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明媚的人生路作文

2024-06-29

走向明媚的人生路作文(精选9篇)

篇1:走向明媚的人生路作文

走向明媚的人生路作文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我过的桥都比你走的路多。这时,我脑海里就浮现出家门前那条笔直的柏油马路,难道,路就是这么?

爸爸的背

童年时,我总喜欢让爸爸背着我走路,一摇一摇,不一会儿,我就进入了梦乡。当我从爸爸的背上跳下来时,看见爸爸挺直的背,多么像我去幼儿园时走的路呀!

妈妈的手

“妈妈,我回来了。”小学时每当我放学,妈妈就会出来给我开门,一手帮我拿书包,一手抚摸着我的头,问我在学校是不是认真听讲了,开不开心。这时,我仰起头看着妈妈温暖的手,多么像我盼望归来的家园路呀!

老师的眼睛

“这次考得不错,下次继续保持!”我听着老师的.话,点了点头。那年,我上六年级,正是贪玩的时候,可是,每一次我看着老师那充满信任的眼神,都不由自主地投入学习,每当我取得优异的成绩时,老师都会将她那份慈祥的鼓励送给我。这时,我看老师的眼睛,多么像送我通往成功大道的梯路呀!

同学的情

“不抛弃全力以赴,不放弃勇往直前,团队无敌”随着这响亮的口号,我们奋勇地往上爬着。这是我们去八中综合实践基地攀爬团队墙时的情景,4米2的高墙,4米2的高度,没有任何辅助,我们就是靠着老师和同学的肩爬上去的。我们51位同学,织成一张无穷的网,即使同学摔下来,也只是摔到我们身上,当我们一个个爬上去时,成功了,胜利了,我又激动、又感动,这时,我看着我们手拉手的姿势,多么像在抒写友情的心路呀!

社会的爱

200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发生8.1级地震,当灾难袭来时,许多人被倒塌的楼房掩埋在地下,在暗无天日、痛苦无助的危急时刻,在生与死的挣扎中,我们的国民展现出中华之爱、舍已求人的精神。虽然大自然以无情的力量摧毁着一切,但我们共同面对,心手相携,纷纷献出爱心志愿救援灾区。终于,灾难被我们克服了,四川又重有阳光。这里,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行动,多么像在铺垫祖国繁荣强大的希望之路呀!

现在,我明白了,原来路就是爸爸的背、妈妈的手、老师的眼睛,同学的情和社会的爱。是啊!我们就是在这些路上行走,走呀走呀,走在无言的爱中……

走路,带着父母、老师和社会对我们的爱,装着祖国这个家,走向明媚的人生路。

篇2:走向明媚的人生路作文

人是很奇妙的,对现实的反映总是很滞后,当我们感觉到一个事物的时候,往往就要永远失去它了。所以,迟来的感动,总是很感伤,因为自己已经不再有选择的权力了。而我们也不能永远停在记忆里自伤,一切还得继续,这就是生活。

记得有一部比较经典的日本电影《情书》,自始至终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情节。简单纯净,却深挚感人。尤其是那段学生时代的场景,会让我不自觉的想到自己,想到一些过去的人和事。那些曾经在我生命的某个阶段出现的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们未曾刻意地去疏远彼此。只是我们是选择了不同的路,后来又有了不同的生活节奏,最后越走越远。远到云淡风轻,就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其实,我们应该停下来想一想,这到底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前行的.时候每个人都背负得太多太多,以至于太想成功,害怕停留,害怕羁绊,将许多珍贵的东西搁置在一旁。我们还时常安慰自己,等到了终点再回头。可是,终点就像一个遥远的梦,永远没有尽头。等到顿悟的时候,那些曾经,那些过往,已然成为过去,消失在你最初做出选择的那个地方。一切就像诗人力匡的那首小诗:遂又觉得如此作甚,失落的又何曾失落。留记忆中,我的青春,你的纯真。

篇3:走向美的人生:美育的意义

美育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是第一位正式提出“美育”思想的人, 但是人们对于美育的探索可以推及早远的年代。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 东、西方的教育思想家们都不约而同地看到了美育尤其是审美艺术教育对青年完善品格的重要塑造作用。

在我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首先提出“礼乐治国”的策略。他认为, 要实施这套策略就必须推行“六艺”, 强调对礼仪、音乐、骑射、文学、以及天文地理历史和算筹等科目的全面研习, 希望从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等方面培育学生完善的技能与健全的人格, 使之既符合国家与社会的需要, 又圆融了自身的修养与品德。由此, 他强调美育的道德影响功能, 提倡真正完好的艺术应该像“韶乐”那样尽美又尽善。孔子已然认识到了各类审美艺术对育人的积极作用, 而他坚持“因材施教”的立场亦表明, 如果采用僵硬的灌输式教育方法, 就会遏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活力, 不适合青年的长远发展。孟子从内在的性善论出发, 主张施行“乐教”, 鼓励个体努力扩张善之本性, 追求完美人格。庄子则用瑰丽的语言写出了逍遥飘逸的理想意境, 期望民众追求返璞归真、自由纯粹的美的理念。到了王阳明那里, 美育则呈现出润物细无声的“化育”特性。

