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_教学设计_教案

2024-06-26

古诗诵读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12篇)

篇1:古诗诵读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生字,读通了课文。但是积累拓展的环节就显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篇2:古诗诵读_教学设计_教案

1.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美景。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从小开始一定接触了不少的古诗了吧?你会背哪些古诗?给大家展示一下好吗?

同学们,你们会背这么多诗了,真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小诗好吗? 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好不好?从1到10看谁数得准。那么1到10汉字应该怎样读呢?

(二)识字教学

1、出示生字板书,学生自行拼读。

2、在古诗中圈出黑板上的生字,边读边圈。

3、找出整体认读音节。

4、拼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认读“去,里”,用组词,说话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四”和“十”,“八”和“入”的区别

6、找朋友游戏。巩固生字词,重点指导读准“三、四、十”。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课文44插图,用完整的话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些什么?师生交流。

2、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小朋友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不要齐读。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怎么办呢?小组内读,指名读。

4、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了解文意。

(四)再读课文、感悟美丽

1、男女生比赛读,指名读课文。

2、假如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一起去感受小山村的美景。

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大致了解“烟村”“亭台”。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理解: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

(五)认识田字格、书写生字

1、认识田字格。(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小格。)

2、拍手读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3、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一、二、三”,这三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都是由“横”组成的。指导写好“一”(顿一顿,横过去,再顿一顿,回一回。要稍稍往上斜)。

(2)观察“二”字的两横有什么不一样。

(3)观察“三”的三横长短变化,并与“二”中两横间的距离作比较,得出结论:三横之间要稍靠紧些。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字的?

(六)课后总结

篇3:古诗文教学应重视诵读

1. 诵读是让学生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有效捷径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 诵读能够让学生积累更多文言文基础知识。古人的文章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 是很生涩的, 尽管老师讲了许多, 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这时朗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朱熹主张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其目的就是“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掌握和积累, 都不能单靠背解释、记术语, 只有通过诵读文章, 获得语感才能实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能读准字音, 对文章的字词也就有所掌握。如对于一词多义现象, 即同一个词, 在不同语言环境中, 读音、意义、用法不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间”,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的“立有间”读“jiàn”, 是“一会儿”的意思。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也读“jiàn”, 却是“夹杂”的意思。又如“数”, 在《狼》一文中的“又数刀毙之”读“shù”, 意为“几”。又如通假字,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中“说”通“悦”;“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亡”通“无”……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间有通假字, 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 如果相关文章熟读成诵了, 感性例句积累多了, 生疏的也就变为熟悉的了。学生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积累了基础知识之后。就为更深层次理解文章做好了铺垫。

2. 诵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古诗文教学中, 诵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古文的停顿, 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句子的停顿, 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 甚至会曲解文意。如《狼》“其一犬坐于前”, “其一犬/坐于前”跟“其一/犬坐于前”意思是不一样的。又如《捕蛇者说》一文中的“而乡邻之生日蹙”, 应是“而乡邻之生/日蹙”, 而不是“而乡邻之生日/蹙”。再如柳永的《雨霖铃》文中“都门帐饮无绪”, 不可能念成“都门帐/饮无绪”, 而应是“都门帐饮/无绪”。这类情况还有不少, 指导学生诵读时必须分清句读, 才能疏通句意, 理解文意。

3. 诵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像, 还能给予学生美的感受

在古诗文教学中, 诵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像, 引起美的感受。反复诵读可以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 激起学生丰富的想像。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 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深刻的内涵, 不展开想像, 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 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像中诵读, 在诵读中想像, 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 感知形象, 运用想像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 品味诗意, 走进诗的意境。如读《出塞》, 可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展开想像:登上塞外关城, 明月下, 望着辽阔的荒野……为了戍守边境, 这关城, 从秦汉到现在, 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呢?只有充分发挥想像, 才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在诵读文章时, 只要能开启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 在“之乎者也”中, 把握语脉, 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 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诵读得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 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诵读, 不仅有助于走进诗人的意境, 更能感受文章的人物美、情感美、思想美。如诵读“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浮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雄姿;吟诵“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我们向往的, 是充满着和谐清静的大自然的纯真;轻吟“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时, 那情人分别时惆怅的情景尤如在眼前。

诵读, 正是通过语言的感知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 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4. 诵读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如果说阅读古诗文是我们超越时空和古圣贤心灵对话的话, 那么诵读古诗文就是我们“替”古圣贤抒发思想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 也是学生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过程。他们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同时, 也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当学生神情肃穆地朗声诵读《〈孟子〉二章》“生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时, 升腾在他们心灵中的不就是那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吗?当学生慷慨激昂地高声诵读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时候, 充溢在他们肺腑的不也是那种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操吗?而吟哦着“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时, 学生也将把这做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箴言。高歌着“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学生也会将它当作激励自己永不言败的自信。这样日诵日习, 塑造的将是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

