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024-07-01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精选8篇)

篇1:《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哑巴英语的时代虽已过去,但是,反思我国这几年小学英语的教育情况,由一开始单纯注重口语教学、忽视笔头,到现在过分注重笔头,减少对学生读和说的训练,再加上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朗读水平明显不如以前。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亦是如此。朗读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是英语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英语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形成语感,激发情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无需像语文教学那样挖掘文字的深意与内涵,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就要把好朗读训练关,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但是,如今在很多课堂上,朗读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学生在说英语、读英语时往往是平铺直述,没有一点感情。朗读英语不仅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影响着“语感”的形成,更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探索有效的朗读训练方法对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体,其表现形式是言语。语言作为人类独有的交际方式,是人类用于交流的最主要工具。英语是一门世界语言,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英语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学中的最主要语种,是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年轻一员。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朗读是语言技能中的一项,是学习语言知识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学生学习英语,必须经历听――模仿朗读――说这样一个基本过程。正确有效、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在各种朗读中感受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节奏,使小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朗读中得到培养,更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小学生想读、爱读,进而爱说、爱学。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英语朗读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以英语课堂教学为主要平台,发现和总结学生英语朗读中的主要问题,思考和探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2、朗读能力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了解学生个人的朗读水平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的影响以及班级整体朗读水平对英语教学质量的影响。

3、小学生英语课堂朗读训练方法的实践研究。通过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探究朗读训练的方法,提高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朗读水平。

4、小学生朗读训练途径的研究。通过常规教学、组织活动等方式,探索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增加学生的经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延伸学生的视野。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小学生的英语朗读水平,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教学水平,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形成教师个人和学校的英语教学特色。

五、课题研究过程的主要措施:

1、加强过程管理

在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实行细化管理,要有全局意识,认真做好指导和培训工作,及时制订和修改研究计划,认真落实各项研究计划,组织好各种活动,并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2、加快学习步伐

课题研究的实施伴随着许多新的理念的实施,而吸收新的理念,必须加强学习。学习包括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提高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课题实施和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利用书籍、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把学习落实到位。

3、加大表扬力度

利用晨会、班会、英语课等形式表扬态度端正、学习优秀、在英语朗读上有进步的学生,激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家校结合,表彰重视学生学习的家庭和家长,使课题研究获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4、丰富训练方式

在英语课堂上采取范读、领读、跟读、齐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训练方法,组织竞赛、游戏等活动;在课后布置朗读、录音等作业,组织朗读比赛,突出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鉴外语教育领域已经取得经验和理论,指导课题研究。

2、行动研究法。不断提出计划、组织实施、反思修正,总结评价,使课题在行动中得到深入,取得实效。

3、实验法。通过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及时总结,将成功经验逐步推广。

4、观察法。通过多方位、多范围、多角度的观察,使课题研究更加真实、更加深入、更加有效。

5、调查法。组织多范围、多形式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使课题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经验总结法。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回溯性的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在实践中探索朗读训练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在修正中与英语教学实际融合,形成有效的朗读训练模式。

2、渐进性原则。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3、和谐发展原则。通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基础上,不忽视听、说、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较好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4、因材施教原则。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大前提下,要承认不同学生生理条件、成长环境、心理发展速度和接受水平的不同造成的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佳发展区域取得进步。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研究共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三个阶段,总共需1年时间。

1、准备阶段:2006年11月─2006年12月。撰写研究方案,做好前期的研究准备工作,并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7月。

开展阶段性研究,及时总结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注意过程性资料的积累。

3、结题阶段:2007年7月─2007年8月。整理课题相关资料,展示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九、研究预期成果:

1、形成符合小学英语教育的朗读训练模式。

2、汇编一本小学生英语朗读读本。

3、形成富有英语氛围的班级文化。

3、撰写切合课题研究主题的论文若干。

4、班级朗读活动展示。

篇2:《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英语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尤其是在农村小学,班额过大,师资力量匮乏,导致一个英语专职教师要教五、六个班级,教师无法顾及这么多的学生。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以后,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不得当,加之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出现了大批的“后进生”。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后进生的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拦路石,一直困扰着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随着英语学习年龄不断提前,英语后进生问题也日益突出,误入了“学地早,厌烦的早,放弃地早”的怪圈,小学英语教育是整个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实现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不能在起始阶段搬掉这块拦路石,不仅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也对其它方面的学习产生负面的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让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使英语学困生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关注下,学会学习、实践、创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健康全面的发展。

2.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后进生的行为习惯得到较好的改善,素质有了全面提高,英语成绩将有明显提高,这样就可以促进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

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与学生的亲密接触,重新建构师生关系,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 理论构建

(一)课题的鉴定

英语学习后进生是指智能正常,但因后天和外界的原因造成英语学习有障碍,达不到教 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业不良者。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但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对学习英语有畏难情绪,感到学英语不比母语那么好学,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由于成绩不理想,继而失去自信心,放弃英语学习,使班内产生两级分化的现象。对此,我们必须找出原因,研究对策,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重新找回学好英语的信心。

二、理论依据

1.教育生命性理念 叶澜教授的教育生命性理念。认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我们的学生正处在生命成长最快、最富有学习可能、也是最需要学习的重要时期,处于个性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我们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去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困生的教育过程就是树立信心的过程。

