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踏青的作文

2024-06-22

学校组织踏青的作文(共9篇)

篇1:学校组织踏青的作文

“今天学校组织了去“余家漾”公园踏青,请大家拿一些袋子,把学校发的食品装起来”老师高兴地说。听了老师的话后,随后就是同学们的一阵欢呼雀跃声,接着大家便把食品装了起来,老师又说:“这次踏青以小队形式游玩!”说完,便选了8个小队出游,我也有幸成了第八小队的队长。

来到了“余家漾”公园,我带领第八小队走进了一片桃林,因为现在是美好的春天,所以桃花开得如此茂盛。这时,一阵微弱的春风吹过,桃花的花瓣便三三两两地落了下来,其中一些花瓣在空中飞舞,好像粉红色的蝴蝶在飘荡着,翩翩飞舞地飞着,美丽极了。一些花瓣飘落在了我们的头上,把我们打扮得像蝴蝶仙子一样美丽,让我们兴高采烈。又有一些花瓣飘落到了河里,随着轻快的河水向前奔流着,把小河点缀得五彩斑斓,异常美丽,游人看到了,都赞不绝口。还有一些花瓣落在了……在桃园里还有一些活动器材,大家快乐的在树林中玩着,欢声笑语传遍了整个桃林……

走出了桃林,我们又来到了一条小溪前,大家见这里风景不错,便决定在这儿休息休息,吃吃东西。我们边吃东西,边观赏小溪中的小虾和小鱼,有一些调皮的同学,还拿着瓶子,到溪边捉起鱼虾来,只见有个同学熟练地拿起瓶子往有鱼虾的地方一塞,瓶子就装满了鱼。可有些经验不足的同学,不仅没有捉到鱼,还失足掉落了水中,弄的裤子全湿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之后,我们还游览了许多地方如:中心湖、鹅卵桥、绿草林等地方,最后老师来叫我们了,我们才流连忘返,依依不舍地走了。

篇2:学校组织踏青的作文

在大巴车上我们互相换零食吃,大家一起有说有笑的,很快就到了目的地。学校春游的目的地是一个公园,公园里面有特别多的草坪,清晨还有很多小鸟在枝头唱着动听的歌声,迎春花都开了,景色特别优美。

我们在老师的安排下慢慢走着,老师向我们介绍公园里树木的种类,公园里的小河中还有小鸭子,同学们都特别兴奋,拿出从家里带来的手机纷纷拍照留作纪念。再往里面走这个公园就变成了一个游乐场,里面有摩天轮、过山车、鬼屋、旋转木马,但是为了安全和秩序,老师只让我们在外面观看,不能进去体验,这点很遗憾。

虽然没能在游乐场里面玩,但是没一会我们就走到一个假山附近,假山上面有凉亭、下面有秋千、跷跷板等游乐设施,然后老师就让我们在这个地方自由活动。

第一次和同学出来玩真的太开心了,我们玩了秋千,比谁荡得更高,跷跷板因为人太多没能排上,我和好朋友约好下一次我们再一起来玩。

中午的时候,老师带我们找了一处空地,大家把从家里带来的便当和零食都拿了出来,一起吃起了午饭,看着花草树木吃饭,心情真的好极了,有些挑食的同学也吃了好多。

篇3:学校组织变革的范式研究

关于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 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罗兰德.G保尔斯顿 (Rolland G.Paulston) 在他的著作《社会和教育变革的冲突理论》 (Conflicting Theories of social and Educational Change) 中提出了变革的两种范式, 即平衡范式和冲突范式。美国社会学家欧内斯特·R豪斯 (Ernest R.House) 把审视学校变革的视角分为技术的、政治的和文化的三种观点。美国学者罗伯特·钦 (Robert Chin) 、贝尼斯 (Warren G.Bennis) 和贝恩 (Kenneth D.Benne) 建立在不同的人性观点的基础上, 从变革的力量和组织角度将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的观点划分为三种变革策略:经验—理性策略 (Empirical-Rational Strategy) 、权力—强制策略 (Power-Coercive Strategy) 和规范—再教育策略 (Normative-Reeducation Strategy) 。[3]学校组织变革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 即平衡范式、冲突范式、政治范式、技术范式、文化范式, 学校组织变革的不同范式研究为描述和揭示学校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力及过程提供了一种研究的视角和思考的途径。

