社区的管理任务加重,管理难度增大,管理要求提高。社区居民来自四面八方,居民之间互不相识,彼此交流很少,生活习惯、日常爱好、文化素质均有差异,有不少社区居民之间的各种矛盾时有发生,主要集中反映在社区的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医疗、用水、食品、治安、交通、环境、教育和安全等诸多保障机制方面。另外,社区与物业公司和村委会及有关部门的关系不够顺畅,存在着职责不清、各自为政等现象。如海门街道的11个社区中,只有3个物业公司运作还比较正常,有的小

区还没有聘用物业公司管理,有些社区即使有了物业公司,但由于物业管理费收取难等原因难以生存,要求撤走,如商业东街二楼层面长期以来无人管理卫生。

三、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城市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探索和深化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城市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推进城市“三个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特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社区建设的领导。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窗口,把握了社区就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了社会,每个社区和谐了,整个社会也就相应地和谐了,因此,要切实提高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社区建设的领导,建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分析研究社区建设工作,及时协调和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街道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专门管理指导社区工作;街道机关工作人员和有关部门的派出机构要主动将工作重心前移,积极深入到社区,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结合我区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我区社区建设的指导纲要和有关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要求,以便为社区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也便于各社区平衡地推进,规范社区建设工作。

(二)积极协调,形成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社区建设是一个正在探索发展中的新生事物,也是一个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要调动方方面面力量共同推进社区建设。党政组织要把党政力量、社区力量和社会力量聚集成强大合力,形成党政组织负责、社团和中介组织协助、自治组织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齐抓共管。区级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职能,调整服务重点和方式方法,把本职工作和社区工作结合起来,为建设和谐社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街道和民政部门要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抓好社区志愿者队伍,切实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要增强开放意识和大局意识,善做和谐工作,同各级协调一致地推进社区和谐发展。

(三)注重投入,努力改善社区的工作条件。区、街道二级组织要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改善社区工作环境。要尽可能地按照市里规定的8000元/100户标准进行补助,有条件时把外来人员和区内农村进城居住人员纳入补助标准范围;充分借鉴宁波、杭州等地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社区单位、个人捐资捐助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快社区建设,切实优先改善基础设施差的社区,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建设经费可纳入财政预算计划,对已建的社区可通过购买、置换物业等方式来解决办公用房,对未建的社区应由民政部门预先提出建设规划,规划、国土等部门积极配合协助,争取五年时间,按计划、分步骤地改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使之达到省、市规定的标准。要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确保其年收入不低于当地职工上年的人均收入水平,并享受有关基本社会保障待遇,充分调动社区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竭尽全力,全面构建社区的安保体系。社区安全是保证社区居民生活、工作、学习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城市发展与社会和谐文明的必然要求,因此,社区应当主动担负起对物业公司的监督和指导工作,积极履行职责,加强社区居民安全文化素质教育,使之具备安全知识、安全思维、安全理念、安全伦理道德、安全行为和安全保护技能。加大社区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和社区安全保障的投入及社区的法制建设,对条件成熟的社区,可以安装和更新社区安全监测、预防设备,如报警系统、电视摄像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和门禁对讲系统等。强化社区治安队伍管理,提高保安人员的素质,建立科学的安全防范管理制度,实行考核奖惩激励机制。

篇3:浅谈我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一、发展基层老年文化建设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今天的老年人, 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 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需求。如何发展基层老年文化事业, 让老年人能够就地就近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 是摆在我们各级老龄干部面前的一件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之上, 社区在为老年人开展活动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 文体组织较少、参与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较低, 老年文体

组织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绝大部分的老年人还是处于"单溜"的状态, 或者三五人一起, 养花弄草, 怡然自得。

2. 老年文体组织发展不平衡, 许多老年人还过着"日出而

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很少参加文化活动。参与文化活动这种不平衡性虽然有其客观原因, 但也反映出在基层老年文化发展方面推动力度、指导力度不够, 尚未引起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

3. 大部分老年文体组织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 场地小, 设备不完善, 碰到阴雨天气, 室外活动就无法开展。

4. 老年文体活动无经费保证, 几乎没有任何资助, 经费不

足已经成为制约老年文化发展的主要困难, 而仅靠社区提供资金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 对发展基层老年文化建设提出的几点建议:

1.要进一步落实社区部门对基层老年人文化工作的管理。老年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应加强对基层老年文化的业务指导, 把老年文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把发展基层老年文化作为应尽职责。切实把基层老年文化工作落到实处。

2.要充分发挥基层老年群众组织的作用。充分村 (社区) 老年协会等在基层老年文化活动中的具体组织管理作用, 以老年活动中心 (室) 为阵地, 形成老年文化活动的基层组织管理体系。

3.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老年人文体组织。积极支持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各种文体组织, 形成既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又管理有序的新格局。

4.必须加大对基层老年文化的经费投入。由于基层老年文化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特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难以通过市场运作解决经费问题。要建立基层老年文化活动经费保障机制, 公共财政应加大对基层老年文化的投入, 包括文化设施建设和重大活动经费的投入, 将基层老年文化活动经费列入村 (居) 财政支出计划;通过老年人个人出资和社会资助等弥补经费的不足。

5. 必须切实加强基层老年文化骨干队伍建设。我们认为,

发展基层老年文化, 需要有一支较强的骨干队伍。应在村 (社区) 老年协会的组织下, 以老年学校、老体协为依托, 培养文体骨干, 提高老年人的文化素质。

二、保障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安全教育

青少年方面, 我们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社区学生很多, 现在青少年教育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就是:青少年的网络教育和法制教育。针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和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对青少年正面引导, 加强社会化教育, 建立绿色上网通道、青少年网站和加强网络组织建设, 实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加强对社会上网吧的监管, 努力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氛围, 使青少年成为健康的“网上一代”。

1. 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优势, 善于利用网络进

行学习。上网学习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我们不能因为网络社会中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就否认网络的巨大优势。"因噎废食"不是我们提倡的和科学的做法, 网络是新生事物, 新生事物从来就不是尽善尽美的, 我们的态度是积极引导, 热情扶持其发展。而对其中的消极面应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加以防范。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积极与消极的方面, 自觉利用网络优势, 积极上网学习。

2. 从社区角度来说, 要安排人员加强对网吧的监控和管

理, 发挥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 净化社会环境, 支持推动保护青少年学生的社会组织的活动, 呼吁整个社区或社会共同关注网络的发展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

同时, 社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也是至关重要。教育、造就青少年一代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是关系到每个家庭和整个社会的一项巨大系统工程, 涉及到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努力。为了从不同渠道,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必须采取学校、家庭和社会互相支持和配合,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调统一的立体教育网络。

保障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安全教育, 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入手:

1.举办家长学校, 坚持每学期开展1-2次家庭教育知识讲座, 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

2.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 及时沟通信息;

3. 开展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 及时推广先进教子经验;

4. 定期向学生家长印发《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宣传资料;

5. 社区应配合执法部门要加强社区周边环境的综合治

篇4:浅谈我区住房保障工程建设的现状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情况

2010-2012年我区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16个2812户,改造面积230813平方米(其中:2010年2个项目202户43000平方米;2011年8个项目1310户115700平方米;2012年6个项目1300户72113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改造的项目4个(骆驼洼、双星阁、十里牌林场大院、团林集镇团子湾),正在组织实施的项目12个(蔡湾市场、许家塝居民点、闸北街居民点、汉正街一期、牌坊新村、金城集团家属楼、丰收新村三居民点、团林集镇郭院子、团林集镇杨家湾、团林集镇朝阳园、团林集镇桥头湾、团林集镇粮站家属区)。

经初步调查摸底,2013-2017年共需改造各类棚户区项目48个22833户,计划投资26.95亿元。(其中:城市棚户区项目36个10113户,计划投资22.75亿元;城中村改造项目7个1862户,计划投资3.94亿元;旧住宅区综合整治项目5个10858户,计划投资0.26亿元)。

二、我区保障性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审核、管理机制不健全

按政策规定,保障性住房只能出租或出售给中低收入家庭,但在现实中,这一规定已经基本失去了意义。不排除保障房还是解决了一批生活非常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但现实中,由于各部门衔接不够等原因导致一些保障性住房被不符合条件家庭所租用或购买。