3.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主观能动性。发展是人的本能,发展是终生的过程,发展具有层次性,人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 “后进生”部分个体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可发展、可造就的“活动人”,是一个可开采、可挖掘的“资源人”。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1.“后进生”的初步界定后进生主要指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学习成绩、学习习惯以及其他方面的表现在班里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类似于过去所称的“差生”,但又要与“差生”区别开来,在老师的心目中,应当只有暂时落后的“后进生”,而没有无法教育转变的“差生”。

2.后进生的成因与后进生的转化后进生的成因主要指学生进入中高年级以后,造成在班级里处于落后状态的种种原因。后进生的转化主要指老师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后进生加以引导教育,使之在各方面得以发展,并成为一名学习没有困难的学生。

三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的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后进生的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拦路石,一 2 直困扰着广大农村英语教育工作者,随着英语学习年龄不断提前,英语后进生问题也日益突出,小学英语教育是整个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实现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不在起始阶段搬掉这块拦路石,不仅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也对其它方面的学习产生负面的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将力争达到以下的目的:

1.提高教师自身的教科研能力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与学生的亲密接触,重新建构 了师生关系,提高了英语教师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2.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我们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使英语后进生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关注下,学会学习、实践、创造,为 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健康全面的发展。

3.促进我校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后进生的行为习惯可以良好地改善,师生素质可以有全面提 高,学生英语成绩将有明显提高,这样就可以促进我校英语教育 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小学英语后进生有效发展的前提(1)更新观念,正确、客观看待不同层次的英语后进生。(2)多渠道、多形式的与英语后进生加强情感交流。

2.树立信心、健康动机是促进小学英语学困生有效发展的起点

(1)帮助小学英语后进生客观公正地看到自己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目标(阶段目标)

(2)家校联合,提供宽松的、有利于小学英语后进生内因促动的教育环境。3.实施成功教育是促进小学英语后进生有效发展的关键

(1)给小学英语后进生提供各种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回信心。

(2)促进小学英语后进生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开展合作教学,加强学法指导。

4.建立科学有效的发展性多元评价机制是促进后进生有效发展的手段(1)改变对学生评价的方法(2)改变对教师评价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学习现有教育后进生的经验和理论以及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 3 论文章。熟练掌握各种后进生的教育方法。

2.个案研究法。

(1)对典型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情况。(2)对于一堂典型的研究课、一个典型的实验班,进行个案分析。

3.调查研究法 调查分析后进生的成因和类型,以全面和发展的眼光,对后进生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按一定标准对后进生进行分类。

4.行动研究法 我将在教育学困生的行动中不断反思和研究,写作教学案例;并及时总结,归纳教育学困生的有效方法。

四 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申报阶段(2014 年 3月—2014 年4 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选择课题,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14 年 5 月—2014年7月)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案;文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

3.实施阶段(2014 年 9 月—2009 年 10 月)确定班级英语后进生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不同成因进行归类;运用科学方法对后进生进行引导教育; 将阶段性教育实践个案发布在博客上,寻求验证,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撰写转化后进生案例,归纳教育后进生的有效方法

4.总结阶段(2014 年 11 月)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迎接验收。

同弓小学品德学科教研组工作总结

为了能充分发挥品社课程在学校学科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近几年,我校在县教研员的引领下,在教研形式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一)人员保障

要提升品社教学质量关键要有一支能积极参与品社研讨,勇于实践的教师队伍,为此结合日常的听课,在征询校领导的意见后,学校成立了一支稳定的品社研讨小组,基本上各年级我们确立了一位年级组长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我们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品社教研组的老师积极参与实践课研究,通过听课、评课、反思,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促进合作交流,成果共享,让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教研组的老师积极参与县、片品社教学研讨活动,推动品社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制度建设

为了能打造一支教师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品社教研队伍,我们把教研工作的重心聚集在以理论推进实践上。

1、创造学习机会

(1)开展理论学习活动。我们定期学习教育刊物上的有关课改文章,如学习《民族精神教育纲要》,了解各年段相关课文在《纲要》中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加以落实;积极研究《课程标准》,确立新的教学观念,仔细揣摸教材与学生间的切入点,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推荐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改著作和杂志,如《小学德育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理论》、《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衢州市学校德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等,为新课程改革构建“航标灯”。通过学习,教师明确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即“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功能的研究者、开发者”,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本次课改的重大意义。

(2)走出去参加培训研讨,通过送参加区、片培训活动,使品社教师成为推进课程改革、开展教学创新的骨干力量。

2、开展“三个一”活动,强化自学研讨 教研组教师每学期至少读1本对教学有帮助的好书;撰写一篇有质量的案例;展示一节课;这种“现实性与前瞻性结合”,“操作性与学术性结合”,“集中培训与自我提高结合”的互动式学习方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能从更高的要求和宽广的视野来审视和研究问题,形成新的思维方法,从而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课改之中,逐步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操作能力。

二、以课题为抓手,依托校本教研聚焦课堂开展实践活动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应是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社这门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加强了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结合品社这门学科的特点,我们以校级《品德与社会课程体验与探究式学习的研究》课题为抓手,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每月教研组根据研究专题安排不同年级的实验教师进行实践研究,教研组成员进行听课、评课,以此提升教师研读教材、从学生成长特点入手设计教学的能力,同时引导儿童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用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行动去服务社会。

(一)打通课堂和生活之间的界限

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验与经历相联系,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是紧密相连的,生活中蕴涵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打通课堂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丰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促进学生的发展。1.课堂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经验沟通