一、平衡范式

平衡范式包括不同的理论和流派, 包括进化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等学术流派。

进化主义是建立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学说基础之上的, 社会学家把生物进化理论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 进而形成了社会进化论, 代表人物主要有A孔德、H.斯宾塞、E.B.泰勒和莱斯利·怀特等。社会进化论者认为人类赖以存在的社会系统必定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进化的系统, 人类历史是社会进化的演进历程,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必然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进行不断的历史进化。进化主义者将“发展”解释为一个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渐进过程 (Persons, 1950) , 涂尔干 (Durkheim, 1956) 认为学校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完全自动发展的。如果把教育放在物种演化的进程中, 根据“适者生存”和“用进废退”的生物学法则, 学校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进程与阶段存在一致性的问题, 学校组织变革是一个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演变过程。进化论的观点强调学校发展的自然选择, 肯定了学校是在选择过程中实现进步与发展, 学校的发展与变革是不可避免, 学校的各个方面包括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等, 都可以通过用进废退的法则加以改进, 但忽视了人的主观因素, 忽略了发展的可控性。同时把竞争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过于强调竞争。竞争尽管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但不是唯一的动力, 如果说学校的变革是由于个体或集体竞争的结果, 那么适者生存肯定是学校变革的关键, 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 这种观点忽视了合作的作用及集体的力量, 因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 团队越来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先天存在一种平衡的取向, 社会系统外部压力和内部所产生的矛盾与不和谐导致了系统自身改进的需要, 而变革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组织间功能的调整与妥协, 从而使整个社会系统更加完善。[4]社会的发展催生了教育的发展, 教育变革是一种系统调适的需要, 满足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的需要。[5]在结构功能主义者的视野中, 教育变革的动因有两种:即教育系统部分功能的重新调整及信息或能量交换的结果, 学校组织变革就是对教育系统部分功能的调整或能量交换的结果。帕森斯AGIL功能模式在学校组织变革中的应用就是通过适应 (A) 、目标实现 (G) 、整合 (I) 、模式维持 (L) 四个维度的作用, 使系统以有机整体的形式存在, 确保教育系统能够从环境中获得系统所需要的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 最终维持平衡。强调学校组织结构的整体性, 重视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系统结构的功能被过分地夸大, 强调宏观体系, 忽视微观。关注平衡与和谐, 即使是小的变革也被看作是令人烦恼的“扰人之物”, 系统中存在的冲突是系统病态的表现, 需要平衡及早治疗。只强调融合与平衡, 忽视冲突的合理性存在, 求稳定与和谐, 不追求变革与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价值观念及主观因素的作用。

二、冲突范式

马克思、齐美尔、科塞等人关于社会冲突的理论, 包括阶级冲突、利益冲突、价值冲突、文化冲突乃至意识形态冲突等方面的理论, 无不有一定的核心假定:冲突是真实存在的, 大多数社会结果都是由行动者的冲突行为所导致的。冲突论者以社会冲突为主线来考察学校中各种冲突、矛盾和抵制的事实, 冲突是一种能够观察和感知的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 冲突理论将学校看作不断再生产社会不公平、阶级结构和维持现存生产关系的机构。学校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 社会上的各种冲突在学校里都会有反应。同样, 学校也是一个缓和矛盾, 调节冲突的“安全阀”。

学者柯林斯继承并发展了冲突论社会学鼻祖、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韦伯 (Weber, M) 提出的身份集团的概念和关于学校教育受制于社会支配集团利益的观点, 认为学校的主要作用在于传授社会支配集团的身份文化, 学校教育发展的动力来自不同身份集团之间的冲突。[6]

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布迪厄 (Bourdieu, P.) 认为, 学校是通过传递某种文化才在社会阶级关系再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学校的作用在于通过“文化传递” (culture arbitraries) 和“符号暴力” (symbolic violence) 来传递统治阶级的文化, 贬抑或削弱其他阶级的文化, 通过“霸权课程” (hegemonical curriculum) 进行“文化资本” (culture capital) 的分配, 从而保证统治阶级文化资本的合法化与再生产。因此, 学校乃是不同阶级之间进行文化争夺的场所。[6]强调了价值观和信仰。

达伦多夫 (Ralf Dahrendorf) 认为冲突的根源在于利益的对抗, 强调利益与不平衡, 认为冲突是由权力分配的不均造成的, 权力和权威意味着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进而导致权力和权威成为稀缺资源。冲突能够直接导致变革, 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是权力和权威的重新分配, 将冲突的根源归结为权力分配的不均, 强调根源的探析而不关注冲突的后果。

科塞 (Lewis Alfred Coser) 认为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对于稀缺的地位、权利和资源的分配上的争斗, 冲突的功能具有双重性, 即建设性与破坏性, 学校组织内部存在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 即可以发生变革, 通过冲突也可以实现学校的融合与发展, 将冲突归结为人性, 着重分析冲突造成的后果。

冲突范式的共性特点是无一列外地强调变革中冲突的存在, 正如Michael Fullan所说的“真正的变革, 无论是不是预期的, 都带着个人和集体的一种重要经历, 而这种经历具有冲突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7]。

