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名词解释

2024-05-21

货币供给名词解释(精选6篇)

篇1:货币供给名词解释

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对公业务、对私业务、同业业务“三足鼎立”的局面隐现。本文就此热点进行研究:首先,运用大量统计数据从业务规模、业务结构、资金流动三个方面对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现状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并勾勒出金融同业间资金流动的轨迹;在此基础上,结合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动的考察,研究探讨了银行同业业务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最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银行 同业业务 货币供给

银行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与金融同业间的各项业务往来。其范围广,种类多:从参与主体看,包括银行与银行之间以及银行与证券、租赁、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业务;从发生场所看,包括银行间市场交易和场外交易;从业务性质看,包括同业存放、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等传统业务,以及转贴现、受益权信托、信贷资产转让与回购、同业代付等创新业务。广义的同业业务还包括代理资金清算、代理签发汇票、代销基金和保险等不具有资金融通功能的代理业务,以及银行对金融同业的股权投 资等。本文只论述狭义上的银行同业业务,即银行与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在银行间市场或场外市场上,进行的有资金融通性质的各项业务。

一、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现状

银行同业业务能有效融通信贷、货币、证券、保险等几乎所有的金融市场,在我国分业经营的大环境下,这一复合性、联通性和交叉性使之成为深具创新活力和发展空间的业务领域。尤其是在近年银行资本约束加强、信贷规模偏紧、息差收窄、不良反弹、盈利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同业业务风险小、资本占用少

1、综合收益高的优势凸显,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在当前银行业务结构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同业已成为银行资产运用和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

从总量增长角度,同业业务的发展突出表现在银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2快速膨胀,占比显著提升。

如表1所示,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十二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总规模突破万亿元,平均同比增长60%;同业资产在总资产的占比提升4.1个百分点,已接近20%。其中,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同业资产增长最快,规模分别增加118%和112%,占比分别提升90%和63%;兴业银行同业资产的占比最高,达到39.6%,12 如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同业资产的风险权重为20%,而贷款资产的权重为100%。

银行同业业务所形成的资产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存放同业款”、“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这三个科目,我们将三者之和定义为“同业资产”。相应的,“同业存放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三个科目构成同业负债。比同期均值高20.5个百分点,北京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等中小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的占比均在25%左右,已接近‚三分天下‛的格局。

表1 十二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占比和增速

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总计同业资产规模(亿元)2012年6月2011年6月同比增长14181819573%***%***3%102504708118%6538374676%5789320886%327931086%6120458334%5088334852%11017627475%66983158112%2987155992%1000606273560%在总资产中的占比(%)2012年6月2011年6月同比增长8.35.551%11.48.731%10.49.59%7.6490%12.78.648%17.412.144%24.227.2-11%23.621.211%24.320.121%39.63032%2314.163%27.119.142%19.11527%数据来源:根据各行定期报告整理

同业间的负债业务亦快速发展。如表2所示,银行同业负债规模也突破了万亿元,平均同比增长37%;同业负债在总负债中的平均占比达19.3%,同比增加3.3个百分点。其中,中信银行和北京银行同业负债业务发展最快,规模分别同比增长167%和105%,占比分别同比提高106%和53%;兴业银行同业负债的占比最高,有近四成负债来自同业金融机构;此外,除中国银行外,其他三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同业负债业务也有较快发展,平均增幅达36.9%,远高于同期其总资产、贷款资产的增速。表2 十二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规模、占比和增速

同业负债规模(亿元)在总负债中的占比(%)2012年6月2011年6月同比增长2012年6月2011年6月同比增长工商银行***2%11.19.616%农业银行10472776635%8.67.120%中国银行***1%15.415.5-1%建设银行11396776247%9.07.028%交通银行10503778735%21.619.014%招商银行5478303680%17.412.243%华夏银行2737221024%21.320.44%民生银行4403397311%18.119.4-7%光大银行4892324851%24.620.619%兴业银行10316660356%38.933.217%中信银行43641636167%16.07.8106%北京银行31091516105%30.119.753%总计1039767569437%19.316.021%银行数据来源:根据各行定期报告整理

(二)业务结构以买入返售和同业存放为主,呈现较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从同业业务的内部结构看,其资产业务以买入返售为主,负债业务以同业存放为主;同时,在横向比较和变化趋势上也呈现出较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3,上述十二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存放同业和拆出资金分别占同业资产的50.7%、31.9%和17.4%,买入返售资产占同业资产的半壁江山;而卖出回购、同业存放和拆入资金分别占同业负债的9.1%、80.6%和10.3%,同业存放为绝对主体。横向比较来看,同业存放始终大于当期存放同业,说明上述十二家银行是同业存款的净流入方;而买入返售一直大于当期的卖出回购,表明银行通过买入返 3 此前,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尚未上市,缺乏可比数据。售将资金净投放于同业。从变化趋势看,银行同业负债的业务结构变化不大,始终以同业存放为主;而同业资产的业务结构有平均化趋势,尤其表现在存放同业与买入返售的资产比例日趋接近。

图1 十二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结构图(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各行定期报告整理

图2 十二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结构图(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各行定期报告整理

(三)资金流动方向上,呈现出同业存款的资金净流入与拆出、回购的资金净流出并存的格局

资金融通是同业业务的核心,不同的资金流向决定了同业业务对货币金融运行的不同影响。总体来看,银行同业业务资金流动的主线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使部分原来的企业或个人存款转化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同业存款;这些同业存款中的一部分在银行间市场中通过资产回购(买入返售)、同业拆借等方式回流到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部分中小银行。以下,我们结合资产负债表、信贷收支表等公开的统计报表来具体说明。

1.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往来中,后者的资金净流入商业银行

从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和‚对其他金融机构负债‛这两个科目,可以大致判断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往来中的资金流向。如图3所示,2010年以来,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负债一直大于债权,始终呈净负债状态,这说明相对于非银行同业,银行是总体上的资金净融入方。另一方面,从变化趋势看,银行净负债与债权的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10年1月的1.75下降至2012年7月的0.43,说明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正相对加强,资金从非银行金融机构净流入商业银行的态势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图3 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负债比较图(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数据整理

2.从银行内部考察,中小型商业银行正逐步取代大型银行成为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的主要净流入方

根据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信贷收支表中‚同业往来(来源方)‛和‚同业往来(运用方)‛科目,我们可以刻画出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在大型银行与中小型银行流动的差异。如图4 所示,2010年至今,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基本都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的净流入方6,但两者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大型银行资金净流入量震荡下行,中小型银行则震荡上行,尤其2012年以来,这一差异持续扩大,至2012年7月,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资金净流入分别为1252亿

445 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指标释义,全国性大型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量大于等于2万亿元的银行(以2008年末数据为参考标准),包括工、农、中、建、交、国开和邮储银行;相应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指外币资产总量小于2万亿元且跨省经营的银行。5“同业往来(来源方)”科目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回购、拆借、存放等方式吸收的保险业、证券业金融机构资金;“同业往来(运用方)”科目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回购、拆放、存放等方式提供给保险业、证券业金融机构的资金。详见人民银行网站《金融统计指标释义》。6 除2012年6月外,该月大型银行出现了小量的资金净流出。元和21569亿,前者的净流入量不到后者的6%,之间差异已非常显著。

图4 大型和中小型银行同业往来资金净流入比较图(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数据整理

3.从银行间市场考察,四大商业银行是主要的资金提供方 银行间市场中7,中小银行、财务公司以及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是主要的资金借入方,而四大商业银行呈资金净流出态势。如表3所示,2009年以来,四大行在银行间市场中表现为资金净融出,是主要的资金提供者;而证券(基金)、保险及其他金融机构表现为大量资金的净融入,是主要的资金借入方。其中,四大行以外的其他银行自2010年开始,从原先的资金提供方转变为资金的净融入方,且融入资金量快速增长,在部分时点甚至超过证券、保险业的资金融入量。

银行间市场以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逆回购)为主,还有规模相对较小的贷款买卖以及债券远期、利率远期、利率互换等衍生品交易;其参与主体包括四大行、其他商业银行(中小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等)、证券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租赁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和外资金融机构。表3近年来银行间市场各主体回购、拆借净融入的资金(季度累计值,亿元)

指标名称2009-032009-062009-092009-122010-032010-062010-092010-122011-032011-062011-092011-12四大行-81368-163692-223441-271666-72299-99869-204863-260999-47261-84636-118304-144814其他银行-3843-1815-2077-***76579***512689223859证券及基金其他金融机外资金融机保险公司公司构构***1***5001436652***0******820361******0844235***04***3768242***4674***2362867323401******02-219***120447508 数据来源:万得数据库

4.从场外市场考察,证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银行同业存款的最大提供者

场外市场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泛指官方银行间市场之外的同业交易市场,同业存款和票据回购是其主要活动。根据监管要求,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因代理、经纪、受托而收到的客户资金应存入银行,成为同业存款,因此,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银行同业存款的最大提供者。另外,随着财务公司的普遍设立以及集团资金归集度的不断提高,财务公司所提供的同业存款快速增长,已成为银行同业存款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银行同业业务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商业银行是货币创造的主体。同业业务的发展拓宽了银行资金来源的渠道,丰富了银行资产运用的手段,改变着银行经营发展的模式。这些变化必将通过资产负债表的传导作用于传统的货 币创造机制,并最终影响全社会的货币供给。