教学要真正为每一个学生服务,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活动中仔细地去思考,认真去了解: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点方面,学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如在教学《可爱的家》这一单元洪老师精心设计了四个块面的活动一一亲子游戏、采访爸爸妈妈、回忆成长往事、用行动去关心父母。这四个活动并非随意拼凑 , 而是遵循着学生内在的情感线索,由对家庭成员的缺乏了解到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艰辛、不易 , 直至从内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爱父母、爱家庭,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历经了这样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这种与学生经验相沟通的教学设计使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2、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

社会生活广阔而又丰富,是学生进行广泛深入学习的一个场所。将课堂教学与广阔的社 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满足学生在认识上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如在设计《美丽的春天》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不仅将课堂搬到了校园、公园,让学生亲身感受春天的美丽,同时将采集回来的蝴蝶指导学生制成美丽的作品,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激发了热爱自然的情感。

3、捕捉社会中的热点作为教育资源

我们除了教会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校园生活。要求教师及时捕捉社会生活、校园生活的热点,将其转化为教育的有利资源,引导学生去辨析、去感悟„„当新闻中报道“大学生用硫酸泼大狗熊”的事件之后,我们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报道,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想;当学校大鱼缸里养的鱼一下子不幸死去时,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了“小鱼快回家吧”的讨论;当学生了解到,为了我们国家2008年的奥运会和上海2010年的世博会,许多人都要积极要求成为志愿者时,都表示要学习志愿者精神,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现在做小小志愿者,到时候能够真正为奥运会和世博会出力。

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更需要的是一种对生活、对事物的感悟能力。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当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合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就有可能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也就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活动了。

(二)实现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

新课程改革对品社课程进行了整体的改革,它涉及到时代背景的变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课程任务的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的明确界定、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执教新教材品社教学的老师大多都有这样的一种感受:新教材中的内容与以往大不相同了:没有了现成的故事,没有一个个现成的辨析题,没有可以信手拈来的内容。要把品社课教好,不但要钻研教材,更要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课前作好准备的,得提早通知,否则上课时自己无话可讲,学生也成了‘呆头鹅’。”此外我们强调实验教师在课堂上要“蹲下身子”与孩子们交流,把自己当作是带着学生走向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传授者,去倾听来自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去关注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去尊重学生的智慧,把孩子当成能够独立成长的生命个体。听课教师则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交往状态,评判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种信赖、宽容、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否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学习过程与方法,是否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这样民主、平等的自我反省式的教学研究,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在这种研究背景下,出台了一堂好的品社课的标准,帮助教师在心目中自然形成了一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堂中,我们能够听到学生向老师提问,反驳教师的见解„„课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研究„„教师真正成了与学生平等的“听者”、“学者”、“思者”。学生在宽松的氛围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里,畅所欲言,个性得到张扬,创新应运而生。

(三)加强课例研讨,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

如果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所设计的方案是一个教学的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就是“课例研讨”。我们发现,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一旦进入了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教师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所以,就教师而言,“上课”并不意味着执行事先所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意味着要创造性地实施设计方案。这时候,针对真实的课堂表现,与学科内的其他教师,学校领导进行课例研讨,就具有了非常现实的意义,这正是“教学即研究”的本意。这学期朱老师执教的《我会这样吃》也正是借助了各年级老师的共同参与,通过一次次的研讨获取了大量信息,解决了教学上的困惑、问题,逐步体会了新课程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体现、完善新理念。从教师对问题的提出,到设计方案,再到执行方案,研讨课例,都是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在整个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反思”其实是贯穿始终的。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和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所以,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校本教研的过程,不光要有专家的引领,同伴的协作,更应该有着教师个人的思考。只有当教师增强了研究的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反思自己个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和解决的效果,才能克服教学的被动性与盲目性,发展自己专业能力。因此,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我们总是鼓励教师个人自主独立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即“自我反思”。这种“发表”,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反思,对教师群体而言,是一种交流和分享。恰恰是教师这种反思的故事,给我们的校本教研提供了不少精彩的案例,也为教师自觉、持续地推行研究奠定了基础。如今,课堂上出了问题,教师并不是一味地责怪学生不配合、不听话,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想想自己应担负什么职责,应从哪些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也正是我们所倡导的“教师要把实践、探索、反思贯穿于实验的全过程。

三、教研组工作成效:创设了民主和谐,合作发展的教研文化氛围

在校本教研中,我校通过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自由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在鼓励教师自觉进行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强调教师之间的磋商、协调、交流和合作。我们倡导的教研文化是“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如在集体 备课时,由执教老师作中心发言,说教材、说学法、说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组的老师出谋划策,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在这样一个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下,老师形成了一种同伴互助和合作的关系,教师之间这种积极的关系不但有效地保障了教师群体的通力合作和发展,还促进了学校建立起一种开放合作,民主发展的校园教研文化。

通过一系列的校本培训,我校的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成为了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从教材的复制者成为了教材的创造者,能够灵活多样的设计教学活动和组织教学形式;其次能灵活地运用教材,能根据教材,丰富、发展、延伸活动;能联系学生实际,补充教学内容,设计教材中没有的活动。关注儿童生活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及时充实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课堂教学气氛更为活跃,教学效果更扎实,从而切实地提高了我校的品社教学质量。

四、问题与对策

教研组的活动研究发挥了实验班教师的作用,但只局限于一到四年级的实验班的老师,我们将扩大教研组队伍,使面上教师参与活动与研究。并将实验教师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向其他教师辐射。