三、技术范式

多西 (Dosi, Giovanni) 认为:“技术范式是一组样品———准备开发和改进的基本人工制品, 是一系列试探———“从此我们走向何处?”“我们应该从哪研究?”“我们应该利用哪些知识?”[8]萨哈尔把技术范式看成是技术路标, 即技术发展通过范式的形成能够获得一个比较准确的选择发展方向, 同时范式又像已有知识的蓄水池, 使得技术知识能够得到不断积累和创新机会。很显然, 技术范式就是已有知识的聚焦器。[9]“技术范式”的着眼点在于追求控制、效率与责任, 更加关心的是产品, 趋向于系统、理性和技术导向。欧内斯特·R豪斯 (Ernest R.House) 的技术观点、哈夫洛克 (R.G.Havelock) 研究发展传播模式以及源于钦和贝恩的经验—理性策略均属于技术范式。

欧内斯特·R豪斯 (Ernest R.House) 的技术观点关心的是产品, 将创新过程看成由技术要素构成和改变, 其目标是追求更大的效率。它相信从技术上可以发现解决学校问题的方法, 而技术的合法性和相关性可以被应用于不同的情境, 关键问题是寻找达成最有效的特定目标的手段, “手段”经常被看作是结果。[10]

哈夫洛克 (R.G.Havelock) 在1969年通过对四千多项关于学校变革和其他社会改革的研究, 总结归纳出研究发展传播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diffusion model) 模式[11]。研究发展传播模式注重在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学校变革的过程与成果的模型, 不断检验修正, 最后加以推广。该策略的“研究”与“发展”步骤一般是由政府选定的有关专家进行, 依靠专家权威;而“推广”步骤主要由有关政府部门进行, 依靠政府权威, 强调了权威的作用, 同时也夸大了权威的作用, 这种策略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与批评, 被称为“幼稚的专业化”[10]。把学校看作可以由知识权威和政治权威操控的工具, 完全忽视了学校组织中人的因素,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也忽略了学校组织变革的复杂性与过程性。

源于钦和贝恩 (Chin&Benne) 的经验—理性策略把创造新教育知识并在教育日常生活运用这些新知识看成是学校组织变革的关键, 它也被称为知识的生产与利用 (KPU) 。经验—理性策略更多地强调理性与科学知识的作用, 注重依靠专家权威和理论权威, 重视学校外部力量的推动作用, 强调的是一种自上而下式的学校组织变革, 但忽略了学校中人际关系和情感等要素的关注, 同时对组织内部成员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技术范式注重依靠权威形成技术, 注重技术的开发与创新, 而忽略了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内核与外核的转移, 转移模式的选择完全取决于技术内核与外核各自所处的环境及其内部的组织成员。

四、政治范式

政治范式普遍认为, 教育系统属于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次级系统, 当外部客观环境发生变动, 必然带动教育组织环境的变革, 学校组织的变革是外部组织强加给学校的, 或者是学校被诱导而进行的改革, 学校的组织变革起源于各级政府颁布的有关教育的政策和法规。

欧内斯特·R豪斯 (Ernest R.House) 的政治观点关注的是权力和影响力, 特别是特定情境下的创新, 认为权力在变革中发挥主导作用, 并非人人共享价值观, 而是存在着利益冲突, 经过协商有可能达成共识, 寻求妥协, 通过劝说和强制能够实现影响力。政治观点强调学校组织变革是以权力、权威和利益竞争为焦点的过程, 变革是利益的再分配过程。

达特诺和斯特林菲尔德 (Datnow&Stringfield, 2000) 做了一个包括16个项目的综合研究, 涉及300多所多样化改革的学校, 指出:我们发现明确而有力的学区支持对改革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影响, 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不断进行改革的学校获得了州和学区的支持, 这种支持在转折期和危机期保护了改革的努力并确保了资源的获得 (如资金、时间、人员和空间等) 。[12]美国洲际教育委员会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 ECS, 1999) 在总结学校整体改革模式的经验时也指出, 州教育部的支持是改革获得成功的关键。二者均强调学校变革中政府的支持作用, 把政府的支持作为变革成功的关键与保障。

美国学者罗伯特.钦和贝恩 (Chin&Benne) 的权力—强制策略 (power-coercive strategy) 强调把政治或经济的制裁作为发动变革手段, 认为政治的、经济的权力是实现改革的基础, 是改革成功的保证, 他假设人们总是害怕甚至回避教育变革, 因此强制和诱导是教育改革所必不可少的, 这种策略可能是合法的, 也可能是不合法的。权力—强制策略看到了权力在教育变革中的作用, 没有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道德上的权力, 教育改革是不可想象的, 但却忽视了理性和情意的价值, 忽视了实践者来自内部的积极变革力量, 它完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变革。在一定历史背景下, 权威的领导者多采用这一策略推动变革, 但这一策略存在的问题是“主观愿望与实际问题的解决难免出现脱节。由于这一策略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 因此改革中很有可能这种权力与利益冲突冲淡了原先的改革主题, 甚至改变改革的方向。”[13]