(二)保障性住房质量难以保证

保障房工程质量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有的住房,由于工期赶、造价低、监管难,保障房质量问题时有发生。

(三)以“开工率”作为衡量保障房建设进度标准不够科学

目前,我区保障性住房开工率较高,但是有些工程由于种种原因迟迟不能竣工与入住,不能达到目标。

三、对我区保障性工程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明确专人包保项目,每天查看,每周督办,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及时解决,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和速度。

(二)准确把握政策

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政策性强,政策的把握和执行尤其重要。在执行政策中,我们严格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合理确定保障对象,确保政策落实公正公平。

(三)形成工作合力

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做好方案制定、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统计汇总等工作;加大住房保证资金筹措力度,落实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所需资金,强化对资金的监管,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加强资金平安运行、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确保项目建设各个环节推进稳定有序。同时,开启绿色快捷审批通道,对建设项目限时审批,一次性办结所有审批手续,并免收各种服务性收费,确保不因手续问题拖延项目进度。

(四)科学编制规划,完善政策体系

编制发展规划。在住房现状、资金需求、建设用地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的工作目标,科学编制了今后保障住房发展规划。

(五)严格建设程序,规范施工管理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管理方面,重点抓好以下方面:一是严格国家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严格控制建设面积和标准,严格控制开发成本,积极落实节能保温等国家强制性标准;二是严格项目建设程序,实行建设项目公开招投标。加强工程施工、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管理,切实抓好项目建设进度,及时进行现场督导,及时解决制约项目进展的问题;三是注重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对各分部工程都严格按技术操作规范进行,对工程建筑材料进行现场二次抽检,并安排工程监理师和专职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监管。

(六)实行阳光操作,严格准入审批

公开、公平、公正,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和廉租住房配租采用摇号制度,所有获得经济适用住房购买资格和廉租住房配租的人都参加统一摇号进住。我们在组织过程中,一是严格政策标准。不符合条件的,不予以准入。二是工作责任到位。每一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坚持做到责任到人,阳光操作。三是工作程序到位。

(七)加强动态管理,实行全面监督

建立健全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档案,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动态管理,我们会同民政等部门对住房保障家庭的收入、人口及住房等状况进行复核,引进退出机制。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保障性住房计划、建设、销售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

篇5:浅谈我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为贯彻落实道里区人民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转发的《市委市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关于2012年人民建议征集题目的通知》的通知(哈里征发[2012]1号)文件精神,同时为加强我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服务民生,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会议精神,以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标,全面加强我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规范化建设。

二、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原则

(一)科学设置街道社区的劳动保障工作职责,确保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

(二)科学整合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方面的人、财、物等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提高我区的劳动保障的工作效率。

(三)科学划分网格,合理配置人员,完善工作程序,确保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能够把好政策关。

三、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

(一)各街道办事处可以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在各个社区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窗口,也可以将若干个社区划分成一个网格,在一个网格内单独设立一个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具体负责社区或网格内的劳动保障服务工作。形成完善的区、街道、社区二级管理三级服务的劳动保障工作管理服务体系。

(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窗口的服务区域(网格)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划定。

四、工作职责和任务

(一)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主要工作职责和任务:宣传贯彻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并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开展劳动保障业务工作。督促指导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窗口

开展劳动保障业务工作。完成上级劳动保障机构部署的其他工作。主要包括劳动就业服务、劳动关系调整和社会保障服务:

1.劳动就业服务:

(1)就业与失业登记工作。负责办理本街道就业和失业人员(员工)的登记和日常动态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就业再就业、失业员工(困难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的个人基本情况台帐。负责辖区灵活就业人员和临近退休失业人员的就业登记、社保补贴和日常动态管理工作。

(2)就业援助工作。负责街道困难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的认定复审工作。对困难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享受低保人员等特殊就业困难群体进行调查、登记、建档、统计、推荐就业和跟踪服务管理等工作。

(3)培训报名受理工作。负责受理辖区失业人员报名参加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青年见习培训的申请。对符合条件的,推荐参加培训。

(4)组织指导服务工作。负责为辖区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职业指导。指导并组织失业人员参加公共培训和免费电脑培训。指导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申请享受就业、再就业、培训等各项优惠政策。