篇3:《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关键词:支架式,低年级,音乐教学,运用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如何在低年级开展节奏教学,让学生掌握音乐中的基本节奏,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积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架”,并借助支架,适时、适当、适量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对音乐节奏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并在学生积极参与节奏的活动中及时调整“支架”,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成现实,在协作活动中获得快乐,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一、做好课前学情分析,巧设教学支架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不关注学生的课堂是无效课堂。备课中不进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将无立足之地。只有当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学习前的各种情况分析,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巧搭支架,才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完成各项学习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在低年级节奏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即分析学生已具备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这一分析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起点。其次,了解学生在本课中应该掌握的节奏是哪些,以前学生未接触过的节奏,在通过该课内容的学习之后应该达到的最终目标。第三,分析学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分析学生能知道的内容。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生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学习。例如,在教学认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低年级学生对这些音符的名称、时值没有任何的概念,教师必须将这种符号概念转化为一个活动,一个任务,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习。其实,生活中学生经常会接触到不同时值长短的节奏,例如,清早锻炼时,体育老师按节奏吹的哨子声就是一个有节奏的口令,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按照节奏进行踏步,但他们却不会将它与专业的音符名称相联系。为此,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搭建支架,将各种节奏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熟知的事物相结合,进行启发教学,使节奏知识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有趣。首先请学生随意地模仿生活中他们所听到的各种声音,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帮学生寻找节奏。如学生模仿小猫叫“喵—(X—)”时,要及时出示这种声音,并让全班同学一起模仿。接着继续启发学生从动物中去发现不一样的声音:狗的叫声“汪(X)”,鸡的声音“叽叽叽叽(XX XX)”,再在琴上打乱顺序,分别弹奏这些声音节奏,请学生边听边说出这是什么动物的叫声,然后再唱一唱。接着将三种动物的叫声组合成旋律来让学生表现,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得到形象的感性认识。而在这个游戏形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个别练习、小组练习的方式巩固学生对时值的感受与表现。在学生对这个声音掌握较好的基础上呈现出这些节奏名称: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符号的时值:请学生分别进行慢走、速度走和跑步走,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加深对这些时值的感受。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节奏训练。音乐源于生活,音乐无处不在,节奏无处不有。因此,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再加以丰富的想象,最后予以模仿,让学生觉得节奏训练并不那么枯燥无味,反而更有兴趣地去学习,在这种模式的驱动下,主动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在教学互动中生成支架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与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一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临时性、辅助性的帮助,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这种支持就会渐渐地减少,直到学生解决了问题,学会了学习,就不再需要支持。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前置测试,架设适当的教学支架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临场状态,灵活机动地生成一些新的教学支架,适时、适当地调整课前预置的支架,以便促进和拓宽学生有效学习的空间。也就是说,教学支架有些是预置的,有些是非预置的。在课前,教师设计一定数量的预期问题和教学步骤,是应该的,但若一味按照课前预设的问题和情境进行教学,脱离教学实际,就不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谈不上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在三年级《树叶儿飘飘》音乐教学中,歌曲中出现了两条基本节奏乐句:2/4 X XX X X.|和2/4 XX X——|。学生对这两条基本节奏乐句中的四分节奏、八分节奏、附点四分节奏这些基本节奏已有一定的感知、表现。但由于考虑到“X X.”这个节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切分节奏,同时又与其他基本节奏组合在一起,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因此,在课前我预置了支架,将这个切分节奏用串铃的方式进行练习,晃动串铃让学生去了解、感知这个节奏。在学习过程中,用模拟树叶飘落的声音“沙沙”来辅助。第二乐句中有一个长音“X—”,我同样利用串铃让学生击一下铃,然后双手在空中停留两拍。借助串铃用不同的动作来边读边演示,较快解决了这两个节奏问题,基本没有出现意外状况。但在后面按节奏读歌词的教学环节中却出现了我事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当我在课件中呈现了歌词的节奏图谱,并让学生读歌词时,第一句歌词“树叶儿飘飘———荡到天空———”,学生却读出了问题,课堂出现了状况,说明我的预置支架出现了问题。出现了状况,就需要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安排,必须解决当前发生的新问题。于是,在黑板上画了划拍符号,并把这两个“飘飘”按节奏时值写在对应的符号下,然后请学生自己尝试着练习(划拍符号学生经常使用),并指名交流读,然后齐读,最后再加入到这句歌词中读,最终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让我们———”中的“们”字也同样出现了学生未读满时值的情况,也作了调整。经过这两个非预置性支架的搭建,在歌曲第二、第三段学生自主按节奏读词中就没有再出现这个问题。透过这个问题,也使得教师对课堂、对学生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敢于承认自己教学中的失败,并提出新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我们预设的支架并不一定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真正问题,支架也是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不断交流中,做出调整,再生支架。而教师也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因为有了问题,才给了我们可继续成长的空间。

三、在巩固复习中搭建支架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有两大独创,其中一项是声势活动。即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音,比如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感受音乐的肢体美、和谐美。节奏教学渗透在音乐教学中,在学生学习后也需要进行巩固复习。如果纯粹地反复地进行节奏练习,学生会出现疲劳而失去对节奏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歌曲自身特点,搭建支架,事先为学生准备一些基本节奏型,然后让学生根据歌曲的特点自己选择最合适的节奏。在这个基础上,再以图谱支架形式将学生选择的节奏分别罗列出来,组成一条二声部甚至三声部的声势节奏谱,创造性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声势伴奏,然后以小组互相协作的方式进行声势伴奏,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活动形式,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节奏的掌握与运用。