在西方, 远在古希腊, 哲学家柏拉图也敏锐地感受到了文艺审美对人的重要影响。他提出了学前教育的观点:“用体育来训练身体, 用音乐来陶冶灵魂, ……在对孩子进行体育训练之前就先给他们讲故事, ……怎能放任自流, 让我们的孩子随意听那些胡编乱造的故事,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形成我们认为不应该有的见解呢?”[1]正是因于这位哲人深刻认识到文艺之美的影响作用, 担心其强大的影响力会动摇少年的心智与理性, 便提出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重要性, 以及作出了将诗人逐出“理想国”、只留下少数颂神者的提议。然而, 这却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审美艺术教育的巨大影响力。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反其师之说, 努力论证审美艺术教育的正面作用。他系统地分析了悲剧这一艺术体裁, 希望将之用于“净化”公民的情性与灵魂。贺拉斯又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命题, 主张通过愉悦和趣味来达到美育之教化功能。这些都说明了美育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中国近代, 美育的观念越发深入人心。王国维和蔡元培都非常看重美育问题。前者在我国首倡美育, 并且提出在中国应以美育取代宗教的缺位[2]。后者更是在1930年和1932年写了两篇“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 鲜明地强调美育是“自由的, 进步的, 和普及的”观点[3]。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当代之美育, 既努力吸取前人的美育思想的合理因素, 又结合时代的发展, 进一步创新了审美教育的观念。基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广阔视野, 以促进青年学生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为目标, 昭示美育所蕴含的理想之光对学生成长的指引作用, 关切美育在培育青年学生审美体验的感性特质, 激发他们创造性的直觉能力, 提升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与艺术理解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而深入一步看, 在学校审美教育方面, 通过审美教育与学生的个体禀性的结合, 引导青年学生努力修习各项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知识和技艺, 并实际地去发见、去感受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 以使青年学生逐渐融入到审美育化的瑰丽境界之中, 追求自我的不断提升, 达到完善的人生。这, 可以说是学校美育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育人功能之一。

2 美育之于生活

如前所述, 席勒对于“美育”的提出和确立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其美育思想也带有审美“乌托邦”的性质。他试图通过艺术与审美, 去调和感性冲动与理性制约之间的对立和分裂, 促使人真正回到自我, 感受到纯粹的自由, 进而帮助人们树立理想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最终在长远上满足个体自身、社会和国家的完善发展。他在《审美教育书简》里写到:“在审美外观的王国中, 平等的理念实现了……在那里, 人以勇敢的天真质朴和宁静的纯洁无邪来对付错综复杂的关系, 他既不必为了维护自己的自由就得伤害别人的自由, 也不必为了显示秀美就得抛弃自己的尊严。”[4]由此可见, 席勒过度的把美育的重心放在感性、审美、文艺教育以及人的本心爱护等方面, 而“没有看出近代文化危机的根源在于社会政治经济基础, 妄想避开改革社会政治经济基础的任务, 单从人的精神世界来寻求挽救文化危机的办法。”[5]尽管席勒之美育观的出发点是好的, 力图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生命建构, 但他的观点毕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思想观念的限制而存在明显的局限。事实上, 精神文化依赖于物质生活基础, 美育必须以人的现实的感性生活为基础才能得到有效的展开。文艺与审美的熏陶固然对人们的性格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如果仅仅站在这一立场去实施审美教育, 企求通过审美教育去解决所有的现实问题, 则不免流于空想的性质。当今我们的学校审美教育的内容不可能也不应当回避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复杂问题, 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 积极投入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实现个体自我的内在超越, 追求和努力实现真、善、美的理想。

现今, 人们对艺术和美的认识延伸到美育的层面, 其基础的方面之一就是要求重建其与生活的深刻联系。我们应该看到, 审美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 美育需要自然地从生活中不断吸取养分, 而不能狭隘地局限在孤立的、象牙塔式的艺术教化与少数作品的审美鉴赏中。美育并不是简单地实现席勒所说的协调感性与理性冲突的功能, 而是要打破所谓的高雅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对立, 使人们在广泛展开的审美教育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积累丰富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升审美意识与审美经验, 并借助日常生活的审美去激励人们真正地感受到生命存在之美、生活本真之美, 使传统的艺术教育与多领域的教育相结合, 让如今的美育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圆融感性与理性的和谐, 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目的与实施方式的整合。例如, 当代大多数高校普遍注重校园文化景观建设, 着意营造美的氛围, 用艺术眼光和艺术方法美化校区生活环境, 力图在平常的校园生活中创造出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学生在校园中可以观照的各种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的雕塑作品, 古典的或现代风格的建筑群, 赏心悦目的园林布局, 甚至是精巧的道路美化与宣传栏展示, 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精神风貌与艺术品味。这些精心规划的校园文化景观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内涵与鉴赏能力, 亦能让他们在日常所见之景中无意识地感受到美。这样一种令人愉悦的校园生活环境, 明显地体现出了带有深厚文化内蕴与轻快审美欣赏特征的生活美育观念, 它们有利于激发学生精神层面的自由, 并使之感悟到历史、时代、生活的意义, 由此, 很好的担负起了审美艺术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普遍教化功能。