五、文化范式

所谓文化范式就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 文化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世界观, 包括文化理念、文化概念、命题、理论模式以及文化认知的方式。[14]

欧内斯特·R豪斯 (Ernest R.House) 关于学校组织变革的文化观点关注的是条件和情境、意义与价值, 认为对于变革过程而言, 一个群体、组织或社区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和规范十分重要, 在更小的群体中共享价值观, 改进的首要目标就是维持和保护组织的价值观和规范。这种观点强调了学校组织规范和共享价值观的意义与价值, 忽视了权力和利益的因素以及知识、技术, 强调组织中人的精神要素。

美国学者罗伯特.钦和贝恩 (Chin&Benne) 的规范—再教育策略 (normative-reeducation strategy) 思想源于弗罗伊德、杜威、勒温等人的动机理论, 基于这样的假设:人在某种程度上是非理性的, 人有动机、愿望、情感、态度, 有不断改变现状、创造更美好未来的动力。人虽然有理性, 但人们的行为往往并不由理性决定, 而是由社会文化规范来决定。社会文化规范形成了人们的观念、态度和价值取向, 人们的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又支持着原有的文化规范。要实现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改变, 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文化规范, 进而接受并认同新的文化规范。该理论认为学校变革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 变革就是要改变人的态度、观念、价值, 这种策略的改革主要任务在于提出并宣传新思想、新观点、新价值, 促使人们接受。该策略反对规范在教育过程中的灌输行为, 主张人们通过思想、价值的冲突, 进行独立的价值选择与判断, 从而成为学校变革的自觉执行者。规范—再教育策略的优点是强调了学校变革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 注重交流、对话、沟通, 注重改革者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认为变革是非行政的、非权威的, 是一个自然的沟通、传递、扩散和深化的过程。其缺点是缺乏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因素的策动, 改革速度相对比较缓慢;重视情意而忽视理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改革的科学基础。

至于如何评价上述的五种学校组织变革的范式, 不妨引用艾尔·巴比的观点, “在社会科学中, 范式更替的模式与库恩所说的自然科学并不相同。……只有是否受欢迎的变化, 很少会被完全抛弃。社会学范式提供了不同的观点, 每个范式都提到了其他范式忽略的观点, 同时也忽略了其他范式揭露的一些社会生活纬度。……范式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 只有用处多少之别, 最好是尝试去发现这些范式可能带给你的益处”。[15]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了学校组织变革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研究范式, 即平衡范式、冲突范式、政治范式、技术范式、文化范式, 对以上五种范式进行分析与述评, 学校组织变革的不同范式研究为描述和揭示学校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力及过程提供了一种研究的视角和思考的途径。

篇4:学校组织冲突的控制策略

一、冲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1、价值观的不同和利益的不一致是引起冲突的根源之一。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冲突,经常是由于价值观不一致而引起的,像人们通常说的有“代沟”。学校领导只注重教师的精神需要而忽视教师的物质需要,就会使精神的东西无所依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就会跟学校领导的管理目标发生冲突。

2、对资源的争夺。组织活动过程中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无论是人员、物资、资金、名誉,还是地位、权力、时间,总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资源的有限性与众多的需求者的必然矛盾便引起冲突。在学校中,常有教师为一节课时间而争吵不休。

3、职责不清。学校是一个分工周密而又具复杂性、交叉性的组织,许多工作往往需要多个教师或几个职能部门的共同合作完成。这就容易出现职责混乱不清,不知应由谁负责,从而发生冲突。

4、信息来源不一,掌握情况不同。这常常引发行政领导在决策上的意见不一,必然发生冲突。

5、个人的品质和素质。由于各人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的不同,在人际关系中,一些恶意的攻击和中伤,带有敌意的尖刻语言,都很容易发生冲突。

二、学校组织冲突的控制策略和处理方法

(一)冲突控制的原则

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正确地分析冲突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冲突、控制冲突。处理得当,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有利于学校组织的发展。在处理冲突时,应以冲突效果为依据,讲究处理的方式和方法。

依据西方的现代冲突理论,处理冲突的原则为:倡导建设性冲突,并控制在适度的水平。而在中国传统来说,则是和为贵,中庸为处理冲突的原则。

(二)学校冲突的诊断与控制策略

1、冲突的诊断及伦纳德·格林哈儿希的冲突诊断模型

冲突诊断是指找出冲突发生的真正原因及影响对其管理的制约因素和条件等,以便为冲突管理策略和具体方法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实际诊断中可借鉴美国学者伦纳德·格林哈儿希的冲突诊断模型。但是,影响冲突变化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该模型很难准确反映出其复杂的变化性。因此。对学校组织冲突的诊断,应在科学的管理思想指导下,依据学校组织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冲突发生的真正原因。