5. 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说”“写”的能力

篇4: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

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理学家朱熹称:“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上述言论均说明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实现“以声传情,因声会意”。

那么何谓诵读?诵读即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读”和“朗读”不同,“背”与“背诵”有异。“古诗词诵读”,不像单纯地背电话号码,背得快,忘得也快。“朗读”和“背诵”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是高一层次的口头表达艺术,所以古诗词诵读注重的是朗读和背诵,无需过多的讲解和分析。

然而,随着历史人文环境的变迁,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的冲击,现今中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日渐衰微,古诗词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识记层面。也难怪学生会在日记中这样说:“觉得语文有味,是在小学时候,每天早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召唤我一走进教室就急急地打开课本,汇入大声诵读的河流中,读着读着,渐入佳境。每有动人至泣的课文,读后心情愉悦,流连忘返,范读、带读、齐读、分角色表演读,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让我们乐在其中。找不到语文的感觉,是在中学时候,早晨,我们的时间多用来背记英语单词和英语课文,还有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几乎没有时间读课文,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很少朗读,可能是课文篇幅大多较长,40分钟毕竟有限,语文教学任务又繁重,一般都是匆匆默读。我再也体会不到那种自我陶醉、文我两忘的朗读之乐了!再加上让人头痛的作文,我渐渐不喜欢语文课了。”从学生的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学语文课堂存在着朗读严重缺失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却明确地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不言而喻,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成效,倾力诠释词作的情感呢?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应继承诵读传统,大兴诵读教育之风,同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使之发扬光大。让学生在传承古诗词文化的精髓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养分,并切实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诵读教学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了作品,还原了生活,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它既可以让学习者在对作品感知、理解和体验的前提下,与之气息相通,心灵交融,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以及浓烈的人文色彩。

既然古诗词诵读有如此之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面对优美的韵文时,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过程合理的诵读呢?

一、范读再现韵文旋律

诗词因汉语语言平仄、押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时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时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丁冬。因此,准确的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而教师的范读或名家的标准朗读录音则能给学生以示范,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但可以缩减因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带来的识字断句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借助对教师表情的直接观察,揣摩并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感情基调。

当然,教师在朗诵范读时,除需要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外,还必须掌握一些诵读的技巧。诸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才能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才能使学生被倾情诵读深深触动,进而感动、沉醉,深入作品的内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继而产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体悟。

然而,在诸多技巧中,应特别强调的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沉闷、语速缓慢;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重、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

笔者在朗诵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时,结合以上技巧对文本诵读做了初步的把握,参考如下:

(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怒(重音)—发—冲(重音)—冠(停顿3秒),凭—阑(停连)—处、(语调低沉)潇潇雨歇(停顿4秒)。(语调激昂)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停顿3秒)。(语速较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停顿4秒)。(语速缓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稍停顿)空-悲(停连)-切(语调舒缓)(停顿10秒)。

(语速缓慢)靖—康—耻,(语调凝重)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语速稍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语调高亢)(停顿3秒)。壮志饥餐胡—虏肉(停连),笑谈渴饮匈奴血(语调激昂)(停顿4秒)。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语速缓慢,语调依次升高)朝—天—阙。

整齐划一的对仗,参差错落的节奏,使诗词本身具有了一定的韵律。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所以,洪镇涛先生曾明确地指出,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

二、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在以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能轻易地找到语文教学注重朗诵的事例。而今,回首细看,你会发现课堂上的朗读仅停留在字音的纠正,课文内容的熟悉上,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只是从教师那里获知一点理性方面的认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未得到良好的体现,他们仍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显然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觉的世界。”

人的个体差异促成了著名的教育理论——“因材施教”的诞生。然而我国的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仅强调社会化,所以个性的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忽视,甚至是扼杀。在时代迅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教育理论家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致的意见:人的个性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所以,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年代,一个有个性的教师应把握契机,帮助学生追求社会化的同时,让学生慢慢地脱离对教师的依赖,突破传统,走向自主、独立,成为既适应社会又能创造未来的高素质公民。

正因如此,语文教育更应尊重个性差异,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都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促进每一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朗读的个性化研究在各国教育界早已备受关注,前辈的研究和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个性化朗读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现阶段,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何来质的飞跃?学生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能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只有日复一日地朗读,对词汇、段落、章法、结构的感悟才能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大脑,出现在他们的口中、作文中。比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起笔两句中,碧绿、青葱、火红、洁白的色彩,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清新自然之感。单看这两句,就如同一幅风景画镶嵌在镜框中,碧绿的江水、洁白的鸟翎、青翠的山峦、欲燃的花葩,相互映衬。再读三四两句,如果学生对古诗词中以乐景衬哀情的惯用章法熟识的话,就不难看出一个“看又过”既点出了写诗的时节——春末夏初,又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岁月荏苒,归期遥遥。这是杜甫入蜀后,抒发羁旅异乡感慨的诗作。