(一)同业业务通过优化资金配臵,创造出‚高效的‛货币供给

对于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同业业务,就单个银行来说,缺乏有效贷款需求而头寸较充裕的银行可以通过同业业务,暂时让渡资金使用权并获得相应收益;有较多贷款需求而头寸短缺的银行可籍此扩大贷款规模,增加派生存款。就整个银行体系来说,尽管银行之间的同业往来将相互抵消,似乎不会对整个社会的货币创造有所影响。但事实上,同业业务的发展使资金盈余银行和资金短缺银行的需求能得到及时融通和调剂,部分银行闲臵资金能重新进入信贷领域,从而提高了信贷资金的配臵和周转效率,并最终增强了整个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

对于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业务,当资金从非银行金融机构净流入商业银行时,银行可贷资金增多,货币创造能力增强;当商业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融出资金时,这些资金或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投放到非金融部门,或仍以同业存款形式存放于银行体系中:前者创造了存款货币,表现为企业或个人存款增加;后者也创造了存款货币,表现为同业存款增加8。因此,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业务在提高资金配臵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金融部门的货币创造能力。

由此,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带来了资金在整个金融体系内配 8 中国人民银行规定,自2011年10月起,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参见人民银行网站。臵效率的提升,使资金的供求得到更及时的撮合与调剂,信贷的供求得到更有效满足,并进而间接地提高了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效率。而这一效率的提高,也就相当于创造出了‚高效的‛货币供给。

(二)同业业务发展能够规避某些对货币创造的管制,创造出‚额外的‛货币供给

目前,对货币创造的管制可大体分为两类:以信贷限额为代表直接管制和以动态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比、资本充足率为代表的间接管制。近年,从紧的货币政策与旺盛的投资需求之间的矛盾使信贷供需缺口不断扩大,从而引发了一轮以规避管制为直接目的,发端于票据、理财、信用证等银行表外领域,并通过同业业务的对接来实现监管套利的金融创新浪潮。于是,这些业务创新在规避管制,弥补信贷供需缺口的同时,在受限的规模之外,创造出了‚额外的‛货币供给。下文以部分创新为例9,在银行贷款规模已达上限等假设下,分析阐述这些‚额外的‛货币是如何通过银行同业业务创造出来的。

1.银行与农信社的票据转贴现—回购业务

即银行把已贴现的票据转贴现给农村信用社,再将此票据回购的一项业务创新。在此过程中,对企业而言,获得100亿元票据贴现融资,企业存款增加100亿元;对银行而言,原本占用信贷规模的‚票据贴现‛减少,转化为不占用信贷额度且较低资本 9 这些创新,有的已被叫停,如银行与农信社的票据转贴—回购业务、票据信托;有的已进行规范,如要求转入表内的银信合作理财、同业代付。但这些都不影响我们所进行的理论分析。占用的‚买入返售资产‛;对农信社而言,报表的不同使其可以将票据的转贴和回购都记入信贷规模之外的票据科目,隐藏了票据(转)贴现的规模。如图5所示,最终在已受限的规模之外,创造出了100亿元‚额外的‛货币供给。

图5 银行与农信社的票据转贴现—回购业务带来的银行资债表变动(亿元)

初始情况法定准备金100企业存款有价证券投资200个人存款贷款700500500与农信社票据转贴—回购法定准备金110企业存款有价证券投资190个人存款贷款700买入返售资产100600500注:假设银行已无贷款规模、法定准备金率10%、每笔同业业务100亿元、资金最终投向企业、不考虑银行资本变动。

2.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

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是一种新的同业合作理财业务。银行理财的快速发展为同业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由早期的银信合作理财

10、票据信托11,到银证合作12以及通过理财产品受让信贷或票据资产等,直至当前崭露头角并渐成规模的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该业务先由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单一信托方式投资一个信托计划,再将此信托计划的受益权转让给银行发行的某个理财产品。其实质就是银行借助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通道‛为企业进行规模外的融资,与之类似的还有买入返售应收租赁款等。2012年中报显示,部分银行这一创新业务的规模已经不小,如兴业银行买入返售信托收益权达到了2125.51亿 10 指银行将发行理财产品所募集的公众资金通过信托合约交给信托公司,由其通过信托计划或信托贷款的形式为资金需求者融资,其实质是银行籍由信托这一“通道”为客户进行不占用信贷规模的表外融资。11 即银行将已贴现但未到期的承兑汇票,转让给特定的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的投资者,作为委托人和受益人,获得相应的收益。12 即银行将理财资金委托给证券公司,通过后者设立集合理财或定向投资计划提供给有资金需求的客户。元,占同业资产近三分之一;招商银行达到351亿元,其规模仅次于买入返售票据。如图6所示,当银行发行保本理财产品与信托受益权对接时,个人购买理财产品而使个人存款减少的100亿元转化为企业得到融资而增加的100亿元企业存款;同时,保本理财产品对应的‚结构性存款‛增加,银行的同业资产‚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增加,最终产生100亿‚额外的‛货币供给。此外,当银行以非保本理财产品与信托受益权对接时,由于非保本理财在表外核算,因此尽管企业得到了规模外的融资,企业存款增加100亿元,但总货币供给不变,只是货币结构发生了变化,即个人存款通过表外理财转变为企业存款。

图6 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带来的银行资债表变动(亿元)

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保本理财)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非保本理财)法定准备金110企业存款600法定准备金100企业存款600有价证券投资190个人存款400有价证券投资200个人存款400贷款700结构性存款100贷款700信托受益权100注:初始情况及假设条件同图5

3.同业代付

同业代付是指甲银行(委托行)根据客户申请以自身名义委托乙银行(受托行)为其客户提供融资,受托行在规定的付款日根据委托行的指示直接付款给客户,委托行在约定还款日向受托行代付款项的本息的一项业务。它包括国内信用证结算项下、国内保理项下、票据项下的同业代付。同业代付始于2009年,由于其能够使委托行、受托行和企业共同获利,近年获得快速发展。据一些机构测算,2011年全国同业代付业务增长了4000-5000亿元,截至年末总规模约1万亿13。

图7 同业代付带来的银行资债表变动(亿元)

同业代付(开证行)法定准备金100企业存款有价证券投资200个人存款贷款700注:初始情况及假设条件同图5

同业代付(代付行)500法定准备金110企业存款500有价证券投资190个人存款贷款700同业代付100600500以国内信用证下的同业代付为例,如图7所示,对开证行而言,开立信用证属于表外业务,不受贷款规模和存贷比约束,且可以获得存款(保证金存款)沉淀和手续费收入;对代付行而言,由于有开证行的担保,其代付资金不列入贷款目核算,而是归口在‘应收账款—同业代付’科目,也不受贷款规模限制和纳入存贷比考核,代付行可以在承担较低风险(同业风险)下获得利息收益,并有利于其快速扩张规模;在此过程中,企业得到了较贴现利率低得100亿元融资,企业存款增加。最终,整个银行体系增加了100亿‚额外的‛货币供给。

(三)同业业务的发展如果悖离实体经济,将创造出‚虚拟的‛货币供给

同业业务的核心是金融同业间的资金融通。因此,如果悖离了实体经济的需求,同业业务将更容易导致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自我派生、自我循环和自我膨胀,产生或加剧金融的泡沫 13 刘兰香.同业代付新规落地 数千亿入表冲击贷款规模[J].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8月30日 化和经济的虚拟化。

以个别银行通过反复‚开票—存入保证金—贴现—再开票......‛的过程来虚增存款为例,如图8所示(初始情况同图5),企业在甲银行存入保证金50亿,银行开出承兑汇票100亿,企业将此票据向乙银行贴现100亿(不考虑贴现率),取得融资后再存入银行作为保证金开出新的承兑汇票,再贴现.....由于非百分百保证金制度,以及不占用开票行贷款额度、贴现行不必承担兑付风险等因素,使得合作各方都能受益:企业得到了融资,开票行增加了保证金存款,贴现行得到了低风险的利差收入。于是,整个银行体系净增200亿元存款。

图8 承兑汇票循环开票—贴现带来的银行资债表变动(亿元)

票据循环开票-贴现(甲银行开票)票据循环开票-贴现(乙银行贴现)第法定准备金105企业存款500法定准备金110企业存款600一有价证券投资195个人存款500有价证券投资190个人存款500轮贷款700保证金存款50贷款700票据贴现100票据循环开票-贴现(乙银行开票)第法定准备金110企业存款550二有价证券投资190个人存款500轮贷款700保证金存款50票据贴现100注:初始情况及假设条件同图5

票据循环开票-贴现(甲银行贴现)法定准备金115企业存款600有价证券投资185个人存款500贷款700保证金存款50票据贴现100在上述过程中,尽管社会货币供应量增加了200亿元,但这一增量是在银行忽视‚票据业务必须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这一要求,悖离实体经济的需求下产生的;新增的货币只是在银行体系内自我派生、自我循环、自我膨胀,而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中,也未履行货币所应承担的职能,难以起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我们将这样的货币供给可称之‚虚拟的‛货币供给。

四、结论和相关建议

综上所述,银行同业业务在我国近年流动性偏紧、银行资本约束强化、信贷资源趋紧的大环境下,以风险低、资本占用少、方式灵活、创新踊跃、综合效益高等特性而日益受到国内银行业的青睐,其规模不断增长,重要性持续提升。

同业业务拓展了银行负债来源的‚资金池‛,丰富了银行资产运用的‚工具箱‛,并籍由银行业务模式的变化而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这一影响既有优化资金配臵,提升货币创造效率的方面;也潜藏着脱离实体经济需求,存款自我派生、自我循环、虚假膨胀的风险;同时,灵活多变的操作手法和层出不穷的创新,也使得同业业务往往能够突破监管当局对货币创造的管制,创造出‚额外的‛货币供给,从而削落宏观调控的成效。