3 美育之于人生

提倡实施美育, 是为了帮助青年学生陶冶性情, 培养健全高尚的理想人格与优秀敏锐的审美能力。当今社会, 科技、经济和传播媒介的发展, 在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的同时, 也给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各种冲击。由于商业社会、市场经济存在的负面效应, 人们不同程度地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意识的影响, 追求物质利益、物质享受的价值趋向往往使一些人遗忘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 造成了人的异化和主体性的缺失。大众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庸俗、媚俗, 甚至低俗的倾向, 侵蚀到人们的审美价值观, 导致了部分青年学生审美趣味趋于的平庸化、快餐化和浅薄化。面对大众消费文化盛行带来的人们精神生活领域的种种问题, 强调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 进而融入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就显得尤其重要。在青年学生消解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商品崇拜”“金钱崇拜”意识的负面影响, 克服平庸浅薄、急功近利心态等方面, 美育都可以发挥其净化、提升人的心灵的作用。因为人始终是美育关怀的中心。美与心灵、人格和道德的健全是密不可分的。人一旦发现美的事物与观念, 将之吸取至心灵深处, 当作思想情感的养料与其心身交融, 就能够使人的性情和品格变得高雅, 最终促成人的精神解放, 回归本真的自由存在。而如何能够真切感受、理解并探求美的人生, 便需要美育来进行指领。

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 仅仅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意义是远远不够的, 更需要从教与学两个基本方面来开展美育实践。首先, 在教的方面, 学校要改进美育理念, 学校的美育绝不能仅限于开设部分教导艺术作品创作与鉴赏的课程, 审美教育活动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每年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几场艺术展或观摩几场艺术演出等, 而应该将美育贯彻于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更普遍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更亲切灵活的教育方式开展审美教育, 从包括人文、数理、科技、环境、艺术、游戏及日常生活等更广泛的各个领域, 去开阔学生审美的视野,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品德, 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气质修养, 使他们能够自觉意识到并自觉弥补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 促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其次, 在学的方面, 学生要有意识地通过日常经验的积累, 逐步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 树立趣味盎然的艺术审美心理, 不能把审美认知仅限于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的一、两门美育课程的学习, 而应当在学习过程和生活实践中关注各类艺术史上成为经典杰作的元素与理念, 更应结合时代发展和时代精神, 在接受审美艺术教育熏陶的基础上, 吸收更广阔丰富的美学理念。

同时, 学校美育还要敏锐地察觉到科技变迁带来的媒介变化, 以及人们随之变动的审美趣味和认知、欣赏方式, 通过丰富美育的内容和形式, 拓展审美教育的途径, 让学生自觉地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与表现能力, 自觉地感悟美好的德行与艺术人生, 以培育自身健全的理想人格和高尚优美的情操, 努力实现人的“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王晓朝,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337-338.

[2]潘知常.“以美育代宗教”:中国美学的百年迷途[J].学术月刊, 2006 (1) .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652.

[4]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 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12:97-98.

篇4:走向自觉的人生

时光荏苒,我们已经为人妻母,读书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经历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丰富的感悟,我们终于学会了悦纳自己,欣赏自己。我们不断告诉别人也告诉自己,女人一定要自信,自信的女人才最美丽。于是,我们刻意修炼自己的气质,我们努力强大自己的气场,一眸一笑都力争优雅端庄,一举手一投足都尽可能从容淡定。我们时时追逐着品位时尚,处处构筑精致的人生。自信让我们绽放出生命最美的光彩,却也让我们因而时常疲惫。

岁月如流,我们进入了中年,不再青春灿烂,不再风情万种,岁月黯淡了我们的如花容颜,也沉淀了我们的气质胸怀;光阴带走了我们的焦虑与矜持,给予了我们心灵的丰富和优美,强大和坚韧。再看眼前,虽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可我们忽然有了别样的顿悟。我们终于微笑着告别了自卑,放下了刻意的自信,开始拥有生命的自觉。