2、冲突的控制策略:

托马斯(K.thomas)的冲突控制二维模式提出了五种冲突处理策略:以沟通者潜在意向为基础,以试图使他人的关心点得到满足为横坐标,以试图使自己的关心点得到满足为纵坐标,定义冲突行为的二维空间。

彼德·戴康夫在《冲突事务管理》中,更详细地列出冲突处理五种策略(强制、合作、妥协、回避、迁就)的表现和运用。限于篇幅,这里不再重列。

他们以上的理论观点,对于解决学校中的冲突,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冲突控制策略在学校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冲突在学校中是难以避免的。学校的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有效的解决冲突或降低冲突水平,以及如何使破坏性冲突向建设性方向转化,化解消极影响,发挥冲突的积极因素,促进组织的良好发展。为此,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如下策略。

1、回避策略:当冲突发生时,不问原因。允许冲突在一定控制条件下继续存在。但又使局面不至于失控。适用于冲突各方相互依存性低、冲突影响范围较小的、并不是很重要的,或冲突暂时”无法“解决的情境。比如,平时校内个别教师对学校的福利太低的抱怨,或者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的不满等。

重要方法:(1)有意回避或忽视冲突的存在,或寄希望于到一定时间冲突自行消失。(2)分开或隔离,使冲突各方在一定条件下分离,不能继续正面冲突或进一步激化。(3)限制相互作用,减少双方的摩擦。(4)强制解决。组织迫使冲突双方接受由上级提出的解决方案。在冲突事态紧急时,强制解决是必要和很有效的。

2、缓解策略:首先解决冲突双方次要的分岐点;设法争取时间或创造条件,使冲突因延长时间而减少其重要性和尖锐性,从而变得较容易解决。

主要方法:(1)缓和,即有意贬低双方分歧的意义,淡化矛盾,强调冲突各方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2)妥协,不分胜负,各有得失。(3)如冲突水平过高,无法解决,惟有诉诸上级组织。

3、正视策略:面对问题,针对冲突产生的原因予以处理,强调满足冲突各方的共同利益。正面解决冲突。处理是实质性的,也是效果最佳的。

主要方法:(1)建立冲突群体间沟通。通过双方共同沟通、协商,阐明各自的观点、意见,把冲突的因素明朗化,共同寻找解决冲突的途径。(2)讨价还价。力图达成双方有好处、能接受的协议。(3)角色互换,即引导冲突双方设想自己处在对方的地位和处境中,为对方着想。以取得相互理解、谅解和支持,从而化解冲突。(4)高层次目标。即冲突双方都关心的目标,组织的整体目标。冲突双方可通过致力于实现高层次目标来满足各自的共同利益。

(四)学校组织冲突预防与控制

在决学校组织冲突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必须要高度注意破坏性冲突和建设性冲突这两类型不同性质的冲突。对于破坏性冲突,一方面要加强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沟通,强调学校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整体利益,消除教职员工的心理隔阂;第二方面要恰当地发挥行政组织权威的作用,把冲突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建设性冲突,要充分利用,将其控制在适当水平,以发挥其积极性影响。建设性冲突有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

过多的组织冲突会阻碍学校的工作绩效提高和学校良好发展,甚至导致组织的崩溃。因此,学校管理者要积极做好组织冲突的预防和减少,特别是预防和减少破坏性冲突。要预防和减少冲突,学校必须加强组织的科学管理,理顺组织内部管理机制。

第一、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组织成员整体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知识水平;加强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断修改那些窒息组织空气、压制民主、束缚成员创造性的规章制度。

第三、加强学校内外,个人之间、个人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联系,确保信息交流通畅、准确,消除误解和隔阂。

这样,就减少了不良矛盾的产生,破坏性冲突就没有滋生的温床。

篇5:学校踏青活动通知

为组织好今年的教职工春游踏青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教职工春游踏青,接触大自然,欣赏春天美景,感受春天气息,有益于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各二级工会要高度重视,认真谋划;要精心组织,集体活动,不得将经费平均发放给个人分散进行;活动方案要提请本单位党委(总支)或党政联席会议讨论研究,并报校工会备案。

二、活动时间应安排在节假日或双休日,不得影响正常工作和教学,具体时间由各二级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确定。如本学期不能安排,也可在下学期根据本通知精神组织秋游活动。

三、活动费用从校工会活动经费中支出,统一发放,每人200元标准。超过部分自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形式报销(活动费在学校工会统一领取,时间另行通知)。