对此,在宏观层面,建议对同业业务发展所带来的事实上的混业经营态势及其可能产生或积聚的系统性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未雨绸缪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如进一步加强一行三会之间宏观货币政策与微观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快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在中观层面,建议加强对银行同业业务的日常监测和统计分析,掌握同业业务的创新和资金流动,以便差别化地实施引导和监管:对有利于优化资金配臵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同业业务,应鼓励并创造条件使其更好更快发展;对以规 避管制为主要目的的同业业务应加强引导和规范,促其合理合法地经营;对单纯以逐利和规模扩张为动机,资金体内循环、虚假膨胀的同业业务应及时叫停;对同业业务发展中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要坚决打击。在微观层面,建议评估、完善或修订金融统计、货币政策和监管要求中与同业业务相关的细节,如同业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政策、资本充足率中的同业资产风险权数、同业业务创新的会计处理和统计计量标准等,为同业业务的规范发展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保障同业业务健康稳定发展,降低银行业经营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篇2:货币供给名词解释

1、银单本位制:以白银为货币金属,白银可以流通,黄金不是货币金属,不进入流通。

2、金银复本位制:法律规定金银两种贵金属都是铸造本位币的材料。金币和银币可同时流通,都可以自由铸造,都具有无限法偿力。金银都可以自由地输出输入。

3、金单本位制:金铸币可以自由铸造,而其他金属货币包括银币则限制铸造;金币可以自由流通,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在各国之间可以自由地输入输出。

4、①承兑:付款人在票据上签名盖章,注明“承兑”字样,承诺票据到期付款的行为。

②票据:有一定格式、载明金额和日期。到汽油付款人对持票人或指定人无条件支付款项的信用凭证。③汇票:是出票人【发票人签发汇票给执票人并委托付款人想执票人付款】(债权人)向债务人签发的,要求即期或定期无条件支付款项的支付命令书(或信用凭证)。

④本票:又称期票,是债务人(出票人)承诺在一定时间地点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给收款人的支付承诺书或保证书。⑤商业汇票。按承兑人分类: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

5、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是由银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兑。商业承兑汇票按交易双方约定,由销货企业或购货企业签发,但由购货企业承兑。

6、银行承兑汇票:是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出票,向开户银行申请并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保证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7、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赤字单位或资金需求者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向盈余单位或资金供给者出售有价证券,直接向后者进行融资的方式。

Δ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指赤字单位或资金需求单位通过金融中介结构间接获得盈余单位或资金供给者多余资金的融资方式。

8、单利计息:仅按照本金计算利息;本金产生的利息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 Δ复利计息:经过一定时间将所产生的利息加入本金,逐期滚算利息(约定计息期长短)。

① 名义利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实际利率:指在物价不变,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利率。② 市场利率:指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利率;

③ 官方利率:指由一国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④ 固定利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不随借贷供求状况而变动的利率; ⑤ 浮动利率:指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

9、股票的定义: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凭证并借以活期股息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

10、债券定义:是债务人依照法定程序发行,承诺按约定的利率和日期支付利息,并在特定日期偿还本金的书面债务凭证;

11、①货币市场:指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期限在一年以内融资活动的交易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或短期金融市场。

②同业拆借:指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其他机构之间进行短期临时性资金拆

出拆入的市场。

③票据贴现:指持票人需要资金时,将其持有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经过背书转让给商业银行并贴付利息,商业银行从票面金额中扣除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持票人的票据行为。

④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以贴现过的票据作抵押的一种放款行为; 转贴现:贴现银行需要资金时,持未到期的票据向其他银行办理贴现的一种行为。

⑤回购协议:指按照交易双方的协议,由卖方将一定数额证券临时性地售予买房,并承诺在日后将该证券如数买回,同时买方也承诺在日后将买入的证券售回卖方。

12、原始存款:指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

13、派生存款: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

14、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是由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组成。

15、货币乘数:法定准备金比率的倒数,m=1/r。

16、存款货币创造过程:是通过不断的存款贷款过程,通过乘数效应放大货币供应量的。

17、资本市场的概念:资本市场是指以中期或长期投资为基本特征的金融市场,也称为长期金融市场或证券市场。按照融资工具的不同,资本市场可划分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两个子市场。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货币有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1)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2)流通手段: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把货币当做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就是货币的贮藏手段的职能。

(4)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并不是随货币的产生而同时具备的,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5)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2、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和层次

在我国关于货币量层次的划分,目前学术界也不统一 , 有主张以货币周转速度划分的 , 有主张以货币变现率高低划分的 , 也有按货币流动性划分的。若是按流动性划分,其依据是:

(一)相对能更准确地把握在流通领域中货币各种具体形态的流通特性或活跃程度上的区别;

(二)在掌握变现能力的基础上,把握其变现成本、自身价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三)央行在分析经济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加强对某一层次货币的控制能力。Δ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式确定并按季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货币层次的划分具体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

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在我国,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3是为金融创新而增设的。

3、信用形式:

(一)商业形式——直接信用,是企业在进行商品销售时已延期付款即赊销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Δ特点:①商业信用直接为商品流通服务,是销售商品的有力武器 ②它是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的最简便方式

Δ局限性:①规模有限②方向有限③能力有限④期限有限—只能用于短期融资

(二)银行信用——间接融资(信用)是由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给借款人的信用。它是以货币资金借贷为运营内容和以银行和某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行为主体信用关系Δ特点:①它在信用规模、方向和期限不受限制②它是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 ③它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三)政府信用(国家信用):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 方式:A、发行政府债券a、国库券——赤字——税收偿还

b、公债券——项目(因项目缺乏资金而发行)B、借款:外国政府等:央行——透支——G发行包括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两种 Δ作用:①调剂政府收支不平衡的手段

②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 ③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四)消费信用:条件:取决于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变化状况,是对消费者个人所提供的信用

Δ方式:①赊销 ②消费贷款(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

Δ作用:促进生产和调节消费

(五)股份信用

(六)合作信用 原则:自愿结合,自我服务,民主管理,权利平等,广泛合作,按贡献分配

(七)租赁信用 包括融资租赁、维修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

(八)国际信用 包括国际商业信用、国际银行信用

(九)政府间信用,国际金融机构

4、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和银行信用的克服

Δ局限性:①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到厂商资本数量的限制。

②商业信用收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Δ克服:①银行信用能有效地聚集社会上的各种游资,它可以聚集企业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此外,银行信用还可以聚集货币所有者的货币资本,并可以把社会各阶层的货币储蓄也转化为资本,形成巨额的借贷资本,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数量上的局限性。②银行信用是以单一的货币资本形态提供的,可以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能向任何企业、任何机构、任何个人提供银行信用,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提供方向上的局限性。

5、3、我过金融机构体系构成:①中国人民银行。②、政策性银行。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③股份制商业银行。又分为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④其他金融机构。包括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太平洋保险公司、信托投资机构。⑤证券机构。包

括证券经营机构、证券服务机构和投资基金。⑥外资金融机构。分为中外合资和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

6、商业银行的职能:⑴信用中介⑵支付中介⑶信用创造⑷金融服务⑸调节经济 Δ商业银行的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

Δ功能:①信用中介职能。②支付中介职能。③信用创造职能。④金融服务职能。⑤变社会各阶级的储蓄和收入为资本

7、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原则: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①安全性:指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应该尽量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保证自己安全和稳健经营

②流动性:指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不受损失的条件下,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现和满足客户必要的贷款能力

③盈利性:指商业银行运营资金为其获取利润能力。

Δ三者的关系: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是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其中,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占有核心地位;流动性是清偿力问题,即银行能随时满足客户提款等方面的要求的能力;安全性是指银行管理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这三性要求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比如流动性强、安全性高但盈利能力弱。只能从现实出发,统一协调寻求最佳的均衡点。我国在银行法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是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8、金融市场的类型:

①按照金融交易的期限划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②按照资金融通方式分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

③按照金融工具成交后是否立即交割划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④按照金融机构的流通状态划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⑤按照金融交易的市场和空间划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⑥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9、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优点与局限性

与直接融资相比,由于存在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间接金融可以进一步降低资金双方之间因相互搜寻而引起的成本。此外,间接融资由于具有规模效应,因此它具有更强大的资金期限转换功能,同时又可以为最终贷款人提供更高的流动性。又因为银行对资金融入方的监管比单个储户更有效,所以间接融资一般而言可以提供比直接融资更高水平的安全保障。

Δ两种融资方式效能比较

①间接融资优势:降低融资费用;提供长期贷款;发行流动性

②直接融资优势:不受其限制约,可获得长期资金来源。通过证券市场来实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金合理流动。加速资本积累杠杆作用。

10、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1.平均利润率 2.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4.国际利率水平5.预期通货膨胀率和通货紧缩 6.汇率

11、西方利率决定的理论:主要内容和意义

西方的利率决定理论:利率变动取决于供求对比关系,主要有三种理论 ①实际利率理论:以储蓄表示借贷资本供给,以投资表示借贷资本的需求,认为利率决定于资本供求的均衡点,即决定于储蓄与投资的均衡点。

②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货币供给就是

某一时刻一个国家的货币总耸,它由货币当局控制:货币需求就是人们为满足交易、预防和投机等动机而特有货币的欲望。货币需求为收入的同向函数,而为利率的反向函数,均衡利率就是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的利率