(5)统计报表。负责街道劳动就业服务各项业务工作的月报表的编制和统计上报工作。

2.劳动关系调整:

(1)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

(2)建立辖区用人单位完整的劳动用工档案和数据库,全面动态地掌握辖区劳动关系状况。同时,建立和健全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监管制度、分类监控预警制度和劳动保障诚信档案。

(3)组织和指导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对辖区用人单位劳动关系情况进行日常巡查,原则上三个月内至少巡查一次,对重点监控行业用人单位原则上一个月至少巡查一次。

(4)受理本辖区用人单位违法劳动用工的投诉和举报,并进行立案调查和调解处理。

(5)根据行政执法委托权限进行劳动监察执法。

(6)协助区劳动部门及街道综合执法部门对辖区用人单位开展执法检查、立案、调查取证、文书送达等工作,依法纠正和查处劳动用工违法行为。

(7)对本辖区内发生的集体上访、罢工等劳资纠纷突发性事件,及时到达现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并跟踪处理,同时上报区劳动部门。

(8)配合其他职能部门做好本辖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工作。

(9)负责本辖区用人单位员工劳动合同签收(备案)表的收取及统计上报工作。

(10)负责本辖区协调劳动关系业务工作情况半年报和年报统计上报工作。

(10)完成上级劳动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3.社会保障服务:

(1)掌握辖区离退休和因工伤残抚恤人员基本情况。

(2)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负责企业退休人员活动经费的收取、管理和使用,协助街道党组织接收企业退休人员党组织关系,接转企业退休人员的人事档案。

(3)提供失业人员失业救济和生活困难状况信息,协助辖区失业人员接续社会保险关系。

(4)开展辖区内领取社保待遇人员生存验证工作,协助异地离退休人员生存认证工作。

(5)组织指导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开展退休人员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以及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

(6)负责辖区年度退管活动经费的预算上报及使用管理工作。

(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窗口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宣传贯彻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并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开展劳动保障业务工作。完成上级劳动保障机构部署的其他工作。主要包括劳动就业服务、劳动关系调整和社会保障服务:

1.劳动就业服务:

(1)开展就业与失业管理。协助街道劳动保障所对本社区就业人员、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困难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建立失业人员动态管理台帐,定期调查、反馈信息,做好统计上报工作。

(2)社区就业工作。负责调查、收集、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岗位信息。为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求职登记、招聘信息、推荐就业等职业介绍服务。

(3)就业援助工作。负责社区困难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的认定初审和公示工作。对困难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享受低保人员等特殊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入户家访,送岗位上门的服务。建立动态信息台帐,定期了解、登记、反馈援助对象就业、培训、家庭等方面的信息。承办就业援助的具体工作。

(4)为申请失业登记的社区居民开具失业证明。

2.劳动关系调整:

(1)开展日常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服务,引导劳动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投诉、解决纠纷。

(2)对辖区用人单位劳动关系情况开展日常巡查,原则上三个月内至少巡查一次,对重点监控行业用人单位原则上一个月至少巡查一次。

(3)建立辖区用人单位完整的劳动用工档案和数据库,全面动态地掌握辖区劳动关系状况。协助劳动保障事务所建立和健全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监管制度、分类监控预警制度和劳动保障诚信档案。

(4)受理对本辖区用人单位违法劳动用工的投诉和举报,进行登记、初步调解并跟踪落实,同时向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汇报。

(5)协助区、街道劳动部门及街道综合执法部门开展各类执法检查、案件办理工作。

(6)及时上报辖区劳资纠纷群体性突发事件,并协助区、街道劳动部门进行跟踪处理。

(7)协助区、街道劳动部门做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工作。

(8)完成上级劳动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3.社会保障服务:

(1)掌握辖区离退休人员、伤残人员及工亡人员的供养亲属等服务人群的情况,并建立数据库。

(2)对离退休人员、伤残人员及工亡人员的供养亲属每年进行领取社保待遇的资格认证工作。

(3)协助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接收和接续退休人员的党组织关系、人事档案,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4)调查辖区内失业人员就业及生活状况,协助接续其社会保险关系,提供失业人员享受失业救济与生活困难状况的信息。