篇4:小学美术中的色彩教学方案研究

关键词:小学美术;色彩;绘画

色彩是构成多彩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色彩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也是美术教学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完成更美的画作。

一、有效的课前引导

展开色彩教学,其前提仍旧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丰富色彩进行探索和学习。因此,做好有效的课前引导,仍旧是色彩教学方案的重点,也是成功的关键。

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叙述自己春游的经历,让学生倾诉自己在春天看到的美丽景象。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分享自己的经历,也在倾听他人的经历。

在叙述和倾听的过程中,学生对春天的美景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向往,对学习的内容自然有了足够的兴趣,这种兴趣将是色彩教学的重要支撑点。

二、对色彩的引导

当学生完成叙述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春天经常看到的色彩是什么?”学生答:“是绿色。”教师问:“绿色都表现在哪里?只有绿色吗?”经过思考,学生继续回答:“绿色的树叶、绿色的小草。除了绿色之外,还有更多的颜色,太阳是红色的,爸爸妈妈穿的衣服是黄色的。”

经过一系列的询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且告诉学生春天最具有代表性的颜色就是绿色,因为绿色代表了生机,而春天始终是生机勃勃的。

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图片、音像,让学生指出画面中的色彩,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导。

三、良好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在完成《春天来了》的教学内容后,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引导小组之间展开交流。

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设备播放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丰富的色彩进行交流,其主旨可以是色彩的种类、各种色彩代表的含义以及多种色彩在其他地方的体现。

带着问题和主题,学生组成的小组之间开始交流与讨论,学生踊跃地抒发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经过交流,学生对色彩种类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色彩代表的含义也得到加强。此后,教师应该做好教学评价和总结的工作,使色彩教学得到升华。

四、用绘画引起升华

最后,完成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后,教师可以使用绘画手段,让学生对色彩的各种知识进行总结和升华。

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我心中的春天》或者《春天来了》为主题进行绘画,让学生展开想象力,利用学习的色彩知识完成绘画。听过绘画活动,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升,并且在画纸上表现出自己心中春天的景象和颜色。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想象力的肯定,不能根据常识抹杀学生的想象。如,部分学生笔下的太阳是红色,部分学生则是橘黄色,部分学生则是绿色。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该保持肯定的态度,因为学生的绘画是其想象力的表现,也是其对于色彩认识的体现。

通过绘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对色彩的含义有深刻的了解,最终提高色彩教学的质量。

教师应该做好课前引导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兴趣,在教学中完成对学生色彩认识的引导,通过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最终利用绘画实现升华,从全方面加强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篇5:《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

平昌县泥龙小学车博

一、课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课堂上的提问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问题琐碎。有些教师认为问题越多,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从上课开始,教师设计了琐碎繁多、深浅不适的问题,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挤占了学生阅读品味文章的时间,这种违背教学规律和单元达标要求的的提问形式,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

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然而, 然而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大多偏(只针对部分人)、空(毫无意义)、繁(杂乱)、难(学生无从下手),这些问题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很显然这几种情况都容易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这不是课堂提问者的初衷。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教学中老师问得清楚、学生答得明白;老师问得有效,学生答得具体。这是摆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前非常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道,掌握课堂教学进度以及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其贯穿于课堂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臵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我们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即是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问题,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

三、研究的目标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臵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四、研究的内容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

2、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性提问的策略与设计。

4、总结提炼出有效提问的参考目标。

四、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教学实践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

1、文献资料研究法。主要通过课题实施初期,对与课堂提问的有关文献资料、书籍、音像资料进行学习、分析、整理和总结。

2、教学实践法。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不断反思,总结出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法或策略。

3、案例分析法。通过聆听或观看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的教学实录,认真分析教学过程及教学片段。总结出有效提问的好方法。

4、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优秀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先进经验。并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尤其是有效提问的水平。

五、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性小结;

2、相应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实录;

3、有效提问的相关论文集;

4、总结提炼出有效提问的策略或参考目标;

5、结题报告。

六、研究的步骤

1、学习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学习相关理论并搜集相关资料;

2、研究分析阶段(2011年5月-2011年8月)通过文献资料、案

例分析等方法,分析国内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以及聆听普通教师的教学录音(或深入课堂听课),不断分析有效提问的理论、制定出有效提问的参考目标;

3、实践反思阶段(2011年9-2011年12月)通过教学实践、不

断反思,认真探究语文课堂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方法。并形成相应的论文资料;

4、总结提高阶段(2011年12月)整理相关资料、成果,总结出

篇6:《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2003年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教育部共同实施的为落实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动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而提出的重大举措。这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已普及到中小学,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快速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能直接推动农村教育手段的改革。

远程教育技术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制高点,而远教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前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远教资源,能促进教育环境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远程教育”是指通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相)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教学。它的突出特点是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受教育对象扩展到社会;将会有更丰富的教学内容供学习者选用;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