③.可贷资金理论:需求: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的增加额 DL =I+A MD 供给:来自于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SL=S+△MS11、古典利率理论内容和意义:利率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其达到均衡的作用:储蓄大于投资时,利率下降,人们自动减少储蓄,增加投资;储蓄少于投资时,利率上升,人们自动减少投资,增加储蓄.利率与货币因素无关,利率不受任何货币政策的影响

Δ资本市场概念:指以中期或长期投资为基本特征的金融市场,也称为长期金融市场或者证券市场

12、股票分类:1.普通股和优先股 2.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债券分类:1.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 2.定息债券,贴现债券,浮动利率债券与累计利率债券 3.公募债券和私募债券 4.短期债券,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 5.注册债券,记名债券和不记名债券 6.国内债券和国际债券

13、股票与债券异同点:

Δ相同:①皆为有价证券(有票面金额,代表一定所有权或债权证书)②持有者可以取得一定收入,可转让处置

③ 都具有流动性,收益性,都是长期投(融)资的工具和手段。

Δ不同:①持有者权利不同,期限不同

②风险上,支付报酬的次序和数量稳定性不同;付息的保证程度不同;清偿的顺序不同;偿还期限不同。

③发行人,股票由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有行换能力的机构或组织发行。

④从筹资者的角度,股票属于自有资本,实收资本;债券是追加资本,股票持有人是公司的所有股东,债券的持有者是公司的债权人。

14、发行市场、流通市场的区别与联系

发行市场是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筹资活动的市场,一方面为资本的需求者提供筹集资金的渠道,另一方面为资本的供应者提供投资场所。发行市场是实现资本职能转化的场所,通过发行股票,把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资本。由于发行活动是股市一切活动的源头和起始点,故又称发行市场为“一级市场”。流通市场是已发行股票进行转让的市场,又称“二级市场”。流通市场一方面为股票持有者提供随时变现的机会,另一方面又为新的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与发行市场的一次性行为不同,在流通市场上股票可以不断地进行交易。

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的基础和前提,流通市场又是发行市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发行市场的规模决定了流通市场的规模,影响着流通市场的交易价格。没有发行市场,流通市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市场规模过小,容易使流通市场供需脱节,造成过度投机,股价飓升;发行节奏过快,股票供过于求,对流通市场形成压力,股价低落,市场低迷,反过来影响发行市场的筹资。所以,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整体。

15、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有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职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主要内容:组织票据交换清算,办理异地跨行清算,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差额清算服务,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跨国支

付服务

Δ中央银行的业务: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资产业务包括:贷款、再贴现、证券买卖、保管金银外汇储备等。负债业务包括:货币发行、代理国库、集中存款准备金、占用清算资金、其他负债业务等。

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1.币值稳定 2.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16、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标准:1.相关性 2.可测性 3.可控性

Δ具体指标内容:1.货币供给量 2.利率 3.其他可供选择中介指标

Δ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即优缺点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工具,即所谓的“三大法宝”。

Δ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滚款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比率上交存款准备金。Δ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通过规定贴现票据的资格来控制资金投向的一种金融政策。

Δ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在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借以回笼货币或投放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17、现金余额数量说:当人们基于便利和安全动机而保留在手边的现金余额就是货币需求

Δ交易说与余额说比较:它们都发展了货币需求的古典理论,认为货币需求与收入成比例。主要差别在于,现金交易数量说强调了技术上的因素,并排除了在短期内利率对货币需求的任何可能的影响,而余额说却强调了个人选择,没有排除利率的影响

18、流动性偏好说内容:就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不愿意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共同决定,个人和企业收入的取得与支出之间往往存在着时间差以及现实经济生活中常有各种意外情况出现或者人们出于投机目的,因而需要经常在手边保留一定货币余额。

Δ流动性偏好说意义:它是古典剑桥学派理论的扩展,在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上精细的多

Δ流动性偏好说不足:理论与现实世界种的不确定状态不符,同时也不能解释投资者在实际行为种所遵守的资产分散原理

Δ存款货币创造条件:1.部分准备金制度 2.部分现金提取

19、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1.存款准备金 2.超额存款准备金 3.现金持有量 4.存款数量

20、货币制度的演变:银单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单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纸币制度

——各个货币制度的内容

Δ纸币制度:

①纸币发行权由国家垄断,在中央银行制度建立后,一般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发行,以保证发行纸币的收入归国家所有。

②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是法定货币,在一国范围内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③纸币不能兑现。1937前能 后不能④在纸币制度下,广泛实行非现金结算方法,以提高结算和支付的准确性,并节约现金流通费用。

21、信用的基本特征:偿还性和支付利息

Δ市场主体: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政府、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等五类。

①个人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以资金的供给者身份出现。

②企业在金融市场上既可能是资金的供应者,又可能是资金的需求者。

③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中介机构。各种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的参与者。

④政府在金融市场中主要是充当资金的需求者和金融市场的管理者。政府有时也会以资金供给者的身份参与金融交易活动。

⑤中央银行是作为金融市场的资金的最终供给者,同时它又是金融市场的直接管理者。

三、计算题:

1.利息的计量方法

单利与复利:现值终值计算 I利息额,P本金,r利率,n借贷期限,S本利额 单利计算公式 :I=p·r·nS=P(1+n·r)

复利计算公式: S=P(1+r)·nI=S-P

(1)单利计息

仅按照本金计算利息;本金产生的利息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

公式:利息=本金R*利率r*期限n

(2)复利计息

经过一定时间将所产生的利息加入本金,逐期滚算利息(约定计息期长短)公式:利息=本金R*【(1+利率r)时期数n-1】

2.复利计息的应用——现值

(1)概念:

现值:投资出气的价值

终值:投资期期末的价值

现值与终止的换算用复利进行

例2:贷款10000元分三年偿还,若每年偿还款项相同,在市场利率12%时,求每年还款额?

解:设每年还款X元。

[x/(1+12%)]+[x/(1+12%)2]+[x/(1+12%)3]=10000

Δ收益率的计算:期权计算P股票现值,D每股股息,i市场利率,P=D/i[1-1/(1+i)∞]

3.债券价格计算:P债券的理论价格 pv债券的现值 F 债券的票面金额 r债券的票面利率 n年限 i市场利率

单利: P=PV=F(1+rn)/ 1+in

篇3:货币供给名词解释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供给,影响

一、电子货币发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一)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效应的影响

1、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变化趋势分析

从总体上看, 从1990年以来我国的货币乘数无论是狭义货币乘数m1还是广义货币乘数m2都呈均匀上升趋势。m1的货币乘数由1990年的1.05次上升到2009年的1.53次, 上升了0.48次, m2由1990年的2.12次上升到2009年的4.21次, 上升了2.09次。

这种变化趋势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m1和m2呈同步变化的趋势, 二是广义货币乘数m2上升的速度较狭义货币乘数m1快。

与此同时, 同期电子货币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电子货币年末存款余额从1990年的54.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5635.1亿元, 增长了835多倍;电子货币替代率 (电子货币占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比重) 由1990年的0.72%上升到2009年的20.74%, 上升了20多个百分点, 同时, 现金漏损率k由1990年的0.61下降到2009年的0.21。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 电子货币不仅对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有明显的替代作用, 而且与同期货币乘数的变化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为了检验二者之间是否真正地存在这种相关关系, 本文试图通过选择相关的变量, 建立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 采用协整的方法来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样本数据说明

由于在国内外数据开采过程中月度数据和季度数据难以获得, 本文中计量模型采用的是年度指标。狭义货币乘数m1和广义货币乘数m2分别由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基础货币之比计算而得, 由于目前我国的电子货币主要以银行卡的形态存在, 因此, 电子货币的数据以历年银行卡数据来代替。

就我国当前电子货币发展所处的阶段来看, 由于电子货币对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替代作用较为明显, 加之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对与现金和活期存款相关的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来影响的。因此, 本文选择现金漏损率和电子货币替代率作为自变量, 分别对因变量货币乘数m1和m2进行回归分析, 以揭示电子货币和货币乘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1) 现金漏损率 (k) , 即客户从银行提取的现金额 (即现金漏损) 与活期存款总额之比。 (2) 电子货币替代率 (E/M1) , 即电子货币占狭义货币量M1的比率。

3、实证过程及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 构建如下回归模型。模型所需数据见表1-1。

其中, mi表示货币乘数, m1为狭义货币乘数, m2为广义货币乘数, E/M1表示电子货币替代率, k表示现金漏损率, α、β分别为e和k的系数。下面就分别以m1和m2为被解释变量, 以E/M1和k为解释变量, 得到回归方程, 结果如表1-1。

注意:括号内的值为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值;在5%的显著水平下T统计量值的临界值为t0.025=1.746

实证结果表明, 电子货币替代率E/M1与狭义货币乘数m1和广义货币乘数m2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m1和m2随着E/M1的增大而增大, E/M1对m1和m2有着显著的影响 (t=2.72288>1.746;t=1.835243>1.746) 。随着我国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 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种替代作用在减少了流通中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的同时, 电子货币自身的使用量不断上升, 从而使电子货币替代率E/M1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 m1和m2呈上升的趋势。实证结果也表明, 我国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它对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替代速度, 使E/M1逐年增大, 从而放大了m1和m2的乘数效应。