自觉去爱,自觉去感恩,自觉去珍惜,自觉去包容,自觉去努力……

我们不再关注别人的目光,也不再费心矫饰自己,脚踏实地过每一天寻常却生动的日子,在柴米油盐里也能相遇活色生香;以坦诚真挚的态度对待生命中的每个人每件事,在辛苦繁难中也可以书写诗情画意。不用提醒,无需压力,更无关收获,放下裹挟心灵的虚荣,我们遵从内心的声音自愿自觉地努力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坚定而快乐地行走在逐渐风华老去的路上。

篇5:走向人生作文

我从小就向往、深爱着那蔚蓝的大海。它的湛蓝,它的博大,它的精深,它的内涵,无一不让我为之沉醉。它不像小湖般碧波荡漾,也不似瀑布般倾泻而下。它波涛汹涌,一浪推一浪,一波袭一波,不断拍击着岸上的礁石。这是何等豪壮、激情的画面!看着那搏击不息的涛涛之水,我不由发出一声由衷地感慨:“我的一生,也一定要如海中那滚滚之涛般不懈拼搏,奋发向上!”记得曾听过一句埋怨:“自己凡人一个,无论如何拼搏也终是个布衣百姓,倒不如安守本分,过着清贫宁静的生活,这也不是人生之乐吗?”我对这句话却不以为然。与世无争,一生碌碌无为,平凡庸俗,直至最后的寿终正寝,那么生活的意义将从何谈起?就像微波荡漾的小湖,再怎样生生不息,也终究汇聚不成江河。打从爱上海后,我的一生将注定要搏击风浪,虽然失败指不定哪一天会突然降临,但我会越拼越勇,无畏惧,去奋斗。

我爱下棋,在博弈中与人斗智斗勇。两者博弈,技高一等者胜。稍有不慎,便会功亏一篑。之所以喜欢下棋,是因为我发现,人生如棋。每每在沉静和稳重中取得胜利,于浮躁和自大中一败涂地。一局棋,曾给了我很多启示,也给了我许多进步的机会。因为我的心烦意乱,错失过翻盘的机会,从而甘拜下风;因为我的执迷不悟,最终只落得伤痕累累。叹息、无奈、伤心、喜悦,万千思绪都存在于每一步棋中。棋下多了,渐渐发现,度过一天就如弈中走过的一步;每一秒都是我一次飞落的思绪。这才恍然,原来与一个人对弈的却是自己。在与自己的对弈中,我输了,输给了轻狂与傲慢;在与自己的对决中,我赢了,赢得了成熟与自信。虽错过,但从未灰心;虽跌倒过,但能从反省中站起。如果说大海给予了我拼搏的勇气,那么,棋让我悟出了人生拼搏之路。

我喜欢躺在日落时的操场草坪上,正对着一片广阔无际的天空,看渗着西天斑斑驳驳的余霞,欲尽未尽。刚进初中校园不久,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有时卧在绿幽幽的小草上,心轻飘飘的,老不踏实。有时凝望着天际间闪烁的星星,朋友说,在高手如林的这里,咱们永远是衬着星星的黑夜。我笑语,那咱们就在不断拼搏与反省中凝聚出一轮耀眼的旭日,盖过这片璀璨群星吧。

篇6:走向明媚的人生路作文

责任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是一种特别重要的价值观,是指引着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面对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责任让人知道为什么人之为人,为什么生存在这个地球上,只有理解了“责任”的涵义,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完成了自己的责任,才真正地体现了一个人的存在价值。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一生……有成功的事业,有良好的声誉,有和睦美满的家庭,还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切的取得需要多种素质,但有一种素质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要勇于负责,有强烈的责任心。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首先失去的是社会对自己的基本认可,其次失去的是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甚至失去了信誉和尊严,人生的价值也就不可能体现出来。而如何才能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并理解“责任”的涵义,明确自己的责任。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不同的责任。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学生的责任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读书学习,就是增加知识,很好地完成学业,在人生的旅途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医生的责任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军人的责任就是保家卫国;公务员的责任就是公共服务,为广大的老百姓提供公共产品、公共设施、公共信息、公共管理、公共监督,读后感《作文:读《从平凡走向卓越塑造成功的自我》有感——人生的价值在于责任》。在职场中,一个人的工作岗位就是一个个舞台,每个人本职工作就是一个舞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一种责任。

其次,将责任付诸行动。责任重要,但是认真负责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只有责任心、责任感、责任意识、责任精神还不够,还必须付诸行动,将责任落实到行动中,而且,责任心的强弱也要通过责任行为来体现,没有这种行为,责任心就会成为海市蜃楼、昙花一现。如何落实责任?在职场中,也就是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医生应当精心为患者诊治,努力钻研医术,不误诊、误治、错诊、错治;教师应当认真备课、讲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组织考试,用优秀的教学模式育人,把学生培育好;学生应当遵守学校纪律,上课认真听讲,勤奋学习,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应认真考虑怎样把自己的工作岗位做好,怎样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发挥自己的才能,按质按时完成份内事,这就是责任的行动。对于每个人,无论事业、家庭都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只有对事业、对家庭认真负责的人,才能真正感觉到个人的存在价值,引用书中一句话“如果你不能做太阳,就做一颗星星。”虽然没有成为优秀的人物,平平淡淡过了一生,但只要尽责了也无怨无悔,这就是另类的优秀。