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一套可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加以推广,让每一个农村孩子均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创造和谐教育,切切实实提高广大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些都成为目前农村课改中的新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始于十九世纪后期的美国,最早依赖于印刷媒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无线电技术开始被应用到函授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电视技术被应用到函授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网络技术应用到函授中。近几年来,国内外的远程教育实践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远程教育的学术研究也随之繁荣起 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这段文字无疑向我们教育工作者预示一个信号,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包括信息技术)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场重大的改革。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加快远程教育资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其进行有效地选择、加工、优化、整合,创造逼真的教学环境,突出教学重点,降低教学难度,开阔教师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彻底改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靠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时代的要求,实际的需要。我们的任务就是立足于本校的教学实际,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规律、形式、方法;探讨提高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及其运用远教资源能力的途径;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为我校远教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促进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快速、健康发展。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农村地区教师素质偏低,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单一,远程教育项目应用效率不高、效益不够显著等现状,旨在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优势,与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构建出适宜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模式,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设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意在让现代远程教育走进农村小学课堂、用于教学、面向学生,探求农远工程资源与小学数学有效整合的规律、途径、策略和方法。让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更好的在农村得到有效的运用,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改变农村小学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极大地缩小城乡教育差别,促进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是加强校本培训、学习、研究活动,通过农远工程资源和小学学科的整合和利用,提高农村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及创造性运用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资源的能力,实现育人水平的提高。

二是进一步深化“模式一”和“模式二”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索农远工程资源应用的途径、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创新课堂模式,在小学课堂中有效应用农远工程资源,创设最佳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素质、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假设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具有多种媒体资源(电视、流媒体、数据信息),可以大量和快速地更新、下载、存储,不受地面网络条件限制的强大优势,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字化环境,使农村中小学师生与城市师生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如果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育工程资源为信息传播源,在现代教育理论、传播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在学校、教师、学生及农村社会人群中的传播与交流,可促进信息资源与教育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及日常生活的有机整合,以此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方式、师生学习方式和农村人员日常生活方式的变革,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向情感、方法、知识、技能及智力培养等方面的转化,就可以整体地提高工程效益,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课题研究思路

有效运用农远工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指针。由于农远程资源和小学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将能迎刃而解。

首先动员实验教师对农村学校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实验的相关变量,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研究计划,展开研究。其次注意结合小学学科的特点,选择有效应用农远工程资源的的形式与方法,从注重知识传授向自主、合作、探究、能动、创 造性学习转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试验的过程中,还要充分依托农远工程资源加强教师培训,经常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便于更好地展开研究。

(二)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有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课题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不断改进课题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按照随机的原则在同年级中选择实验班级,定期进行测试,收集各项数据,结合学生现状和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描述。

经验总结法:参研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撰写论文或报告。

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有关资料,为本课题提供实践的依据。

四、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7年1月—2017年2月)1.组建课题组、撰写、申报课题。

2.研究撰写本课题实施方案,制定研究计划。3.参加各级组织的课题学习培训活动。

4.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学习本课题的有关文件、资料,研究讨论本课题实施方案。

5.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信息技术使用的培训。6.做好初测和问卷调查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8年4月)

1.根据课题研究计划,选择进行“整合”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遵循教学原则确定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编写教案,选取相应的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2.课题组成员间相互研究,修改完善进行教学内容的授课方案;课题组成员有计划的随堂听课、切磋;对典型课例进行录像研讨。

3.定时举行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教学研究课。

(三)结题、深化阶段(2018年5月)

1.收集整理实验资料,对实验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撰写课题实验研 究报告。

2.申请结题评审,宣传、推广研究成果。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我们学校属乡镇中心小学,共有在职教职工28人,在校学生400多人。国家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为我们农村学校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转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开阔了我们的知识视野,优化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我们学校有专门的远程教育室,有负责远程教育的教师。教师的专业技术过硬,文化理论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目前项目学校基础硬件设施与环境已基本能满足课题研究需要。

2、本课题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当前改革的实际需要。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我乡通过继续教育和多渠道的培训,加之教师自身的努力,具有一支观念新、素质高、上进心强的教师科研队伍。他们具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本课题组成员都具有丰富的教科研经验,教学论文、课题、案例多次在舞钢市、平顶山市,甚至省级获奖。

六、预期成果及课题组分工 本课题的预期成果为:

2017年12月前选择优秀教学案例、论文、教学设计和课例集锦。2018年02月完成课题中期报告,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2018年05月前完成《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研究》集锦:研究报告、成果报告、优秀论文、优秀教案等。

课题分工

张江涛:数学教研组长,小学高级教师,41岁,舞钢市骨干教师。负责课题的组织管理。

臧华平: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的总体研究实施工作。李红艳:负责课题研究总体研究实施工作。乔 涵:负责课题研究总体研究实施工作。赵书杰:负责课题研究的数据分析与资料整理工作 郭 琼:负责课题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后勤保障工作

武功乡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7.04.05

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武功乡中心小学课题组

篇7:《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郭俊廷

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展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有着特有的感应功能,可以灵敏激发少儿的感觉器官,从而促进少年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首先,在进行节奏练习时,我把自制的打击乐器带到教室里来,他们看到乐器后,都想亲手做一件乐器。”通过这个号召,同学们的热情更高了,他们分别在家里拿来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出类似双响筒、响板、沙锤和串铃等各种打击乐器。随后让学生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歌曲伴奏。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写好节奏,把节奏先用手拍出来,直到学生记住为止。然后由大家接着用手拍出来。这样的练习结束后,再分小组进行比赛,每一组抽一个同学将其中节奏拍出来,最后评出优胜组,如此简单而有趣的游戏,既促进了小朋友掌握简单的节奏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再次,在课堂中通过让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课前节奏训练等,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整体感知,为完成教学打好基础!

