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的优秀作文

2024-05-18

劳动者的优秀作文(精选14篇)

篇1:劳动者的优秀作文

寻找最美劳动者

这个五一劳动节,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别有意义的作业,那就是寻找三位最美劳动者。

第一位,我想到的是学校保安,为什么我要采访他呢?因为他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眼前。通过采访,我了解到:保安叔叔每天早上6点就要检查学校卫生、扫大门口,每个上下学的时间段,在大门口守卫着我们,并维持秩序,其它时间还要不停地巡逻。一直到下午18点多才结束一天的工作。我试着扶了一下他的盾牌和警棍,意想不到的沉,叔叔却每天要拿着它们,手臂该有多累啊!当我问他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是什么?他笑着说,见到我们开开心心,他就开开心心。多么朴实的语言,却让我感受到如春风般的温暖。我觉得他就是最美的劳动者。

第二位,我想到的是我的爸爸,为什么我要采访他呢?因为他就在我的身边,我的眼前。我的爸爸是一位经营海鲜的个体户,他一年365天没有假日,在法定假日更是他最忙碌的时候。爸爸每天早上9点到市场配货、发货,10:00——14:00给市里各家酒店送货、检查鱼缸及时补货,18:00——21:00继续配货、补货,与酒店核实账目。爸爸最有成就感的就是:靠自己的双手,让家人过得更好。以后我也要靠自己的双手,孝敬我的爸爸妈妈。爸爸的格言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我也要向爸爸学习,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学习的路。我觉得我的爸爸就是最美的劳动者。

第三位,我想采访的是环卫工人,为什么我要采访她呢?因为她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眼前。通过采访我了解到:环卫奶奶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6:30前要完成一早的工作,接着7:00——19:30一直在公路上来回检查、清扫,中间只有吃饭时能歇会。她每天披星戴月,无论是烈日炎炎的酷暑,还是冰天雪地的寒冬,奶奶都坚守在马路上,看到奶奶肿得像包子似的双手,我心里涌上酸楚的滋味。就在采访快结束时,奶奶发现马路中间飘着一个被丢弃的气球,她冒着车流,穿到路中间捡下了气球,喊道:“小朋友,这个气球送给你。”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环卫工人虽然一身污秽,但心灵却是最美的。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净化着这座城市,我觉得他们就是最美的劳动者。

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劳动者:守护人民安全的警察,救死扶伤的医生,辛勤的快递小哥……

劳动最光荣,劳动让我们的梦想插上翅膀,劳动让我们的初心不改方向,劳动让我们的人生充满力量。我们要热爱劳动,用勤劳迎接明朝的太阳;我们要热爱劳动,用智慧点燃美丽的希望。热爱劳动,天天向上,展翅飞翔!让我们都争做一名最美的劳动者!

夏天——劳动者的汗水

暖暖的阳光洒落在一片片的绿叶上,淡淡的绿茵印入我的眼帘。坐在空调间的我感受习习凉风带给我的惬意。

可谁都没有想过,正当自己在空调房里乘凉,悠闲之时。许多的劳动人民在毒辣的阳光下给我们创造美好的家园。城市之所以美丽,是因为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心血与汗水。

夏天中到处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马路上,交警们穿着制服指挥着交通,小区里、大街上、环卫工人清理着地面上的垃圾;工地上,建筑工人们正在搬运材料。最让我感到心疼的是在烈日下劳作的辛苦的农民。

星期六,爸爸带着我和妈妈驶向乡下,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和欣赏无限的无光。那天的阳光特别的耀眼。它笔直地穿过车窗照到我的眼睛,使我睁不开眼睛看不见两旁的风景了!两旁树上的婵不停地叫“知了,知了”,似乎在说:“好热啊、好热啊”,一路开过去,终于到达目的地了。

下了车,火辣辣的阳光照在了我的身上。让我感觉就像是旁边有一团火在熊熊燃烧,十分炎热。在如此之毒辣的阳光照晒下,稻田显得格外死气沉沉、毫无生机。远远望去,一位农民正在太阳底下劳动。如此恶劣的天气,他已经汗流浃背,皮肤被晒得红通通,眉头紧锁,眼睛布满了红血丝,看上去十分地辛苦。走近一些,他吃力地举起锄头,翻头泥土,细弱的手臂将种子播种进去,看到这里,我便扭过头不忍心看了。

这位农民付出如此大的汗水和辛苦,可我们却不能理解他,在餐桌上浪费粮食,挑三拣四,却不知道,背后的付出有多大。从现在开始,我要改变自己,珍惜粮食,不辜负辛苦的农民们。

蝉鸣声不断地传入我的耳中,太阳渐渐落了下去,淡淡的余晕出现,我们也要回去了,今天的一幅幅场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劳动者的灵魂

“不行,我才不要扫厕所呢!又脏又臭”,“不,我也不要!”大家都口口声声说,我是集体的一份子,劳动应该由我来做!可是呢?一旦到了该实践,该大显身手的时候,他们退缩了,你推我,我再推给你。唉!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这一幕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谁不爱玩?谁又不想贪图享乐呢?但是这样的人却把人生中最重要的、最宝贵的财富给丢了。劳动,不仅意味着实际能力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发展,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

所以劳动的人们是最光荣的。还记得那天,我因一次考试失利而遭到父亲训斥:“我希望你好好读书,将来不要像我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坐在办公室里,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别像我们一样没出息!”然而我却不这样认为,父母的心,我当然明白,但是一个农民,一个劳动者,一个靠自己双手挣钱,吃饭,生活的人怎么会没有出息呢?农民一样伟大,他们虽然不被世人关注,但世人绝对离不开他们的劳动,他们的汗水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烁着劳动人民的精神辉煌。

被世人所称之为“圣人”的孔子,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中的一颗启明星,照亮了深蓝的天空,我也曾仰慕他,钦佩他,就像夜晚仰望那颗启明星一样。

然而,那次,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便没有以前那么高了。那天,老师讲起孔子的丰功伟绩,突然来了一句转折:“但是孔子看不起那些种田的人,认为种田是卑贱、低俗之举。”肃然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事实,但孔子在我心中的地位却大不如从前了,一个不热爱劳动的人,哪怕他有多么大的成就,也不会被世人所尊崇。人,不管是什么,应当从事劳动,汗流满面的工作,他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他的幸福、他的欢乐就在于此,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呢,当我们在批评别人好逸恶劳的时候,可以滔滔不绝,说的头头是道,那么我们自己呢?我们学习上拖拖拉拉,在集体劳动中,拈轻怕重,甚至是敷衍了事,蒙混过关。

这是我们该做的吗?这是我们正当大好年华的少年该做的吗?不,绝对不是,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劳动不分贵贱,轻重职业没有尊卑!

现在的孩子只知道读书和玩,对于家务,可以说是漠不关心。

那年寒假,我将作业做完帮爷爷放牛,砍柴,扛柴,肩头全被磨红,从中我有了更深的感受:劳动固然辛苦,但劳动过后是丰收的喜悦,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平凡孕育伟大,劳动者的身上拥有朴实无华之气,高雅圣洁之魂,从容淡定之魄,劳动者的灵魂是最美的!