再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有学生认为诗人狂放的个性是不管身处何境都无法打压的,所以朗读时应高昂急促、掷地有声;但也学生认为这是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朗读时应从容亲切,为下文蓄势。看来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朗读,对同一句的语速、语气及重音处理的不同,可以表达出对诗词的不同体悟。这就是与作者产生共鸣,拥有独特感悟的个性化朗读。

经过持久的个性化朗读,学生再也不会被教师统一在参考答案下,失去发自内心独特感受的机会。长此以往,不单单是学生的学业水平会有长足的进步,就连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也会悄无声息地成为其自身的素养。

经典古诗词的诵读教学,目前在小学阶段开展得较多。相信随着阅历的增加,中学生在看待问题方面,思维的成熟已明显有别于懵懂无知的小学生。而此时,如果中学教师能将专家关于古诗词理论的宏观阐释与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学生的个性化朗读等有机融合,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诵读)”古诗词。相信学生就可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并在鉴赏和学习中,把握自身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为有序而高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篇5:6古诗诵读_咏鹅

1.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7个字。2 指导学生能按照诗的节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引导学生欣赏鹅的形象、颜色、姿态,感受鹅的美好形象,是学生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感受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背诵古诗。2 了解诗句大致意思,看拼音识字音。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那请大家先猜猜谜语,猜对了,它才和大家见面。你们有信心吗?(放录音)头戴一顶小红帽,身穿一件大白袍,脚蹬一双红靴子,唱起歌来鹅鹅鹅,快来猜猜我是谁? 出示白鹅戏水图,你们看我长得漂亮吗?你能说说我长得什么样吗?我在干什么? 你们说的真棒!唐朝的时候,一位大诗人叫骆宾王,他从小就喜欢小动物。有一天,他到池塘边散步,看到大白鹅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样子,他非常喜欢,便即兴写下一首诗《咏鹅》(板书课题)一直流传到现在,你们想读读他的诗作吗?

(二)学习新课 对照拼音初读古诗,读准、读好10个生字:泳、曲、项、歌、毛、浮、绿、掌、拨、波。检查读的效果

(1)难读字音:项

(2)易读错字音:曲、波、拨。同桌互相检查指明读

(1)朗读时大家一定明白了不少问题,愿意互相说说吗?(先小组 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2)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学生质疑、答疑,若答不出,再启发引导)

(3)大家说的那么好!连大白鹅都想说了,你们想听听大白鹅说些什么吗?同学们,你们刚才都说的特别好!可是,你们知道么?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照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现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录音。(播放诗中图景,配乐朗读)

(2)听了录音,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请一边拍手打拍子一边诵读古诗。

(3)谁能有节奏的读给大家听?(播放诗中图景,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5(1)现在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读,仔细的想象大白鹅游水唱歌的场面,看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唐诗、跳舞、绘画、朗读、表演、语言描述等,也可以合作完成)

(3)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白鹅戏水图》,巩固感知想象的成果。

6(1)大白鹅看着蓝天白云,在清清的水面上唱歌游玩,心情怎样?作者骆宾王看到这幅有白有绿、有红有青、有动有静的感人画面,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中吟唱出这种小诗?(体会朗读、练习背诵)

(2)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跟读、诵读、赛读)

(三)小结

同学们,你们朗读的真精彩,大白鹅都忍不住要夸你们了!(放录音)同学们,你们读的真棒!我听了都非常感动!可是聪明的你们,能不能也像骆宾王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呢?

(四)认识新笔画:竖折折钩。

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写法。教师范写一个带领学生书写。2 学习写字

(1)出示:马、乌、鸟、写。

观察这些字中,有我们新学的笔画么?请你找出来。(学生找出来后,教师用彩笔标出)分析字形,比较这四个字的并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如画画、形象记忆、讲故事、编儿歌等形式)指导书写:先书写数遍强化字的笔顺,让学生明白每一笔在格中的位置,再指导书写。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毛、车、火。(观察:在前面学的几个字有什么不同)指导学生在学字本上写。

(五)知识延伸

让学生课前找的一些五言诗和学生交流,按照课上所学的诵读五言古诗的节奏读一读,画一画、体会体会。

篇6:古诗诵读_教学设计_教案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忆江南》。

2.通过搜集资料、看注释、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培养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3.感受江南美好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诗词的含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正确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两首诗,谁能背诵下来?学习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观察的角度、字词和修辞方法等方面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忆江南》。(板书)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