现金漏损率k与狭义货币乘数m1和广义货币乘数m2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k越大, m1和m2越小, k对m1的影响越显著 (t=2.154605>1.746) , k对m2的影响也越显著 (t=2.886427>1.746) 。在电子货币发展的初期阶段, 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作用非常明显, 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直接结果是减少流通中的现金, 同时使现金转化为银行活期存款, 也就是说电子货币在减少现金的同时增加了银行活期存款, 从而使现金漏损率下降。与此同时, 同期m1和m2却不断上升。这就意味着由于电子货币的存在对现金产生了明显的替代作用, 使流通中的现金在银行活期存款中的比例下降, 从而使现金漏损率持续下降, 由于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呈负相关关系, 因此, 现金漏损率的下降必然会导致货币乘数的上升, 从而放大了乘数的效应。

(二) 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1、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趋势分析

本文选择20年 (1990~2009) 的银行卡年末存款余额与银行卡交易总额的变化趋势与同期的各层次货币流通速度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分析, 以揭示电子货币与各层次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从图1-1及图1-2可看出, 1990年以来我国年末电子货币存款余额及交易量总额稳步快速上升, 说明我国这一时期电子货币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年末存款余额从1990年的54.6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5, 635.10亿元, 比1990增加了834倍, 年电子货币交易总额从1990年的987.43亿元快速上升到2009的4, 048, 800.00亿元, 20年间增加了4099倍。但从总体上看, 电子货币快速发展的同时, 货币流通速度却呈现出长期持续下降的趋势, 它们之间是一种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这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 在他们看来, 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但从不同层次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来看, 它们又各具特点。 (如图1-3)

2、样本数据说明

将不同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作为被解释变量, 以电子货币年末存款余额占狭义货币量M1的比重 (E1) 和电子货币年交易量占年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 (E2) 作为解释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选择E1的理由在于:就当前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的情况看, 电子货币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它主要取代的是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 (M1) , 并通过这种替代作用来改变货币结构, 进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选择E2的原因是:在电子货币发展的初期阶段, 电子货币主要用于小额支付, 它的作用也主要是取代传统的现金支付和部分小额的转账支付, 它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可通过电子货币的交易量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表现出来。

3、实证过程及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 构建如下回归模型。模型所需数据见表1-2。

Vi=αE1+βE2+μ (V=0, 1, 2)

以电子货币年末存款余额占狭义货币量M1的比重 (E1) 和电子货币年交易量占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 (E2) 共同对1990~2009年间我国M0、M1和M2的货币流通速度V0、V1和V2进行回归, 取得线性回归函数, 结果如表1-2所示。

注意:括号内的值为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值;在5%的显著水平下T统计量值的临界值为t0.025=1.746

统计检验显示, 各模型都通过了F检验, 表明模型设计合理。E1和E2对M0、M1和M2的货币流通速度V0、V1和V2的显著性均通过T检验, 说明这两个指标对货币流通速度有较好的解释作用。

各回归模型中E1的系数为负, 说明该指标的提高会降低货币流通速度, 它与货币流通速度呈负相关关系, 这与大多数学者认为电子货币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结论相反。不过, 它恰好符合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的初期阶段特征, 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趋势有较好的解释作用。各模型中E2的系数为正, 说明该指标的提高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 但由于它的系数较小, 对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不会太明显。从总体上看, 电子货币降低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要明显强于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 两种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三) 实证论证结论

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电子货币的发展放大了货币乘数效应

电子货币与狭义货币乘数m1和广义货币乘数m2均呈正相关关系, 说明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放大了货币乘数的效应;同时由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可知, 在影响货币乘数的几个因素中, 现金漏损率与狭义货币乘数m1和广义货币乘数m2呈负相关关系, 因此, 电子货币的发展使现金漏损率k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这意味着现金漏损率k的下降就会间接地放大货币乘数。

2、电子货币的发展减慢了货币流通速度

电子货币替代传统货币时有两个明显的替代效应:替代加速效应和替代转化效应。两个替代效应的存在不仅改变了货币的结构, 而且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替代加速效应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 替代转化效应则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 从当前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的阶段看, 电子货币的替代加速效应明显小于替代转化效应, 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我国货币流通整体速度呈长期下降的趋势。

3、电子货币的发展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中, 货币供应量长期作为各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且大多数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标的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 而M1又是交易性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电子货币对交易性货币的替代不仅会改变货币的供给结构, 而且还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 增加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难度, 使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效果大打折扣, 从而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对我国的启示

(一) 电子货币风险对中央银行的监管的困扰

电子货币流通规模在不断增大, 会有越来越多的参与机构的介入, 如果监管不当, 有可能导致最终形成系统性风险, 这对中央银行的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1、电子货币的流动风险

由于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不可能保持用于赎回电子货币的等额的传统货币准备。一旦由于某些事件导致人们对电子货币的挤兑, 发行机构又无法将在途未用资金的投资进行变现, 便会造成因无法赎回已发行电子货币而形成的支付危机。

2、电子货币的信誉风险

电子货币只能通过加密数字签名等手段加以防伪, 物理防伪己无法使用。如果关键技术和数据被掌握, 伪币大量涌现将给发行机构带来重大损失, 会严重影响到货币发行机构的信誉。另一方面, 如果电子货币持有人的信用卡号和密码等身份数据被盗用, 会引发财产损失等责任纠纷, 从而会影响到对电子货币的接受程度, 进而形成整个电子货币系统的信誉危机。

3、电子货币的信用风险

电子货币取代传统货币的进程中, 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将逐步凸现。概括为两大方面:首先,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电子货币流通条件下, 货币乘数、流通速度和利率的预测难度加大, 通过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面临着考验。其次, 电子货币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现的各种风险使中央银行的监管陷入两难困境, 处理不当会使本国电子货币失去竞争力或者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二) 冲销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应对策略

1、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对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监管

从中央银行垄断发行电子货币看, 虽然此举可以消除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机制的冲击, 提高货币政策的适用性, 但也会阻碍本国电子货币的发展, 降低整个支付系统的效率。允许私人部门发行电子货币, 但发行主体仅限于银行, 这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竞争, 但有利于货币政策操作和金融稳定。一方面, 电子货币是发行机构创造的负债, 如果发行机构是银行, 则会便利中央银行定期编制银行概览和货币概览。另一方面, 如果只允许银行发行电子货币, 现存的银行监管制度就依然适用。

2、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抑制货币替代所产生的信用扩张

在电子支付科技降低套现成本, 减少货币需求总量的情况下, 电子货币扩张货币供应总量的功能将使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 中央银行有必要冲销扩张的储备。中央银行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对电子货币账户实施较高的准备金率以抑制其信用扩张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吸收多余的流动性资金。

3、尽快实现货币政策指标从数量型指标转向价格型指标

目前, 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同时以超额储备作为操作指标。虽然这种数量型中介指标体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然而,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冲击将削弱货币政策的效果。而且, 我国是现金使用比重较高的国家, 在国际清算银行的43个国家现金流通情况表中, 我国现金占GDP的比重最高。

三、结论

本文从当前电子货币的迅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入手, 以国内外相关货币理论作为指导, 选取我国电子货币相关的样本数据, 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对电子货币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下面就简要归纳一下本文的主要观点:

第一, 电子货币不仅直接模糊了不同货币层次之间的界限, 而且由于网络银行的作用, 货币的不同表现形式, 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货币乘数变大。

第二, 电子货币在对传统货币替代时存在两个明显的替代效应:替代加速效应和替代转化效应。两个效应的作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但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取代并没有加快货币流通速度, 反而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篇4:通胀最大隐忧:货币供给

现实中的通胀,不会是单纯的某一类型。往往各种成因都有,只是各自的贡献力度不一。

食品对CPI贡献占八成

需求拉动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其中又分不同的阶段。

需求拉动,也就是供给不足。目前中国的情况,总体上还是偏产能过剩, 或者说产能局部过剩,需求整体超过供给的可能性并不大。

不过就局部而言,食品尤其是农产品供给不足的可能性很大。有不少专家认为, 2010年,农产品的表现可能超出预期。虽然已经连续六年农业丰收,但今年农产品可能面临减收。

从CPI构成看,食品类商品对CPI的贡献颇大。

历史数据也表明,每次通胀,肯定缺不了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食品类商品占CPI的权重大约是三分之一。据此估算,2007年和2008年食品类商品的价格上涨,为CPI的增长贡献了80%。

2007年,CPI为4.8%,而食品类商品的CPI是12.3%;2008年,CPI为5.9%,食品类商品的CPI是14.3%,期间的2~4月,更是超过了20%。刚刚过去的2009年12月,CPI同比增长1.9%,而食品类商品的CPI是5.3%。

在今年通胀预期强烈的背景下,农产品相关股票以及农产品期货的投资机会值得考虑。

货币供给成通胀隐忧

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最知名的理论提出,通胀都是货币现象。他认为根治通货膨胀的惟一出路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控制货币增长。

简单地说,如果有1万元的商品,货币供应也该是1万元的话,物价水平就是1。但如果有2万的货币供应,则物价水平就提高到2。

2009年,新增信贷9.6万亿,接近2008年的两倍。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达27.68%,达60.62万亿元,增幅比2008年高出10个百分点。而且理论上,从货币供应到通胀有一个传导的过程和机制,一般需要6个月到1年的滞后期。

这也无疑让投资者更为担忧2010年的通胀预期。

对于M2、GDP和CPI的实际增速,央行曾經有个估算,M2增长减GDP增速, 再减去CPI,合理差值大约是3%、4%左右。2000年到2008年,这个差值是在-1%~8.5%之间,平均略高于4%。但是2009年,这个差距高达19.7%。流动性的增长远超GDP增长,而同时CPI没有增长。资产价格、大宗商品于是就成了流动性的出口。