(5)开展社区服务人群的医疗保险就医扶助服务。

(6)组织和协助离退休人员参加社区文体活动。

(7)离退休人员死亡后,协助其家属向社保机构申领丧葬费、抚恤金等善后工作。

篇6:浅谈我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我区规模化养殖场发展现状

近几年,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我区畜禽规模化养殖得到较快发展。据调查,目前,全区各类规模养殖场发展到320多家,其中养猪场250家,存栏15万多头,占总存栏的50%;肉牛育肥场10家,存栏肉牛0.12万头,占总存栏的18.5%;奶牛养殖场6家,存栏奶牛1800多头,占总存栏的43.5%;肉羊养殖场5家,存栏0.15万只,占总存栏的3.1%;蛋鸡养殖场33家,存栏38万多只,占总存栏的30%;肉鸡养殖场16家,年出栏肉鸡25万多只,占总存栏的20.5%;但是,我区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还存在发展无规划,选址不科学,建设标准低,管理不规范,扶持力度小等诸多问题。

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规模化养殖占地难的矛盾突出。我区发展规模化养殖没有总体规划,建设规模化养殖场用地没有纳入用地计划,发展规模化养殖场无章可循,随意性强。新建畜禽养殖场屡遭责令停建,拆院墙等多种阻止。《畜牧法》和各级政府促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相关政策中“畜禽规模养殖场(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的规定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发展规模化养殖占地难的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1(二)建场选址不科学。部分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者科学建场意识不强,规模养殖场建设选址不科学,距村庄、学校、居民区和主要交通要道较近,存在不同程度疫病流行和环境污染隐患。同时,也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圈舍建设标准低。我区大部分养殖场建设未经专业技术人员设计,场区布局不合理,圈舍建设标准低,生活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不分,污道、净道不分;防疫消毒和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很难为畜禽健康生长营造适宜环境,并存在不同程度疫病流行和环境污染隐患。

(四)饲养管理不规范。我区大部分养殖场标准化管理意识不强,或者不懂得什么是标准化管理,没有建立或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与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差距较大,有的养殖场市场行情好时精心饲养,反之则马马虎虎,综合效益不高。

(五)扶持力度小。由于多种原因,周边县享受上级的多项扶持政策我区享受不到,严重影响了发展畜禽规模场(小区)的积极性,使部分养殖户被迫到外县发展。

三、促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一是要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据统计:2009年全区猪、牛、羊、禽存栏分别是29.97万头、1.76万头、5.83万只、261.7万只,按照畜禽养殖场建设用地指标(猪场4-6㎡/头,奶牛场30-40㎡/头,肉牛场18-20㎡/头,羊场4-6

㎡/头,蛋鸡场0.7-0.8㎡/头,肉鸡场0.3-0.4-6㎡/头)计算,共需建设用地5200多亩。据调查:目前,养殖占地约2600多亩,要进一步发展规模化养殖,必须还要占更多的土地。各乡镇要根据发展需要,按照要尽量利用坡地、荒地、薄地和一般耕地,不占或少占基本农田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本辖区内的规模化养殖发展规划和用地计划,分别报土管部门,安排用地指标;报区畜牧局备案,以便指导。二是要科学选址。规模养殖场应选址地势高,水源足,远离污染源,排污方便;距居民点、距铁路和主要公路500米以上,原则上城市规划区和国道、省道附近不宜建畜禽养殖场,应严格控制。三是养殖场区要布局合理。生活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分开,污道、净道分开;防疫消毒和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四是圈舍设计要科学。养殖场建设尽可能让专业技术人员设计,圈舍座北朝南,既有利于通风,有有利于保温,为畜禽健康生长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二)积极引导。一是加强培训。畜牧局对养殖场(户)要经常开展畜牧养殖新技术和标准化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养殖场(户)对发展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的自觉性;二是典型引导。组织养殖场、专业户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参观学习,提高他们发展标准化养殖场的积极性。三是政策引导。对选址不合理,设计不科学,圈舍标准低的畜禽养殖场,畜牧局不给以备案和政策扶持。