二 学习《忆江南》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作近三千首,数量为唐代诗人之冠。白居易在五十岁至五十五岁期间,曾先后在杭州、苏州出任刺史(地方行政长官),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晚年回到洛阳闲居后,还时常回忆起这段令人愉快的时光。这首《忆江南》是他在六十七岁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的。

2.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词的人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却是对江南春色的回忆,或许这也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3.自主学习,理解词义。

(1)自读,读准字音,读熟诗文。

(2)再读,借助注释,想象当时诗人所处的情境,理解词句,不懂的作上记号。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小组相互交流读懂了什么,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儿。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4)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间相互补充,有不同看法的可以共同探讨。)

要点提示:“谙”指自己过去已体验过、感受到、熟悉了的。第一句“江南好”中的“好”,又与下文的“忆”相照应,上下沟通,此为精彩之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描写江南美景的绝妙之笔,要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意境,红的江花,绿的江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很是耀眼。作者对江南景象的描述以色彩的渲染而别具独到之处。

“能不忆江南?”通过反问表达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同时与开头呼应,使全词浑然一体。

这首词通过对江南景象的回忆,来表达作者对江南景色的赞美与怀念。全词引人遐想,给人以深刻印象,令人叫绝。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感受江南的美景,体会作者的表达之妙。

三 学习本课的生字

1.两分钟记住字形。

篇7:古诗诵读_教学设计_教案

设计理念:

《百家姓》都是由孤立的单字组织起来的,相互之间没有意义联系,要让一年级的学生诵读百家姓,首先要让孩子们喜欢百家姓,以中国人有百家姓而自豪,设计采用了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对百家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设计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教学目标】

1.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轻松了解中国人名字中的姓,对百家姓产生浓厚的兴趣。

2.诵读百家姓,感受传统文化的深远,产生当中国人的自豪。

二、【教学准备】

查找百家姓的有关资料。了解姓氏来历。

三、【教学过程】

板块一:了解百家姓

1.像老师这样来介绍你的姓,我姓......同学们,你们刚才说的都是自己的姓氏。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在古时候就形成了自己的姓氏,宋朝有一位书生将我们中国人常见的姓氏编成了一本书,叫《百家姓》。2.百家姓里一共收集了多少姓氏呢?其中里面还有单姓和复姓。百家姓收集441个姓,后人增加到504个。单姓444个,复姓60个,如:司马、欧阳、诸葛。

板块二:背诵百家姓

1.百家姓录音范读,学生倾听。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

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后,齐读,一边拍手一边读,男女生对读,配乐朗读。

5.整体背诵百家姓。

(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氛围中轻松地熟读成诵,化难为易,学生不再有危难情绪。)

板块三:姓氏趣谈

1.我们的姓氏是由我们的老祖宗子子孙孙、一代一代一直传到我们这里,我们的姓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你们知道你姓氏的来历吗?比如,我姓慕,说起慕姓的来历,还有一段历史呢。出自慕容氏,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为慕容氏所改。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到东北部去建立了鲜卑国。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后来慕容姓的后人,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

2.你的姓氏又有什么来历呢?与同桌说一说。3.派代表上讲台介绍自己的姓氏。

(学生知道自己姓氏来历,饶有兴趣地介绍自己的姓氏来历。)板块四:了不起的中国人。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多让中国人骄傲的英雄、名人、伟人。说说和你同姓的名人、伟人,说说他们的故事(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伟人、名人,同时生起一股敬意。)

板块五:中国人,百家姓,百家姓,一家人。1.出示“姓”字,猜猜“姓”是什么意思?

“姓”是由一“女”、“生”组成,同一个女的生的即同姓,所以同姓的是亲人。

2.我们的姓氏由祖先传到了我们这里还会传下去吗?你的姓会传给谁?

篇8:诵读是小学古诗教学的升华

一、了解背景, 读出诗意

一首古诗, 诗人在创作时, 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 不同的人, 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 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 文化底蕴, 审美情趣千差万别, 这就表明, 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 老师和学生共同搜集诗人的背景资料, 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去诵读, 有助于理解诗的内涵。如教古诗《泊船瓜洲》, 我就颇有这方面的体会。通过全面的乡诗更为确切。资料表明, 王安石在政治舞台多年经历风霜雨雪, 他一心想变法革新, 改革时局, 虽得到宋神宗的赏识, 可屡遭顽固派的极力反对, 无法推行新政, 宰相职务被罢免几次。该诗写于他再次入相 (1076年) , 从家乡出发赴京路途中, 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虽然再次入相, 给了他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机会, 但他毕竟是一位历尽沧桑的政治家, 对前途不抱有幻想, 反而有丝丝忧愁。此时此刻, 回望自己的第二故乡钟山, 他在想, 什么时候事业有成, 在明月清辉之下, 我将回到故乡;万一事业受阻, 这撒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基于此, 引领学生抓住作者当时心情体会到诗人虽然归心似箭, 但还是觉得归期难卜, 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无法施展的孤寂与忧愤;感悟到诗人想早日脱离官场返回故居的愿望, 诗人的心一直是向着家的, 对家乡非常思恋, 非常热爱。当时, 我和学生都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王安石的恋乡情怀深深地润泽了学生的心田。此时, 我让学生带着作者当时的意境去读, 通过学生反复朗读, 老师领读, 个别读, 通过朗读, 学生很快掌握了诗的内容,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韵脚, 读准节奏