其实,CPI负增长和我国的CPI构成关系很大。美国的CPI构成中,居住类的权重接近43%,中国则是13%。如果居住类的权重能有所提高,相信2009年的CPI必会见红。

官方表态2010年货币政策仍然是适度宽松。但与2009年相比,适度宽松是不同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张承惠认为2009年重音在“宽松”上,2010年的重音则在“适度”上。预计2010年的流动性增长将保持适度的增长。但是2009年基数很大,因此2010年的流动性依然非常可观。而且2009年天量流动性的滞后效应将给2010年带来很大压力。

另外,政府在2010年对房价泡沫表现出严控的态度。如果流动性的滞后压力不能向资产价格释放,那CPI的压力就会剧增。

2010年,政策将会很微妙。在经济增长、CPI、房价、出口等诸多因素之间,政府会平衡走钢丝。

可以有多种选择目标。GDP增长控制在9%,CPI增长3%左右,将是最好的目标。也有预测认为今年GDP增长可以达11%,相应CPI则可能是5%甚至更高的水平。

但调控掌握在政府手中,有货币政策、价格管控等多种调控手段的存在。如果通胀发展超过预期,可以预见的是,政策紧缩力度将会加大、提前。

成本推动和结构性通胀

不是中国问题

成本推动是指在总需求不变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致使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在西方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工会等对市场价格具有影响力的利益团体。这显然不是中国的情况。

前两年,劳动合同法出台时,推动成本还有可能存在。但现在劳动合同法早已实施,不可能再次成为推动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的理由了。

成本推动还有一个情形就是价格输入。由于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的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但今年石油等价格上涨预计将比较和缓,显然不会出现2007年和2008上半年那样的疯狂场面。而且在供给过剩的经济环境中,成本并不决定价格,主要还是由需求决定。

结构型通胀是指由于结构失衡而引发的通胀。生产结构的变化导致总供求失衡或者导致部分供求失衡而引发的通货膨胀。这些变动因素包括需求变动,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变动,各部门开放程度的差异。

篇5:《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较全面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能够作为交换手段、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在此基础上也能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包括商业票据、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和可以进行转账结算的银行存款等。信用货币是在信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具有派生功能,是现代各国采用的货币形式。

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准货币:可以随时转化为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一般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货币增量:指不同时点上的货币存量的差额,通常是指今年与上年相比的增加额。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简称币制。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用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得拒绝接受。

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用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得拒绝接受。

格雷欣法则:又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必然出现实际价值偏高的良币被贮藏、融化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偏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国家货币制度:是指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

国际货币制度: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二是汇率制度的安排;三是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手段的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44年7月在“联合国同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中心内容是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

牙买加体系: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会议上达成的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区域性货币制度:是指由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的制度。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广义的外汇是指一切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狭义的外汇则专指以外币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

汇率: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因此也称为应付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币,因此也被称为应收标价法。固定汇率: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浮动利率: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间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

基准汇率:选定一种对外经济交往中最常用的外币作为基本外币所制定的与本币之间的汇率。

套算汇率:根据本国基准汇率与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套算出来的本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

铸币平价:金币本位制条件下两国金属货币的含金量之比。是金币本位制条件下决定汇率水平的基础,实际市场汇率是随着外汇市场供求变化,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的。

信用:经济范畴中的信用主要指借贷活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高利贷:是以极高的利率为特征的一种借贷活动。最原始的信用就是高利贷信用。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实物借贷:是指以实物为标准进行的借贷活动,即贷者把一定的实物贷给借者,借者到期以实物形式归还本金,并以实物形式支付利息。在商品货币关系还不普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实物借贷是一种很普遍的借贷方式。其局限性表现在:借贷对象的供求需要巧合;偿还时有数量与质量的要求并易产生矛盾。

货币借贷:是指以货币为标准进行的借贷活动,即贷者把一定数额的货币贷给借者,借者到期用货币归还本金,并用货币支付利息。货币借贷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借贷形式。它克服了实物借贷的局限性,使借贷更为便利和灵活。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其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求双方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中介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活动。其典型形式是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债权信用:是指融资活动中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的法律责任是要按照融资合同规定按时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偿还本金。

股权信用:是指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的融资活动。在股权融资活动中,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权益关系,提供资金者即股东,对入股资金不能要求偿还,但可从公司的收益中得到回报。

企业信用: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其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贷款、企业的债权信用以及企业的股权信用。

信用评估:是对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履行各类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程度的评价,主要是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可偿债程度的综合评价,评估结果通常用特定的等级符号来表示。

征信:是指对法人或自然人的金融及其他信用信息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信用征信主要包括两大系统:一是以企业、公司为主体的法人组织的信用征信,二是与公民个人经济和社会活动相关的信用征信。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

赊销:指商品购买企业在获得商品的时候,没有马上支付货款,而是约定时间以后再支付货款。它是是工商企业之间经常采用的一种延期付款的销售方式。

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商业票据主要分为期票和汇票两种。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代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它对于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商品销售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它是国际间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际信用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直接表现为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出口信贷:是出口国政府为支持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通过提供利息补贴和信贷担保的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出口信贷包括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两种具体方式:(1)卖方信贷。卖方信贷是指出口方银行向出口商提供的贷款。(2)买方信贷。即出口方银行同外国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贷款。

银团贷款:在国际商业银行贷款中,由一家银行牵头,由多家银行参与组成一个贷款团,共同筹资向特定的客户发放贷款。它具有数额大、期限长、参加银行多的特点。

直接投资:是指一国居民直接对另一个国家的企业进行生产性投资,并由此获得对投资企业的管理控制权。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

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西方的经济著述中也有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收益资本化:指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使一些本身无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资本金数量的事物,也能算出资本金额或价格,这就是资本化的概念。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它强调在利率决定中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要求的利率决定机制。

市场利率:是指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利率,它主要反映了市场内在力量对利率形成的作用。

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当基准利率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实际利率:是指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视为实际利率。

资金融通:资金从盈余单位流向赤字单位的流动和转化。

金融风险: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兑风险、政治风险、创新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

四行二局一库:“四行”是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二局”是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 “一库”是指中央合作金库。“四行二局一库”成为国民党政府实行金融垄断的重要工具。它们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政府和四大家族运用手中权力建立的官僚资本金融机构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于1945年12月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其宗旨是: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促进汇率稳定和会员国有条件的汇率安排;消除妨碍世界贸易增大的外汇管制;协助会员国克服国际收支困难。

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是1945年与IMF同时成立的联合国专门金融机构,于1946年6月正式营业,总部设在华盛顿。它有3个附属机构: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和1988年成立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四个机构合称世界银行集团。

商业银行:是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商业银行的特点是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商业银行存放款业务可以派生出活期存款,增加货币供应量,所以通常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专业性银行:是指专门从事指定范围内的金融业务、提供专门金融服务的银行。专业银行一般有其特定的客户群和业务范围。

总分行制:是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行并形成庞大银行网络的制度。目前,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这种制度。

单一银行制:也叫单元制,是指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任何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制度。目前只有美国还部分地采用这种组织模式。

控股公司制:是指由一家控股公司持有一家或多家银行的股份,或者是控股公司下设多个子公司的组织形式。这种银行的组织形式在美国最为流行。

连锁银行制:是指由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集团购买若干家独立银行的多数股票,从而控制这些银行的组织形式。连锁银行制与银行持股公司制度的作用相同,差别在于没有股权公司的形式存在,即不必成立持股公司。

分业经营:分业经营模式,是指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各个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具有明确的分工,各自经营专门的金融业务。在这种模式下,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

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包括各种期限的存贷款业务,还能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早期的银行都是全能型的。

资产业务:是运用资金的业务,能反映出银行资金的存在形态及银行所拥有的对外债权。资产业务提供了银行创造利润的渠道。一般有现金资产、信贷资产、投资三大类。

负债业务:是银行吸收资金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包括存款负债、其他负债、自有资本。

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以外,还开展了一些提供服务、旨在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因这类业务既不属于资产业务也不属于负债业务,所以称为中间业务。

信贷承诺:是指银行在对借款客户信用状况的评价基础上与客户达成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约定按照双方商定的金额、利率,银行将在承诺期内随时准备应客户需要提供信贷便利。作为提供信贷承诺的报酬,银行要向客户收取承诺佣金。

票据发行便利:是指银行同意票据发行人在一定期限内发行某种票据,并承担包销义务,在这种方式下,借款人以发行票据方式筹措资金,而无须直接向银行借款。

信用合作机构:是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简称“信用社”。这些合作机构以互助、自助为目的,在社员中开展存款、放款业务。

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是收取保费并承担风险补偿责任,拥有专业化风险管理技术的机构组织。保险费:保险公司为承担一定的保险责任要向投保人收取一定数额的费用,这就是保险费。

保险基金:保险基金是补偿投保人损失及赔付要求的后备基金。保险费、保险公司的资本以及保险盈余共同构成了保险公司的保险基金。

再保险:再保险是保险公司(让与公司)对承担的来自于投保人风险进行再次分散的一种方法。

信托机构:是从事信托业务、充当受托人的法人机构。其职能是财产事务管理,即接受客户委托,代客户管理、经营、处置财产,可概括为“受人之托、为人管业、代人理财”。

转租赁:指租赁公司先以第一承租人的身份向其他租赁公司或厂商租进其用户所需要的设备,然后再以第二出租人的身份把设备租给第二承租人。

回租租赁:又称售后回租或返租赁,指企业先将自己现实拥有的设备、厂房的所有权按照重估价值出售给租赁公司,然后再作为承租人将其租回来使用。回租租赁是一种紧急融资方式。