(三)规范管理。一是规范审批程序。国土和乡镇政府对

篇7:我区召开社区

我区召开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调度会

4月26日下午,区委召开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调度会,区委书记纪敏同志,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光同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美英同志和区政府副区长王维礼同志出席会议,区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街道党工委书记参加会议。

会议听取了各街道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情况汇报,徐光、张美英和王维礼同志分别作了点评,区委书记纪敏同志作了重要讲话。纪书记在肯定前期取得成绩的同时,对做好下一步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提出五点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已进入关键阶段,各街道党工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经常地、及时地过问换届选举工作,特别是对出现的问题要第一时间研究处理,不能等靠。要严格落实责任制,明确从街道到社区每个环节的责任,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要严肃追究责任人责任,该提交纪委查处的要严肃查处,不能不了了之。二是要严格执行换届选举政策规定。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政策性、程序性都很强,来不得半点马虎。区里已经把政策规定发给大家,实际操作中仍有少数社区不认真执行。各街道对此要高度重视,违反政策和程序规定的要坚决纠正,哪里出了问题,就从哪里改起,只要是程序和政策出了问题,不管结果如何必须推倒重来。尤其是进入选举阶段,每个环节必须按照程序执行,不能怕麻烦、怕繁琐。街道和部门工作人员要沉到社区去,帮助社区把好关。三是要高度重视信访稳控工作。居民反映问题很正常,但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及时化解,不能矛盾上交。实践证明,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是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街道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基层,该调查的要立即调查,绝不能拖。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防止不怀好意的人把其他事扯到换届上来,党工委书记要把握好。工作要做细致,这方面海伦路、兴隆路做得不错,入户做群众工作,只要做就肯定有效果。四是要把握正确的用人导向。要通过民主程序,选出得力的社区班子。社区是基层和基础,各街道要积极开动脑筋,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广大社区居民把真正为居民服务,能够贯彻落实街道意图的人选进班子,为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五是要全力做好信息和舆情控制。街道要建立灵敏的信息渠道,第一时间上报信息。舆情应对是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本领,一旦出现群体性事件,必须搞好舆情控制。宣传部门要总体把握,出现问题首先作出反应,马上联系。区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日常监督和巡视,尤其到最后阶段更不能放松,发现问题及时向街道通报。各街道要互相学习经验做法,举一反三,确保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

篇8: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探析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要以城市社区建设为着眼点, 以政府和城市社区居民为主体,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手段, 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 逐步把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成为生活质量优良、居民安居乐业的新型社区。就其本质而言,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它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需要为基础, 以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为内在动力, 以人、社区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为重要尺度。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全面推广的历史并不长。1986年, 民政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体系, 倡导在城市中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社区发展” (Community development) 一词由美国社会学家F法林顿于1915年首次使用, 之后, 在社会政策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在社会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在1951年通过了“390D号议案”, 正式倡导“社区发展运动”。此后, 这一运动在联合国的努力推动下, 由农村推广到都市, 并积极向纵深发展。目前, 社区发展基本上在全球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但就我国而言, 社区发展是一项全新的事业, 而且与国外不同的是, 我国的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是由城市开始, 由城市向农村推进的。我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也主要是由城市社区精神文明逐步向农村社区精神文明推进。

一、我国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

(一) 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需要

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 “单位制”逐渐解体, 个人由依附性的“单位人”转变为自由的“市场人”或社会人, 改变了整个国家管理的微观基础。政府已无法通过“单位”将社会成员整合在国家的组织和管理体系之内并将其社会结构化。政府只有通过培育社区来整合并调动各种分散的社会资源, 并将分散的居民个体重新组织起来。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逐渐成为人们进行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实现政治参与的基层平台。因此, 占领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对于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 发展经济, 保持稳定,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城市化进程的要求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当前也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城市化率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8%提高到现在的40%左右。就城市化的内涵而言, 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不断集聚。二是城市数目不断增加。三是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不断由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化。所以, 城市化既要求城市人口、城市数量的增长, 又要求城市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 城市化本身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城市化推进进程中, 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对城市化的能动作用, 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 是当前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战略选择。

二、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从本质上来讲, 它是一种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建设, 它既要以服务和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中心来开展建设, 也要以培养和提高居民的互助意识、自主意识, 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参与度, 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中心开展。因此,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关爱互助”、“主动自主”。