篇8:《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随着舞龙运动的推广发展,竞技舞龙自选套路节奏作为教学、训练、比赛的一个重要元素,起到了联系舞龙动作的纽带作用。我国竞技舞龙运动发展很快,不同层次的舞龙舞狮比赛也不断增加,要提高运动员的演练技巧,提高舞龙的技术水平等,舞龙自选套路节奏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竞技舞龙自选套路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关于运动节奏研究的文献,包括体育、美学、艺术类等相关文献。

2.2.2 录像资料分析法

对近五年来国内外舞龙自选套路比赛的录像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2.2.3 逻辑分析法

对有关资料运用比较、归纳、推理、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舞龙自选套路节奏

3.1.1 舞龙自选套路节奏的概念

要了解舞龙自选套路节奏的概念,则需要先了解“节奏”的概念。节奏在不同领域,不同的学科,以及在体育运动中不同的项目中节奏有不同的概念。在自然界中,节奏是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发展过程表现出来的快与慢、强与弱以及时间间隔的长与短等有规律的和谐现象。在哲学中,节奏是时间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哲学家对于生命存在的形式认识;在美学中节奏是人们对于规律与不规律,比例与无比例、周期性与非周期性情感的体验[3]。

而在体育的研究领域中,节奏的概念能更加具体地反映各种体育运动的特征。19世纪80年代以前,体育院校教科书《体育概论》等中,就对技术动作节奏进行过如下阐释:是运动的快慢,用力的大小,肌肉收缩、舒张与时间间隔的长短合理交替的一种综合特征。它既有其时间特征、空间特征,也具有动力学特征,是一种综合特征[4]。“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运动训练学》中,对动作节奏如下表述:指在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特征。包括用力的大小,时间间隔的长短,动幅度的大小及动作快慢等因素[5]。高教版《体育科学词典》中,分别从心理学和训练学两个角度对节奏进行了定义。心理学:节奏感指个体对运动表象或自身运动的时间与空间动态特征的知觉,作为一种专门化知觉,是在运动中发展起来的。训练学:节奏感指运动员练习过程中,在完成动作的时间和力度上呈现出来的快慢、强弱有序变化的能力。节奏感是重要的运动能力之一。节奏存在于一切运动之中,它是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综合反映[6]。在舞龙运动中龙的游弋、穿越、腾跃、造型等一进一缓一停,劲力的刚柔交互形成了具有轻重缓急韵律的节奏,结合精气神之间有韵律的间隙连接、转换,就形成了舞龙套路演练节奏[7]。

结合各种关于节奏的概念,笔者认为竞技舞龙自选套路节奏是由舞龙自选套路各种动作组合而成的一种对比关系的规律。它包括在时间、空间、方位上各种动作或动作组合上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幅度的大小,动作的高低,造型、方位的变化、艺术的展示等方面对比关系的规律。

3.1.2 竞技舞龙自选套路节奏的作用

竞技舞龙自选套路节奏起着联系舞龙动作的纽带作用,如果说舞龙动作像一串分散的珍珠,那么通过节奏这条线就把它串联起来,并形成一种不同的对比规律。舞龙动作是通过节奏化才能有组织,有规律地表现出舞龙运动的美感。

舞龙动作能够与音乐结合,最基本的联系就是节奏,它将音乐与舞龙动作融化为一体,表现出动作线条和伸展流畅,展示出竞技舞龙自选套路的不同风格,能给人一种统一的想象美和融合的想象美,体现出竞技舞龙的运动美和艺术美。

舞龙是一种大负荷强度的有氧运动项目[4],节奏性的动作规律性强,能使神经系统和肌肉活动兴奋有规律性的时间观念,运动员能做到自动化的调节,使动作更协调省力,在要求快速的动作中也能起到加快速度的效果。

竞技舞龙自选套路节奏在舞龙自选套路中占有重要位置,没有节奏就没有舞龙运动韵味。公孙氏于在乐记中说:“或作或止,作则类之,止则节之。”节奏是舞龙的动作规律,只有“动”才能直接地,最鲜明地传达出人体的美,让自己的形体随着不同的节奏动得“自由”、“自如”、“绝妙”。再配以具有传统美的音乐,两者融化能带给观众美的享受。

3.2 竞技舞龙自选套路节奏的表现形式

竞技舞龙自选套路节奏可以分为时间节奏,空间节奏,方位节奏。

3.2.1 时间节奏

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都有其节奏的快慢之分,主要表现在五类动作的特点有[3]:

3.2.1. 1 8字舞龙节奏

无论是8字舞龙还是快8字舞龙,都要求整体高度的配合,在龙珠、龙头的带领下,其他各队员依次在人体左右两侧8字形环绕舞龙,动作有快有慢,达到一定恒定、统一的效果。

3.2.1. 2 游龙动作节奏

在或快或慢的奔跑游走中,龙体高低、左右进行,体现一种很明显的快慢流动感。

3.2.1. 3 穿腾动作

龙珠、龙头、龙节依次进行纵横交叉形式的“穿越”、“腾越”由快到慢,由慢到快,越来越快。

3.2.1. 4 翻滚动作

龙体是呈立圆或斜圆状动作,在这种曲线运动中,时快时慢,由远及近。

3.2.1. 5 组图造型

组成造型的运动员有序稳定配合调整,组成图案时能合理解脱,动作干净利索,这是一种动与静,快与慢的转换,有的转换快,有的转换慢,有的甚至静止。

组合动作中“快—快”的节奏变化,也有“快—慢”的节奏变化,有的多个动作组合的动作中甚至还有两种节奏的相间结合。“快—快”如“快速跑斜圆场—直躺舞龙—滚地快舞龙”;“快—慢”如“快速跑斜圆场—大横8字花”。这些节奏的变化可以灵活多变。根据套路编排特点以及运动员身体素质来编排,一般采用几个难度动作连续快节奏衔接,达到套路高潮,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感觉,展示舞龙运动特有的风采。