最后,责任需要经营,责任的担子在经营中自觉担当,责任的任务在经营中落实,责任的价值在经营中倍增,人生的价值在责任中得以体现。如何经营好责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责任教育,加强责任意识,强化责任心,建立责任制度,监督强化责任,创造一个优良的负责任环境。

总体来说,人生就是明确责任、责任行动、经营责任的过程,人生的价值就是在责任中体现出来的。讲责任,体现着生活的价值,映照着人生的意义。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人生才会充实,生活才有意义,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让我们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从脚下做起,从自己的工作做起,积极主动的工作,发挥主观创造力,认认真真的做每件事,努力提高我们的人生价值!

篇7:没有人生规划的女孩会走向平庸

文/阿戈

女人最美好的时光只有十年,十八岁到二十八岁。在这十年里,做为女孩首先要想到自己是个女人。

十年一瞬,并非缓慢的时光,甚至是飞速驰过。白驹过隙,人生短暂。女孩在青春期,一定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书,并要坚定不移地按照规划实施。首先,你要考虑的是,青春面临的考验和机遇、机会是什么?第一步,是人生的关键一步,决定你的道路和方向,至于怎么达到终点是另外一回事。

青春的时光里,玩,不是青春的全部。贪玩是青春的大忌。记住没有无悔的青春,错了对了,都无所谓,没必要去后悔。后悔青春的浪费是愚蠢的,因为都是追忆和回忆,不是你未来的一切。当然,青春之路,影响你的未来之路。走进社会,走进校园,都是路。

走进社会,就走近了世俗,走进了诸多的无奈。没有人因为你年轻就格外地照顾你,所有的关心也许是出于善意。别忘记了,所有的帮助都是希望回报和报答的,与其让人帮助不如自立。走进社会,社会不是一个看热闹的场所,是人生的舞台,你就扮演了自己,当主角还是配角都是自己说的算。往往身不由己的时候,多于自主时候。想当婆婆就得先当媳妇。没有一步跨越的年龄段和生命阶段。可以不认命,但是一定要相信命运,一定相信,命运都会有所改变。

命运往往掌握在自己手里,你想让它改变,它就会乖乖地顺从你。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谁都曾有过。命运处在低谷的时候,正是你与自己博弈的时候,战胜自己的人,命运就会顺时针走。逆境是人的必须,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满足一二已经是最大的收获。青春期,不要去抱怨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因为你不是仙女未卜先知。一切都是学来的。走进校园,再名牌的大学也有差等生,也许你就是其一。

不要因为学校的著名,以为自己就著名。别以为名校就是出高材生的地方,学习的好坏还是在自己。别以为名校就好找工作,能力才是真正硬货。校园里的爱情再伟大,再轰轰烈烈不过是青春的一出戏,没必要忧伤,没必要狂喜。青春期,你要规划好自己,将来做一个什么样的女人,想有什么样的生活内容和质量。假如,你是卫校的,爱好的是文学。你的梦想是当作家。针对一个作家来讲,学习卫生知识与当作家并不矛盾。作家是博学的,经验阅历越多,感悟越是深刻。写出的东西越是真实,越是有内涵。学习完了,你可能做一名医生或护士,作家梦很遥远,甚至感到越来越远。不,其实你离作家更近了。你可以在闲暇的时间写作,可以在退休之后写作。你会感到,你一生都在追求一样东西,一生都有目标和追求,你的人生很美满,甚至很性感。你会有一份难得的知足和惬意。

你想做什么?得到什么?这是目标的确认。那么,走那一条路较近呢?上学,考的不是那个专业,完全是为了大学而学的东西,很累是吗?其实,你要想,是为了自己未来而学就不累了。走什么路不重要,重要的是目标不变,不会因为命运去改变,尤其是为了生存和生计而去改变目标。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富有的商人,你可以从销售做起,熟悉一切业务,自而然,你就成为商人。因为,在漫长的时间里,你积累了经验和知识,甚至积累了大学学不到的世俗规则,游戏方式。()目标都有了,难道害怕实现不了吗?的确,中途而废的人多,正如挖井,就差一锹就出水,你走了。那样,你永远挖不出水来。毅力是规划的脚手架,是帮助你攀登和修起人生大厦的支点。没有毅力和耐心,什么都不会实现。