四、按照省工会规定,春游地点严格限定在武汉市范围,并做到当日往返。确需途中用餐的,可安排就餐,每餐人均不超过40元。

五、集体出行,要高度重视活动安全,尤其是途中的交通安全,明确安全责任,做好安全预案,强化活动纪律。

特此通知。

校 工 会

篇6:一次学校组织的旅游英语作文

i was happy on tuesday because i went to chimelong paradise with my classmates and teachers。 there were 8 groups in my class and 5 people in each group。 we enjoyed ourselves。

first, we went there by bus。 it took an hour to get there and once we were there we took pictures in front of the gate of chimelong paradise。 the pictures were very beautiful。 then we went inside。 first。 my group went to the screaming zone。 we rode the 10-inversion roller coaster。 we were excited when we rode it。 when the ride was over we were stiff and drank some drinks to relax。 then we went to the motorbike launch coaster。 it was a shock to us。 we rode it twice。 then we went to the 4d theater and watched an exciting movie。 then we went to the drift which i thought was boring 。 we went to the torrent quickly after that。 we were high when we rode it and decided to ride it again。

at this time we were so hungry and we looked for a restaurant to have lunch。 we ordered 4 taiwan noodles and a guangzhou noodles。 they were very tasty。 after that, we were full of energy。we rode the small roller coaster。 we were also happy to ride it。 then we rode the bumper cars。 that was interesting。 we rode again and again。 we had a nice time。

an hour later it was 3 o’clock。 we went to the frog jumps。 we scared when we saw it but i rode it with a bold friend。 we were afraid to ride it。

at last, i went to the cake shop to buy cakes then we went back to the bus。 the bus took us back to the school 。 we were tired in the bus。 but we had a good time today。

篇7:踏青的作文700字 兰溪谷踏青

兰溪谷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我们首先在兰溪谷二期的会所集合,我们一共分了四个小组,我所在的小组是第四组。我首先领取了一块第4组的牌子,作为我们这次活动的标志,然后我就到第4组的所在地集合。我们小组每个人都分了三张卡片,活动规定,每个童子军都要拍摄自己拿的三张卡片上显示的植物。我分的三张卡片名字分别是樟树、大红花、红背桂。

红背桂倒是很容易找,我在小溪后面发现了这种植物,我立刻把它拍了下来,红背桂的拍摄就完成了。

大红花比较难找,它的特征是雄蕊超出花外,托住雄蕊的花梗很长,而且有毛,没有光泽。我首先找到一块上面写着秋枫的牌子,那里有一片被修剪得井井有条的植物,其中有一朵花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朵花的特征与图片中描述的很像,就是雄蕊没有超出花外。我以为这朵不是大红花。爸爸说这是要凋谢的大红花,我半信半疑地拍下了这朵大红花。

最后一个目标也是最难找的一个目标,就是拍摄樟树。图片上介绍樟树最高可以达到50米。我一连发现了两棵巨树,但这两棵巨树终究没有引起巨树争霸。最后,我还是拍下了其中一棵。

那时候我对开始拍摄的大红花照片还是半信半疑,我非常想找到一朵更像图片中的大红花植物。走着走着,我又发现了一片大红花,但是它们生长在峭壁上,拍摄难度十分大。我只好远远地拍了几张。

我们随着第四小组,到了兰溪谷一期,我们还要参加登山活动。

在上山的时候,我感到十分的疲惫,但是,兰溪谷的景色实在太美了,它吸引着我一直往上爬。最终,我轻松地爬完了全程。

下山后,我们聚集在会所,每个童子军都把自己参考图片拍摄的照片交到活动小组,每个小组推举一个组长,参加图片认读比赛,回答电脑屏幕显示的图片名字。最后,我们小组得了第4名。虽然我们的名次只有第4名,但是,每一个参加活动的童子军都得到了一份礼物。我还是感到非常高兴。

篇8:构建学校组织文化的有效策略

构建心理契约——增强个人对组织的认同感

在一个组织中,只有在个人对组织充满了信任、认同和依恋的时候,他才愿意为组织付出。这种信任、认同和依恋是无法通过合同契约实现的,只能通过心理契约这种柔性的管理方式才能达成。“心理契约”,简而言之,就是指教师和学校双方对相互责任、权利和义务的主观期望和约定,是联系教师和学校组织的心理纽带。从本质上来说,心理契约是一种情感契约,它要解决的是教师与学校同心同德的问题,是增强教师对学校组织认同感的一种无形手段。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了解教师需求,明确心理期望

构建心理契约的前提是明确双方的需求,并且以一定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使这种需求明确化。但在一般学校中,往往是学校对教师提的期望多,而教师对学校提的期望少,这就没有体现出契约的平等精神。我校为了把这种契约精神引入学校管理,在教师中开展了个人需求与发展的问卷调查,包括每个人的学历提升要求、专业成长要求、工作条件要求、福利待遇要求、健身保健要求以及休闲娱乐要求等,涵盖了教师学习、生活、交往的各个方面,准确地把握了教师的心理预期,同时为学校制订发展规划、拟定工作要求找到了依据,使个人与组织的期望明确化,增加了个人与组织的了解与信任。