3.2.2 空间节奏

竞技舞龙自选套路各个舞龙动作存在着不同高低层次节奏,即空间节奏。由高到低分为:有站肩或骑肩舞龙的节奏,如:站肩双杆舞龙。有站腿舞龙的节奏,如:站腿舞龙。有挂腰舞龙的节奏,如:挂腰舞龙。有全体队员站在地上舞龙的节奏,如:8字舞龙。也有躺在地上舞龙的节奏,如:摇船舞龙。这些舞龙动作在不同的高度空间中有不同的技巧,通过整个动作动力来源于当底盘的运动员,其他队员则只是跟随,达到动作的稳定性。队员间协调配合发力,使舞龙动作做到“难中有稳”,表现出一种速度不快,节奏平缓的稳定美、难度美。

这些节奏同样根据各代表队的不同特征而灵活多变,可快可缓,可动可静,有高有低,有开有合,龙与人在垂直面上形成不同层次的高低位移美,加上龙与人融合的动态美,是空间结构充实饱满而新颖,开拓观众的视野,给人一种流畅、连贯的结构美。

3.2.3 方位节奏

舞龙比赛场地是边长20m的正方形,为了方便教学、训练,我们可以将其场地视为“米字格”。教练员可根据规则、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在四个边长10m的小正方形中编排不同的舞龙动作,或直线,或曲线。编排时要注意灵活应用“米字格”的“三条平行线、四个区域、五个点”(三条平行线:相互平行的两边长与其中间一条直线;四个区域:四个10m的小正方形;五个点:四个区域的中心点和整个比赛场地的中心点)。根据各种舞龙动作的不同特点在不同方位进行编排,以达到进行舞龙动作和展示龙体运动风格的适合方位。各个舞龙动作都有自己的路线和方位,可在一个小区域内进行,一般是原地性动作,如:快8字舞龙,単跪舞龙。也可穿梭于两个或多个小区域进行,一般是游龙动作和伸展性动作,如:快速曲线起伏行进。不同方位的舞龙动作都可通过动作路线图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清晰的各个方位节奏能使队员配合更密切,动作更连贯,能使竞技舞龙自选套路整体布局合理,达到套路的方位美,统一美。

3.3 把握竞技舞龙自选套路节奏的方法

3.3.1 在教学、训练、比赛中都要注重基本动作的掌握,由单个动作的基本技能节奏到组合动作的节奏。

注重人体与龙体的动作融合,通过运动员正确节奏的步伐和身体姿态,达到身械协调,人龙合一,展示龙的精气神韵。

3.3.2 充分运用视听觉法。

在教学训练中教练员要注意充分运用视听觉法。加强培养运动员的时间、空间、方位上的节奏概念,教练员可运用正确节奏的击掌、击鼓以及声音提示运动员进行,使运动员养成一种有节奏意识的习惯,提高舞龙动作完成的稳定性。

3.3.3 选配有关的音乐来教学训练。

竞技舞龙自选套路的音乐选配是一个重要环节,可采用现场打击乐和音乐伴奏。只有选择适宜的音乐来训练运动员的节奏感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首先音乐的选择要符合民族特点和要求,音乐的节奏与运动员舞龙的动作节奏是一致的,如起伏行进时,以大钹和小锣伴奏,声音节奏与运动员的步伐一一吻合,节奏强烈明显轻松,表现出激情热烈,能振奋运动员精神,分散对疲劳的机体感受,这样就能很好地保持整体的统一、整齐,使人在轻松的音乐节奏中享受!

4 结论与建议

1.竞技舞龙自选套路的节奏因为项目原因,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它起到联系舞龙动作的纽带作用,不同的套路有着不同风格。它表现在时间、空间、方法上的不同节奏。无论是单个动作还是组合动作,无论是单个动作还是组合动作,无论是空间不同高低层次以及不同方法的动作,都存在着快慢、动静、开合等节奏,准确、恰当地运用竞技舞龙自选套路节奏进行教学、训练,有助于推动舞龙自选套路的质量。

2.通过视听觉法选配适宜的音乐来训练,加上狠抓舞龙运动员的基本功、专项体能训练,培养运动员的节奏意识,学习相关的乐理知识,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提高运动员的表现能力,轻松协调的动作展现舞龙自选套路的节奏美、高潮美、精神美。

摘要:舞龙自选套路节奏起着联系舞龙动作的纽带作用,它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主要表现在时间、空间、方位上不同的快慢、动静、开合等节奏。运用视听觉法、选配最适宜音乐教学训练法能提高运动员舞龙自选套路节奏的表达,提高竞技舞龙套路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舞龙,自选套路,节奏,纽带

参考文献

[1]国际龙狮总会.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Z].2002.

[2]史绍蓉,尹国臣,余汉桥,黄益苏.舞龙运动的生理特征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1).

[3]范梅.西方美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J].音乐研究,1980,(2):21.

[4]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5]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新华词典编纂组.新华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上一篇:参观秋季车展五年级周记下一篇: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