为劳动者而歌

小鸟为天空而歌,蜜蜂为花朵而歌,蚂蚁为土地而歌,而我,为劳动者而歌。

今年暑假里一个炎热的午后,阳光毒辣,路旁的尘土呈现出干巴巴的色泽,大路两边的树木也经受不住热浪的炙烤,慢慢的垂下了枝叶。“天真热……”我心里暗暗想着,“这种天气在家吹着空调吃着冰棍看电视多好啊……”但是妈妈让我去她班上做作业。我只好顶着大太阳出行,走在大街上,远远的看见路旁花池中有一群移动的身影,走近一看,原来是几个绿化工人在除草和浇水,他们一个个汗流浃背,但谁也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我又继续往前走,在红绿灯处,看到烈日下的交警叔叔,仍然在用标准的手势指挥着交通,他大汗淋漓却并没有因为烈日的照射而懈怠。我在站牌下等来了公交。上了公交车,看到驾驶员叔叔赤红着脸,脖子上搭着一条早已被汗水浸湿着看不清颜色的毛巾,他一边看着前方的道路,熟练的握着手中的方向盘,一边吆喝着刚上车的乘客往后走找座位坐下或站稳……

到了妈妈的班上,妈妈匆匆扫了我一眼,交代我快写作业,就又继续忙她的工作了,她是一名会计,每天都忙忙碌碌,忙着整理公司的各种账单发票和税单,不能出一点差错,我看到办公室里其他的每一个人也都在自己的座位前兢兢业业的忙着手中的工作。

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默默无闻的人都在努力的工作着,为了生活更为了自身的价值,无论春夏秋冬,还是日升月落,他们让这个城市变的井然有序,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这些平凡的劳动者,而变的更加的美好。

劳动者创造了世界,劳动者最光荣。我为劳动者而歌!

可爱的小小劳动者

我家有一位可爱的小小劳动者,当然了,不是我,而是一个扫地机器人。

一天,妈妈从外面带回一个盒子,神秘地笑着说:“我给你们带了礼物噢!”我一听,三步并作两步地奔向门口。我迫不及待地把箱子打开,里面卧着一个车轮大小的东西。我定睛一瞧,原来是我期待已久的扫地机器人啊!我心中狂喜:终于可以让它为我打扫房间啦!

我急不可耐地给它装上刷子,还迅速地摆好它的“小家”——充电器。然后几乎是“煎熬”地等待它充好电,立马跑过去按了开关。只见它飞速旋转着两个小刷子,一边缓慢地前行着,一边吞食着房间里的细小杂物和灰尘。它还特别喜欢钻到床肚底下,在里面尽情地旋转。看着它劳动的模样,我的心里乐滋滋的。

从此,小家伙成了我们的好帮手,不怕累,不怕苦,毫无怨言(当然了,有苦也说不出),每天跑里跑外,不仅让我们家一尘不染,还时刻保持自己的可爱形象。大家无不喜爱它,只是爸爸那“拖地王子”(意甲罗马队足球王子托蒂是爸爸最喜爱的球星之一)的称号被它夺去了。

这个看似智商超群的劳动者有时也会弄出一些糗事。有一次,它像往常一样在我的房间扫地,谁知它突然发出一阵警报声。我急忙跑过去,只见它被一条绳子来了个五花大绑,自己挣扎着,却越绑越紧,还时不时发出求救声,仿佛一个在陷阱里呻吟的小动物。看着它的狼狈样儿,我忍不住笑出声来。还有一次,它扫着扫着,撞上了我的画板,那画板被它一碰,整个如泰山压顶一般向它倒去,好在爸爸眼疾手快,一把托住了画板,不然小家伙可能就要变成一个个碎片哩!

这个可爱的劳动者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干净的房间,还给我们带来了无限乐趣。

篇2:劳动者的优秀作文

来到江西南昌的农村小路上,一片红土地,好似用劳动者的鲜血、汗水混合成了这片肥沃的土地。红色土地上劳动者的身影无处不见:黄色的牛、黑色的牛、咖啡色的牛,好像红布上闪闪发光的宝石。

劳动者——牛。在乡下,在农村,为我们人类耕田,用那庞大而又结实的身躯,背着那沉重的犁耙在田地上来回的走上千万次,为人服务,可是又有哪个劳动者知道它自己的未来呢?就像刘亮程在《城市牛哞》中写的.:我看见牛一排排的站在大卡车里,好像到城里逛街、旅游,可是城里有什么东西对牛有用呢?牛的心里可能会想,他们是从农村的牛中选拔出来的优秀牛。可是又有谁知道它自己的生命呢?也许屠刀架到了脖子上也是微笑,捅到了脖子里还不哞哞叫,好像很舒服。

可怜的牛!为我们人类干这么苦,这么累的活,背着沉重的犁耙的健壮牛,最后有的在超市里摆着,有的在人肚子里待着,或者在锅里炖着,还有的在商场里变成了鞋和包。为我们工作的牛,一点也没有抱怨,只是在默默地干着……

我不希望快活的牛变成这样,我更希望那红土地上的宝石永远发光!

篇3:劳动者的优秀作文

现代派遣行业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晚期和50年代早期, 主要在法国、英国、荷兰、美国, 最早的人力公司1948年在美国成立。在我国, 这一用工形式最初是作为解决下岗职工就业的手段, 由国有企业下岗再就业中心和政府为下岗职工提供的一种免费就业服务, 现在, 已经被企业作为满足灵活用工需要和降低用工成本的重要手段普遍使用。

二、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保护制度及国际比较

(一) 我国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保障制度。

劳动条件保障, 主要指国家通过工作时间保障、劳动报酬保障、特定主体保障和其他劳动保险和企业福利制度, 干预劳动关系, 保证雇佣劳动者基本的生存和发展。

1、有关劳动报酬。

《劳动合同法》明确劳动报酬的给付主体是派遣单位, 第58条规定, 劳务派遣单位是本法所称用人单位, 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按月支付劳动报酬;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向其按月支付报酬。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 除应当载明本法第十七条规定的事项外, 还应当载明被派遣劳动者的用工单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岗位等情况。

2、劳动时间和加班。

我国《劳动合同法》没有明确规定劳动时间的确定规则, 但是从第58条的规定看, 应当是由派遣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规定。

3、被派遣劳动者平等待遇问题。

保证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待遇与用工单位的正规雇员相同是平等原则的基本要求, 也是保护被派遣劳动者基本劳动权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平等待遇原则在我国的适用范围较小。《劳动合同法》第63条规定, 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

(二) 相关国家对于被派遣劳动者劳动条件的法律规定。

《德国劳务派遣法》第3条规定, 派遣单位承担保证被派遣劳动者在工作条件和工资方面的平等待遇;美国《公平劳工标准法》 (FLSA) 规定了联邦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高工时和加班制度, 要求具有雇佣关系的雇主必须对雇员承担该义务。