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 引导学生读好诗韵, 读准诗意。如我在教《泊船瓜洲》一诗的韵脚有四个“间, 山、岸、还”, 如果把这四个韵脚都重读了的话, 就会使人感到重复乏味。这时应根据诗意的表现需要, 对“间、岸”给予恰当重读, 而“山、还”的朗读力度应稍弱一点儿。在古诗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 让学生动手动口, 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 自己练读, 再同学间互读, 接着全班试读, 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 领略诗的音乐美, 并发挥想象, 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 不光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 还能加深对诗的理解

三、重读字词, 品味诗境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 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 读准字音, 了解字义, 让学生大声朗读, “不求甚解”地读, 读通, 读好, 读到朗朗上口, 在读中自悟。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 我让学生通读全诗的情况下.相机引导:全诗描绘了瀑布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 要读出磅礴的气势。第一行中的“生”字描绘出云雾在日光照耀下不断升腾, 在香炉峰盘旋缭绕的动态, 要重读。第二行的“遥”字写出诗人远望的立足点, “挂”字极为生动形象, 要略为重读。这两句要用欣赏的语气, 要读得舒缓。第三行读时要略带夸张的语气, 声调要从舒缓转为高亢, 最后一行要放慢速度, 读出遐想无限, 回味无穷的感受。然后教师范读, 鼓励学生进行评议、挑战, 形成师生互动的民主氛围。再如我在教《暮江吟》时, 诗人抒写深秋傍晚江边的景色, 字里行间透露诗人赞美之情。我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红”等关键词, 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 一弯月芽悄然东升, 脚边小草清露滴滴, 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 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 跳跃的节奏, 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 审美情趣油然而生, 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陶冶, 学生吟诵诗文, 抑扬顿挫, 韵味无穷, 妙不可言。

四、音乐渲染, 古诗升华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世界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千古流传的绝唱, 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古诗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感, 所以让古诗和音乐结合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如陆游的《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小学生要理解诗人的悲愤心情, 只有用音乐渲染情景, 诗朗读时配上哀怨的音乐, 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的共鸣, 再让学生在音乐中反复默读。因为这首诗体现的是一个“悲”字, 默读更能体会作者的“悲”所在, 为什么悲, 从悲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这首诗出现在小语十二册书上,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思维、阅历都有了极大的进步, 在哀怨的音乐声中反复默读。在教《咏鹅》时, 我挑选春天中有百鸟声的那种轻音乐, 画面是两只洁白的鹅在绿绿的湖水中戏水, 洁白的羽毛与蓝天辉映, 红红的脚掌与绿水映衬, 伸长脖子向天空长鸣, 并且是动画形式的, 在轻音乐的熏陶下, 在美妙的画面中, 随画面的改变出示诗句, 让学生听诗、读诗、感受诗的美。小学生的记忆力非常强, 通过播放音乐配诗, 范音朗读, 跟读, 再激情挑战读, 不需要再去读, 他们已经会背诵诗了, 并且鹅儿在水中嬉戏的画面已深深地留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五、诗中有画, 画中有情

篇9:古诗文诵读教学浅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92-02

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古诗文是一种最精致、最纯粹、最优美的文体,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古诗文诵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根据语文课标对朗读评价的总要求,结合古诗文这种特殊文体的特点,笔者认为,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正确朗读是古诗文诵读的基础

古诗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等,如果不解决这些字词的读音问题,就谈不上真正地诵读。因此,学习一首古诗或一篇文言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学生齐读一遍,或个别学生朗读一遍,从学生的试读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一一进行纠正,最后由教师范读一遍。比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西江月》有一句诗是:“路转溪桥忽见”,句中的“见”字是一个通假字,应读“xiàn”还是读“jiàn”呢?这时就要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作者在夜行中过了溪桥一拐弯,社林边那间熟悉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感到喜出望外。这里说的是“茅店忽见”,而不是“忽见茅店”,是忽然出现的意思,因而要读“xiàn”音。再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学弈》中有这样一句话“思援弓缴而射之”,句中的“缴”是个多音字,分别有“jiǎo”“zhuó”两个读音。通过课文注释和查字典可以知道,这里的“缴”是指“系在箭上的丝绳或古时带有丝绳的箭”,并没有“交纳,交出”的意思,因此,这里应该读“zhuó”音。由此可见,要让学生读准古诗文的字音,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文学常识。此外,有些模棱两可或具有争议性的读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比如,句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讲的是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该具备诚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切忌不懂装懂。这段话是孔子对弟子子路讲的,一开始采用呼告、感叹的句式,引起听者的注意和重视,说明孔子对这样的学习态度很重视。可见,前4个“知”是“知道”的意思,故念“zhī”音,而最后一个“知”是“聪明、有智慧”的意思,故念“zhì”音。