政策性保险公司:是指依据国家政策法令专门组建的保险机构,不以盈利为经营目的,且风险内容关系到重大经济目标的实现,如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等。政策性保险公司主要有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资保险公司、存款保险公司等。

互助性保险合作社:是由一些对某种危险有相同保障要求的人或单位,合股集资积聚保险基金来展开经营的。

自保公司:主要办理本系统企业的保险业务,并通过积累一定的保险基金作为损失补偿的后备。

货币市场:又称短期金融市场,是指以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主要解决参与者短期性的资金周转和余缺调剂问题。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它是一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个子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又称长期金融市场,是指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有价证券为交易工具进行中长期资金交易的市场。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和有价证券市场两部分;狭义的资本市场则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市场,统称证券市场。

原生金融工具:是在实际信用活动中出具的能证明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合法凭证,主要有商业票据、债券等债权债务凭证和股票、基金等所有权凭证。原生金融工具是金融市场上最广泛使用的工具,也是衍生金融工具赖以生存的基础。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原生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金融合约及其组合形式的总称,主要包括期货、期权和互换及其组合等。通常以双边合约的形式出现,其价值取决于原生金融工具。合约规定了持有人的权利或义务,并据此进行交易,可发挥套期保值的作用。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它是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获得股息和红利的凭证。最基本的分类是按所代表的股东权利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股票。前者的股息随公司的盈利而增减,后者的股息率固定。

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上面载明债券发行机构、面额、期限、利率等事项。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的发行人不同,因此有不同的风险和利率。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基金:又称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凭证,将众多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投资机构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投资制度。具有集合投资、分散风险和专家管理的特点。

期货合约:是一种为进行期货交易而制定的标准化合同或协议。除了交易价格由交易双方在交易所内公开竞价确定外,标的物的种类、数量、交割日期、交割地点等要素都是标准化的。根据标的物的不同,可分为商品期货合约和金融期货合约。

期权合约:是一种约定选择权的合约,即对标的物的“买或卖的权利”进行买卖而签订的合约。买方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放弃这种权利。在买方选择行使权利时,卖方必须履行合约规定的义务。买方购买这种权利必须付给卖方期权费。

股票价格指数期货:简称股指期货,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交易标的物的一种金融期货。其涉及“一揽子”股票的加权平均价格,并不涉及股东权益的转让。股指期货能规避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和转移个别股票价格波动风险,并具有较强的杠杆效应。

金融互换:是交易双方在约定的有效期内相互交换一系列现金流的合约。即当事人按照商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时间交换不同金融工具的一系列支付款项或收入款项的合约。具体对象可以是不同种类的货币、利率、债券、汇率、价格指数等。

证券交易所:是二级市场的组织方式之一,是专门的、有组织的证券集中交易的场所。是由经纪人、证券商组成的会员制组织。

同业拆借市场:是指各类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资金拆借活动所形成的市场。同业拆借市场主要满足金融机构之间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经常发生的头寸余缺调剂的需要。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银行业同业之间短期资金的拆借市场。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会经常发生头寸不足或盈余,头寸不足的银行为弥补差额,头寸盈余的银行为使盈余资金产生短期收益,双方自然会产生资金拆借交易。

通知放款市场:主要是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商)之间的一种短期资金拆借形式,特点是利率波动很大。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向银行借款。

拆息率:拆借利息占拆借本金的利率称为拆息率。同业拆借按日计息,拆息率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不相同,它的高低灵敏地反映着货币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

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LIBOR):是伦敦金融市场银行间相互拆借英镑、欧洲美元及其他欧洲货币的利率,分为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两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一利率逐步成为伦敦金融市场乃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性利率,许多浮动利率的融资工具在发行时都以该利率作为浮动的依据和参照。商业票据市场:是指各类票据发行、流通及转让的场所,主要包括商业票据的承兑市场和贴现市场,也包括其他融资性票据市场。

转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贴现收进的未到期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或贴现机构进行贴现的融资行为。票据可以被多次转贴现。

回购:是交易双方进行的以有价证券为权利质押的一种短期资金融通业务,也就是资金融入方在将证券出质给资金融出方融入资金的同时,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由资金融入方按约定回购利率计算的资金额向资金融出方返还资金,资金融出方则返还原出质证券的融资行为。

逆回购:是指资金供应者从资金需求者手中购入证券,并承诺在约定的期限以约定的价格返还证券。票据贴现: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票据承兑:是指商业票据(主要是汇票)到期前,票据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一种行为。

证券发行市场:是发行人向投资者出售证券的市场。又被称为一级市场。

证券发行人:是指符合发行条件并且正在从事证券发行或者准备进行证券发行的政府组织、金融机构或者商业组织,它是构成证券发行市场的首要因素。

公募发行:是指向广泛的而非特定投资者发行证券的一种方式。公募发行涉及到众多的投资者,其社会责任和影响很大。其优点是程序相对复杂、发行成本较高、流动性较强、能提高知名度。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私募发行:是指仅向少数特定投资者发行证券的一种方式,也称内部发行。发行对象一般是与发行者有特定关系的投资者,如发行人的职工或与发行人有密切关系的金融机构、公司、企业等。其优点是手续简便、筹资迅速、推销费用低。

直接发行:是指发行人不通过证券承销机构而自己发行证券的一种方式。如果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发起设立方式筹集股份,由于首次发行股票须由发起人认购,这种股票发行就属于直接发行。

间接发行:亦称承销发行,是指发行人不直接参与证券的发行过程,而是委托给一家或几家证券承销机构承销的一种方式。

证券上市:是指将证券在证券交易所登记注册,并有权在交易所挂牌买卖,即赋予某种证券在某个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的资格。

柜台交易:是通过各家证券商(证券公司)所设的专门柜台进行证券买卖,故又称店头市场。

信用交易:指投资者购买有价证券时只付一部分价款,其余款项由经纪人垫付,经纪人从中收取利息的一种交易方式。

强势有效市场:即资本市场的所有信息都已经反映在股票的价格当中。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公开信息,而且包括各种私人信息。

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既包括国际贸易,也包括国际投资,还包括其他国际经济交往。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以某一特定货币为计量单位,全面系统地记录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经常项目:反映的是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它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子项目。自主性交易:是指那些基于交易者自身的利益或其他的考虑而独立发生的交易,主要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中的交易。

调节性交易:是指为弥补自主性交易所造成的收支不平衡而进行的交易,因此也被称为弥补性交易。可以说,调节性交易是自主性交易的附属物,其本质是为弥补自主性交易收支不平衡而进行的一种融通性交易。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运动。国际资本流动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个方面。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那些以获得国外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为目的的国际资本流动,主要以三种形式进行:一是采取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等方式在国外建立一个新企业,这种形式通常又被称为绿地投资;二是收购国外企业的股权达到拥有实际控制权的比例;三是利润再投资,即投资者将在国外投资所获利润保留下来,继续扩大对企业的投资,或者在东道国进行其他直接投资活动。

国际间接投资:也就是国际证券投资,是指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行和买卖中长期有价证券所形成的国际资本流动。目的是获利,而不是企业的经营利润,因此投资者并不追求对企业的控制权。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国际资金按照市场规则融通的场所或运营网络。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和交易活动与国内金融市场并无本质差异,只是交易范围和参与者往往跨越国界,其作用也有所不同。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同市场所在国的国内金融体系相分离,既不受所使用货币发行国政府法令管制,又不受市场所在国政府法令管制的金融市场。

掉期外汇交易:是指在买进或卖出即期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进远期外汇,其目的在于轧平外汇头寸,防止由于汇率变动而遭受损失。这种形式主要用于银行同业间市场的外汇交易,但一些大公司也经常利用掉期交易进行套利活动。

套汇:是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通过贱买贵卖某种外汇赚取利润的行为。

辛迪加贷款:又称银团贷款,是指几家国际银行组成一个集团共同向某客户或某项工程提供金额大、期限长的贷款的融资方式。

欧洲债券:是指一国筹资者在本国以外的国际债券市场上发行,以欧洲货币为面值并由一国或几国的金融机构组成辛迪加承销的债券。

全球债券:是指在全世界各主要资本市场同时大量发行,并且可以在这些市场内部和市场之间自由交易的一种国际债券。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外国债券:是指一国筹资者在某一国家债券市场上发行,以该国货币为面值并由该国金融机构承销的债券。

国际股票:是指由股票市场所在地的非居民股份公司发行的股票。它是发行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金的工具。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步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经济全球化相继经历了贸易一体化、生产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三个发展阶段。

贸易一体化: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国与国之间普遍出现的全面减少或消除国际贸易障碍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

生产一体化:是指生产过程的全球化,是从生产要素的组合到产品销售的全球化。跨国公司是生产一体化的主要实现者。国际直接投资额是生产一体化的核心指标。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的是本国进出口额与当年GDP的比值,体现本国经济增长对进出口贸易的依附程度,它是衡量一国贸易一体化的主要指标。

鲶鱼效应:指入世后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加入及其活力的释放,可以产生激活中资金融机构,使中资金融机构彻底摒弃优越感和依赖性,加快从理念转换、制度架构、经营管理到动作机制等全方位的改革步伐,加速我国金融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鲶鱼效应是加入WTO后对中国金融业发展产生的积极效应之一。

示范效应:入世后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以及在我国的运作,它们将在规章制度、组织管理、资金运营、技术服务、内部协调等方面充分展现出国际先进的做法和经验,对中资金融机构将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示范效应是加入WTO后对中国金融业发展产生的积极效应之一。