(三) 我国被派遣劳动者的解雇保护制度。

解雇保护制度的实质是, 国家从雇佣劳动的特点出发, 以维护稳定的就业关系和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为目的, 对雇佣行为进行审查和干预限制雇主的解雇行为。

但是相对于传统雇佣方式对雇员的保护, 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联被派遣劳动者解雇保护权有其建立的必要性, 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 首先是平等原则的要求, 解雇保护制度赋予雇员公平解雇权和解雇补偿权。第二, 部分被派遣劳动者存在工作稳定性的利益。对于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与其正规雇员一样, 从事核心工作, 该工作具有固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那么其工作安定全应该受到保障。

但是在有关实务运行中, 用工单位通过长期使用被派遣劳动者, 降低用工成本, 逃避对工人的法定责任。解决被派遣劳动者的职业安定性问题, 建立其解雇保护制度, 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 禁止用工单位将临时工人长期化、固定化。《劳动合同法》第59条规定, 用工单位应当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派遣期限, 不得将连续用工期限分割订立数个短期劳务派遣协议。 (2) 用工单位提前终止派遣协议不得导致被派遣劳动者被解雇。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劳动合同的终止和接触, 适用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劳动合同法》第65条规定, 被派遣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的, 用工单位可以将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 劳务派遣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 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二条规定, 劳务派遣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对被派遣劳动者的补偿和违法解除所负担的法律责任。

(四) 相关国家的解雇保护制度。

欧盟国家、日本等国家对于被派遣劳动者的职业安定保护措施一般从两个方面加以规制:限制派遣用工的使用范围, 降低该非正规就业形式对劳动保护的影响, 给予被派遣劳动者有限的解雇保护权。

《日本劳动派遣法》第40条之3规定, 被派遣劳动者结束派遣工作后, 有优先被用工单位直接雇佣的权利。

《德国劳务派遣法》第一条规定, 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成立正规雇佣关系, 即双方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违法派遣的情况下, 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成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依有关解雇保护制度, 与其他雇员一样享有解雇保护权。

三、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缺失

虽然《劳动合同法》设立专节进行了规范, 但是仍然有以下几点的不足:第一, 派遣机构设立方面的缺失, 《劳动合同法》仅规定了劳动派遣机构最低注册资本的条件。没有对资金、设备以及从业人员的水平进行规范, 这样会导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第二, 适用范围的规定模糊。《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首先由于没有明确“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的标准, 这样的模糊表述使得这个条款变的没有实际意义, 而且劳务派遣不应该限制所在行业, 这样存在的空间会受到限制, 不利于正常发展。第三, 雇主责任不明确, 《劳动合同法》中对劳务派遣三方劳动关系特别是两个雇主间的责任划分问题一直不明细, 这就是的被派遣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如《劳动合同法》第92条规定了对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 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原则, 如果不区分雇主责任的类型, 这样会使得爱实际运用中给派遣机构有空可钻。

摘要: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 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 近年来, 也在我国兴起。对于劳务派遣, 各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法律规范。本文将从我国劳动劳动条件保障制度、解雇保护制度和集体权利保护制度来了解我国劳动权利保护制度。并且与典型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比较。

关键词:劳务派遣,劳动条件保护,解雇保护

参考文献

[1]周秀龙, 我国现阶段劳务派遣实证研究——以劳资关系中的社会保险为视角[A].政法论丛, 2009 (1) [1]周秀龙, 我国现阶段劳务派遣实证研究——以劳资关系中的社会保险为视角[A].政法论丛, 2009 (1)

[2]王德强贺佐勇, 论我国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C].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年8月第1版[2]王德强贺佐勇, 论我国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C].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年8月第1版

[3]陈业业, 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的缺失与完善[C].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年8月第1版[3]陈业业, 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的缺失与完善[C].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年8月第1版

[4]黄振香, 劳务派遣雇主责任立法之比较与借鉴[C].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年8月第1版[4]黄振香, 劳务派遣雇主责任立法之比较与借鉴[C].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年8月第1版

篇4:作文教学与劳动实践

首先要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课堂作文,重在课外生活。目前作文教学之所以无法突破,无法显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灵被束缚,被禁锢。在当下的观念中,作文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课程存在,一种教学样式,一种学习活动,其实上其意义远不止于此。作文教学本身有其非常特殊的规律,它固然需要课堂的集中熏陶和培养,但它更多的习得更源于生活,特别是劳动实践。语文教育界有句行话“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作文显然一同。

其次是进行随机观察训练。在进行教学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机会,进行随机观察和写作训练。使学生明白,作文是有用的,是生活需要的。材料上有这样一则消息:法国一位语文教师对学生说,“假如我们要举行一次自行车比赛,应该怎样拟定比赛规则?假如此次比赛在居民区中举行,势必影响居民休息,应该怎样写安民告示?如果这次比赛缺少经费,应该怎样写募捐启事?”于是,学生按照这种假设兴趣盎然地写开去。这种做法令人耳目一新。新在作文应是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言语交际;新在学生不是应命而作,而是感到写作是一种需要。从这位法国教师的做法中是否会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一点点启示呢?

学生害怕作文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作文时感到没有东西可写,写出的文章呆板,没有新意。俗话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知识是写作的基础。没有有写作材料,再好的写作高手也难以写好文章。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积累是创新作文的基础。积累的材料要注意三点:一要典型,二要准确,三要记牢。要强调用脑记,不能光靠笔记本。另外要教学生会读无字之书——感悟生活,生活就是写作的活水,我们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要学会感悟生活,对生活要有独到见解、新的看法。

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必须做到对生活要有独到见解、新的看法,必须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求异思维包括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两个方面。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它的核心是标新立异。在作文中,应诱导学生用逆向思维。如论“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一作文题目,本来含有贬义,是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如果我们能从新角度立意,赞扬不断进取的精神,像鲁迅弃医从文、冯骥才弃球习文就是典型的事例,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这样文章就有了时代的新意。发散思维学说是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创立的,其特点是思维无一定的指向,在头脑里呈散发型。在作文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就是要追求立意的多元性、观点的非一致性和角度的广泛性。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其意又不都是单一的,思想大于形象,因此观点相左的文章是可以写的,只要言之有理就行。这样的作文,变换角度,确定多个重点,思维开阔多了,坚持训练,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篇5:辛勤的劳动者作文

走着小时候走过无数次的羊肠小径,回忆小时候玩过的游戏,想着小时候做过的事,现在想来让人觉得有点好笑。看到家乡的人,有许多话想说却说不出,也许是太激动的原因吧。家乡的房子虽然不像城里那样高大,但这里的人们依然生活的很快乐;虽是炎炎夏日,家前屋后的绿树荫却给了人们一丝丝清凉;偶尔看见一个水塘,几只鸭子“嘎嘎”的在岸边叫着,然后“扑通、扑通”跳下水去,可爱极了!