二、读出节奏是古诗文诵读的个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主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即格律诗,它兴盛于唐代,人们将这种新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而把唐代以前不拘格律的诗称为古体诗。本文沿用旧说,将讲究格律的诗叫做近体诗,将不讲究格律的诗叫做古体诗。为了与现代自由体新诗区别开来,我们习惯上又把古体诗和近体诗统称为古诗。无论是五言古诗还是七言古诗,就其句子节奏之间的疏密关系来看,在一个句子中,后面3个字与前面几个字关系疏一些,它往往自行组成一个音步,与前面的字词形成一个较大的停顿,这就是“三字脚”,它是人们在吟诵诗句时出于运气及行腔处理上自然形成的一种间歇。我们在朗读古诗时,“三字脚”仍是一个大的停顿,五言诗句朗读时的停顿应是oo//oo/o或oo//o/oo,七言诗句朗读时的停顿应是oo/oo//oo/o或oo/oo//o/oo。“三字脚”一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意群单位,比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的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按现代汉语语法应当念为“朝辞彩云间白帝”,但“间白帝”不构成一个意群单位,故要把“彩云间”后置,倒装成“三字脚”,朗读时的停顿应是oo/oo//oo/o。关于古诗的朗读要决,自治区特级教师黄亢美将其归纳为: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朗读古诗题目要有情,定调要准。古诗的第一、二句是起承关系,中间停顿不宜太久,连接稍紧,第二句结束后形成一个小高潮,第三句是一个新的开始,读音的高低视情况而定,一般可低一些,突出结尾的高潮,结尾句一般突出最高潮,但结尾不一定都是激昂的,每一句的三字尾都要做到声断气不断。

三、读出体验是古诗文诵读的灵魂

语文课标在关于阅读的评价中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防止矫情做作。”因此,正确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准确把握古诗文的情感基调,读出自己的体验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古诗文,朗读时的情感基调是不一样的。比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静夜思》表达的是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确定情感基调不能过于高昂。反之,有的边塞诗一般写得比较大气,确定的情感基调不能过于低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只要学生把握的情感基调和对古诗文的理解是正确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同一篇古诗文,不同的学生在朗读体验上也可能不同。比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伯牙绝弦》中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朗读环节,一个学生读得很慢,调子低沉,感情悲痛,而另一个学生则把前半句读得急促高亢,后半句读得渐慢渐弱。对于学生在朗读时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基调,第一位学生解释说:“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是真正了解他的人,现在子期死了,伯牙怎能不悲痛欲绝?因此,这句话应该读得低沉一些。”第二位学生说:“根据资料显示,子期初死,伯牙并不知情,是过后才听人说起。因此,他初闻噩耗应是惊讶、难忍、悲愤等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一开始会比较冲动以致破琴绝弦,因此要读得急促高昂些,在接受了子期已死的事实后痛断肝肠,这时要读得渐慢渐弱,最后他泣不成声,应读得声断而气不断。”从学生的解释来看,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文言文所要表达的意境当中,并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此时教师应当加以鼓励。语文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总之,在古诗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后,要加强训练,同时也要尊重学生诵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形成敢于和乐于高声而有感情地诵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篇10:古诗诵读_教学设计_教案

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通过背诵经典,让语言文字在儿童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激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经典诵读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积累,提高学生文化与道德素质。

二、教学目标 :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诵读内容: 小学国学经典四年级下册。

四、活动形式及方法:

(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

(2)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接龙念、想方法多听多念。只要熟读成诵,了解内容大概即可,而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3)每日利用早读前在校读10分钟。在学校由老师(以语文老师为主,不限于语文老师)利用语文阅读课、课间背诵。也可以在每节课前由班干部带领读。

(4)每日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2分钟。诵读措施:

1、采取多种形式,确保诗文诵读活动的质量。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办诗文黑板报、诗文图展、诗文手抄报、诗文朗诵会等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定期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背诵比赛,情境写诗比赛,诗配画、背诗大王评选等。营造诗文学习的浓厚氛围,使该项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形式多样,既让全体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3、采取读、诵、记、背的方法,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