目标有了,你就要选择道路。其实,那一条路都通达理想的彼岸,就看你怎么去划动生命的小船。路,有曲折不奇怪,奇怪的是没有曲折,这样的成功也没有意思。选择路,要先选择点,这个点是你起步的基础和第一步。跟对人,节省一半的时间和路程。每一个行业里,都有精英,这些精英之所以是精英,那是因为比你付出的代价更大。当你选择靠住一个人的时候,不要看他的缺点,而是优点,尤其是能给你带来什么。自己总是默默无闻地去努力,是没有靠山和支撑点的。找一个可以信赖的人,跟定他,学习他的优点和高超的技巧、窍门。跟着他,你可以在一个圈子里,接触顶级人物。他们的一句话,比你读十年书都重要。他们的经验是最难得东西。如果你总在一个边缘转悠,老了你也只能是道听途说,不是耳闻目睹。你还是一个门外汉。十年,人生就七八个十年,最美好的十年就是青春期。时光不会倒流,岁月只有前进没有后退。人的境遇是不能复写的,就等于是放血,流出去的是收不回来的。

篇8:“为人生”:语文教育的理想走向

关键词:语文教育,“为人生”,课程价值,走向

新课程改革以来, 对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逐步走向繁荣与深入。但在繁荣与深入之下, 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在这些理论面前, 一线教师显得无所适从, 尤其是一些老教师感慨“自己教了一辈子语文, 现在不知道怎么教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人们对语文教育的根本方向不明确, 由此造成了实际的语文教育与理想的语文教育的背离。如何明确方向?参照我国语文教育的经验与教训, 以及国外母语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动向, 在目前形势下, 迫切需要确立“为人生”的语文课程价值观, 以此作为语文教育的理想走向。

一、“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的内涵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 必须思考它的课程价值, 它的独特价值是其存在的本体性标志。何谓价值?“价值的实质, 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1]。由此看出, 价值标示的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我们认为, 语文课程的客体是学生通过语言实践 (听、说、读、写) 而形成的学习经验, 语文课程的主体是学生。那么, 语文课程价值观就是指对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形成的学习经验满足了学生什么需要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需要。这种认识往往决定着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

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 只有找准了它的实质宗旨, 只有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真正需要, 才能为学生所喜爱, 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语文教育不能成为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空中楼阁, 而应该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现在及将来的生活所用, 为学生跨出学校大门之后优化自己的人生、实现终身发展奠基。这是我们思考语文课程价值观的基点。基于此, 我们提出“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 以此作为语文教育的理想方向。

“为人生”, 为了学生的人生, 为了学生一生的生活。“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不把语文教育看成是人生的点缀, 而是把语文教育看成是优化人生的必然, 看成是满足学生现在及将来人生需要的必然。也许有人认为这样来定位语文课程的价值, 未免把语文教育功利化了。其实恰恰相反, “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是对功利化语文教育的矫正与反正。功利化的语文教育把语文教育看成是升学的工具、高考的工具、政治斗争的工具, 却忽视了学生接受语文教育的人生意义。而“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凸显的正是语文教育对学生个人生活及发展的意义, 强调语文教育对个人的意义和价值是实现其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基础, 因此, “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真正体现。

二、“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的依据

1. 理论依据。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 许多教育家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 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 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杜威在批评传统教育的弊端时曾经说过, 传统教育“最大的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 另一方面, 他又不能把学校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2]而“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凸显的正是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凸显语文教育对学生生活, 尤其是对学生未来生活的意义。这是“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的基本理论依据。

2. 传统语文教育的启示。

人们大多认为古代语文教育是灌输封建传统道德、培养封建官吏的手段, 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古人也特别重视语文教育对个人的生活及发展的意义。孔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3]在这里, 孔子提到了语言文字学习的七种作用: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多识, 大多与个人的生活有关, 当然也包含了由个人意义而生发的社会意义。《学记》过多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 “古之王者,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但同时也指出了教育对个人的意义:“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义。”颜之推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时曾说:“自荒乱以来, 诸见俘虏, 虽百世小人, 知读《论语》、《孝经》者, 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 不晓书记者, 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 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 千载终不为小人也。夫明六经之旨, 涉百家之书, 纵不能增益德行, 敦厉风俗, 犹为一艺, 得以自资。”[4]这里把读书学习看做是“不为小人”、提高个人社会地位的手段固然不可取, 但他把读书学习与个人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古代类似的论述还有好多。

3. 反观现实后的必然求索。

早在30年前, 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著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十年的时间, 2700多课时, 用来学本国语文, 却是大多数不过关, 岂非咄咄怪事?”现实中确实如此, 好多高中毕业生不会写计划和总结, 甚至连请假条、借条也写不完整, 更不能让人接受的是许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文句不通、辞不达意。新课改以来, 语文课堂虽然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 但“少、慢、差、费”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甚至出现了新的“少、慢、差、费”。在不少语文课堂上 (尤其是公开课) , 学生还没来得及读课文或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读了一遍, 各种各样的讨论、辩论、表演、展示就开始了。这些活动关注的不是语文本身, 而是环保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等, 学生个个俨然是挥斥方遒、胸怀天下的时代精英。这样的语文课堂给人的印象确实是生动活泼, 但一堂课下来, 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收获是寥寥无几。这样的语文课堂简直是浪费学生的生命。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语言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 掌握语言规律, 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5]。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牢记这句话。可惜的是, 在弘扬人文精神的掩饰下, 如今许多语文教师迷失了方向, 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 。这样的语文教师是不务正业。海伦·凯勒曾说过:“每个老师都能把孩子领进教室, 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使孩子学到真正的东西。”[6]就语文教育而言, “真正的东西”应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学生可以受用一生的扎扎实实的语文能力。基于此, 我们提出“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