家乡有许多小河,小河里长满了浮萍。人们在自家的码头用竹竿将浮萍围挡住形成一个干净的空间以便于洗刷。这样的空间自然也成了鱼儿的天地。看着这么多的小鱼,手痒痒的我想捉几条来玩玩。

我找来一张白色的小网小心翼翼的放进水里,小鱼儿受到惊吓,四处逃窜。过了一会,它们派出一位“探兵”,那条小鱼似乎对这个“庞大”的白色东西有些好奇,绕了一圈又一圈,然后钻进网里。我刚想收网,转念一想:再等等吧,可能还会有更多的.鱼儿出现呢!那位“探兵”确定没有危险后,以掩耳不及盗铃之势游回居住地,告诉同伴没有危险。不出我数料,更多的鱼儿一批接着一批浮出水面,看见它们一个一个的钻进网里,我见了欣喜若狂,抓住时机,收网!——几条活蹦乱跳的小鱼被我拿下,我兴奋极了!

篇6:写劳动者的作文

衣衫褴褛,身材矮小瘦削的中年建筑女工,就是某知名大学的教授给她们的封号农民工,既不是工人,没有工人的待遇,也不是农民,因为为了生存,经常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四海漂泊不定,所以大学教授美其名曰农民工,也就是四不象之类吧。在工地没有黑天白日的做工,我想,他也有小孩牵挂吧,也有父母惦念吧,也有丈夫思念吧?可是冰雪寒天,她还在这样的劳动着。

劳动不分贵贱,只要是为人类创造着价值;高高在上者如果整天想的做的只是如何不劳而获,其存在价值能与这位大姐相比吗?劳动不分体力脑力,只要是为人类创造价值,都是值得尊重的,不劳而获整天想着做着的只是如何剥削她人创造的价值的自认为高贵的一类,其人生存在价值能与这位大姐相比吗?自食其力是每个劳动者最高贵之处,不偷不抢,不巧取豪夺,不危害社会,为社会做着贡献,这难道不比整天算计别人应该受人尊敬吗?

虽然她身材单薄,但是,她的劳动使得她虽平凡而伟大。农民工的封号加之于这些值得尊敬的创造者,而不给予其应得的工人的待遇和尊称,是一个健康健全的社会现象吗?

篇7:赞美劳动者的作文

暑假里的一天,天气炎热,室外温度高达38度,家里的空调根本关不了,我在家里吃了西瓜吃冰糕,恨不得把自己关到冰箱里。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妈妈决定带我去水上乐园降降温。

一出门,热气就迎面扑来,简直像蒸笼一样!街上的行人很少,大概都是受不了高温的侵袭。我们急匆匆地赶往水上乐园,突然,我看到前面有几个人,手拿铁锹,跟在一辆直冒热气的车子后面。好奇心驱使我一路小跑追了过去,心里还在想:这是干什么呢?在太阳下晒着,不怕中暑吗?

篇8:略论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

一、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劳动者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 (以下简称劳动者单方解除权) , 是相对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而言, 是指劳动者依据法律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所享有的以其单方意思表示而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

劳动者单方解除权的基本特征包括:

1、劳动者单方解除权为形成权, 仅依劳动者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为之, 在此意思表示到达用人单位或者用人单位知悉之时而生效;

2、劳动者单方解除权多为法定的解除权。劳动者在行使这一权利时, 一般情况下应当满足法律规定的提前预告用人单位的义务;

3、劳动者单方解除权同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一样被赋予较强的法定性和国家干预性;

4、劳动者单方解除权作为形成权在满足法定的基本要件后, 足以对抗用人单位所享有的抗辩权。换句话说, 劳动者对这一权利的享有无需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途径获得。

二、劳动者的单方解除权的形态及法律效果

《劳动合同法》的第37条和第38条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单方解除权, 且将这一权利进一步细分为“预告解除权”和“即时解除权”:

(一) 劳动者单方预告解除权

1、《劳动合同法》第37条规定规定了劳动者单方预告解除权, 即劳动者提前30 (试用期内提前3日) 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自通知之日起经过30日 (试用期经过3日) , 劳动合同即为解除, 而无须用人单位同意。其中的30日与3日之规定, 即为单方解除权行使的预告期, 劳动者须遵守该预告期。所谓无过错, 是指对被解除权人即用人单位而言, 对于劳动合同的解除没有过错;否则, 劳动者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并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经济补偿金之责任。该规定主要是出于保障劳动者自由择业权的考量而设定。

2、行使要件:劳动者行使该解除权, 应遵循劳动合同法规定的预告期与书面通知形式规定, 即提前30日 (试用期内提前3日) 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届时即发生解除之效果。

3、法律后果:使劳动合同的效力提前消灭, 通常不产生经济补偿金与损害赔偿责任, 但劳动合同约定有服务期与竞业限制条款的除外。

(二) 劳动者单方即时解除权

劳动者单方即时解除权的形态, 又可以划分为须告知的即时解除权与无须告知的即时解除权。

1、须告知的单方即时解除权。

《劳动合同法》第38条第一款规定的六种情形, 均可产生此种解除权。其行使要件为:一是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38条第一款所列举的情形之一;二是劳动者需告知用人单位, 至于告知方式, 劳动合同法未明确规定, 实践中劳动者可采取书面或者口头告知方式。

2、无须告知的单方即时解除权。

行使依据为《劳动合同法》第38条第二款规定, 行使要件为:用人单位存在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符合其中之一者, 劳动者可当即解除劳动合同, 无须履行任何通知程序。

3、劳动者单方即时解除权行使的法律后果:

一是导致劳动合同效力提前消灭;二是对劳动者而言, 随着劳动合同的解除, 产生经济补偿金请求权、赔偿金请求权以及损害赔偿请求权。

三、《劳动合同法》保留并细化劳动者单方解除权的立法意义

我国1995年颁行的《劳动法》第31条规定了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一般情形, 即“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2008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这一权利予以保留并进一步细化, 使之更加明确和更具可操作性。其立法保留的意义如下:

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是影响劳动法的一种重要力量。此条规定的保留充分映射了现代劳动立法的理念——保护劳工。现代劳动法诞生于19世纪的“工厂立法”, 劳动法的发展史和工人阶级斗争, 都可以充分印证劳动法保护劳工的正义追求。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7条虽仅为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单项规定, 却使劳动者获得了自己的职业选择自由, 保障了劳动者的独立地位, 也是对弱者地位的有力救济, 可以说, 《劳动合同法》第37条的规定不仅是劳动自由的法律保障, 更使劳动者人格独立和意志自由的法律表现。

同时,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必须通过市场配置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此条规定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劳动力价值的最大化和人尽其能、按劳分配, 实现劳动者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激励劳动者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的社会化目标。从客观上看, 一种资源一时的配置组合未必是最优的, 需要市场无形的手不断地进行调整;从主观上看, 劳动者出于兴趣、爱好、专业、待遇等考虑, 认定现有的单位和职业不适合于自己时, 其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也需要实现新的选择。劳动者享有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自由, 就可以积极主动地调整资源的组合方式, 为实现新的更优的组合提供了可能。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人才流动日趋频繁的今天, 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因此, 如上所述, 此项立法保留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法律意义。