中央银行:是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一国最重要的金融管理当局。

存款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保留的应付客户提取存款需要的准备金,其中法律规定必须存储于中央银行的部分,叫法定存款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呀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其对工商企业已经贴现的票据向中央银行再办理贴现的资金融通行为。再贴现利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重要调节器。

清算业务: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管理者与参与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从而保证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最后贷款者:当商业银行资金周转困难时,由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它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是能力与愿望的统一,当代货币需求包括了对现金和存款货币的需求,既包括了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也包括了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如1万美元、5万元人民币、8000英镑等,通常以Md表示。

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

恒久收入:是弗里德曼分析货币需求中提出的概念,是指一个人拥有的各种财富在长期内获得的收入流量,相当于可观察到的长期平均收入。恒久收入越高,则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越多。

流动性陷阱:它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如果存在“流动性陷阱”,意味着当局调节利率和货币政策可能是无效的。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国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现金和存款货币。其中现金是由中央银行供给的,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货币是金融机构供给的,体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性负债。国际通用的货币供给公式是: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不为政策所左右,如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利率、汇率等变量。

外生变量:又称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能够由政策控制,并以之作为为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

货币供给: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超额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

存款货币:是指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没有期限规定,客户可随时签发支票用于结算和日常支付。

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或再贷款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原始存款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也是扩张信用的源泉。

派生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

货币乘数:乘数通常是指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倍数。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恢复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货币均衡的实现具有相对性。

货币失衡:是同货币均衡相对应的概念,又称货币供求的非均衡,是指在货币流通过程中,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从而使二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其基本存在条件可以表示为:Md≠Ms。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零售物价指数:又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种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但是,消费品只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一部分,不能说明全面的情况。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标。它是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在内的全部商品批发价格,但劳务价格不包括在内。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标。它是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在内的全部商品批发价格,但劳务价格不包括在内。

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它描述的是与通货膨胀完全相反的货币经济现象。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常是指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生产成本提高而引起物价总水平上涨。根据成本提高的原因不同又可以分为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民经济部门结构或比例结构失调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措施的总和。而狭义的货币政策则专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是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中介性指标是货币政策作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活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一般都是有选择地使用。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直接信用控制:是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在其与商业银行的往来中,对商业银行的季度贷款额度附加规定,否则中央银行便削减甚至停止向商业银行再贷款。

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情况通报、书面文件、指示及与负责人面谈意向等方法实施的货币政策工具。

预缴进口保证金: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过快增长。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金融监督是指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全面的、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金融管理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行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90年代以来,金融监管这一复合词被广泛使用。

集中监管体制:是指把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一般由一个金融监管机构承担监管的职责,绝大多数国家是由中央银行来承担。有时又称为“一元化”监管体制,即同一个金融监管当局实施对整个金融业的监管。

分业监管体制:是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由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分别进行监管的体制。一般银行业由中央银行负责监管;证券业由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保险业由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各监管机构既分工负责,又协调配合,共同组成一个国家的金融监管组织体制。金融监管目标:是实现金融有效监管的前提和监管当局采取监管行动的依据。金融监管的目标可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一般目标主要是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保护公众的利益、维持金融业的运作秩序和公平竞争。大多数国家的具体监管目标体现在银行法或证券法等金融法规上。由于各国历史、经济、文化背景和发展的情况不同,也就使具体监管目标有所差异。

金融市场监管:这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是指国家或政府对金融市场上各类参与机构和交易活动所进行的监管;其二是指金融市场上各类机构及行业组织(如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等)进行的自律性管理。

金融稽核:是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根据国家规定的稽核职责,对金融业务活动进行的监督和检查。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内幕交易:是指内部知情人利用地位、职务或业务等便利,获取未公开但将影响证券价格的重要信息,利用信息进行有价证券交易或泄露该信息的行为。

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金融深化:是指当金融业能够有效在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形成的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可称作金融深化。

金融压制:是指由于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陷入的一种相互挚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作金融压制。

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是指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现代化金融机构是指以现代化管理方式经营的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是指以传统方式经营的钱庄、放债机构、当铺之类的小金融机构。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组织机构创新等等。

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分层比率:同类金融机构在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中所占份额以及在主要金融工具中所占份额。经济金融化:是指全部经济活动总量中使用金融工具的比重。铸币:有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

货币的职能:

1、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2、购买和支付手段,3、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货币制度:是指反映了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对货币所进行的控制的法令。涉及到如下内容: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和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等。

本位币:指的是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为本币。辅币的面值大多是本币的十分之

一、百分之一,多由贱金属铸造,为非足值通货。铸造权有国家垄断,铸造数量有限制。所谓无限法偿:是指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法律保护的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的数额如何大,不论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有限法偿:是对辅币而言的,在 一次的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规定的金额里,拒收则不被法律保护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以赊销的方式对购买商品的企业所提供的信用。

商业票据:是指赊销商品的企业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需要掌握一种能受到法律保护的债务文书。在里面说明债务人有按照规定金额、期限等约定条件偿还债务的义务。

消费信用: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所需货币的信用。

人们对利息的认识,现在的西方经济学基本观点就是把利息理解为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所要的补偿,包括对机会成本的补偿和对风险的补偿。机会成本只得是由于投资人将钱借给了张三而失去借给李四的机会以至损失的最起码的收入,风险是指在让渡资本使用权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收益不落实的可能性。利息的实质:是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利息体现了贷放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与从事产业经营的资本家共同占有剩余价值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也成回报率、报酬率。

基准利率:是多种利率并存的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的利率,及这种利率变动其他的利率也变动。实际利率:是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的情况下的利息率 名义利率:是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

外汇:是指下列的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一)外币现炒,包括纸币、铸币

(二)外币支付凭证或支付工具,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银行卡等

(三)外币有价证劵,包括债券、股票等

(四)特别提款权

(五)其他的外汇资产

汇率:是指不同是国家、区域、地区的货币相互之间的折算比率。

直接标价法:即对一定比例的外国货币单位用相当与多少的本国货币单位来表示。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间接标价法:即以一定的本国货币单位为标准,用折合多少的外国货币的来表示

汇率与进出口:一般来说本币的汇率下降,即本币对外的币值贬低,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若本币汇率上升,则本币对外币值上升,能起到促进进口,抑制出口。

汇率与物价,汇率下降要引起进口品在国内的价格上涨,反之本币升值,其他条件不变,进口品的价格可能下降,从而可以抑制总物价水平

汇率与资本流出入,当存在本币的对外贬值的趋势下,本国的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不远持有一本国货币计量的金融资产,并将其转兑为外汇,发生资本外流。同时由于转兑外汇,加剧外汇供求紧张,会使本币的汇率进一步下降。反之亦然

固定汇率: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浮动利率: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间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

基准汇率:选定一种对外经济交往中最常用的外币作为基本外币所制定的与本币之间的汇率。

套算汇率:根据本国基准汇率与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套算出来的本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

铸币平价:金币本位制条件下两国金属货币的含金量之比。是金币本位制条件下决定汇率水平的基础,实际市场汇率是随着外汇市场供求变化,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的。

信用:经济范畴中的信用主要指借贷活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高利贷:是以极高的利率为特征的一种借贷活动。最原始的信用就是高利贷信用。

实物借贷:是指以实物为标准进行的借贷活动,即贷者把一定的实物贷给借者,借者到期以实物形式归还本金,并以实物形式支付利息。在商品货币关系还不普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实物借贷是一种很普遍的借贷方式。其局限性表现在:借贷对象的供求需要巧合;偿还时有数量与质量的要求并易产生矛盾。

篇6:货币供给名词解释

感谢凯程考研李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本身旨在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而不仅局限于综合素质的培养。那么,“考研热”日益升温的过程中,成功考研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只要肯付出努力、坚持到最后,就能考取”了。考研比拼的是意志力、忍耐力、心理素质,利用好每一分钟都意味着分数差距的拉开。现凯程教育为考研考生们带来重要信息。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名词,而在考试中每个学科也都会考一些专业名词,2016年考研的复习节奏已经暗涌不断,考生们需要抓住每一个复习的机会与知识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更快的组建知识架构,小编为大家整理考研西方经济学中的名词解释中供给与需求及有关概念,帮助同学们备考。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15.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他考察的是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16.动态分析:在引进时间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变量的相互关系。他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17.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化时,由它引起的另一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比。它和变量所用的单位无关,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18.点弹性:表示当自变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公式:e = dY/dX"X/Y 19.弧弹性:表示当自变量由一点变化到另一点时(两点间),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公式:(无法显示,请自己补充)20.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d=(无法显示,请自己补充)21.供给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s=(无法显示,请自己补充)22.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相关商品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来那个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XY =(无法显示,请自己补充)。

当EXY >0时,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当EXY <0时,两种商品为互补品;当EXY =0时,两种商品不存在相关关系。

23.需求的收入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消费者收入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来那个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M=(无法显示)当EM<0时,说明该商品是劣等品;当EM>0时,说明该商品是正常品;当EM>1时,说明该商品是奢侈品;当0>EM>1时,说明该商品是必须品。

24.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可以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那么他们互为替代品。他们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XY >0。

25.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欲望,那么这两种商品为互品。他们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XY <0。

26.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所减少。即,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富裕程度越高,食物的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越大。

27.市场界定:判断一个市场该包括哪些买者和卖者。

上一篇:三年级作文感动下一篇:10项目部计划生育工作奖惩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