4. 国外母语教育的启示。

国外的母语教育对只讲思想熏陶, 不讲实际运用的做法已普遍感到不满。如美国的语文教材虽然各州不同, 但有着共同的特点:注重实用性, 选文以“时文”为主, 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国外母语教育的价值追求可以从评价体系窥见一斑。目前, 国际上有三种影响较大的阅读评价体系: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NAEP[7]、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8]、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9]。这三种评价体系, 在阅读测试内容、阅读测试材料的选择方面有很多可资借鉴之处。在阅读测试内容方面, 三种体系所测试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往往是现实生活必备的。在测试材料的选择方面, 三种体系无一例外都将阅读测试置于各种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 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已经满足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如PISA把阅读情境分为“为了个人应用而阅读”、“为了公共应用而阅读”、“为了教育而阅读”、“为了工作而阅读”四种, 特别强调对表格、图表、地图、计划方案、说明书、手册等信息型文本的阅读能力。这样的测试植根于生活, 其价值取向是“为人生”的。反观我们的阅读测试材料, 文学型文本的比重过大, 文学作品似乎永远是语文教材的主角, 而信息型的文本几乎见不到, 好像信息型的文本不能登大雅之堂, 而这与学生现在或将来的生活实际情形是不相符的。在现实生活中, 除特殊人群 (如文学刊物编辑或文学特别爱好者) 外, 人们接触的信息型文本要比文学型文本多。

三、落实“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的策略

1. 牢固树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念。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这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它从1912年起经历了结胎、发育、形成、完善四个阶段。1977年叶圣陶先生给《中学语文》杂志的题词, 第一次对这一学术观点作了完整而科学的解释。在这以后的两次谈话中否定了诸如“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等不严密、不科学的提法, 明确指出“达到”“需要”两个词都不能少。我们坚信, 叶圣陶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要想使语文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现在及将来人生的需要, 就应当牢固树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念。把这种理念渗透到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就会使语文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性, 就会真正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会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 就会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惟其如此, 语文教学活动才能趋向于理想的价值追求, 实现语文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 才能使语文教育发出科学理性精神光芒的同时, 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

2. 从“为人生”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内容。

当今的语文教材对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的误导作用。首先, 教材中存在着以文学代替语文的现象。自上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批判以来, 语文教育在一些作家煽情性言论的诱导下, 更加倾向于文学教育, 教材中文学型文本占绝对优势。其次, 教材编排忽视语文能力线索。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大多以内容角度上的各种专题为线索来编排, 语文能力线索被无情地遮蔽。这样, 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也会跟着教材的感觉走, 课堂上往往刻意追求文学的韵味, 诗意的营造, 重模糊轻精确, 重感悟体验轻咬文嚼字, 语文教育的目标俨然是培养未来的文学青年。这是义理化的语文教学。而“思想义理在语文课中不具有独立的教学目的意义, 因而语文课也就不能以思想义理为教学内容。”[10]叶圣陶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曾批判过义理化的语文教学:“五四以来的国文科的教学, 特别在中学里, 专重精神或思想一面, 忽略了技术的训练, 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 未免失掉了平衡。”[11]语文教师必须明确, 语文教学的重心并不是作品的内容, 而是作品的形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活动是贯穿生命始终的, 阅读与写作活动因情境不同而不同。侧重于义理的语文教育由于把重心放在具体某篇作品的内容方面, 不可能满足学生未来的需要。因为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语文能力, 尤其是方法, 学生才能完成变化多端、情境各异的阅读与写作活动, 而能力与方法是通过对作品形式的长期学习与体会而形成的。因此, 从“为人生”的角度来看, 语文教学在内容上应当侧重语言形式本身。李海林先生把语文教学的内容归纳为语意教学、语境教学、语体教学三方面, 也许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12]语文教学如果紧紧扣住这三方面的内容, 就能够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就能够在将来的人生之路上从容自如地使用祖国语文。