五、教学进度表

篇11:古诗诵读_教学设计_教案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及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出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会,对边疆风物深厚的感情。

3.教学用具

ppt 4.标签

鄂教版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沙漠地域的样子吗?你觉得沙漠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岑参的作品《碛中作》,看看诗人眼里的沙漠是什么样的?(板书“碛中作”,师边板书边述“碛”读qì.生齐读诗题。)

2.简介作者:岑参,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他的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尤其擅长写七言古诗。他两次出塞,对边疆风物怀深厚的感情。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走马西来”:“西”指西域,“走马西来”指诗人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向西进发。(点明了行进方向)

“欲到天”:是指好像要飞到天的尽头,不达目的不止。这三个字既写出了离家之远,又写出了他不畏艰难险阻的气概。

(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两回圆”交代了什么?(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圆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5.师生交流

明了诗意。

诗人从长安出发,走马疾行,风尘仆仆地向西域进发,离家乡已经很远了。现在已来到一望无垠的沙漠,看到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诗人不禁想起离家已有两个月了。可月圆人不圆呀!看着这明月照耀下的荒无人烟的沙漠,想到今晚将士们又能宿在何处呢?

6.师:前句故设疑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转而融情入景,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后句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三、细读品味,入情入境。

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什么?

引导学生从“走马西来欲到天”这句诗中想象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的情景。2.此时此刻,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的那颗思乡的心? 引导学生抓住“两回圆”知道诗人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一轮团圆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3.此时诗人会想些什么?

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引导学生想象诗人说的话。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月圆人不圆,诗人不免要牵动思念家乡亲人之情。谁来读读这句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5.过渡导入。

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我们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你从中又仿佛看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想象沙漠的一望无际,荒无人烟,诗人在担心今夜不知道在哪里宿营。

6.诗人将想念亲人的感情闸门刚刚打开,立刻又把它关闭起来,将笔锋一转,由遐想回到现实中来,茫茫沙漠,不知该宿何处。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诗人和他的伙伴们今夜会宿营到哪里。

(诗人和他的伙伴只能就地宿营,风餐露宿。)7.他们的风餐露宿是像游客那样惬意吗?

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看过的影片、资料来体会战士的艰苦。8.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两句诗。9.小结。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写景抒情,情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谁想读读整首诗? 生配乐读诗,读出自己的体会。

课堂小结

1.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在描写旅人远走塞外时,是只见万里黄沙,不知哪里才是自己的归宿?悲凉中更带有深沉哀婉的乡愁,单就“平沙万里绝人烟”来看.可以当作是纯粹的写景,充分流露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2.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深沉哀婉的乡愁。

3.看图,读诗,叙景,悟情,结合自己的想象把诗歌改写成一篇短文。4.搜集岑参其他诗歌读一读。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课后习题 1.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词积累)

3.“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此时作者会想些什么呢?

板书 碛中作

(唐)岑参

行程:

西

时间:

两回圆

思念亲人

艰苦:

篇12:古诗诵读_教学设计_教案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是大部分家长头痛的大事,其实不仅仅是孩子的注意力有不集中的问题,在大人的身上同样存在,只是我们往往把要求落在了孩子的身上而忽略了自己,期望各位能象重视纠正孩子那样也重视纠正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今天还是以孩子为中心,来讲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哪些原因容易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生理原因也有教育不当的原因:

1、剖腹产出生的孩子:由于没有经过人体的第一次感觉的学习和感觉的训练,那么生出来后没有经过产道,如果后期这样的孩子没有经过训练,长大后有可能感统失调,注意力不集中。

2、出生后没有经过正确的训练:小的时候老抱着孩子,不让孩子自由活动,该爬的时候,不会爬,也容易发生注意力不集中。

3、营养不良:如:铁缺乏,缺铁性贫血的孩子临床上容易误诊为多动症;铅中毒也会造成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另外孩子喜欢喝饮料,可乐,茶,咖啡,这些都有引起孩子兴奋的东西。不要给孩子喝这些饮料。

4、家里环境凌乱、嘈杂:如:你想让他学习,但家里总看电视,这样孩子肯定要分散注意力。或家里的玩具太多,到处都有,孩子一会想玩这个一会想玩那个,过一会儿又想干点别的事,心静不下来注意力自然会分散。

5、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没有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

我们在师资培训的时候,用专门的时间讲了孩子常规的培养,就是在一日生活作息时间、学习活动时间都要有一定的规律和要求,通过一个月左右的培养,孩子能养成很好时间观念,到吃饭、学习、休息的时间都会很自觉地执行,养成习惯后期要继续坚持。孩子的习惯培养很重要,这些都是影响注意力集中的原因。