2.进行有效沟通,调适心理期望

教师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个人期望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的期望水平低,不适应学校发展目标,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调整双方预期。为解决契约构建中的问题,我校制订了行政领导与教师沟通交流制度,要求每位领导不定期地与教师交流,及时了解教师们的心理变化,引导教师树立适合自己、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个人目标,同时征求教师意见,及时调整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使学校的要求更人性化、更切合教师实际。

3.兑现组织承诺,巩固和提升心理期望

心理契约被彼此接受以后如果不能兑现,会导致双方的失落感,甚至产生信任危机;如果能够兑现,会激发潜在的动力,巩固已有的契约,加速期望的全面实现。作为学校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要率先兑现承诺,主动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需求,增强教师对组织的信任感。

我校在教师个人需求调查中,发现教师们对“幸福感”的渴望非常强烈,于是我们举行了关于“如何获得幸福感”的校本培训,邀请了全国知名的色彩顾问为女教师开办了“色彩女人”讲座,引进了资质良好的美容院,在业余时间为教师们做美容;举办了“营养与健康”专家讲座,改进了教师们的饮食习惯,强化了健康意识;此外还经常组织联谊会、登山活动、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帮助教师释放工作压力。这些活动让教师们感受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工作的幸福感得到了增强,对自我的期望更高了,工作的动力更大了。

培育共同价值——提升组织的凝聚力

一所学校凝聚力的形成很重要的一点是有没有共同的价值意识。当共同的价值意识演绎成师生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后,就会成为学校的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所谓共同价值,是指学校全体成员对学校的办学目标、理念、精神等文化内涵有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它是教师个人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价值统一。组织成员有了共同的价值,组织才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培育教职工的共同价值,提升学校的凝聚力,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1.以“团队训练”为手段,培养集体意识

共同价值是集体的价值观念,不是个人的价值观念。所以培养共同价值首先要注重团队建设,培养教师的集体意识。所谓集体意识,简单来说就是组织中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精神。

为了把我校教师队伍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团队,我校借助企业团队训练的成功经验,请来了深圳市著名的“团队训练”专家对教师进行团队训练。通过教师与专家的互动,教师们对什么是团队、如何融入团队、如何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等都有了明确的了解,集体意识得到了增强。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把团队训练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让教师参与制订和讨论学校的规章制度、三年发展规划,引导教师根据学校发展目标规划个人职业生涯,以此来培养教师们的大局意识,增强对组织的责任感。

2.以学校文化为引领,明确价值取向

学校文化的核心就是师生共有的价值观念,一般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歌、学校标志等方面。

为了帮助教师领悟学校文化内涵,明确学校核心价值观,我校在师生中开展了学校标志的解读活动,让教师从标志图案表达的意向中,展开想像和思辨,从中了解学校的办学主张、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以此为依据来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价值追求。此外,还开展了校训和“三风”(校风、教风、学风)有奖征集活动,让教师参与校训和“三风”的制订。让教师参与的目的,就是让教师更加深刻地了解学校文化的基本内涵,知道学校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明确学校的价值取向。

3.以评价和奖励为机制,引导和规范教师行为

共同的价值观只有演绎成师生共有的行为后,才能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如何把共同的价值观转化成师生共同认可的行为?我校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是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学校依据办学目标和理念制定了教师工作评价标准,采取多元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包括级组评价、科组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以及考核小组评价等,通过不同主体的评价,让教师准确地了解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并从中反思自己的职业行为,明确努力的方向。二是发挥奖励的引导功能。学校不断加大教师表彰奖励的力度,以此来引导全体教师的行为,让教师们从受表彰教师的身上了解到学校在倡导什么,鼓励什么,从而调整自己追求的方向。

创建共同愿景——培育个人对组织的归宿感

共同愿景体现着一所学校和学校组织成员共同的内心追求和愿望。共同愿景是引领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事业理想的无形动力,也是凝聚组织成员、增强组织归宿感的基本前提。一个没有共同愿景的组织,组织成员是无法对其产生依恋的,更不会把它作为自己人生或职业发展的归宿。在管理实践中,我校通过共同愿景的创建,有效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设计愿景,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为了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我校引导教师参与制订《学校发展三年规划》,并召开了教师动员会,启发教师共同参与设计学校的未来,把自己的理想寄托蕴含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初步方案出来后,我们又采取“四上四下”的民主决策方式,组织教师、级科组长、中层干部、教代会代表展开讨论,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酝酿、讨论、修改、完善,最后在教代会高票通过,从而科学地制订出学校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这样的规划既是学校的发展目标,又是教师的意志体现,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主人翁的地位和尊严,对组织的责任感不断增强。