3. 扎扎实实开展语文训练。

在当今语境中, 再提“技能”或“训练”似乎显得不合潮流了。在《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根本找不到“训练”一词,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仅出现过一次而已:“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并且是捎带提及的。现在谈论语文教学的文章的关键词是“感悟”、“熏陶”、“体验”、“创新”, 而讳言“训练”, 似乎一谈训练, 便是应试教育, 便是老古董。在实际语文教学中, 尤其是公开课、展示课, 扎扎实实的训练毫无踪影, 流行的是华而不实的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是花拳绣腿, 学生不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更不会为以后的人生奠基。这种局面的存在与人们的错误认识相关。比如有人认为“训练”就是习题演练, 就是应试教育, 其实不然。何谓“训练”?“训”者, 教师的辅导、指导;“练”者, 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 是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互动的一个过程。对于“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须能读书, 须能作文, 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其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 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 乃为教学之成功。”[13]朴素之极的语言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即能够从容地应对现在尤其是未来的人生。因此, 语文教学要想能够充分发挥其“为人生”的价值, 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

篇9:走向美好真实的人生

郁雨君在她的“辫子姐姐心灵花园”系列里,用温婉动人的故事,浪漫灵动的梦想,真诚乐观的引导,为男孩女孩们的成长添加着温暖与勇气,营造着一个属于他们的精神城堡。其作品《闪着泪光的决定》,沿袭了她一贯明朗、快乐、梦幻的风格,并且在这个温馨感人的故事中添加了一些更为刚性的力量,以外柔内刚的方式表达着作家对生命、对成长的理解与祝福。

优秀的作家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思考与表达,都有着自己清晰的目标和观念。让读者从作品中知道,“要感受、感恩长大的每一天,无论欢笑或者流泪,一天一天成为一个自然、美好和丰富的人”,是郁雨君成长小说的创作观。作家在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和故事上都贯彻着这一理念。这一主题,在《闪着泪光的决定》中用幸存的白血病少女悟那的故事继续华彩演绎。

作家在构思这部孩子“与自己的难过讲和”的小说时,并未专注于讲述一个有着成长中的疼痛和喜悦的故事,而是以灵性、感性又不无理性的笔触书写着孩子成长历程的丰富性和可能性,执著于对他们内心世界的细致观察和雕刻。悟那的经历或许有些特殊,但她的心理需要与其他现代的同龄孩子是相同的。他们面对生命困境时的无助与无奈并非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他们内心世界的彷徨和焦虑需要来自外界的理解与引导。作家在叙述这个故事时着力于书写悟那心灵的困惑、疼痛与挣扎。悟那的身体虽然得到康复走出了医院,但她的内心却没有从生病的绝望与恐惧,朋友离去的伤痛中走出来。于是我们在作品中看到,悟那满头与身材极不相称的长发并非少女的叛逆和标新立异,而是对那份曾经支持她获得新生的精神力量的执著追寻,是对一份在死亡边缘建立的友谊的记忆与怀念。封闭在长发之后的悟那是孤独和脆弱的,她并不像人们所看到的那样有能力抗拒一切,她更像是童话里被囚禁在高塔上的长发姑娘,希望得到王子的救助。悟那幸运地遇到了能够真正有耐心包容和给她友爱的朋友和非凡的老师,在热烈又富有想象力的死党蓝图图和富有“男子汉”魅力的朱穆朗玛峰老师的牵引下,跌跌撞撞过后终于做出正确的决定,挥别巨大的忧伤的过去,真正轻装重新出发,并且从心底里明白了“原来生命真的是那样奇妙的一个礼物,要多少爱的牺牲和付出才能成全那份美妙和灿烂”!

这个有着童话魅力的故事。对孩子的成长表达了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同情而是一份宽厚的容忍与诱导,一种神奇的心灵的抵近,因为作家知道,“一个人如果不曾为一件特别想做的事情、一个特别想珍惜的东西认真努力过,那就不能算是当过一个真正的小孩”!郁雨君作品主人公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小说里,但他们的情绪、他们的感受、他们生活的细节,又呈现出真实的质感。这些看似温柔灵动,大多有着幸福结局的作品,其实外柔内刚,在清新烂漫的故事背后,有一双温暖的手在传递着坚强、勇敢和力量。

郁雨君的作品从未放弃过对当下的孩子精神生态的关注,她不是简单直接地去表达成长的疼痛与困惑,而是从作家的角度来提升他们走出困境的内心力量,帮助他们用明朗、快乐、梦幻的态度,来度过自己的成长期,添加朝向人生目标的精神素质和力量。

作家在作品中准确把握和描述着成长期变幻不定的情绪。这个时期的男孩女孩有时阳光灿烂,愿意敞开自己,有时却又像悟那一样把自己紧紧包裹起来,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与痛苦。《闪着泪光的决定》鼓励他们走出有点自闭的世界,用好奇、用热情、用真爱去追寻自己的夢想。虽然迈出自我世界的第一步也许是艰难的,但正像蓝网图对悟那说的那样,“大概你是一颗坚果,被压碎了,我们才闻到你的香味,才知道你内心里有什么东西。不要难过,壳碎了,也许对你是好事情……”

上一篇:捐款公益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介绍中国文化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