摘要: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一般情形, 《劳动合同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这一权利。本文从概念、特征、形态、法律效果以及立法意义等方面对劳动者单方解除权进行了理论梳理和总结, 明确肯定了法律赋予劳动者单方解除权的现实和法律意义。

篇9:劳动者的优秀作文

一、观察劳动过程,为作文积累素材

有这样一个例子,家长让学生暑假去学游泳,学生极其不愿意,并郑重表示:只要是带“学”字的都不去。但是家长话语稍转,说让他去“玩水”,他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可见,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的方式方法得当,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小学作文题材多数是关于人、物、事或是景色的描写。在农村学生的天地里,没有游乐园、公园、动物园,也没有网络,因此学生总觉得没有材料可写,学生的写作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因此,模仿老师给出的范文进行写作是他们完成任务的主要方式。但教师要看到农村教育的有利条件,即将课堂搬到田间,将静止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动态的课堂。

如描写父亲的作文,学生就模仿作文书上的内容,写自己的父亲是任劳任怨的公务员,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或者是伟大的工程师。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是出于模仿的心理,更是学生思维受限所导致的。将课堂扩展到田间后,学生仔细观察父亲的劳动过程,亲身体验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体会父母的艰辛,这给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感性材料,也让他们的写作思维更加开放:可以写父亲具有劳动人民的辛勤本质,写父亲在劳动方面具有的才干,也可以联想到父亲艰苦劳动背后的责任心和伟大的父爱等。改变传统的静态课堂学习方式,把丰富的野外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

二、参与劳动过程,将感受内化为真情实感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生活的认识较浅。但是作文学习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事件或是抒发情感。这就造成学生在面对写作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窘迫局面。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有更多的选材空间和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增加信息量和对事物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写身边事,说心里话,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简单的生产劳动,了解生产劳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把写作对象具体化,这样他们在写作中就会有话可说。如以“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为题的作文,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联想到的大多是如何帮助他人等方面的题材。为了完成写作任务,有些学生甚至挖空心思编造这样的题材,结果写出来的作文没有真实感,真是难为了学生,也难为了老师。但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常言说“劳动最光荣”,那么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劳动成果,算不算是有意义的事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所以在农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如割草养兔子、做简单的手工工艺、捉害虫等,使学生熟悉劳动过程,并意识到劳动是件有意义的事,而且由于学生生活环境本来就具有很浓厚的劳动氛围,因此他们对劳动的感受之深是可想而知的。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感,是将写作的对象具体化的体现。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完全把生产劳动等同于写作学习课程,教师必须在课堂中适当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往积极的方向思考,总结实践经验和正确抒发内心感情,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三、在思考体会劳动的过程中,提高习作水平

一篇好的作文,不是词语的堆积或是简单的评述,而是要以情感为基础,不管是记人、记事还是写景,都不能缺少作者的情感。一些学生写作文时由于不会抒发自己的感情,所以文章就显得平淡无味。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在教学中,教师没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环境进行思考、体会。

小学作文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除了可以让学生参与劳动,了解劳动项目的操作程序,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特有的环境中,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体会到更多与劳动相关的知识,如参与劳动的人具有的品质、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到劳动的艰辛,懂得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参与集体劳动中加强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互助互爱和协作精神;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等。农村的学生可以说是生活在劳动的海洋里,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与生产劳动相关的命题内容,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开拓思路,选择他们熟悉的人、事或景来写,以增强学生对命题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内心的真挚情感,并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此外,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生产劳动过程,了解劳动程序,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鼓励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学生联系生活环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拓宽学生写作面,鼓励创新,书写真情实感,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篇10:赞美劳动者的作文

炎热的夏天,当你在家里的空调下凉快时,有想过那些在炎热下坚守的人吗?警察、环卫工人、建筑工人……

中午最热的时候,我们在家里吹着空调凉快,交通警察却在太阳底下疏导交通,他们坚守岗位,保护我们的出行安全。环卫工人,他们也是在烈日下坚持工作的人,他们把城市的各个街道打扫得非常干净。

就是因为这些在炎热下坚守的人们,我们才拥有此时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也应该为他们着想,遵守交通规则、不要乱扔垃圾……

篇11:赞美劳动者的作文

清洁工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他们工作尽职尽责,勤勤恳恳,总在最脏最乱的地方清扫着,用他那勤劳的汗水为人们创造着一个美丽干净的生活环境。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去长安公园散步,游人们来到这里得到快乐,但是留给大地的是生活垃圾。看,一个小朋友吃着冰棍,一边走一边把水滴到地上。要知道这冰棍是甜食,滴在地上很难清洗,还会惹来许多蚂蚁的“围食”,真让人“惨不忍睹”;看,人们把瓜子壳随手仍在地上;看,他们把包装袋丢在地上,有人去清理吗?有!就是我们不怕脏,不怕累的清洁工叔叔阿姨们,默默无闻的拿起扫把和垃圾铲,把这些东西扫掉。

夏天的清晨,当太阳公公还没起床的时候,在马路上已经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了。尘土落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管也不管。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地面仿佛被一个巨大的蒸笼罩着似的。豆大的汗珠从他们的脸上滚落下来,他们只是用手随便地往脸上一抹,又继续工作。

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他们都认认真真地清扫着马路。

严冬的一个早晨,刺骨的寒风怒号着,就可以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一个穿着制服,戴着帽子,戴着手套的清洁工人,他们推着一辆三轮车,走一段停下来,拿起大扫帚把树叶扫成一堆,再拿起垃圾筐装树叶。忽然,一阵风吹来,把扫好的一堆树叶弄得满天飞舞,撒落得哪儿都是,可他们二话不说,又重新扫了一遍。他们冒着刺骨的寒风,推着三轮车向垃圾站走去。这时,他们的脸冻得像红苹果一样,双手也冻得发紫,却没有半句怨言。虽然道路时那么脏乱,但是只要我们无私奉献得清洁工人们一出手,久能焕然一新。正有了无私的清洁工人,道路才那么干净。

我曾经问过其中一个清洁工人——唐阿姨,您为什么要当清洁工人呢?她笑着对我说:“其实当一个清洁工人时一件很开心的事,可以为人们服务,还可以教导人们能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如果没人肯当清洁工人的话,那我们的环境就会不堪设想,我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应该认真地干下去!”这些话让我永生难忘。

清洁工人,你们事人们的榜样,是勤劳的楷模,是整洁干净的父母亲。你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豪言壮语,但在我们心中,他们仍然是最值得敬仰的,他们是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篇12:赞美劳动者的作文

导游他们每天的工作其实又苦又累。表面上他们很快乐,因为不仅能游山玩水,还能做各种常人都不能做的事情,但实际并不是这样的,他们每日的工作流程要负责游客的吃喝拉撒以及安全和快乐。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可他们却奔波在外,与家人们聚少分多。如果游客不满意,他们也要被处罚,严重的话会被开除。在他们眼里,游客就是上帝。他们的职业精神真的是任劳任怨。