2.实践愿景,为教师搭建发展的舞台

愿景实践的过程,是教师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我校在绘制了学校发展的美好蓝图后,开始为教师搭建发展的舞台。如我们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利用学生心理发展档案,全面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学校发展构想,并写进了学校发展规划,然后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拟定了《基于小学生心理发展档案的个性化教育行动研究》的课题方案,经过申报,已被批准为广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在这个课题的引领下,教师们立足岗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通过活动,教师们的学习意识不断增强,素质不断提升。

3.享受愿景,激发教师对组织的依恋

愿景的实现和达成,会激发组织成员对组织的信任和依恋,更加贴近组织。经过教师们的潜心研究与实践,一批批教育教学成果不断涌现,得到了有关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如学校开展的个性化教育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心理发展档案已经建立,老师们撰写的《家庭教育访谈读本》《个性化教育个案研究》已正式出版。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在个性化教育实践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中国教育工作者几千年的教育理想——“因材施教”获得了初步成效。

篇9: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探析

关键词:组织文化;建设

一、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从研究范围来看:国外关于学校组织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组织气氛”而进行,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描述组织气氛,二是了解组织气氛与组织效能的关系,三是预测并控制组织气氛。由于学术界关于学校组织效能的指标确定仍有着较大的争议,客观上也存在影响学校组织效能的庞杂因素,难以对其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估,所以,组织气氛与组织效能的关系研究还相当薄弱。

2.从研究范畴来看:国外关于学校组织文化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对组织气氛的描述,即局限于通过心理投射法对学校组织的心理环境的测量及研究,忽略了学校组织文化涵盖的其他层面以及丰富的管理学意义。

3.从研究内容来看: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静态描述上,强调已形成的组织文化特征,忽略了一系列变化的分析如形成动因、发展变化、对组织发展的影响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

1.社会学视角:核心是校园主体的社会化问题,将校园视为独立的社会系统,研究该系统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论述校园作为社会总体的子系统之一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2.教育学视角: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考察校园文化的发生、发展,阐释校园文化的涵义、特性及功能。

3.文化学视角:研究者们用文化概念演绎校园文化概念,运用文化关系学考察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运用文化冲突论考察中外文化在校园中碰撞出现的现象,运用文化的分层理论及文化形态学考察分析校园文化的结构类型及功能。

二、存在问题

其一,倾向于个别问题的理性思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以发表的文章来看,多数文章都是围绕校园文化的定义、性质、结构、功能等几个问题加以表述,很少有理论文章对校园文化从横向、纵向上有更深研究。

其二,校园文化研究的视角局限了其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发展。没有能系统地提出“学校组织文化”概念,仅限于对学校成员主体之一的学生群体进行研究。忽略了学校其他群体对文化的需求,所以忽略了“文化”在学校管理上的重要意义。

其三,缺乏实证研究。关于学校组织文化的研究仅仅注重“应然”的理论描述,或对某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经验总结。

三、解决对策

(一)建设学校物质环境。学校物质环境是学校组织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校物质环境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还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观念,是最具体可见的成分,也是最容易进行设计更改的部分。

(二)发挥校长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一所学校的发展,就是校长的智慧、能力的表现。学校在建校之初,校长就扮演着创业者的角色。在新的学校组织文化形成阶段,校长是学校组织文化的缔造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

(三)确保规章制度在学校组织文化中的保障作用。学校中的制度是学校员工根据自身特点和学校现状制定出的具有约束性的规定,能够保证学校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保障教职工在享受权利范围内有着极大的热情去工作。

(四)树立各种榜样,大力宣传楷模。每一个社会都有伟人,每一个学校都有楷模,楷模不单是人们崇拜对象和学习榜样,也是一个社会及学校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要发展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学校组织文化,一定要树立学校中的榜样。

(五)重视学校庆典仪式,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的庆典仪式及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学校价值观的载体,是形成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组织文化的重要途径。全校师生员工通过参加庆典仪式和各种活动,可以深刻体会群体所共享的价值,凝聚感情,激励斗志。

(六)教师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在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的巨大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让教师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中。

参考文献:

[1]黄龙卫,胡波.学校组织文化构建刍议.继续教育研究[J].2008,⑸.

[2]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范軼清.学校组织文化建设过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J].2005,⑼.

[4]陈文海.学校组织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J].2008,⑷.

[5]杨川生.管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祖织文化建议路径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J].2006,(10).

[6]张本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J].2007,(10).

[7]庄西真.学校组织文化的分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03,⑸.

上一篇:农机购置补贴邮政账户承诺书下一篇:个人特点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