结合读经,讲一下怎样用每天半个小时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1、养成固定的读书时间

作息不定时、生活无规律是孩子注意力分散的主要原因。整天强迫孩子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学习活动,必然造成孩子大脑疲劳而精神分散。所以不倡导一天用大量的时间反复读经,心理实验证明:3岁幼儿注意力可维持3~5分钟,4岁孩子10分钟,5~6岁儿童也只有15分钟。因此,合理制定孩子的作息时间,让孩子明确什么时候可以尽情地玩,什么时候必须专心完成学习任务,养成劳逸结合的好习惯。

2、创造安静的家庭学习气氛

要让孩子专心学习,家长首先要自己安静,不要做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事,如看电视、大声议论或哈哈大笑等。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引起孩子的兴趣,其他家庭成员最好也能一起读,即使做不到一起读经,在孩子读书的时间内也可认真看书看报,以模范行为让孩子效仿。在孩子学习、游戏或者做事时,不要过度关心地唠叨,问这问那,更不要在孩子学习的房间接待客人,干扰孩子,使他无法集中注意力。当孩子读书学习的时候,成人不应随意地去打扰孩子。如果孩子正聚精会神地读书,爸爸走过来问一问吃饱了吗,一会儿,奶奶又走过来让孩子去喝果汁,又一会儿,妈妈又叫他帮忙去拿样东西。孩子短短几分钟的活动被大人们打断数次,时间一长,自然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孩子专心读书或做事时,家长最好也坐下来做些安静的活动,切忌在旁边走来走去,打扰孩子。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听读、跟读、指读

听读:高清晰录音,不仅具有记忆的效果,还兼具“复习”的效用,最重要的是孩子在“用耳朵听”的过程中,同时训练了“听力”及“发音”的技巧,真是一举多得。正确的听读记忆方法是充分利用语句的发音帮助记忆,用听觉刺激法来强化记忆。听觉刺激法就是利用声音震动在大脑中形成共鸣效果,以达到对听读内容的深刻记忆,使记忆内容能够进入大脑的深层,形成潜意识记忆,以便在以后较长时间内认知或运用时能够很快地从潜意识中调动出存储的信息来。这种听觉刺激训练在实际运用中比一般默读的方式有100倍的记忆效果。

跟读:记忆其实是“眼睛”“舌头”和“耳朵”“大脑”的合作结果。大量反复的听说练习会建立一种固定的图像,这样在记忆诵读内容的过程中,会感觉到不再枯燥,而是有情节了,有血有肉了,记忆效果增加了近9倍。通过听读跟读开发了右脑,右脑的记忆力是左脑的`100万倍。心理学专家说,“人的记忆中,25%来源于视觉,15%来源于听觉,两者结合则可以达到65%的效果,听、读结合可以有效促进记忆”。这里就要求大人培养孩子有意识地听,听经典、听音乐、听故事同样适用。

我们读经班会有欣赏音乐的环节,听的时候还要发挥想象,给大家举个例子:一天我们选择的音乐是“森林狂想曲”,里面各种各样的声音很多,有各种动物的叫声、潺潺流水声,孩子们闭着眼睛欣赏音乐,第一遍先完整地欣赏音乐,第二遍的时候,老师用很轻柔的声音引导孩子想象,你去哪里了?(用第二人称,把孩子引入音乐的情境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孩子闭着眼睛欣赏音乐并想象)?你都做了些什么事?现在你在干什么呢?

我们让孩子在心里说,先不说出声。孩子听得特别专注,一直跟着音乐走,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常强。我们事先并没有告诉孩子曲目的名字,就引导她们听,用心感受,闭着眼睛欣赏,孩子们准确地感受到音乐表达的意境。三岁的建柱说,我到了森林里,森林里有很多小动物,有青蛙、有小松鼠、有小白兔、有小鸟,我在和他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天渐渐地黑了,小动物都睡觉了,我也回家了。这个例子就说明,听音乐也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有了经典诵读的基础,孩子的词汇积累得非常丰富,表达能力自然就很强,这是听读和跟读的培养。

指读:“指读”,它对于属于学习初级阶段的孩子们非常重要,值得提倡。首先,它是检测孩子注意力的良好手段;其次,“指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意识;第三,“指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语法意识。更重要的是,“指读”培养孩子的专注性。

“指读”适合读新内容的初级阶段。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不能让孩子形成习惯,依赖于指读,这会严重影响到他们今后的阅读速度。所以,这里需要家长或老师正确的引导。“指读”后期,即诵读的高级阶段,随着孩子识字量的提高,诵读水平的提高,我们应倡导他们独立诵读。这样久而久之,孩子的阅读能力必定提升,拥有快乐“读书”体验!

上一篇:深圳国信招标下一篇:作文:望中秋,泪