“以人为本”是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即以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首先,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坚持“人本”理念要以洞察人的需求为基点。要真正深入到群众之中, 了解本社区的社情民意, 了解居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真心实意地为群众释疑解惑, 排忧解难。其次, 要以关心人的福祉为重心。要通过改善社区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就业环境、安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等等, 把方便、舒适、关爱和温暖带给居民群众, 让居民群众切实产生一种体验, 即只有搞好了社区建设, 大家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再次, 要以抓好居民自身的文明建设为根本。要确立居民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把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的工作与尊重人的权利、实现人的价值的要求结合起来, 使居民在参加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能够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

“关爱互助”是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准则。“关爱互助”倡导社区群体把实现社会公平、社会互助和社会和谐作为主导型价值取向, 促进社区内不同群体相互之间的合作、扶持与人文关怀, 使社区内群体都能够有所依托, 实现困有所求、难有所帮、闲有所乐的和谐共处局面, 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维护家庭、邻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其次, 倡导社区群众自觉确立一种“互惠”意识或“共荣”意识。在社区中生活的群体或个人, 不是绝对孤立的群体或个人, 是能够与其他人产生共同的生活体验和发生互惠关系的社会人、主体人。

“主动自主”指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参与者特别是社区居民所应持的基本态度。“自主”是人自觉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体而存在的一种自我态度。城市精神文建设坚持自主理念就是努力创造条件, 培养、支持和鼓励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个体以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各项民主权利为依据, 积极参与社区生活、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 把是否利于个体独立性、责任感、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的养成, 作为衡量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价值的重要标准。

培养人们的“主动自主”意识是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人们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 作为“社会人”的合法权益和自主地位很快得到了确认, 但人们作为“社区人”而应具备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自主精神却仍需要引导和推动。因此, 引导回归社区的“单位人”转变观念, 摆脱长期形成的依附人格, 形成对自己负责、对社区负责的“社区人”意识,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自主参与社区生活, 应该是当前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在强化“以人为本”目标、“关爱互助”准则、“主动自主”基本态度这些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基本理念的情况下, 我们应着力推进以社区文化、教育、服务、道德、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 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独特的或具有个性的群体意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文化现象总和。通过包括街道文化、家庭文化、企业、商业文化等内容的建设, 以转变社会风气、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居民归属感。

(二) 社区教育建设

依靠社会力量, 利用社区资源, 对社区居民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 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把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改造人的工作与尊重人的权利、发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要求结合起来。包括社区居民主体意识的提升, 也应在教育内容之列。要通过教育, 使居民将被动参与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主动行为, 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推动社区事业的全面进步。

(三) 社区服务建设

通过开展社区福利和公益服务, 为居民提供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 优化社区生活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健康、和谐、稳定的风尚。

(四) 社区道德建设

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宣传, 推进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建设。包括职业道德建设、社会公德建设、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和社区卫生道德建设等方面。

(五) 社区环境建设

社区环境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包括人工生态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等, 是社区居民生活、工作、休闲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抓住环境建设, 可以增强社区居民的向心力, 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社会行动方案, 需要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健全服务网络来进行。

(一) 强化建设的组织保证

精神文明建设是个方向性、导向性的建设, 所以,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如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扩大党在社区的影响, 发挥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导向作用、重要决策作用、组织保障作用、行为表率作用, 以社区党建凝聚人。

(二) 整合政府部门的各种资源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在物质结果上往往表现为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 在创建过程中, 往往需要整合政府部门的各种资源, 促进各政府部门齐抓共建, 以对创建成果进行维护、养护并促使其成果持续发展。

(三) 整合社区的各项资源

健全社区服务网络, 健全分门别类、功能齐全的信息咨询、就业、技能培训、医疗服务、法律服务、家政服务、志愿者服务等网络体系, 实施民心工程;把社区内各类文化场馆、广场、公园、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倡导文明的重要阵地、途径, 推进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楼院文化、家庭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摘要:以城市社区为载体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源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应秉承“人本、互助、自主”理念;应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健全服务网络来推进以社区文化、教育、服务、道德、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上一篇:感恩春天的雨露励志美文下一篇:精选毕业季广播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