我采访的第二位是小区保安,爷爷已经在我们小区五六年了。原来他是一位军人,他一生一直坚持这样一个信念:“只要活着就必须干。”他的名字叫卫革命,他的父母想让他当一名军人,希望他为国家做出贡献,他的确做到了。他热情帮助每个人,可他却不求回报,我感觉爷爷是万能的,他无所不会。他对工作的兢兢业业,以及热情奉献,温暖了整个小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我采访的第三位是一名幼儿园教师,阿姨在幼儿园给小朋友们上课,带他们一起玩耍,照顾着小朋友们并且陪着他们快乐成长。可她却也有苦恼的事,还要给自己的孩子做饭,辅导作业。可是她总把笑脸展现给大家。面对着每天简单而重复的工作,马阿姨的工作信念就是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到最好,那就是最大的快乐。

篇13:劳动者的优秀作文

一、劳动契约自由是劳动者经济权利不断增进的制度基础和重要推动力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 劳动契约产生于组织内部的专业化分工, 市场契约来源于社会的一般分工。企业是由劳动、资本等若干不同要素所有者通过契约的方式, 将不同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形成的生产性组织, 它是一种替代价格机制的资源配置手段。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各个契约主体相互合作能够创造大于要素市场价格总和的“组织租金”。组织租金的创造来源于企业内的专业化分工、知识的积累以及缔约各方的协调与合作。在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受雇用或聘用而劳动成为劳动者取得生存资料的最基本手段, 劳动与资本这两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间形成的劳动契约无疑是企业契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子契约。恩格斯曾经指出:“只有能够自由地支配自身、行动和财产并且彼此处于平等地位的人们才能缔结契约。”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是通过千百万“看得见的人”自由选择、自由竞争、自由签约而发挥其资源配置和利益调节功能的。市场经济要求劳动者和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与对方在公平、合法、自愿基础上达成交易:企业要挑选最具生产率的劳动者, 劳动者要寻找出价最高的雇主, 双方必然会寻找一种机制来维护交易的合法性和保证其可执行性, 以保证交易时限, 预防欺骗行为。这种机制就是劳动契约自由, 即:劳动契约的当事人可以不受干预和胁迫地自由选择, 它包括签约与否的自由、选择签订契约方的自由、决定契约内容的自由和选择契约方式的自由, 任何第三者都应尊重当事人的自由合意。平等原则与自由原则是劳动契约自由的内在要求, 是区别于以命令、服从为特征的行政管理的重要标志。

计划经济体制下, 劳动者与企业里的物质资本一并被公有化, 在企业和人民公社之外, 劳动者成为“纯粹的”消费者, 没有使用自身生产性劳动资源的权利, 国家通过高度集权控制着劳动者的就业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等。与“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相适应, 农民被限于农村, 市民也没有就业的选择自由, 就业的资格、领域、形式和程序都受到严格控制。国有企业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 没有招聘和解雇工人的自主权;工人也没有选择工作的自由, 劳动力在企业、部门、地区间几乎不能流动, 工资标准基本上是一种平均主义, 而且和生产率没有多大联系。人民公社严格控制本公社的劳动力流动, 生产队内部统一出工、统一派活, 实行平均主义的“工分制”分配办法, 而农民的“工分”值取决于生产队的生产经营状况, 导致“出工不出力、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现象大量存在。可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劳动者的权利结构是严重扭曲的, 个人没有自由迁徙权、自由择业权, 甚至连自由消费的权利都受到限制, 这就压抑和挫伤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 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导致生活物质匮乏, 国家经济一度陷入严重困境。

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行政力量不再是直接约束劳动者经济活动的主要力量, 劳动契约建立和运行主要在于发挥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自治作用, 使之能够根据自己的约束条件来做出最好的选择, 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契约自由是通过对“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双重解放”来实现的。一方面,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资本的权利不断扩大, 由计划经济年代听命于行政机关的用工, 逐步发展到在《劳动法》基础上拥有相当全面的劳动契约自由, 比如在员工招收、辞退、确定工资等方面获得广泛的自由权利。正是这种自由权利的赋予和扩大, 使企业资本一方可以计算成本、合理用工, 追求更多的合理利润。另一方面, 劳动管理制度实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劳动者逐步享受到越来越大的劳动契约自由。比如, 劳动合同制度自1982年在一些地区对新招收工人进行试点, 到1992年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 成为劳动关系成立的基本形式。在就业过程中, 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劳动者还可以解除与企业的劳动契约。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三铁”关系的打破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 劳动者有了择业和迁移自由, 他们可以自主地决定进入或是退出劳动力市场。再如, 针对近年来用工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企业利用禁业竞止、违约金约定等手段, 限制劳动者契约自由的情况, 2008年1月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作了严格限制, 以保障劳动者的自由权利。

如果说计划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层面上实现劳动者的整体权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则是通过实行劳动契约自由, 确认劳动者和企业两个主体的积极性, 在劳动者经济权利的增进中促进国家经济总量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 劳动契约自由的普遍推行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劳动者的积极性, 就业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职业安全权等劳动者经济权利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逐渐得到确认和实现。社会就业总量不断扩大, 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4015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76990万人;再就业政策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到2000年年底时, 全国累计有2100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职工劳动报酬权稳步实现。“九五”期间, 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实际增长5.8%;“十五”期间, 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2.6%;2007年, 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4932元, 扣除物价因素, 实际增长13.6%。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特别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开始全面建立, 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加快推进。2007年9月底,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9676万、18896、11473万、11530万和7327万人。职业安全日益受到重视。中国政府在加强职业安全卫生立法、加大职业安全卫生监察执法等方面作出了显著的努力, 采取提升职业安全监察机构地位、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推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推进官员问责制度、开展职业病伤害专项整治等积极措施, 努力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二、劳动契约的权利不对称是劳动者经济权利受到侵害的制度根源

1、劳动者经济权利受到侵害的主要表现

伴随着“劳动契约自由”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渐被认可和普遍化, 劳动者经济权利受到侵害的状况却日益凸显出来。劳动争议和纠纷不仅出现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 而且案件的数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其中大多是劳动者的权利被忽视和遭到侵犯。1995年, 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手里劳动争议案件3.3万起, 2003年立案22.6万件, 2007年立案35万件。从劳动争议发展看, 国有企业职工为主体的争议主要针对体制下行过程中的身份、工龄补偿及保障问题;而非公经济劳动者为主体一方的争议主要针对体制上行过程中用人单位在安全卫生措施、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权利的实现问题。具体来看, 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 劳动契约不规范或短期化。调查显示, “有23.8%的职工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只有31.6%的书面劳动合同签订时征求了职工的意见, 许多企业未能按照《劳动法》和劳动部门提供的样本去制订合同, 合同条款不全面”, 而且许多劳动合同条款权利、义务不对称, 片面强调用人单位的权利和职工的义务, 对职工的权益规定的少而空或者没有明确规定, 个别企业劳动合同甚至含有违法内容。更为严重的是, 许多企业并没有认真履行劳动合同, 任意解除劳动合同, 随意开除和辞退员工的现象大量存在。2007年10月, 《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前夕, 广东、四川、福建、海南等省份不时发生企业突击辞退老员工, 强迫员工“自愿辞职”重签劳动合同的案件。裁员的主要对象是“临时工”和“长年龄的员工”, 部分企业通过“先辞职再竞岗”、“劳务派遣”、“变种合同”等招式, 将员工的工龄“归零”, 并重新签订日趋短期化的劳动合约。2008年, 北京某电视台“临时工”遭遇大规模清退, 深圳许多任职多年的中小学代课教师被校方解除合同, LG、沃尔玛等外企相继实施解除劳动合同计划, 华为公司更是出现耗资10余亿元、涉及6000多名员工的“集体辞职”事件。

(2)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总体偏低。职工工资可以近似地看做企业职工劳动的报酬。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有关数据测算, 2006年, 我国GDP达到210871.0亿元, 但职工工资总额只有23265.9亿元, 仅占11.0%。除此以外, 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1996年为12.8%, 2001年为11.8%, 2006年为11.0%。劳动报酬过低的情况还主要体现在农民工群体上。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公布的农民工劳动保障大型调查显示:农民工工作辛苦, 收入却整体偏低。平均每天工作8.7个小时, 人均月收入1020元, 70%以上集中在500-1200元之间。与此同时, 有些企业没有执行地方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工资, 有些单位将最低工资当做“标准工资”。

(3) 社会保障权利受到侵害。养老、医疗、工伤等基本保障制度建设不完善, 覆盖人群有限, 使得很多劳动者至今仍然无法拥有养老、医疗、工伤等权益保障。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劳动者参加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的比例只有31.6%、14.64%、20.59%和13.44%。近两年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有所扩大, 但是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参保率仍然较低。

(4) 劳动安全事故频发。一部分企业主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 甚至以违法犯罪的形式来降低劳动成本, 造成劳动者巨大的生命损失, 如矿难、“黑砖窑”事件等。还有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设备陈旧而不更新, 无安全措施, 工伤事故频繁, 职业病有增无减。据报道:目前, 我国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 受到职业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职业病已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2、劳动者经济权利受到侵害是劳动契约在形式上的自由掩盖下的权利不对称的外在表现

从劳动契约本身看,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契约在形式上是平等、自由、自愿的关系, 但劳动契约双方在实质上的权利是不对称的。反映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 就是“强资本、弱劳动”的现实格局;劳动者经济权利受到侵害, 就是劳动契约双方权利不对称的外在表现。

首先, 劳动契约双方的谈判地位不平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 其不同的参与者 (要素所有人) 在收入分配和控制权上的不对称的合约安排, 是企业的最显著特征。”目前, 我国不仅存在大量“下岗工人”等待就业, 还面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 甚至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市场上也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 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和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 大量可替代性较强的劳动力缺少有利的工作机会, 在劳动契约谈判中居于权利弱势和显著被动地位。以劳动者的工资决定为例。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 劳动要素的投入所得出的边际产品曲线形成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曲线, 它与劳动的供给所形成的边际产品曲线形成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曲线, 它与劳动的供给曲线形成的均衡点决定市场上的工资。但是, 根据“经济租”理论, 生产要素的报酬又是由生产要素的转移收入、即生产要素愿意提供其服务所必须支付或获得的收入决定的, 低于这个收入, 这些生产要素就会转移到其他可利用的用途中去。也就是说, “工资报酬既可以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 又可以由其转移收入决定;如果其转移收入低于其边际生产力, 工资就有可能由较低的转移收入决定。”同时, 由于普通劳动者相对于其劳动供给的工作机会很少, 特别是在我国, 农民工在家务农的收入较低, 务工的机会成本很低。这样, 民工就不得不接受低于其边际生产力的工资, 或者不得不接受不利的劳动契约交易条件。加上经济全球化、特别是资本的全球化对劳动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和供给关系的影响,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和供需结构性的矛盾更加凸显。许多劳动者、特别是低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者客观上不得不参与劳动报酬的“价格战”竞争, 使中低端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一种“劳动追逐资本”的态势。比如, 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 近年来一些大学生提出“零工资就业”, 少数矿工被迫同意与私人煤矿主或承包商签订“生死合同”等。这就是一种强制, 非人格化的、来自市场的强制。资本凭借其强势的经济权利和谈判地位, 在劳动报酬标准、劳动时间的长短、劳动条件的确定、劳动者的雇佣和辞退、劳动管理和奖惩等问题上占据了主导、支配地位, 由此导致压低劳动力价格、肆意延长劳动时间或提高强度、劳动保护水平低下等问题。

其次, 劳动契约的形成具有人身让渡的特征。劳动者在与资本所有者及其代表签订劳动合同、缔结契约关系后, 就有义务将其劳动力的使用权让渡给资本所有者以获得劳动报酬, 而劳动力的自然载体和唯一的所有者是劳动者本人, 因此劳动契约关系形成后的劳动者就必须在工作场接受资本所有者及其代表的监督和管理。这使得资本所有者在劳资契约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 使其侵害劳动者经济权利成为可能。对此, 马克思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契约有过十分详尽和精辟的论述。马克思曾经形象而深刻地指出:“在市场上, 工人和资本家是按照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的原则进行着交易。但是, 当他们一旦离开流通领域, 进入生产领域时, 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 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 尾随其后。一个笑容满面, 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 畏缩不前, 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 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因此, 劳动契约双方只能在流通领域以一种平等的契约形式出现, 而在生产过程中, 劳动和资本的地位是不可能平等的。

再次, 从劳动契约的实施过程来看, 工会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国家强制实施能力不够。巴泽尔在《产权的经济分析》一书中指出:“实际运行中的产权是个人努力、他人争夺和政府保护的函数。”根据这一理论, 劳动者经济权利的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劳动者自身的努力、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争夺和政府的保护。一是从劳动者自身的努力及其与雇主之间的争夺的角度来看, 大多数的单个劳动者与雇主方地位悬殊, 与雇主方谈判和争夺的意识和能力都不强。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 劳动者只有通过组建自己的工会、通过集体劳动关系的协调才能实现与雇主力量的对等, 才能转变谈判中的绝对劣势, 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但目前我国的工会发展还很不充分, 劳动者的集体谈判权难以落实。据第五次全国职工队伍调查结果显示, 由工会或职工代表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比率仅为23.5%。其中, 私营企业中集体合同的签约率和履约率平均不到10%。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普遍缺乏组织要求和法律意识, 缺乏为了共同体利益而行动的意识和决心, 更缺乏为了共同利益而付出的整体意识和牺牲精神。特别是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劳动者流动性较高, 对组建工会和为工会作贡献的动机较弱。一些民营企业的工人实际上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工会, 私营企业雇主通过安排自己的亲戚担任工会主席, 干预和扭曲了工会。二是工会行政化和形式化。一方面, 在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业内部, 工会主席被纳入企业的领导层, 一般享有副厂级待遇, 他们往往为了保住自己的领导地位和待遇而不敢为职工说话办事。另一方面, 在非公有制企业内部, 即便存在工会, 但工会是在资方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 工会主席也由资方领导决定任命, 就形成了所谓的“老板工会”。同时, 有些外资企业的工会主席也由资方领导决定任命, 使广大劳动者对工会缺乏应有的信任感和支持, 维权显得十分被动、无力。二是从政府作为第三方行动的角度来看, 一度片面追求GDP的扭曲政绩观使许多地方政府力争为企业提供各种优惠和保护, 往往以牺牲劳动者的权益, 如降低劳动力价格、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的标准来迎合企业的利益, 对其违法劳动法的行为放任姑息。同时, 由于法律维权的费用过高, 法律手段在实际用于执行劳动法方面成效甚微, 民工有时不得不诉诸暴力和极端的自残方式。

三、劳动契约的制衡与规制是有效维护和实现劳动者经济权利的现实路径

如果劳动者的经济权利得不到有效的维护和实现, 劳动争议和纠纷将不断增加和升级, 这不仅会影响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和长期发展, 而且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在保障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法律权利和自由的同时,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制衡和规制劳动契约的权利不对称, 有效维护和实现劳动者的经济权利。

1、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组织程度

市场经济体制下, 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组织程度是决定其在劳动契约中的博弈能力的首要因素, 进而是制衡和规制劳动契约的不对称, 维护劳动者经济权利的最根本保障。为此, 一方面, 政府要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 提高劳动者、特别是城市零就业户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和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另一方面, 政府要督促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本国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建立工会组织, 对企业干涉工会活动、随意解雇工会干部和任意撤并工会的行为进行纠正和惩戒, 积极探索工会领导产生的新办法, 同时对工会的经费给予支持, 积极推动工会就劳动者的工资标准、劳动条件、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等问题与雇主方开展灵活有效的集体谈判, 切实维护劳动者的经济权利。

2、充分发挥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

三方协商机制要在纵向上继续向下延伸, 在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等基层普遍建立三方协商机制, 做到全覆盖。特别是在政府相关劳动政策的制定中, 要充分发挥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 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增强政策创新的认同度和执行的有效性。

3、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规范和发展员工持股制度

一方面, 政府要根据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的实际情况, 推动企业建立工资分配共决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合理调整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和实施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保证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步增长。另一方面, 规范和发展员工持股制度, 创造条件让更多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 使劳动契约各方的现实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共同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

4、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机制

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安全生产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这四部法律目前都已生效。政府要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 着力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 加大企业侵犯劳动者经济权利的违法成本。同时, 要积极完善和落实劳动者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创新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的法律制度设计, 撑起劳动者经济权利的“保护伞”。

摘要:劳动契约自由是劳动者经济权利不断增进的制度基础和重要推动力, 劳动契约的权利不对称是劳动者经济权利受到侵害的制度根源。劳动契约的制衡与规制是有效维护和实现劳动者经济权利的现实路径, 具体包括: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组织程度;充分发挥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规范和发展员工持股制度;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机制。

关键词:契约自由,权利不对称,经济权利,工会,三方协商机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 [M].人民出版社, 1985.

[2]权衡、杨鹏飞:劳动与资本的共赢逻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3]杨宜勇、杨河清、张琪:回顾与展望:中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30年[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

[4]程恩富、胡乐明、王中保、彭五堂:关于我国企业职工权益保护状况的调研报告[J].经济经纬, 2009 (1) .

[5]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6]刘东:也论权利不对称情况下的劳动契约运行机制——兼与梁东黎教授商榷[J].探索与争鸣, 2006 (4) .

[7]马克思:资本论 (第1卷) [M].人民出版社, 1975.

篇14:劳动者的尊严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更多体力劳动生产者从繁重和危险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想拍摄关于他们的照片机会越来越少。为数不多的老旧传统工厂,或几尽凋敝或已停产倒闭的工矿,成为摄影者喜欢的拍摄对象,前几年,北京首钢搬迁所留下的厂址,吸引了成千上万部相机。这样趋之若鹜的追逐是怎样的目的和心态,非常值得怀疑。

今天在这里刊发三位摄影师拍摄的工厂,门毅和王铁衡的照片来自东北地区的一些老旧工厂,王铁衡的拍摄训练有素很是老道,构图用光极为专业,在复杂、混乱的拍摄现场,他敏锐地找到他所需要的场景,或者说巧妙地规避他不需要的东西,充分利用环境烘托他的主题,并给作品染上别样的气氛。同时并没有忽略细节的表达,人物呆滞的身形,木吶落寞的表情都准确地表达了体力劳动者对现状和未来的凄慌。同时,作为一个完整的组照,在对内容、场景、远近中景、特写等不同景别的处理和结合,也是恰到好处。

门毅的拍摄相较王铁衡来说,少了些规整和讲究,但似乎更加强了有些随意的现场感,也少了让观者因过多对形式的欣赏而削弱对内容的观看。

石礼海的拍摄,他自己说是带有童年的记忆和情感,儿时的大工厂如今败落得让他难以接受,在那些遗迹中,他找寻着不甘心的回忆。车间、机器被杂草包围,曾经的辉煌和喧嚣已成为冷落的废墟。在他的镜头里,一座工厂只是一片散落的,让人心痛的斑驳的颓败静物。

为什么拍照?并不是每个拿相机的人都很明确和清晰的。虽然大家拍摄的目的和意义大有不同,但有一点必须要坚定,就是内心的真诚。我们没有理由把诸如老工厂这样似乎很有画面感觉,又有题材优势的拍摄,当成所谓艺术的附庸和哗众取宠的玩乐。

当今不少摄影者为着自己浅显甚至低俗的目的,跟风模仿拍摄民俗、宗教、老工业等等,他们毫无道德地把少数民族大爷大妈摆弄在大树下水溏边,用镜头抵住叩头朝圣的信徒,把他人当成没有尊严的拍摄道具,这不仅俗不可耐,还糟蹋了摄影与良知。虽然不能要求每个摄影者都具有怎样的学识与思考,如寇德卡所说:“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或是哲学家,我只是看”。但即使是观看,也要怀揣着一颗良心。

古人在评价绘画作品时,常常用四字标准去衡量“喜、惊、思、悲”。喜,是让观者喜欢;惊,是在画面的经营和技法上的独到;思,是作品能引人思考,而非仅是赏心悦目;悲,作品引深出对人生的悲闵。

而我们更多的摄影者只是追求自娱自乐的光影把玩,还要勉强披上件重要题材的外衣,其实这些虚伪的做作掩盖不了内心的虚荣与空洞。只有以真诚和善良对待我们镜头中的人和事,或许才能得到好照片。

上一篇:大自然的启示励志作文下一篇:基站下挂直放站导致掉话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